敢对皇帝说不的明朝第一诗人
『两朝领袖』钱谦益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他文采出众,本是饱学之士,却因过度聪明谨慎,反被聪明所误。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为谋求官职,钱谦益命妻子柳如是陪兵部尚书阮大钺喝酒,由此获得了礼部尚书的职位。
但任职三个多月之后,他就被人陷害有贪污之事,随后被罢官,并被发配回老家常州。
到了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逼近南京。
这一天,钱谦益和柳如是正泛舟西湖,柳如是悲伤地说:“如今国破家亡,此生能与君相识,已无遗憾。
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不如我们在此以身殉国吧?”钱谦益慌张地回答:“水太凉了,还是不跳了吧。
”柳如是知他难舍性命,心中凄苦,但也不好再说什么。
不久后,钱谦益剃发降清,担任清朝的礼部侍郎一职。
虽然一年后他就称病辞官,但仍被人笑称为“两朝领袖工
乾隆曾作诗挖苦钱谦益:“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
”钱谦益聪明绝顶,虽然古稀之年还能在自家藏书楼焚毁后凭记忆抄出目录,但一个不知进退、只知趋利避害的人,倒头来未必能获得“聪明人”的头衔。
“聪明人”这个名号,或许也只有那些取利有道,适可而止的人才配得上。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五)《敢向皇帝说不》讲稿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五《敢向皇帝说不》讲稿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五)《敢向皇帝说不》讲稿画外音:韩愈在担任刑部侍郎期间,仗义执言,敢说敢做,也因此深受唐宪宗的赏识。
可是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发生在都城长安的一件三十年难得一遇的大事件却让君臣二人发生了剧烈的争执,由于这件事,不但让韩愈丢掉了他辛辛苦苦奋斗了几十年才换来的四品大员的帽子,而且还差点让他丢掉了脑袋,那么,这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韩愈为什么不惜付出毁灭仕途和生命的代价公然与唐宪宗叫板,韩愈的人生由此将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继续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五集――《敢向皇帝说不》。
牐牽嫡穑捍蠹抑道,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当时中国的考古队员们在陕西扶风的法门寺地宫里边,发掘出来了四枚手指骨,经过专家的鉴定认为,其中有一枚就是在佛教界广为流传的释迦牟尼的真身的佛指舍利。
大家可能会问,什么叫佛指舍利呢?“舍利”这个词是从梵语当中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的遗骨。
大家可能还会很奇怪,说这个释迦牟尼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的一位僧人,他的佛指骨怎么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的扶风(法门寺)地宫里边出现呢,那很奇怪啊。
据说啊释迦牟尼圆寂之后,他留下了八万四千颗舍利。
古印度的时候阿育王为了宣扬佛法,就把这八万四千粒的舍利分送到全世界各地去供养,法门寺就是其中的一个供养的场所,法门寺在唐朝也因此成为了一座皇家的寺院。
牐牬蠹抑道吗,在一千多年以前啊,就是这一枚释迦牟尼留下来的佛指骨,就是这一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中国陕西的这枚佛指骨,让当时任唐朝的司法部副部长的韩愈勃然大怒,愤然上书,敢于向皇帝公开说“不”。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唐宪宗的元和十四年,当时的唐宪宗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就是要把存放和供奉在法门寺的这枚佛指骨奉迎到皇宫里边,要供奉它,要顶礼膜拜。
历史趣谈:大明第一才子竟被灌醉?最后还被活活冻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明第一才子竟被灌醉?最后还被活活冻死导语:号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
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
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号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
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
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
解缙历明太祖、建文帝、成祖三朝,仕途曲折。
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第,授中书庶吉士,初甚受朱元璋爱重。
后因“抗直敢言”触怒朱元璋而罢官。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召解缙入宫,商量立太子的事。
当时成祖十分常识第二个儿子朱高煦,想立为太子。
但这也是民心所向。
如果立第二个儿子为太子,必然会引起争端。
朱棣听后,面露不悦,又拿不定主意。
解缙想到成祖喜欢长孙,又上前说:“皇上不是很喜欢长孙吗?”朱棣听了,便同意立长子高炽为太子,次子高煦为汉王,并命令解缙撰写诏书,以告天下。
从此,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时时找机会诬陷他。
永乐五年(1407年),解缙又背上了阅卷不公正的罪名,成祖大怒,将其贬到广西。
以前与解缙有矛盾的礼部郎中李至刚乘机又奏了他一本,解缙马上又改变到交趾(今越南),并规定他三年后回京奏事。
可是,解缙偏偏要“抖机灵”,最终害了自家性命。
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
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
等成祖归来,次子朱高煦马上乘机进了谗言:“解缙私自拜见了太子,又很快离去,对您视而不见,没有一点儿礼貌!”成祖听后,很不高兴,此时解缙正在去广东的路上,发现赣江两生活常识分享。
于谦的故事——精选推荐
于谦的故事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被称为“救时宰相”。
15岁考中秀才,16岁起就读于吴山三茅观,23岁时考中进士,28岁担任御史,33岁任兵部右侍郎,同时巡抚山西、河南。
后来担任主管军事的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少保,死后被追赠为太傅。
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习读八股制艺,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宏亮,每次奏对,极有条理,引起了皇帝(明宣宗)的注意。
他又淳朴忠厚过人,忘身忧国,性格刚强,才思的畅通敏捷,考虑的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的时侯,曾为数百蒙受冤狱的人平反。
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深入里巷访问父老,赈济灾荒,筑堤植树,将镇守将领私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补助边境经费。
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被当地老百姓尊称为“于龙图”。
于谦为官非常清廉,每次进京办事,从不带任何礼物送人。
有人劝他带些土特产做交际联络,他听罢,笑着举起两袖,答道:“吾唯有清风而已。
”还写了一首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来明朝军队在北方土木堡之战中溃败,皇帝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
在此关头,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来也叫北京保卫战。
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
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其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
景帝得知于谦节俭,家中的房屋仅能遮风挡雨,极其简陋,就赐给他一处位于西华门的府第,于谦辞谢道:现在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
最终没有接受皇上的赏赐的府第。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等人趁景帝病重之际,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推举英宗即位。
他们怀挟私心,诬陷于谦谋反。
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全国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
解缙的特点和品质
解缙的特点和品质
解缙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文人、政治家,他以才高、直率、任事而著名。
以下是对解缙的特点和品质的详细描述:
才高八斗:解缙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
他擅长诗词、书法和绘画,是明朝初期文坛的重要人物。
他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后世誉为“解氏文章”。
直率敢言:解缙性格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不畏权贵,勇于抨击时弊,为百姓发声。
这种直率的性格在当时的官场上是比较少见的。
任事辛勤:解缙在担任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等职务时,尽心尽力,勤勉任事。
他为明朝的政务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忠贞不渝:解缙对明朝忠心耿耿,即使在遭受排挤和打压时,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私利而背叛国家。
文化底蕴深厚:解缙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笔走龙蛇,力透纸背”,是明代书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情感丰富:解缙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他对国家、对人民、对亲友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在诗歌中经常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让人们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解缙的这些特点和品质使他成为明朝初期文坛和政坛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成就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明朝诗人不敢轻言语一叫千7开yue au I 日九阅读理
2.明朝诗人不敢轻言语一叫千7开yue au I 日九阅读理有一次,皇帝的秘书张衡来我家作客,看见我满腹才情,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于是我就请求他给我的秘书写封信。
张衡打开了,看完之后一脸诧异,并没读过什么诗书,怎么就成了这样呢?而我们的秘书也是一个诗人,他在为明朝的文坛起着巨大的作用。
明朝文人最推崇苏轼、辛弃疾等人创作的诗作。
尤其是苏轼与辛弃疾为当时人所推崇;他们写诗时非常注意用词。
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有了大量运用典故;在写作手法上也经常以比喻、拟物为主。
1.【作者简介】宋玉(1055年~1100年),字子厚,一作子乔,号晦庵。
宋太宗之弟。
宋太宗之弟、宋真宗之弟、宋仁宗之父、宋神宗之弟;宋仁宗时代是宋太宗即位后最为得意与最受争议的时期;他为人忠厚老实,为人忠厚朴实。
宋仁宗在位期间是最受文人学士推崇的时期;他们创作的作品《神宗实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实录;《太平御览》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南宋时被称为“诗仙”。
元佑七年(1091年)入朝担任国子监祭酒;元仁宗元至元年(1092年)任工部尚书、枢密使;元佑九年(1097年)元仁宗卒于任上,葬于西陵。
元人多以宋玉为偶像,将苏轼、王安石称为“唐宋八大家”,又将苏辙定义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一说为苏轼次子苏辙)。
2.【出处或写作背景】张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僚。
朱元璋登基后,为加强皇权统治,他大力招揽文人入仕。
张衡入仕后,深得朱元璋赏识;当时有不少文人慕名而来寻求高官厚禄,希望能为其效力。
然而,张衡当时主要做两件事:一、在宫中向朱元璋推荐一位才子;二、招揽文士入朝做官职。
然而两件事都不如意。
所以当朱元璋得知自己所任用的才子是个文人之后非常生气。
于是便下令:不论职位高低,一律赐与官职。
这就是张衡书中所说的“一叫千七开 yue au I日九”。
意思是说我有十个才华超群的人才,可是却没有一个敢跟我说诗、书啊!3.【作者使用典故为内容的说明与应用】“不敢轻言语,须用锦囊携来取”,这是出自苏轼《送张先生赴京》的句子。
高启简介: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精心整理高启简介: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简介: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诗。
年11月6日,毛泽东用草体书写下此诗,并在右起处大大地写上“高启”二字,还注明:“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高启,苏州人,元末明初着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末,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招为幕僚,敬为上宾。
座上都是巨儒硕卿,1371年,66岁的魏观被任命为苏州知府。
苏州地位重要,曾经是张士诚的根据地,是所谓的政治敏感地区。
而苏州百姓对于那位心肠比较软的张士诚还是比较怀念的,虽然朱元璋已经统治了天下,但百姓们还是偷偷地烧香拜祭他。
为此,朱元璋咬牙切齿,采取了很多抑制苏州的政策,还特意派了一个厉害的角色——陈宁去苏州担任知府。
但是陈宁为政苛刻,横征暴敛,用烧铁烙百姓的肌肤,官吏和老百姓们暗地骂他为“陈烙铁”!最后连朱元璋都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决定派一个得力亲信前去,于是想到了魏观。
在朱元璋眼里,魏观完全符合他的要求,这个他当府衙,同时治理一下城中的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减轻水患。
按理说这都是好事,魏观在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没有违反程序。
但是,魏观的同僚蔡本却成为了他的心腹大患。
蔡本是苏州指挥使,和魏观是书记和市长的关系,一直嫉妒魏观的政绩。
他偷偷向朱元璋报告:“蒲圻复宫开泾,必有异图也。
”这可不得了!“复宫开泾”一旦和“异图”联系起来,问题就大了。
这天,梁文》朱元璋看毕高启的《上梁文》,勃然大怒,因为发现其中有“龙盘虎踞”四字,这四个字通常是用来形容京城的。
高启用这个词来形容苏州府衙,的确有不妥当的地方。
但在朱元璋看来,这件事就不只是用词不当的问题了:第一,前面说过,苏州是政治敏感地区,这苏州府衙原来是张士诚的宫殿,你形容该地“龙盘虎踞”,那张士诚是龙呢还是虎呢?如果张士诚是龙虎,那我朱元璋又是什么?第二,苏州府衙现在是魏观的府衙,你魏观在那里龙盘虎踞,到底要干什么?结合之前高启请高启被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手蘸着自己的鲜血,一连写了三个鲜红而又刺眼的“惨”字。
【明朝历史】明朝的“魏征”解缙:敢跟朱元璋说真话的牛人
【明朝历史】明朝的“魏征”解缙:敢跟朱元璋说真话的牛人解缙是明初声名鹊起的才子,明朝遗老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如此描述他的聪明绝顶:“五岁时,族祖抱置膝上,戏之曰:‘小儿何所爱?’应声作四绝句,其一曰:‘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
花根在何处,丹府是我家。
’……年十九举进士,倚待辄数万言,未尝起稿,善为狂草,挥洒如雨风。
才名炫赫,倾动海内。
”万历时的状元焦?,在《玉堂丛语》中这样评价他的才华:“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这是把他和西汉的文学家东方朔比较。
因为是才子,行事异于常人,洋溢着真性情,人们说他重义轻利,笃于故旧,乐于引荐士人,常常对人说:“宁为有瑕玉,不为无瑕石。
”这可以看做他的自况,是一块有瑕疵的美玉,而不是一块无瑕疵的石头。
“重义轻利,笃于故旧”的品性,自然是胸无城府,心无崖岸。
人们出于景仰,向他索取诗文墨宝,每天络绎不绝,他是来者不拒,从来没有厌倦的意思。
友人提醒有些人不应当给予,他笑着说:“雨露岂择地而施哉?且人孰不可与进者?”一派名士风度。
他历事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受到三位皇帝的刮目相看,在建文、永乐的鼎革之际屹立不倒,得以进入内阁,参预机务,最终却死于锦衣卫诏狱,令人感慨系之。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
太祖朱元璋对这位青年才俊很是爱重,对他说:我和你从道义上说是君臣,从恩情上说犹如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他为皇帝的真心所感动,立即上了一封万言书??《大庖西上封事》,大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意,言辞颇为直率尖锐。
比如解缙在万言书中说,法令屡屡更改必然导致人民疑惑,刑罚太繁苛必然导致人民玩忽。
从国初至今二十年,几乎没有不变的法令,几乎每天都有错误的官员。
“陛下尝教臣云,世不绝贤,亿兆之众岂无一贤如古之人,而尽皆不才者哉?陛下尝教臣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良由陛下诚信有间,而用刑之太繁也。
”经常听到陛下震怒,锄根剪蔓,株连奸逆;从未听到陛下褒奖好官,并且始终如一。
明代诗人前十名
明代诗人前十名一、明代诗人简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和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明代诗人中的前十名,探讨他们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二、王世贞——“词中之龙”1.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虞山,号富阳,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园林规划师。
2.他的诗作包括《宛罗道中赋》、《春中有怀》等。
3.王世贞的诗风清新高雅,能够准确地表达情感,并以书法造诣高超而闻名。
4.他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被誉为“词中之龙”。
三、杨慎——“诗中的异类”1.杨慎(1488年-1559年),字毅山,号代林,明代文学家、宗学家。
2.他的代表作有《诗林广记》、《字引》等。
3.杨慎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充满着哲理和深刻的思考。
4.他的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中的异类”。
四、于谦——“较有才思的诗人”1.于谦(1489年-1559年),字式之,号抱字翁,明代文学家、政治家。
2.他的诗作有《龙船夜渡》、《清平乐》等。
3.于谦的诗歌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思考著称,能够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4.他被认为是明代较有才思的诗人之一。
五、文征明——“大家之风范”1.文征明(1470年-1559年),字大安,号茂盛,明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
2.他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说》、《墨池》等。
3.文征明的诗歌充满着浓郁的山水情怀,画意十足,用字简练。
4.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风格,被尊为明代大家之风范。
六、王守仁——“诗中的思想家”1.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子安,号阳明,明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2.他的诗作有《曾参乐府》、《行经地狱》等。
3.王守仁的诗歌思想深刻,常常揭示人性和宇宙秩序之间的关系。
4.他以诗中的思想家而闻名于世,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七、唐寅——“才子佳人”1.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水墨道人,明代文学家、画家。
大明王朝第一名臣的千古名篇
大明王朝第一名臣的千古名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上面这首诗乃是著名的《石灰吟》,他的作者就是明代著名的大臣于谦。
对于《石灰吟》大家多耳熟能详,但是,对于作者于谦,恐怕有些人不是很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明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名臣于谦。
他为什么能写出《石灰吟》这样的诗词呢?于谦出生于明代官宦家庭,他自幼改变聪明好学,而且胸怀大志。
于谦后来入朝为官,他清正廉洁,正义凛然,深得群僚和皇帝的信任。
后来,他官拜兵部右侍郎。
(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于谦生活在的时代是明朝中期,当时明朝最大的边患是蒙古的瓦刺。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刺,遭到于谦等大臣的反对,但明英宗一意孤行,结果,在土木堡明英宗亲率的明朝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成了俘虏。
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瓦刺大军逼近北京,当时明朝中央精锐部队丧失殆尽,仅剩的十万老弱残兵兵无斗志,朝中人心惶惶,有重臣建议迁都南京,形势岌岌可危,假如处理不好,明王朝就有可能重蹈北宋的覆辙,亡国灭种。
在这种局面下,于谦挺身而出,他力拒迁都的建议,痛陈利害,坚决固守北京。
于谦等人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并指挥了北京保卫战,击溃了追击而来的瓦刺部队,使得首都转危为安。
可以说,于谦将明朝从危难之中挽救了回来。
但是,于谦的结局却是悲惨的。
公元1457年,前皇帝明英宗发动政变,史称“夺门之变”,重新夺取皇帝位,明代宗被废,不久去世。
于谦因为曾拒绝瓦刺用明英宗要挟明朝的建议,并且拥立了明代宗,因此被政敌陷害,最终被明英宗下令斩首于北京。
就这样,一代名臣,民族英雄,拯救了明朝的于谦死在了明政府的刀下。
据说,于谦受刑时天空乌云密布,气候忽然变得极其恶劣,世人都认为这是因为于谦的冤情所致。
明宪宗即位后,为于谦平反,但死者已矣,唯有将于谦家族的后代召回而已。
古代英雄总是“流血又流泪”,于谦一生光明磊落,正义凛然,清正廉洁,又有擎天之功于社稷,但却因为政治原因而惨死,为历史平添了一场冤案。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中国历史上向来都不缺少才子,但众多天才中的我最欣赏的是明朝的解缙,被称为明朝第一才子的他经历了许多苦难,完成了凤凰的涅槃。
那些经历了磨难,并能战胜命运的人最值得尊敬,而才子解缙就是我的偶像。
解缙通过科举成功地入朝为官,但是为年轻付出了代价,因为直言提出朝廷的弊端的“万言书”而被贬黜为民,立志成为一个出色政治家的解缙遭遇了人生最大的灾难。
立志“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解缙被贬黜为民,似乎已经彻底失去了完成梦想的希望了,于是专心在家治学,希望用写作来改变目前的命运。
上天向来都是公平的,会把机会留给那些又准备的人,解缙迎来了第二个机遇,并不久成就了人生最大的辉煌。
朱棣因为赏识解缙的才会,决定官复原职进入翰林院,不久就主持《永乐大典》的编著。
俗话说:盛世编书。
明朝迎来了盛世,而编这部巨典的工作交给了才子解缙,这是莫大的荣誉,这是其他两大才子:杨慎和徐渭所不能比的。
解缙用自己的努力与对命运不屈服的精神获得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在编撰的过程中,解缙更是耗尽了心血,连续半年没有回一次家,组织着上千人结果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收录了8千部点击的巨著,这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宝库。
卧薪尝胆的突破宿命必备的精神,这在“易可纺”上也有体现。
节能产品的推广和研发工作都是非常困难的,从开始不被熟知和信任到后来得到社会一致好评,这少不了“易可纺”脚踏实地的努力,这也是成功必备的素质。
解缙的才气令人羡慕,突破宿命的勇气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注定照亮我们前程的是我们对困难的不屈,和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
南明诗人张煌言的诗句
【导语】张煌⾔其诗⽂多是在战⽃⽣涯⾥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集》⾏世。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南明诗⼈张煌⾔的诗句,欢迎阅读! 1.青海浮天阔,黄⼭裂地虚。
——张煌⾔《感事四⾸》 2.国破家亡欲何之?西⼦湖头有我师。
——张煌⾔《甲⾠⼋⽉辞故⾥》 3.忠贞⾃是孤⾂事,敢望千秋春史传。
——张煌⾔《甲⾠⼋⽉辞故⾥》 4.惭将⾚⼿分三席,敢为丹⼼借⼀枝。
——张煌⾔《甲⾠⼋⽉辞故⾥》 5.⽣⽐鸿⽑犹负国,死留碧⾎欲⽀天。
——张煌⾔《甲⾠⼋⽉辞故⾥》 6.战罢秋风笑物华,野⼈偏⾃献黄花。
——张煌⾔《野⼈饷菊有感》 7.已看铁⾻经霜⽼,莫遣⾦⼼带⾬斜。
——张煌⾔《野⼈饷菊有感》 扩展阅读:张煌⾔的⽣平 张煌⾔出⾝于官僚家庭(据《明末张忠烈公煌⾔年谱》出⽣於明神宗万历48年6⽉9⽇,西元1620年7⽉8⽇),⽗张圭章,天启四年(1624年)举⼈,曾任⼭西盐运司判官,官⾄刑部员外郎。
母赵⽒,于张煌⾔⼗⼆岁时病卒。
煌⾔少有⼤志,“慷慨好论兵事”,⼗六岁参加县试,加考骑射,三箭皆中,与试者⽆不惊服。
崇祯⼗五年(1642年)中举⼈。
弘光元年(1645年),与钱肃乐、沈宸荃等⼈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授翰林修撰。
后清兵破钱塘,随鲁王逃⾄浙闽沿海,⼊据⾈⼭。
隆武元年(1646年)五⽉,清征南⼤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华等城相继失守,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华殉国。
鲁王则在⽯浦守将张名振护卫下⾃台州出海到达⾈⼭,张煌⾔随即赶回鄞县故⾥,与⽼⽗、继母、妻⼉⼦⼥诀别,追随鲁王⼀⾏⾄⾈⼭。
但⾈⼭总兵、隆武帝所封肃虏侯黄斌卿却拒绝接纳,鲁王只得逃往福建长垣。
不久,鲁王去厦门,张名振留⾈⼭待机。
张煌⾔与张名振待局势稍定后,重返浙东与⾈⼭地区,组织招募义军。
⽽张煌⾔被鲁王加授右佥都御史之官职。
永历元年(1647年),清苏松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定西侯张名振⽀持。
明朝于谦简介
明朝于谦简介明朝于谦(1501年-1580年),字伯安,号东篱。
他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收藏家和诗人,是明代中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曾经拜名师学习经义和文学。
于谦年轻时,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官员的职务,但是由于他的品行高洁,不愿意妥协和迎合上级,很快就被调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直从事着文学创作和收藏品的收集工作。
他的文学才华非常出众,尤其是他的诗歌和书法,被誉为“文坛巨擘”。
于谦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他的诗风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个性和生命力。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民的关注,他的作品被后人誉为“风流天下第一士”。
于谦的书法也是他的一大特长,他的书法风格沉稳大气、刚劲有力,被誉为“魏碑活人”。
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于谦还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收集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了不少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古籍文献。
他的收藏品以其精美、珍贵而著称,被誉为“东篱珍藏”。
在政治上,于谦也有着一定的成就。
他曾经担任过江苏、浙江等地的巡抚和兵部尚书等职务,他在任期间,尽力为民,积极推行改革,减轻民负,改善民生,深得民心。
但是,由于他的品行高洁,不愿意妥协和迎合上级,常常与上级发生矛盾,最终被贬至海南岛。
在海南岛,他依旧不改初心,继续为民服务,兴修水利,开辟田地,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他的品行和贡献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誉和敬爱。
于谦虽然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成就,但是他的品行高洁,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他的作品和收藏品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对象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总之,于谦是明代中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多才多艺、品行高洁、为民服务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于谦简介——精选推荐
于谦简介于谦(1398年5⽉13⽇—1457年2⽉16⽇),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民族英雄。
官⾄少保,世称于少保。
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钱塘太平⾥,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
于谦与岳飞、张煌⾔并称“西湖三杰”。
另有新编历史剧越剧剧⽬以此为名。
于谦的诗全集: 《⽯灰吟》作者是明代⽂学家于谦。
其古诗全⽂如下: 千锤万凿出深⼭,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要留清⽩在⼈间。
【翻译】 (⽯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愿把⼀⾝清⽩留在⼈世间。
《除夜太原寒甚》作者是明代⽂学家于谦。
其古诗全⽂如下: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翻译】 给远离家乡的⼈们说⼏句话:天⽓虽然有些寒冷,但⼜何必为此⽽不堪苦闷呢?春天不久就要来到了,春风就在屋⼦的东头。
《荒村》作者是明代⽂学家于谦。
其古诗全⽂如下: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翁佣纳债,稚⼦卖输粮。
壁破风⽣屋,梁颓⽉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平阳道中》作者是明代⽂学家于谦。
其古诗全⽂如下: 杨柳阴浓⽔鸟啼,⾖花初放麦苗齐。
⽛逢尽道今年好,四⽉平阳⽶价低。
《观书》作者是明代⽂学家于谦。
其古诗全⽂如下: 书卷多情似故⼈,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点尘。
活⽔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鞍⽟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暮春遇⾬》作者是明代⽂学家于谦。
其古诗全⽂如下: 暖风吹⾬浥轻尘,满地飞花断送春。
莫上⾼楼凝望眼。
天涯芳草正愁⼈。
《⼊京》作者是明代⽂学家于谦。
其古诗全⽂如下: 绢帕⿇菇与线⾹,本资民⽤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翻译】 绢帕、⿇菇、线⾹等⼟特产,本来应该是⽼百姓⾃⼰享⽤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了,反⽽给⼈民带来了灾难。
他是古今文人第一,与皇帝对着干,被贬远方,写下千古绝唱
他是古今文人第一,与皇帝对着干,被贬远方,写下千古绝唱提起韩愈,小七首先想到的是两句古文,一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在文学史上,韩愈的古文成就数一数二。
其实,韩愈也有许多优秀的诗作,其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历来为人传唱。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许多人不知道,这首诗是韩愈和皇帝“对着干”,遭贬后,写就的。
在这首诗背后,隐藏着韩愈正直不屈的人格。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
唐宪宗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唐宪宗的这种信佛行为,认为实在荒唐,他写一篇《论佛骨表》,又名《谏迎佛骨》,指出信佛于国家无益,并且列举东汉以来的许多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的事实,劝谏唐宪宗停止信佛。
在表文中,韩愈最后表示,应该把这佛骨烧毁,除其根本,不让它迷惑天下人。
话说,这时候的唐宪宗大力接佛骨,佛骨,是有情绪的。
而韩愈的这张表被送到唐宪宗,犹如当头浇下一盆冷水,令唐宪宗怒不可遏。
唐宪宗想用极刑处死韩愈。
好在朝中大臣裴度、崔群极力为韩愈说情,甚至有皇帝的亲戚为韩愈说情。
一怒之下,唐宪宗将韩愈贬为潮州府刺史。
潮州由广东东部的潮阳统治,距离当时的首都长安有数千英里。
韩愈孤身一人,匆匆上路。
当他到达蓝田关时,他的妻子和孩子还没有赶上他,只有他的侄孙韩翔跟着他。
见到韩湘,韩愈百感交集,想自己蹉跎半生,50岁才因参加平定淮西而升任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此事,而被贬谪边远之地,满心的委曲、愤慨之下,他写了这首诗:天上一封信打,晚上潮州路八千。
欲为智者消灾,愿衰而惜老!云恒秦岭的家在哪里?大雪阻碍了马的前进。
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是有意为之,好让我在河边收尸骨。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永乐大典总策划师,满身才气,却在雪中冻死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永乐大典总策划师,满身才气,却在雪中冻死解缙是中国明朝有名的才子,被称为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要知道明朝人才济济,神童不说遍地都是,但也不难找。
但是解缙能在其中称为三大才子之一,可见其实力。
解缙是神通,出生于书香门第,聪明绝伦,博学多才,那绝对是人才中的佼佼者,7岁能为文,12岁尽读《四书》《五经》,且贯穿其义理;他读书过目不忘。
不只是在政治上曾经官至内阁首辅,在文学上更是成就斐然,曾经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留下的诗文书法也是当世一流。
但是后来却在弹劾诬陷下被贬官,更是惨遭毒手思域冰天雪地之中,一个如此满腹盛名的人才何以会落得这般凄惨的下场?要知道,在大明永乐年间,说到才子的时候那么所有人想到的第一瞬间肯定就是解缙,但是有一句俗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我认为用在解缙身上是极为合适的,更别谈他是在皇上身边做事,古语"伴君如伴虎"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的,但是解缙这个人就是作死之人,直到将自己埋在雪堆中,活活冻死。
解缙可是被皇帝称赞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
但是常言道"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可这解缙倒好,他认为连这皇帝都如此看重自己,便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本性如此,他年轻气盛,口无遮拦,遇到他认为不对之事那铁定是要出来指点江山的。
他指责这个,弹劾那个,甚至为卷入胡惟庸案中的李善长辩诬,这让朱元璋很是不爽,不过,皇帝还是放了他一马,只是将他贬官回乡。
但是朱元璋逝世以后,他经好友董伦帮忙向建文帝推荐得以招回南京,出任翰林待诏。
回到官场的解缙又是大作特作,又偏偏和朱棣杠上了,自然就没什么好事发生。
解缙这人吧,如果往好处说,感觉他是单纯,耿直,他年少登朝,才大气高,有人说他的话要细细品味,就会察觉到异样。
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三人最强,而后世学者以及官方认为,无论从博学才学和当时的影响力,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影响来看,解缙最强。
明朝诗人于谦的简介资料
明朝诗人于谦的简介资料《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
”那么,明代于谦是谁。
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
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
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
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于谦经常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一旁,每当读书困倦时,于谦都会以文天祥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于谦七岁时,有一个和尚在无意中看到了于谦相貌,并且告诉于谦说,小于谦长大后,会是一名拯救朝政的宰相。
公元1421年,于谦时年23岁,因为参加考试一举夺得辛丑科进士,进而进入明朝廷为官。
不久之后,于谦跟随明宣宗镇压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因为于谦在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中立下显赫功绩,因此明宣宗提拔于谦为巡按江西一职。
随后几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山西、河南一带履行巡抚的职责。
公元1446年,于谦因没有贿赂王振而遭到其他同党的诬陷入狱。
等到于谦出狱后,于谦更加明白肩上责任的重大。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于谦亲自率领将士抵抗敌军来袭。
明英宗被抓之后,于谦以江山社稷为重,积极挽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
通过复辟重新登位的朱祁镇,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自己的皇位合法性巩固自己的皇位,毕竟他已经远离庙堂高位8年了,现在朝堂之上的重臣都是朱祁钰在位时提拔的亲信。
所以在改年号之外,如何处理朱祁钰的重臣又成了难题,特别是当初拥立朱祁钰称帝的头号功臣于谦。
如果不处置于谦不但无法震慑众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钰在朝廷的影响,对他的统治极为不利。
所以在徐有贞上疏进谏“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后,朱祁镇下了处置于谦的诏书,命曰“杀于谦,抄家产”,并且株连他的家人,一律发配充军。
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只是为了巩固他的权位清除朱祁钰亲信的帝王之谋。
于谦是抗击瓦剌的功臣,他的死令天下之人惋惜,就连朱祁镇生母孙太后也感叹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不 忘世外 仙姝寂 寞林 。读之 令人如 沐仙泉 , 如入仙 境 。 其实 , 这并 非曹雪 芹百分百 的原创 , 而 是脱 胎 于 “ 明初 四杰 ”之 首高 启 笔下 赞美 梅花 的 “ 雪满 山 中高士卧 , 月 明林下 美人来 ” 。
一
高 启 出 生 于元 朝 末 年 的江 苏 苏 州 ,当 时
叫平 江路 长 洲 县 。高启 从 小父 母 双 亡 ,寄人
高 兴决 定 让 高启 担任 户 部 右侍 郎 。要是 换
了 那 些 权 欲 熏 心 的 家 伙 ,得 到 皇 帝 这 样 的 眷
篱 下 ,却 才 思 敏捷 ,过 目成诵 ,是 远 近 闻名
的 神 童 。 元 末 农 民 大 起 义 爆 发 后 ,长 洲 县 成 了造反 派吴 王张士 诚 ( 1 3 2 1 — 1 3 6 7 ,元 末 农 民 起 义 领袖 ,1 3 6 3年 自立 为 吴 王 ,后 被 朱 元 璋 所杀 ) 的地盘 , 由他 手 下 的大 臣 饶 介 直 接 管 理 。 饶 介 是 当 时 的 大 丈人 大 书 法 家 ,特 别 重 视 文
顾, 肯 定早就 山呼 “ 万 岁万岁 万万岁 ” 。但是 , 高 启 是 个 散 淡 闲 适 惯 了 的 人 ,编 编 史 书 ,教 教 学 生 ,他 还 可 以 接 受 , 如 果 让 他 整 天 忙 于 看 报 告 ,写 批 示 ,围 着 领 导 转 , 他 就 有 些 受 不 了 了 ,所 以 ,他 委 婉 地 谢 绝 了 皇 帝 ,理 由 是 “ 年少不敢 当重任 ” 。
一
个 求 知若 渴 的人 。和很 多 皇帝 一 样 ,朱元
璋 也喜 欢让 读 书 人 ,特 别 是 知名 文 人 ,给他
捧 捧 场 ,于 是 就 向 当 时 的 著 名 文 人 们 发 出 了
据 明一 代 诗 人 之 上 ” 。毛 泽 东 对 高 启 亦 评 价 甚 高 ,当其读 到 高启 所 作 《 咏 梅诗 ・ 琼 枝 只 合 在瑶 台 》后 ,大 为赞 赏 , 不仅 书 录 了全 诗 , 而 且在诗 前注 : “ 高启 ,字季 迪 ,明朝最伟 大 的诗人 。 ”在 “ 伟 大 ”下面 ,还重重 画 了一道
1 3 7 0年 的 一 天 , 朱 元 璋 到 翰 林 院 视 察 ,
然 而 ,不 幸 的是 ,高启 之死在 明朝诗 人 ,
乃 至 中 国诗 人 中 ,也 是 最 惨 烈 的 。
给参修 《 元 史 》的 编 修 官们 提 了 几 个 问 题 ,
高 启 的 回答 碰 巧令 朱元 璋 非 常满 意 。朱元 璋
横 线 以示 强 调 。
邀请 函 ,大诗 人高启 自然也在 被邀请 之列 。 高启 以 为新 朝会 有 一 番新 气 象 院 编 修 ,参
修 《 元史 》 ,同 时负 责 “ 教授 诸 王 ” ,也 就 是 给朱 元璋 的儿子们 做家教 。
≯
国
钩沉 / G O U C H E N
敢对 皇帝说不 的明朝 第一诗人
《 红楼 梦 》中 的 《 终身误 》一 曲有 这样两
句非 常唯美 的唱词 : 空对 着 山中高士 晶莹雪 ,
艺 方 面 的 人 才 ,在 他 的 盛 情 邀 请 下 , 高 启 在
1 6 岁 时进 人饶 府 做 了幕僚 。但 是 ,生 性 高洁 傲 然 的高启厌 恶官场 做派 ,几年后 借故 离开 ,
圣上 于何处 呀?
高 启 回 乡 隐 居 的 第 三 年 ,他 在 翰 林 院 时 的朋 友魏 观来 到 苏州 做 知府 。魏 观是 文 学发
烧 友 ,也是 高 启 的超 级粉 丝 ,他经 常 邀请 高
启 到 府 中 谈 诗 论 文 ,饮 酒 做 客 , 高 启 难 以 拒 绝 老 朋 友 的 盛 情 ,又 一 次 走 进 了 官 场 的边 缘 地 带 。 然 而 ,就 是 这 一 次 “ 失 足 ” 把 他 送 上 了惨 绝 人 寰 的 死 亡 之 路 。 张 士 诚 当 年 建 都 苏 州 时 ,将 原 来 的 苏 州 府 衙扩 建 成 了他 的王 宫 ,而把 苏州 府 的办 公 地 点 迁 到 了都 水 行 司 。魏 观 到 苏 州 任 职 后 ,
54 文史博览 2 0 1 4年第 6期
G O U C H E N/ 钩沉 国
朱 元 璋 是 一 个 极 端 的 皇 帝 ,他 见 高 启 不 领 他 的 知 遇 之 情 ,不 由得 大 怒 。 既 然 不 愿 意 做 新 官 , 干 脆 连 旧 官 也 别 做 了 !于 是 , 高 启
听 到 张 御 史 的 报 告 ,朱 元 璋 勃 然 大 怒 ,
又 想起 了当初 高启 拒 绝他 的任命 ,迅速 变成 疯 狂 以 至 于 变 态 的报 复 欲 。
朱 元 璋 最 终 完 全 认 同 了 张 御 史 的 解
读 — — 张 士 诚 是 我 最 痛 恨 的 敌 人 ,你 高 启 竟 然 说 他 的老 窝 是 “ 龙 盘虎踞 之地 ” ,你 拿 我 大 明 皇 帝 算 什 么 ? 朱 元 璋 立 即 下 旨将 魏 观 和 高 启 押 解 进 京 ,关 进 深 牢 大 狱 。 朱元璋 御定 的案 子没有 人敢站 出来说 不 , 很 快 ,高 启 被 判 处 腰 斩 。 腰 斩 就 是 将 犯 人 从 腰 部 砍 为 两 段 ,是 仅
高 启 以 其 才 思 俊 逸 ,稳 占 着 明 朝 第 一 诗 人 宝 座 , 清 代 大 学 者 纪 晓 岚 就 曾 经 在 《四 库 全 书 总 目提 要 》 中 赞 誉 高 启 “ 天 才 高 逸 ,实
1 3 6 8年 ,朱元 璋在 如 今 的南 京 称帝 。朱 元 璋虽 然小 时 候 因为 穷没 上 过几 天 学 ,却 是
被 “ 赐金放 还 ” 。
治 上 梁文 》时 ,张御 史 的双 眼 忽然 像 发现 了
新 大 陆 一 般 放 射 出 了 万 道 光 芒 ,原 来 ,文 中 的 “ 龙 盘 虎 踞 ” 四 个 字 引 起 了 他 的 特 别 注 意 — — 魏 观 和 高 启 这 两 个 家 伙 ,竟 然 把 张 士 诚 的 伪 王 宫 称 为 龙 盘 虎 踞 之 地 ,你 们 置 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