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临床本科
第7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使用)前言课程编码:071005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MICROBIOLOGY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授课对象:临床医学本科生、成人教育本科生及专升本学时数:总学时48 学时课程教学目的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医学微生物学是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和熟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些内容,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或自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
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本大纲所列内容为医学本科学生所应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
为适应现代微生物学发展的需要,本大纲在第6版大纲的基础上对讲授内容进行了精选与调整,力求重点突出,反映进展,如总论中重点对正常菌群、基因结构、致病物质基础、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新进展、疫苗的发展等增加了相应内容。
最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本科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本科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本科生使用)汕头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2002年5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本科生使用)本教学大纲根据陆德源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版,参考原大纲修改而成,供五年制医学本科学生学习参考。
大纲中各章节内容均分掌握、熟悉与了解三级。
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直线为标记;凡要求熟悉的内容,在文字下面加划波浪线为标记;不加标记者为一般了解内容。
绪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3.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分布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4.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2.熟悉细菌的各种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3.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4.掌握细菌细胞壁和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5.掌握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2.细菌的基本结构(1) 细胞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特殊组分:G+菌的磷壁酸(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或称LTA)及一些特殊表面蛋白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G+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及其意义细胞壁的功能:维护形态、抵抗低渗、抗原性与致病性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实践的关系(2) 细胞膜细胞膜的特点:不含胆固醇细菌细胞膜形成的特有结构:中介体中介体的功能: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3) 细胞质及胞质内重要结构核糖体与链霉素、红霉素作用的关系质粒的基本概念胞质颗粒、异染颗粒的概念(4) 核质特点:无核膜、核仁、有丝分裂器,为一共价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大分子,为单倍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荚膜的概念、化学组成、染色荚膜的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2) 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与部位鞭毛的化学组成、功能(3) 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4) 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放大法和染色法)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原理和意义第二章细菌生理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2.熟悉细菌的分类、命名、常见的生化反应、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3.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及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2.细菌的营养类型(异营菌中的寄生菌)营养物质:水、碳、氮、无机盐、生长因子等3.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4.细菌的代谢产物(1) 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糖发酵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酶试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IMViC试验(2) 与医学有关的合成性代谢性产物: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和维生素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根据细菌能量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进行的细菌分类,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和渗透性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6.细菌的培养方法: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五个条件,常用培养基的种类、主要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菌落和纯培养的概念(实验课讲)7.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第三章消毒与灭菌(可安排在实验课讲)一、目的要求1.熟悉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概念2.熟悉热力灭菌、紫外线杀菌、滤过除菌各自的应用范围及注意点3.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二、教学内容1.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含义2.热力灭菌的种类、方法、优缺点和应用范围3.其他物理灭菌法: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杀菌法、滤过除菌、超声波杀菌、干燥和低温4.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种类、作用机制、应用范围和影响因素第四章噬菌体一、目的要求1.熟悉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2.熟悉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3.掌握温和噬菌体的特性、与宿主的关系4.了解噬菌体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二、教学内容1.噬菌体的定义2.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3.根据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进行噬菌体的分类4.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体外的溶菌现象5.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6.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变异一、目的要求1.熟悉细菌变异现象2.熟悉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3.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4.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二、教学内容1.基因型、表型的含义2.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毒力、耐药性、菌落的变异3.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质粒特征)、转位因子(概念、种类)4.细菌的变异机制(1) 突变:基因突变的规律(突变率、突变与选择、回复突变、转位因子与突变)野生型株、突变型株的含义(2)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5.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测定致癌物质、基因工程等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传播方式与途径、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2.熟悉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的含义;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3.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的种类及机制、感染的类型二、教学内容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含义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正常菌群的含义、分布和生理学意义;成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的含义;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含义3.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及其主要区别)4.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1) 天然免疫: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体液因素(补体、防御素、溶菌酶等)(2) 获得性免疫机制(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外毒素感染的免疫)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 感染的来源(2) 传播方式与途径(3) 感染的类型: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带菌者的含义;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的含义(4) 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简述)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目的要求1.了解细菌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2.熟悉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3.熟悉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4.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二、教学内容1.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检验程序(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动物试验、药物敏感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2.血清学诊断:用已知细菌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效价的含义;常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种类3.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4.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死菌苗、活菌苗、类毒素、多糖菌苗、自身菌苗、研制中的新菌苗)5.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等)6.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第八章球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和防治原则;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脑膜炎球菌的标本采集及注意点二、教学内容1.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抵抗力及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不同的分类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最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意义;致病物质有毒素(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酶类(凝固酶及其他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及特殊结构(荚膜、胞壁肽聚糖等);所致疾病分侵袭性与毒素性两种类型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标本采集和初步诊断、分离培养、致病株的确认、肠毒素检查防治原则:医源性感染、耐药问题、自身菌苗3.链球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分类致病性:A群链球菌毒力最强;致病特质包括特殊结构(LTA、M蛋白)、毒素(S与O溶血毒、致热外毒素)及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所致疾病以A群最多,分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三类B群、D群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与初步诊断,分离培养,抗“○”试验防治原则4.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主要靠荚膜致病,引起大叶性肺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注意与甲型链球菌相鉴别防治原则:多价菌苗5.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类奈菌与淋病奈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及注意点)、防治原则第九章肠道杆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2.熟悉大肠埃希菌属中的致病株及其致病物质;大肠菌群指数3.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的致病性4.掌握志贺菌属与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步骤二、教学内容1.肠道杆菌的共性2.埃希菌属:大多为条件致病;致病株主要有五种类型;LT、ST;大肠菌群的含义和意义3.志贺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病原体分离鉴定的步骤;耐药性问题;菌苗预防4.沙门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变异;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免疫性;病原体的分离鉴定;肥达反应;菌苗5.其他肠道杆菌: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第十章弧菌一、目的要求1.熟悉霍乱弧菌的两种生物型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所致疾病2.熟悉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3.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教学内容1.弧菌属概述2.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区别○-1群与非○-1群的意义;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139)、抵抗力、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作用机制)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3.副溶血弧菌:形态、培养(嗜盐性);神奈川试验;所致疾病;防治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一、目的要求1.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等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熟悉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二、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属(1) 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突出典型特征)、染色及抵抗力(结合实践意义)致病性:致病物质(神经痉挛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致病条件及临床特点)防治: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2) 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有荚膜的G+大杆菌)、培养(双层溶血环、Nagler反应)和生化反应(汹涌发酵)致病性:致病物质(种类多,既是外毒素又具有侵袭性酶功能)所致疾病:气性坏疽(产气荚膜菌与气性坏疽的关系及临床特点)食物中毒微生物学检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防治(3) 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芽胞与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比较)致病性:所致物质(肉毒毒素及其致病机制)所致疾病:食物中毒、致病特点(4) 艰难梭菌(简介)2.无芽胞厌氧菌(1) 种类、性状及在感染中的作用(2) 致病性(3) 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一、教学目的1.了解放线菌与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2.了解放线菌与诺卡菌属的致病性二、教学内容1.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生物学性状2.衣氏放线菌的条件致病性(放线菌病)3.星形诺卡菌的致病性(化脓性感染)第十三章棒状杆菌属一、教学目的1.了解棒状杆菌属的通性2.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机制和特异性防治二、教学内容1.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排列特点及培养特性2.白喉杆菌的致病性:传染源、传染方式及所致疾病;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3.白喉杆菌的免疫性(锡克氏试验的原理、结果及判断)、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性防治(类毒素及抗毒素的应用)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一、教学目的1.熟悉结核分支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2.一般了解非结核分枝杆菌3.熟悉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传播途径及微生物学检查二、教学目的1.结核杆菌:形态染色(抗酸性)及培养特点,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其实际意义,变异性(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临床、口腔、预防专业)2007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临床、口腔、预防专业) (2007年修订)一、前言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口述自由表达,还能应用这些理论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并应用于后续课程;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一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
实验课重点要求实际联系理论,巩固理论知识,拓宽思维,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掌握微生物形态学常用的检查方法;掌握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的原则;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了解病毒培养技术;熟悉常用血清学实验技术及检验程序;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本大纲适用于我校五年制本科的临床、口腔、预防等专业的教学。
总学时为70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0学时),3.5学分。
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学时分配:0.5 学时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时分配:1.5 学时掌握:细菌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的概念和功能;鞭毛的概念和功能;菌毛的定义、种类和功能;芽胞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功能;革兰染色法及其意义。
熟悉:细菌的排列方式;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质粒等各种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临床意义;;荚膜的化学组成、形成条件。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美容、眼耳鼻喉、临床心理学、急救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课的基本技术的操作,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
并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有关的传染病诊断与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大纲均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4学时。
四使用教材:《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自编,1版,2005年。
Ⅱ正文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检查法一教学目的在学习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基础上,掌握细菌涂片的制作及革兰染色法,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要求熟悉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革兰氏染色方法、步骤、原理及应用;掌握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描述方法;掌握特殊构造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验意义;了解细菌特殊结构的检查方法。
三教学内容(一)介绍实验室规则(二)细菌动力检查(三)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染色法(四)荚膜染色法(五)细菌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油镜的使用(六)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录像实验二细菌分布与培养一教学目的在认识细菌分布的基础上,学习无菌技术及分离培养的意义,了解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方法。
二教学要求掌握无菌操作观念和基础培养基的成分,熟悉细菌在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生长的观察方法。
微生物学大纲概要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编号:M1011学分:4总学时:64学时适用专业、年级: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要求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生物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本课程将分别叙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理化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以及实验课学习,使医学本科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奠定基础,同时从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使其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中要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点与致病机制、主要病原体特殊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病原微生物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三、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案例教学,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具体安排如下:内容学时理论课绪言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细菌的生理1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细菌的遗传变异、噬菌体 2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1细菌的感染与免疫2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球菌2肠杆菌科2弧菌属螺杆菌属2厌氧菌属2分枝杆菌、流感嗜血杆菌 2动物源性细菌其他细菌放线菌、诺卡菌属 2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2螺旋体2病毒的基本性状2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呼吸道病毒2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2肝炎病毒2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疱疹病毒 2逆转录病毒、其他病毒、朊粒 2真菌学总论2主要病原学真菌2实验课: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细菌的形态及特殊结构观察 3消毒灭菌、培养基的种类、制备 3化脓球菌的分离、鉴定,病案讨论 3肠道感染的分离、鉴定,病案讨论 3分支杆菌、厌氧梭菌及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检查法 3真菌、病毒及其它微生物的检测、病案讨论 3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刘晶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2008年4月参考书1.刘朝奇.医学微生物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一版,20102.闻玉梅. 医学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张玉静.分子遗传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金奇.分子病毒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条例(第424号)2004年11月5日6. Prescott, Harley, Donald. Microbiology 6h ed International Euditon 20067. Murray PR, Rosenthal KS, Kobayashi GS,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5th Louis: Mosby, 20058. Stites DP.T err AI. 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2.绪论教学目的1. 掌握微生物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临床医学《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前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程内容由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分为总论和各论。
前者主要介绍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在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性状,病原微生物和宿主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共同特点和原则,在学习各论时有指导意义,而后者具体介绍了与临床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的每一个病原微生物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对今后医学课程的学习和临床防病治病具有基础和实际应用意义。
根据本教学大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将作一些探索性改革,将大班理论授课与小班互动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且,尽可能进行一些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求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作为。
本大纲根据郭晓奎主编的《病原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第二版、《病原生物学纲要》第二版(双语版)修订,上述教材均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由科学出版社2007年及2012年出版。
主要参考书:1.刘晶星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第七版)(卫生部全国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Patrick R. Murray PhD, Ken S. Rosenthal PhD and Michael A. Pfaller MD,Medical Microbiology, 6th ed. (Mosby Elsevier)3. Brooks GF, Butel JS and Morse SA. Tanetz, Melnick,& Adelberg’s Medical Microbiology, 23th ed. (McGraw-Hill Medical Publishing Division) 4.Ryan KJ and George Ray G. Sherris Medical Microbiology, 4th ed. (McGraw-Hill Medical Publishing Division)5.Markell EK, John DT, Krotoski WA. Markell and Voge’s Medical Parasitology , 8th ed (W.B. Saunders Company)6. Bogitsh BJ and Cheng TC. Human Parasitolog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时间安排理论课教学内容及要求Chapter1 微生物学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
临床医学本科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大纲说明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微生物学的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以验证课堂所讲的理论,以便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课堂所讲的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树立无菌观念,为学好临床及基础医学有关学科打下基础,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效果,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后应做到下列几点:1、每次实验前务必作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操作中注意事项及其理论依据等,避免错误的发生。
2、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坚持严肃性,严格性与严密性。
对操作的实验应遵照实验指导所列步骤依次进行,对示教的实验,也要仔细观察并联系有关理论,在实验中尤其要注意科学地分配和运用时间。
3、实验结果必须真实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遇有和理论不符合的结果时,应尽量探讨其原因,训练自已和科学思惟。
实验完成后要写出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次实验(2学时)实验内容:(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2)细菌形态结构及运动观察;(3)细菌涂片标本制作及革兰氏染色。
目的要求: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掌握细菌涂片标本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法;了解细菌动力的检查法及其意义。
实验方式:(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讲解、示教)(2)细菌形态结构及运动的观察(个人操作)1、细菌的基基本形态(观察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的革兰氏染色标本片)2、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肺炎球菌的荚膜,伤寒杆菌的鞭毛,破伤风杆菌的芽胞)3、观察细菌的运动(压滴法,观察绿脓杆菌的运动)(3)细菌标本的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法1、标本涂片制作(用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斜面培养物涂片)2、革兰氏染色法(初染、媒染、脱色、复染、油镜观察结果)。
细菌的生理第二次实验(2学时)实验内容:1、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2、细菌的培养法目的要求:了解常用的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的成分,制备方法和用途;初步掌握细菌分离培养及纯培养接种技术。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医学中各种微生物及其与人类(及动植物宿主)关系的科学。
它对医学、健康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广大医学院校学生必学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为学生提高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能力以及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涵盖的领域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包括凝聚态质的物种、细菌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熟悉细菌学、传染病学及免疫学等医学生物学基本知识;能够根据某种疾病特征诊断微生物性病,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理论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和使用,掌握各种免疫技术等。
有针对性地翻译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经典原理和相关方法,为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工作或从事其他对医学微生物有关联的工作打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形式(1)教学内容:包括有微生物学概论(历史发展史、分类系统、微生物的组成、微生物的生殖及耐药性)、细菌学(各种形态细菌的分类、发生、繁殖、检测及特性)、病原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的病理生理(病原特性、传播、潜伏期、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传染病预防、抗感染(免疫学的概念、免疫机制、免疫抗药性、疫苗原理及应用)等。
(2)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包括教师讲授、展示教学)、实验操作、案例分析讨论及实践实验(观察、文献检索论文计划、实验设计及研究)。
四、课程考核1. 课堂考试:本课程为选考,考查学生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的程度,主要以问答形式为主,并结合小测验形式进行考查。
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课程侧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讲授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练习,能够对病原微生物性病进行识别、分类、鉴定、细菌的分离等实验操作,遵守实验安全要求。
评价学生实操能力及适应医学实践需要的水平,主要以竞赛形式考试。
五、课程备考提示1. 掌握课程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课程教材内容,熟悉传染病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类病原体的解剖结构、功能产物、培养基的特性及整个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研究微生物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原机制。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医学生提供系统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培养其对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解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2.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技术,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培养方法。
3. 理解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定植和传播机制,以及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原理。
4. 熟悉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征、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能够进行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 培养科学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微生物实验和结果解读。
三、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a.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包括形态、代谢特征和生长条件。
b. 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了解其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2. 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技术a. 常见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b. 常用微生物检测方法,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3. 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定植和传播a. 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和功能。
b. 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4. 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学原理a.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应答和防御机制。
b. 免疫学检测方法和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5.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和致病机制a. 常见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特征和致病机制。
b. 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6.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技能a. 微生物实验室的规范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b. 常用微生物实验技术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基本理论知识。
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培养其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4.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了解微生物实验的实际应用场景。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病原机制、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等内容。
通过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持。
一、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原核生物是指细菌和蓝藻,它们没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是指真菌、原生动物和动物细胞,它们具有真核细胞核,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 细菌的分类和形态特征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按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需氧性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等。
3. 真菌的分类和生长特点真菌按生活方式可分为寄生真菌和自由生活真菌,按菌丝形态可分为单菌丝和分枝菌丝。
真菌生长缓慢,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到室内空气中,人们吸入感染。
例如,麻疹病毒和结核杆菌等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2.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进入另一个人的呼吸道或黏膜,引起感染。
例如,流感病毒和肺炎链球菌等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3.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人体。
直接接触包括皮肤接触、性接触等;间接接触包括接触污染的物体、血液和体液等。
例如,艾滋病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三、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机制1. 细菌的病原机制细菌通过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细胞和免疫逃逸等方式引起感染。
例如,白喉杆菌通过产生白喉毒素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白喉病发生。
2. 病毒的病原机制病毒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复制自身,破坏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流感症状的发生。
3. 真菌的病原机制真菌通过产生外毒素和内毒素,破坏宿主组织和免疫系统,引起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郑州大学医学院绪言一、目的要求1.掌握:根据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对微生物的三大分类。
2.熟悉: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含义。
3.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讲课内容1.微生物学及其分类、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2.微生物学的研究范围。
3.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目的、及其发展方向。
第一篇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磷壁酸和脂多糖的结构、性质及功能;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不同点;细菌L型、质粒的概念;细蓖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的概念及意义;革兰染色的步骤及实验意义。
2.熟悉:中介体、核蛋白体、异染颗粒的概念。
3.了解: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功能、核质的概念。
二、讲课内容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2.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
3.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概念及意义,细菌生长繁殖的一般规律(繁殖方式、分裂速度、菌落与纯培养概念)。
2.熟悉:细菌不同营养类型(自营菌、异营菌、异营菌)的概念,细菌生长所需条件,生长曲线及其意义。
细菌的人工培养。
3.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与生化反应,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分类法原则。
二、讲课内容1.细菌的理化性状。
2.细菌的代谢。
3.细菌的生长繁殖。
4.细菌的人工培养。
5.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目的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的概念;常用物理灭菌法(高压蒸气灭菌法,干烤温度与作用时间、意义);紫外线杀菌原理。
2.熟悉:常用消毒剂的名称、作用原理及应用。
3.了解:冷冻真空干燥法的原理及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二、讲课内容1.物理消毒灭菌法。
2.化学消毒灭菌法。
3.影响消毒灭菌效果因素。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变异一、目的要求1.掌握:质粒的概念及意义;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接合、溶源性转换的概念及意义),卡介苗(BGC)的概念及意义。
《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代码: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总学分: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对象:医学类专业(本科)一、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教学基础课程之一,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形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包括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学部分、病毒学部分和真菌学部分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有关课程和对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
三、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1、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用辨证唯物论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方向和新成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要以微生物研究的方法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通过操作或演示,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方向,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资料总结方面的训练,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工作的能力。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1、本大纲的内容是以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第五版)教材的章节顺序编写,分为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等三篇,共35章,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实验考核2学时。
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传授,或以讲授为主、或携领式指导学生自学、或以实验带理论等多种灵活形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本大纲是我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在大纲编写之际,我们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各位教授(师)表示深切的谢意。
大纲正文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种类(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等三型八大类)。
掌握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施意见及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用)大纲说明一、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感染与免疫的机理), 特异性诊断和预防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既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又涉及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内容丰富,机理复杂,它不仅为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等基础课打基础,也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引起常见病、多发病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与微生物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特点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理论讲授,应用声像图表,能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习时能正确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编写教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大纲使用说明:本大纲主要根据第五版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的内容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而进行编写。
今就其中若干主要问题说明如下:1、本大纲所列内容,多指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也是讲课的依据。
为使学生便于掌握重点,分三级提出要求:即掌握、熟悉和了解。
2、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各自特点、专长及对象的不同适当机动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作某些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段落按二000年全国统编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第五版,其大体次序是: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
在实际教学时,各章节的顺序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适当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又分为总论与各论两个大的部分,在总论中主要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共有的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在各论中主要介绍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并且以后工作中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3.5学分,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50,实验30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二、考核方式微生物考试包括理论80%,实验20%。
其中实验考核操作和显微镜观测标本及平时实验。
理论考核以掌握内容为主,熟悉内容为次,关注当前社会流行的重大疾病的病原。
考试为闭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等。
三、学时分配表章节内容理论实验学时绪论 1 0 1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5 3 5.5第2章细菌的生理 1.5 3 4.5 第3章消毒灭菌 1 3 4 第4章噬菌体 1 0 1 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 0 2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 1 0 1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5 0 2.5 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0.5 0 0.5 第9章球菌 3 3 6 第10章肠杆菌科 2.5 6 8.5 第11章弧菌属 1 0 1 第12章螺杆菌属0.5 0 0.5 第13章厌氧性细菌 2 3 5 第14章分枝杆菌属 2 3 5 第15章嗜血杆菌属0.5 0 0.5 第16章动物源性细菌 1.5 0 1.5 第17章其它细菌 1 0 1 第18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 0 1 第19章支原体 1 0 1 第20章立克次体 1 0 1 第21章衣原体 1 0 1 第22章螺旋体 1 0 1 第23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2 3 5 第24章病毒的感染免疫 1.5 0 1.5 第25章病毒的检查防治0.5 0 0.5 第26章呼吸道病毒 2 0 2 第27、28章肠道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2 0 2 第29章肝炎病毒 2 0 2 第30、31章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 1 0 1 第32章疱疹病毒 1.5 0 1.5第33章逆转录病毒 1.5 0 1.5第34、35章其他病毒、朊粒 2 0 2第36章真菌学总论 1 3 4第37章主要病原学真菌 1 0 1学时合计50 30 80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2、熟悉对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3、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1、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与祖国医学的关系。
【授课学时】1学时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意义; 细菌L型,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2、熟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教学内容】1. 概述细菌的含义2. 细菌大小及测量单位、三种主要形态及排列方式3. 细菌的基本结构4. 细菌的特殊结构5. 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的原则【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第2章细菌的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及群体生长的规律,培养基的种类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2、熟悉细菌的营养物质、常见生化反应、合成代谢产物、常用培养基类型;3、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和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内容】1、细菌的营养类型与营养物质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气体环境和渗透性3、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二分裂无性繁殖和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4、细菌的能量代谢方式:发酵、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5、细菌的代谢产物6、细菌的分类原则【授课学时】理论1.5学时,实验3学时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目的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及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2、熟悉常见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 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及影响因素。
3、了解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及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与监督和法律责任。
【教学内容】1、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消毒、灭菌、防腐、清洁、无菌、无菌操作。
2、消毒灭菌的方法:3、物理消毒灭菌方法的应用4、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5、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的定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实验感染控制及监督【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第4章噬菌体【目的要求】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的定义; 熟悉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周期; 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教学内容】1、噬菌体的定义2、噬菌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宿主特异性和抵抗力3、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过程,噬斑的定义4、温和噬菌体的定义、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及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第5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目的要求】1、掌握质粒、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等概念;2、熟悉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基因的突变,突变型细菌的种类,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3、了解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教学内容】1. 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整合子、噬菌体2.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3. 基因转移和重组: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4. 基因突变5.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授课学时】理论2学时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目的要求】1、掌握耐药性的概念;2、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及控制策略;3、了解细菌耐药的现实状况。
【教学内容】1. 抗菌药物的种类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3. 细菌耐药的机制:耐药性定义、耐药机制4.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实验3学时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目的要求】1、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和机会感染的概念及意义。
细菌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
内毒素、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概念、性质及其生物学作用,细菌的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
全身感染的五种不同的临床类型;2、熟悉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超抗原和感染的概念。
抗毒素的概念及其作用,吞噬细胞种类及作用,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机制及功能,抗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及作用。
粘膜免疫系统的抗感染作用。
感染的来源,医院感染的概念。
3、了解正常菌群的分布,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引起机会感染的常见细菌。
屏障结构组成,吞噬细胞的杀菌机制。
【教学内容】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义2、正常菌群、微生态学的含义3、细菌的致病性4、细菌的致病性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授课学时】理论2.5学时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感染防治的主要原则、类毒素的定义;2、熟悉微生物感染的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1、细菌学诊断2、人工主动免疫3、人工被动免疫4、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第9章球菌【目的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A蛋白的定义及生物学功能;链球菌的分型,甲型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抗O试验的原理及用途;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熟悉常见化脓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了解常见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2、链球菌3、肺炎链球菌4、奈瑟菌属【授课学时】理论3学时,实验3学时第10章肠杆菌科【目的要求】1、掌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种类及致病机理;志贺氏菌的分群、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致病性、免疫性、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肥达试验定义及意义;2、熟悉肠道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大肠杆菌的致病条件;志贺氏菌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及耐药性;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沙门氏菌;3、了解大肠杆菌的防治;志贺氏菌的免疫性及防治;沙门氏菌的防治。
【教学内容】1、肠道杆菌的共性2、埃希菌属3、志贺菌属4、沙门菌属【授课学时】理论2.5学时,实验6学时第11章弧菌属【目的要求】1、掌握霍乱弧菌致病物质,病原学检查方法。
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2、熟悉霍乱弧菌两个生物型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及分型、免疫性、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1. 霍乱弧菌形态结构、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抵抗力、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2.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授课学时】理论1学时第12章螺杆菌属【目的要求】掌握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教学内容】1、幽门螺杆菌的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2、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致病性【授课学时】理论0.5学时第13章厌氧性细菌【目的要求】1、掌握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梭菌;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条件破伤风外毒素作用机制及所致疾病特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肉毒梭菌的形态及致病性;2、熟悉产气荚膜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常见的厌氧菌培养方法;艰难梭菌所致疾病;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种类;临床最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3、了解厌氧菌的种类及分布;梭状芽胞杆菌的通性;破伤风杆菌的培养特性;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