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合集下载

李四光

李四光

李四光李四光(1889-1971)字仲揆。

湖北黄冈人。

少年时离家求学。

后被派往日本留学,进入大阪工业学院学习造船业,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从日本学成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1912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

1919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1933年参与筹建武汉大学。

1935年到英国八所大学讲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地质研究所由南京迁往长沙、桂林、重庆等地。

1948年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议,并留英国进行考察。

新中国建立后,李四光于1950年回到北京。

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

同时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

在实践中,他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

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

在地震预报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结构活动性的基础上,用观测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

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 他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的态度 • 勤奋刻苦,不畏艰难,不断追求科学真理
李四光对后人的启示与教诲
李四光的事迹启示我们要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
• 他热爱祖国,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李四光的治学态度启示我们要严谨治学,勤奋刻苦
• 他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刻苦 •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李四光的构造地层学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 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 有助于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效率
李四光石油地质研究的影响与价值
李四光的石油地质研究对国际石油地质学的影响
• 李四光的理论在国际石油地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为国际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的石油地质研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他的理论为中国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概述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主要包括
• 地壳波浪状运动 • 构造地层学 • 地壳演化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之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01
李四光的生平与成就
李四光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李四光回国后投身地质事业
• 1927年回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 开始了他的地质学研究生涯
李四光出生于1899年
• 中国湖北省黄冈市 • 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 早年在家乡接受教育

李四光

李四光
不论是风天雪夜,还是 寒冬酷暑,年近80岁的他,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掌握和摸索 到许多地应力的可靠数据……,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北 京郊区抓“地震预报工作”。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为祖国和 人类的进步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周总理称他是一面旗帜,一面光辉的旗帜。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 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以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 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 席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 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曾武断地 断言:“中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这一错误,直到新中 国成立后,才被李四光驳倒。李四光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是 巨大的“多”字形结构体系,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互相间 隔着,在隆起带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又蕴藏着丰富的天 然气和石油。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大庆、大港、 胜利、华北等地找到了石油,从而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彻 底地甩进了太平洋。 李四光对地震的预报工作倾注了许多心血。1966年河北邢 台发生了强烈地震后,李四光在周总理的支持下,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享誉世 界的地质学大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 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 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 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1889年,李仲揆出生在湖北省黄岗县 回龙镇下张家湾村。原名李仲揆,后何 谓李四光呢?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 1902年,年近13岁的李仲揆只身闯进武 昌,到西湖新学童报名上学,买了报名单后,忙中出错,误将 年龄“十四”岁填入了姓名栏,再买份报名单吧,又没有钱, 无奈中,他将“十”字添上几笔,便成了他的姓“李”,这样, 姓名栏便写成了“李四”,“张三”、“李四”未免太俗了, 受墙上横匾直书“光被四表”的启发,在“李四”后面添上了 个“光”字,他的姓名便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首创地质力学。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

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着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李四光-简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理解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

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

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

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字仲揆,湖北黄岗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早年经历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一个贫寒人家,取名“李仲揆”。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的李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并改名为李四光。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5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同年12月,李四光结识了当时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经宋教仁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学习工艺化学的马君武。

此时,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 他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被地质学界广泛尊敬和传承
• 为地质学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李四光对地质学界的贡献被地质学界广泛认可和尊敬
• 他的地质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被地质学界广泛学习和借鉴
• 为地质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 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
04
李四光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贡献
李四光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及其方法

李四光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地震预测问

• 他认为地震预测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为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四光提出了地震预测的“脉动”理论
• 这一理论认为,地震的发生与地球的脉动有关
• 他提出了地球构造运动的“山字形”理论
• 这一理论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02
李四光是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
• 他创立了“构造地层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 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3
李四光还是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开创者
• 他提出了地震预测的“脉动”理论
• 为中国地震监测与预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 为地质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03
李四光对中国石油地质的贡献
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地质的早期研究
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关注中国石油地质问题
• 他认为中国的石油资源潜力巨大,应该加强石油地质研究
• 为中国石油地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四光在留学英国期间,就开始研究英国的石油地质情况
• 他学习了英国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提供了借鉴

李四光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

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

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

蒙古族。

湖北黄冈人。

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

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1]2生平经历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

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

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

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

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

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

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

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

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

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

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

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份力量。

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

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

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

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

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

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

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

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南下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

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

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

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

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

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

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

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其间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

1944年11月,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

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

1945年4、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

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但是,不久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仲,焦虑不安。

1946年秋,离开重庆东下直抵上海养病,未去南京,此时他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的感触。

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

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

5月6日到北京,及时地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

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岁。

[1]3成就贡献1、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

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

2、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对中国北部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䗴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

其创立的“䗴”字,用来翻译Fusuli 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为现在的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3、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4、地震预报: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李四光斩钉截铁地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中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中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主要作品《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中国震旦纪冰川》《东亚构造格架》《新华夏海的诞生》《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中国地质及大陆运动》《地震地质》《地质力学概论》《天文、地质、古生物》《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建设者》《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脊梁”礼赞—共和国群英谱》《李四光传》6获得荣誉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9年5月29日,经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评选,授予李四光“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

同年12月6日,苏联地质界对他的崇高工作和在中国创建的地质科学经验,作出了公正的总结。

苏联克鲁泡特金教授在《自然》杂志上撰文,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2009年10月4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即将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星”,这是继明安图后第二次用蒙古族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7大事年表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

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3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学校。

[1]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