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李四光
李四光李四光(1889-1971)字仲揆。
湖北黄冈人。
少年时离家求学。
后被派往日本留学,进入大阪工业学院学习造船业,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从日本学成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1912年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
1919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1933年参与筹建武汉大学。
1935年到英国八所大学讲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地质研究所由南京迁往长沙、桂林、重庆等地。
1948年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议,并留英国进行考察。
新中国建立后,李四光于1950年回到北京。
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
同时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提出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
在实践中,他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
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
在地震预报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结构活动性的基础上,用观测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
对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学、岩石学、矿物学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李四光对后人的启示与教诲
李四光的事迹启示我们要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
• 他热爱祖国,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李四光的治学态度启示我们要严谨治学,勤奋刻苦
• 他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刻苦 •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李四光的构造地层学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 为石油地质勘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 有助于提高石油地质勘探的效率
李四光石油地质研究的影响与价值
李四光的石油地质研究对国际石油地质学的影响
• 李四光的理论在国际石油地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为国际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的石油地质研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他的理论为中国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概述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主要包括
• 地壳波浪状运动 • 构造地层学 • 地壳演化
李四光的地壳构造理论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之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国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01
李四光的生平与成就
李四光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李四光回国后投身地质事业
• 1927年回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 开始了他的地质学研究生涯
李四光出生于1899年
• 中国湖北省黄冈市 • 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 早年在家乡接受教育
李四光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 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以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 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 席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 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曾武断地 断言:“中国是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这一错误,直到新中 国成立后,才被李四光驳倒。李四光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是 巨大的“多”字形结构体系,三条隆起带和三条沉降带互相间 隔着,在隆起带蕴藏着多种矿藏,在沉降带又蕴藏着丰富的天 然气和石油。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先后在大庆、大港、 胜利、华北等地找到了石油,从而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彻 底地甩进了太平洋。 李四光对地震的预报工作倾注了许多心血。1966年河北邢 台发生了强烈地震后,李四光在周总理的支持下,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享誉世 界的地质学大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 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 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 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1889年,李仲揆出生在湖北省黄岗县 回龙镇下张家湾村。原名李仲揆,后何 谓李四光呢?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 1902年,年近13岁的李仲揆只身闯进武 昌,到西湖新学童报名上学,买了报名单后,忙中出错,误将 年龄“十四”岁填入了姓名栏,再买份报名单吧,又没有钱, 无奈中,他将“十”字添上几笔,便成了他的姓“李”,这样, 姓名栏便写成了“李四”,“张三”、“李四”未免太俗了, 受墙上横匾直书“光被四表”的启发,在“李四”后面添上了 个“光”字,他的姓名便成了李四光。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首创地质力学。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
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着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李四光-简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理解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
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
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
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
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字仲揆,湖北黄岗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
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早年经历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一个贫寒人家,取名“李仲揆”。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的李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并改名为李四光。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5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同年12月,李四光结识了当时在东京法政大学学习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经宋教仁介绍又认识在东京京西大学学习工艺化学的马君武。
此时,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中国现代地理学家:李四光人物简介
• 为地质学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李四光对地质学界的贡献被地质学界广泛认可和尊敬
• 他的地质学理论和技术方法被地质学界广泛学习和借鉴
• 为地质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 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
04
李四光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贡献
李四光对地震预测的研究及其方法
李四光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关注地震预测问
题
• 他认为地震预测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为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四光提出了地震预测的“脉动”理论
• 这一理论认为,地震的发生与地球的脉动有关
• 他提出了地球构造运动的“山字形”理论
• 这一理论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02
李四光是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
• 他创立了“构造地层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
• 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3
李四光还是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开创者
• 他提出了地震预测的“脉动”理论
• 为中国地震监测与预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 为地质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03
李四光对中国石油地质的贡献
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地质的早期研究
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关注中国石油地质问题
• 他认为中国的石油资源潜力巨大,应该加强石油地质研究
• 为中国石油地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四光在留学英国期间,就开始研究英国的石油地质情况
• 他学习了英国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提供了借鉴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年),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今黄州市的地方,这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史称黄州。
1889年10月26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李四光本名李仲揆(kuí),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
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
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
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jiǎo)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
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
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gěng)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
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
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李四光先生(1889-1971)-2012.5.29
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章鸿钊会长,李四光, 翁文灏副会长; 1929年中国地质学学会,李四光任会长; 1929年-1949年,李四光荣任4届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22-1971年,李四光任10届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22-1949年中国地质学年会上,李四光至少做过7次 大会报告。
③在地质构造形成等重大问题上挤身于国际讨论之中
③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及建立地质力学
• 李四光说:“地质力学之意义,在从地表岩体所 经过各种变形或破坏之方式,根据力学原则,探 求各地域地壳内发生运动之原因。”
地质力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1921年,研究石炭纪和二叠纪沉积地层时,注意到 中国南北方的不同,对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有所认识;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后期及30-40年代,对构造形迹的定型、 定位、定时开展研究,提出构造体系;40年代初,提出地质 力学。
• 1962年,李四光完成《地质力学概论》; • 1962年-1966年6月,为了地质力学理论的普及,共办了3期地 质力学进修班,学员达153人。
在伯明翰大学逗留期间,李四光在学 校的机械系车间制作了一个铅质空 心的球体,里面涂一层薄蜡,用来做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引起地壳运动的实 验,这个球体,李四光带了回来,后 来保存在李四光纪念馆中。
•
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李四光亲自兼任 主任委员,赵九章为副主任,分设综合、地质、历史等组。李四 光几次找范文澜商谈如何收集中国历史文献中丰富的地震记录, 弥补科学记录的不足。 • 1955年,他在《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 系复合问题》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中国西北部活动性构造体系与 地震带分布的关系; • 1962年,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6.3级地震之后,特别是1966 年邢台地震之后,李四光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用了很大的精力来 抓地震预报。
李四光
1919年李四光大学毕业,他怀着救国救民 的强烈愿望,拒绝外国高薪聘请,接受了北京 大学蔡元培校长的聘任。准备回国之际,他应 留法勤工俭学同学会之邀前往法国巴黎。在活 动的间隙,他以自己喜爱的小提琴独奏形式, 谱写了《行路难》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在低沉 的主调中带着亢奋的强音,起伏交错之间伴随 着奔放向上的旋律,鲜明地抒发了一代知识分 子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中挣扎求索、追求 光明的人生历程。这也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 小提琴曲。在近八十年之后的北大百年校庆的 晚会上,第一次得到公开演奏。它的面世修正 了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曲作者的说法。
发现油田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的 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毛泽东、周恩来根 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 查。 1954年,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 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 利油田、 大港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 石油冒了出来,中国终于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接着,李 四光与其它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国很快找到了钨、铬、 铀、金刚石、煤及稀有金属矿藏,并在开发地热、地下水, 研究第四纪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李四光
• 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中国著 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 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 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北 京地质学院的创建者之一。 •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地质部部长等 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著作 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 论》、《地震地质》等。为中国甩掉 “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 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
《行路难》 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袁 隆 平
袁隆平喜欢李四光创 作的小提琴曲《行路 难》。他以这种方式告 诉世人:“探索科学的 道路是艰难的,但不管 怎么难,科学工作者都 要义无反顾走下去……”
——李四光
(1889-1971)
一、李四光生平年表
1889年 1902年 1904年 1905年 1907年 1910年 1911年 1913年 1920年
出生湖北黄冈 李四光为什 考入武昌高等小学 么选择造船 破格选送日本留学 专业? 加入同盟会 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机械 毕业回国 参加留学生廷试,被赐“工科进士” 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 后改学地质 回国,北大地质系执教
造 船 采 矿 地 质
探究二:李四光先生选择专业的理兵舰和轮船,建设强大 海军,使中国不受外国的侮辱
造 船 采 矿 地 质
“要造船,就得有钢铁; 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 经学了一年采矿,但我现在 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 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 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矿 工。”
1971
——周恩来
学术地位: 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 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 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人格魅力: 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 祖国和人民。 总体评价: 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 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 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 替代的位置。
“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 标志我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 堆建成 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首次 1965年 大庆、胜利、大港油田 石油实现全部自给 1966年 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发射成 功 我国有了用于实战的导弹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
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
首创地质力学。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
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着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
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原名李仲揆,因报名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最后将错就错,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李四光”至此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
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
并获孙中山赞誉,送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其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1917年,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高中历史人物复习 李四光 (好)
下列不能体现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学以致用”特点的是 A勘探石油,发现油田 B寻找铀矿,发展核能 C研究和预测地震 D修建京张铁路 “地质力学”的名词正式提出是在( ) A《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B《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 C〈新华夏海的起源〉 D〈地质力学概论〉 下列科学领域李四光未曾涉足的是( ) A量子力学 B地质力学 C古生物学 D冰川学 “独创地质理论”是李四光的( ) A地质力学理论 B古生物学方面创立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的研究 C冰川学方面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D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的大量研究
大庆油田
1965年石油产量达到1131.5万吨,国内 华北油田 石油产品的消费全部实现自给。
胜利油田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科学研究指导现代化建设 ----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大港油田
二、归纳李四光主要贡献
科学领 域 地质 力学 古生 物学 主要理论成就 成功运用
4大理论著作 创立 筒 科化石 蜓
二、李四光主要贡献
(一)科学研究领域:基础性(二)现代化建设领域:应用性
1)地质力学的运用:
a\勘探石油资源: ①成果: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 ②意义:推翻西方国家的“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的 经 b\寻找铀矿资源: c\预测地震: 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2)冰川学方面: 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周恩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从这些科学家 们的身上感触最大的是什么?
1、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
•李四光两次否定“洋神话” •牛顿在“巨人的肩上”大胆创新 •爱因斯坦则大胆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
2、正确的科研方法 3、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揆,湖北省黄冈县人。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蒙古族[1]。
祖父厍里是蒙古族人,通汉文,以在乡间设私塾为生,与汉族妇女结婚,后代取李姓。
[2]李四光是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
李四光是大清的工科进士[3],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李四光的评价,大部分人[谁?]承认其对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贡献。
也有部分人士[谁?]认为其学风霸道,不能容忍不同意见。
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利用权力对其地质力学理论和第四纪冰川理论进行的推广和对其他观点的压制,被认为是政治对科学发展和传播产生负面影响的典型例子。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十三岁(1902年冬)赴武昌求学小学报名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姓名一栏,增添几笔遂改成李四光[5],取光被四表之意,而以仲揆为字。
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年赴日本留学,同年参加同盟会,先后在东京弘文学院、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选学舶用机关。
1911年毕业回中国。
1911年9月到京师参加海归考试,以最优等成绩获赏工科进士。
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转学地质学,1918年5月,他以《中国之地质》的优秀论文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接着到欧洲大陆做地质考察。
1919年获硕士学位。
同年回中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系主任。
后再赴英国深造,1927年获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中国。
1928年7月至1938年4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筹备委员长,后在南京参与创建中央研究院,并任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直至1948年。
1932年曾出任国立中央大学代理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
1952年筹建北京地质学院。
李四光
李四光对科学研究和事业的认识: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 学说。 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 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一方 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 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 “把地球交给我们珍贵的遗产——煤炭之类极 其丰富的财富,不管青红皂白,一概当作燃料烧掉, 不到几十年,我们的后代,对我们这种愚蠢和无所 作为的行径,是不会宽恕的。”„„
李四光毅然选择回国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许多科学家和李四光一样,放弃了在国外 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他们 后来为国家作出了哪些贡献? 钱 学 森 吴 阶 平
邓 稼 先
华 罗 庚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
新中国成立初到50年代
大批知识分子相继 回到祖国,积极推动或 投身国内的进步活动。 比如:蔡元培、陈独秀、 李大钊、胡适……他们 大多都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旗手或五四运动的领 军人物……
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 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 江汉等油田,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甩掉了中 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油田
大港油田 华北油田 胜利油田 江汉油田
截至2006年1月1日,全球石油估算探明储量 为1770.62亿吨,沙特阿拉伯仍列世界石油储量 之首。而中国石油估算探明储量约25亿吨,仍居 世界第12位;
回国留学生达3000 多人,他们大多数人成 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 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 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 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 归国的海外学人.
◆根据上述两次归国潮,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二、李四光的主要贡献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
著名地质学家。
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堂,1904选送日本弘文学院留学。
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0年回国,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
不久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
1913年赴英国柏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会长兼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29年被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选为国外会员,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
193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31年被柏明翰大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4年应邀赴英国伯翰、剑桥等大学讲学,1936年回国,继续进行地质考究研究工作。
194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8年赴美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在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辗转回到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员。
在古生物蜓科分类方面有重大贡献,在冰川学方面确定了中国数次冰川时期的活动证据,特别是奠定了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基础。
在地质学理论上创立了地质力学,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出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两湖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石油,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晚年对地震地质和开发利用地下热能等新领域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
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李四光
李四光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完
谢谢观看!
作者 X班XXXX
创立地质力学,并以 此从理论上推翻了 “中国贫油论” 。 建国后担任地质部部 长,上世纪50—60年 代亲自主持石油普查 勘探工作,先后发现 了大庆、胜利等多个 大油田 。 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 第四纪冰川遗迹,开 创我国冰川学研究。 地震预报方面,提出 过地应力测量的概念。 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 地质工作奠基人。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李四光 1889年—1971年
李四光,中国地质事 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 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 的研究和教育事业, 成就卓著,蜚声海内 外,是我国冰川学研 究的奠基人。他独创 的地质力学理论,为 我国的地质、石油勘 探和建设事业以及地 震预测做出了巨大贡 献。
主要贡献
建言领袖
为国找油
1952年,李四光同周恩来总理在一起 毛主席接见李Hale Waihona Puke 光建言领袖
为国找油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但国内“工业血液”石油却十分 短缺,而“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是当时国内外流行的观点。 “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 动啊!”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 1953年底,毛邀请了李四光到中南海菊香书屋。 “主席、总理,我认为我国天然石油的前景是很好的。” 李四光对毛泽 东等人说:“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不管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不管 是海相、陆相,都可以形成石油。” 随后,中央政府就李四光的建议作出重 大决定:开展全国找油工作,李四光任 石油普查委员会主任。 李四光的“物探先行”的决策,在日后 的找油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地质部和石油部终于 在国庆10周年前突破一个大型油气田— —大庆油田。 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李四光指挥石油队 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 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 港和江汉等油田。此间,李四光亲自选 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 并打出高产油流。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员地质研究所所长。
建国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等。
中科院地学部委员。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李四光曾从事(ting)科化石和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元冰川的谬论。
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
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
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ting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作冰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四光,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
蒙古族。
湖北黄冈人。
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留学日本和英国。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
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形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
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
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训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1]2生平经历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
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
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
1902年,两湖开办新学堂,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
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
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
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
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
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武昌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
第二年秋夏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武昌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
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
计算自己年龄还不太大,不如再读书10年,准备一份力量。
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
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
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W.S.包尔顿(Boulton)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
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
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
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1919年考察欧陆地质后,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于1920年5月,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
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他声誉日著,很快成为当时北京大学的名教授之一。
1927年冬,应蔡元培邀请,南下到上海,参加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止。
抗日战争爆发前,仍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
1934—1936年,根据中英两国交换教授讲学的协议,应邀赴英讲学,在伦敦、剑桥、牛津、都柏林、伯明翰等8所大学,讲授中国地质学。
讲稿整理后在伦敦正式出版《中国地质学》,此书除英文版外,还有俄文译本和摘要汉译本。
学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英国李约瑟(Joseph Neebham)博士称作者为“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
1936年回国途中过美国,在他的学生朱森协助下,对美国地质做了一次由东到西的实地考察。
回国后住在庐山做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
第二年“七七”事变,全国燃起了抗日烽火。
李四光率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同仁,辗转内迁。
1938—1944年夏,基本上以桂林良丰为基地,依靠广西地方当局的支持,开展了广西地质的调查研究,填制了广西地质图。
并多次长途跋涉考察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其间还创办了桂林科学实验馆,亲任馆长,为战时研制必要的科研实验器材和仪器。
1944年11月,日军入侵,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再度搬迁重庆。
由于旅途过度疲劳,李四光病倒在沙坪坝,幸医疗及时,愈后健康显著减弱。
1945年4、5月间,应重庆大学、中央大学联合邀请,向两校地质系师生作《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学术报告。
这是他20多年来研究地质力学的第一次总结。
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投降,全国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但是,不久出现了内战阴霾,李四光为此忧心忡仲,焦虑不安。
1946年秋,离开重庆东下直抵上海养病,未去南京,此时他有祖国虽大,似乎难觅容身之地的感触。
待到1948年2月,借出席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偕夫人许淑彬乘船再度赴英,并经挪威接受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李四光在英伦海峡之滨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特别兴奋。
立即准备起程回国,为了摆脱国民党驻英大使馆的阻挠,独自化名先行,经巴黎至巴塞尔,等候夫人一道至意大利登轮,在海上漂泊数月,1950年4月6日经叶剑英派人接应,由香港到达广州,终于回到了祖国。
5月6日到北京,及时地会见了中央领导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李四光回到新中国后,除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外,还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9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李四光任主任委员。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任部长,直到1970年地质部改为计委地质局时才离职。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李四光被选为主席。
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和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逝世,享年82岁。
[1]3成就贡献1、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
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
2、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
对中国北部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䗴类及石炭二叠系研究。
其创立的“䗴”字,用来翻译Fusuli nid(一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属于原生动物),为现在的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3、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4、地震预报: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李四光斩钉截铁地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中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中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主要作品《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中国震旦纪冰川》《东亚构造格架》《新华夏海的诞生》《受了歪曲的亚洲大陆》《中国地质及大陆运动》《地震地质》《地质力学概论》《天文、地质、古生物》《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的建设者》《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脊梁”礼赞—共和国群英谱》《李四光传》6获得荣誉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9年5月29日,经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评选,授予李四光“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
同年12月6日,苏联地质界对他的崇高工作和在中国创建的地质科学经验,作出了公正的总结。
苏联克鲁泡特金教授在《自然》杂志上撰文,介绍了李四光在地质科学上的成就。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2009年10月4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即将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星”,这是继明安图后第二次用蒙古族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7大事年表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
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3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学校。
[1]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
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
”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
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