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

浅析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

浅析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农村、乡村、小城镇等基层地区传承生活的各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浅析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传承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许多基层地区,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口日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口逐渐减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

2. 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的价值被忽视,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受到严重冲击,逐渐失去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3. 缺乏专业化的传承保护机构目前,基层地区缺乏专业化的传承保护机构,导致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专业性不足,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4. 文化市场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市场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遭受商业化的侵蚀,部分传统文化被泛化、变味,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纯正性和传承。

5. 社会经济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基层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使得传统文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受到影响,传承环境逐渐消失,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威胁。

二、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1. 建立健全保护体系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明确保护责任和工作范围,落实相关经费和政策支持,加强保护力度。

2. 提升传承人的意识和能力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引导,促进传承人的意识和能力提升,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增强传承的活力和延续性。

政府应加强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化保护机构建设,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得到系统性和专业性的保障。

4. 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利用现代化手段和媒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增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同度。

浅析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

浅析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

浅析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传承和演变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非物质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等多种形式,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文化瑰宝。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一:传承师资力量不足在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戏曲表演等需要长期学习和耐心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导致传承师资力量不足的局面。

一些传统手工艺若没有得到传承,便会面临失传的危险,一些传统表演艺术也因为缺乏新的演员而愈发式微。

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传承师资不足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

学校也可以加强相关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成为课程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层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日益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些传统手工艺、乡土文化等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此而面临生计和生活压力,导致他们不得不转行或者放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二:加强政府支持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政府可以加大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可以通过出台政策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的投入,提高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设施水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的、传承的、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和实体,如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知识与实践、手工艺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保护。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法律问题1.法律保护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保护工作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导致保护工作的效果不佳。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利用日益增多。

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同时,商业化利用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侵权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一些非法经营者和侵权者往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噱头,进行非法经营和侵权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益,也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1.完善法律法规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3.加强监管执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利用的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商家的违法行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优化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我们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加以解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认知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

许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缺乏了解,认为它们与现代生活脱节,没有实际的用途。

这种认知的缺失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其次,传承后继无人的情况令人担忧。

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样化的职业选择,使得年轻人对这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经济回报不高的传承工作缺乏兴趣。

许多传统技艺、民俗面临着无人愿意学习和传承的困境。

再者,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记录、传承和推广等工作,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然而,目前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社会资金的参与度也不高,导致许多保护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另外,过度商业化开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开发,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例如,某些民俗活动被简化为商业表演,传统手工艺品被大量机械化生产,质量参差不齐,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誉和价值。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认知度是关键。

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其重要性。

例如,可以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制作和播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节目和纪录片;在社区举办非遗展览和体验活动,让居民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展开,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一)无法适应现代化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全球一体化的加剧,使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不断渗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地——农耕文化遭到巨大破坏。

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逐渐被遗忘;市场经济和就业观念,导致年轻人不愿学习传统文化艺术。

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使“非遗”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保护机制的不完善有的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地方文化部门积极性很高,但当地政府在落实资金、建立保护工作机构等方面的措施不力,致使一些地方资源的普查、抢救、保护工作迟迟不能开展;有的地方保护工作缺乏领导,保护思路不清,盲目开发,对“非遗”歪曲和滥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导致“非遗”保护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影响了文化建设的全局。

(三)立法保护力度不足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基层“非遗”保护机构仍较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县级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许多地方尚没有专门的负责人,理论研究仍落后于保护工作的实践。

我国已于今年三月通过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具体实施效果有待观望。

(四)财力支持不足自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专项拨款补助地方进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截至2009年,四年来已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经费为5.86亿元,并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保护经费的逐年增长体现了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但与我国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相比,“非遗”保护经费还远远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民族记忆、传承着民族精神。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遗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剖析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1. 保护意识不足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和民众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和动力。

一些非遗项目因缺乏关注和投入而逐渐消失,一些传统技艺因后继无人而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保护机制不完善非遗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等问题。

同时,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管理。

3. 资金投入不足非遗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普遍不足,导致一些非遗项目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非遗保护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缺乏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4. 人才匮乏非遗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

然而,目前非遗保护领域的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传承人和管理人才。

这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创新发展。

5. 商业化过度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一些非遗项目被过度商业化开发,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商业化开发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忽视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这不仅损害了非遗的声誉和形象,也威胁到了非遗的生存和发展。

6. 社会参与度低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然而,目前社会公众对非遗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普遍较低。

一些民众对非遗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其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

这导致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解决策略1. 提高保护意识加强非遗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引言
非遗是指传承于民间的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艺术表
现力的传统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在推动文
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二、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
1. 人才短缺:由于传承非遗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很多年轻人对
此缺乏兴趣,导致非遗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2. 资金不足:非遗产业在市场上的收益较低,很多传承人无法获得稳
定收入,导致资金不足以支持其持续发展。

3. 市场需求不足: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非遗项目已经
失去了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4. 保护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非遗方面存在管理混乱、政策
过于简单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影响。

三、对策建议
1. 增加非遗传承人口:政府可以通过对非遗传承人提供奖励、补贴等
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等方式,
支持非遗产业的发展。

3. 拓展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通过组织文化旅游活动、开展文化推广活动等方式,增加非遗项目的市场需求。

4. 完善保护措施:政府可以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四、结论
在现代社会中,非遗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
的文化基 因 , 体现着 一个 民族 的智慧 和精 神 , 映 了 反

个 民族特 有 的文化 形态 和文 化个 性 , 民族 凝 聚 是
基 础 。作 为鲜 活 的 、 丰富多样 的文化 资源 , 物质文 非
力 和亲和力 的重要 源泉 [ 。 中国有着悠久 的历史 和 1 ]
多样化 的民族 文化 , 非物质 文化 遗产丰 富多样 , 是 但
我 国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保 护 的难 点 与对 策
周作斌 , 赵 丹
70 0 ) 1 1 O ( 安财 经 学 院 , 西 西 安 西 陕

要 : 着世 界经 济 的不 断 发 展 ,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 在世 界 范 围 内引 起 了广 泛 的 关 注 。文 章 以 非 物 随 对
现状不 容乐观 。虽 然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比较 丰 富 , 但
是消失 得也 比较快 。我 国至今仍无 一套 较完善 的非 物质文 化遗产 保护机 制 , 因此 , 我 国非 物质文化遗 对 产保护 的难点 和保护措 施进 行深入 研究具 有十分重
要 的意 义。

化遗产有重要的社会认 同、 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 此 外 , 物质文 化遗产 中 的某 些传统 文化 内容 , 非 反映 和表现 了民族共 同 的心 理结构 、 思维 习惯 、 生活风 俗 等 内容 , 范 着 民族 的群 体 生 活 方 式 、 想 价 值 取 规 思 向, 能产 生强 大 的 民族 凝 聚 力 , 进 民族 共 识 和 认 促 同, 也具有 重要 的社会 和谐价值 。
在 宽泛 的概念 上 。例如 , 对社 会风 俗而 言 , 学科 和 各 各 国学者 对其 都有 不 同的 界定 和分 类 , 国人类 学 英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与对策一、背景介绍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遗产,非遗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保护和传承的重心之一。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加速,非遗文化面临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合适的传承人、传统手艺的消亡、标准化生产的压力等。

这些问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现实问题A. 传承人缺乏传承人的缺乏一直是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难点之一。

一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影响,年轻人渐渐失去了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大量传统手艺面临断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年轻人缺乏对传统手艺的认知和兴趣,无法顺利地传承非遗技艺。

B. 传统手艺危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传统手艺正在逐渐消亡。

例如,传统的手工艺品已被机器生产取代,传统的药材采集、糯米发酵等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出现了传统手艺失传的现象。

C. 商业化、标准化生产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手艺的保存,还必须注意传承的方向和方法。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许多非遗文化已经被商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所淹没。

这种商业化对非遗文化的生存和传承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三、对策A. 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体系为了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体系,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例如学校和社区教育推广非遗文化知识、设立非遗文化传承人扶持项目等方式,来提高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以便以更好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B. 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是中国政府为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法规。

推广这种法律法规对于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法律法规宣传,推动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规定和意义。

C. 提倡非遗文化产业化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政策和手段,特别是对非遗文化有效利用和保护的优惠政策,来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缔约国在履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展具体保护工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其中,资金短缺是一个主要问题,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停滞不前。

其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保护机构不健全,法律体系不配套,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加强法规建设和完善保护传承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沿着正确的方向可持续地发展。

此外,针对特定地区或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明确当地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走非遗的“精品化”道路,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例如,大理市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需要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注重其物质形态的保护,更要重视其精
神内涵和传承方式的多样性。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年轻一代缺乏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减少,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流行的文化形式,对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2. 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无人:许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对传承非遗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才短缺,非遗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3. 非遗文化传承方式单一:许多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仅仅依靠口传心授,缺乏有效的传播和传承手段,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4.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非遗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许多非遗文化所需的自然、人文环境逐渐消失,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更大的困难。

5. 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足: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实际上这些支持往往不足,导致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和困难,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推广非遗文化传承方式多样化、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发展。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创造并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迁,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存问题:1. 缺乏经费支持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包括活动举办、人员培训、场地维护等方面的费用。

目前,许多非遗项目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难以长期持续地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

2. 传承人口老化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进入老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不足,导致传承环节出现断裂。

缺乏后继者的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3. 市场化导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非遗项目开始转向商业化运作,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改变原有的传统特色,导致非遗传统的扭曲和失真。

4. 缺乏法律保障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监管机制,一些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侵权和不当利用。

二、对策思考:1.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政府应该增加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活动举办、人员培训和场地维护,保障非遗项目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 加强传承教育,培养后继者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教育,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培养出一批批非遗传承的后继者,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不间断。

3. 坚持原汁原味,抵制商业化倾向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要坚持原汁原味,抵制市场化的倾向,保持传统文化的纯正和原始特色。

建立非遗项目的品牌价值,通过合理的推广和营销,提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机制加强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权益保障,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监管和管理,严惩侵权行为,保护非遗项目的合法权益,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现存问题:1. 非遗资源破坏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非遗项目所在的村落、乡镇逐渐消失,大量非遗资源遭到破坏,导致传统技艺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

2. 传承人口老化: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经年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的兴趣不高,缺乏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一大难题。

3.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4. 市场需求不足:一些传统非遗项目的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传承人无法通过非遗活动维持生计,从而放弃传承。

5. 缺乏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对非遗的法律保护尚不完善,非遗作品很容易被盗用、仿制,甚至在传承人生活困难时被迫改变传统。

二、对策思考:1. 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提出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专门政策,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2. 加强非遗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强非遗传承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非遗传承活动,树立对非遗的鉴赏和传承意识,激发对非遗的兴趣。

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提高非遗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需求。

4.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发展,将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表演,吸引更多的受众。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组织和合作项目,借鉴国外保护传承非遗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戏曲、音乐、舞蹈、传统技艺等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并得到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关注。

然而,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各种困境。

本文将会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及对策。

1.失传的威胁。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社会转型,一些传统文化技艺已处于失传的边缘。

近年来,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都已经离世,缺乏具有传统文化技艺的年轻人去学习和传承。

2.传承方式单一。

传承方式单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主要难题。

一些手工制作的传统技艺只能凭借口口相传、师徒后继来实现传承,传承渠道窄、传承人数少,传承工作难以开展。

3.社会认知缺失。

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认为它是落后且陈旧的文化,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宣传。

因此,也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和传承。

1. 多元化的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应该具有多元性。

传承方式不仅应该限于师徒传承和口耳相传,还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文化技艺引入到现代技术中。

2. 充分认识其价值。

传承者和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充分、准确的认识,赋予它以合适的认知和价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提升它的地位和价值。

3. 加强专业培训。

在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其传承能力。

扶持并鼓励传承人在继承时注重整理、理论化。

加强专业培训,增强传承人的专业素质与知识能力,做到敬业、技艺精湛、传承有素。

4.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发生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现代生活建立联系,在传承的过程中融合现代元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

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需要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寻找出可持续、多元化的传承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每个国家、民族的独特宝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困境和对策进行浅论,以期引起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和关注。

1. 传承人口老化和减少。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已年迈,传统技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年轻一代对其失去兴趣,导致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2. 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逐渐消失,使得传承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难以为继。

4. 传承环境的恶化。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受到城市化、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传承环境的恶化,给传承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保护和管理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

2. 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文化研究和调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高其传承的社会认知度。

3. 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设立专门的传承学校、机构等,培养和培训更多的传统技艺传承人,同时鼓励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4.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平台和载体。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打造非遗传承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5.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经验,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非遗传承的国际影响力。

6. 增强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宣传和推广工作,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书面、行为、技艺、表演和节庆等形式传承并体现人们制定、实践、传承和发展出来的各种文化元素。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现状。

本文将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缺乏专业人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科建设滞后、相关专业人才匮乏,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认知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对其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甚至有些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认为其已经过时或不重要。

这种认知水平的不高导致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重视,从而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3. 技艺传承困难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技艺和手工艺等,而技艺传承的问题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革,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传承人数减少,这就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分析1. 加强教育和宣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的保护规定和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对于非法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制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3. 积极推动传承人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门的传承人培训机构、设立奖学金、举办招募培训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来,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非遗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问题分析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非物质文化创造活动所产生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以下我将从传承意识不足、传承环境不利、传承方式单一和传承资源不足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传承意识不足非遗的传承需要有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

但是目前社会上存在传统文化认同度不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意识的不足。

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没有年轻一代的接班人。

传承意识不足会影响传承行动的推进,使得很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

2. 传承环境不利非遗传承需要一个良好的传承环境。

然而,目前社会上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非遗市场发展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非遗传承环境不利。

在传承方面,传承环境不利可能会导致传承人失去传承的动力和信心。

在发展方面,非遗市场发展不健全会限制传承人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3. 传承方式单一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缺乏系统性的传承方法和渠道。

这种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传承范围有限、传承效果不稳定。

传承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需要整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手工艺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传承方式,如书籍、影像资料、数字媒体等。

4. 传承资源不足非遗传承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包括专业技术、经济资金、场地设施、文化政策等。

然而,目前传承资源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非遗传承的发展。

很多传承人面临经济上的困难,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承工作中去。

传承资源不足直接影响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建议1. 提高传承意识提高传承意识是非遗传承的基础。

政府、媒体、学校等各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鼓励传承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非遗教育,并与社会机构开展合作,提供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机会。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特定文化属性和传承价值的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线,但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就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1. 文化断裂在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节被打断。

因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定的场所、时间和人力的支持,但是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这些支持条件逐渐减弱。

传统的文化场所逐渐被商业化的文化活动所替代,传统的节日、习俗逐渐被忽视和淡化。

2. 信息交流困难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都是口头传承和实践传承为主,缺乏书面的传承材料以及专门的学习机构。

信息交流的困难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效率和效果都受到了影响。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

3. 传承人力不足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现代社会中传承人力的不足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同时也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同,导致传承的缺失。

4. 商业利用和盗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都是某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符号,但是在商业化的冲击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量商业利用和盗用,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了重大的威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1. 加强法制保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利用和盗用的打击力度,以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社区以及家庭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培养传承人力。

3. 利用新媒体传播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新媒体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知识和技艺进行广泛宣传。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变成一个新的互动式传播,在各种平台上普及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非物质精神文化财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想象传统等。

这些传统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代表着特定社区、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传承。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着传统技艺、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发展、传承民族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其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传承下去,让后人从中获益、受益,共同维护和传播人类的文明宝藏。

1.2 面临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既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源自内部传承方式的不足。

困境一是传承人口老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中断的风险。

困境二则是现代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普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浪潮下逐渐式微,文化传统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危机。

这些困境的存在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构成威胁,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困境,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正文2.1 困境一:传承人口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困境之一是传承人口老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传承人逐渐年迈,面临着生命的终结,他们所拥有的传统知识和技艺也随之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传承人口的老化导致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断层,使得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

第24卷第1期2011年1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24 No.1Jan.2011收稿日期:2010-11-21基金项目:2009年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项目(2009ZR—08)作者简介:周作斌(1956-),男,陕西礼泉人,西安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赵丹(1981-),女,陕西渭南人,西安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周作斌,赵 丹(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难点,提出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加强立法保护,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且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等保护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1)01-0092-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民众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源泉[1]。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是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但是消失得也比较快。

我国至今仍无一套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因此,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保护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随着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和积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2011年1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24 No.1Jan.2011收稿日期:2010-11-21基金项目:2009年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项目(2009ZR—08)作者简介:周作斌(1956-),男,陕西礼泉人,西安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赵丹(1981-),女,陕西渭南人,西安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周作斌,赵 丹(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难点,提出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加强立法保护,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且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等保护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1)01-0092-0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民众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源泉[1]。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是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但是消失得也比较快。

我国至今仍无一套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因此,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保护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随着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历史传承和积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和谐社会构建必须与和谐文化建设相为表里,和谐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基础。

作为鲜活的、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俗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路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先进文化曾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文化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国力日渐衰弱,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逐步下降,影响的范围也不断缩小。

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不但加强了国家之间的联系,并且进一步扩大了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

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如何继续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维护中华民族文化作为我国主流文化的地位,是我们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29产,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性、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多样性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在许多情况下,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并且有些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是在异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其精华而创造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宗族所特有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多样性文化是各民族、宗族文化的结晶和人类的共同遗产,我们应以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各民族多样性文化予以认定和保护。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也随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积极的保护。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却面临着重重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分类不清,内容、范围过于宽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发展变化等问题,都成为利用立法和行政等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点。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分类极其不统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分类是保护和立法工作的第一步。

我们曾在保护和立法中使用过民俗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传承文化等诸多概念。

我国正在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就是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调整而来的。

无论是民俗文化还是民间文化,对于它的界定我们曾出现过许多版本,几乎每讨论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新的说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召集学者就其展开讨论。

自1989年以来至少做了五次修正,现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让、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2]。

这个定义及划分只停留在宽泛的概念上。

例如,对社会风俗而言,各学科和各国学者对其都有不同的界定和分类,英国人类学家将它定义为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信仰。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遗留。

还有人认为风俗是退化的宗教。

我国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和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3]。

由此可见,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范围的界定和分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和分类仍存在差异,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分类也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立法工作中需要简洁明确的定义和明细的分类条款来保证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论准备还严重不足,这也成为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难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宽泛性与立法保护对象的准确性之间存在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涉及的领域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经济、政治、社会、宗教、心理、地域、语言等领域。

没有一种非物质文化是单独存在、不涉及其他领域的。

例如我国自古就有剪纸的传统,但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并不是剪纸的手工艺,更不是剪纸作品。

西安的老人目前还有人剪一种叫“五独子登天”的剪纸,它是用来祈雨的。

其过程是先剪一个梯子贴在外墙上,然后再剪五个相连的小人倒贴在梯子上面,至于造型和技法等工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所剪的这五个小人登梯子上天会踩出雨来。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手工艺过程,而要注意到它所包含的“不可触摸的”非物质文化部分。

我们在保护工作中往往只注意到一些表象,努力将某种工艺代代传下去,却忽视了工艺背后所包容的文化现象,这样只能保存文化的尸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具有宽泛性和延伸性,39周作斌,赵 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一种风俗它可能涉及从行为、语言到信仰等诸多方面,而更重要的是这种风俗隐含着民族心理素质形成的深刻性。

然而,法律条款要求简单明了,如果不认真分析、研究,在确立保护非物质文化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异之间存在矛盾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原汁原味”这个词,在立法过程中我们也曾有意强调保持古老传统不使其被现代文明所污染或同化。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上层建筑总是和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这种适应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而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指非物质文化事项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目前,我国很多民俗学专家和非物质文化研究者非常注重原生态的保护(即原汁原味),以为这样才是民族的,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着立法者的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对其发展的作用大多是积极的。

陕西陇县的社火活动,以前只有人和马的组合,近年由于汽车的出现,出现了规模更大、造型更丰富的车社火。

如果我们认为社火就是由人和马、驴等组成的队伍,现代农业实现机械化,牲畜在农村的作用越来越小,马、驴也越来越少,那么社火也会随之消亡了。

由于汽车、拖拉机的出现,为社火提供了新的生命。

社火的道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天共庆,完美崇高的精神保留了下来,它才是社火活动的真正生命力。

但是,法律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这也成为我们制定法律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难点。

在立法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变异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出更加灵活、全面的法律法规。

我们要保护的不仅是一种形式,而是产生这样形式的思维和精神,只有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留有一定空间,使之能适应新的环境,才能促使其存在下去,并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只是做好保护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且卓有成效,还必须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单个群体和个人权益的实现,更是政府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并且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要发挥社区民众、保护机构的主体作用,还要发挥国家政府的力量及国际组织间相互合作的积极保护作用,更要有科学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十分珍贵,必须对它们进行积极的保护。

现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此时,立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项涉及面广泛、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需要人类不断努力,一代一代不间断的做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