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异同
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大学答题纸(20^6—2017学年第_2_学期)课号:___________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改卷教师:___________ 学号:156004022 姓名:段昊雪得分:______________浅析杜威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主义与教育》,其思想可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
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这些教育概念,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观点,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来的。
他猛烈抨击“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漠视儿童的才能和兴趣、使学习成为儿童的沉重负担、残害儿童的健康等诸种弊病;反对“传统教育”以生硬灌输的方式传授过时的书本知识,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认为“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不适应美国现实的需要。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在许多方面是切中时弊而富有积极意义的,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杜威的这些教育观点,就其强调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而言,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颖的。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在教育领域,杜威和赫尔巴特都是备受尊敬的学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两位学者都重视兴趣教育,并提出了许多有关兴趣教育的理论。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不同,本文将对两位学者兴趣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兴趣的概念杜威认为,兴趣是个体对环境的积极反应,是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主观能力。
他强调了兴趣的活动性和主体性,认为兴趣是个体自主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主观积极反应。
赫尔巴特则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情感上的倾向,它能够引导学习者对某一领域进行认知和探究。
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表现,是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二、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活动的个体,发展个体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使其成为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公民。
在他看来,教育应当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兴趣和能力。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悦纳和自我表达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尽情享受知识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方法杜威主张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等。
在他看来,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学习。
赫尔巴特则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探究。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
四、知识获取杜威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获得的,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他强调知识的活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赫尔巴特则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主获取的,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体验和发现。
他主张知识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评价方法杜威提倡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轨迹。
他强调评价应当是持续性的、动态的,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能力提高。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差异
赫尔巴特
•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以道德的养成为 最高目的,主要表现为内心的自由、 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 观念
• 他把教育的基本目标分为两种,即 “可能的目标”和“必要的目标”
• 必要的目标就是指教育所要到达的 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即道德的培 养
杜威
• 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反 对外界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 求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 使儿童在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 程中得到乐趣。
感谢同学们的观看
May I be strenuous, energetic and persevering ! May I be patient! May I be able to bear and forbear the wrongs of others! May I ever keep a promise given!
1.积极:教学过程理论中注意运用心理 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 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 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 2.消极:过分强调教师和课堂的作用, 导致教学模式僵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杜威
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经验的 情境中进行思维。 杜威提出思维的五步法: 1.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 2.从疑难中提出问题; 3.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 5.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 结论。 可以简明地概括为: 困难、问 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
约翰·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 家、心理学家,实用主 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 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 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杜威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 与教育》。这一著作与 柏拉图的《理想国》、 卢梭的《爱弥儿》被认 为是人类教育的三个里 程碑。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
海尔巴特和杜威是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思想独具特色。
本文旨在比较他们的教育理论的异同,并从中提出可得到的启示。
划分到教育的思想领域,海尔巴特似乎更多的被归类为“学术主义者”,他认为学术保持其原来的独立性,而不听任何人的指挥。
他重视学科知识的积累,认为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启发和新理念的发展,而不是将学科当作工具来获取受益。
此外,海尔巴特强调了教育的“经验启蒙”,他主张老师应用实践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和技能,并有益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杜威的教育思想则更多的被归类为“人本主义者”,他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我尊重和自我控制,即开发学生已有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杜威向学生提出了促进自主学习的观点,并倡导学生更自主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做出更正确的决定,这种自主学习的理念可以通过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用。
综上所述,海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差异明显,海尔巴特强调的是学术的独立性,而杜威着重教育学生自我尊重与自我控制,他们对教育的理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且都有各自理论强大的支持集体,这一点也可以为当今社会的高等教育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建议,即新兴教师应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维,加强个体差异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此外,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完善并保持其精神,高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在开拓学科领域的同时,加大对学科思想的增强,使学科更系统地、更丰富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获得实践经验的能力。
兴趣教育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卢梭 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说
总结:兴趣教育的三部曲
展和教育素养的提高,以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在教育领域,兴趣教育的重要 性不言而喻。本次演示将以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为基础,为大 家展现兴趣教育思想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部曲: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心,强调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以兴趣为主导 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兴趣说”,它构成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 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 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爱弥儿》一书中, 他明确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兴趣说。
第一部曲:卢梭的自然主义兴趣说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要做到这一 点,首先要和尊重儿童的兴趣。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 趣说
第二部曲: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兴趣说
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进一步发展了兴趣说的理 念。他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领域,强调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 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 积极思考、主动学
第二部曲:如何培养兴趣
3、情感兴趣: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 兴趣。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同理心、激发情感共鸣,从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目标的的教育理念。在兴趣教 育领域,赫尔巴特和杜威各自提出了独特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演示将 从背景、问题和目的入手,分别概述赫尔巴特和杜威的兴趣教育思想,分析两者 的异同和,以期为当今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
试比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二人对于教育界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整个教育界而言都是一笔财富。
二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及有共同点,也有分歧。
对他们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教育这个概念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非凡的个人经验注定他在教育思想上必定有大的作为。
赫尔巴特是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
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奇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
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
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心灵作用的种种,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
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
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
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
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导学生从这些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经思考和判断的推理,使得到实证的知识。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
《简述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异同》摘要:因此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从教育思想和理论内容上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一定一致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更为宽泛,而杜威的教育目的比较专一摘要:作为教育学界的两座丰碑——杜威和赫尔巴特称得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前者代表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派,而后者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学派。
要深入了解并研究教育学理论,就必须对两位教育学家进行学习讨论。
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教育学家理论中的异同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教育理论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在教育学史中,赫尔巴特和杜威可以称得上是两座里程碑——前者被视为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代表,而后者被视为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
一直以来,学界都无法避开二者的理论而讨论教育问题。
因此可见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
一、赫尔巴特与杜威之间的联系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
他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促进了教育学单独成为一门学科,是传统教育理论学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是现代教育理论学派的发起者和创始人。
从教育思想和理论内容上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理论联系十分紧密,具有一定一致性。
1.学习兴趣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培养兴趣的过程。
兴趣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
一方面,任何教学都要建立在学生现有兴趣的基础之上,通过激发和引导的手段,把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之中,这样才会取得最大效果。
另一方面,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兴趣。
只有培养了兴趣,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也就是赫尔巴特提出的“道德培养”。
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学习兴趣也占很大比重。
他认为真正的兴趣可以充当学生现有能力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中介。
兴趣在教育中能够起到两种作用:首先能够避免将心理过程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内部的孤立状态;其次避免将教材理解为与孤立心理状态相对应的外部状态。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道德教育是通过,并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区别和联系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其 中������ 教育性教学������ 理论仍具有重要的 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历史背景
• 德国的教育理论呈现������ 教育������ 与������ 教学 ������ (教授)理论相分离的局面, 对此, 他描述道: ������ 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显著的标记, 它使我们非 常容易把握研究方向。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 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相反, 在教育的 其他一切职能中, 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 ������ 而这种差异的存在, 造成了������ 教育������ 与 ������ 教学������ 理论彼此独立、相互分离的局面。 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这种������ 不完整 ������ 的理论已经无法全面地解释和指导学校教育, 两者走向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生平介绍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 (JohannFriedrichHerbart,1 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
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有 “科学教育学之父” , “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 谓
• 赫尔巴特( 1776- 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 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 史上被视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倡导 “普通教育学”,主张建立独立的教育科学, 并以哲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他 认为: ������ 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 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 的; 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异同
1.都把明确的社会目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真正善良"的人,是要形成完全符合'完 善'和'正义'观念的人,从而能将"世界导之于正轨",能自觉把"不利于社会秩 序"的念头,思想和行为克服和消除掉.为此他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 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 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 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 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 达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西方文化和美国社会,表现出严重的分歧和分裂,产生了 不必要的冲突,灵魂与肉体分裂,人与自然分裂,自然与上帝分裂,表现在教育上, 学校脱离了社会,教育脱离了生活,它不利于民主,和谐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为此, 他主张"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 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 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杜威所谓"教育即生 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
同样,仅仅根据杜威提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便认为他"否认教 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公正的,杜威正确地指出:"对儿童的兴趣 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以压抑.放任兴趣等于以暂时的东西代替永 久的东西,它的必然结果是以任性和好奇代替了真正的兴趣."教师 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真正上帝的代言 人,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教育上的问题在于怎样抓住儿童的活动并 给予指导,通过指导,有组织的使用,它们必将达到有价值的结果, 而不是散漫的或听任于单纯的冲动的表现."可见,杜威没有否认教 师的作用,他反对的是把儿童置于被动的吸收的状态中,教学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静听". 杜威,赫尔巴特从不同侧重点向我们揭示出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 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分别深化了我们对教师和学生在 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正确的结论产生于双方的统一之中.
历史趣谈:赫尔巴特的生平介绍 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赫尔巴特的生平介绍赫尔巴特和杜威是什么关系
导语:赫尔巴特全称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全称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科学之父”,在世界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以与赫尔巴特相比肩。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下面介绍一下赫尔巴特的生平。
赫尔巴特画像
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幼年的时候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共同教育。
以后进入了拉丁学校学习。
1794年,赫尔巴特进入耶拿大学,上学期间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大大的影响了赫尔巴特。
1797年初,他在还没有修完大学课程的时候,就去瑞士做了一贵族的家庭教师;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引起的。
1799年,赫尔巴特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裴斯泰洛齐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赫尔巴特却并没有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之后,赫尔巴特居住在朋友的家中专门攻读哲学。
1802年,赫尔巴特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且留校任教。
1809年,赫尔巴特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训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生活常识分享。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和赫尔巴特都是教育界的经典人物,他们对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杜威提出的实
验教育和赫尔巴特提出的兴趣教育,是两个重要的教育思想。
虽然两者有区别,但也有相
似之处。
杜威提出的实验教育,主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实际的工作和活动,通过实
践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
养学生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和理解力。
而赫尔巴特提出的兴趣教育,则是通过学生的兴趣
来开展教学,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杜威和赫尔巴特关注的都是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拥有自主的
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
赫尔巴特则提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如果学
生没有兴趣,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此,他们都认为教育应该是学生中心的,而
不是老师中心的。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有差异。
杜威注重实践经验,认为
教育应该跟生活密切结合,教学应该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经验来学习。
赫尔巴特则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不同点
杜威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教学思想之不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属于近代教学过程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属于近代教学过程理论。
1 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把资产阶级的“德行”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把多方面兴趣作为教育的较近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除了教育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 教育方式不同:赫尔巴特坚持传统课堂教育;杜威主张在“做”中学,“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3 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侧重在于教师和教材。
赫尔巴特侧重于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制性。
杜威侧重于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天性,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4 对儿童的管理态度不同赫尔巴特通过威胁,监督,命令,惩罚,培养儿童服从的品质来达到教育顺利进行的目的。
但同时,主张权威,慈爱的作用。
杜威注重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学习、交往与反思,联系实际,人的兴趣是起决定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作性。
5 对课程设置的分歧赫尔巴特主张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的教学,杜威反对设置广泛课程,注重所学质量。
6 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不同赫尔巴特主张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
形成了其形而上的实在论哲学观基础。
并且,其思想具有保守性,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教育方法主要指导思想是统觉论。
下面讲解时候可以用:(统觉,就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提出了许多至今还在学校教育中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例如,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又如,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这与当前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在教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观点如出一辙。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赫尔巴特与杜威历来认为分别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教育理论中都凝聚了前人论述和当时他们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因为时代在变,他们中的理论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的而出现了不适应甚至遭到后人的强烈谴责,但我们应该正视这些被认为是不足的方面,用科学的眼光的看待他们,因为时代是有局限性的,人也必然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两位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们理论的适用范围,分析他们的教育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一、道德教育理论的目的和途径分析。
这两位教育家都很看重对道德的培养,在其教育著作中用了不少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⑴赫尔巴特的道德理论分析: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他将道德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融合在一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道德。
并且他认为的道德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而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依据他的伦理学提出,他的伦理学使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
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简言之即培养怎样的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种可以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必要的目的”,其中,可能的目的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从这里看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有现实性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打算。
必要的目的是指形成道德。
可以看出他最终的教育目的是与他的道德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但通过什么途径培养?赫尔巴特认为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此,赫尔巴特为了培养具有那五种道德品格的理想人格,采用了教育的途径来达成。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杜威与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革。
在教育领域,杜威和赫尔巴特是两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本文将对杜威与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两位教育家对兴趣教育的看法和理解,以期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杜威是一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兴趣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投入学习的重要动力。
他主张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杜威主张学校应当通过活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提出了兴趣教育的重要性。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是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关键因素。
他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开发和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支点。
杜威和赫尔巴特在兴趣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杜威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来发展兴趣,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主张学校应当通过活动式教学和体验式教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赫尔巴特则更加注重了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学校应当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性教学来引导学生发展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成就感。
在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上,两位教育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杜威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而赫尔巴特则更加注重了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他提倡教育要通过实践性教学和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发展兴趣。
两位教育家在兴趣教育的实施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参与性,都提倡教育教会是引导而非灌输。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异同?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异同?赫尔巴特和杜威,这两位西方近代教育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 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进步教育的代表”“适用主义教育的代表”。
这两位伟人,常常被人们当作是相互对峙的两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但经过认真研究发现两者的教育思想除了差别,还有许多共通之处。
不一样之处:一、教育目的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教育是人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 ;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他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在杜威看来,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强加的,不可以充足考虑少儿的本能与需要 ; 固定的教育目的缺少灵巧性,不可以适应不停变化的详细状况。
“教育过程在它自己之外无目的 ;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 ; 在它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这就是杜威最有名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师与学生地位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旧三中心论”即教师、教材、讲堂。
他重申教师是中心,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 杜威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少儿、活动、经验。
他重申少儿中心论,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以少儿为中心,要求尊敬少儿的本性。
三、课程方面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略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
杜威一直反对把成人和专家们预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主张以少儿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
他重申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归纳。
四、教课方法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教师的讲解,杜威十分尊崇这类从做中学或从经验中学习的教课方法。
这类方法重申教课一定考虑少儿本性发展的特色,一定考虑少儿的接受能力和个别差别,教课一定考虑儿和需要,使少儿踊跃、主动地学习。
五、教课要点不一样。
赫尔巴特重申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杜威特别关注对学生思想能力的培育和训练,他要修业生一定掌握科学思想的方法。
六、教课过程不一样。
从“兴趣”地角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地教育思想
从“兴趣”地⾓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地教育思想从“兴趣”的⾓度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摘要]在教育前进的发展史中,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视为“传统教育”的核⼼代表和“进步教育”⾸席发⾔⼈,且都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不凡的意义。
从“兴趣”的⾓度出发进⾏剖析,通过对“兴趣”的思想基础、定义、种类、教育意义的四个⽅⾯来阐述⼆者对于“兴趣”这⼀教育重要议题。
反思前⼈的思想是为了获得更⼤的进步,于是笔者分析⼆者“兴趣”观的异同来启⽰今天的教育。
[关键词]兴趣赫尔巴特杜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和杜威是西⽅近现代对教育有着重⼤影响的教育家,⼀个是叱咤19世纪的传统教育的代表,⼀个是影响20世纪现代教育的领袖。
虽然他们对于教育的思想、信条和研究⽅向各执⼀⽅,但他们的教育思想共通性的就是从⼼理学的⾓度对⼉童兴趣的关注和研究。
同时兴趣是贯彻赫尔巴特和杜威思想的⼀条线索,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去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观(⼀)“兴趣”的思想基础赫尔巴特(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教育科学之⽗”。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的是⾄关重要的。
因此,教师必须关⼼学⽣将来作为成年⼈本⾝所要确⽴的⽬的,为使他们顺利地达到这些⽬的⽽事先使其做好内⼼的准备。
由于⼈的追求是多⽅⾯的,因此,教育的⽬的也应当是多⽅⾯的。
具体可将教育的⽬的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的”和“必要的⽬的”。
所谓“可能的⽬的”,指与⼀个学⽣将来所以选择的职业活动有关的⽬的。
这也可以称为“多⽅⾯的兴趣”。
为了保证实现这种教育,教师必须发展学⽣多⽅⾯的兴趣和多⽅⾯的感受性。
所谓“必要的⽬的”,指⼀个学⽣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达到的⽬的,也就是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
(⼆)“兴趣”的定义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位对兴趣概念做出界定,且将其作为⼀个教育科学范畴进⾏专门研究的教育家。
特尔巴特认为,“所谓‘兴趣’,是⼼理上的积极活动,也意味着⾃我活动,是⼈的意识的内在动⼒,是同‘漠不关⼼’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 威
生平简介 约翰•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 (JohannFriedrichH erbart1776—1841), 19世纪德国著名的 教育家、哲学家, 公认的现代教育心 理学创始人、科学 教育学之父 。
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
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
End……
缺少讲台经验,讲的不好,还
请大家多多包涵.
哼….
大哥,我来 了…….
制作:王久善 体教13级11班 2015年3月22日
和杜威教育思 想六大不同赫 尔巴特
赫尔巴特与杜
威思想的相同点
一、其思想都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
赫尔巴特所处的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
间矛盾日益尖锐,但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 却还没有实际力量从封建贵族手中夺取政权, 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封建制度不 满;另一方面,畏缩不前,屈服于封建势力。
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 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 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 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 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 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 作。
三、其思想都以哲学为核心,把哲学, 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
赫尔巴特18岁时进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 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 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 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 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威在密歇根工作了十年。在此 期间,他主要致力于黑格尔和英国新黑格尔主义哲 学研究,对霍尔与詹姆斯在美国提出的新实验生理 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其以后教育思想的形 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赫尔巴特最重要的著作
<普通教育学> (1806年) 《一般实践哲学》(1808年) <哲学导论教科书> (1813年 ) <心理学教科书》 (1816年) 《作为科学的心理学》(1824年-1825年) <一般形而上学> (1828年-1829年) 《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年) 《心理学研究》(1839年-1840年) <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科学>
四、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 根本任务
赫尔巴特把道德教育视为全部教育目的的核心。认为全部教 育应围绕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 的问题,因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指出:教学如 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 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为此还规定了“自 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的内容, 认为这些内容应体现在教学之中。 杜威指出:“如果教育 制度没有认识到它的道德责任,它就是不忠实的和盗用公款 的,它就没有做到设立者对于它的要求”。“学校的社会性, 总的说来乃是衡量学校道德工作和价值的尺度。”他正确地 提出,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育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道德 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影响和改进 行为,使行为变得更好的一切观点。 在道德教育上,赫尔 巴特与杜威都认为,没有道德教育,教育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主要著作
《哲学之改造》 《民主与教育》 《自由与文化》 《我的教育信条》 《教育哲学》 《明日之学校》 《儿童与教材》 《追求确定性》 (TheQuestforCertainty,1929) 《心理学》 《批判的理论学理论》 《学校与社会》 《经验和自然》 《经验和教育》 《自由和文化》 《人类的问题》
二、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 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 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 共同道德品质。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 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 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 的社会性。 杜威提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 方法。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他主张 “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型的社会生活”,“引导和训练 每个儿童成为社会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授予有效的 自我指导的工具,”“为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 社会,”“提供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这就是杜威所谓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所体现的强hn Dewey,1859年 10月20日-1952年6月1 日),美国哲学家、教 育家,与皮尔士、詹姆 士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实 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 人物理学的重要代表,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 家、教育家和心理学 家。
约翰· 杜威
约翰· 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 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与皮尔士、 詹姆士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 人物。生于美国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 学,1884年获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 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1894—1904年 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 约翰· 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 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 等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1952年6月1日因病去世。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六大不同
教育目的不同
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
课程方面不同
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重点不同
教学过程不同
课程方面不同
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
学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杜威以其经验 论哲学为基础,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 中学的课程理论。杜威始终反对把成人和专 家们事先编好的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为教育的起点。他 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