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新皮质的组织发生

合集下载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大脑半球分为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和皮质下基底神经节。

其中,大脑皮质为高级中枢,它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构成。

细胞分为分子层、外颗粒细胞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细胞层、内锥体细胞层和多型细胞层等六层。

(1)灰质:尾状核、豆状核和屏状核。

尾状核+壳核为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

(2)基底神经节:由纹状体、杏仁核及屏状核组成,它位于大脑白质深部。

(3)嗅脑: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质、海马、齿状回等部分。

(4)白质:联合纤维为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主要是骈体。

联络系为连接同侧半球不同部位的皮质纤维,有沟束、上下纵束和扣带束等。

(5)内囊:内囊是位于豆状核的内侧、丘脑和尾状核的外侧的白质板,为投射纤维(联络皮质和丘脑、脑干及脊髓的传入、传出纤维)所组成。

内囊的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内囊的后肢位于豆状核和丘脑之间。

前、后肢连接的地方为膝部。

(6)外囊: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主要由皮质被
盖纤维组成(岛盖及脑岛至中脑被盖)。

(7)极外囊:位于屏状核与脑岛之间,主要是皮质联络纤维,联络额叶及颗叶的皮质,对听觉中枢、言语运动中枢起联络作用。

第四讲大脑皮质构筑及功能分区

第四讲大脑皮质构筑及功能分区

Ⅴ 内锥体细胞层 (internal pyramidal layer):
又称节细胞层(ganglion layer), 约占皮质厚度20%,以大型锥体细胞为 主,也有小锥体细胞和非锥体细胞。在 某些区域还有巨大的锥体细胞,如运动 皮质的Betz细胞。大锥体细胞和BetZ 细胞的顶树突终止于分子层,它们的基 树突也分布于本层,轴突向下进入髓质 组成投射纤维和连合纤维。小锥体细胞 的顶树突可以在IV层终止,部分就在本 层内分支,轴突伸入髓质组成连合纤维 或联络纤维。所有轴突均可发出侧支或返回支到达皮质浅层。
★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s: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周围神经
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
分布于体表、骨 、关节和骨骼肌
分布至内脏、心血 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神经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脊髓spinal cord
脊髓位于椎管内, 与脑干相连。 是脑与皮肤、关 节、肌肉之间信 息交换的主要通 道。
齿状回
岛叶
半球深部 顶叶
岛长回
钩 齿状回
海马旁回 穹隆
穹隆联合 胼胝体压部
颞叶
额叶
岛环状沟 岛短回 岛正中沟 岛阈
海马 海马伞 下角
侧副三角 禽距
后角
(三)大脑皮质细胞构筑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为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呈分层排列的 灰质部分,是CNS发育最为复杂和完善的部位,也是脑的最重 要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大脑皮质的主要沟和回
额上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额上沟 额中回 额下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大脑皮质功能分区

大脑皮质功能分区
Brodmann 3,1,2区, 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 部。接受背侧丘脑腹后 核传来的对侧躯干四肢的 痛、温、触压觉及位置 和运动觉。有明确的定 位关系,呈对侧倒置关 系。身体各 部在此区的范围大小和对 感觉的灵敏度有关。 一般认为3区对轻触觉起 反应,1区对深部刺激起 反应,2区接受来自关节 囊感受器的冲动。

(四)、传导性失语症(中央性失语)
(1)症状:自发言语流利但混乱; 听语理解及 阅读障碍 不明显; 但复述障碍明显(与 Wernikle 失语不同)。
(2)定位:左脑缘上回,常累及颞 叶语言区。
(五)、皮层性感觉失语症
(1)症状:口语流利;听语理解明显 障 碍;复述正常。
颞叶后部围绕41区的部分
参与听觉过程
额、顶叶中央前后回下部的中央下区
第二躯体感觉区
额叶额下回后部三角区
Broca语言运动区
额叶额下回后部岛盖区
Broca语言运动区
额叶额中、下回前部的上外额叶皮层
参与前额叶的这新执行功能
额叶额下回前下部皮层
参与前额叶的这新执行功能
颞叶内侧的下脚后区
颞叶和岛叶交界处的岛旁区
额叶下部眶额皮层
参与前额叶皮层的整合功能
扣带回后部和颞叶内侧之间的移行部
参与边缘系统的整合功能
颞叶内侧的海马结构CA1-CA4
和短时记忆有关
颞叶前、内侧部的联合和感觉皮质
参与嗅觉有关的功能,嗅觉中枢
扣带回后部和颞叶内侧之间的移行部, 参与边缘系统功能 即压后扣带皮质
顶叶内侧面,23区背侧的上后扣带皮层 参与边缘系统和顶叶整合功能
五叶: 额叶 颞叶 枕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额叶
顶叶
枕叶 岛叶
上外侧面的沟和回 额上回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

最新神经系统的发生-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神经系统的发生-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中脑泡的腔
菱脑泡的腔
中脑导水管;
第四脑室
脑 室
脑曲的形成(神经管的快速生长)
首先出现的凸向背侧的颈曲和头曲。
之后,出现凸向腹侧的脑桥曲和端脑曲。 1. 颈曲 2. 头曲
3. 脑桥曲
4. 端脑曲
• 三个原始脑泡是脑的原基
端脑 前脑泡 前神经孔闭合 间脑 左、右大脑半球 两个侧脑室 第三脑室 背:四叠体
• 出生前,脊髓下端与第3腰椎平齐,仅以终丝与尾骨相连;
• 脊神经从相应节段的椎间孔穿出,脊髓位置上移后,脊髓颈段以下的脊 神经根便斜向尾侧,至腰、骶、尾段的脊神经根则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与 终丝共同组成马尾。
三、脑的发生
(一)脑泡的形成和演变
脑起源于神经管的头段。
胚胎第4周末,神经管头段形成三个 膨大,即脑泡(brain vesicle)。
,构成一层新的细胞层,
称套层(mantle layer)。 神经上皮层变为室管膜层(ependymal layer)
成神经细胞起初为圆球形,很快长出突起,突起逐渐增长
并伸至套层外周,形成一层新的结构,称边缘层(marginal layer) 内 外
神经上皮
套层
边缘层
室管膜层
套层
边缘层
成神经细胞(圆形)-----无极成神经细胞
2. 分化: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管的头端形成脑,尾端形成脊髓。
神经板 外胚层 脊索
Future brain Future spinal cord • 神经板的形成是由胚盘的头端向尾端延伸 • 宽大的头端分化为脑的原基 • 狭窄的尾端分化为脊髓的原基
(二)神经嵴的形成与分化
1.形成:神经管背侧游离出
神经管顶壁和底壁薄而窄 底板

第五节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

第五节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与临床病理学

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
边缘系统主要为嗅觉、内脏活动和调节、神经 内分泌调节,关系个体保存和种系保存的情绪、 行为、躯体运动以及记忆、精神活动等。
特别说明
边缘系统的联系广泛而复杂,边缘系统的命名 与解剖划分等方面仍无一致意见;
边缘系统参与众多而复杂的功能,但不能独立 完成其中任何一种功能,以前称其为嗅脑、内 脏脑、情绪脑等是不恰当的;
边缘系统功能
总之,从边缘系统与其他脑部的相互联系看, 它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解剖学和功能性实体,而 是管理着学习经验,整合新近与既往经验。同 时在启动和调节种种行为和情感反响的复杂神 经环路中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局部。
边缘系统功能
边缘系统皮质部可能是完成完成这些功能的中 间联络区,在控制行为模式上处于其余局部的 皮质与皮质下结构之间。
边缘系统的纤维联系知识主要来源于动物实验, 一些功能的研究也是如此,故并不能完全适用 于人类。
边缘系统的形态结构
边缘系统由其皮质部、皮质下部、及其间的纤 维联系组成。
边缘系统的皮质部
边缘系统的皮质部包括古皮质、旧皮质和中间 皮质,是种系发生上古老的皮质局部。新皮质 的发生最晚,在高等动物特别兴旺,占据大脑 半球的绝大局部。而古、旧皮质被逐渐推向内 侧,在人类,那么完全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 组成半球最内缘的一环,即边缘叶内环。
边缘系统与行为反响
防御行为:刺激杏仁复合体可引起动物的恐惧、 退缩反响或发怒、攻击反响。损毁猴和猫双侧 杏仁复合体后动物表现得温和,不发生恐惧、 愤怒或攻击反响。切除人的杏仁复合体后,攻 击行为减少。刺激清醒的猫的海马或局限性地 破坏其海马,可引起异常恐惧、感觉过敏和扩 瞳反响等,并伴有注意反响、防御反响等。
边缘系统与行为反响
边缘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与个体 保存何种系保存有关的行为反响。

大脑的功能解剖[精解]

大脑的功能解剖[精解]

大脑的功能解剖神经系统在进化中,各个功能体系的控制中枢是自低移向高的阶段,各个功能体系的最高中枢最后在大脑皮质上建立并达到高度的分化。

基本的功能体系,如运动、一般感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皮质上各有其投射区。

但人类大脑皮质的功能极为复杂,涉及到意识、思维、记忆和信号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而与这些机能有关的结构知识还是一个谜。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活动的?我们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智力靠的是什么?最近10年来,大脑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区域。

大脑由前脑发展而来,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在种系发生上,从鱼类开始,大脑的功能与嗅觉有关。

随着动物的进化,从爬行类开始,大脑具有嗅觉以外的更多功能。

人类大脑皮质重演种系发生的次序,分为原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

原皮质和旧皮质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新皮质高度发展,占大脑皮质的96%以上,成为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最高调节器,而将原皮质和旧皮质推向半球的内侧面下部和下面,构成边缘叶。

所有的行为都是脑功能的结果。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行为,如行走和饮食,还包括复杂的认知行为,如思维、语言、艺术的创造等。

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由于大脑半球皮质各部分发育不平衡,在半球表面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脑回和脑沟是对大脑半球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每侧半球以三条恒定的沟分为5叶,即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观: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包括缘上回和角回);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大脑半球内侧面观: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胼胝体沟,胼胝体,扣带沟,扣带回。

大脑半球底面观:嗅球,嗅束,海马旁回,海马沟,钩,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在半球内侧面可见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结构等,它们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共同构成边缘叶。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神经系统一、名词解释1、BBB:指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以及神经胶质膜构成,其中内皮细胞最为主要,血脑屏障能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维持脑组织的内环境的稳定。

2、脉络丛:指的是第三、四脑室顶和部分侧脑室的软膜、室管膜突入脑室形成的结构,能够分泌脑脊液。

3、小脑小球来自脊髓和脑干的苔藓纤维进入小脑皮质后纤维末端膨大和许多细胞形成的突出群,叫做小脑小球。

二、基础知识1、大脑皮质1)是多级神经元,由锥体细胞、梭形细胞、颗粒细胞构成。

其中锥体细胞、梭形细胞的轴突组成透射纤维或联合纤维;颗粒细胞是中间神经元,接收其他部位的传入纤维,包括水平细胞、星形细胞、篮状细胞和上行轴突细胞等,整理好信息后传递给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

2)包括六层:由浅到深为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

其中,1~4层接收传入的信息。

从丘脑来的纤维主要进入第四层细胞。

来自同侧或者是对侧大脑半球的联合传出纤维,进入皮质后改为联合传入纤维和第2、3层细胞形成突触。

大脑的皮质的投射纤维主要起自第5层的锥体细胞和第6层的梭形细胞,下行到脑干和脊髓。

联合传出纤维起自第3、5和6层的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

2、小脑皮质1)小脑皮质的神经元有蒲肯野细胞、颗粒细胞、星形细胞、篮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

其中蒲肯野细胞是唯一的传出神经元,细胞顶端有2~3条粗的主树突发出的分支茂密,形成和小脑叶片长轴垂直的扁薄扇形。

细胞底部发出一条长的轴突,深入小脑白质2)小脑皮质分三层:分子层、蒲肯野细胞层、颗粒层3)小脑皮质的传入纤维:攀缘纤维:起自延髓的下橄榄核,进入皮质后的纤维攀附在蒲肯野细胞上形成突触,能引起蒲肯野细胞的兴奋;苔藓纤维:起自脊髓和脑干的神经核,进入皮质后纤维末端膨大,和皮质内许多细胞形成了突触群,为小脑小球;去甲肾上腺能纤维:来自脑干的蓝斑核,可抑制蒲肯野细胞。

神经系统的发生1、神经系统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神经管和神经嵴分化而成。

大脑新皮质发育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大脑新皮质发育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l4·
中华 医学超声 杂志 (电子版 )2014年 1月 第 11卷 第 1期 Chin J Med ultras0und(Electr0nic Edition),January 2014,Vo1.11,No.1
· 综 述 ·
大脑新皮质发育 的影像 学研 究进展
陈曦 李胜利
大脑新皮 质 (cerebral cortex)发 育过程 较为复 杂,包 室管 膜 下层 (subventricular layer)、中 间带 (imermediate
质下板 、脑 干 、小脑 及脊髓 的神经 元细胞之 间互相连接交
(一 )胚胎 发育过程 中神经元 细胞 的分 裂、增殖及移 织成 网。不同大脑 区域 皮质的连接 类型相似 : II层和III层
行 过 程 1.细胞分裂 形成新皮层 :孕 5周 ,原始侧 脑室周 围的
神经元细胞开始分化 ,形成未来的皮质神经元 。孕 7周时 , 侧脑室壁细 胞经有丝 分裂后在侧脑 室与边 缘带之 间形成 了 一 层新 的细胞 ,此为大脑新皮质形成 的开始 。孕 8~1O周 ,
皮质板初步形成,且经 历第 1次压缩变薄 。
形成 。
2.神经细胞移行及皮质分层 :孕 l1周 ,神经成早期的移行 。早 期神经元 细胞从侧脑 室壁 向边 缘带呈
孕 l3周 ,边 缘带在某些部位增厚 ,渐成疣状陷入皮质
放射状移行 ,相邻的放射 状纤 维间组成一个 移行单元,即“细 板 ,在脑表面 尚不 见脑沟 回。由于大脑 实质体积增加 的速
胞柱 ”[1】。孕 12~13周,皮 质板 的分 层最 明显 , 由浅 入深 度快于颅骨发育的速度 ,孕 l6周时 ,各脑 区有较多沟回显
分为 6层:皮质 I层 (即端 脑壁的边 缘带 )、 II层 (外颗 现, 以往 文献报道 大脑 主要沟 回的发生在 孕 2O一35周 。

大脑解剖知识学习笔记

大脑解剖知识学习笔记

⼤脑解剖知识学习笔记神经系统的组成本次主要总结脑的解剖。

思路如下:1、脑可以简单理解为灰质(包括⼤脑⽪质和基底神经核)和⽩质(投射、联络、连合纤维)组成。

所以先学习灰质结构、⽩质结构及灰⽩质与脑室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

2、⼤体解剖名词了解后再介绍⽪层的显微解剖(细胞、⽪质分层、在分层基础上的种类),了解⼤脑⽪质的种系发⽣(新、中间、古、旧)。

总体概况所有⼤脑解剖结构与这四类⽪质的对应关系。

3、分系统{感觉、运动、语⾔(视、听、感觉)、边缘系统(内脏活动、情感、记忆)}来全⾯理解脑的功能与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

4、神经外科⼿术定位知识点总结:在了解解剖、功能基础上,进⼀步深化学习头⽪、颅⾻、脑表⾯、中央核区、脑室解剖结构的对应关系。

5、断层解剖。

⽬录:⼀、灰质、⽩质、脑室解剖:(⼀)脑表⾯解剖surface anatomy of brain:叶Lobe,沟/裂sulcus/fissure,回gyrus。

(⼆)⼤脑⽪质下神经核团解剖(基底节+间脑+红核、⿊质等)(三)⽩质解剖:主要介绍联络、连合、投射纤维。

(四)脑室解剖:脑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脑⽪质的种系发⽣介绍及功能分区⽅法:(⼀)⼤脑⽪层显微解剖介绍:细胞种类、⽪质分层、种系分类以及每种类型⽪质与具体解剖结构的对应关系。

(⼆)⼤脑⽪质功能分区functional area:⼤脑功能分区⼀些名词概念解析,brodmann分区介绍,概况出4种类型(新/中间/古/旧⽪质)对应解剖结构的功能。

三、功能系统:(⼀)新⽪质系统:中枢(感觉、运动、听、视、语⾔)和联络区。

(⼆)中间⽪质和古旧⽪质:边缘系统四、断层解剖⼀、灰质、⽩质、脑室解剖:(⼀)表⾯解剖surface anatomy1、端脑telencephalon的边界:上内边superiormedial border:为半球弯曲的上⽅界限,从额极到枕极将⼤脑凸⾯与内⾯分开。

上睫边superiorborder:从额极到侧裂sylvian fissure起始处,将额叶外侧⾯与眶⾯分开。

嗅觉功能评价在不同痴呆类型诊断中的价值

嗅觉功能评价在不同痴呆类型诊断中的价值

嗅觉功能评价在不同痴呆类型诊断中的价值陈红;纪东旭;尹建忠【摘要】嗅觉功能障碍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重要的临床表现,不同原因所致的痴呆、痴呆前期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嗅觉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疾病、额颞叶痴呆、血管性痴呆等,因此嗅觉功能评价在早期痴呆的诊断和鉴别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目前临床应用的嗅觉功能评价方法有多种,如Sniffin'Sticks嗅觉检测法、T&T嗅觉测试、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测试(UPSIT)及嗅觉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就临床常见痴呆的嗅觉障碍机制、嗅觉功能评价方法及其在不同疾病的早期痴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42)004【总页数】5页(P409-412,421)【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疾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轻度认知障碍;嗅觉功能评价【作者】陈红;纪东旭;尹建忠【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一中心临床学院, 天津 30019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放射科;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R445.2嗅觉是外周化学感受器接收刺激信号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至脑皮质的相应神经中枢,最终通过大脑综合分析后产生。

嗅觉的化学感受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导致老年性嗅觉障碍。

65~80岁的老年人中约半数伴有嗅觉障碍,而80岁以上者中可达62%~80%[1]。

正常嗅觉老化通常表现为嗅觉阈值改变及嗅觉记忆、嗅觉识别障碍。

除正常老年化所致外,嗅觉障碍也是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多种痴呆的早期症状,通常是痴呆病人早期的主诉之一,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2-3]。

嗅觉障碍主要与嗅觉通路、嗅觉相关脑区的病理蛋白异常沉积或变性、神经递质异常相关,不同障碍类型及程度反映了不同的病理过程与受累脑区。

大脑新皮质的六层结构

大脑新皮质的六层结构

大脑新皮质的六层结构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它起着控制和调节我们身体各种活动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其中,新皮质的六层结构是大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使用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和细胞学观察方法,逐渐揭示了大脑皮层的结构。

传统上,人们认为大脑皮层有六层结构,这些层次从外到内依次命名为I到VI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细胞组成和功能区域,以及与其他脑区之间的连接。

这六层结构的存在对于大脑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不同的层次在信息传递、神经元活动和认知功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例如,第一层和第二层主要参与感觉信息的输入和处理;第三层和第四层是信息的传递和整合中心;而第五层和第六层则负责将信息传送到其他大脑区域,并调控大脑活动。

研究人员还发现,大脑新皮质的六层结构在不同物种中具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与动物的行为、认知功能和进化有关。

例如,在人类的大脑中,第三层和第五层的神经元密度相对较高,这可能与我们复杂的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关。

总而言之,大脑新皮质的六层结构是大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深入了解这些层次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和认知过程。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这一领域的奥秘,并为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大脑新皮质的六层结构的主题,指出新皮质是大脑皮质的最外层,其六层结构是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的重要基础。

文章结构部分对接下来的章节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大脑新皮质的六层结构。

第一要点部分可以详细解释新皮质的六层结构的每一层及其功能,包括分别是什么、在大脑中的位置、功能如何、与其他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与生理

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与生理
• 内迁的过程中,边缘层的细胞逐渐稀少,使原来的边缘层形成了小 脑表面的分子层,原来的内颗粒层则成为颗粒层。内层的成神经细 胞则聚集成团,分化为小脑白质中的核团,如齿状核。
3.胼胝体的发生
• 胚胎发生中胼胝体膝部后份首先出现,随后形成胼胝体的体部、 压部,此后胼胝体膝部前份出现,最后形成胼胝体嘴部。
(一)脑的发生
• 脑起源于神经管的头段,约在第4周末,神经管的头段形成三个膨大 的脑泡:前脑泡、中脑泡、菱脑泡,中脑泡与菱脑泡之间的缩窄区 域称为菱脑峡。
• 约在胚胎第5周,前脑泡的头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尾端 形成间脑,端脑继续发育成两侧的大脑半球、纹状体及侧脑室等结 构。
(一)脑的发生
化为神经细胞,形成新皮质。
1,大脑的发生
• 胚胎第8~10周时,室管膜层产生的成神经细胞向外迁移、穿过套层, 在套层和边缘层之间形成较浅的细胞层,称之为皮质板(cortical plate),至10~11周时,皮质板内分化出锥体细胞。
• 最初的皮质板较薄,位于边缘层的下方,位于未来大脑皮质的最深 层。然后,室管膜层由内向外迁移,后继迁出的细胞抵达已形成细 胞层的浅部,所以皮质最浅层形成最晚,而且迁移的路程也较长,人 的新皮质在胚胎第6个月时基本完成细胞的增生。
• 胚胎20周时,完整的胼胝体基本形成,但胼胝体的发育远未完成。 • 从胚胎20周到足月,胼胝体长度增长25%,体部厚度增长30%,膝部厚
度增长270%。
(二)脊髓的发生
• 神经管的头段发育为脑时,其尾段发育为脊髓。 • 早期的神经管脊髓部横断面的管腔呈菱形,随着神经管壁的增厚,
管腔逐渐缩小。 • 后期,由于神经管背侧部左右侧壁的合并,该部管腔逐渐消失,腹侧
2,小脑的发生

大脑皮质的名词解释

大脑皮质的名词解释

大脑皮质的名词解释
大脑皮质是脑部最大、功能最复杂的部分,它是动物大脑中最复杂的结构。

它由细胞、纤维和神经元层构成,其中包括新皮质、老皮质和海马体。

大脑皮质是脑部中负责感知、思想和行动的部分,它能够收集、处理和指挥脑部中其他结构发挥作用。

大脑皮质拥有众多神经元,它们能够通过互相连接来发送电信号来实现信息传输及“思考”。

新皮质是许多动物的大脑结构的发育最早的部分,它们可以处理情绪、推理、记忆、比较等复杂的活动。

老皮质是大脑皮质的内部结构,它是新皮质的发育的基础,有来自植物性大脑的功能,它包括嗅觉、味觉、动作控制、记忆、定向行为、听觉和运动等功能。

它们可以处理更大量的信息、细节和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海马体是大脑皮质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椭圆形的脑结构,位于大脑的侧面,是记忆和思维过程发挥作用的重要部位。

海马体是要牢记大量知识、信息和细节的重要部位,它可以帮助人们记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大脑皮质的其他部分还包括杏仁体、尾状核、内囊核和子室核。

杏仁体位于大脑的最外层,被认为是感官和情绪感受的重要部位。

尾状核是大脑的内部结构,主要负责对身体运动的控制。

内囊核则是大脑中具有情绪控制功能的神经细胞群。

子室核是负责控制记忆和行为的部位,是人类记忆和定向行为的重要部分。

大脑皮质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脑部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活动,如思考、情绪感受、推理、记忆、定向行为等。

各种复杂的功能由大脑皮质的各个部位发挥,它们共同协作,使动物大脑拥有巨大的能力。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介绍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介绍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介绍大脑是人体的主要核心器官,其影响着我们的思考、行为和记忆,要想提高脑力、开发智力,就必须对大脑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介绍,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大脑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它比世界上最高级的电脑还要复杂和充满奥秘。

人脑重约3磅,它由两部分构成:左半脑和右半脑。

这两个部分通过胼胝体相连接。

胼胝体实际上是一束神经组织,负责协调左、右半脑的工作。

它使两个半脑发生联系,使记忆和学习的传输活动得以实现。

人脑的两个部分:左脑和右脑看上去大脑的两个部分--左半脑和右半脑长得很对称,就像互相在照镜子。

然而,它们实际上是非对称组织,换句话说,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诸多不同。

左脑和右脑的功能分工运动原皮层分布在左、右半脑的顶部,在结构上呈两边对称。

运动原皮层下面是感觉区,同样有两边对称的结构,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来自皮肤、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肢体的运动。

这一区域有时也被称为触觉区。

大脑的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分工,是很专门化的:每一个特定区域都负责控制身体某一特定部位,左半脑控制右手和右脚,而右半脑则控制身体的左侧。

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大脑皮层的这两个区域的每一个部位都与身体的某一部分发生联系。

身体的大多数器官和组织都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得到显示。

控制身体某一部分的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大小,与身体这一部分的实际大小无关,而与控制它所需的精密程度成正比。

人脑用来控制脸和手的区域比较大,而控制肩、颈、臀、躯干等的区域相比较小。

枕叶位于后脑紧挨脑干的上方,是产生视觉的地方。

尽管每个半脑都接收来自左、右两个视野的信息,但左眼发送更多的信息给右半脑,右眼则发送更多的信息给左半脑。

每一只眼睛都有一个相对应的优势半脑。

所谓优势半脑,是指对信息更多地作出反应或起支配反应的那个半脑。

以上为视觉传导路示意图。

由视网膜输出的信息,通过视神经内的神经节细胞轴突,被传递到外侧膝状体神经核;大约各有一半的神经节细胞轴突交叉连接到大脑的对侧,这样来自左、右视野的视觉景象被投射到对侧半脑的外侧膝状体,然后再发送到这一侧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神经上皮层名词解释

神经上皮层名词解释

神经上皮层名词解释
神经上皮层是指位于大脑的外侧部分,由神经细胞组成的薄层组织。

它是大脑皮质的一部分,也被称为新皮质或大脑新皮层。

神经上皮层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起着关键的功能作用。

神经上皮层包含大量的神经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复杂的连接和通讯系统。

它们通过神经突触传递电化学信号,参与感知、认知、运动控制、情绪调节等高级神经功能。

神经上皮层可以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具有特定的功能。

例如,感觉皮层负责处理感觉信息,运动皮层控制肌肉活动,前额叶皮层与认知和决策相关,颞叶皮层与记忆和听觉处理相关等。

神经上皮层的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它的发育和组织特征与动物物种和个体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神经上皮层的功能和疾病与大脑功能障碍的理解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爱的起源》∣邓一丁解读

《爱的起源》∣邓一丁解读

《爱的起源》|邓一丁解读关于作者托马斯·刘易斯,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主攻发展心理学、精神药理学和精神生物学。

法拉利·阿米尼,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旧金山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

理查德·兰龙,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情感障碍项目负责人。

教学期间,四次荣获优秀教学奖。

关于本书三位精神病学领域的专家,基于脑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一线的诊疗经验,建立起一套关于爱的科学理论。

这套理论说明了爱在生物进化历程中的起源,以及爱对人产生的复杂影响。

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说明,人类的理性对情感的控制十分有限,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建立起健康、幸福的情感生活。

核心内容本次解读会为你介绍爱的生物学起源,并从原书中提炼出三种与爱有关的生理效应:边缘共振、边缘调节、边缘修正,为你揭秘爱的脑科学原理。

在介绍原书的科学理论之余,解读人还会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带你从脑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爱与被爱的困境。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邓一丁。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爱的起源》。

这本书是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爱这种情感。

简单来说,它讨论的是:爱怎么产生?爱又会对人有哪些影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我们用诗歌、音乐、雕塑、绘画、舞蹈,种种的形式,诉说着关于爱的故事。

不过在科学领域,爱却一直很少被人们提到。

原因很简单,我们都以为,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情感,很难用科学来清晰地界定。

但《爱的起源》这本书的作者却认为,爱和世上其他的事物一样,也有科学规律可循。

只要我们找到那把合适的钥匙,就能开启爱的奥秘,掌握爱的规律。

这把钥匙,就是现代脑科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三位精神病学领域的专家。

他们三人都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精神病学领域的研究、教学和一线的治疗工作,不仅培养了数百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还治疗过数以千计的精神疾病患者。

《人工智能的未来》读后感

《人工智能的未来》读后感

如何创造意识、思维,也许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难题,是意识对自己的回归。

作为著名发明家、作家、未来主义者,库兹韦尔关于思维的研究和观点独特而惊人。

他认为不久的未来,计算机可以实现人类大脑新皮质功能并超越人类,人类将与机器结合成为全新的物种。

假想某个浸泡在营养液中的大脑,用细细的导线与躯干相连。

大脑对躯体动作的意识,以及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导线双向传递——此刻,你会认为这还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吗?库兹韦尔只是把“奇点”当作一个绝佳的“隐喻”。

这个隐喻就是,当智能机器的能力跨越这一临界点之后,人类的知识单元、连接数目、思考能力,将旋即步入令人晕眩的加速喷发状态——一切传统的和习以为常的认识、理念、常识,将统统不复存在,所有的智能装置、新的人机复合体将进入“苏醒”状态。

在库兹韦尔看来,人工智能的关键,并非通过物理手段制造出媲美、超越人脑的“非生物性智能机器”。

这条路行不通。

他给出的方法简单有效:将人脑与电脑“嫁接”起来。

在本书中,库兹韦尔用4章的篇幅(第3章:大脑新皮质模型;第4章:人类的大脑新皮质;第5章:旧脑;第6章:卓越的能力),精心构筑了支撑他伟大预言的第一块基石。

这块基石的目的,就是试图将大脑新皮质作为“新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旧脑区别开来。

智能可以超越自然的局限,并依照自身的意志改变世界,这恐怕是世间最了不起的奇迹了。

人类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生物遗传的局限,并在这一进程中改变自我。

唯有人类能够做到这一点。

人类智能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发展,源于这是一个可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世界。

物理学的标准模型[3]会有数十个常量需要被精准限定,否则无法产生原子,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恒星、行星、大脑,更不会有关于大脑的书籍。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物理学定律及常数能够精确到如此程度,以至于允许信息自身得以演化发展。

我们的第一个发明是口语,它使我们能够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想法。

随后发明的书面语言,使我们能够用不同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新皮质的组织发生
【摘要】:哺乳动物的大脑皮质具有许多区域,各自有特殊功能。

从较低的哺乳动物到灵长类,大脑皮质的进一步扩展是代表了进化的特征,从大脑皮质的面积、厚度和重量可见它的扩展是巨大的。

从大脑皮质的进化过程了解到大脑皮质的组织发生,其中的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间局部环路显著增加以及组织结构显得高度有序和复杂。

【关键词】:大脑皮质、神经元、局部环路、区域、板层结构
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发生部位是在脑室的发生层,也称脑室层,其中的细胞成为神经上皮细胞或成为神经祖细胞。

大脑皮质的组织发生是通过神经祖细胞的分裂、增生和分化过程实现的。

神经祖细胞谱系经历反复周期性分裂,在适当的神经祖细胞分裂数目以及组织发生时间,经放射状胶质细胞和传入神经纤维的引导使神经祖细胞分化的成神经细胞迁移到合适的位置,组成皮质小单位,此结构被称为个体发生柱。

这可能是大脑皮质组织结构和皮质柱形成的形态学基础。

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有关分子信号的调控以及神经元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都影响着神经祖细胞分化为成神经细胞的数量、时间和位置以及分化为其他类型细胞(如成神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

一、端脑脑室层神经祖细胞的发生规律
哺乳动物新皮质神经元发生在胚胎早期端脑脑室层,这时的脑室层是一层假复层神经上皮细胞,即神经祖细胞。

当神经元开始发生之前,首先是神经祖细胞分裂出现起伏状运动,这是细胞分裂周期的特征。

(神经祖细胞分裂方式有两种:对称性分裂和不对称性分裂。


哺乳动物大脑同型皮质在神经元发生开始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大约占孕期的1/3。

不同种系动物的神经元在妊娠期发生的时间有不同,即使同种动物的不同脑区,神经元出现的时间也有不同。

例如,小鼠的孕期为19天,大脑同型皮质神经元发生出现在11~17天。

大鼠的孕期为21天,大脑皮质神经元发生在12~19天。

神经元发生的数量与神经祖细胞分裂的细胞周期的速度并不完全一致,这取决于神经祖细胞分裂后的细胞向大脑新皮质的皮质板迁移和分化的情况。

有研究应用3H-TdR或BrdU标记分裂中的神经祖细胞,可观察到小鼠大脑新皮质神经元是发生于脑室层的神经祖细胞,因为这些不分裂的神经元细胞核含有3H-TdR或BrdU。

二、大脑新皮质板层的组织发生
大脑皮质的板层结构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在板层内有特定的神经元分布。

大脑皮质这种板层结构是在皮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皮质板神经元的发生是由内向外出现的。

早期脑室层神经祖细胞具有高水平Otxl基因的表达,胞质出现OtxlmRNA。

这些细胞迁移至皮质板时分化为大脑皮质的ⅴ、Ⅵ层神经元,也具有Otxl基因表达的特性,可通过检测胞质OtxlmRNA 来证实它们最早是来自早期脑室层神经祖细胞。

晚期脑室层神经祖细胞没有Otxl 基因表达的特性,当这些细胞迁移至皮质板时分化为Ⅳ~Ⅱ层神经元。

因此,这些神经胞质不会有OtxlmRNA出现。

神经元的分化、发育成熟大致上也是由内至外,呈放射状连续出现,即由Ⅵ层、Ⅴ层的神经元开始发育成熟,然后再到Ⅳ~Ⅱ层的神经元。

例如,人的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首先出现分化是在妊娠第五个月,可以在Ⅵ层、Ⅴ层识别锥体神经元,特别是大锥体神经元首先成熟,接着是Ⅳ层中间神经元,如蓝细胞等。

大约至G7M,在Ⅱ、Ⅲ层可观察到锥体神经元。

至G7.5M,可见各层都有中间神经元分布。

从种系发生来看,神经元的发生过程有很大差异,神经元的分化、发育成熟同样也是差异很大。

三、大脑皮质传出神经纤维的发生
在成年哺乳类动物和人,绝大多数大脑皮质神经元投射到一个皮质区,很少有轴突旁友。

但是在胚胎早期皮质神经元轴突分支呈弥散,广泛投射到同侧和对侧大脑的皮质板下层、白质或下行的神经纤维束内。

在大鼠和猫胚胎晚期和后生早期以及猴胚胎晚期发生皮质神经元投射的变化,即从弥散投射渐渐演变达到成年时一样的轴突特异性投射。

这种变化的发生是由于轴突选择性退化的结果,或是非皮质神经元死亡造成的。

在新生猫脑17区注射逆行标记追踪剂,可逆性标记属于听、躯体感觉和运动皮质神经元的轴突。

但是这种弥散投射到生后5周就形成了单一投射。

这种现象是由于轴突选择性退化而不是细胞死亡引起的结果。

这种短暂轴突投射的意义未明。

有人认为轴突终末短暂连接的形成是起释放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而不是起突触信息传导的作用。

四、新皮质功能单位的形成与进化
当大脑皮质涉及新的相关传入神经纤维时,这些纤维来自丘脑,或同侧大脑皮质,或对侧大脑皮质。

同类传入神经纤维逐渐地集中形成新的皮质功能单位,或均匀分散在皮质内。

因此,原来皮质内的传入神经纤维、皮质内神经元及其传出神经纤维的网络重新调整,产生网络模式的改变,使新的皮质功能单位与相关的传入神经纤维相适应。

这些网络模式的改变,经过许多时代后,功能单位或功能区可能增加或消失,这便是发育过程中的进化。

【结束语】:
大脑皮质有许多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又含有许多功能亚区。

功能亚区作为功能单位,如在视皮质区内的功能亚区成为皮质柱,在躯体感觉皮质区的功能亚区成为皮质桶。

柱或桶内神经元与传入神经纤维构成功能单位,而功能单位之间也相互接连成神经网络。

大脑新皮质的组织发生,正是大脑发育过程中关键进化。

参考文献
【1】蔡文琴主编,发育神经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万选才,杨天祝,徐承焘主编,现代神经生物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院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