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虚词)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图穷而匕见 、 余闻而愈悲 、 庄宗受而藏之 、 温故而知新 、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徐而察之 、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既而儿醒,大啼
师生 互动 进行 探讨 完成
教师明确:
—连词,表承接“来”“就”;—连词,表并列“和”“并且”;—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递进“而且”;—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如
果”;—连词,表因果“因而”;代词,通“尔”,“你”“你的”;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规律总结 、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 、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
探讨 —动词“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指示代词“这”;—
完成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定语后置的标志;—
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 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课时安排授课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及方法介绍解决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3个要点1、重点关注常考的文言虚词从2008年-2010年的文言虚词考题可以看出,“以”三年共考19次,“而”三年共考14次,“之”三年共考13次,“其”三年共考9次,“于”三年共考9次,“乃”三年共考7次,“因”三年共考6次。
这些虚词考试频率最高,掌握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可以说最为重要。
同时,“为”、“则”、“所”、“因”、“者”、“乎”、“也”等虚词也不可忽略。
2、考前复习要掌握方法。
一是要结合例句去理解和记忆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要做到能看着虚词的每个用法说出或写出一两个例句。
请注意,在掌握一般用法后,要特别整理出每个虚词中自己最难掌握的词义和用法,理解并熟记相关的例句。
二是熟读课文,熟记课内古文名句,围绕常考的18个虚词,选取那些意义与用法没有争议的句子,认真归纳相关虚词。
这样做,对应考有最直接的帮组。
大家都知道,高考文言虚词题的四组八句中,一般有四句是直接取材于课本。
3、在考场上要善于联系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
如何才能融入语境以正确辨别呢?一是用语境推断法,即借助上下文的语义来理解虚词的含义和作用。
如2010年湖南高考题7题B项考“孔明移军且至”的“且”的理解。
查前文,有“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位垒(仲达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等表述,据此可以推出“孔明移军且至”的“且”是副词,译为“将”二是整体感知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只有依据对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意义和用法。
如语气助词“也”,在疑问句末就是疑问语气词,在感叹号末就是感叹语气词,它始终与整个句子密切相关。
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断句)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_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 1. 虚词标志法句首(前面可断)发语词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连词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而(注意:连接的是短语还是分句)、且(注意:是连词还是副词)、岂、岂非、得无(毋)、无(毋)乃、何其、岂独、唯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顷之、向之、未之、已而、斯须等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等复音虚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等感叹词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一般可在它们前后都点断)句中(不能断开)关联词而、然、则、因、故、苟、于是、是故、故而、向使、然而、然则虚词于、为、则、而、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句尾(后面可断)语气助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等疑问耶、与(欤)、邪(耶)等句末尾感叹句末尾哉、夫等(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不可不勉乎。
(“焉”“也”“乎”是句尾助词,这三处无疑要断句,“夫”是发语助词,前面须断句。
)(2)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矣”“乎”“哉”都是句尾助词,其后须断句。
)(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006年北京卷)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虚词)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1. 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2)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3) 漕cáo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xiáo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zhěn 怒斥后,幡fān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4) 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
(2006年高考辽宁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
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
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2.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2.区分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用法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文言文阅读》教材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让学生感受文言虚词的存在和作用。
2.提问:你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哪些文言虚词?请举例说明。
Step 2:概念解释1.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上下文中有一定作用的词语。
2.引导学生思考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并总结其特点。
Step 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教师通过对《文言文阅读》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筛选和整理,讲解其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Step 4:多义性和灵活运用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多义词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灵活运用。
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词义变化规律。
Step 5:实例演练1.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原文或句子,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文言虚词,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句子,并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Step 6:拓展延伸1.教师提供一些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进行个人阅读练习,总结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Step 7: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文言虚词的特点、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提问和学生进行互动,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
Step 8: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课文,找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分析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作业。
Step 9: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练习法: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分析: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2. 掌握“之”、“乎”、“者”、“也”、“乃”等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3. 学习虚词在文言文句式中的作用,如倒装、省略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2. 难点:虚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辨析和运用。
八、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教学辅助材料。
2. 相关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例证和分析。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虚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2. 难点: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2. 举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巩固虚词用法。
3. 练习法:进行虚词运用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复习。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乎”、“者”、“也”、“矣”等。
3. 举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的正确使用。
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课后布置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3. 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复习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虚词的用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虚词用法。
3. 预习下节课将要学习的虚词。
八、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文言文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举办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课后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十、教学计划:1. 制定长期的教学计划,确保学生系统地学习文言文虚词。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1. 回顾和巩固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虚词,提高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运用技巧。
5.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文言文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运用练习。
四、教学资源1. 文言文虚词的PPT课件。
2. 相关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虚词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角色扮演:模拟文言文对话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进行交流。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3. 激励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八、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文言文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相关文献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文言文虚词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尝试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九、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规划每节课的时长,确保教学内容的充分讲解和练习。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教学案 通用
届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考纲要求和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的文言虚词沿用传统提法。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本课时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自主学习指导一】、用分钟时间,自读、小结《核梳理》“而”的意义和用法。
、试试看:用分钟时间,写出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蟹六跪而.二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吾尝终日而.思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翁归,自与汝复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提学生上黑板写答案,讲评。
【自主学习指导二】、用分钟时间,自读、小结《核梳理》“何”的意义和用法。
、试试看:用分钟时间,写出下列句中“何”的意义和用法)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3)大王来何.操?()())徐公何.能及君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提学生上黑板写答案,讲评。
【自主学习指导三】、用分钟时间,自读、小结《核梳理》“乃”的意义和用法。
、试试看:用分钟时间,写出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虚词 教案精品版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介词,根据,按照)
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介词,把)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8、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表目的。来)
一.课前反馈
二、知识点探究
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解,并进行习题分析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进行分析,其余小组进行补充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介词,根据,按照)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连词,因此)
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副词,于是,就)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动词,给予,给)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词,和)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介词,跟,同)
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动词,以为,认为)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动词,当,担任)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介词,给,替)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介词,为了)
4、为之怡然称快(介词,为了……)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
文言虚词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古汉语语言现象——虚词》学案课后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借助文言虚词来理解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虚词的理解来了解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重难点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灵活运用。
教
学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
一、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例句分析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 分析:分析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例句分析和练习。
2.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
2. 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文言虚词的知识。
八、教学难点:1.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在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构造和表达时的准确性。
九、教学准备:1. 准备好教学PPT和教材。
2. 设计好练习题和答案。
十、教学时间:1课时六、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常见文言虚词七、教学目标:1. 深化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八、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过的常见文言虚词。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深化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
3. 分析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提高准确运用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用法;2. 培养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水平;3. 帮助学生准备高考文言文考试,提高分数。
教学重点:1. 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3. 运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2. 运用文言虚词进行文言文的翻译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文言文阅读材料、练习题;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认识,引发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兴趣。
Step 2:讲解文言虚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并结合例句进行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特点。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4:文言虚词的运用(15分钟)教师提供一篇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标出文言虚词。
随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Step 5:练习与巩固(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教师可以设计填空题、翻译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以检验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拓展延伸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变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Step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文言虚词写一篇短文或翻译一篇文言文段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讨论、练习、拓展等环节,全面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13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文言文断句)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方法) 1. 虚词标志法句首(前面可断)发语词夫、盖、凡、若夫、嗟夫、且夫、今夫等连词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而(注意:连接的是短语还是分句)、且(注意:是连词还是副词)、岂、岂非、得无(毋)、无(毋)乃、何其、岂独、唯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顷之、向之、未之、已而、斯须等谦敬词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人称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疑问词何、谁、孰、安、胡、焉、奚等复音虚词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等感叹词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一般可在它们前后都点断)句中(不能断开)关联词而、然、则、因、故、苟、于是、是故、故而、向使、然而、然则虚词于、为、则、而、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句尾(后面可断)语气助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等疑问耶、与(欤)、邪(耶)等句末尾感叹句末尾哉、夫等(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不可不勉乎。
(“焉”“也”“乎”是句尾助词,这三处无疑要断句,“夫”是发语助词,前面须断句。
)(2)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矣”“乎”“哉”都是句尾助词,其后须断句。
)(3)(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006年北京卷)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设计:程国栋第一课时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
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教学过程: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二讲文言虚词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二讲文言虚词教教案新人教版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一个文言虚词在不一样语境中的不一样意义或许作用。
最近几年高考对虚词的考察呈渐渐淡化的趋向,课标全国卷已经撤消了特意的虚词考察题,但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需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识。
典题研究【典题】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第1~4 题。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
岐少明经,有才艺。
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
会河东太守刘祐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改日西归。
京兆尹延笃复认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
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
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躲避之。
玹果收岐家眷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
岐遂避祸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
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特别人,泊车呼与共载。
岐惧失容,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
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逃亡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
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
”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
三府闻之,同时并辟。
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
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认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
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平定。
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
贼欲胁认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
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安慰天下,以岐为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1. 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 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
(2)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依据下文的“余威”可以推断“既”应该是表明动作已经完成,因此是“已经”的意思。
(3) 漕cáo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xiáo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zhěn 怒斥后,幡fān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
(4) 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
(2006年高考辽宁卷) 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令贤兄子葬父于洛阳”,洛阳即当时的京邑,意思是说“现在你的侄子把他父亲葬在洛阳,这说明他是属于京都人呀”。
由此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副词,判断句子,起强调、确认作用,意为“是、就是”。
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
而齐桓公、晋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爱称霸天下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王道”相对立。
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轻轻将话题岔开:“无以,则王乎”,“如果不得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的事吧”。
此处,“则”为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那么”。
综上,两个“则”字用法各异,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5)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xī蟀shuài)藏匿nì在“针针丛棘jí”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6)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句中的两个“之”,前一个“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一个“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7)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结合上下语境“游者众”,可以知道第一个“以”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虽然也可以做连词,但是表示承接关系。
(8)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第一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向东到妻子和儿女的那里去呢,以后再慢慢地选择地方吧。
第二句的意思是:朝廷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佩服他,把他称为“独立使君”。
由文意可以推断第一个“焉”是语尾助词,第二个“焉”字是代词,指人。
(9)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
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10) A.今俞瑱tiàn得之.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2010年高考广东卷)A项两句都选自文本第一段,都在谈论居庸关的守战情势。
依据上文,很容易就可以推断出其中的“之”均为“居庸关”,意义和用法相同。
B项前一句在“今俞瑱tiàn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语境中,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表被动或作判断动词“是”讲。
B项后一句的上文为“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由此可以推断出“为”是介词,可译为“给,替”,后面省略了宾语。
由此可见,B项中的“为”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应为本题答案。
(11) 遂扫石而.坐提刀而.立(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一个“而”所连接的“扫”与“坐”都是动词,且这个词的顺序不能颠倒,有先后之分,所以这个“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提刀”修饰“立”,描绘出的是“立”的情态,表修饰关系。
(1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13)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14)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15) 不拘于.时学于.余两个“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同。
“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表被动无关。
(16)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后面“公子贤,多客”是说明原因的句子,所以是连词而非介词。
(17)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因”后面虽是名词,但后面没有可修饰的谓语,所以应是动词,和“蒙”相对应。
(18)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连词表顺承(19) 天将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记»)“为”不可能是动词、介词,只能是语气助词,加强语气。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004年全国Ⅳ) (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B.辍餐投箸zhù,为.之悲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解析“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述,“乃”字就不能译为“于是”;从句式上看,“尝浣衣,乃披絮”前后结构相同,“尝”是副词,“曾经”的意思;那么从词性上去考虑,“乃”应解为“竟、竟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乃”据课文可知,是“才”之意。
答案 C方法技巧:要有全句或全篇意识。
虚词的意义实际上已被上下文语境明确限定,因此也可“瞻前顾后”,“因文释词”。
另外,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把握,才能准确理解。
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的。
2. 语法切入法要判别虚词的意义,可以根据语法知识寻找突破口。
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语法功能。
一般说来,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和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语气。
(1) 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2) 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
田单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
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可以看出,两个“于”显然不同。
(3) 先妣bǐ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yù”,可译为“她”。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5)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6) 而.翁长铨quán“而”用在“翁”前,起到限定修饰作用,做代词用,可以译成“你的”(7)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起关联作用,根据意义可以推测,表示假设,可以译成“如果”之类(8) 吾恂恂而.起连接状语与谓语中心词,表示修辞,可译成“地”(9) 如是而已..与“已”构成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 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12)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任何意义。
(13)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以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所以“之”起提宾作用。
(14)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是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15) 我见相如必辱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辱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辱”的宾语,代词,代“蔺相如”,可译为“他”。
(16) 东割膏腴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都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17) (2001年全国)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遣使约降于.燕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故内惑于.郑袖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五千人因.衔枚击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相如因.持璧却立解析 D项: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