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庸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29 “大鬼礼”是什么的一个礼节 C,军事训练30 “大鬼礼”一般举行于什么时候 A,农闲31 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 B,野人举行32 古代的战车坐在左边的是什么 D,君子1 红山文化区域位于长江流域。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中庸》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到大家!《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 第三章【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分布整理

中庸分布整理

中庸分布整理中庸分布中庸分布的基础理论知识分布中的弱中庸名词解释是:主客两队近况极差,弱在谁都没有信⼼。

主客两队拉⼒都处于很弱的程度,筹码在主客两端⽐较少,筹码主要集中在平局位置。

弱中庸,是不能造客胜的,因为你造了也不可信。

也就是错误的赔率结构对主胜分散不到位,反⽽强化了主队的信⼼。

弱中庸,打出正路:中低平体系,⼀定是长赔率结构:2?05(低⽔)3?1(低⽔)3?6(⾼⽔)。

⼒度越弱,平位置越低,如果弱到极致,甚⾄可以采取跨区超低⽔开盘。

弱中庸打出主胜的正路赛果,⼀般采取回报低⼜不稳的主胜,打开筹码流向平局的通道,客胜在这⾥的⽬的是让筹码⽌住,即关上右侧的⼤门,让平成为受注的重灾区。

此时的平赔位置要体现出丰厚⽽不能引起警觉,所以平赔位置⽔位是3?1,不满⾜主胜⽔位回报的筹码,流⼊平局位置。

弱中庸打出平赔的原理:空间占据,⽤胜负⽔位去占据平赔的空间,胜开低是开门那占据原理就是关门,胜开⾼⽤回报刺激胜的购买.也就是把平赔的受注空间变窄,(尽量压缩,但是不能给去平的信⼼,⼜不⾄于平赔⽆法接受。

)如:弱中庸主胜变成2?253?03?2,这个时候不是把筹码赶向平赔,⽽是"压缩了平赔的受注空间,主胜增加了回报,客胜也好上⼿了。

弱中庸打出客胜,⼀般是赔率结构的造⼒错误。

⽐如开。

⼀般是开出的赔率结构客胜位置⽔位不能很好的分散。

(这个要多积累)可以逆向思路客队的弱中庸开法⽤回报不满的客胜让筹码流⼊平局主胜关门胜负⾼低差会降低平回报还会下降,形成类似于洼地,但客胜⽬的仍然是起到保护平局作⽤。

初盘不会强⾏⽐平低,重要是的平尽量不要受到客胜传过来的压⼒。

完美中庸开出中庸分布的原理:1、三中盘⾯,即打出预期是⼀样的,显然⽐平负数值上更低2、盘⾯维持均衡,⼀赔发散的前提是三个商品价值是均衡的⽐如拉平顶负顶平拉负平负都不太好卖了强势中庸两侧发散⼒加强⼀赔的发散原理右旋的思路有条件右旋的盘⾯顺势右旋,平局的作⽤,营造右旋氛围,略抬⾼刺激购买。

中庸思想及其对中庸感悟

中庸思想及其对中庸感悟

中庸《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

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

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中庸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课件01

《中庸之道》课件01
3
《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 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 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13
和之中庸——
礼之用,和为贵。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孙钦善: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区别差异,但是片面强调差别,又容易 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因此儒家的礼治观点总是想让人们在等级 森严的前提下和睦相处,因此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李零:礼是处理差别的,通过差别,建立秩序,秩序就是和。和不 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或曰以不平等求平等。真正的平等只是理想, 古人叫“大同”。孔子也梦想大同,但他知道,礼是大同讲不成了 才讲。所以他讲“君子和而不同”,和谐社会是小康,不是大同。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李泽厚:庸,用也。“中庸”者,实用理性也,它着重在 平常的生活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原则,此“人道”,亦 “天道”。 李零:中庸之道的“中”是标准和原则,不讲标准不讲原 则,根本不是中庸之道。
7
行之中庸——
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犹不及。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钱穆:今日仕则过门不入,明日隐则箪瓢陋巷,无可无不可, 即义与之比。 在君子的行为上,中庸体现为既不要求他人与自己意见绝 对同一,又有独立见解,即待人处事中兼收并蓄。因此,“中行者” 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正直而又 与人合作,能够实现节度精神与兼容精神的统一。

《中庸》解析0

《中庸》解析0

论述中庸虽微隐却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不远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自以为了不起), 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执】柯伐柯,其则 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 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 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孝),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忠), 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悌),未能也;所求乎朋 友先施之(信),未能也。庸(德)行之(行)慎,庸言之谨,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 行顾言,君子胡(能)不慥慥尔(zào,忠厚诚实)!”
《中庸》思想的解读
摘要:以“诚”为基础,以“中”
为方法,以“和”为目的,建设和 谐社会、和谐世界,体现“天人合 一”境界。
关键词:中,和,诚,明,教

第一章 天命章 (一篇之体要)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
强调“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但人“鲜能久”。
第四章 明行章
子曰:“道之不(行)【明】也, 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也;道之不(明)【行】也,我 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也。”
指出中庸“鲜能久”的原因在于“过”与“不 及”(“中庸”的本质特点就在于“无过无不及”),不 能做到恰如其分;同时由于习以为常:鲜能知味。
论:第一部分 论中庸
第1节(2-11章)论述中庸的重要、 特性及内涵。
第二章 时中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区分“君子”和“小人”。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

“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价值,其核心内涵是“过犹不及”,寻求适度与合理。

笔者相信给予其现代意义的阐析,将中庸之道与现代组织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必将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佳果。

“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论语·雍也》);按照中庸之道,事情如果超过旧质的一定的限度(“过”),或者达不到其一定的限度(“不及”),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

谈古引今,古意今用,笔者相信,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当代最求双赢的企业管理中亦将有新的篇章。

1.中庸思想的内涵精髓1.1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

孔子主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意识是说思想激进的人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向前,气度狭窄的人考虑问题主观而不体恤人意。

所以,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狂”即“过”,“狷”即“不及”,两种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脱离标准的“两极”,因而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端。

按照中庸的思想,只有把握住这两端,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并且,运用好“中”。

1.2 中庸思想的内在核心在于时中,具体做法是把握中度孔子非常重视“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同时孔子主张把“中”与“时”结合起来。

《礼记·中庸》中提到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中庸,关键在于君子能够“时中”。

时中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主要之点。

中庸并不是一物均分为二的这种观点,不是两端的中间,而是要达到适合于事物实际情况的中正,把握事物的中度。

1.3 中庸思想的理想目标是中和状态,具体作到权宜应变从“中”的层面可以理解“礼”,而“礼”的实质可以称之为“和”。

论语精选60金句简版[马海军]

论语精选60金句简版[马海军]

论语精选60金句静笃选编第一章:立志明道(共9条)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8』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29』4、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6、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15.32』(注:馁,音[něi]。

有饥饿的意思,如冻馁。

有腐烂的意思,如鱼馁而肉败。

)7、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8、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3』(孙:通“逊”。

)9、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见:通“现”。

)老子·第26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二章:修身齐家(共31条)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说:通“悦”。

)(注:读者小心,此句为夫子学问之“乾”门,刚健自强。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庸》及全文翻译

《中庸》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第21课 学以为己

第21课 学以为己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修炼高尚的心灵?如何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效犬马之劳? 我们立志做新时代征程上的无畏战士!
第21课 学以为己
原文:答欧阳崇一书(1526年)(100遍) 主要内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思考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战略定力,从何而来?
原文学习 4个问题
问题1:“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为何不对? 答:(原文)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 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良知之外, 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 一义。 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论,莫非良知之发 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 事。
《中庸》的精髓在于诚字 《中庸》关于诚的认识。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的功夫:(太重要了) 先生曰: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 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 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 利、诚伪、善恶的界头。 (诚在哪里?就在你独知的起心动念处)诚与伪,就在那一念的当下。
李斯
在关键的选择面前,是以国家大局为重,还是以自己的私心而决定了当 下是一诚还是一伪。李斯一个伪字搞垮了江山也害了自己。 一个伪字足以搞垮人生。
面对生死抉择,阳明先生也是依良知而行,最终挽救了大明的江山。
李斯、赵高、以及阳明先生不同的抉择,以及迥然不同的命运,本质上
是对于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明白和体证的程度不同。
“良知发用”:良知做出的判断。 “私意安排”:(用头脑,以得失做 的判断)
问题3: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为何有病痛? 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 之心,计较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 诚与伪: 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 欠诚一真切之故。

中庸之道PPT课件

中庸之道PPT课件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 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 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 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 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 们,你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四 课《中庸之道》。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 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 叫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 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8)【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好好 先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 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 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 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 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目录

中庸目录

目录
中庸序言 1
一、总述 1
二、书目提要 2
三、古籍记载 3
四、主题思想 4
五、理论基础 6
六、天人合一7
天性与人性合一8
理性与情感合一9
鬼神与圣人合一9
外内合一10
七、具体内容11
五达道12
三达德13
九经13
八、主要原则15
慎独自修14
忠恕宽容16
至诚尽性17
九、中庸之道18
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19 原文及译文20 第1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20 第2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4 第3章最高的道德标准25 第4章谁能食而知其味26 第5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27 第6章聪明反被聪明误28 第7章牢牢抓住不要放弃29 第8章白刃可蹈,中庸难得30 第9章什么是真正的强31 第10章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33 第11章君子之道费而隐34 第12章道不远人,远人非道37 第13章素位而行,安分守己40 第14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43 第15章无所不在的道44 第16章天生我材必有用46 第17章治国平天下的法则48
第18章诚则明,明则诚58 第19章至诚可参天地58 第20章从一个方面下功夫59 第21章国家兴亡,必有征兆61 第22章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62 第23章真诚是没有止息的64 第24章明哲保身,进退自如67 第25章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71 第26章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73 第27章圣人的伟大之处76 第28章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77。

《中庸》节选PPT课件

《中庸》节选PPT课件

工匠,善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
的诸侯。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7
⑥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 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
礼重;
参考译文⑥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 中庸之道;尊重贤人,做事就不至 于迷惑;能亲爱亲属,叔伯兄弟就 能没有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 的大臣,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 恤文武百官,受恩惠的士臣就会尽 力报答;
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
国参矣考。”译文⑤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 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 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 懂得了好学、力行、知耻三件事,那 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法了。知道了 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治理百姓的 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 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3
四。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4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 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 了这一原则。
33
一、“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 过哪些步骤?
“修身” 是《大学》中对个人修 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 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 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 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名言一句话多篇通用语句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名言一句话多篇通用语句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名言一句话多篇通用语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名言一句话多篇1、愿你拔剑千山过,归来仍少年。

2、世界上最稳定的关系,是没有关系。

3、孤独是上帝在提醒你,该充实自己了。

4、时的失误不会毁掉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5、假如人生可以重新开始,我必将改变未来。

6、小时候有无数个梦想,现在只想好好生活。

7、我们爱的不是爱情,而是那个追逐的自己。

8、人永远是坐井观天的,只能尽量把井口扩大。

9、人生有两个词很心酸,爱而不得和得非所爱。

10、人走房空,人生似梦,今生难见,下世再逢。

11、没有所谓幸运或厄运,每件事情有因必有果。

12、笑笑就能过去的事,何必把它弄的人尽皆知。

13、跟自己喜欢的人传绯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14、人类的爱是关注人不断体验和成长的过程和经历。

15、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能够变的简单。

16、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17、那些因为缘分而来的东西,终有缘尽而别的时候。

18、不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19、刮风的时候要学会一个人颤抖,而不是奢望谁的手。

20、我渣在我比任何人都重感情,又比任何人都想得开。

21、我的一生,因为你的来来去去,才有这悲伤的文字。

22、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23、会有光,会有信仰,会有谁穿过人群来爱你,你要等。

24、友谊的基础在于两个人的心肠和灵魂有着最大的相似。

25、希望是火,失望是烟,生活就是一边点火,一边冒烟。

26、万句“我爱你”搭成的爱情,一句“算了吧”就倒塌了。

27、能接受难听的话,也会虚假地待人,长大,原来是这样。

28、最合适你的人,是不需要奔跑着去追赶,拼了命去靠近的。

29、你若不想做,会找到一个借口;你若想做,会找到一个方法。

30、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就说明还没有到最后31、没有你陪的路上,我自己也能走,但是你在的话,我能跑起来。

32、只要在我们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片绿土,我们就会萌发出新的世界!33、尊严这种东西,你得有实力捍卫,否则,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九畴经典学习机目录(改动)

九畴经典学习机目录(改动)
龙文鞭影
71 龙文鞭影卷之一 73 龙文鞭影卷之一 75 龙文鞭影卷之一 77 龙文鞭影卷之一 79 龙文鞭影卷之二 81 龙文鞭影卷之二 83 龙文鞭影卷之二 85 龙文鞭影卷之二 87 龙文鞭影卷之三 89 龙文鞭影卷之三 91 龙文鞭影卷之三 93 龙文鞭影卷之四 95 龙文鞭影卷之四 97 龙文鞭影卷之四 99 龙文鞭影卷之四
258 论语 子罕第九 (6-10) 260 论语 子罕第九 (15-19) 262 论语 子罕第九 (26-31)
264 论语 乡党第十 (4-6) 266 论语 乡党第十 (13-20)
269 论语 先进第十一 (6-10) 271 论语 先进第十一 (15-20) 273 论语 先进第十一 (24-25)
卫灵公第十五
300 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 (1-5) 302 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 (9-12) 304 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 (19-24) 306 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 (32-35)
季氏第十六
308 论语 季氏第十六 (1) 310 论语 季氏第十六 (3-6) 312 论语 季氏第十六 (12-14)
百家姓
31 百家姓 一 (第 21 页) 33 百家姓 三 (第 23 页) 35 百家姓 五 (第 25 页)
千字文
36 千字文 一 (29 页) 38 千字文 三 (31 页) 40 千字文 五 (33 页) 42 千字文 七 (35 页) 44 千字文 九 (37 页)
蒙求
46 蒙求 一 (43 页) 48 蒙求 三 (45 页)
笠翁对韵
149 笠翁对韵 上卷 一 东 151 笠翁对韵 上卷 三 江 153 笠翁对韵 上卷 五 微 155 笠翁对韵 上卷 七 虞 157 笠翁对韵 上卷 九 佳 159 笠翁对韵 上卷 十一 真 161 笠翁对韵 上卷 十三 元 163 笠翁对韵 上卷 十五 删 165 笠翁对韵 下卷 二 萧 167 笠翁对韵 下卷 四 豪 169 笠翁对韵 下卷 六 麻 171 笠翁对韵 下卷 八 庚 173 笠翁对韵 下卷 十 蒸 175 笠翁对韵 下卷 十二 侵 177 笠翁对韵 下卷 十四 盐

五年级中庸21至32

五年级中庸21至32

五年级中庸21至32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

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

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

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zh ēn)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xian)乎蓍(shi)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译文】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

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

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

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

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

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

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

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

曾国藩诫子书译文及注释

诫子书(曾国藩日课四条)曾国藩〔清代〕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译文: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到了最高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有可赞许的地方,到岁数大了只有伤悲,不胜惊慌惭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做人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会自律,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业: 1、熟读课文,音频打卡。 2、逐句翻译,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思考: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
一是不求最好,但求合适。这个原则 适用性很广,如不求上最好的学校,但 求上最合适自己的学校;不求找最好的 配偶,但求有最合适自己的伴侣;不求 有最漂亮的鞋子,但求穿最合脚的鞋子。 核心是不要与周围的同学,同事,邻居, 亲戚比这个比那个,高高兴兴地过自己 的日子。
• 二是不要最多,够了就行。再好的东 西,太多就会成为毒药,如美味吃得 太多,会让你患上肥胖。有人或许会 说,“钱”总是好东西,多多益善。 但钱一般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你需 要用很多东西去换。最常见的交易是: 年轻时用命换钱,年老时用钱换命。 如果从开始便少些奢望,便也不用拼 死拼活地去挣太多的钱了。
LOGO
中庸
好学 力行 知耻
知论世
子思(前483-402),名孔伋(jí古人名用 字,善思,思考敏捷),字子思,孔子嫡孙。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 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 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 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 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 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三是不要太懒,也不要太勤。大家对 “不要太懒”已经听得很多了,基本上 是从小听到大,无需再提。“不要太勤” 的意思是用一些时间去寻求精神愉悦, 如没有负罪感地看一本闲书或玩一个游 戏,看看星星,听听风声,而不是将每 一分钟都用于做习题或赚钱或获取其他 世俗的“成功”。千万不要玩“头悬梁, 锥刺股”。
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 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 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 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 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 中庸的主要原则: • 慎独自修 • 忠恕宽容 • 至诚尽性
慎独自修
•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 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 (4)中(zhong):符合。
• (5)节:节度法度。
• (6)致,达到。
•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 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 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 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的主要内容
• 五达道 • 三达德 • 九经
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 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 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 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 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 界。
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 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 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 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 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 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 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 (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 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 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 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 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 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 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 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 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中,是最根本的所在;和,是最通达的道理。 如果把“中和”做到完善,那么天、地、人 的位置就摆正了,万事万物就都能健康地发 育成长。
•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 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 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 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 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 “教”。
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 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 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 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 事物的本性;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 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万物, 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