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合集下载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中安娜和繁漪的比较比较文学论文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话题。

安娜·卡列宁娜和雷雨中的安娜和繁漪,是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

两位女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欲望,但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本文将从性格特点、情感世界、社会地位以及命运等方面,对安娜和繁漪进行比较。

1. 性格特点安娜和繁漪都是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她们两人的性格各有迥异。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执着、矛盾而充满激情的女性。

她拥有着非常复杂的性格,既充满了慈爱和热情,又充满了激进和冷漠。

在爱情面前,她把自己的血肉之躯献给了文·阿尔连·克林,但却因为他无法满足她的灵魂的需求,反而沦为精神病患者。

安娜内心充盈着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满和反叛情绪,这种情绪不仅来源于她自身的感受和认识,也与她身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安娜不同,雷雨中的繁漪则是一个豁达、坚强的女性。

她刚强的性格得益于生活的磨炼,她曾经历过水灾、丈夫的过世、亲人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的艰辛。

在她的世界里,生命的重要性大于一切,为了挽救那些即将被淹死的人,她毫不犹豫地奔向了河堤。

繁漪的坚强与自信散发着一种无穷无尽的愉悦与生命的力量。

2. 情感世界安娜和繁漪都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们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有着迥异的选择。

安娜和文·阿尔连·克林的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们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但她们的感情却是建立在文·阿尔连·克林对她的慕名和对她性吸引力的基础上,没有真正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共鸣。

而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使得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地位,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她所追求的爱情,只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空洞和浪漫的幻想。

相比之下,繁漪则是一个务实和善良的女性,她的情感和爱情是建立在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使命的履行上的。

在失去丈夫后,繁漪并没有沉迷于委屈和绝望,而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和自立的女性,她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心和帮助别人、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以及拯救灾民。

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安娜和繁漪的比较

这不啻于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同 时也受到卡列宁的残酷报复:既不答应她离婚,又不让她 亲近爱子。她徒然挣扎,曾为爱情而牺牲母爱,可这爱情 又成了镜花水月,她终于越来越深地陷入悲剧的命运。 她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是个社会性的悲剧。正是以 政府部长卡列宁为首的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和伏隆斯基所 信奉的“金钱至上”,才造成追求个性和爱情自由的安娜 的最后悲剧。
追求爱情的举动
1、与周萍在小屋子里约会 2、辞退四凤、逼自己的儿子追求四凤 3、阻止周萍与四凤的私奔
蘩漪的形象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 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 “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 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 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 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 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 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 《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 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 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
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 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 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乃至周萍,哪个不是一切的恩 怨情仇,只有蘩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他如此淋漓尽致, 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 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 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 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 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 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 。

相似的安娜与繁漪

相似的安娜与繁漪

端 庄 、 纯 而又 富 于生 气 ; 漪则 美 丽 、 静 , 单 繁 沉 如水 晶 , 在她 身 上 有着 中国妇 女 的善 良、 慧 的美 德 。安 娜对 感 情 的 追求 是 不 可 聪 遏止的, 而繁 漪 也 有 着 “ 炽 的 热 情 ” “ 颗强 悍 的心 ” 并且 火 和 一 , 对 自由生活 有着 强 烈 的憧憬 。 而 爱 神 丘 比特 的箭 并 没有 射 中 然 她们 的 心 , 们 的婚 姻 是不 幸 的 。安 娜 1 , 妈将 她 嫁 给 了 她 7岁 姑 比她 大 2 岁 的卡 列 宁 ;繁漪 恰 巧也 是 在 1 o 7岁时 按 父母 之 命 、 媒 妁 之言 嫁 给 了 比她大 许 多 的周 朴 园 。 两 桩 不幸 的婚 姻 的开 这 始便埋 下 了 她们 终 身不 幸 的种 子 。 此她 们 就被 死 死 扣在 封建 从 家庭 的 巨大 网 中挣 脱 不得 。寂 寞枯 燥 的生 活 , 沉重 凝 固的家 庭 , 蚀 了她 们 的青 春 岁月 , 损 了她 们 的渴 望 与 生气 。 列 宁 磨 耗 卡 是 一架 虚 伪 、 冷酷 、 板枯 燥 的 僵 化 的官 僚机 器 ; 死 而周 朴 园则 伪 善 、 横、 残 、 专 凶 自私 , 是个 “ 外 杀 人 如麻 , 家 专 制 横暴 的魔 在 在 王” 。就这 样 , 安娜 陪着 卡 列 宁 这个 冷 血 机器 生 活 了 8 , 精 年 在
爆 发了。 安娜勇敢地喊出了“ 无论怎样 , 我都要 冲破他想用来把 我擒住的那面虚伪的蜘蛛网” 上帝生了我这样一个人 , 。“ 我就
要 爱 情 , 要 生 活 。” 在 经过 8年 的痛 苦磨 难 后 , 于 对 自己 我 她 终
憎恶 之 极 的 卡列 宁 说 :我 忍受 了你 , “ 我害 怕 你 , 憎 恶你 。” 我 之 后 ,她 勇敢 地 义无 反 顾 地投 入 了 自己所 爱 的渥 伦 斯 基 的怀 抱 。

蘩漪与安娜

蘩漪与安娜

蘩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比较研究刘清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湖北荆门448000)[摘要]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翁,都是以悲剧为结局。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她们的悲剧都是社会的悲剧;二、她们的悲剧都是从不幸的婚姻开始的;三、她们的悲剧都是将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能使之实现幸福的人身上造成的;四、她们的悲剧都是与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分不开的。

不同之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反抗的过程中,蘩漪比安娜更积极、更彻底,方式更极端;二、她们的悲剧又各具时代特征。

[关键词] 蘩漪; 安娜; 悲剧; 比较[中图分类号] I0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 - 4657(2004) 02 - 0022 - 06 当看到曹禺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在大雷雨中喊叫着、癫狂地冲向雨幕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能不为她的悲惨结局而哀叹、唏嘘一番么?当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最后卧轨自杀时,你的感受如何,难道不曾为她的悲剧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么? 蘩漪与安娜作为两部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都是在追求自由、个性解放和幸福爱情道路上的先行者,又同是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不可能独自实现这种自由和幸福的失败者。

她们的悲剧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本文将对蘩漪与安娜的悲剧作一番比较研究。

一蘩漪与安娜同是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人物, 旧有的封建道德传统还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这时候,她们来争取个性解放,从而就注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她们的悲剧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蘩漪与安娜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蘩漪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带有浓厚的封建性,那种从来“有母性,有女儿性,而无妻性”[1 ]的封建传统思想一直制约着人们的头脑。

蘩漪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的悲剧根源不在于她爱的是自己的继子,而在于她违背了那个时代关于女人“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法。

论蘩漪和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共性

论蘩漪和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共性
那 雪 白细 长 的 她 才摸 摸 自 己
, ,
后 的痛苦 与怨望 手
,
她 的嘴 角 向后 略弯

显出 一 个受 抑制 的女人 在管 制着 自 己 直等 自己 喘出 一 口 气 来
,
时常在 她轻轻 咳嗽 的时候
” ,
按着 自 己 瘦 弱的胸

胀得 红 红 的的面颊 是如何 日 复 一 日
,
剧作 家的这 段精雕 细 刻的 文字 家
,
是多 么 真实可 信
么 具 有个 性化
作为 一 个反 动 的封 建官 僚兼 资产 阶级分 子 的周 朴 园 期打 入监狱 般 的冷宫 了周 家十八 年的萦 漪 的

, , ,
不仅 仅是 把萦漪 当作 私 有财 产 而长

而且 还要对 她加 以 更 残酷 的迫害 和 摧残 她的 心 仍然 与 自 己 保 持 很 大的距离
斋词 话 》 论辛 稼 杆 词 》
《 诗 词 散论 《甸 品 》



她是 被 周朴 园 用 曾经 引诱 过 侍 萍的 卑劣手 段 把 她骗 进 周 家的 作为 一 个 十 七 岁 的少 女
,
,
对周 朴园 毫无 爱倩可 言 1
,
.
总 是对 爱情有 美好 的憧憬
,
,
日思 梦想 着能过 上甜 密 的 幸 福 生



,

他 在外 头 一 去 就是两 年不 回 家
, “
,
这屋 子
里 的 死气 他是不 知道 的 看 出 来 她是 忧郁 的

繁 漪有 她 的怨
,
有 她 的恨
,
在 眉 目间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

蘩漪与安娜之比较2008届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04016170 尚青青指导老师:程小娟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俄国近代文学史上出现的蘩漪和安娜这两个女性形象,在婚姻家庭、爱情遭际、命运轨迹等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

但由于曹禺和托尔斯泰这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人物家庭的不同,使得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性格、爱情观、价值观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比较分析,探讨她们各自悲剧的成因,并试析导致现代女性爱情婚姻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蘩漪安娜〃卡列尼娜爱情婚姻悲剧一、悲剧的时代和社会蘩漪是中国新文学画廊里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宝库里最富有诗意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们都是有教养的知识女性,都受过一定的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都有着生活或爱情上的不幸遭遇,都有一颗不羁的心,都向往过幸福的生活,最终都走上了毁灭的悲剧道路,然而她们又各自打上了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烙印,从而各具特点,不可替代。

蘩漪是一个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的年轻妇人,同时她又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

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当时的平民百姓遭受国外的侵略,深受剥削阶级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中国的家庭则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因而更加腐朽、冷酷、残忍。

在“门当户对”、“父母包办”、“媒妁之言”等封建包办婚姻世俗的笼罩下,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不能缔结良缘,却偏偏无情人有成眷属,因此夫妻间无爱可言,从而出现丈夫对妻子威逼监禁,妻子与他人私奔通奸等人伦颠倒混乱的现象,导致了一幕幕人间爱情悲剧,蘩漪就是在封建婚姻压制下的千千万万个女性之一。

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周朴园用了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把她骗到周家,同一个自私冷酷、虚伪专横的男人生活了十八年。

十八年的家庭生活死气沉沉,毫无爱情、幸福可言。

周朴园只是把蘩漪当作一件物品置于家中,严格管制束缚着她。

为了维护自己在家里的权力,他不断变换折磨蘩漪的形式:亲自请医生为妻治病;让周冲请求母亲喝药;让周萍跪求蘩漪喝药等等手段,以此伪装对妻如何关心,并强迫她为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以维护封建家庭的完满秩序。

安娜与繁漪的性格特征之比较_郑秀芬

安娜与繁漪的性格特征之比较_郑秀芬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二 ★ ★ 二 年 第 们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比重 “不 相上下” , 即使和渥伦斯基相爱以后 , 她还是胸襟坦白 , 真诚 的告诉渥伦斯基“ 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儿子” 。 冷酷的现实迫 使安娜必须作出 “ 要么放弃渥伦斯基 , 回到儿子身边 ; 要么放 弃儿子 , 跟渥伦斯基走” 的选择 , 这对爱子如命的安娜来说是 何等的痛苦 , 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 然而 , 安娜出生贵族 , 从小接 受贵族教育和宗教熏陶 , 这使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与 彼得堡上流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并在她的内心筑起了 一道难以逾越的传统道德的樊篱 。 在她的内心本能的感情在 热烈呼唤对渥伦斯基的爱 , 而传统的观念却一再的进行抵制 , 特别当她面对情爱与母爱不能两全的冷酷现实时 , 她把爱情 的觉醒又看作是道德堕落 , 自认为是个“ 堕落的女人” 。 她在与 渥伦斯基的爱情生活中 , 内心一直被这种自责和恐惧所笼罩 , 她勇敢 、善良 、真诚 , 但又常常因为与渥伦斯基的相爱而感到 有犯罪感 、 羞耻感 , 爱情对于安娜无异于一杯苦甜相间的鸠 酒 , 给她带来希望 , 也给她造成灾难 。 安娜有对抗上流社会的 勇气 , 却无挣脱传统观念羁绊的力量 , 这种不可解脱的精神矛 盾 , 注定了她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 。 繁漪勇敢 、热情却又阴鸷 。 她在周家十八年 , 过着没有爱 情和温暖的日子 , 她渴望爱情 、 渴望幸福 。 为了自己的爱 , 繁漪 以“ 雷雨” 般的力量捣毁一个充满虚伪 、残暴的封建家庭 , 勇敢 地与周萍一起走向自由 。 然而 , 与安娜不同的是 , 繁漪在追求 个人自由和爱情的过程中具有极端性 、非理性的一面 , 她的追 求也是相当卑微的 。首先 , 她认定自己追求的是情感的需要 , 并不在乎自己追求所得来的是母亲不母亲 , 情人不情人的现 实 。 第二 , 安娜为了爱 , 不得不抛弃心爱的儿子 , 但她无论如 何也不愿失去自己母爱的权利和尊严 , 她对杜丽说 : “你要明 白 , 我对他们两个 — — —谢辽沙和亚历先赛的爱是不相上下的 , 但是我爱他们远远胜过爱我自己哩 ! 我只爱这两个人 。” 而繁 漪为了拉住周萍 , 为了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 不择手段 , 甚 至唆使自己的儿子周聪与周萍争夺四凤而让手足残杀 , 充分 表现了她的阴鸷和歇斯底里的反抗与报复 , 这种变态的心理 必然导致她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看到 : 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 幸者 , 也是最激烈的反抗者 、破坏者 , 她们不失为个性解放的 代表 , 作者对她们的命运是同情的 、 怜爱的 , 对她们的这种判 逆性格也是赞赏的 , 同时 , 从她们各自性格形成的不同过程中 也让我们感到 : 托尔斯泰对安娜 , 曹雨对繁漪也不是持 “一切 值得赞美的”态度 。 托尔斯泰赞美安娜对幸福自由的追求 , 讴歌她对贵族社 会的反抗 ; 同时又从“ 永恒宗教真理” 出发 , 指责安娜的行为破 坏了丈夫和儿子的幸福 , 背弃了神圣的家庭义务 。 在安娜的性 格发展进程中 , 这种对幸福的渴求与遵循贵族道德原则的矛 忠厚 著 盾 , 勇于 反抗社会 现实与 祈求上 帝宽恕 的矛 盾一直 支配 着 她 。 在作家看来 , 除了爱情这种美好的感情之外 , 还有一种正 义的道德观念存在于世间 , 谁违反了这种道德观念 , 谁就不但 不能得到幸福 , 反而要受处罚 。 他在引用《新约 、罗马人》中的 两句话“ 伸冤在我 , 我必报应” 作为全书题词 , 透露了他对安娜 的基本看法 — — —正因为安娜违反了 “ 爱的宗教” , 所以其结局 必然自我毁灭 。 托尔斯泰借安娜的悲剧无情地撕 破了上层贵 族道貌岸然的假面具 , 同时却又鼓吹“ 爱的宗教” 、禁欲主义和 “ 向上帝呼吁” , 这恰恰暴露了他的世界观中的矛盾 。 繁漪是曹雨满怀激情塑造的人物 。 她聪明 、美丽 , 有追求 自由和爱情的要求 , 但她任性而脆弱 , 热情而孤独 , 饱受精神 折磨 , 渴望摆脱自己而又只能屈从“ 闷死人” 的处境 , 于是她在 可怕的环境中走向变态 : 爱变恨 , 倔强变成疯狂 。 当繁漪的热 情爆发时 , 的确有着她的尖锐性 , 她 “ 满蓄着受压抑的力” “ 她 是一柄犀利的刀” , 有着 “ 铁的手腕” , 甚至叫人感到 “ 阴鸷可 怕” 。 正因为是她的“雷雨” 般的性格 , 才能捣毁传统的秩序 , 促 进这个罪恶家庭的崩溃 。但是她的反抗力量是在 利己主义的 发条上产生的 , 具有较浓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性质 , 既不能 持久 , 又是孱弱的 , 从而她所追求的个性自由而产生的爱情也 并不是美丽的 , 从压抑扭曲的爱情追求到歇斯底里的反抗 、报 复是不可能把她引导到一条幸福的道路上去的 。 因此 , 当她撕 碎着周朴园这个腐朽罪恶的家庭的伪善面纱时 , 往往也在撕 碎着她自己的面目 ; 当她破坏着自己的罪恶家庭时 , 也在破坏 着别人的幸福 ; 当她破坏着自己的自由时 , 也在损害着别人的 自由 。 尽管作者比较喜欢这个人物 , 给予她较多的赞美 , 但与 此同时也流露了对其弱点的批判 — — —她所追求的 是资产阶级 利己主义性质的自由 , 结局必然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 作者借 繁漪的悲剧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的罪恶 , 另一方面昭示着 : 在中 国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 、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 可以说 , 这就是比较安娜与繁漪之异同所给 我们带来的 深刻的审美启示意义 。 参考文献 : [ 1] 《托尔斯泰论集》 雷成德译 [ 3] 《曹禺剧作论》 [ 4] 《比较文学简编》 [ 5] 《比较文学导论》 [ 6] 《外国文学史纲》 团结出版社 [ 7]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 蒋培坤编著 [ 8]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黄修己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纪怀民 陆贵山 周 田本相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周招芬 陈曦 万莹华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符 · 日丹诺夫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二 ★ ★ 二 年 第 七 期 [ 2] 《〈安娜 · 卡列尼娜〉 的创作过程》 郑 秀 芬 安 娜 与 繁 漪 的 性 格 特 征 之 比 较

谈安娜与蘩漪悲剧的相同之处

谈安娜与蘩漪悲剧的相同之处
了。
对安娜 的冷落 。事 实上 , 安娜太 过 于天真 , 她把 自己 的全部
幸福都寄托在 了渥伦斯基 的身上 , 而这是渥伦斯 基所 不能胜 任 的, 因为他 是不 可能 同上流社 会彻底 决裂 的 , 上流人 士 的
虚伪 , 劣的思想 与情感存在 于渥伦斯基的骨髓 中。当安娜 卑
完全绝望 , 并且 完全摆脱 了作 为爱人 的偏爱 时 , 看到 了渥 她 伦斯 基对 她所表达 的爱情 的实质 , 于是 , 系安娜 生命 的最 维 后一根细线断 了。
语文 学刊 ・ 外语教 育教 学
21 0 0耳 第 8期
谈安 娜 与蘩 漪 悲 剧 的相 同之 处
。 池 晓 文
( 内蒙古 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 内蒙古 呼和浩 特 0 02 ) 102
[ 摘 要 ] 安娜与蘩漪都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叛逆精神的杰出女性 , 安娜与蘩漪之所以能成为各 自所处
在 蘩漪 生 活 的周 围 环境 中 , 也 只 有 周 萍 才 能 点 燃 她 的 有
蘩漪生活在 中国半封建殖 民地 的都 市里 , 人们没有人 身 自由, 处于被奴役 被剥削 的悲惨境 地 , 同时 刚刚过 去的 五四 运动给 中国 带来 了光 明与希 望 , 们要 求 民主 , 取人 权 。 人 争
列宁结 了婚 。“ 而卡 列宁刻板 枯燥 、 然 冷酷 根本不 懂什 么是 爱情 , 天忙 于官场俗套 , 整 一味地追求 功名利禄 , 是一架 地地
道 道 的官 僚 机 器 。 这 种 毫 无 爱 情 的婚 姻 生 活 压 抑 了安 娜 的 ”
丰富的内心世界 , 然他 也为这 种爱情做 过一 点 的牺 牲 , 虽 但
在 安 娜 1 岁 的时 候 , 8 她就 与从 未 谋 面 的 长 她 加 岁 的 卡

繁漪与安娜_卡列尼娜_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_白宝珠

繁漪与安娜_卡列尼娜_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_白宝珠

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白宝珠白宝珠 北京市密云县教育局培训中心[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468(2001)01-0030-04 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

繁漪出于我国大戏剧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安娜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两个典型虽然分属不同国度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叛逆者,她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发人深醒的契合之处,在性格特征上都有着高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下面就粗略地比较一下两个形象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一繁漪与安娜有着相似的不幸。

她们都是由于包办婚姻嫁给了长于自己20岁的丈夫,都是生活在单调沉闷的没有爱情的家庭里,受着寂寞的煎熬和精神的折磨。

繁漪的丈夫伪善、专横、冷酷、凶残。

包修江桥时,他故意使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个小工,发了一笔昧心财。

在煤矿当董事长,曾调集警察打死30个罢工的工人。

他不仅是一个凶狠毒辣的资本家,而且还是一个封建家长式的人物。

在家·30·里,他说话简短而急促,要求繁漪一切听从他的摆布,强迫无病的繁漪吃药,说是“替孩子做一个服从的榜样”。

他历来不过问繁漪的苦衷,也不关心自己的家庭,却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家庭是体面家庭。

安娜的丈夫虚伪、自私、冷漠、古板。

他只会玩弄文牍,搞官场应酬,不懂什么是生活,更不理解什么叫爱情。

他在家中也打着官腔说话,声音缓慢而尖细,连他的儿子也不爱他,即使到火车站去接从莫斯科归来的安娜,他也不肯放下官架子,好象迎接的不是自己的妻子,而是某个国家的使臣。

正如安娜所说的,他“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

但这个死板空洞、庸俗的卡列宁,却认为自己是个“温柔的丈夫”。

两个年轻貌美,有思想有追求的知识女性,偏偏落进了这样枯燥无味的家庭生活的小圈子里,一个成了丈夫的奴隶,一个成了男人的附属品。

如果爱只有简单笔画_试析安娜与繁漪之异同_陈静

如果爱只有简单笔画_试析安娜与繁漪之异同_陈静

第27卷第2期2013年4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Vol.27,No.2Apr.,2013如果爱只有简单笔画———试析安娜与繁漪之异同陈静(吉林省畜牧业学校中文系,吉林白城137000)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曹禺笔下的繁漪虽然出自不同作家之手,但她们是世界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虽然两个人物生活的国度不同、生存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感情色调等因素的不尽相同,但她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的方面,即微妙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本文从多角度对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作者笔下的人物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如果爱只有简单笔画,那么由爱构筑起的婚姻要比爱的本来意义复杂得多。

关键词:安娜;繁漪;相似;相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13)02-0054-04收稿日期:2013-01-11作者简介:陈静(1965———),女,吉林省畜牧业学校中文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安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繁漪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雷雨》中的主要人物。

她们都是渴望爱情,追求美满婚姻的贵族家庭的女性,尽管她们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她们的爱情经历和最终结局是发人深省的,有着超时代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力。

一、相似的经历结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对安娜和繁漪并不适用,因为她们各自“不幸”里却有着孪生姊妹般的“相似”之处。

第一,她们两人都有无爱的婚姻。

两位女性都出身于贵族家庭,仪表都端庄秀丽,且又都是在豆蔻年华的17岁时由家庭做主嫁给了比她们大20岁的丈夫。

安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她的丈夫卡列宁是彼得堡一个煊赫的政府部长,为人虚伪、冷漠、空洞、死板,是架冷血的“官僚机器”,生活中除了孜孜以求的勋章和官爵以外,对其它方面包括爱情婚姻都是冷酷无情的,家庭只是他仕途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点缀品,这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追求的爱情和家庭温暖,也让安娜对他毫无爱情可言,只能让她把感情全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为了维持家庭的和睦、平静,她像当时的许多妇女一样,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煎熬在毫无爱情的婚姻的冰冷家庭环境中。

从娜拉和蘩漪看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

从娜拉和蘩漪看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

从娜拉和蘩漪看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引言:中西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对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女性在文学中的话语权所受到的限制和变革。

本文将以《娜拉》和《蘩漪》为例,从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娜拉》中的女性话语权1.1 娜拉的婚姻和家庭在《娜拉》中,娜拉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形象,她的话语权受到了严重限制。

她的丈夫托尔瓦尔森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她,并且认为自己应该是家庭中的唯一决策者。

娜拉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她的话语权完全被她的丈夫剥夺。

1.2 娜拉的追求自由虽然娜拉受到了丈夫的严格控制,但她对自由的追求从未停止。

她渴望摆脱受限的家庭角色,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然而,娜拉追求自由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她的言行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指责,进一步剥夺了她的话语权。

二、《蘩漪》中的女性话语权2.1 基于家族传统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在家庭中地位较低,话语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蘩漪》中,蘩漪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她的话语权几乎一直受到家族传统和社会观念的限制。

她被要求顺从丈夫,并且对于家庭事务几乎没有发言权。

2.2 蘩漪的解放和自我实现尽管受到了限制,蘩漪并未放弃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的权利。

她通过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逐渐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她开始对家庭事务进行主动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三、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对比3.1 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话语权的异同部分可以归因于不同的社会背景。

西方社会相对较早地走向了现代化,女性在法律和社会制度中获得了一定的平等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妇女地位认知制约了女性的话语权。

3.2 异同的文化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对于女性地位和角色的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主义和平等,并且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可以拥有独立的话语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

蘩漪和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根源之比较在古希腊戏剧中,蘩漪和娜拉都是备受关注的角色,她们的形象和悲剧根源都让人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文将比较分析蘩漪和娜拉的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首先,蘩漪和娜拉的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被社会束缚和压迫的女性,无法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苦于无奈的境地。

蘩漪是为爱痴狂而死的女子,她原本是一个富有家庭的贵族女儿,但却与一个平民男子相爱。

可是,她的父母不同意这段婚姻,于是蘩漪只得在一片绝望中选择自杀。

娜拉是另一个无法逃离家庭和社会压迫的女性,她面临的问题是婚姻和家庭,她被迫嫁给了她丈夫多年前挪用公款的主管借款人,因为她未经许可的借款才得以治愈丈夫的疾病。

娜拉并不知道她的丈夫Nils Krogstad打算逼迫她还钱,结果她的丈夫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后,娜拉决定离开他和孩子,寻求自由和自主的生活。

其次,蘩漪和娜拉的悲剧根源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她们的悲剧主要源于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所限制的范围内。

蘩漪的遭遇和自杀,源于她父母不能容忍贵族女儿和一个平民男子结婚的社会传统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她的父母认为这是叛国行为,因为这种婚姻会污损他们的家族。

而娜拉的遭遇则源于19世纪末挪威家庭和社会的限制,男性主义的婚姻制度,以及在该文化中看待妇女的角色和地位。

这些限制和压迫不允许娜拉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由。

最后,虽然蘩漪和娜拉的故事都非常悲惨,但她们的悲剧所带来的启示却是永恒和深刻的。

她们的故事警示我们:在世界各地,仍有很多女性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们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更没有机会去追求幸福和自主。

我们应该借鉴蘩漪和娜拉的故事,勇敢地追求我们的梦想,拥有自由,享受幸福。

总之,蘩漪和娜拉都是深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女性形象,她们的悲剧根源都牵涉到广泛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我们对于女性权利、自由和平等的反思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这篇文章对古希腊戏剧中的两位女性角色蘩漪和娜拉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她们的形象及悲剧根源。

追求真爱的两个悲剧灵魂——试论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追求真爱的两个悲剧灵魂——试论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追 求真 爱 的两个 悲剧 灵 魂
试论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马玉 娟
托 尔斯 泰 的 代表 作 《 娜 ・ 列 尼娜 》 以十 九 世 纪七 十 年 代俄 安 卡 是 国急 剧 变化 的社会 为 背 景 , 过安 娜 追 求爱 情 自由而 失 败 的 悲剧 , 通 形 象 地 反 映 了俄 国 的社 会变 动 。 安娜 足 托 尔 斯泰 笔下 的妇 女 画 廊 中最 爱情 则 使 她 们走 上 了不 归 路 。 安娜 在 火 车 站偶 然 的机 会 中 ,遇 上 了 沃 伦 斯 基 , 身上 受 压 抑 的 处于 沉 睡 状态 的爱 情 被 唤醒 了, 胆 而真 她 大
我 就 听 一 句 , 是违 背 我 的 本 性 的 。 于 是 不顾 “ 那 ” 乱伦 ” 的罪 名 投 入 了


安娜和繁漪具有同样的悲剧婚姻
安 娜 与繁 漪 的 不 幸 , 先 是 由她 们 的 悲剧 婚 姻 拉 开 序 幕 的 。她 首 们 都 是 在对 生活 充 满幻 想 与 憧 憬 的青 春 年 华 时 , 在 “ 便 父母 之 命 、 媒 妁 之 言 ” 至 是欺 骗 中稀 里 糊涂 地 嫁 给 了 比她 们 大 二 十 多 岁 的 门 当 甚 户 对 的 丈夫 。她 们 甚 至还 不 知 道 什 么是 爱 情 , 被 缠 缚 在 了封 建 包 便
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疯 了 。
安娜 与 繁漪 都 充 满着 美 和 魅 力 , 着 丰 富 而深 厚 的 精神 世 界 , 有 强
烈 而 真 挚 的情 感 , 沛 而 旺盛 的生 命 力 , 渴 望 和追 求 幸 福 的 激情 。 充 都
以下 几 个方 面 :
情, 夹杂着 自私和虚荣, 一旦虚荣心得到满足, 他便越来越为 自己在

安娜与繁漪悲剧性格的比较

安娜与繁漪悲剧性格的比较

安娜与繁漪悲剧性格的比较作为俄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以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女性叛逆者形象——安娜。

而在20世纪中国作家曹禺的笔下,《雷雨》中的繁漪也是一个“雷雨”式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二人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沐浴着不同的文化,操着不同的语言,但同属资产阶级女性的安娜与繁漪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都是至情至性但生活极度压抑,表面奢华富贵而内心痛苦的上层女人;都积极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但性格上的勇敢执著和不肯屈服又都使两人的爱情以悲剧结束。

共同的身份,相似的悲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阅读的意义。

本文将对她们的悲剧性格作初步的探讨与比较,以展现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芒。

一、命运的悲剧色彩出身贵族的安娜热情善良、美丽纯真,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在姑母的主张下,却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官僚机器卡列宁,一个索然无味、冷漠虚伪的人。

婚后,安娜的生活、情感被严重压抑。

和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相遇后,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被重新点燃,她冲破重重阻力,不顾一切的和渥伦斯基结合。

然而,在上流社会的敌视和惩罚下,世俗、怯懦、自私的渥伦斯基最终还是抛弃了她。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无力摆脱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安娜以生命为代价维护了女性的独立与尊严,以自杀对这个社会提出了最后的抗议。

《雷雨》中的繁漪是一个大家闺秀,她聪明美丽,有对幸福、爱情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但她跟周朴园结婚后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十几年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

周萍的回归,激发了她隐藏心底的情欲,使她和这个前妻的私生子产生了暧昧之情。

然而这种畸形的关系注定了不能维持长久。

当周萍不堪情感的重负准备离开繁漪,并同四凤一起出走时,极度痛苦的繁漪万念俱灰,当众揭发了自己在监狱似的周公馆所受的精神折磨和自己对周萍的私情。

反抗封建礼教的前驱与后继者_安娜与繁漪的人物形象比较_张宁

反抗封建礼教的前驱与后继者_安娜与繁漪的人物形象比较_张宁
,
,

四 ” 运 动 的 发 展 迅 速 接受 了这 种 进 步 思 怒 曾 禹 的《 雷 雨 》 等 一 批进 步 剧 作 就 是 在这 种 进
,

步思 潮 的 推 动 下 问 世 的
,
这些作 品 受易 卜 生 《 玩 偶 之 家 》 及 托 尔 斯 泰 《安 娜
。 ·
·
卡 列 尼 娜 》等
欧 洲 文 学 的 影响 闪 烁 着 时 代 进 步 的 思 怒 《 安 娜

,
,

她 们 给 逼 疯 了 精 神 崩 馈 在死 活 相 劝 苦 苦 恳 求 毫 无 效 果 的 情 况 下 不 惜 采

,
,
,
,
用 嫉 妒 猜 疑 媚笑 等 与 自己 的 品 质 绝 然 对 立 的 手 腕 和 方 式 但 是 却不 能 挽 救 已 成 定 局 的
,
势态


.
她 们 仿 佛 被 一 只 手 从 黑 暗 的 井 中 捞 出 来 又 被 这 只 手 无 情地 掷于 地 下 重 新 回复
, , ,

,
爱 好虚 荣 是 他 的 性 格 核 心
“ ”


他是 为了

在 上 流 社 会 获 得 辉 煌 前 途 而 生 下 来 的 他 的 环 境也将 把他 教 育 成 为 获 取 这 种荣誉 的 人 他 虽 与上 流 社 会 发生 过 矛 盾 但并 未 背 叛 它 本 质 上是 一 个 回 归者 真情 但 不能持 久
“ “
,
,

,
一个 被封 建教育 吞噬 了灵 魂 的
, ,
美 丽的 空形

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_安娜_娜拉_蘩漪比较谈_胡勇

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_安娜_娜拉_蘩漪比较谈_胡勇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三期三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安娜、娜拉、蘩漪比较谈胡 勇(南昌教育学院编辑部 南昌 330008)摘要:由于性情、阅历、文化、修养、人格等不同,因而每个人对婚姻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家庭成员和睦的基础,不在阶级,也不在贫富,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人性上能否相容。

关键词:安娜、娜拉、蘩漪托尔斯泰说:幸福家庭的幸福都是相似的,而不幸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

这可谓名言,是托尔斯泰的切肤的体验。

我国也有近似的谚语:“一家不知他家事,各家都有难念的经。

”这谚语透出,似乎中国人的家庭的不幸,比外国人更普遍更沉重。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这三部文学名著,都是表现家庭问题的杰作,都有振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三部书在生活和人性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既丰富、又深刻。

托尔斯泰是文学家,更是思想家,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者,他贵为伯爵,不愁吃穿,但他不为自家着想,却放不下民生凋蔽、社会危机和国力不振,毕生探求社会改良,认定“贵族平民化”是打开农奴制死结的出路。

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要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他心志弥高,知音难求,想放弃贵族特权,过平民化的生活,同农奴一样参加劳动,但这愿望都得不到妻子和女儿的理解支持,常闹家庭纠纷,孤立难处,郁闷寡欢。

有了这些体验,他创作了《安娜・卡列尼娜》,把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写进小说里。

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列文是他情感的体现,安娜是他的经验的影子。

他更加着意着力于安娜,把这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不能不为她虚欠唏感叹。

安娜是一个公爵家的贵小姐,出落得亭亭玉立,人见人爱,17岁时,她还不懂爱情为何物,就由姑母作主,把她嫁给了卡列宁。

卡列宁比她大二十多岁,当时的官价是省长。

这门亲事不止是门当户对,简直可以算高攀。

安娜嫁过去,给卡列宁生下一双儿女,心底里却并不满意。

为什么?她特不喜欢卡列宁的“不风雅的外貌”,尤其讨厌他的“一对大招风耳”。

女性解放的先驱——安娜与繁漪之形象比较

女性解放的先驱——安娜与繁漪之形象比较

安 娜 所 处 的 年 代 正 值 俄 国 封 建 农 奴 制
个女 人所拥有 的一切。 可 结 局却 同 样 的 实 决 定 了 她 们 的 不 同 个性 和 追 求 。 但 她 们
度 土 崩瓦 解 , 资 本 主 义 出现 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芽 的 社 会 转 悲惨 , 是 什 么造 成 她 们 的 悲剧 呢 ? “ 促 成 悲 都 具 有 很 高 的 现 实 意 义 与 审 美 价 值 , 是 世 型期。 旧的 社 会 制 度正 在 颠 覆 , 新 的社 会 制 剧人 物 的 张 力 与 其 所 处 的极 限生 存 困境 密 界 文 学 上 永远 娇 艳 , 旺 盛 的 奇葩 。 安 娜 与 繁
与人生 经历。 这 种 不 同直 接 反 映 了 富 有 民 族和 国家特色的差异 , 为 我 们 研 究 中俄 两 国历 史 、 经济、 文化 提 供 了 素 材 。 两 位 主 人
由于 两 位 女 性 属 于 不 同 的 国 度 和 生 存 年 死寂 后 旋 即 逝 于 天 际 。 代, 在 她 们 相 似 的 命 运 下 又 处 处 显 示 着 不 两位 女性都 如飞蛾扑 火般 , 在 瞬 间 的
种 价 值 取 向 的 东西 , 以更集中, 更典 型 的 方
鲜 明 的 形象 闻 名 干 世 。 她 美丽 聪 慧 、 内 心 丰 无疑 犹 如 金 丝 鸟 笼 的孤 雀 , 没有尊重 , 没有 式 呈 现 给 读者 的 文 学 作 品” 。 安娜 与 繁 漪 在 富、 果 断 勇敢 , 敢 于 同 腐 朽的 封 建 社 会 作 斗
自由 , 有 的 只是 “ 安 安 静静 地 等 死 ” 。 这种 精 追 求 女 性 解 放 的 道 路 上 是 两 位 不 朽 的 先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的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的比较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的比较分析作者:方珠伴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01期摘要:《安娜·卡列宁娜》与《雷雨》是公认的世界名著,两位女主人翁安娜和繁漪拥有相似的遭遇与不幸,相似的反抗与局限。

在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角的形象在色彩方面都用了“黑”为象征,为两人的性格与命运作了极好的铺垫;同时两人在爱情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安娜在爱情路上始终争取自主独立地位,就显得比繁漪更有力量;另外,两位女主角的形象,还和作家的态度观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安娜;繁漪;形象;色彩象征;爱情观中外文学作品中,一直不缺乏走上个性解放道路而最终只能落得悲惨下场的女性形象:子君、娜拉、繁漪、安娜……她们成为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渴望真挚爱情的典型。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还有曹禺笔下的繁漪,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对同病相怜的姐妹花,她们是中俄文学的光辉典范。

“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其不幸的遭遇”写这句名言的托尔斯泰大概没有想到他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各自“不幸”中表现出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又因为两位作家的时代背景、个人思想的不一样,导致了两位主角在相同之处又处处见不同。

安娜和繁漪作为两部作品的女主人翁,都具备独特的魅力。

她们都拥有富裕的生活和高贵的门第,但是她们并不快乐,甚至极度的精神贫困:不幸的婚姻生活、被所爱之人辜负的绝望都一直缠绕着她们,在无尽的呐喊和挣扎里,最终还是悲惨的下场。

安娜和繁漪是托尔斯泰和曹禺所塑造的具有独特艺术美和悲剧美的形象。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有人格尊严的女性,她热烈追求爱情和生活。

而繁漪,则是一个“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女人,生活在监狱似的周公馆内过着违背自己本性的生活,她是一个渴盼有一个男人真心爱她,并认真地过日子的女人。

两位女性,就像在漆黑中探路前进的英雄一样,在桎梏的封建时代,为自由、为爱情,走出一条那个时代没有女性敢走的路。

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

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关键词:安娜;繁漪;命运悲剧“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列夫·托尔斯泰绝没料到,他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都有较为高贵的门第,优越的社会地位,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不幸的婚姻却摧残了她们洋溢着激情的身心,不幸的爱情又泯灭了她们对生活的最后渴望,尽管在追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她们呐喊过、搏击过,可最终仍被那罪恶时代的狂涛恶浪所吞食。

从呐喊到追求,再到幻灭,这两个形象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发人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安娜与繁漪的爱情悲剧,首先是由她们不幸的婚姻拉开序幕的。

17岁,这正是充满幻想与憧憬的青春年华,但安娜与繁漪却在没有爱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情况下就因为门当户对,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稀里糊涂地嫁给了比她们大二十多岁的丈夫。

从此,她们便被缠缚在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巨大罗网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安娜与繁漪都充满美和魅力:都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充沛而旺盛的生命力,渴望和追求幸福的激情。

而她们的丈夫呢,却都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2]的“体面人物”。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冷酷、空洞、死板,是一架枯燥僵化冷血的官僚机器;繁漪的丈夫周朴园伪善、专横、凶残、自私,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粗暴的魔王。

卡列宁委身于政治,只关心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他把安娜仅仅作为一个有家室的标志。

于是安娜便如同一个机器附件般经受着八年多的摧残与压抑。

周朴园要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强迫繁漪做一个百依百顺的旧式花瓶,为其点缀家庭。

小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小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小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肖慧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07(000)031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总页数】1页(P113)
【作者】肖慧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校,新疆,伊宁,8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女性解放的先驱——安娜与繁漪之形象比较
2.透过悲剧分析中西方叛逆女性的命运——安娜·卡列尼娜与繁漪形象之比较
3.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比较
4.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形象的比较分析
5.反抗封建礼教的前驱与后继者——安娜与繁漪的人物形象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安娜与繁漪形象的相似性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

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关键词:安娜;繁漪;命运悲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
列夫·托尔斯泰绝没料到,他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都有较为高贵的门第,优越的社会地位,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不幸的婚姻却摧残了她们洋溢着激情的身心,不幸的爱情又泯灭了她们对生活的最后渴望,尽管在追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她们呐喊过、搏击过,可最终仍被那罪恶时代的狂涛恶浪所吞食。

从呐喊到追求,再到幻灭,这两个形象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发人探究的欲望与兴趣。

安娜与繁漪的爱情悲剧,首先是由她们不幸的婚姻拉开序幕的。

17岁,这正是充满幻想与憧憬的青春年华,但安娜与繁漪却在没有爱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情况下就因为门当户对,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稀里糊涂地嫁给了比她们大二十多岁的丈夫。

从此,她们便被缠缚在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巨大罗网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安娜与繁漪都充满美和魅力:都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充沛而旺盛的生命力,渴望和追求幸福的激情。

而她们的丈夫呢,却都是“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2]的“体面人物”。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虚伪、冷酷、空洞、死板,是一架枯燥僵化冷血的官僚机器;繁漪的丈夫周朴园伪善、专横、凶残、自私,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粗暴的魔王。

卡列宁委身于政治,只关心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他把安娜仅仅作为一个有家室的标志。

于是安娜便如同一个机器附件般经受着八年多的摧残与压抑。

周朴园要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强迫繁漪做一个百依百顺的旧式花瓶,为其点缀家庭。

这样,繁漪如同一个奴隶,十八年来苦煎苦熬,“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

[3]
然而,她们的生命之火是决然不会被封建牢笼所窒息的。

尽管她们受着环境的窒息和社会的压制,“在阴沟里讨着生活”,[4] “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5]尽管“她们枯干地生长在砂上”,[6]但心却依然天样高,热情依然“是一片浇不息的火”。

[7]因此,安娜的脸上总流露出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洋溢着过剩的青春;繁漪则被郁积地燃烧着,经常抑制着自己。

只要契机一到,她们就会将“生命烧到电火一样地白热”,[8]将“情感、郁热、境遇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

[9]因而当渥伦斯基以其维特式的不顾一切的热情追求安娜时,当周萍以狂热的冲动接近繁漪时,便如清新甘甜的雨露滋润了她们枯干的心,她们蓄积着的久被压抑
的力量强烈爆发了。

她们挣脱了精神的枷锁,举起了造反的火炬,开始了死里逃生的奋斗。

安娜大胆地喊出了:“时候到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我是活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公开向丈夫表白:“我爱他!我忍受不了你……我憎恶你……。

”繁漪则宣称:“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并大胆地说:“人家说一句,我就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

”于是不顾“乱伦”的罪名投入了周萍的怀中,倾诉十八年的苦水,将名誉和生命都交给了周萍。

就这样,她们为了追求真诚的爱情,为了自身的尊严和人格,为了真正地活着,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毫无归程的反抗之路,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也许是被压抑得太久,也许是爱情的火花太耀眼,致使她们尚未及辨清眼前的一切,便匆匆踏上了爱的征程,却未料渥伦斯基与周萍都是上流社会的寄生虫与回归者。

渥伦斯基被称为“彼得堡花花公子的一个最好标本”,爱慕虚荣、追求功名是其性格的核心。

他并不像安娜那样对传统的道德礼法中虚伪残酷的本质深恶痛绝,他无法理解安娜心中的爱情。

周萍则是一个情感和内心矛盾的奴隶,是一棵弱不禁风的病草,其本质是一个忏悔了过去的罪恶又没有获得新的精神支柱的人,是一个被封建教育吞噬了灵魂的“美丽的空彤”。

爱繁漪就要有繁漪一样深沉的情感和性格,而周萍哪里会有这种深沉热烈的胸怀和力量。

面对安娜与繁漪如此超乎寻常的“电火”般的爱情,他们害怕了,退缩了。

于是,在叩开了女性的心灵之门后,他们便又匆匆企图将其关上,点燃了爱情之火又想亲手扑灭它。

渥伦斯基拒绝不了上流社会的诱惑,踏上了归程;周萍也在封建伦理的压力下宣布:“我还是我父亲的儿子。

”安娜与繁漪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来临了,因为这不仅仅是爱情的丧失,情人的丧失,更是赖以活下去的希望的丧失。

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仍无路可走。

”[10]由此也可以说,人生最悲哀的是梦醒了却仍然要强迫自己做梦。

像安娜与繁漪这样富于感情的女性,这样倔强而又执着的女性,如果一直处于独断丈夫的牢笼中,一直处于心灵的麻木枯竭中,或许也就无奈而习惯了。

然而现在既然让她们脱离了黑暗的井,尝到了爱的甘露,又企图将其重新投入永不见阳光的深井中,便如同唤醒灵魂来目睹自己尸骸的腐烂,这是何等惨烈的境况!二人由虽生犹死到死里求生,经历了欺骗、失望、苟活、期待、追求,终于无法再回到虽生犹死的初始点,自我毁灭是其惟一的路。

正如法国比较文学家凡·提格亨所说:“一个心智的产物不是孤立的,不论作者有意无意,像一幅画、一座雕像、一个奏鸣一样,一部书也是归入一个系列之中的。

”[11]安娜与繁漪虽处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背景中,但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她们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

挣扎反抗与渴求爱的灵魂,映现出时代风貌的呐喊与抗争和令人叹惜的悲剧命运,为妇女争取解放的历史留下了闪光而凄惨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曹禺.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3]曹禺.雷雨[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4][5][6][7][8][9]曹禺.雷雨·序[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10]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
[11]凡·提格亨.比较文学论·导言[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