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的刀法
浅析紫砂艺术中陶刻工艺的运用
- 60 -2023年 第6期最初紫砂陶器上的纹饰都是通过绳印、模印来进行雕刻的。
陶刻工艺就在绳印、模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
紫砂陶刻工艺是现代紫砂陶艺术品雕刻和装饰的主要工艺之一,以刀替笔,将书法、诗歌、绘画、雕塑等融入整个系统当中,并通过刀法的速度、力量大小、浮沉、宽窄、利钝,来实现各种类型的雕塑装饰。
紫砂陶刻,是所有装饰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有创造力的工艺制作手法,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传统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底蘊。
二、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的主要运用形式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运用最多的表现形式分为阴刻和阳刻。
阴刻与阳刻是我国传统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以刀代笔,一刀一刀的痕迹与金石结构纹理的质感,一目了然体现在作品中,刻出来的样式是非常形象的。
(一)阴刻阴刻,首先需要一位陶刻艺术家使用毛笔在这些半干的坯体上精心打好墨稿,或者使用蜡纸将这些图案的书写稿印制到这些坯体上,然后用小刀沿着这些图案的线条对其中内容进行精准刻划。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好手指、腕、肘各个部位的力量,注意各个线条之间的运动是否有起承和旋转、整体是否协调。
(二)阳刻阳刻正好与阴刻相反,采用了一种保留线稿的手段,用一定量的刀法将线稿中的余白部分去除,让所雕刻的内容是凸出来。
除常见的字体阳刻之外,也有对人物、动物、花卉、山水内容进行阳刻的。
作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由浅入深进行雕刻,这个由平面渐入立体的过程,完全依靠雕刻者对物体的认知和把握程度,只有对各个方面的特征了然于胸,才能通过刻刀将所刻之物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三、陶刻工艺在紫砂艺术中的用刀方法陶刻本身脱胎于金石篆刻,不仅继承了篆刻冲刀、切刀的方法,还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刀法。
陶刻时常使用的刀法分别是“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
刻印大师齐白石曾说:“通常刻印,为求工整,一刀刺去,一刀刺回,如此统计,横竖工作,即共为四个方向。
一般刻印者,往往四面下刀,甚至不分方向,任意转动,刀锋在石块上随处可下,此种刻法,为余所不取。
浅谈紫砂陶刻的装饰艺术
1前言宜兴紫砂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数百年来,她以独特的造型艺术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紫砂艺人与历代文人墨客合作,使得紫砂的造型和装饰等达到一定的高度。
文人、书画家积极参与和提倡陶刻装饰,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融于壶艺之中,使得陶刻装饰成为紫砂陶装饰的主流。
紫砂陶刻在初始之时已是紫砂装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篆刻作者铭款开始就被赋予了极大的意义,时大彬以竹刀画之,直至清朝“西冷八大家”之一篆刻名家陈曼生亲自刻陶,作为一县之长,由于自身喜好,把金石篆刻与紫砂造型艺术结合起来,并带动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参与紫砂陶刻装饰的行列中,对紫砂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紫砂陶刻不是单一地在壶体上进行刻画,它作为在胚体的一种装饰,讲究陶刻的刀法,要求技艺老道娴熟,在构图上要注重陶刻的内容安排,留白与整合,在内容上要切合壶的各方面形、态等,足见情趣和意蕴。
2紫砂陶刻的构图、内容、刀法(1)陶刻的构图紫砂作品可供刻绘的地方很小,如何在方寸之地,展开无尽的想象,篆刻出有独特意蕴的内容来,构图是极其重要的。
一副成功的陶刻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
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反之,就会影响作品的效果。
构图需有章法,有层次,有了理解的构图才能够得心应手。
对于画作构图的处理可以简洁地概括,对于书法的构图可以是满身满面,例如曼生壶。
一般陶刻的构图与国画相似,就是一个山水的基本构图模式。
构图一般是三角形构图,从中有高低错落,有虚与实对比的关系。
在对比上讲求宾主,即陶刻作为装饰,不可本末倒置地盖过了紫砂的风头,其次是线条的曲直、动与静之间的对比等,只有融合了各个方面的构图,才是完整完美的构图。
(2)陶刻的内容陶刻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的中国书画为题材,极具文人意味的内容,更为符合人们的赏美情趣。
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体书法的展示,在书法上可以是篆书、草书、隶书、钟鼎纹等等,也可以是书画结合,工写相融。
凡此种种皆可表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来,同时整合严谨的构图形式,参差有致,比例协调,体现了陶艺的装饰的严整性。
陶刻艺术构图与刀法
影
响
陶 刻 是 指 存 半 干 的 坯 土 上 ,用 竹 刀 或 金 属 刀 等 刻 纹 样 。 它 以刀
代 笔 , 以 刻 代 绘 , 融 诗 、 书 、 画 、刻 诸 艺 术 于 一 体 , 具 有 强 烈 的 民
紫
族 风 格 和 地 方 特 色 。 陶 刻 一 般 分 两 科, ,一种叫 “ 刻底子 ” ,即先用
一
关 键 词
一
砂 切 壶 题 原 、 有 切
的 壶 艺 、
陶 术
怀 、 深 厚 的 书 画 陶 刻 功 底 、 浓 厚 的 文 化 艺 术 气 息 。 自明 代 『 f = 德 、赢
靖 年 问 供 春 竹 刀 留 名 ,明 代 万 历 年 问 I t , J 大彬 竹刀代 笔以 “ 大彬 ”潜
必 能准确 体现 理想 的艺术 效果 。陶刻 是追 求 “ 诗 、书 、 文 陶 刻 艺 术 ,存 壶 上 凝 炼 出如 惊 涛 拍 岸 的 万 整 松 风 ,
让 方 寸 紫 砂 , 容 纳 了 樱 个 世 界 ,有 了 一 砂 一 世 界 之 妙 趣 意 境 。
毛 笔 在 坯 体 上 书 画 ,再 用 刀 潲 着 迹 镌 刻 ,说 白 了 就 是 “ 依 葫 芦 画 瓢”: 另 一 种 则 是 空 刻 , 以 刀 代 笔 。 商 接 在 泥 坯 上 运 作 。 双 刀 正 入 法 、 单 川 侧 入 法 还 足 , J 、迟 刀 、轻 刀 等 各 种 技 法 , 凡 刀 锋 所 及 ,
陶 刻 的 构 图 种 类 电 有 多 种 ,方 法 可 以 用 疏 、 南 、 聚 、散 网 个 字
来 彤 容面 。 甯与 聚 是画 上 砂壶 的 宴起 处 ,疏 和 散 是指 的审 虚美效 处 ,正 如疏可 紫砂 陶 刻装 饰向 对紫 到 了锦 上 添花 的画 艺术 果 跑 马 、 南 不 通 风 一 样 ,观 者 能 存 画 而 上 看 出 大 的 节 蚕 感 来 。 但 空 不 一 摘 要 一陶刻 装饰 对 紫 砂壶 审 美的 影 响是 双 层性 的 , ~ 方 是 简 单 的 空 白 .如 八 大 I 【 J 人 的 化 与 画 ,常 常 只 画 一 花 一 鸟 , 简 单 至 极 ,纸 h 留 出 了大 面 积 的 空 白 ,掺 画 面 空 虚 处 ,让 观 者 自 己 去发 挥 想 象 , 可 以 想 象 成 天 空 . 或 白云 ,或 水 波 ,极 大 的 想 象 余 地 。 任 何 一 种 形 式 的 陶 刻 装 饰 ,都 必 然 有 两 种 最 基 本 的 耍 求 。一 是 仵 紫 砂 器 的 生 坯 上 打 稿 ,然 后 再 运 用 陶 刻 技 法 进 行 “ 刻 ” ,这 是
紫砂陶刻之书画艺术
艺作品的个 性和气质。 将书法作为紫砂陶艺的主体 , 来表现该作品的
思想 、 感 情、 风格以及丰富的内涵。 而在紫砂陶艺中变现书法艺术, 最 主要的一方面就是通过书法的线条与紫砂壶作品的造型、 色彩 、 材料 等有着内在的一致与融合。作品或古朴端庄、 或高贵典雅、 或霸气十 足, 很多方面都是通过书法艺术来展示的。 陶刻艺术的特 是用各种 刀法来表现线条的粗细和力度的刚柔及墨的韵味 ,在紫砂坯体上巧 妙运用指 、 腕、 肘各部分的力量 自如地刻画 , 章法构图 、 方圆曲直、 刀 路的交叉等诸多变化, 以表达出作品的整体意念及思想感情。
因为每—件陶艺作品其实都是包含着一种感睛、 一种思想 、 一种
境界的, 不管是刀法 、 刻法还是表现内容都需要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 感 情、 思想相一致。 紫砂陶刻的思想丰富而深邃 、 感f 青 丰满而浓烈 , 它 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文化的积淀孕育的最宝贵的珍品。 有人曾说“ 一 个民族可以没有传奇 , 但不能没有传承” , 紫砂陶刻 , 就是中国民族千 百年来最好的传承。
的制作工艺同行 , 受到了几乎同样的高度赞誉。宜兴紫砂长盛不衰 , 在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这同紫砂陶刻的文化艺 术品位及其内涵是分不开的。 它具有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 、 淳朴雅致 的迷人风采 、 精湛绝伦的手工工艺。 可以通过紫砂陶刻完成陶刻艺术 家与制壶艺术家的相互交流,再在此基础上完成与鉴赏者的心灵交 流。紫砂陶刻是一种情感和生命的形式 , 交流有多种形式, 可以通过 语言作思想交流 , 通过艺术形象作心灵交流。 宜兴紫砂已经成为一种艺术 、 一种文化、 一种实用、 一种欣赏 、 成 为 材料与审美相结合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紫砂壶以素 面为主 , 为了提高它的观赞} 生 和文化品味 , 不少艺人对紫砂壶进行表
游刀恢恢 锲刻雅韵
游刀恢恢锲刻雅韵——紫砂陶刻法初探陶刻装饰的起源据目前考证可追溯到宋代。
那时被称之为陶刻,实际上是艺人用竹笔在壶底刻划署上自己的名款而已。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对茶道的钟情,从而引起对紫砂器的珍爱,品香茗吟诗作画,赏壶艺雅趣横生,陶刻艺术也随之日趋兴盛,不断提高。
民国初年,宜兴书画名家邵云儒等师承徒习,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一种装饰手法,法从竹刻、碑刻演化而。
壶胚体上的陶刻装饰,是融造型、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形式。
陶刻俗称“刻字”、“雕刻”,艺人们用锋利的小钢刀在泥胚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然后装套进窑烧成,是紫砂装饰的主要手段。
陶刻的艺人必须具备二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书画功力:二是刀法技能。
不少著名书画家在紫砂陶上尝试过自书、自画、自刻,然不懂刀法技巧,事半功倍。
达不到装饰效果;同样仅懂刀法、不善书画,则更不能在紫砂陶上起到装饰作用。
书画是陶刻的重要资源。
追溯明清二代至今,影响深远的陶刻大师都具有深厚的书画功力,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的表现手法、构图布局、书画气韵都为世人学习所称颂。
所以,学习陶刻必须同步学习书法绘画。
书画学库艺无止境,是陶刻者的一生学科。
所以说,刀法与书画二者不可缺一。
陶刻工具主要用钢刀。
特点是以刀代笔。
有独特的工艺技法。
陶刻的执刀方法与执毛笔大体相似:“指实、掌虚、腕灵”。
执刀不能执死不动,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牢固地执住刀管,不同的是大拇指与食指需前后转动刀管,这就是陶刻的主要基本技法“捻管法”,使刀游走于360度。
中,上下左右运动自如。
这也是陶刻中难度最大的基本操作技法。
陶刻常见刀法有:双刀直入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
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或刻出绢秀飘逸的神韵或深厚苍劲的金石韵味,装点于紫砂陶上,令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
双刀直入法:双刀正入法是两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比较端庄严谨。
浅论紫砂书、画陶刻的刀法
度最 大 的基 本操作 技法 。 紫砂 陶刻 常见 刀法有 :双 刀直 人法 、单 刀加 刀 法 、 刀法 ( 三 由双刀直 人 法和单 刀 加刀 法 演变 而来 ) 、
沙地 法 、 冲刀法等 等 。 以点 、 、 的表 现形式 刻 出绢 线 面
秀飘 逸 的神韵 。深厚 苍劲 的金 石味 内涵装 点 于紫砂
化. 索然无 味 。 沙地 法是传 统 中的挑 沙刻法 , 刀尖 紧密 排列 , 用 有规 律 着 沙而成 , 一般 应 用 于 阳刻 底 面 , 图案 、 如 古
第4 3卷 第 4期
3 8 21 0 0年 8月
江
苏
陶
瓷
Ja gu C rmis in s ea c
Vo. 3No4 1 . . 4 A g s,01 u ut 2 0
浅 论紫砂 书、 画陶刻 的刀法
周伯 其 ( 石 ) 木 ( 宜兴 2 4 2 ) 1 2 1
紫砂 陶刻是 独 特 的工 艺技 法 ,它 的特点是 以刀
练、 传神 的效果 。 花 鸟 画题 材 广泛 , 刻绘 时需注 意线条 的刚与 柔 、 面与线 的变 化 , 刀收笔 不忘 骨法 用刀理 念 , 干与 起 老 新 枝 的处 理 、 卉 的特 征 、 花 花瓣 与 叶的 表现 、 的动 鸟 感 及 嘴、 、 眼 羽毛 的刻绘 刀法 都有不 同的变化 。要 对 生活认 识不 断领悟 和加 深 ,刀法刻 技不 断提 高 而无
双刀 直入 法 的刻 绘 中。所 以 , 刻好 书法 , 要 必须 学好
绘 要简 练 、 确 , 刀要 潇洒 脱 落 , 防俗 与 匠气 产 准 运 谨
生 ,刻 刀表 现衣纹 时要 注意线 的变 化 ,长线 条 中有 曲 , 逸豪 放 不粗 犷 ; 线 中有 厚 重感 , 飘 短 使人 物 的动
紫砂壶(陶刻)刻绘艺术形式及其刀法
紫砂壶(陶刻)刻绘艺术形式及其刀法文章来源:张大林刻绘艺术官方网站紫砂陶刻艺术又名紫砂壶刻绘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着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所以自古以来便有文人雅士吟诗作画于紫砂壶上,再用钢刀进行篆刻做为装饰。
紫砂壶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壶铭,固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下面请中国刻绘艺术名家张大林老师讲解紫砂壶陶刻常见的刀法:陶刻的执刀方法与执毛笔大体相似:"指实、掌虚、腕灵".执刀不能执死不动,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牢固地执住刀管,不同的是大拇指与食指需前后转动刀管,这就是刻绘的主要基本技法"捻管法",使刀游走于360.中,上下左右运动自如。
这也是陶刻中难度最大的基本操作技法。
图片:中国刻绘艺术家张大林老师单刀侧入法刻绘(以刀代笔)完成紫砂陶刻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
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出绢秀飘逸的神韵。
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双刀正入法双刀正入法是两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比较端庄严谨。
单刀侧入法单刀侧入法运刀需胸有成竹,下刀可轻可重,虚实结合,恰似信马由缰却自然流畅。
陶刻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陶刻的刀法来说,要充分表现刀在紫砂壶泥坯上刀痕的质感,不求雕琢的多么工整,但要突出字体的明快质朴,线条的流畅自如,气韵生动。
在掌握了传统雕刻技法的同时,紫砂陶刻艺术更是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形式。
下面请中国刻绘艺术家张大林老师来给我们讲解几幅图片:此壶是生坯也就是未经过烧制的紫砂壶原坯体,很容易破碎,图上是张大林老师单刀刻绘的书画作品这幅图就是烧制好的紫砂壶了,大家比较一下.上面这几幅都是张大林老师单刀刻绘的紫砂壶精品,未烧制的生坯.中国刻绘艺术家张大林老师正在紫砂壶生坯上创作以上两幅是张大林老师在紫砂风水大缸上以刀代笔进行创作.看紫砂陶刻艺术的优劣,不单仅看刻工如何,更要看刻绘内容与壶整体造型的协调性,表达主题是否统一,文化、韵味、情趣等多方面是否更具艺术的价值。
紫砂陶刻的用刀之法
应 的改 刀 。 单 刀 法 以 刻 刀 的 中侧 锋 斜 力 表 现 , 具有 运 刀柔 软 而 又 富有 弹 性 的特 点 , 因而 字 迹 流 畅 , 且 线 条 皆 自然 而 有 变 化 , 能 刻 出干 净 利 落 的痛 快 效 果 , 但 要 注 意 行 刀 的沉 浮利 钝 、 深 浅
注意笔画的起落和收笔 , 既能放得开 , 又 能 收 得 拢 。 欣 赏 一 件
紫砂作品 , 人们往往强调刀功 。 用 刀 是 一 个 极 其 复 杂 微 妙 的 过
碑 文 铭 刻 和其 它 陶瓷 刻 绘 。 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 多 角 线 条 等 复 杂 的造 型 上 进 行 刻 画 。书 画 题 材 的取 舍 与 笔 法 基 本 上
刻 装 饰 工艺 。 紫 砂 陶 的雕 刻 不 同于 一 般 的 雕 刻 , 也有别 于漆雕 、 木雕 、
各种运 刀的作用 , 特别讲究用 刀的金石 、 绘画 、 篆 刻 诸 艺 术 融 于一体 , 神韵 怡 然 , 彰 显 笔 墨 艺术 与 工 艺 技 巧 高 度 结 合 的高 雅
风貌 , 形 成 了具 有 民族 工 艺 特 色 的 艺 术 。
双 刀法 具 有 端 庄 厚 重 的气 息 , 同时 转 折 处 剁 成 圆 笔 , 给 人 一 种
朴 实大 方 的感 觉 。 空刻 , 即 单刀 侧 入 法 。 是指不借用画稿 , 在 确 定 大体 轮 廓 安 排 后 , 徒 手 在 壶 坯 体 上 直 接 用 刀镌 刻 , 这 要 具 备
平 以及 装 饰 技 能 。
中间剩余 的部分 用刀 1 2 1 刮平 , 使其 凹面平 光 。 故 而也称为 “ 刻
论陶刻艺术的刀外功夫
这一方面 。老一辈 的陶刻艺术家任淦庭先生为我们树立 了榜
样 。 明末 清初 。 由于 紫砂 壶 声 誉 月 兴 日隆 , 一 批 著 名 书 画 金 石
1 具备较高的审美眼光
学好美学 , 探 求规 律 。美 学 是 研 究 和 探 讨 自然 界 、 社 会 和
艺 术 领 域 中美 的规 律 和 原 则 的 科 学 。 紫 砂 壶 造 型 和 装 饰 经 过
第4 6卷 第 6期
2 2 2 0 1 3年 1 2月
江
苏
陶
瓷
J i a n g s u C e r a mi c s
Vo 1 . 4 6 . No . 6 De c e mb e r , 2 0 1 3
论 陶刻艺术 的刀外功夫
黄卫 民( 沙溪道 人 )
( 宜兴 2 1 4 2 2 1 )
平陶刻艺术 品 , 而只是一件普通商 品。 ” 这一段话讲得非常好 ,
它 的要 点就 是 说 , 一 名 陶刻 作 者 如 果 掌 握 的知 识 有 所 局 限 , 即
使他 的刀法用得再熟练 , 其 陶刻作 品也进不 了艺术 品的行列 。
这 就告 诉 我 们 一 个 道 理 : 陶刻 艺 术 的 刀 外 功 夫 十 分 重 要 。那 么, 我 们 如何 在 陶 刻艺 术 的 “ 刀外功夫” 上下功夫呢?
不 断 丰 富 了 紫砂 陶刻 的用 刀 技 法 。特别 是 清 代 的 陈 曼 生 。 “ 西 冷八大家 ” 之一 , 书画 、 金石功底深厚 , 篆刻技艺 十分精到 , 在
们在欣赏壶铭 时感到分外 的惬意 。 增 添了该壶无尽 的美 感 , 这
也是“ 曼生壶” 魅 力 所 在 的原 因之 一 。 美学有其最基本的规律 ,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的形式以及含义
艺术研究文紫砂有独到的物性,拥有深沉素朴的色泽,在陶瓷艺术之林独具特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
在紫砂壶上或是雕刻出不同书法字体的诗词歌赋,或是雕刻出花卉、山水等自然风光,都给紫砂壶增加了无限的感染力。
外形看似相同的紫砂壶可能会有很大的价格差别,有的几十元,有的可能上万元,其价格差别就在壶身的陶刻艺术上。
名人制作且有艺术收藏价值的紫砂壶是稀世之宝,即使价格高在市场上也是抢手货。
一、紫砂陶刻艺术的历史明朝时,就有很多制壶高手在紫砂壶底用竹刀刻上自己的姓名,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制作紫砂壶的一个重要部分,镌刻姓名也是最原始的紫砂陶刻艺术。
清朝时,有一位书画篆刻名家陈曼生先生亲手制作紫砂壶并在壶身篆刻,带动了大批的文人如江听香、朱石梅、瞿应绍等纷纷参与到紫砂陶刻艺术之中,推动了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
古今中外的书画大家如郑板桥、程十发、冯其庸等都曾不同程度上参与到紫砂壶的陶刻艺术之中,他们在紫砂壶上作诗作画,然后交给专业的陶刻工人进行雕刻。
文人墨客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与文化价值。
从清代开始,就有很多人专门研究紫砂陶刻,形成了“刻字先生”这一工种,并很受世人的尊重,紫砂陶刻从文人兴致进入到批量生产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兴地区的紫砂产业迅猛发展,紫砂陶刻艺术进入全盛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越来越多的“小家庭作坊”开始生产紫砂壶,构成了百花齐放的大好景象。
随着宜兴的紫砂产业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手艺精湛的紫砂陶刻人才,促进我国紫砂行业的发展。
二、紫砂陶刻的刀法紫砂陶刻的刀法是由碑刻、篆刻发展而来的。
虽然与碑刻、篆刻的雕刻手法等不同,但具有相似的艺术效果。
陶刻刀法随着紫砂壶的兴盛与发展也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丰富多样的类别。
其中的阳刻和阴刻是重要的两大类别。
阳刻刀法通过平刮阳刻或砂地阳刻的手法在紫砂壶身[摘 要]紫砂壶虽然是一种工艺品,但它同时具有实用性、欣赏性和收藏性的特性,深受收藏家和大众的喜爱。
浅谈紫砂陶刻的刀法
浅谈紫砂陶刻的刀法作者:徐寅飞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2期摘要:在紫砂陶刻中,书法装饰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件好的作品,书法的题刻和主体之间在内涵上是息息相关的。
紫砂陶刻在文字内容上,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通常采用吉语和颂祈之词。
关键词:紫砂,陶刻,刀法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19-01紫砂质朴醇厚,凝重坚实,似脂玉般温润朴雅,耐人寻味。
文人和紫砂好似天生就是一味,紫砂所蕴含的一些特质如内敛清雅的品质正如文人的心性一般,也正是基于此性质文人喜爱紫砂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文人与紫砂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书画艺术与紫砂器皿的结合上。
从明清时代开始,文人的诗词名作就开始在紫砂作品中相应诞生,但是并不多见。
大约在嘉道到民国时期,大多数文人出于对紫砂器皿的喜爱而将自己所作的书画诗词刻篆到了器物之上。
而宜兴作为紫砂的发源地,也出现了一大批热爱紫砂陶刻的紫砂爱好者,他们不但为文人篆刻,也适时地发表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临摹一些前人的大作。
由于紫砂较之纸,纸更易收藏,因此现存的一些精妙刻篆才得以保存至今。
紫砂壶作为紫砂工艺品的一个代表分支,在于书法刻篆上的结合更显得相得益彰。
陶刻装饰艺术也成为紫砂艺术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
将诗词、书画、文学、刻篆于壶体之上,让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铭传千古,让也让紫砂壶艺推向更高的层次。
它们的结合充分体现了美学的目的,使人们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情趣。
或许正是因为陶刻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内涵,使得一批又一批的文人与陶人不断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自陈鸿寿开创陶刻壶铭新风之后,又有朱石?、瞿应绍、邓奎、胡公寿、梅调鼎、徐三庚等一批字画家积极介入其事,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门装饰艺术。
清末,宜兴有名的字画金石家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碑刻家韩泰等,是造壶店商礼聘的兼职陶刻的宜兴文人,他们笔法老辣、技艺熟练,讲究布局的程式化与完整性,亦具风貌,雅俗共赏。
方寸之间 刀笔乾坤--谈紫砂陶刻的技艺运用与意境塑造
722021年04月第54卷常2期方寸之间刀笔乾坤——谈紫砂陶刻的技艺运用与意境塑造范嘉豪(宜兴214221)摘要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之一,它以紫砂坯体为载体,把诗、书、画融入紫砂作品的主题表达中,较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及人文内涵。
如果说素面无饰是紫砂材质本色之美的话,那么紫砂陶刻装饰则以独特的形式特征与内涵容量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表现力。
紫砂陶刻虽然从属于具体的紫砂作品,但其本身也有独立的技艺规律与艺术特性,只有掌握了其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升陶刻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紫砂作品的装饰与主题表达。
关键词紫砂陶刻;技艺;技法;意境;人文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之一,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它以紫砂坯体为载体,以刀代笔,把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元素融入紫砂作品的主题表达中,较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更体现了一种深远的人文情怀。
紫砂陶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出现到成熟的过程,起初是以壶底落款的形式出现,刻画很粗糙,还谈不上技艺。
随着紫砂壶逐步成为主流的品茗用器,吸引了文人雅士参与紫砂壶的创作,壶腹用陶刻装饰成为一种主要的方法,紫砂壶也多了一份文雅之气。
如果说素面无饰是紫砂材质本色之美的话,那么紫砂陶刻装饰则以独特的形式特征与内涵容量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表现力。
到19世纪初,陈曼生倾心于紫砂诗文书画的铭刻,开创了紫砂文人壶品种。
实际上,明清时期,宜兴紫砂进入勃兴阶段,文人墨客都以用紫砂壶品茗为荣,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提升了紫砂茶器的人文价值,也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紫砂陶刻装饰技艺。
现当代,以一代陶刻艺术巨匠任检庭为代表的陶刻艺人更是把紫砂陶刻技艺推向新的高度,使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
紫砂陶刻虽然从属于具体的紫砂作品,但其本身也有独立的技艺规律与艺术特性,只有掌握了其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升陶刻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紫砂作品的装饰与主题表达,呈现出更多面的精神维度。
陶刻装饰需要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画面谋篇布局的能力,意境的设计需要人文学养的支撑,决定了作品的格局与眼光;二是具体的刻画技能,技艺技法的运用取决于先天的悟性及后天的积累,决定了作品的工艺水平。
紫砂陶刻,刀下五问?
紫砂陶刻,刀下五问?紫砂陶刻,是融入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为一体的艺术;是文人、陶工合作或集文工与一体的结晶;也是一种新的独特的民族装饰风格的艺术珍品。
1.陶刻有几种刀法?•双入正刀法两面用刀起底,用刀法是两面用刀起底,用刀要挺秀,刻出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如有碑刻精神,有精细工整、严谨端庄、清秀之态。
•单刀侧入法运刀前必须胸有稿底,自由奔驰,有天空行马。
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或刮或割,用刀流利,意到器隧,横直不拘,粗犷豪放,耐人寻味。
2.陶刻怎样用刀?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
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3.陶刻如何取材?•切合壶形如:圆壶类可以铭:“圆融无碍法界法门”(意为:德无不备,障无不尽,事无不偕,行无不正,是为圆融);石瓢壶可以铭:“三心不可得,一瓢可得也”(典出《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名联词句如:“闭门即是深山”(典出陈继儒《小窗幽记》联: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三心不可得,一瓢可得也”(典出《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切合饮茶如:“煮甘泉烧红叶,一榻清风半轮明月”;何如玉川翁松风煮秋水...•铭堂号姓氏在紫砂壶上刻上堂号、家训、姓氏等更能体现出家族的底蕴,更是个人回溯历史、追寻来处的一份寄托,一份对乡土的热爱。
•摹名家笔迹更加体现品味,同时对刻绘的功力有所要求(例如书法大家笔墨,二王、米芾,又或者皇帝御笔等)。
4.陶刻如何构图?在美术创作中,构图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紫砂陶刻的构图,反映作者思想感情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性,展现艺人人格魅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只有合理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和艺术形象的视觉冲击力产生的美感,才能得到具有艺术震撼力的作品。
在构图的形式上,可以采取中国画中“S”形的构图、“C”形的构图、“三角形”构图等一些常见的构图形式;在远近、高低的经营上,又要讲求疏密、虚实之对比,以及画面轻重、大小的感觉。
宜兴紫砂陶刻工艺浅述
后人称其曼生壶 , 即曼生十八式 , 盛极一时 。尤其是曼生壶的 瓶》鲍志强大师刻有《 ; 枫桥夜泊》 一诗的圆形挂盘等等 , 皆为 书法及镌刻技法, 为后人开创了新的风范, 拓展了紫砂艺术发 颇负盛名的紫砂陶刻佳品。紫砂陶刻艺术包含了中国书法的 展的空间 , 了一代又一 代紫砂陶刻人 , 民国七艺人之首 刚柔并济 , 的点 、 、 影响 如 绘画 线 面结合及墨色的浓 、 , 淡 用刀的深浅 , 的一 代紫砂陶刻大师任淦庭 以及他的弟子 , 中国工艺美术 线条 的粗细 , 现 力度 的刚柔等诸多变化 , 借此表达作品的整体艺 大师谭泉海 、 鲍志强等。 术效果和思想感悟。 以说 , 可 紫砂陶刻是另一种书法的表现形 宜兴紫砂陶刻就是在紫砂 陶器的半成品上 , 先用毛笔写 式 , 也是一种艺术 的再创作 , 它是 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结晶。 好墨稿 , 然后用刀依迹刻划 , 最后经高温煅烧而成 。紫砂陶刻 总之 , 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 、 内容及技艺手法上的变 的刀法主要借 鉴我国古代篆刻而形成 的一种独特 的刀法 , 经 化 , 最主要 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 、 书画功 底等等。因为表现形
底部 略收 。 瓶面刻有山水国画、 高山流水 、 花木成荫 、 古桥上有 缓缓行走的高士 。 整体作品古朴高雅 , 精美绝伦。 镌刻者刀 笔 刚劲 , 脱利落 , 别是桥上 身着古 装的老者 , 洒 特曼生, 祖籍浙江钱塘 , 为清乾隆至道光年问人(78 16 ~ 12 年 ) 82 其善书法 、 画、 绘 篆刻 , 古文经书有深入 的研 究 , 对 尤 为迷恋石刻及碑 贴 , 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 。他倾心于紫砂铭 刻, 经常构思作画 , 自在砂壶上镌刻诗文 。陈 曾在毗邻宜 并亲
连, 才能表达 出作 品的神韵。 刀侧入法则较不易掌握 , 单 须具 备双刀正入法 的基础 , 扎实 的运 刀技巧 , 方可为之。操刀时必
浅谈紫砂陶刻的刀法
浅谈紫砂陶刻的刀法作者:张宝东来源:《佛山陶瓷》2012年第12期摘要:紫砂陶刻艺术伴随着紫砂造型艺术发展,融合多种传统文化为一体,推动了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和紫砂陶的辉煌。
关键词:紫砂;陶刻;艺术装饰1 陶刻的发展紫砂陶刻艺术是伴随着紫砂造型艺术发展而发展的,它融合书画、诗词、金石、文赋等多种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要求陶刻者具有相当的文化及艺术才能,看陶刻者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刀法如何,更要看他所刻作品所表现的文化、修养、韵味、意境、艺术功底等各方面。
陶刻者不是简单的、被动的临摹,而是要表现出与载体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2 陶刻的应用陶刻多为薄型斜口刀,它的切口整齐光滑,细如毫毛的牵丝和书法中笔锋止、行、留的精彩细部。
而在表现书法的运笔转折处能笔意连绵地用刀尖轻轻带过,相当于书法用笔的提。
陶刻用刀薄而利,陶坯质地润而嫩,以执笔法执刀只须指腕用力,就能运刀如笔、心手相应地表现出十足的笔味。
紫砂陶刻的刀法主要有两种,即为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而这两种刀法也是围绕(笔杆)这个中心来设计的。
双刀正入就是从墨迹的一边下刀,刀杆微侧,用来表现书法中的侧锋。
而用刀的轻重、深浅、粗细、力度的刚柔、线条的曲折等则皆能表现作品的意念和思想。
双刀正入一般要在陶刻前先用笔墨书写,后循真迹而运力,技法讲究运行自如、不留痕迹,上刀吃力重,复刀轻行,亦可顺刀自左至右、逆刀自右至左,但行刀时要一刀到底,不要滞刀,恰到好处,各种书体和画面的表现也有不同用刀的方法来处理。
其中要领是以明快果断、气息相通来表达笔墨的神韵。
单刀侧入一般不易掌握,它要汇集书画、金石、文学修养而综合的表现操作,并且一定得具备双刀正入法的熟练基础,扎实的运刀技巧,并能通晓诗、书、画、金石等诸艺术恰到好处地融汇在一体,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则要操作者胸有成竹、意在刀先,下刀时准确而干练,一刀起落都要注意笔划的起落和收势,刻时要全神贯注、一气呵成,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准,干净利落,胆大心细才能从刀中见神采、刀下见神韵,这样的作品给人以气势磅礴、奔放雄浑的感觉以及极大的精神享受。
简析陶刻艺术的技术演变及手法特色
谐 统 一 。 人 们 在 赏 用 之 时 , 有 潇 洒 飘 逸 、 轻 松 自 在 之 感 。 承 载 诗 书 画 的 紫 砂 壶 器 , 由 于 融 入 了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髓而显 得不 同凡响 。
方 法 来 装 饰 的 紫 砂 陶 器 ;清 代 嘉 庆 、 光 绪 年 间 的 陈 曼 生 擅 长 在 紫 砂 壶 上 作 书 画 、篆 刻 , 他 所 铭 刻 的 紫 砂 壶 是 将
出 天 然 去 雕 琢 的 自然 美 。 表 现 出 随 意 ,洒 脱 的 意 境 , 用
仿 吉” 四字 ;1 9 8 7 年 出 土 的 一 件 鼎 足 盖 圆 壶 ,外 底 阴 刻 “ 时 大 彬 制 ” 四 字 。 这 些 制 壶 人 以 手 刻 绘 的 款 识 ,可 以 看 成是最 早的紫砂 陶刻 。 “ 刻 ” 的 艺 术 在 中 国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 几 乎 与 文 字 同 时 诞 生 ,最 有 力 的 佐 证 便 是 甲骨 文 的发 现 。 甲 骨 文 出 现 于3 0 0 0 多 年 前 的 商 代 .主 要 为 占 卜所 用 。 人 们 将 龟 骨 和 兽 骨 进 行 加 工 和 打 磨 , 甲骨 文 之 后 ,金 文 开 始 盛 行 。 它 同样 以 “ 刻 ” 为 手 段 , 所 不 同 的 是 , 它 不 是 刻 在 龟 骨 和 兽 骨 上 ,而 是 刻 在 钟 鼎 上 。 紫 砂 壶 的 陶 刻 题 材 非 常 广 泛 ,和 书 画 一 样 ,世 间 万 物 皆 可 以 入 画 。就 目 前 来 看 ,传 统 题 材 的 运 用 仍 占 主 要 地 位 。 翻 开 宜 兴 紫 砂 陶 的 历 史 ,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前 人 在 陶
c E R A M l C S S C l E N c E & A R T l
以刀代笔 融古“琢”今
143卢宁刚以刀代笔 融古“琢”今有一种艺术,集诗文、篆刻、书画于一体;有一项技法,由墨客与匠人合作亦或由两者合而为一孕育。
这,就是紫砂陶刻,紫砂装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发展历程紫砂陶刻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早期,至宋代,彼时的陶刻只是停留在工匠操一把小竹刀将自己的落款留在壶底的层面。
直至明代,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阶层借物寄情,力图在个人心灵与紫砂壶艺的契合中畅诉情思,紫砂陶刻方得到了实质的突破性发展。
二、运刀技巧完成一次优质的陶刻创作,十分考验匠人的综合文化素养以及运刀功底,两者缺一不可。
这里简单说说陶刻的运刀。
金石运刀技巧中的双刀正入和单刀侧入是最常用的两种刀法。
双刀正入,通常在正式开刻前以笔墨勾勒描绘图纹,再运刀于墨迹一侧,稍稍偏斜刀杆,依着笔墨痕迹运劲。
创作者想表述的思想内涵可借助执刀力度、行刻线条的走势得到细致呈现。
单刀侧入,必须基于扎实的双刀正入功底,运刀样式多变,刮划均可,落刀变换多端,实操难度极高。
若能领悟并具有融会多种艺术元素的能力,方可把该刀法用出神韵。
三、个人创作浅见要想达到较高的紫砂陶刻境界,光有熟练的运刀技法还远远不够。
在进行陶刻创作前,意念先行,布局谋篇应早早了然于胸。
一旦执刀开始运力,心中乾坤定,收放分寸的拿捏尽在刀下,松弛有度,次次干脆、爽利又不失飘逸、美感。
起势、收刀,行云流水间,手下已绘山水万千,整个过程顺畅无比。
如此陶刻,处处着意又无意,寸寸显痕也无痕,既含技法的精巧,又显神思的奥妙,给观赏者带来无限愉悦的同时,也使创作者获得了身心的满足与幸福感,可谓是双赢的美学。
进行紫砂陶刻创作,继承好传统技法是前提,这一点不容置辩,但不等于完全受制于古旧的形式和布局。
在不断的学习与摸索中,兼收并蓄各家之长化为己用,不断完善,不断进取,开拓出个性独特、能代表自我的风格才是一位优秀紫砂陶刻师应该追求的东西。
我的陶刻创作过程,分外讲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设计装饰,而要具备推陈出新的创作能力,首先要有不落窠臼的现代化创作意识。
怎么分辨紫砂壶上的刻绘是手工刻绘呢?
怎么分辨紫砂壶上的刻绘是手工刻绘呢?刻绘简单地说就是用刀在木头上或石头上雕刻出文字和图画。
了解完刻绘之后,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了解今天的主题——紫砂壶刻绘。
紫砂壶刻绘紫砂壶的刻绘装饰,其实最早来自于制壶手艺人署名落款上的;然而,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后来才有人将文人的字画刻于壶身。
可以说,自从紫砂壶将文人的字画刻于壶上之后,这种独特的作画雅趣就在文人之间盛行起来,使得紫砂壶刻绘这一门技艺也就随之传承下来。
而且通过刻绘在紫砂壶上留下诗词歌赋、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让紫砂壶增加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内涵,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但是,由于现在工艺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生刻之外,开始出现了在烧好的紫砂壶表面进行熟胚刻绘。
我们现在大部分所说的刻绘,即在生胚紫砂壶表面进行刻绘,这是因为紫砂壶经过烧制之后,胎较硬,手刻的时候比较费力,且容易崩砂,所以手刻的不多,一般都机刻。
生刻紫砂壶的生刻一共两种,一种是把字画先绘在壶胚上,在动刀到刻出;一种是以刀代笔,直接进行篆刻。
所以也有部分紫砂大家往往是集书、画、刻于一身。
我们常见的生刻刀法主要有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
双刀正入法双刀正入法,一般适用于要先用笔墨书写在动刀的生刻手法上,循笔迹而运力两面用刀起底,刻出底面,运转自如,上刀吃力重,复刀轻行,既可顺刀自左至右又可逆刀自右至左。
行刀时一刀到底,不可滞刀,犹如碑碣石刻,比较端庄严谨。
单刀侧入法单刀侧入法,无需草稿,直接用刀在陶坯上进行刻画,可以自由发挥作者的技术和想象,轻重虚实、粗细大小都要有作者一手把握,难度较大,但也更具自由深远的意味。
熟刻由于熟刻是在紫砂壶烧制之后进行的,手刻的难度很高,所以一般熟刻都是机刻。
机器刻字分为两种,一种是激光刻字,另一种电脑刻字。
激光刻字通过将壶表面一层紫砂泥烧成灰,使得刻字部分凹陷下去电脑刻绘,属于喷砂,在电脑上做出想要刻绘的内容,然后再塑料板上打印出来,对着图案镂空出来,类似剪纸,再贴着壶身,用高压气枪对着镂空部位喷出图案,深浅还是一致。
切刀、划刀、挑刀、'吃开'、'露底',紫陶“刻花”工艺竟如此复杂!
切刀、划刀、挑刀、'吃开'、'露底',紫陶“刻花”工艺竟如此复杂!本文采编自《2014中国陶瓷艺术年鉴》撰文 / 谢恒刻填工艺是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瓷的一项特色工艺。
刻和填是两个独立的工艺步骤,建水当地把刻的环节称为“刻花”,把填的环节称为“填泥”。
刻花要求刻刀刀刃薄、窄、尖、利,其刀法有切刀、划刀和挑刀三种。
•切刀:刀口向内,刺入墨线边沿的一个点,刀柄稍向内倾斜,自上而下切出墨线单边垂直切线。
•划刀:刀口向划刀方向刺入墨线边沿顶端,由下至上或由左至右划出墨线单边切线。
•挑刀:主要是在墨线切、划之后对中间墨块进行挑除。
刀尖刺入墨块,先短切,然后用刀尖或刀面挑除墨块泥层。
宽度在0.3厘米以内的墨块,可以每刀0.3厘米左右的距离挑除;宽度超过0.3厘米的墨块,先以切或划的刀法,顺挑除墨线的边沿,切划一条切线,留出一条0.3厘米左右宽的墨块,然后,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顺序挑除刻模泥层。
对稍大的刻模,在挑除刻模泥层后,还要用括刀修除模面上突出的刀痕,以保证填泥之后不露底坯。
刻花的技术要求是:1.准确地按照墨线边沿刻划。
阴刻是将墨迹刻除,阳刻是保留墨迹,将墨迹以外的空白处刻掉。
2.刻的过程要经常转动坯体,身体与刻刀和切口尽量保持垂直,使切口平滑垂直,让墨线切面呈方形而不是梯形或三角形,才能保证在后续填泥修压过程中线条形貌不走样。
切面呈梯形或三角形,填泥后,在对陶坯进行削刮和修坯时,线条会变细走样。
3.切刻的深度约为0.2厘米,较大块面应加深至0.3厘米。
刻模深度必须均匀,过深会使模底变薄,填泥后陶坯吃水过多,容易受湿而裂口,当地人称为“吃开”。
除此之外,填泥水分含量太高、刻模面积过大等,都容易使陶坯产生“吃开”的现象。
后续填泥和打磨时,对陶坯压、削、修、磨不当,出现模底露出的情况,当地人称为“露底”。
“吃开”和“露底”都是刻填过程对坯体致命的损伤。
4.保持坯体的湿度,通常是用塑料薄膜罩住坯体以保湿,必要时用喷壶喷水保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陶刻的刀法
作者:杨梦婷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4期
摘要: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
紫砂壶雕刻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刻划,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
关键词:紫砂;陶刻;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035-01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
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
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
”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更是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
紫砂壶雕刻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刻划,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
我们先从宜兴壶艺的创始人供春说起。
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是时吴氏为准备三年一次的京试而寄居于金沙寺静读,而供春则服侍吴氏的起居饮食。
供春此时就观察寺僧和当地陶工制作各类器皿。
据说他有一天利用一块紫砂泥捏成一个茶壶。
吴氏拿供春为他所制的茶壶供其友们观赏,大家看后颇为欣赏,也请供春为他们制壶,由此宜兴壶开始风行,且渐及全国。
作为侍童的供春,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连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许也有困难。
因此,他请求主人吴氏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刻上。
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朝宜兴壶的特征之一。
随着文人的参与合作,为满足自赏,继而将雕刻的部位移到壶腹,镌刻简单的铭文与诗句,以后更发展到刻画与书画同时铭刻。
到16世纪中期,名壶手时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士人替他书写铭款。
但很快地能自行铭款,且无需用笔墨先行书写起稿。
据说在后期,时大彬更能运刀如笔。
到了19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
陈鸿寿字曼生,生于乾隆时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熏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入的研究,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
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
陈氏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
据说他曾设计18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
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
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
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
因此,清代嘉庆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制作出精美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同时也创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他陶瓷刻绘。
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
诚然,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
即有书有画,书画之外,还有款识印章。
只是布局有不同,要按照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著字画雕刻。
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刻得有来龙去脉,结构相称,刀法分明。
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
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
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
印刻是行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
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笔,只有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
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至于紫砂壶的陶坯刻款则有下列四种不同类型的刻法。
1.干坯刻款:紫砂壶泥坯基本干燥后,以毛笔书绘字画墨稿,然后再用钢刀依着笔画进行雕刻。
2.写泥刻款:紫砂壶的泥坯尚含有20%的水分时,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
3.湿泥刻款:紫砂壶泥坯近于干硬状态时,即以锋利的钢刀进行雕刻。
4.描边剔泥刻款:先以细刀描出轮廓边,再以挑或点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分。
这样的陶刻手法能够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于川.紫砂壶把玩与鉴赏[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