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lj带着蜗牛散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教学需要分析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策略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第4章种群与群落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种群A 物种群B个体种个体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①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总结
2K 2K 第4章 种群和群落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b.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帮助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根据年龄组成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性引诱剂(信息素)会破坏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2、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根据地形区分)主要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样地比较狭长)。
样方一般以1m 2的正方形为宜,但可是适当调整,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不同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例如:样方面积为S,取n 个样方,各样方内个体数量分别为N 1N 2N 3……N N ,则种群密度为(N 1+N 2+N 3+……+N N )/nS )样方内的计数方法为: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3、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会计算)(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M/重捕的标记个体数)4、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5.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a.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b.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c.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6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J 型增长的条件理想环境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2)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本节课承上启下,既对之前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又为后面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短片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探讨—整合的模式加以完成。
在引入本课时,通过剖析池塘中的各种生物,使学生明确池塘中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各种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的了解,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通过插入小视频播放,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而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群落的区别。
2、掌握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并能举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2、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1、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研究讨论
第4章种群和群落研究讨论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研究目的: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酵母培养条件,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2)通过培养酵母,观察收集数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和解剖数据,主动构建科学模型;探究酵母种群数量变化,感悟种群变动内在的规律。
(3)实验过程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共同发展,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
研究资源:
(1)人力资源:同学,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从事有关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或从事酵母工业化验、检验工作或卫生检疫工作的家长或亲友。
(2)媒体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研究步骤:
(1)课题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实验器具、材料,设计好实验方法和培养条件,设计计数的时间和方法,设计研究结果的记录表格。
(2)实施探究实验。
①培养基的配制。
②培养。
③计数。
(3)总结交流:根据设计要求绘制酵母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曲线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影响曲线变化的有关因素。
各小组总结自己得出的结果,相互比较,分析曲线差异的原因,共同建立种群数量变动的科学模型。
附实验用表:。
必修三第4章第一二节种群和群落
具 黄鹂、杜鹃等 有 明 山雀、啄木鸟等 显 的 分 层 现 画眉等 象
影响分层(垂直)现象的因素: 植物:光照强弱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空间和食物等 环境资源的能力
2、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 响(即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_环__境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 长。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 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导致森林破坏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措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诊断与思考
×(1)一个池塘中所有的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2)一个生物群落中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具有两
种种间关系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两个湖泊
中的鲤鱼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种群 个体
种生同活种种群种在群同的群生一?物特区的域征内 全部 个体。 群落
B、东海海底中
的所有生物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C、一块稻田里的幼蚜
D、非洲马赛马拉大草原上所 有的成年、幼年的雌、雄角马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直接决定)
固定小动物
怎样保证小动物生活状 态?为什么? 湿棉花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4《群落的演替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思考探讨] 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全国范围内出现 了毁林种田、围湖造田等破坏性运动。森林变农田属于哪种演 替?
3.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对吗? 提示: 2.次生演替。 3.未必。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 缓群落演替的速度。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及退耕还林、 还草、还湖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活动方式: ① __破__坏__性___行为: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②保护性行为: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 工群落。 (2)影响后果: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__不__同__于___自然演替的 ___速__度__和__方__向_____进行。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 进行,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人 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思考探讨] 1.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原 因是什么?
提示: 因为初生演替起始条件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 演替起始条件比较肥沃和温和,甚至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 以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4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
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抽查学生预习学案中的有关设置的问题,及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不解的问题,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数量
Nt=N0λ
t
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 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增长率= λ -1)
年份
“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 该种群个体总数 目占_______的比率。 ②意义:_____________ 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迁徙
迁徙
4. 年龄组成 ①概念: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②类型:
5.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占的该种 ①概念: 群个体总数比例。 ②类型: 高等动物 ⑴.雌雄相当型:多见于____。 人工控制的种群 ⑵.雌多雄少型: 常见于_______。 较为罕见,如家白蚁。 ⑶.雌少雄多型: ③生产的应用: 性引诱剂 在农业生产中,可用____诱杀害虫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④意义: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群落
池塘中有 多少种群 群落的 演替情况 哪些种群 占优势
研究池塘群落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种群之间 相互关系
一、群落
1. 定义: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 特点: 一定的自然区域 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各种生物的总和 思考: 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 菜场里的全部蔬菜呢?
三、种间关系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资料——互利共生曲线
B A
时间
种群个体数
拓展题
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于是捕螟蛉回来当义子喂养。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 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 垂直结构
雪兔 猞猁
注意: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三、种间关系
2.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资料分析——两种草履虫
竞争实力悬殊时
竞争实力相当时 生物数量
A B
时间
三、种间关系
3.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A
B
C
D
一年生 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林
树林
次生演替
一、群落的演替
1. 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类型
初生演替: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山、沙丘、冰川泥)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物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1. 定义: 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繁殖单位)
内涵: ①即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 ②既是一个基本单位,也是一个演化单位 ③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 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一、种群
1. 定义: 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繁殖单位) 2. 特征: 数量特征 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K值应用
熊猫问题 灭鼠问题 捕鱼问题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 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K值 种群数量
K/2
时间
四、 “J”和“S”两种增长曲线比较
环境阻力
种群数量 时间
增长率 vs 增长速率
“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最初阶段相似
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喀拉喀托火山大爆发
1883年 几年后 1909年 1919年
火山爆发 小草 蜘蛛 202种动物 621种动物 880种动物
1934年 小树林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 群落 被另一个 群落 代替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的演替
1. 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护区 改善其栖息环境
K值应用
熊猫问题
降低K值
机械捕杀 机械捕杀 食物储存 食物储存 在安全处 在安全处 老鼠 老鼠 硬化地面 硬化地面 药物捕杀 药物捕杀
灭鼠问题
减少数量
养殖或 养殖或 释放天敌 释放天敌 施用避孕药 施用避孕药
打扫卫生 打扫卫生
降低出生率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这 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 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 该种群个体总数 数目占________的比率。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__ 增加。 降低。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___ ③意义:________________ 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五、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 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方法 制备培养基 ↓ 接种 ↓ 培养7天 抽样,计数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注意事项: 1. 计数方法——抽样 2. 取样——摇匀 3. 血球计数板使用方法:
初生演替
一、群落的演替
1. 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类型
初生演替: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山、沙丘、冰川泥)
思考
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发生在光裸岩石的地区?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演替过程是否相同?
一、群落的演替
1. 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初生演替
草本植物阶段
苔藓阶段
灌木阶段
一、群落的演替
1. 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 类型
初生演替: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资料分析——高斯实验
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统计一次 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上图所示的结果。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
↓
增长率降低
↓
当增长率降为0时,种群增长停止,种群数量稳定
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 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的数量。
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 水平结构
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 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①水平结构的特点: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②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计数方法:
方框内+相邻两边上及其顶点
适用的调查对象
植物、昆虫卵和活动力比较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第1 次
第2 次
课堂练习
为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用渔网捕获了 70条鱼,其中草鱼20条,做标记后又放回池塘,半个月 后又捕获了60条鱼,其中有标记的草鱼6条,没有标 记的草鱼12条,则该池塘的草鱼大约有( A.20 B.7 C.25 D.60 )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 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Nn=2n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 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4
100年
6亿
思考:野兔或环颈雉能指数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
食物 食物
天敌 天敌
原因 原因
空间 空间
气候 气候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 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1. 请设计表格: 时间(min) 分裂次数 细菌数量 20 1 2 40 2 4 60 3 8 80 100 120 140 160 180 4 16 5 32 6 7 8 9
64 128 256 512
实施计划: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 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实施计划: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 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诱 虫 器
实施计划: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 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放大镜 实体镜 显微镜
三、种间关系
1.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
资料分析——猞猁和雪兔数量变化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 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思考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特别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通常是 “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