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

合集下载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标签: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1.引言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

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 和Johnson。

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

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

”[1]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

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

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

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

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

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

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

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

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不同语言中,对于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有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进行语义对比和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同。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较为具体,一般以单个词汇表示,如head(头部)、arm(手臂)、leg(腿)等。

而汉语的人体部位词往往较为抽象,需要结合其他词汇或短语来表示,如“头部”、“手臂”、“腿部”等。

这也反映了英语的表达更加直接,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描述性词语进行表达。

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范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往往更加明确和精细,准确描述了人体不同部位的位置和功能。

英文的“head”不仅仅指头部,还包含头发、脑袋、面部等具体的部分;而汉语的“头部”则更加模糊,不能具体指代头发、脑袋等部分。

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的“arm”可以指臂部及包括肩膀、胳膊、手等部分,而汉语的“手臂”只能指臂部。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引申意义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人体部位词可以引申为形容词或动词,进一步丰富了这些词的语义范畴。

英文的“leg”可以用于表示“走路的方式”(e.g. He prefers to walk lego),而汉语的“腿”则不具备这种引申的意义。

英文的“hand”还可以表示“帮助”、“交给”等意思,而汉语中则没有类似语义的拓展。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隐喻和比喻使用上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人体部位词常常用于隐喻和比喻的表达,赋予文字更生动、形象的意义。

英文中的“heart”可以隐喻为“内心”、“感情”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没有这样的使用方式。

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中的“head”可以指代“领导”、“负责人”,而汉语中则使用“头脑”、“首领”等不同的词汇。

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存在一定的语义差异。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更具体、明确,同时具备更丰富的引申意义和隐喻使用。

而汉语的人体部位词则更为抽象、描述性,具备更多的拓展方式。

英汉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对比分析作者:刘蕊来源:《商情》2011年第05期[摘要]体验哲学强调隐喻性思维是人们的重要认知方式,身体则是隐喻的最大源域。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与身体主要部位相关的隐喻性表达,分析两种语言中人体隐喻性表达的异同,旨在探究其异同的根本原因:相似性源于人们相同的生理基础及相似的隐喻思维方式,而差异性则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并进一步指出,随着文化的相互影响,差异性将有着向相似性转化的趋势。

[关键词]人体隐喻英汉对比认知普遍性文化相对性一、英汉人体隐喻化的认知对比分析人体隐喻的实现主要依靠以下三种方式:人体域投射到非人体域(包括人体域投射到具体域及人体域投射到抽象域)、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空间域投射到人体域、颜色域投射到人体域及多种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以及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投射。

汉英语中主要存在这三种人体隐喻化形式,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考察人体隐喻化的方式及特征。

1.人体域投射到非人体域在语言发展史上,由于人类认知发展规律的作用,最早为人类所了解与认知的人体及其器官名称被广泛用于非人体概念域,借以认识、体验和表达其它领域的事物。

共有两种情况: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和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

(1)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人体名称最早被用来指称具体物体或东西的相似部位。

在汉语中,此类结构投射的目标域既有无生命的实体,又有有生命的实体(主要是植物)。

前者如山头、山脊、火舌等;后者如树头、芽眼、菜心、果皮等。

在英语中,人体域到具体域的结构投射极为丰富、常见,涉及生活及周围环境的方方面面,如head of an arrow /a page/a flower/stairs/a bed等等。

不难看出,整个人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被投射到人们周围无生命的东西和有生命的植物,整个世界成了人类基于身体感知下的世界。

(2)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人体域向称呼域的映射属于一种特殊的隐喻化过程,即转喻。

与隐喻相同,转喻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本质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李红1,余兰2(1.2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收稿日期:2008-04-21作者简介:李红(1977-,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摘要: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体验、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体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重要途径。

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英汉手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种语言中与手有关的隐喻词汇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隐喻手认知异同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024(200803-71-03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隐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都是隐喻的。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1999年,Lakoff 和Johnson 发表著作!体验哲学∀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正式提出体验哲学一词,将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强调三点: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认为: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建构,它们不是自治的,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而是基于身体经验。

也就是说,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隐喻是通过把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某些特点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来达到理解目标域的过程。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重要的始源域和认知参照点。

希腊哲学家Prota goras 曾说过: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国古人也认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思维特点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即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命名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的拓展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人体部位词,探讨其语义拓展的异同点。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英语中的“head”对应汉语的“头部”,“leg”对应“腿部”,“arm”对应“手臂”。

这些词汇的语义较为准确,表达了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人体部位词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具有更广泛的语义拓展。

在英语中,“head”除了指人的头部,还可以指物体的上部或首领的地位。

“the head of the company”表示公司的首脑,“the head of the table”表示桌子的最前端。

而在汉语中,对于这种广义的语义拓展则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如“领导”、“前端”等。

同样地,英语中的“heart”除了指人体的心脏,还可以表示感情、爱、勇气等抽象意义。

“have a heart”表示有同情心,“brave heart”表示勇敢的心。

“hand”除了指手,还可以表示帮助、传递等。

“lend a hand”表示帮助,“hand down”表示传递。

这些语义拓展在汉语中则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如“感情”、“勇气”等。

人体部位词在英语中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进行某种动作或动作的发源地。

“head”可以表示朝某个方向运动,“hand”可以表示给予、递交等动作。

“foot”除了表示脚,还可以表示步行或踢球。

这种用法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需要使用其他动词来表达。

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在语义拓展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英语中的词汇更倾向于具有广泛的拓展,可以用于表示抽象意义、动作以及对物体的形容。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人体部位词更加具体,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广义的意义。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对于人体部位的认知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从认知学角度看英汉人体隐喻

从认知学角度看英汉人体隐喻

论文大纲从认知学角度看英汉人体隐喻一,隐喻与认知⑴关于隐喻的历史研究⑵关于隐喻的现代研究①语言与思维②隐喻与隐喻思维二,人体隐喻认知⑴人体隐喻机制⑵人体隐喻认知特点①语义的固定性②语义的矛盾性③思维的类推性三,英汉人体隐喻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⑴英汉人体隐喻相似性(认知的普遍性,文化的差异性)⑵英汉人体隐喻的映射模式对比(mainly,从人体域向非人体域的映射)①侧重于两者之间部位对应的投射②侧重于两者之间形状结构相似性的投射③侧重于两者之间功能相似性的投射⑶英汉人体隐喻的差异①地理环境差异②语言形态差异③视点差异④文化差异⑤价值观差异【题名】英汉人体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作者】邹艳【机构】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刊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4).-174-176【ISSN号】1009-4482【C N 号】43-1340/C【馆藏号】83374X【关键词】人体隐喻认知对比映射模式优势分布【分类号】H05【文摘】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

基干这种认识,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以及由干认知角度、各自的语言形态等方面的不同,人体隐喻化认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呈现出的不同优势分布。

【网址】/QK/83374X/200804/27349071.html2/3【题名】英汉人体隐喻对比研究【作者】王银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0【刊名】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92-94【ISSN号】1008-4738【C N 号】42-1450【馆藏号】83808X【关键词】映射人体隐喻文化相对性【分类号】H315.9【文摘】概念隐喻是一种映射模式。

从认知的角度,运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语中的人体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并从认知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认知世界过程、生理基础和生活体验,导致汉英两种语言在人体词的隐喻认知上具有很多相似性。

本文拟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汉英语人体词“手”构成的隐喻性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汉英语“手”类词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相似性。

标签:人体词隐喻认知相似性一、引言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隐喻一贯被传统语言学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被认为仅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更属于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思维和概念化方式。

koff和M. Johnson(1980:52)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认知思维有关,人类认知活动植根于人们日常的自身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自身体验又具有共性。

这种相同的自身体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形成了相似的隐喻表达方法。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和重要认知参照点。

希腊哲学家Protagoras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中国先人也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

人们常常把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当成始源域映射到其他复杂、抽象的目标域,从而达到对新概念域进行认知的目的,如“山头,桌脚,针眼”等。

“手”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人类主要通过它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互动并参与形成基本的自然关系,构筑了人类语言中丰富的词汇系统。

本文根据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以汉英语“手/han d”类词为例,探讨汉英语人体词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相似性。

二、隐喻的本质按Lakoff和Johnson(1980:5)所说,“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助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频繁。

英汉两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之一,因此英汉之间的交流也是最为常见的。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就是词语的语义拓展。

在人体部位词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在语义拓展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人体部位词方面的语义差异。

一、人体部位词的认知视角人体部位词是指用来表示人体各个部位的词语,如头、脚、手、腿、肩膀等。

这些词语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在不同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体部位词在语义方面具有一定的认知特征。

人体部位词是与人的身体有机联系的,它们的语义特征与人的身体相关联。

头部与思维、头脑相关联,手与动作、操作相关联,腿与行走、移动相关联。

人体部位词还常常与人的行为和功能紧密相连。

手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操作、抓取、拍打等动作,脚常用于行走、奔跑等动作。

人体部位词在语义上既与人体的结构密切相关,又与人的行为和功能联系紧密,因此在不同语言中的语义表达往往会受到这些认知特征的影响。

二、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部位词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对于人体部位词的涵义和语义范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举例来说,汉语中的“舌头”一词除了指人体内的器官外,还可以用来指代鞋子的鞋舌。

而英语中的“tongue”则仅指人体内的器官,不具有其他的引申义。

再汉语中的“手”一词还可以用来指代工具的柄部,而英语中的“hand”则仅指人的手部,不具有这种引申义。

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对于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诠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差异背后的认知因素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上存在差异,其中的原因与其背后的认知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造成人体部位词语义拓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汉“手”的习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手”的习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摘要】在英汉习语中,都含有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

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会有所不同。

本文从隐喻认知角度对英汉“手”的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到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英汉手习语隐喻任何发达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从而构成了某种语言中最具文化特点的一个庞大词汇系统。

习语不仅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或文化内涵和反映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

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发达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且被两国的广大人民普遍使用。

这些被广泛使用的习语中又有一些含有人体隐喻化的习语,所谓人体隐喻化的习语也就是说人类把对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头、眼、耳、鼻、口、肩、臂、手、腰、腿、脚等)的认知形成的概念域作为始源域,投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目标域,以此来认知世界其他事物并形成具有固定模式的习语。

当我们做事时,通常都是用手指或手掌,因此在英汉习语中,都含有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

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会有所不同。

例如,汉语中“掌”就可以引申为“握在手中”“掌控”。

很多含有“掌”的习语就蕴含了此隐喻意义。

汉语中我们会说:(1)摩拳擦掌。

(rub one’s fists and wipe one’s palms;to be eager to start on a task;be itching for a fight)(2)易如反掌。

(can be done as easily as flipping over one’s palm)(3)反掌可得。

(can get as easily as turning one’s hand over)(4)孤掌难鸣。

(a single palm cannot clap;it’s hard to succeed without support)在汉语中,当我们伸出手指时,有时意味着“对别人的指责”的隐喻意。

比如,我们会说:(1)千夫所指(face a thousand accusing fingers;be universally condemned;be condemned by the public)(2)指指戳戳(comment unfavorably;censure)(3)指手划脚(make indiscreet remarks or criticisms;find fault with)虽说在汉语中“指”有时会有“指责”的意思,但还有一些习语中“指”表示“时间转瞬即逝”。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喻义对比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喻义对比研究
第 39 卷 第 9 期 Vo1.39 No.9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9.02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认知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喻义对比研究
2019 年 9 月 20 日 Sep.20 2019
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灵感,为词汇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英汉人体词;语义转移;喻义;对比;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5;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9-0063-03
一、英汉人体词 早期人类在创造语言符号时“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因而身体作为人类最熟悉的范畴之一,被广泛 纳入语言体系中。随着语言学和哲学的不断发展,学 者们逐渐发现,身体词除具有指示人体器官或构造的 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含义,也就是说,人体词的语义发 生转移。传统语义学认为,一个词语的多个义项间是没 有必然联系的,多义的产生是任意的;但认知语言学家 则认为,各义项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语义的转移是人 类认知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语义转移或词汇多义性产 生的主要机制。中外许多学者都从认知语言学的不同角 度探讨了人体词的意义构建,也有学者从认知对比的视 角研究不同语言中人体词的意义差异性。 本文主要以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世界上使用最广 泛的语言为对象,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 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汉大词典》以及《现代 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为语料,在搜集大量人体词 义项及喻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探讨 英汉语中大量存在的人体词的喻义异同点。 二、英汉人体词语义转移的共性 卢卫中认为,人类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 决定着汉英两种语言在人体器官及其名称的认知功 能与规律方面具有大同小异的特点。在认知心理方 面,沈家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 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我们也认为, 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人的身体构造和器官功能 基本一致,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词语义转移上存在 诸多共性,且大多是通过转喻、隐喻和概念整合的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有一定的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的名称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形式上,还体现在语义上的差异。

在词汇形式上,英语中的人体部位词通常是通过单词或短语来表示,在词形上相对简单明了。

head(头部)、arm(胳膊)、leg(腿)等等。

而中文中的人体部位词有时包含有意义的字,有时是纯粹的音节,加上中文的拼音系统不同,所以在形式上比英语稍显复杂。

脑袋、手臂、大腿等。

在语义上,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边界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往往比较具体明确,它们用来描述身体的不同部分,如arm(手臂)、foot(脚)、finger (手指)等。

而在中文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往往比较宽泛,它们经常用来表示相关的事件、属性或概念,如脚(走动)、眼(看)、心(思考)等。

中文人体部位词的语义往往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比较广泛的使用范围。

两种语言在动态词和静态词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动态词和静态词之间的区分一般较为明确。

walk(走)是一个动态词,表示人体部位进行活动的行为。

而在中文中,动态词和静态词之间的区分并不严格。

走可以同时表示动作和状态,既可以表示人体部位进行行走的动作,也可以表示人体部位的状态。

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方面,英语和中文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相对较少,多为单一的身体部位,很少用于比喻或象征性的含义。

而在中文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相对较多,可以用于比喻、象征、描述情感或行为状态等多种语境。

中文中的心可以用来表示情感、意愿等内心的状态,而英语中的heart则相对较少用于类似的拓展。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存在一定的对比。

英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较为具体明确,语义拓展较少;而中文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较为宽泛丰富,常用于比喻、象征和描述多种语境。

从认知隐喻看英汉人体词

从认知隐喻看英汉人体词
堕 塾 !
No . 7 T I ME E D U C A T I O N Ju l y
从认知 隐喻看 英汉人体 词
杨蒙
摘要 : 作为人 类认 知手段 的转喻既是 一种修 辞手段 , 也是一种认知推理 过程 。英汉语 中都有很 多关于人 体词的使 用, 这些人体词
充满 隐喻 。且含 义深 刻, 形 象生动。本文考察 了隐喻在英 汉人体词 汇 中的具体运 用。 关键词 : 人 体词 认知 隐喻
喻》 指 出隐喻在我们 日常生活 中的普遍存在性 , 人类 长期生 活在 同样 的空间和 时间维度 , 面对相 同的世界 , 受到相 同 自然规律 的 约束 , 因而 对物质世 界的感受和认识 必然大致 相 同, 对经验 的概 念化 、 对抽 象概念的归纳及语言的表达也基本相 同。隐喻实质 上 是从一个 认知域跨越 到另一个认 知域 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隐喻是 人们用 清楚的 、 具体 的经 验建构复杂 的 、 抽 象的概念 的过程 。人 类 在总结 自己的经验时 , 往往 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 比较 陌生的事物 。 2 . 1 隐喻的分类 L a k o f &J o h n s o n 将其分为实体隐喻 、 结构 隐喻等。
2 . 1 . 1 实 体 隐喻
“ 心想事成 ” “ 心有灵犀 ” “ 心照不宣 ” “ 推心置腹” “ 心有 余悸 ” 等与
心 有 关 的词 语 。 3 结 论
即实体感 知与思维将 抽象模糊 的思想 、 感情、 心理状 态等无 形 的状况 化为有形的实体 。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 的事件 、 活 动、 情感等视为有形 的实体和物质 。例如 , T h e m i n d i s a n e n t i t v 这 隐喻就是将 mi n d ( 心智 ) 这一抽 象概念具体 化。有关人体词 的

英汉“手”的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手”的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 ) 语 中 的“ ” 2英 指 但在英语中 , 含有“ ( ne) 指”f gr的习语 中的“ 却是指“ i 指” 做事的实施 者 或执行者” 英语国家的人认为 , 。 当人们在做事 时, 的手指必须要深 他 进去或插进去 , 或者要起作用或与事情接触 , 因此在英 语习语 中便有 了 以 下说 法 : 1gt n ’f gr t sm tig( )eoe S nesno o ehn . i i 参与到某事情中。) 2 hv f grnsme ig( )ae ne t n .参与到某活动 中。) a i i o h 3 ke nes nsm tig( 握 好 某 事 物 。) )epf gro ehn.把 i o
巡查 。
1 尽管近几年来有关“ ) 走穴” 的丑闻百出 , 千夫所指 , 然而却是愈演 愈烈 , 而且已涉及“ 身价看涨” 的青年科技人员。 2“ )刚开始 时周 围的人议论纷纷, 走在街上也有人指指戳戳连找对 象也成了难题, 后来又下岗了, 为此我不知流了多少 泪。 3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 ) 他都喜欢对看不顺眼的事指手画脚 。 4 我害怕有朝一 1 ) 3自己真的变成影帝时 , 嫉妒我的人指指点 点, 媒 体越来越放肆 , 保不准哪一天就上 了娱乐报的头版头条。 汉语 中“ ” 了以上两个 意思 , 指 除 还有一些习语 中“ 表示 “ 指” 时间转 瞬即逝” 。又如 : 1如果真实 中没有任何限制 , 一个 人在弹指 之间愿 景成真 , ) 使 那就 没有所谓 的创造过程了。 2从 第一届到第十届 ,6度 春秋 可谓弹指一挥 间, ) 3 今年 5 5岁 的刘 诗昆回首往事 , 一切仍历历在 目。
4 H en a df 是个 菜 鸟 。) ) eia re n . s g h 他
5 d m tig i w t ne.并不很努力地 去做某事 。) )os ehn wt a e f gr( o h i 6 w r es ne ebn . 力 做 某 事 。) ) oko ’f gr tt oe( n s oh i 努 7 oe S nes r tu s 笨 拙 。) )n ’f graeh mb. i ( 8 cos n ’ f gr;epoe s nes rse . )rs e s nesk e ’f gr osd( o i n i c 祈祷好运。) 值得注 意的是 , 汉语 中的“ ” 手 和英 语中的“ 手指 ” 在某种 程度上又 是一样的 。 例如, 英语 中的“ ne r scy 在汉语 中就成 了“a d e i s i f grae tk ” hn s r a s cy ; t k ”英语 中人们想做某事就说 “n esth , i i f gr i ” 到了汉语就成了“ ad c hn s ih ; t ” 在英语 中 , c 如果形 容某人做事 不费力就会 说 “ i oti n f — wt u l i a n h f g t i g r 而 汉语 则是 “ i n ’ h d op g ; e” wt o es a s ro i ” 英语 中 的“tkn n ’ h n d n scigoe s i i esno o ehn ”到 了汉 语 就 成 了 “tkn n ’h d itsm — f gr itsm tig n scigoeS a sno o e i n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语言新探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徐腾四川大学摘要: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语言的隐喻具有差异性;但人类的生理结构和面对的世界又是相通的,因此亦有相似性。

关键词:隐喻;相似性;差异性在传统语言学里,隐喻常被看作修辞格,是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丰富而使用的修辞手法。

但随着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逐渐被赋予了更多超越传统语言学的意义。

美国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在其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写道:“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也就是说,不单是词语的事。

相反,我们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种语言现象或者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和思维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在隐喻的基础上构建对世界的语言表达,因此隐喻不仅仅与语言密切相关,更与人的生存紧密相连。

隐喻表现在语言里,例如在日常言语行为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像“你在我心里”“那个场景在我记忆里”“他处于热恋中”这样的表达,在这些句子里,无论是具体的“心”还是抽象的“记忆”和“热恋”都被视作“容器”,而“你”“场景”和“他”则处于这个“容器”之中,这种隐喻就被称作“容器隐喻”。

关于容器隐喻的来源,莱考夫和约翰逊解释道:人作为特殊的物理存在,由皮肤包裹并与世界的其它部分区隔开来,由此产生了内-外的差别,我们把人体之外的世界视作外部世界,人体本身则视作容器。

这种思维模式被投射到其它领域如“心”和“记忆”中,就形成了“容器隐喻”。

隐喻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是有差异的。

但同时我们的生理结构和面对的世界又是相通的,因此不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亦有相似之处。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大类:其中空间隐喻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以空间方位;本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物、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异同传统理论多从修辞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

标签:隐喻认知共性差异英语汉语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语言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

因此,长期以来,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

直到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koff)和约翰逊(Mark.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对隐喻理论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

莱可夫和约翰逊通过大量语言实例来证明,隐喻概念是构成语言的基础。

据统计,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1]。

隐喻涵盖了社会生活、语言文化、政治宗教、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2]。

因此说隐喻几乎浓缩了整个语言的规律,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代表性。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探讨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问题。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指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3]。

根据莱可夫等人的观点,被说明的领域称为目标领域,说明的领域为源领域,映射由源领域向目标领域进行,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领域特征的目的。

试以“argument”这一抽象概念为例来说明隐喻的认知。

莱可夫和约翰逊通过对一些语言实例的分析,发现说英语的人对“argument”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组隐喻,其中一个重要的隐喻就是: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

这里源域中的“war”和目标域中的“argument”属于两个不同的语义范畴,但在这一隐喻理解过程中,war的部分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argument上。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作者:杨珍珍于应机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10期摘要: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认知世界过程、生理基础和生活体验,导致汉英两种语言在人体词的隐喻认知上具有很多相似性。

本文拟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汉英语人体词“手”构成的隐喻性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汉英语“手”类词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相似性。

关键词:人体词隐喻认知相似性一、引言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隐喻一贯被传统语言学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被认为仅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更属于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思维和概念化方式。

koff和M. Johnson(1980:52)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认知思维有关,人类认知活动植根于人们日常的自身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自身体验又具有共性。

这种相同的自身体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形成了相似的隐喻表达方法。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和重要认知参照点。

希腊哲学家Protagoras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中国先人也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

人们常常把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当成始源域映射到其他复杂、抽象的目标域,从而达到对新概念域进行认知的目的,如“山头,桌脚,针眼”等。

“手”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人类主要通过它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互动并参与形成基本的自然关系,构筑了人类语言中丰富的词汇系统。

本文根据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以汉英语“手/hand”类词为例,探讨汉英语人体词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相似性。

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异同

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异同

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在英汉语中的异同作者:刘银平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12期摘要:传统的隐喻研究只限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

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

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认知;隐喻;文化模型;差异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不仅仅是指语言中的隐喻修辞,而且指人们用一种事物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

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Lakoff,1980)。

在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

所以,研究隐喻已经成为研究认知现象了。

一、隐喻的本质比喻由三部分组成:本体(被比的对象),喻体(用来比作的对象)以及联系本体和喻体的最突出的共同特征。

隐喻是最常见的一种比喻方式,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resemblance),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而且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一些能够亲身直接体验到的知识来理解较为抽象的、复杂的事物,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从认知隐喻看英汉人体词

从认知隐喻看英汉人体词

从认知隐喻看英汉人体词
杨蒙
【期刊名称】《时代教育》
【年(卷),期】2013(000)013
【摘要】作为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

英汉语中都有很多关于人体词的使用,这些人体词充满隐喻。

且含义深刻,形象生动。

本文考察了隐喻在英汉人体词汇中的具体运用。

【总页数】1页(P147-147)
【作者】杨蒙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
2.从认知隐喻看英汉人体词
3.英汉人体词“眼(eye)”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
4.英汉人体词"眼(eye)"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
5.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眼”的隐喻特点及文化差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 手 的隐喻特点异同李 红1,余 兰2(1.2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收稿日期:2008-04-21作者简介:李红(1977-),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摘 要: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体验、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体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重要途径。

手 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英汉 手 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种语言中与 手 有关的隐喻词汇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隐喻 手 认知 异同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024(2008)03-71-03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隐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都是隐喻的。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1999年,Lakoff 和Johnson 发表著作!体验哲学∀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正式提出 体验哲学 一词,将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强调三点: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认为: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建构,它们不是自治的,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而是基于身体经验。

也就是说,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隐喻是通过把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某些特点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来达到理解目标域的过程。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重要的始源域和认知参照点。

希腊哲学家Prota goras 曾说过: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国古人也认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思维特点是 身体化活动 或 体认 ,即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人们常常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构成人体隐喻概念,来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隐喻概念,因此出现了很多与人体器官有关的隐含比喻,如:山头、墙面、井口、桌子腿、新手等等。

手 作为人体重要部位之一,自然也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参照点,很多与 手 有关的词汇也因而具有隐喻含义。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分析英汉语中与 手 有关的词汇隐喻特点来探讨其差异、追寻其原因。

二、英汉语中 手 词汇的隐喻意义据!汉语大字典#, 手 的定义是:人体上肢腕下持物的部分,其英文对应词 hand 在LDOCE 的解释为:the part of your body at the end of your ar m,including your fingers and thumb,that you use to hold things.这两种定义都提到了手的指称意义和持物功能。

根据认知规律,英汉语中的 手 词汇有许多相似的功能和属性,下面就将具体分析英汉语中 手 词汇隐喻认知特点。

(一)指人功能由于 手 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根据 部分∀人 的转喻模式,英汉语中经常用 手 来指人。

如:be short∃7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 urnal of C he ngdu Ae ronautic Voc atio na l a nd Tec hnical Colle ge2008年9月第3期(总第76期)Vol.24No.3(Serial No.76)2008of hands/缺人手,ne w hand/新手,old hand/老手, green hand/生手,good hand/好手,master hand/高手,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

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单词。

如:对手、敌手、帮手、黑手、扒手、旗手、舵手等。

(二)做事功能人们做事时大都靠手,即便需要工具,工具也基本上都拿在手里,因而由 手 的持物功能引申出 手 的做事功能,如:give sb a hand/帮手,ha ve a hand in sth/插手,hands off/住手,try one%s hand at sth/试身手,give sb a free hand to do sth/放手让某人去做,wash one%s hand/洗手不干等等。

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词汇:动手、入手、下手、着手、眼高手低等。

而英语中 handle 一词含义是 处理 ,来源于 hand ,与 着手 属同一用法。

(三)方式功能做事又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因而又引申出 手 做事的方式意义,如:firm hand/铁碗,strong hand/强硬手段,with a high hand/高压手段。

汉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表达,如:手腕、手段、手法、手软、手黑、心慈手软、心狠手辣等等。

(四)拥有和控制功能人一旦拿到某样东西,就对它拥有了控制权。

由 手 的持物功能引申出 手 的拥有功能和控制意义。

如:come into the hands of somebody/到手,fall into the hands of somebody/落到...手里,get sth out of one%s hands/摆脱、脱手,change hand/易手,out of hand/失手,from hand to hand/转手,take in hand/在...控制下,heavy in hand/难控制、难对付,in hand/控制,We have enough data in hand./我们手头有足够的资料, have a large sum of money on hand/手头有一大笔钱。

(五)其他功能某样东西可以先后被多人控制,不难理解,第一个控制或得到这样东西的人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英汉语中都引申出以下表达法:first hand/一手,second hand/二手。

人们能拿手够到的东西必定不会太远,也不会太难,基于这种体验,英汉语中都有与 手 有关的词汇表示 近 或 容易 。

如:at hand/在手边,a hand%s turn/举手之劳。

由距离上的 近 又可引申出时间上的 近 ,这点在英语中体现较为明显,如:A crisis is at hand./危机即将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则用 眼 、 眉 表示时间上的 近 ,如眼下、目前、眼前、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等。

三、英汉语中 手 词汇的文化因素隐喻思维的共同性造就了英汉语中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与 手 有关的隐喻词汇,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又受文化的影响。

英汉民族文化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表达上,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一)观察汉语中很多 手 词汇,会发现大都为偶数字数,如 袖手旁观 、 高抬贵手 、 手下留情 、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手心手背 、 心慈手软 、 心狠手辣 等。

尤其是在表示做事意义,英语的认知参照点仅仅为 手 ,而汉语则会把 脚 也加上以表达相近概念。

如:英语中 an open hand 的含义为 大手大脚 , tie sb hand 含义为 束手束脚 , ha ve with one%s hands full 含义为 手忙脚乱 。

究其原因,汉文化看中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注重事物间的 阴阳 转化。

这种思想使国人一方面认为和谐的事物为 双 ,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单角度来观察事物,而倾向于认为事物的原因、现象都有 阴阳 两方面的原因。

手为 阳 ,脚就为 阴 。

因此汉语中有很多类似的词汇:缩手缩脚、眼高手低、手舞足蹈、手足无措。

而英语因不受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以及 阴阳 思想的影响,英语中 手 词汇的字数相对自由, 手 、 脚 都包括的短语也相对有限。

(二)传统习俗对 手 词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英语国家中,由于受宗教影响,人们结婚时新娘由其父牵手进入教堂,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

因而,英语中 ask for sb%s hand 就有了求婚的含义,汉语因没有此风俗,也就没有完全对应的 手 词汇。

然而,英汉通过 手 表达婚姻的特点的确是一致的,汉语中相近的表达法有 牵手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等。

再如,英汉语虽都用 手 表示做事,汉语 袖手旁观 却有其文化特色。

古时衣服的特点是宽大,尤其是袖子,人们可以把手放进去。

手 具有做事的功能意义,一旦把手放到袖子内,自然做不成事情了,因而 袖手旁观 就产生了置之不理的含义。

再如:英语中 all hands on deck 含义为所有的人手都需要帮忙,这∃72∃个表达法的产生与英国的地理环境有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上生活必不可少。

因而当所有的 手 都在 甲板 上时,意味着所有人都需要帮忙。

而中国在传统上是个陆地国家,因而没有相应的表达。

(三)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文化典籍对于 手 词汇的隐喻意义也有一定影响。

汉语 手舞足蹈 来自!礼记∃乐记# 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原本形容借助身体语言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诗歌的妙处,后以此成语来形容极度高兴。

再如: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四、结论通过对英汉语中与 手 有关的隐喻词汇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英汉 手 隐喻词汇的认知途径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

同时,对 手 隐喻词汇的研究也彰显出隐喻的文化特色。

正如语言学家宁宇所认为的:影响并作用于人类语言的两大因素是身体和文化。

从文化视角对人体部位词汇加以研究,将能够更好地了解隐喻机制,引导学习者理解不同文化的认知微观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 ss,1980.[2]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 w York:Basic Books,1999.[3]Ning Yu.Metaphor Body and Culture:the Chi nese Understanding of Gallbladder and Courage.[J] Metaphor and Symbol,2003.[4]高明乐朱文俊.汉语 手 和英语 hand 的领域转移比较[J]!外语研究#2005.1[5]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6]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7]文旭.吴淑琼.英汉 脸、面 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梁多云)(上接第60页)容身之处,贪官以及潜在的贪官们自然就会收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