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导学案认识运算符数的相反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导学案认识运算符数的相反数1.导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
其中,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是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部分。
本导学案将介绍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课程中关于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的内容。
2.认识运算符在数学中,运算符是用来表示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的符号。
在一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会学习到加号(+)和减号(-)这两个常见的运算符。
2.1 加号(+)加号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加的运算符号。
例如,如果有两个数2和3,我们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它们的和,即2 + 3 = 5。
2.2 减号(-)减号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减的运算符号。
例如,如果有两个数5和3,我们可以用减法来计算它们的差,即5 - 3 = 2。
3.数的相反数数的相反数是指与该数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的数。
例如,如果有一个数3,它的相反数是-3。
相反数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1 相反数的性质- 相反数相加的结果是0。
例如,3 + (-3) = 0。
- 相反数相减的结果是0。
例如,5 - 5 = 0。
4.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的重要性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步,它对于孩子们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和逻辑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
4.1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孩子们可以学会运用符号进行数学运算,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2 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有助于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理解相反数可以帮助孩子们准确地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4.3 培养数学计算能力通过不断练习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孩子们可以逐渐提高数学计算能力,为将来更复杂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5.总结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运算符和相反数,孩子们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且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希望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孩子们能够对认识运算符和数的相反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2 认识100- 数的组成及含义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2 认识100- 数的组成及含义知识点:认识100- 数的组成及含义1.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学到:•了解数字100的组成及含义。
•掌握数字100的数形和读法。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字100的意思。
2. 教学重点•了解数字100的组成及含义。
•掌握数字100的数形和读法。
3. 教学难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字100的意思。
4. 学习内容4.1 数字100的组成及含义•数字100由1和2个零组成,百位为1,十位和个位分别为0。
•数字100表示十个十,又称作百,是由10个十相加而成的。
4.2 数字100的数形和读法•数字100的数形如下所示:100•数字100的读法为:“一百”。
4.3 数字100的意义数字10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
它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我们有100块钱,有100个学生,我们要完成100个任务等等。
因此,我们必须理解数字100的含义和作用。
5. 学习方法与建议•端正态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思考、总结,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加高效。
6. 相关练习6.1 选择题1.数字100由几个零和哪个数字组成? A. 一个零,百 B. 两个零,十 C. 两个零,百2.数字100的读法是: A. 一百 B. 一千 C. 十6.2 讨论题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字100的含义及其作用。
7.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数字100的组成及含义,掌握了数字100的数形和读法。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数字100的意义和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注重观察、思考、总结,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加高效。
在课堂上,我们应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提问,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共同学习进步。
上、中、下、左、中、右【导学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上、中、下、左、中、右(导学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1. 学习目标1.了解方向概念和基本方位词语。
2.掌握上、中、下、左、中、右的位置概念和位置关系。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描述物品的位置和位置关系。
2. 学习重点1.上、中、下、左、中、右的位置概念和位置关系。
2.描述物品的位置和位置关系。
3. 学习难点1.区分左和右的概念。
2.理解位置关系的概念。
4. 学习内容4.1 方向概念和基本方位词语方向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空间的朝向。
常见的基本方位词语有: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中等。
4.2 上、中、下、左、中、右的位置概念和位置关系上、中、下、左、中、右是指相对于物品所在位置的上下左右中的位置关系。
例如,书在桌子的中间,雨伞在桌子左边等。
4.3 描述物品的位置和位置关系描述物品的位置和位置关系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所看到的事物,例如“书在桌子上面,笔在书旁边”等。
5. 学习方法1.观察实物,理解方位概念和基本方位词语。
2.练习描述实物的位置和位置关系,注意区分左右。
3.学会使用位置词语描述物品的位置关系。
6. 学习评价1.能够准确理解上、中、下、左、中、右的位置概念和位置关系。
2.能够用基本方位词语描述物品的方向和位置关系。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准确地描述物品的位置和位置关系。
7. 学习延伸1.学习如何使用地图上的方位词语进行导航。
2.学习如何使用位置关系进行物品组合和布局。
3.练习在户外环境中观察、描述和分析方向和位置关系的概念。
第一、二单元(导学案)一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第一单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数学的基础概念;
2.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3.能够使用适当的数学术语和符号表达数学思想。
学习内容
数学的基础概念
1.数的概念
2.数值的大小和比较
3.数线
数学的重要性
1.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3.数学对人生的影响
数学术语和符号
1.数字、数位和数值
2.加减乘除基本符号
3.数学术语的使用
学习方法
1.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2.注重实践操作,强调理论应用;
3.整体思维,将知识点联系起来;
4.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学习评价
1.课堂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
3.考试成绩。
第二单元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数的分解和组合;
2.掌握常见的数学方法;
3.能够应用数字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
数的分解和组合
1.十以内数的分解和组合
2.二十以内数的分解和组合
3.数的分解和组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常见数学方法
1.算式和计算法则
2.运算顺序
3.基本的计量单位
数字和数学知识的应用
1.数量的比较
2.数量的测量
3.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
1.注重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2.多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评价
1.课堂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
3.考试成绩。
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西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西师大版一、学习目标在学习本单元内容的过程中,要求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掌握图形的基本要素,如点、线、角等。
2.认识并能够拼凑、分类和比较五种基本图形。
3.能够在实际生活或学习中运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
4.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二、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图形的基本要素图形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线、角、面等。
其中,点是图形的元素之一,代表空间中位置的标志;线则是连续点的集合,是一个长度无限的几何对象;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确定的空间部分,用来描述图形中的拐角程度;面是由多个线条所围成的平面区域。
2. 五种基本图形的拼凑、分类和比较五种基本图形包括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形和梯形。
学生需要通过认真观察图形的形状和特点,能够将它们正确地拼凑、分类和比较。
3. 图形在实际生活或学习中的应用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需要通过探究图形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来加深对图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认真听讲,重点记笔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分块记录各种图形的特点和特征。
2.多观察实物、图片,积累图形认知。
3.进行小组讨论,听取同学的不同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4.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例如计算家中窗户、门板的面积等。
四、作业安排1.完成本单元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图形的基本要素、五种基本图形的分类、拼凑和比较。
2.跟据实际情况,采集家庭、校园或社区中的图形素材,并写下你对它们的认识和感受。
3.在预习下一单元的时候,一定要回顾本单元内容,总结一下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和思考。
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认识11-20各数(17)-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认识11-20各数(17)-西师大版
课时目标
•掌握数字11-20各数的写法和认识
•了解数字11-20在数轴上的位置和大小
•培养学生数字的直观感受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数轴、数字卡片等教具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知识
引入数字11-20,让学生感知这些数字的特点,比如它们都含有数字1等。
贴
上相应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自己感受和比较。
二、让学生发现数字的秘密
从数轴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找出这些数字在数轴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自己判断大小和位置,从中观察数字的秘密和规律。
三、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练习读写数字11-20的各种表达方式,比如阿拉伯数字、汉字、拼音等等。
同时在互动中也让学生锻炼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巩固知识点,互动练习
通过数字拼图、数字填空和数字找规律等训练方式,让学生巩固新知识和发现数字的趣味和变化。
五、分组讨论和展示
让每个小组自主出题、发现数字间的重要关系和玩出数字的各种奇怪方式。
同时让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体会,以加深对数字的认识和思考。
六、总结复习
在区域化学习和多媒体互动模式下,使学生在总览和回顾中传递和收获信息。
更好地巩固和细化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转变学生对数字的感知和思考方式,从而更好地认识、记忆和运用数字。
同时能够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再现美好与惊奇的魅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认识“大于号 小于号 等于号”数学符号 冀教版 (3)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数学符号冀教版 (3)一、知识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数学符号。
二、学习目标1.了解“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数学符号的含义。
2.掌握使用“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数学符号进行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课前预习1.观看教育视频《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数学符号冀教版 (3)》。
2.预习试题:(1) 4 ___ 3(2) 1 ___ 4(3) 5 ___ 5(4) 3 ___ 9(5) 10 ___ 7四、课堂探究1. 课堂展示老师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出来“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三个符号,让学生熟悉它们的形状和名称。
2. 实例学习老师拿出小球,询问学生:“3个小球和5个小球哪个多?”学生们看见球的数量后,会迅速认识出3个小球比5个小球少。
这是因为5个小球多余3个小球,而且我们在看事物多少时经常使用“多”、“少”来描述,所以这时候可以使用数学符号“小于号”(<)和“大于号”(>)来表示。
接着,老师补充说明:“小于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表示的是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大于号(>)”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但表示的是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
随后,老师继续问学生:“如果有2个小球和2个小球,它们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学生们听后,可以很快地回答:“一样多!”因此使用数学符号“等于号”(=)来表示两个数相等。
3. 大小比较老师拿出板书上的题目,让学生使用数学符号“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作出比较:(1) 4 ___ 3(2) 1 ___ 4(3) 5 ___ 5(4) 3 ___ 9(5) 10 ___ 7学生在思考后可以得出:(1)4 > 3 (2)1 < 4 (3)5 = 5 (4)3 < 9 (5)10 > 7。
五、课后练习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见“三、课前预习”部分)2.家庭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记录5个大小的比较。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导学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导学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目标1.能够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形状。
2.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
3.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学习重点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形状和特征。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学习内容一、长方形1.形状特征:四边都是直线,相对的边长度相等,相邻的边垂直相交。
2.测量方法:测量长和宽,用公式计算面积和周长。
3.计算公式:面积 = 长× 宽;周长= 2 × (长 + 宽)。
练习题1.一张长方形纸片,长13cm,宽9cm,它的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二、正方形1.形状特征:四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测量方法:测量边长,用公式计算面积和周长。
3.计算公式:面积 = 边长× 边长;周长= 4 × 边长。
练习题1.一张正方形纸片,边长为5cm,它的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三、三角形1.形状特征:三条边连接成三个角,三个角总和为180度。
2.测量方法:测量三条边长和三个角的度数,用公式计算面积和周长。
3.计算公式:面积 = 底× 高 / 2;周长 = 边1 + 边2 + 边3。
练习题1.一个三角形,底是5cm,高是4cm,它的面积是多少?周长需要知道三个边的长度。
四、圆1.形状特征:平面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2.测量方法:测量半径或直径,用公式计算面积和周长。
3.计算公式:面积= π × 半径× 半径;周长= π × 直径。
练习题1.一个圆的直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学习小结学习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和特点,并掌握了它们的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
通过做练习题,我们可以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拓展阅读•了解其它的图形,如梯形、菱形等。
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文具-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文具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数学的第五章《文具》。
这一章主要让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文具,学会用数数和分类的方法来整理文具。
我们会学习如何数文具的数量,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来分类文具,并且还会学习如何用简单的加减法来计算文具的数量。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各种文具,学会数数和分类。
难点:用加减法来计算文具的数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文具,比如铅笔、橡皮、尺子等等,还有挂图和黑板。
同学们需要准备自己的文具,以便上课时能够跟着我一起实践。
五、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先给大家展示一下我准备的文具,然后问大家:“你们看看这些文具,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家可以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回答这个问题。
2.数数:我会拿出一些文具,比如五支铅笔,然后问大家:“我们这里有几支铅笔?”大家需要用手指数清楚。
接着我会让大家自己拿一些文具,数一数自己有多少支铅笔,多少块橡皮。
3.分类:我会拿出更多的文具,然后问大家:“我们把这些文具按照什么特征来分类呢?”大家可以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来进行分类。
4.计算:我会给大家一些文具,比如三支铅笔和两块橡皮,然后问大家:“我们这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和几块橡皮?”大家需要用加减法来计算。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上课的内容,把重要的点和步骤写在黑板上,比如“数数”、“分类”、“计算”等等。
七、作业设计1.数数:请同学们数一数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并记录下来。
2.分类:请同学们把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按照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
3.计算:请同学们把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进行计算,看看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多少块橡皮等等,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数数和分类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但是在计算的时候还有一些困难。
在课后,我会给大家更多的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计算的方法。
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家里多练习,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1一共有多少-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1一共有多少-北师大版活动设计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理解算术加法,掌握简单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提高其算术计算水平。
同时,让学生了解这一章节的学习目标,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内容学习目标•了解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掌握算术加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简单加法计算学习步骤1. 了解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打开课本3.1的内容,让学生浏览课本,读出本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各种合理的数的组合方法,为下一步的类似问题作好准备”。
2. 了解基础知识由于这一节是对加法的基础探究,故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前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读法,以便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 学习加法组合方法通过将实际物品分组、列举物品和进行数学计算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加法的组合方法,掌握简单的加法计算。
4. 练习加法计算让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并进行相互比较、讨论和归纳,增强学习效果。
5. 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数学规律,例如对于同一个数的不同加数组合,结果一定相同等,以加深学生对加法的认知。
巩固练习通过以下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1.完成下列组合数的计算1.3 + 52.7 + 63.9 + 14.2 + 82.填写空格1.4 + ___ = 82.3 + ___ = 73.9 + ___ = 134.___ + 6 = 10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掌握了算术加法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其对加法的理解和认知。
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加法计算,提高了其计算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被减数是6、7的减法-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被减数是6、7的减法苏教版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中的被减数是6、7的减法。
我们要明确教学内容。
我们选取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7页例1和第68页的练习六。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我们掌握减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6、7的减法运算。
然后,我们要明确一下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被减数是6、7的减法运算。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能够将减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具和学具准备方面,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写有数字6和7,以及一些小棒子,用来帮助我们进行减法运算的演示。
然后,我会通过一些例题来讲解如何进行被减数是6、7的减法运算。
我会用小棒子来演示这个过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减法运算的步骤。
在讲解完例题之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自己尝试进行被减数是6、7的减法运算。
我会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我们来看看作业设计。
我会布置一些被减数是6、7的减法题目,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且要求他们写出解题的步骤和答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和运用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减法不仅是数学运算的一种,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减法的作用,并能够将减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被减数是6、7的减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有点困难,因此我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完成这类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需要注意一些难点。
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可能会有些困难。
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减法就是简单的减少,而无法理解减法背后的逻辑和原理。
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减法的含义。
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减法,可能会对减法的步骤和规则有些困惑。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西师大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2.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三个方向。
2.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3.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进行位置描述。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感知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上下、前后、左右”进行位置描述的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区分“前后”和“上下”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卡片3.小纸人或其他物品,用于进行位置描述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老师拿起小纸人,问学生这个小纸人的位置在哪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位置描述。
然后把小纸人放到桌子上,再来一次位置描述。
询问学生,这一次的位置描述和之前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上下、前后、左右”这些词语的使用。
2. 引入新知识用PPT或卡片展示,分别展示“上下、前后、左右”这三个方向,然后给学生讲解这三个方向的概念。
- 上下:上面一般代表天,下面一般代表地。
- 前后:前面是往前走的方向,后面是往后走的方向。
- 左右:左面是往左走的方向,右面是往右走的方向。
3. 教学练习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完成相应的动作:向前走、向后走、向左边走、向右边走、向上跳、向下跳等。
引导学生通过动作的演示,理解“前后、左右、上下”这些方向的含义。
4. 巩固练习老师可以进行一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行位置描述,如: - 请描述你坐的位置是前面还是后面。
- 请描述你手上的本子在桌子上的位置。
- 请描述桌子的位置是在你的左面还是右面?5. 拓展练习老师可以进行一些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如: - 让学生在教室中找到指定位置。
- 让学生描述四周环境中的物品位置。
-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地图,团队成员通过位置描述找到指定地点。
五、课堂小结老师进行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激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
《一共有多少》(导学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一共有多少》(导学案)知识点概述在学习了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之后,我们要学习合并和拆分数量的概念,这就需要用到“一共有多少”的知识点。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学习以下知识点:1.“一共有多少”的概念;2.合并和拆分数量;3.运用“一共有多少”的知识点进行加减法运算。
一、“一共有多少”的概念无论是合并还是拆分数量,首先要明确“一共有多少”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理解:例子 1:小明有三支铅笔,小红有两支铅笔,那么这两个人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我们可以将小明和小红的铅笔数量相加,得到:3 + 2 = 5。
因此,两个人一共有5支铅笔。
例子 2:小明有5个苹果,他想要将苹果平均分给自己和他的两个朋友,那么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呢?我们可以先计算出小明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即5个。
然后,将5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得到:5 ÷ 3 = 1 余 2。
因此,每个人能分到1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剩下。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初步理解“一共有多少”的概念。
二、合并和拆分数量在学习了“一共有多少”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合并和拆分数量。
1. 合并数量合并数量就是将多个数量合并成一个数量。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理解:例子 3:小明有3元钱,他再借了2元钱,那么他一共有多少钱呢?我们可以将小明的钱数相加,得到:3 + 2 = 5。
因此,小明一共有5元钱。
2. 拆分数量拆分数量就是将一个数量分成多个数量。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理解:例子 4:小明一共有10个苹果,他想要将苹果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呢?我们可以先计算出小明的苹果总数,即10个。
然后,将10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得到:10 ÷ 4 = 2 余 2。
因此,每个人能分到2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剩下。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合并和拆分数量的概念。
三、运用“一共有多少”的知识进行加减法运算在学习了“一共有多少”、合并和拆分数量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加减法运算。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 数一数 北京版 (5)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1 数一数北京版 (5)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 11、12、13、14、15、16、17、18、19。
2.能正确写出从 1 到 19 的数字。
3.通过数一数灯泡和箱子,能正确理解 11-19 的大小关系。
4.通过数一数小鸟的数量,能正确表示 11-19 的数量。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能正确读、写从 11 到 19 的数字。
2.让学生能理解 11-19 的大小关系以及对应数字的数量。
三、教学难点1.数字 11-19 被称为“十一、十二、十三……十九”,学生可能会搞混。
2.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实际物品和视觉辅助工具来加深对 11-19 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老师展示两个数字卡片:11 和 17,问学生这两个数字怎么读。
2.学生响应后,老师再问:“哪个数字更大?”3.学生可能会答错,老师需要耐心指导,让他们通过比较数码大小来回答正确的答案。
2. 感知新知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灯泡,并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后,老师说:“这里有十一个灯泡,我们来数一数是多少个灯泡?”3.学生用手指数一数后,回答 11 个灯泡。
4.老师再画一个箱子,里面有十七个灯泡,请学生数一数。
5.学生数完后,回答 17 个灯泡。
3. 学习新知1.老师运用物品或图片,让学生数一数:11 个葡萄、12 个苹果、……、19 条腿。
2.老师再以黑板上的示例,对学生进行与其他数字的比较,例如:“十五比十二多几个?”3.老师可在黑板上画出 11 个框,并询问学生:“这里有多少个框?”4.老师再画出 17 个框,并问学生:“这里有多少个框?”5.让学生将这些数字和框联系起来,理解 11-19 的大小关系。
4. 巩固与拓展1.老师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想象中的物品的数量。
2.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数一数的游戏,让他们在学习中愉快地获得提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数一数物品的数量、比较 11-19 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初步掌握这些数字。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7.1 认识11-20各数|北京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7.1 认识11-20各数|北京版一、前置知识在认真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前置知识:•数的顺序:1、2、3、4、5、6、7、8、9、10,即为从小到大的自然数。
•数字的分解:将一个数按照各位数的大小,分解成10、100、1000等的整数倍之和,例如:56 = 50 + 6。
二、教学目标•能够准确表达11-20中每个数的名称和大小。
•能够正确地将11-20中的数分解为10和个位数之和。
三、教学重点•11-20中各数名称和大小。
•11-20中各数的分解方法。
四、教学难点•11-20中各数的分解方法。
五、教学内容(一)认识11-20个数让我们先一起来认识11-20中的各个数:数字数量名称11十一12十二13十三14十四15十五16十六17十七18十八19十九20二十根据表格可以看出,11-20中的数名中都有“十”这个字,因为它们都是10加上个位数的表示法,其中11等于10加上1,因此写成“十一”,12等于10加上2,因此写成“十二”,依此类推,直到20。
(二)11-20中数的分解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11-20中数的分解方法。
以14为例,我们可以将14分解为10和4的和,即14 = 10 + 4。
同样的,我们可以将其他数也分解为10和个位数之和,例如:•11 = 10 + 1;•12 = 10 + 2;•13 = 10 + 3;•15 = 10 + 5;•16 = 10 + 6;•17 = 10 + 7;•18 = 10 + 8;•19 = 10 + 9;•20 = 10 + 10。
在数学中,这种分解方法叫做十位分解法。
通过十位分解法,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对数字进行运算和理解。
六、练习题(可自由选择,建议选择其中两至三道进行巩固)1.将以下10以内的数进行十位分解:7、9、10、12、14、15、20。
2.请用数字填空:8 = 10 + __ ;19 = __ + 9 。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教科书第64~66页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会读、写数字10。
能够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生能够自主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10的组成教学准备:10的点子图、计数器、直尺、花朵图、蝴蝶图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用数字宝宝的故事复习0~9师:谁最大?谁最小?2、故事导入教师讲数字宝宝0被9欺负的故事,让学生帮助想办法帮助数字宝宝0。
师:数字宝宝1也想到了办法,他和0站在一起后就比9大了,小朋友们说一说1说的对吗?3、揭示课题“10的认识”二、新授1、认识10①数花朵图(只有9朵)师:慢慢地又有一朵花开了。
(学生又贴上一朵)现在一共有几朵花了?②数蝴蝶图(只有9只,再发一朵给学生,让学生上台表演飞来的蝴蝶)又飞来了一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教读10,并请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
2、出示计数器(抽学生在讲台上来拨一拨)先拨9颗珠子,再拨一颗,现在一共有多少颗珠子?3、教学直尺图(学生可以观察自己带来的直尺)出示直尺让学生看一看直尺上都有些什么。
直尺上的刻度依次是0、1、2、3、4、5、6、7、8、9师:9后面是几?生:10师:10的前面是几?生:9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4、比较9和10的大小5、教学10的分合式(做游戏,教师说我出1,学生说我出9,一起说1和9组成10)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可以想到10可以分成9和1。
三、教学10的书写和完成书上连线,填空练习。
四、课堂总结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车发,应用了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利用了故事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的数字的大小。
小学一年级数学导学案模板大全
教学内容
准备课——数一数,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
在他人的帮助下,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通过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1)师生一起玩“做一做”的游戏。然后同桌两人出座位玩边说方向位置边拍手的游戏。
(2)做“说反话”游戏。
四、质疑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例子说明吗?学会了“上、下、前、后”的位置知识,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将它们进行应用。请小朋友回家后结情境给父母说一说生活巾的“上、下、前、后”。
②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右手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③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④为什么?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
(2)活动二:帮一帮。
①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小明却被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多
少
作业布置
课堂检测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名称位置第(1、2)课时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位置——上下前后,教材第9页主题图以及“做一做”。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上下-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上下-北师大版一、导学案概述《一年级上数学导学案-上下-北师大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导学案分为上下两册,分别对应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教学进度。
本导学案以教材为主线,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果。
二、导学案内容1. 数的概念(1)认识10以内的数字,能够正确读写。
(2)理解数字的含义,能够运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能够进行简单的排序和比较。
2. 10以内的加减法(1)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2)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认识物体和图形(1)认识常见的物体和图形,能够正确命名。
(2)理解物体和图形的特征,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3)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4. 测量(1)认识长度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理解量的含义,能够运用量表示物体的属性。
(3)掌握测量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 统计(1)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2)理解统计的意义,能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数据运用意识。
三、导学案特点1. 针对性强:本导学案紧密结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启发性强:本导学案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3. 实践性强:本导学案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趣味性强:本导学案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使用建议1. 本导学案适用于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灵活使用。
2.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导学案中的问题和活动,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八单元第五课时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的第五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如何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含义;2. 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来解决这类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含义,学会使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来解决这类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适当的数学运算来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练习题学具:铅笔、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情景,比如:"小明买了一些水果,吃掉了3个苹果,还剩下2个苹果,请问小明原来有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类似的例题,并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比如:"小明有10个橘子,他吃掉了5个橘子,还剩下多少个橘子?"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加减法来解决。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解决。
比如:"小红有8个糖果,她吃掉了2个糖果,还剩下多少个糖果?"4. 板书设计:我会将例题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包括问题的描述、转化成数学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的过程。
5. 作业设计:我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作业题,让他们回家后独立完成。
比如:"小华有12个玩具,他借给了小明3个玩具,还剩下多少个玩具?"六、作业设计a. 小明有5个篮球,他借给了小红2个篮球,还剩下多少个篮球?b. 小华有8个书籍,他卖掉了3本书籍,还剩下多少本书籍?2. 解答:a. 小明原来有5个篮球,借给了小红2个篮球,所以还剩下52=3个篮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设计导学案备课模式现在,我县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暑假后准备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统一使用县教研室印制的导学案。
为规范导学案的使用,特提出如下要求:一、使用“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提前备课: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研讨: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召集全体组员就教学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课前备课: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4、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二、具体要求导学案不同于教师的备课,它只是教师备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师不能单纯地把导学案当成备课,而应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
教师可在导学案上进行创意备课,只是备课的形式灵活多样。
导学案要有教师圈点勾画和补充填写的痕迹,并且具有实效性、实用性。
如导学案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要求,可在后面另加附页,写进自己需求的教案和学案,并粘贴在后面。
三、对学生的要求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
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四、对教师的要求1、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3、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1)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2)预习疑难反馈、课文重点讲解(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3)师分题(如重点词组或句型练习),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4)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其它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及不足);(5)达标测评,拓展延伸。
4、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五、其他使用要求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
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
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六、有关保障措施:1、实施“导学案”后,可合理选用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等教辅材料,不得随意另外印制试卷;传统意义的备课模式停止;严格按课程标准开足课程,并按标准课时安排学科教学时间。
2、实施“导学案”后为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班主任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
3、合理安排学生座位。
班主任要协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同伴互助。
充分发挥“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功能,同时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学习过程的组织。
4、对实施“导学案”学科教师的课堂评价标准是:①看学生的学习气氛是否浓厚;②看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参与人次是否多;③看学生各环节占用的时间多少;④看老师采取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是否好;⑤看学生的学习效果;⑥看教师的课堂效率。
1、什么是学案?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生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学案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学案是教育教学发展进步的产物,有诸多的背景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①政治背景:现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因此,教学上落实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②社会背景: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形成竞争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能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思维和积极探讨的过程。
③素质教育背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培养少数尖子不行,只重知识不重能力与学法不行,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④新课改背景: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新课改后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三维”的,这就需要教学过程必须把知识问题化,能力问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
⑤东平教育背景:学生多,小学教师老化,教学质量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学需求,必须高速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资源特别是师资的不均衡,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的的高效优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成功的需要。
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找到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模式。
“学案”不失为一剂良方。
3、学案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1)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2)学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导学,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拿到学案后,记忆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学案是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80%的学生能解决80%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
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学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究。
学生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
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生真成了学习的主人。
(3)学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忽略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学生的学习将成为盲目的、无序的、无目的、无方法、无目标的学习。
学案导学,从研制学案开始,教师就已进入了指导角色,因为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智慧体现,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并根据教学环境不断的变化随时给与帮助和点拨,利用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
教师既不是目中无人的讲解者,又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
(4)学案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学案导学再也不是教师一人讲大家听,齐步走随大流,更不是大屏幕上幻灯片过眼云烟式的展示,而是真正的异步学习异步指导。
学生手头有学案,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和学习速度,教师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或集体点拨或个别指导,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身上,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
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独立钻研,或请教老师,请教同学,按需索取,自由的完成学习任务。
学案虽然明确了学习要求和具体的方法指导,但它绝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线路图,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印人、因事随机做好指导。
(5)学案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
学案导学,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工作做在了课前,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课上。
学案导学实施堂堂清,不留课后作业,学生再也不用为课后作业和加班加点犯愁作难。
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已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学案进行必要的学习、探究、训练、检测和拓展,真正跳出了题海。
学案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案,又是期中期末的复习材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学案导学学生有备而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学习完全自主,完全参与其中,学生完全主宰着学习,效率自然很高。
学案的设计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由预习准备开始,到提出问题、研讨学习、释疑解难、训练巩固、监测评估,再到拓展训练,环环相扣,知识生成、能力提升自然蕴含其中。
传统的简单机械性学习完全被科学的学习机制所替代,少慢差费自然就成了多快好省。
(6)“教是为了不教”。
学案导学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点拨(以问题启发问题)—巩固训练。
这样的引导是符合科学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的,自然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就能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仅可以摸清学习的规律,还可以有创新的方法和措施。
(7)学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习精力。
学案将学习的重点前移,规定了预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上学习采用的问题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疑解困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主动参与成了学生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