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课如何培养语感

初中语文课如何培养语感

初中语文课如何培养语感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

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

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言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

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五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语感初中语文1、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知,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家可通过诵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像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如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故宫宏伟的规模、气势不凡的建筑、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布局等,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抓住关键词语,从而真切感受故宫博物院的宏伟的规模\气势不凡的建筑、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景观。

2、挖掘教学内容,领悟语感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

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2.1体味语境。

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中 学语文教学中 应 训练学生的 直觉思维以 培养语感
◆ 李 立新
( 福建省永春县达埔中学)
【 摘要】语 文教 学必须重视 对学生语 感的培养 , 其途径 与方法 多种 多样 , 而通 过直 觉思维 的训练 来培养语 感, 则是 一个 不可忽觉思维
3 . 整体 性 。 因 为 语 感 是 主体 直 接 作 用 于 语 用 层 面 的言 语 同化 。 已 经 舍 需 要理 解 的不 讲 ; 言有不尽 则是点到为止 , 给 想 象 力腾 出 自由 的场 地 。 这
弃 了对语音 、 词义 、 词汇、 语法等具体语素 的条分缕析 . 所以, 它对言语 对象 才是 讲 的艺 术 , 才 是 真 正 地 将 训I 理 解 为讲 。 是进行 多角度、 多层面 、 全方位的整体把握 。 获 得的是言语 的表面意义 和隐 含意义 、 语 素意 义与非语素意义 、 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和。 3 . 鼓励想象联想 , 诱发审美情 感。言语 作品不仅具有字面 意义或语 表 意义 , 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 外之意。作 者或说 者若能传 达 出、 读者或 听
接纳 的 基 础 上 的 言 语 意 义 再 创 造 , 既包括 主体对 言语信 息 的接受 与理解 , 般人 来说 , 应是知无不言 、 言无 不尽 , 而 对于语 文教 师来说应 是知有不 言 、 又 包 括 主体 对 言 语 信 息 的 反 馈 与 输 出。
言 有不尽 。知有不言指学生 已懂的不讲 , 与教 学 目标 无关的不 讲 . 暂 时不
想 象 是 以记 忆 中的 表 象 为 基 础 , 对于 不 在 眼 前 的事 物 想 出 它 的 具 体 形
同构 , 将会使 主体 的情 感体验 产生和谐共振 , 感应相融 ; 反之, 则与主体 的 象 , 联 想 是 由某 人 或 某 事 物 而 想起 其 他 相 关 的人 或 事物 。 在进 行 语 言 表 达 时, 常常要运 用 由联 想或 想象作 为基础 的修辞手 法 , 以使 语言鲜 明生 动。 所 以, 在语 文教学 中需要 重视言语材料 的大量 积累并对此 进行逻 辑分 朱 自清《 荷塘月色》 将如 丝如缕 的荷香 写成远处 高楼 上的琴 声 。 运 用了 t 匕 析, 找 出言语规律 , 并灵活地 运用语 言 , 从而在语 用层面上借 助直觉思 维以 喻 、 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 都借助于 由想 象、 联想引发 的修辞 手法的逮 用。

中学语文教学训练直觉思维培养的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训练直觉思维培养的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训练直觉思维培养的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直觉思维;培养探讨直觉是人们的创造性活动的关键阶段起到重要的思维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对于知识吸收的重要悟性基础。

直觉对于在语言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整体理解和主体情感的把握和影响都是抓住学科学习的关键点,语文教学需要从语感的培养和直觉的培养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系统的训练,以期学习生活中达到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掌握。

中学语文教学在授课课程的紧凑程度和周期安排上需要做到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是非判断的能力培养,同时对于阅读理解、文字识别、语法观察等方面进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训练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1直觉思维的定义直觉在中国汉语中的首次应用是在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上发表的《算账》一文中,泛指人们在没有经过复杂的思索和考虑下得出的结论和结果,基本上是出自之前的人生积累和生存环境带来的本能反应模式。

直觉思维与数理化的分析思维相比更加直接、跳跃、快速、坚信和个体化的特征思考方式,诚然二者有着显著的不同但是也并不在思维上有明显的矛盾行为,从互相的作用上讲直觉是分析思维在的浓缩产物,但是没有明显的间接性转化率和极具语言化的作用模式,为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起到了集中过程和促进的结果。

2中学语文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方法目前的语文教育在语感上的研究已经超过对于语法上的学习,大部分人都认为预感才是理解阅读文章时的感受力体现方式,从听力和阅读两种能力上进行更好的强化作用,因此在对于学生对于语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在直觉思维感知的最佳方式。

2.1突破语言框架练习语感:汉语的学习方式通常都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形式,在没有对文章进行理解的时候反复通读全文甚至是背诵全文,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懂文章语法和字词的大体含义时就能对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含义进行大概的了解,这种能够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情感的阅读方式虽然在方法上有些古老,但是在当前中学教育的实际应用上是十分普遍而且有效果的。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作者: 林波
作者机构: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出版物刊名: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页码: 69-72页
主题词: 直觉思维;直觉;同化;整体;情感;习得;学得
摘要: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读者对语言的悟性。

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并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善美与言语形式的优劣差作出迅速的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

语感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抓住了直觉思维训练则 又是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修养;并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做了一点尝试。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

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

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加强朗读示范。

教师带表情朗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学生若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就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2.注重朗读技巧。

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语音轻重。

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

其次,要注意停顿。

还要注意语气,意语速适当,要注意语调抑扬。

3.采取多样形式。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

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

如教《钱塘湖春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感染。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有效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有效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有效培养摘要:语感是人类的心灵之声、生命之声,是培养学生语言基本素质的核心和基础,能够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和敏锐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四项技能。

我们应该能够发现,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塑造、整体感知与形象思维,注重意象积累等方式,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语感的感悟能力。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前言: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能力是体现一个人语言素质与整体思维的外在表现,不断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敏锐度,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直觉性把握。

更决定了学生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

因此,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习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属于学生“自我”特色的语感能力。

一、语感训练的意义吕叔湘先生提出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而作为中国老一辈教育家的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在担负起培养学生语感的责任问题上,不容忽视。

(一)独特的语感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绵绵思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一个人心灵最纯粹的感觉。

当我们阅读曹禺先生的《原野》时,心中是否也像仇虎般愤懑,在那黑乎乎的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跑,是否也因雷电的效果、瞎婆婆的愤恨喊叫而如同花金子般万般恐惧。

这种通过作品传递给我们的自然而然的感觉便是语感。

学生们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二)语言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语感培养。

而语感的培养是语言教学的突破口和关键,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亦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二、提升学生语感能力的方法教师在培养语言语感的能力时,应该区别于语言知识的教学。

相较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语感能力的培养要困难很多,因此,如何做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心灵素养,与作者不一般的身心交流,领悟到一部作品的独特魅力便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得(learnin g)。

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

在对普通话语音材料的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

有的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

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

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

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

生活中直觉思维的例子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生活中直觉思维的例子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生活中直觉思维的例子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摘要] 直觉思维训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环节。

中学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直觉思维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是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二是强化语言训练,突出语言学得;三是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直觉思维训练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其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通过直觉思维的训练来培养语感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目前关于语感的众多定义中,绝大多数认为语感是人在理解语言时的较强的感受力,主要表现为听、读两项能力。

笔者认为,实际上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

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语感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抓住直觉思维训练则又是抓住语感培养的关键。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主体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与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

布洛赫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①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

一般说来,对语文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

主体在处理当前问题时所需要的已经内化的经验、知识,美国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称之为“内在模式”。

他说:“人的思想上有这样的一些理论和模式,它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有什么知觉,甚至决定我们有多少知觉……知觉是我们把假设加在收到的信息上的结果,而产生这种假设的内在模式是一种省劳力的手段,使我们避免逐项处理感 __这样的繁杂工作。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其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通过直觉思维的训练来培养语感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关于语感的众多定义中,绝大多数认为语感是人在理解语言时的较强的感受力,主要表现为听、读两项能力。

笔者认为,实际上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

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在心理上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直觉性。

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

相传清代纪晓岚为乾隆皇帝题扇,题写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龙颜不悦。

情急之下,纪晓岚援笔在扇上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纪晓岚在这里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冲破了某些羁绊,超越了某些限制,从而带来了创新意识,凭借直觉,通过对原有言语的创造性处理使这首千古流传的七绝诗变成了一首绝妙好词。

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的这种直觉性的外在显现。

“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①],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主体对语言的悟性。

2.同化性。

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语意义再创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

而将语感仅仅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受力,则只强调了言语对象向主体进行信息输入,却未注重主体对言语对象的积极同化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教育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希望通过课堂的知识教授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在中学语文中,对直觉进行培养以让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同是中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十分重要的一项。

直觉思维与语文的学习息息相关,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训练直觉思维,然后应用于语文的学习中,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对于直觉思维的培养的必要性出发,进行培养语感的教学方法的分析,旨在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提高语感能力,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利用直觉思维培养语感的必要性在目前关于语感的众多定义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语感是人在理解语言时较强的感受力,而在理解的同时所作出的最直接的反应,则被称为直觉思维。

语文的语感主要表现为听、读两项能力。

语感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培养对于语文语感的训练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直觉思维培养学生语感,是基于中学学生如今的思想思维以及学习方法及进度的综合考虑采取的方法。

中学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力较好,对于事物可以进行直观的判断,很容易对他们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而且中学处于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语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行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上升,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处于热爱学习语文,可以运用语感进行语文知识判读的阶段,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教师该如何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如今,中学都采用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来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语感的培养和直觉思维的训练不只要靠教师平时的引导,还要有平时的练习及阅读,从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具体的方法如下:(一)让学生体验生活,积淀语感。

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场所,所谓生活是学生最大的课堂,在生活中学生的所遇所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

通过直觉思维训练培养语感的几个途径

通过直觉思维训练培养语感的几个途径

2019.8·学术陈胜安(奉节县永安中学,重庆奉节404600)摘要: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直观的、综合的语言感知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顺利交谈和流畅阅读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而通过直觉思维训练来培养语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言积累,学会广征博引,积极披文入情,都是对学生进行的直觉思维训练,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训练直觉思维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8-0014-03DOI:10.13525/ki.bclt.201908004作者简介:陈胜安(1968—),重庆奉节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通过直觉思维训练培养语感的几个途径◆教学探索2019年8月语文教学通讯Aug.,2019第1058卷第8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58No.8人们在阅读、交谈中依靠的绝不单是理解分析能力,而主要是语感。

在阅读或交谈的瞬间,人通常无暇进行理智思考或逻辑推理,唯有凭借对语言的“感觉”进行信息交流,人的语言交际才能进行得顺当、迅速。

这种对语言的“感觉”就是语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直观的、综合的语言感知能力。

语感总是与个人的实践经验、生活感受、知识积累渗透在一起,具有直觉性、整体认知性、情感性。

语感能力有高低之分,文雅之别,语感能力强的人其语言感受的广度、深度、精细度、灵敏度都会有特别出众的表现,以至见“微言”而知“大义”。

为了促进学生顺利交谈和流畅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通过直觉思维的训练来培养语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言积累,学会广征博引,积极披文入情,都可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训练,进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_语文论文.doc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_语文论文.doc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_
语文论文
未认清我们母语的特性所致。

汉语不同于西洋的“法治”的语言,是一种“人治”的语言(王力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语),其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形成不依靠形态的变化,是一种非形态语言。

因而,母语学得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

语言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殆难指陈以言也”(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所谓“神遇”、“意会”,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

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2.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

加强中学语文直觉思维对语感的培养

加强中学语文直觉思维对语感的培养

具有直觉性 、 同化性 、 整体性和情感性 四个特征 , 这 四个 特征高度
综合 的表现形式 就是直觉思 维 , 所以, 教 师不仅要 在高 中语 文教 学 中培养学 生 自主对言语材料进行 积累的主观能动性 , 还要 引导 学生 运用逻辑思 维对其 中的言语规律 进行 了解 、 掌握 , 从 而将其 变作能够便 于 自己灵活运用于 生活 当中的知识财富 , 其语感也能 够在直觉思维 的辅助 下通 过对这些 言语 的运用 而得 以形成 。由此 也可 以看 出 , 高 中语文 教学非常关键 的一个环 节就是对学生语感
维 下的语感 来形成语言 , 虽然说在高 中语 文教学 中可 以通过 多种 学 生长期大 量地对语 言文字 进行 了解 和积 累才能够 在学生 的思 方 法实现对学生 的语感进行 培养 , 但 是最 为重要和关键 的一 种途 维 当中形成 一种语 言符号意识 ,进 而促进学 生 的直觉思维 能力
觉思维对语感 的培养 , 高 中语文教 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 合理运用 默读和 朗读两种方式来进行 阅读 。
2 . 从 实 践 人 手 对 学 生 语 感 进 行 培 养
学 生在对言语材料逐渐 掌握的过程 中提 高学生 的直觉思 维 , 从 而
实现对学生语 感的培养。
体 现直 觉 和 经 验 是 互 相 联 系 、 密 不 可 分 的关 系 。在 高 中语 文 教 学
过语文学习而实现直觉思维对语感 的培养 。比如说在进行《 雷 雨》 这篇文章教 学时 , 教师 可以通过指定学生分 角色对文章进行 朗读
甚 至是 表演 , 这样 学生不仅能够在表 达的过程 中通过对语 气和分 寸 的拿捏 而更深刻地理解角 色人 物的情感 , 还能够在 这样 的语 言 感受过程 中对语感进行培养 。 人们 通常意义上 的“ 预测” 和“ 期 待” 都 是通 过直觉而实现 的 , 高中阶段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及认知水平都趋 于成熟 , 所 以在这 个 阶段也是加强直觉思维 对语 感进行培养 的最佳 时期 。因此 , 语 文 教师应该对其 进行 正确理智 的分析 , 通 过合理 、 科学 的方法促 使

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胥伏桂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10期【关键词】语文教学直觉观察能力情感想象思维情感体验【摘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初中语文老师尤其是学生到了初三,重视语文技巧讲解,忽略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尤其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现代教育要求全面地开发人的智力。

实践告诉我们,直觉思维能力与阅读、写作能力关系密切,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极为重要。

直觉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严密推理与验证,凭直观迅速“猜度”到问题的精要的心理现象。

直觉思维往往把不相干的人事扯在一起,又带有或强或弱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受到时空远近的影响,因而就可能作出错误的直觉判断。

因此,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好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教师要有耐心,引导学生的直觉思维沿着健康、正确的轨迹发展。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从欣赏物景中生发情景。

《春》是初中生直觉观察、触景生情的好范文。

教科书上明确规定了学习重点有二:一是抓住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春景,二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可体现触景生情的直觉观察的灵活性。

作者按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进行描绘,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参与其中:盼春,不是抽血寫“春天来了”,而是凭直觉把春天拟人化:“春天的脚步近了”。

绘春,也是绘出一幅幅能直觉感受的图画。

春草图:作者敏锐地地观察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感觉,“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花图:色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听觉:“蜜蜂嗡嗡地闹着”。

真是缤纷浓华,声色味俱佳。

春风图:先从触觉突出春风轻柔温暖的特点,“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接着从嗅觉来写春风“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和保持敏锐的言语直觉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和保持敏锐的言语直觉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和保持敏锐的言语直觉能力【摘要】培养和保持敏锐的言语直觉能力,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基本专业技能之一。

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和保持敏锐的视觉言语直觉感知能力、敏锐的听觉言语直觉感知能力、敏锐的言语元直觉感知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直觉;直觉言语;直觉言语能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学语文新课标(义教阶段)修订版也又正式发行。

怎样更为积极而有效地推进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怎样更好地科学合理地驾驭中学语文新课程,怎样积极建构中学语文有效甚至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怎样努力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效率,怎样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创新实践能力,这些紧迫而现实的问题,都对每个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挑战。

敏锐的言语直觉能力,便是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但当下一些中学语文教师敏锐的言语直觉能力堪忧。

具体表现为:一是视觉言语能力钝化,阅读文章或文学作品,难以直觉感知主旨意蕴,难以直觉辨知美丑优劣,难以直觉判断形貌风姿,甚至读学生作文,难凭直觉判断言语形式恰当与否(如句子及错别字);二是听觉言语能力降低,如课堂交流中,对学生的交流发言,难凭直觉抓住其言说的要旨核心,难凭直觉判断其表述的是非正误,难凭直觉评价其言诉的优劣高低,难凭直觉对学生的交流言说及时予以反馈评价;三是言语直觉元认知能力弱化,课堂上,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言语表达、对自己向学生传递的言语信息缺乏良好的言语直觉的元认知,有时甚至连学生也已听出了教师言语表达及传递的言语信息不恰当、不正确、不科学(或有语误),教师自己还浑然不觉,还在得意洋洋、口若悬河地向学生喋喋不休、叨叨不绝,教学中,在直觉意识里,缺乏对自我言语积极而有效的“自我意识”“自我监察”“自我审查”“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

因此,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和保持敏锐的言语直觉能力。

1.什么是直觉言语能力直觉即直观感觉,是一种人类的本能知觉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包括对语言的声音、语调、音韵、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和把握能力。

只有拥有良好的语感,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有效的措施。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官体验。

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思维的工具,具有丰富的感官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声音的变化、音韵的组合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和体验。

讲解古文时可以配上古琴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讲解诗歌时可以模仿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妙。

注重词语的教学和积累。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语感培养的重要对象。

在进行词语教学时,要注重发音、词义和用法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词语的各个方面。

我们还可以通过词语的分类、归纳整理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和记忆词汇。

有了丰富的词汇积累,学生在阅读、写作和表达时才能准确地运用词语,增强语感。

强化句式的训练和运用。

句子是语言思维的基本表达单位,也是语感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形式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句子的奥妙和变化。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提高他们的句子构建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句子的开头或结尾,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补充完整,从而培养语感。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可以加深对语音、语调和韵律的感受,提高语言流畅性和语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文或文章,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和背诵。

我们可以进行朗读比赛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不断的锻炼和训练,学生的语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摘要: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感训练,还要注意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训练思维训练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感训练,还要注意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语感与思维训练在客观上具有同步性。

这种同步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相互依存。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

一个正常人,在一般情况下,其思维活动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人类思维的成果也得依靠语言的帮助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

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

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示客观事物,从而成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如果不与思维相联系,就谈不上交流思想,也就无法担负起交际的任务。

语感与思维活动的客观同步还表现在语感不光是对于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也不光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领悟能力,而且又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

就组成要素说,语感由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等构成。

语音感是对口头语音、语调和语气等准确而又灵活的感受能力;语义感是对词语的思想意义和情感色彩的敏感:语法感是对语法现象的敏感。

一个人在听话时,如能通过快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比较准确地把握对方言语的要点,体会到言语中蕴含的感情,甚至能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话中之话和“潜台词”,这就说明他有较强的语感。

阅读一篇文章,如能灵敏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感情基调,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

进而领会文章的意境,这也说明具有很强的语感。

同样,说话与写作也有语感强弱之别。

可见,从客观上说,语感过程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感受过程,而是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

为此,必须在语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尤其不能忽视思维训练。

一味地读写和听说,如果缺乏思维的参与,语感训练将事倍功半;相反,在语感训练中若加大思维训练的渗透力,语感训练将事半功倍,学生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低级水平,语感能力将因理性经验和认识的参与而越来越强。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课应训练直觉思想以培育语感语文教课一定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育,其门路与方法多种多样,而经过直觉思想的训练来培育语感则是一个不行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对于语感的众多定义中,绝大部分以为语感是人在理解语言时的较强的感觉力,主要表现为听、读两项能力。

笔者以为,本质上语文学科所要培育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

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觉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建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语言的可接受性、依照语境理解各种语言与依照社交需要创建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在心理上它拥有以下四个特色:1.直觉性。

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超越了中间的剖析、推测与考证的环节,在一顷刻之间就能自但是然地辨别与理解他人的语言,并能娴熟地创建与生成新的语言。

相传清朝纪晓岚为乾隆皇帝题扇,题写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遗漏了,乾隆龙颜不悦。

情急之下,纪晓岚援笔在扇上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必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纪晓岚在这里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剖析,而是突破了某些羁绊,超越了某些限制,进而带来了创新意识,依赖直觉,经过对原有言语的创建性办理使这首千古流传的七绝诗变为了一首绝妙好词。

有的人能“一听就懂”、“过目不忘”、“下笔成章”和“下笔若有神”,就是语感的这类直觉性的外在展现。

“直觉是对状况的一种忽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①],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其实是主体对语言的悟性。

2.同化性。

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构造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体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语言对象的结果,是成立在语言资料意义被有效采取的基础上的语言意义再创建,既包含主体对语言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含主体对语言信息的反应与输出。

而将语感只是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觉力,则只重申了语言对象向主体进行信息输入,却未着重主体对语言对象的踊跃同化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引言语感,即语言感受力,是学习者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形成的心理能力。

它是进行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凭借,体现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语文学习中较高层次的水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越来越重要。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基础上的。

因此,要训练语感,首先要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素材。

这些材料包括字、词、句、段、篇等。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诵读、去感受,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良好的语感。

例如,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诵读来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同时,我还让学生背诵一些精彩的语段,如描写春花、春雨等精彩的句子。

这样,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素材,还培养了语感。

2.创设情境,激发语感体验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读《小石潭记》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解说词。

这样,学生仿佛置身于小石潭之中,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静和美丽。

同时,我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了语感。

3.强化听说训练,培养语感能力听说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听说训练的强化和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应训练直觉思维以培养语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其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通过直觉思维的训练来培养语感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关于语感的众多定义中,绝大多数认为语感是人在理解语言时的较强的感受力,主要表现为听、读两项能力。

笔者认为,实际上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即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语感。

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在心理上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直觉性。

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

相传清代纪晓岚为乾隆皇帝题扇,题写王之涣《凉州词》一诗,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漏掉了,乾隆龙颜不悦。

情急之下,纪晓岚援笔在扇上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纪晓岚在这里不是着眼于细节的逻辑分析,而是冲破了某些羁绊,超越了某些限制,从而带来了创新意识,凭借直觉,通过对原有言语的创造性处理使这首千古流传的七绝诗变成了一首绝妙好词。

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的这种直觉性的外在显现。

“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①],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主体对语言的悟性。

2.同化性。

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语意义再创造,既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

而将语感仅仅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受力,则只强调了言语对象向主体进行信息输入,却未注重主体对言语对象的积极同化作用。

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由语音与词义组成的语基,由词汇与语法组成的语构,由语基与语构的灵活运用所组成的语言执行功能即语用,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言语层级系统。

语基服务于语构,语基与语构又服务于语用,只有语用才直接与语感发生作用。

如茶杯上“也可以清心”的字样,人们读出这五个字的音并理解其字面意义,这是语基。

这五个字(词)可以组成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词语,并按语法规则构成动宾结构或主谓结构的句子,这是语构。

由语基与语构的自由灵活搭配即具体的语言运用,可以使上述五个字组成五个句子:也可以清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

主体只有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具体的语用层面才会获得由这五个字灵活组成的五个句子的不同意义,形成语感。

由语基而语构再到语用的言语同化过程,实际上是逻辑化过程。

而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虽然涵盖了语基与语构的内容,但已不是简单重现逻辑化过程,而是逻辑化过程的积淀与潜伏,通常以直觉同化形式出现。

因而,只有语用层面上的言语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语过程,才会产生较强的语感。

3.整体性。

因为语感是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已经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所以,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语素意义与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和。

这种言语意义总和,实在是无法机械地割裂,它只不过是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具体与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层积淀而已。

4.情感性。

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简单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迅速的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

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真善美和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同构,将会使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反之,则与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异构,使主体的情感体验变得扭曲失衡,无法共鸣。

语言大师萨丕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

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直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非逻辑化的思想升华,“直觉是对于真理的不言自明的认识”(莱布尼茨语),是无需经过具体分析、严密推理与逻辑论证而以猜测、想象、领悟等感性形式去直接认识与把握客观对象的思维。

直觉思维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

虽然在进行直觉思维时,一般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感性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简单的经验感性,而是经过理性认识与逻辑思维反复运动后所形成的更高级的感性,其光辉掩盖了理性与逻辑的棱角。

其次,是在意识边缘活动的持续性。

当有关问题进入大脑后,自由联想或思维总是持续不断活动于这些问题的意识边缘,一旦有某种媒介触发,大脑就进入最佳状态,原有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连结起来,形成新联系,从而把握认识对象。

第三,是变异的表现形态,直觉思维往往不采用分析、概括、综合、推理等正常思维形态,而表现为灵感、猜想、预见、期待与体悟等变异的思维形态。

语感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语感与思维的双向关系、语感过程与直觉思维的联系这两个方面作粗线条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在未获得语言表达即未转换为外部言语之前,在大脑里表现为内部言语,其对象——思想是处于混沌无序的状态之中,恰如索绪尔所言:“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

”[②]作为内部言语的思维,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各个要素互相渗透,未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界限分明的单位,而且所反映的各种内容互相交织缠结在一起,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思想,从而显现出不可离散性与非线性的表征。

因此,内部言语即思维,处于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的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

思维受到某种媒介触发而获得语言表达,就会出现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语言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作家的神来之笔,演说家的即兴讲演,常常不过是在瞬间自由地展开与释放他们浓缩的思想。

作为一个整体,未转化为外部言语之前的思维,基本上是处于直觉状态中。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使瞬间负载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创造条件,通过增大教学信息密度,使学生建立新的语言次序。

而语言又是表达思维结果的,是对思维的内容即思想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编码。

作为语言表达的形式,外部言语映现着作为思维的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断裂则意味着内部言语的错位或盲点的出现。

外部言语要将混沌无序的思想迅速分解并转化为次序井然、界限分明的言语链条,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得最多的言语信息,从而形成语感迁移。

这种语感迁移,具体表现为言语形式的迁移,言语意义的迁移,言语形式与言语意义之间的相互迁移这三种形式,更多的情况是这三者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语感迁移。

[③]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将形成语感迁移的机制称为“语言习得机制”,它是存在于人脑中,来自遗传而又为人类所独有的。

儿童在接触语言的具体过程中,借助这种机制获得灵敏的语言直觉,能自然而然地进行言语实践。

因而,无论是思维过程,还是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都是直觉思维活动异常积极的过程。

语感属于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根本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然而,一般的认识也就停留在此,而语感却在此基础上重新回到了感性、具体的层面。

但这又不是简单回归,而是在理性、抽象基础上经过飞跃之后所实现的理性直觉与抽象直觉,理性、抽象退居到言语现象的幕后,沉降到言语现象的最深处,并转化为潜隐在言语直觉之后的内驱力。

从语感的这一特殊过程来看,它恰好体现了直觉思维的首要特征——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宾诺莎称直觉为“认识自然本质的高于推理的能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对此进行逻辑分析,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

由此可见,抓住了语感培养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抓住了直觉思维训练则又是抓住了语感培养的关键。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主体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

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④]。

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⑤]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

一般说来,对语文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

主体在处理当前问题时所需要的已经内化的经验、知识,美国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称之为“内在模式”。

他说:“人的思想上有这样的一些理论和模式,它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有什么知觉;甚至决定我们有多少知觉……知觉是我们把假设加在收到的信息上的结果,而产生这种假设的内在模式是一种省劳力的手段,使我们避免逐项处理感性信息这样的繁杂工作。

”[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使主体已经内化的经验、知识(或“内在模式”)在直觉思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离不开调动记忆这种手段。

无论直觉的形式多么变化多端,也无论直觉的内容如何丰富多样,而其心理素材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主体原先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并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

在直觉产生的心理机制中,记忆的检索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得(learning)。

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

”[⑦]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

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

在对普通话语音材料的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