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特的自我学说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
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寿建纲(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最有感召力的启蒙学者。
他捍卫人的尊严, 关注人的解放, 以火焰般的言论呼吁行动, 使他的知识学成为实践唯心主义。
费希特以自我设定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自由性, 提出了主体建构对象的认识原则, 阐述了对立统一是思维的规律, 揭示了实践活动先于、高于理论认识, 强调了主观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客观的东西, 对发展辩证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行列中, 费希特以勇敢坚毅的性格, 火焰般的言论, 呼吁行动的渴望, 成为最有感召力的启蒙思想家。
恩格斯说, 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以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
〔1〕( 378) 那末, 在费希特哲学中, 使恩格斯为之感到骄傲的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 正是费希特的实践唯心主义的实践精神, 极大地启发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本文通过简析费希特哲学的三条原理, 对此作一简要说明。
一、知识学是行动哲学费希特把自己的哲学称作知识学。
但是, 他强调, 行动比一切知识更伟大和崇高, 并包含着知识本身的最终目的。
〔2〕( 78) 费希特的这一强调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的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 哲学应当给人以力量、勇气和自信, 说明人的全部命运取决于他自己。
而全部哲学所要回答的一个最后、最高深的问题是: 一般说来, 人的使命是什么? 对此, 费希特回答说, 不仅要认识, 而且要按照认识而行动, 这就是你的使命。
你在这里生存,不是为了对你自己作无聊的冥想, 或为了对虔诚感作深刻的思考。
不, 你在这里生存, 是为了行动。
你的行动, 也只有你的行动, 才决定你的价值。
〔3〕( 79) 费希特呼吁行动, 是由于他认识到, 理性的本性纯粹是实践的。
他说, 并不是理论能力使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相反地, 是实践能力才使理论能力成为可能。
〔3〕( 153) 的确, 这是真知灼见。
费希特的最高统一性和绝对确定性的自我理论的构成
费希特的最高统一性和绝对确定性的自我理论的构成董金泉李林涛(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要:根源明晰的费希特哲学。
哲学一直是对知识的热爱,哲学要想成为自明的科学,就必须有一个自明的基础和前提,有个体系,成为知识学。
关键字:自我绝对中图分类号:B51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14—01费希特--------为自由而斗争的一生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mCottliedFichte。
1762----1814)。
费希特在《全部哲学的基础》的前言中说:“我一直相信,而且现在仍然相信,我已发现了哲学上升为一门明白无误的科学所必经的道路。
”费希特的科学为体。
哲学为本的知识论,建立在体系上统一,根源上明晰的原则之上的,这样就克服了康德哲学产生并无法解决的两个问题。
用第一原理的事实行动,并自身演化推导的整个世界,而且自始至终这个哲学的基础贯穿这个哲学,这就是道德原则上的自我理论,这样就克服了康德产生的没有解决知性范畴与经验材料之间的关系的缺陷和知识对象起源的解释的问题。
要了解费希特哲学,首要的是要了解他的自我。
自我的每个定义都不同,相对而言,杨文极的自我定义比较完全,“自我是唯一的,最高的是在,它不依赖于任何东西。
它的本质就是自己产生自己,确立自己,自己赋予自己与精神存在,肯定自己的活动,自己从自己出发,它是自己的原因。
1”从自我出发,能动性地设定自我以及反设与自我对立的非我,并在与非我的对立中摆脱非我的限制复归于自我。
把康德哲学中处于彼岸世界,不能认识的物自体以及由先天性所确证的知性范畴通过自我进行了设定并构造了出来,这样就克服了康德认为的感性材料来源于物自体的独断论。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一部分,第一句话:“我们必须找出人类一切知识的绝对第一的、无条件的原理。
如果它真是绝对第一原理,它就是不可证明的,或者说是不可规定的。
”费希特把这一切都由它产生,也是一切意识之基础的抽象叫做事实行动,这就是所有思维的根源、内核。
浅析费希特的知识学三原理
浅析费希特的知识学三原理作者:甲拉曲布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13期摘要:费希特的主要思想是他叫做“知识学”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说明一切经验的依据,为一切知识确立基本原理。
他从“自我”出发,阐述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在自身中设定“自我”与“非我”相对立这知识学三原理。
其知识学在本质上来说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强调的实践也是认识领域内的实践。
费希特的辩证法主要是主观的辩证法,是主体和客体、“自我”和“非我”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知识学自我非我唯心主义辩证思想引言费希特批判和吸收了康德的部分哲学思想,看到了康德哲学中的两重性,建立了自己的一元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费希特认为这个所谓的永恒不变的第一原理即“绝对自我”,从这个“绝对自我”出发,引申出“非我”及“自我”与“非我”之间的辩证关系,但这个辩证关系体现出来的并不像马克思所描述的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法思想,而是一种超越自身存在、先验存在及一切人与物关系之间的存在,即不明自证的第一原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费希特知识学三原理。
在自我及自我意识的认识上和辩证思想方面,对德国的古典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的知识学又主要包括三原理,即所谓的“自我”“非我”及其辩证关系。
“自我”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自发行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整个知识学体系,尽管费希特的知识学是认识论上的一座桥梁,但是彻底的唯心主义也使得他的知识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1]一、“自我”和“非我”及其辩证关系费希特所说的“自我”即“绝对自我”。
其中“绝对”一词是不仅仅与“相对的”这个概念相对的形容词,而是含有“绝对者”的意思,也就是说“绝对自我”是“绝对者”和“自我”的统一体。
这里的“自我”也类似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表明费希特和笛卡尔在本质上就承认了“思维决定存在”即“意识先于物质”。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哲学体系即“知识学”属于唯心主义范畴。
试析早期谢林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观的差异
墨 -厄丁格尔、斯宾诺莎等前人从一开始就对 谢林产生的重要影响。① 尽管如此,当涉及 《论 全部哲学的一个形式的可能性》 (1794)、 《论 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 (1795)、 《关于独断论 和批判主义的哲学书信》 (1796) 等具体的谢 林早期著作的时候,人们又经常忘记了或仅仅 在口头上承认这种复杂性,但实际上仍然简单 地把这个时候的谢林看作是费希特的附庸。针 对这种做 法, 本 文 试 图 从 一 个 关 键 问 题———在 这里即关于 “绝对自我” 的问题———出发,表 明早期谢林与费希特的哲学思考从一开始就确 实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和分歧。
现在我们看看,两位哲学家是怎样提出并 阐释 “绝对自我” 的问题。
二
如果只是给出一哲学家 都是把 “绝对自我” 树立为最高本原。但仔细 审视的话,我们会发现,费希特并不是从一开 始就提出 “绝 对 自 我”,而 是 直 到 第 三 原 理 中 间,才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相应地,费希特 此前反复多次 提 到 的 “自 我”,究 竟 是 应 当 被 默认为 “绝对自我” 呢,还是蕴含着别的什么
作为参照对象,我们在这里选取了费希特 的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Grundlagedergesa mtenWissenschaftslehre,1794) 和谢林的 《论自 我作为哲 学 的 本 原》 (Vom IchalsPrinzipder PhilosophieoderüberdasUnbedingteim menschli chenWissen,1795) 这两部代表性著作。从发表 时间来看,谢林的著作要略迟于费希特的著作
———这似乎已经为 “早期谢林依附费希特” 这 一成见提 供 了 事 实 依 据———, 但 从 真 实 的 写 作 时间来看,费希特在 1794年底的时候仅仅发表 了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的前半部分,其后半 部分则是直到 1975年 4月才完成并于 7月正式 发表,而谢林已经在 1795年 3月完成并正式发 表了他的 《论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① 就此而 言,谢林的哲学思考基本上是以与费希特平行 的方 式 展 示 在 公 众 面 前。诚 然,谢 林 在 写 作 《论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 的时候已经读到了 费希特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的前半部分。他 在 1795年 1月 4日给黑格尔的信中写道: “我 读过它 之 后 发 现,我 的 各 种 预 言 没 有 欺 骗 自 己。”②在这里,复数形式的 “各种预言” (Pro phezeiungen) 一词表明,谢林在读到费希特此 书前半部分之前,本身已经在和费希特同样的 维度上思考诸多问题,并且预先,或者说至少 是和费希特不谋而合,得出了一些基本一致的 解决方案。再者,即使谢林在某些方面确实受 到了费希特的影响,这或许也只是在某种程度 上充实了,而不是在根本上规定了谢林自己对 相关问题的思考,而且两位哲学家的许多看似 相同或相 近 的 观 点 实 际 上 也 蕴 含 着 重 大 分 歧, 比如关于 “绝对自我” 的观点即是如此。
费希特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年),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寻求对哲学思想,特别是康德唯心主义思想的统一;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试图唤醒德意志人民要求国家统一。
约翰•戈特利普•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出身于贫苦的手工业者家庭,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和时代的机遇,而得以在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完成了学业,成为当时对康德哲学的最好的解释者,并受到康德的提携。
1794年费希特任耶拿大学教授,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与康德在思想上公开决裂,1799年因“无神论”现已而被解聘,但1805年又受聘为爱尔兰根大学教授,1809年成为柏林大学教授,并被推选为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
在拿破仑占领期间,费希特作了一系列“对德益智仁的演讲”,鼓舞德国人的民族精神。
1814年死于传染病。
其主要哲学著作有《全部知识学基础》、《知识学导言》、《伦理学体系》、《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抛弃“自在之物”费希特最初自认为是康德重视的追随者,他匿名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试评一切天启》开始曾被误认为是康德的作品。
但当费希特以为自己可以把老师的学说讲得更完善而加以发挥是,康德便撰文批判了他,由此促成了他另立门户。
实际上,他完全接受并加以发展的只是康德有哲学中的主体性即“自我”的一面,他不满意于康德的地方就在于康德的所谓“半批判性”,即既然强调要对一切进行批判,为什么又独断地假定了一个客观的“自在之物”的存在。
他认为一个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在之物完全是一种无法证明的虚构,这种假设表明了康德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但这两种学说是根本不能调和的。
它们也不可能互相驳倒,因为它们的根据都在经验范围之外,而按照康德,人的知识都只能是经验的,无法说明超经验的东西。
费希特与谢林--自我意识原则在康德之后的演变及发展
自我 意识 原则 在 康 德 之 后 的演 变 及发 展
陈 也 奔
( 黑龙 江省 社 会科 学 院 哲 学 研究所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8 5 01 )
摘 要 :自我 意识概 念在 德 国 古典 哲 学 巾, 先 由康 德确 立 .在 费莆 特 褥里 ,自我 的概 惫 被 当敞 首 了一种 哲 学 原则 柬使 用 。这 一 愿财 卫 被谢 杯所 发展 . 至过 渡到 黑 格 乍的 哲 学 中 丢。 直 关麓 词 : 自我 意识 ; 主体 ; 先验 境 蹙 中 图分 类 号 : 5 6 3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螭 号 :0 7—4 3 (0 2 0 B 1 .3 A 10 9 7 2 0 )2—0 4 —0 ' 01 5
尔 的 哲 学 中 . 样 的命 题 自然 地 形 成 了 , 思 故 我 在 , 在 思 维 中 的那 样 一 种 我 性 , 就 成 了 这 我 我 也
终极 性 的东 西 。可以说 , 笛卡 尔哲学 完成 了对古 代哲学 的第一 次超越 , 但从真 正意义上 说来 , 笛卡 尔并 没 有很 好地完成 这项 工作 。 自我意识 作为一种 哲学 的原则 ,第一 次 系统地 被呈现 出 来 , 由康德来 完成 的 , 是 即实现 了对 古代哲学 的真正超越 。自我不 再是仅仅从 对 自我 的确信 开 始 ( 在笛 卡尔 的哲 学中 ) 而是从 对象 与主体 的中介关 系开始 了。因此 , 像 , 只是到 了康德 这里 ,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认 识 论 的 体 系 才 被 倒 立 起 来 . 而康 德 的 自我 意识 作 为 一 种 建 构 知识 的原 则 ,同 时 也就成 了德 国古典 哲学 的中心 原则 。 康德 吸取 了这样 两种哲学 的养 分 :从 沃 尔夫人 的哲学 中,康德 吸取 了必须要通 过范 畴去 把握 知识 的观点 ,丽通过 体谟 的哲学 ,康 德则意识 到普遍性 与必然性 的知识 不能存 在于 自然 界 之 中 , 只 能 存 在 于 主 体 的 自我 意 识 之 中 。正 是 这 样 两 个 方 面 的影 响 , 康 德 开 始 关 心 知 识 而 使 的建 构 问题 这 个 问题 的核心也 就 是 , 作为 一种 概 念性 的知 识 , 到底 是通过 何种 中介过程 , 才 可 以在 我 们 的 主 体 中建 构 起 来 。也 正 是 为 了 矗解 决 这个 问 题 ,康 德 才 提 出 了他 的 自我 意 识 理 论 ( 即先 验统觉 理论 ) 。费希特一方 面继 承 了康德 的这样一 种思路 . 即把知 识 的直 接获得 归结 为 自我 意识 的先验 作用 , 另一方 面 , 费希特 叉对康德 的先验统 觉原则 有所 发展 。他 废弃 了康 德 的 统 觉 概 念 ( 一 点 , 到 了 黑格 尔 的 称赞 ) 而 直 接 运 用 了 自我 这 样 一 个 概 念 一 般 来 说 , 这 受 , 费 希特的 自我豫 则是 在康 德 的统 觉概念的直接 启发下 形成 的 ,但 费希特从其 他哲学 中也得 到过 启示 。对 费希特 影 响较 大 的哲 学家 是笛 卡尔 。笛 卡尔 曾把 思 维当傲 是绝 对 的本质 。一切 真实 的东西都 是 由思维 所规定 的 , 也包括人 的存在 人只 是在思 维中才可 确认 自己是存 在的 因 这 此, 思维也 就可 以看做 是存在 的本质 。费希特 一方 面认 识到笛 氏这样 一种 见解 的优点 , 另一方 面也认 识 到笛 氏这 种 见解 的缺 陷 。笛 氏只是把思 维 自身看 做是 终极 的东 西 ,而没 有看 到使 思
[北大西方哲学史试卷--集合]
北京大学1998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填空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9 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1、巴门尼德的存在2、原子和虚空3、四因说4、流溢说5、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物是观念的集合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分析题4 选3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1999 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1999年现代西方哲学部分一、阐述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学说。
二、分析海德格尔关于Dasein的思想。
三、克尔凯廓尔的人生道路三阶段。
四、柏格森的时间思想。
五、介绍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及后人对它的批评。
六、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主要思路。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5 分1、四根说2、波菲利问题3、单子4、先验幻想简答8 分1、德性就是知识(苏格拉底)2、除了哲学真理以外还需要神学真理(托马斯)3、观念的次序就是事物的次序(斯宾诺砂)4、应该把真正的实体理解为主体(黑格尔)论述24 分1、洛克是如何说明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的关系的?贝克来在此问题上有什么不同见解?2、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说明了“理念论”的哪些观点?北京大学2000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2000年现代西方哲学部分一、孔德的“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及其问题。
二、分析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形式”的学说。
三、试析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罗蒂对于“基础主义”的批判。
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说
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说魏晓笛潍坊学院山东潍坊摘要在哲学上, 费希特是立接从康德出发的, 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 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 提出了“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 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 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张理论和实践, 必然和自由,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看积极的影响。
康德在认识论上遗留下的难题—思维和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对立, 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答案。
这与欧洲及德国的革命形式是密切相关的。
就在康德发表“实践理性的批判”一书的第二年即 , 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革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康德割裂思维和存在、理想和现实的软弱无力的“应当”哲学, 被法国革命的实践所推翻, 一场批判康德二元论, 不可知论, 论证主体和客体, 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哲学运动随之在德国兴起费希特开了个头, 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 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
一、“自我设定自身”的命题在哲学上, 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
在他看来, 康德哲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把“白我”放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
小过他很快就由康德哲学的阐发者转变为康德哲学的批判者。
他认为康德哲学的明显缺陷就在于理论和实践、自由和必然、思维和存在的分裂。
造成这种分裂的关键, 是在于康德肯定“自在之物”的存在。
既然康德肯定了人的认识只局限在经验之内, 那么人们又凭什么去确认在经验之外的“自在之物”存在呢可见, 对于人们的认识来说, “自在之物”只是一个不必要的赘物, 应予根除。
费希特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哲学上存在着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康德的混乱就在于他把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原则揉和在一个体系里。
这就不可能不出现矛盾, 他说“关于自我的独立性的表象, 与关于物的独立性的表象是可以并存的, 但二者的独立性本身是不可以并存的。
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
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张文喜】王阳明与费希特的自我学比较及现代意义杜维明先生曾指出:儒家学说的出发点是自我修养,其学说真正关心的是完善自我。
(注: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66页。
)用这一观点去考察王阳明的心学的精神,可以用“成已”与“无我”来表达。
王阳明以他的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直觉为方法,在本体认知或存在认知的基础上营构自我超越的形上思维,以“成已”,即主体的自我造就为趣归,以“无我”或“克已”,即自我抑制为“成已”的手段,把道德践履与道德修养看成是离不开“克已”,但归根到底是为了达到“真吾”(有德性的我)的过程,良知本体与致良知功夫则构成了阳明哲学或“自我”学的经纬。
而当我们试图解释阳明的“自我”学时,又可找到与费希特“自我”学的思想性格诸多对应的方面,本文试图通过王阳明哲学与费希特哲学主要在伦理学方面的比较,来诠译阳明的“自我”学。
一费希特的自我学说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作为能动存在的人的学说。
作为康德哲学的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的《伦理学体系》里,贯彻了康德的高扬人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所固有的自由和尊严这个基本立场,他的体系的核心,归根到底只是主体自身。
同时,作为康德哲学的改造者,他又发展了康德的先验主义伦理学。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就形式而言,他应用科学方法,即古典学的方法,从知识学原理出发,演绎伦理原则及其适用性,得出了各条论理学定理,规定了各个伦理学范畴,克服了康德从人,即“理性存在者”的纯粹理性证成及推导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演绎中的缺陷,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康德的规律伦理学的延续和改善。
其二,就内容而言,费希特在广阔的现实范围里,研讨伦理原则的各种条件,阐明人的各项职责,试图克服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倾向,以感人的激情对人类道德的完善表示了热烈的向往。
费希特所做的这方面工作,并不是把伦理原则单纯当作形式,套用到现实生活领域,而是谈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在这种谈论中透现着“一种高傲的独立性,一种对自由的爱,一种大丈夫气概”。
费希特哲学思想探析
作者: 林蓉作者机构: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委党校,福建泉州362000出版物刊名: 时代经贸页码: 301-303页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主题词: 生平与著述 主要哲学思想 当时和后世影响摘要:费希特,德国哲学家、爱国主义者。
费希特认为,唯一真正的哲学是以主体意识为基点来解释世界的唯心主义。
费希特认为认识虽然发生于自我受非我的限制,但自我的受动只是部分的,而且自我受动干非我本是自我所设定的,所以自我在认识中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能动性。
费希特认为“那种生动的、和发挥作用的道德秩序本身就是上帝”,他在作出这种断言的同时,既反对给上帝附加人格和意识的谓词,也反对把上帝当作一种实体。
费希特认为,道德规定具有直接的确实性,把上帝与道德秩序等量齐观的时候,他的这个上帝就与道德法则密切而不可分。
费希特提出“无限自我”是全体存在的总根源、总基础。
费希特认为“我察觉我自己”的反思中,我们会发现认识的对象不过就是认识的主体,而主体除了行动之外别无所有。
费希特认为将表象与物自体分离开来的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
费希特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概念是“自我”,费希特认为,“自我”既是理性又是意识,既是认识也是行动,是创造世界的意识活动,整个世界都是从“自我”中引伸出来的。
费希特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说明一切经验的根据。
费希特认为,认识中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物,一个是意识。
费希特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分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素质或人格的问题。
费希特认为,意识的本原行动就是自我设定自身,而这个原始活动本身乃是意识之根据,自我要设定自身存在,必须认识它自身肯定自身的活动。
费希特认为,自我的限制行动,并不是跟随在对设行动之后,也不是先于对设行动之前,而是“直接就在对设或反设行动之中并且是与它一起发生的;两者是同一回事,只在反思中才被分别开来。
费希特认为,从实质上看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来源于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认识对象是认识主体、想象的产物,自我并不是物。
费希特的自我名词解释
费希特的自我名词解释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的自我是指个体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即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的交织体。
他认为自我具有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自我感性和自我理性。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感知;自我感性是指个体的感觉和情感;而自我理性则是指个体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费希特看来,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和融合的。
他认为,在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文化形态中,自我是最核心的存在,是整个精神生命的总和。
费希特“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原理
费希特“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原理(全文字数约5100字)说明:马克思在1844年和恩格斯合著在的《神圣家族·第六章(f)绝对批判的思辨循环和自我意识的哲学》中说:“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论争,是一场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进行的论争。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
施特劳斯立足于斯宾诺莎主义的观点,鲍威尔立足于费希特主义的观点,两人各自在神学的领域内彻底地贯彻黑格尔体系”。
(《马恩文集·神圣家族》,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P341-342)为了解读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我们前面已经涉及了论争的一方面:分别解读了施特劳斯和斯宾诺莎主义。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解读论争的另一方:费希特主义和鲍威尔。
只有解读了论争双方,我们才能为更好地解读马克思本人在《神圣家族》中对施特劳斯特别是对鲍威尔“无限自我意识”的批判。
目录一、绝对自我是如何通过哲学反思而得知的二、前反思、前思辨、前哲学的绝对自我的三、绝对自我的本原行动四、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五、相互限制——或者理论理性或者实践理性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继承者,犹如他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书名所标明的那样,他要在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基础之上将康德的纯粹理解批判进行到底,破除康德的“物自体”和“先验自我”二元论残余,以思辨的统一性建立知识学“体系”,以弥补康德哲学中缺乏思想性和一贯性的地方。
(费希特,1762-1814)一、绝对自我是如何通过哲学反思而得知的康德区分了“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
经验自我是对象性意识意义上的自我,对象性意识是有具体经验内容的意识;借助于理智的反思即反身性思维,如某一天你突然体悟到一个问题“你为何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长期性混吃等死”呢?这个体悟促使我们的意识从对象性意识中抽离出来,迷途知返地将意识指向自身,这就激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将“我”提升到意识的视域焦点上,即“我觉察到了我自己”。
试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
试述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
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分别是: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原理、分类(classification)原理和对立(contradiction)原理。
1. 自我意识原理:费希特认为,人类的知识不是从外部世界获取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识来创造的。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的思考、情感和存在的认识,是我们和世界的联系的一个重要媒介。
因此,知识的来源是我们内心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外部的经验。
2. 分类原理:费希特认为,知识是通过分类来组织的。
分类是指将无数个具体的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这个分类结构可以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
3. 对立原理:费希特认为,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对立中,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相对立面,而相对立面的冲突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自然现象,也适用于社会现象和思想发展。
对立原理对于了解事物的矛盾、转化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费希特的伦理思想
费希特的伦理思想尼采和费希特是19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们的思想对当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费希特的伦理思想是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哲学家的思想。
费希特的伦理思想是以“自由”为基础的,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费希特还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此外,费希特还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费希特还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费希特的伦理思想是一种自由主义,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有自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受任何外部的限制。
他认为,人们。
费希特的法哲学思想
费希特的法哲学思想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3-1814),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
他一生的职业是大学教师:1794年被聘为耶拿大学教授,1809年创办柏林大学并任校长。
费希特是康德的学生,深受康德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向往较激进的个人民主主义,赞扬法国大革命;后期思想倾向于保守,主张维护王权统治和民族利益。
在法律思想方面,费希特尊重康德提出的最高公正原则,但他更加注重原则的实际作用,因此,他的法律观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倾向。
主要学术著作有《天启学说批判》《伦理学体系》《告德意志民族书》《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等。
一、法哲学基础费希特继承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并从特定方面加以发展。
他首先提出一个“自我”的概念,认为自我乃是一切实在的本原。
他反对康德“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认为真正的存在只有自我,“自我”首先设定自身,然后设定了万事万物。
他也意识到只凭“自我”一个概念解释不了所有认识问题,于是又设定了“非我”。
非我,即自我之外的一切事物,它不能绝对地存在。
他认为存在有三原则:(1)自我绝对地存在;(2)自我设定与它对立的非我;(3)自我设定一个可分为自我和非我的存在。
从自我哲学出发,费希特建立了独特的法学思想体系。
二、法和法律的概念(一)法费希特认为,法属于先验的范畴,它是从“纯粹理性的形式”中引申出来的。
因此,他也把法学称为关于人类公正的科学。
而公正科学的基本原则是:“限制你你自由并以这种方式使他人也能自由。
”在对公正原则的表述上,康德是从允许自由(正面)的角度展开的,而费希特却从限制自由(反面)的角度来讲述。
这不仅是表述的差别,其含义也大不一样。
费希特认为,最高理性原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应该与社会现实相适应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费希特明显的务实倾向,故他强调理性与实在法的同一性。
可见,费希特是西方一位从理性主义法学到实证主义法学的过渡性人物。
费希特浅析
费希特浅析知识学的基本原理康德的核心思想是试图调和前面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端,在康德看来,知识不能仅仅来自于纯粹形式和先天范畴,而需要一个客体为心灵提供经验质料,蕴含着物自体是后天经验的提供者。
费希特是继承康德的第一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在费希特看来,既然根本没有任何手段认识到物自体,设立物自体是多此一举,要让知识有个稳定的起点,决不能以物自体作为理论起源,而要以纯粹自我意识进行推演。
在康德那里,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看似一个理性,但两者被割裂无法统一。
费希特认为,独断论的极端形式就是唯物论,唯物论无法说明物如何过渡到理智,物自体只是一个空洞假设,所以,要推进康德哲学必须抽掉物自体,以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作为理论根源。
如果把物自体的成分抽离掉,那么,就只留下一个绝对自我,就是康德的先验统觉的自我意识。
费希特提出,本原行动是一切意识所依赖的东西,只能自己规定自己同时又规定着其他意识的原始行动。
所谓自我:当把意识内容中不可靠的东西统统排除,剩下的就是意识活动本身即自我。
费希特认为,这个自我不能通过概念得出,只能在理智直观之中获得,联系我思故我在的形而上学证明来理解,通过非逻辑来证明我的存在。
那么理智直观是什么呢?就是自我对自身的直观,即反过来思考自身,直观者和直观对象乃同一东西,两者蕴藏于直接同一体中,在这种状态下,主客一体,物我两忘。
费希特找到一个起点作为原理,其中主词和宾词是同一的。
本原行动第一阶段:自我设定自我这条原理相当于同一律A=A。
同一律的有效性在于前面的A与后面的A之间的逻辑性关联。
A=A等同于我是我。
这个我,即纯粹意识活动,是一切经验的先验。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唯有我在可以确定,因此要从一个确定无疑的命题出发,就必须以我在作为出发点。
笛卡尔不甘心外部世界恐归空无才提出二元论,而费希特干脆就把“我在”这个在的探讨彻底抛弃,他认为绝对的在就是自我的存在。
本原行动第二阶段:自我设定非我这条原理相当于排中律A≠(非A)。
西方哲学史费希特
费希特德国诗人亨利希·海涅曾这样形容康德之后的德国哲学:“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
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土地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
”[1]费希特就是被这魔法唤起的第一位真正有创造性的哲学家,他继承并推进了康德所开创的事业,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承前启后的思想大师。
约翰·哥特利普·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出身于德国上劳济茨(Oberlausitz)的一个乡村手工业者家庭。
由于天资聪颖,9岁时在他人的资助下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从1780年开始,先后在耶拿和莱比锡大学里学习神学,后因失去资助,大约在1784年开始断续辍学,靠做家庭教师维持生计。
接触到康德哲学后,他深深为之吸引,遂于1791年前往哥尼斯贝格拜谒康德,在康德的推荐下,于次年出版了《试评一切天启》一书。
这部以康德道德哲学为原则批判天启宗教的著作,由于当时没有署名,因而最初被误认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本人的宗教哲学批判。
经康德澄清真相后,费希特声名鹊起,被人们看作康德的继承人。
从1794年至1799年是费希特哲学生涯中的耶拿时期。
在任耶拿大学教授期间,他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康德之后略显平静的德国思想界“造成了一个革命”。
[2]费希特由于激进的民主思想和开明的宗教态度招来了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迫害,终于酿成了1798年的“无神论事件”。
当时,在费希特担任责任编辑的《哲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文章,虽然费希特并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他坚持出版自由,发表了这篇文章,结果被反动势力利用来攻击他是无神论者,迫使他不得不于1799年离开耶拿,前往柏林等地求职,他的哲学思想亦随之进入了后期的发展阶段(1799年—1814年,或称柏林时期,费希特在这一时期基本上生活在柏林,1805年—1806年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及战争期间转辗颠簸除外)。
2021费希特审美判断理论思想论述范文1
priori,也可译先验) 的根据”,强调作出鉴赏判断的基础和根据在于主体( 人) 自 身即先验自我的一种特殊认识能力,指出鉴赏判断乃是“表象所引起的主体认识能力 的游戏”,这种游戏产生的愉快就是“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的意识”,也即“表象的 主观合目的性的形式”或“无目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②这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把是鉴赏判断的先验原理。当然,不言而喻,这 里鉴赏判断的主体只能是康德预设的先验的自我。 费希特的自我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观点,他同样设定了先验的自我,其三步 设定就是先验自我在行动(包括判断行动) 中的生成。那么,先验自我作为主体如何从 事判断呢? 费希特说,一般说来,自我( 主体) “通过命题‘A = A’进行了判断。但 每一判断按照经验意识来说都是人类精神的一个行动; 因为判断的一切行动条件都在 经验性的自我意识里,而一切行动条件为了反思的缘故都必须作为公认的毋庸置疑 的,被预先设定下来。而这种行动是以某种再没有更高根据的东西、即‘X = 我是’ 为根据。因此,直接了当地被设定的、以自己本身为根据的东西,就是人类精神的某 一行动( 整个知识学将表明,是一切行动) 的根据,从而是行动的纯粹品性; 抽去其 特殊经验条件的自在活动的纯粹品性。” ③判断的一切行动条件都离不开经验性的自我意识,但必须作为社会群体公认东 西而预先设定;然而,自我意识的经验性使它不可能成为最终根据。 最终、最高的根据,只能是先验自我的存在。相比于判断行动的经验条件,自我 存在在判断行动中是先验的、纯粹的、无条件的存在。“X= 我是( Sein,存在) ”, 应该是一切判断的根据和纯粹品性。这当然包括审美判断在内。审美判断属于人类精 神的行动,是以自我存在为最高根据的。自我存在是如何设定的? 这其实就是费希特 知识学原理第一条: 自我设定自我。自我是其所是,“自我自己就直接了当地设定它 自己的存在[或,它自己的是]”。 ④由此可见,费希特的自我,较之康德的先验自我,减少了其主客二分色彩,具 有了主客体统一的性质:自我可以是审美判断的主体,也可以是审美判断的客体。 在审美判断活动中,费希特肯定了自我的主体位置,正视了审美主体的存在,同 时对自我的多方面特征进行融汇和整体把握,特别注意到审美(鉴赏) 判断的主体是在 判断行动( 活动) 中生成的这一重要特点,注意到审美主体是在与审美对象的动态关 系中不断发现美、创造美、发展美的,从而彰显出自我作为审美判断主体的生成论意 义。对此下文还将展开阐述。 二、鉴赏判断与审美判断 费希特在康德为审美主体立法的基础上,对自我如何成为审美判断的主体以及审 美判断的特性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较之康德又加入了客体、辩证的因素。他 指出,“在静默的观察———这观察不再指向对于早就认识到的事物的认识,而是好 像又一次多余地指向了对象———中,在求知欲和已经得到满足的认识冲动的宁静 中,在悠然自得的灵魂里,审美意识在发展着。一个对象得到了我们的赞同,我们对 它毫无利害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作出判断,认为它是正确的,它符合于 某种不再被我们审核的准则;我们并不因此就更加重视它; 另一个对象没有得到这种赞 同,我们也不会劳神费心去改变它。这似乎只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同样拥有某种意 识,我们能够控制某种认识,它无非是认识,它不应被引伸和运用到任何事物上面。 这个能力叫做鉴赏能力; 从这方面做出正确的和普遍有效的判断的能力,也首先被称 为鉴赏能力; 与之相反的方面就叫做没有鉴赏能力。”①费希特的这段文字,是其审 美判断思想的直接表述,内容极为丰富、深刻。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 希特 的 自我 学 说
杨 昆霖
东 西。 2 、 自我 设 定 非我
定非我就是合命题 。三部本原行动 的顺利 ,只是意义的上顺利 ,而不是 时间上的顺 序 , 世界上 没有绝对 的虚无状 态,也没有纯 粹的觉知 状态 , 所 以,自我一设 定 ,非我也 同时出现 , 两者 同时存在 ,互 为条件 ,绝对 的 自我只是在统一 自我和非我 的意义上存在 。 既然是 自我设定非我 ,一般 的说 ,也就是 自我对非 我是一种 限制 , 非我是 自我的对应物 ,但是非我也能限制 自 我 ,它们是 相互的 ,就如 同 力 的作用是相互的。虽然 自我和非 我都能够相互设定 ,但 是费希特并 没 有使 自我绝对化 ,也没有使非我绝对化 ,在他看来 ,自我和非我是一 个 统一体 。 4、费希特对 自我的发展 不 同于笛卡尔 的我思故 我在 ,也 不 同于康德 的 “ 认 识论 ” 中 的 自 我 ,费希特 的 自 我是 以知识学为根据 ,以行动为主线来构建 的,所 以说 他 的哲学基本上是 自 我学说 的专论 ,而其他的哲 学家则把 自我 问题列为 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费希特 的知识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 自我是如何认识 自我的 ,知 识学重 点讨论 的是绝对 自我—— 自我 和非我的统一体。他在知识 学的探 索中 ,创造了许 多关 于 自我 的新概念 ,比如有限 自我 、纯粹 自我 、绝对 自我、理论 自我和实践 自 我 ,这些专业的术语都是他 自用 的,在哲学界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实际上 ,在费希特 的整个知识学 中,只有一种 自 我 ,这种 自我就是绝对 自我 ,而这个 自我是保 函 自我和非 我 ,这些都是 费希特提出来的。 总体上说 ,费希特深入 的研究 了 自 我 问题 ,而且在一些 重大理论上 有 自己的见解和创造性的建树 , 代 表着西方 自 我意识 的一个高峰 。对 于 自 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 学马克 思
自我 设 定 非我 、 非我 和 自我 统 一 。
关键词 :费希特 ;自我 ;非我
1 、 自我 设 定 自我
费希特认为 ,一个严密 的科学体系必须有一个绝对的起 点,然 后才 能凭借其体 系的独 特性质 可逐 步推 演前进 ,而他 的 “ 知识 学” 理论 的 起点就是 “ 自我” 。把 “ 自我”本身 当作世界 唯一的本源 ,把其 他的 自 在 之物排 除在外 , 从 而 使哲 学体 系非 常严密 ,费希 特把 这个 “自我 ” 的本身称之为 “ 纯粹 的 自 我” ,这个 自 我 不同于笛 卡尔的 自我 ,也同于 康 德的 自我 ,这个 自我是纯粹 自我的独 特性质 ,它不 包含杂多 的因素 , 也 不受外来的限制和规定 ,即 自我存 在、 自我规定 、 自我发 展 ,因而 ,
它绝对起点的品质。 费希特认为 ,纯粹 自我作为知识 的起点 ,它必然是一 自觉发展 的存
在 ,即它是一 种 有 自我 意识 的行动 ,他 把 这种 行 动称 之 为 “ 本 原行 动” 。 自我不是一个 行动者 , 而 是纯粹 的 自觉 的本 原行动本 身。本原行 动 的第一步是 自我设定 自我 ,作为一个无条件的真理 ,它应该是不能 被 加 以证 明的 ,因此 ,费希特是从一个人人公认 、最简单的命题一 “ 我是 我” 开始人手的 。“ 我是 我”表 明实际上肯定有我 ,这是无条件 的,这 也可 以进一步 表述 为 “ 我 存在 ” 。从另 一方 面讲 , 自我设 定 自我 的活 动, 是一个 自 我意识 的活动 ,所谓 自 我 ,是一个 自知其在 的存 在 ,是一 个以自 我意识为本性 的存在 ,因此 ,自己确定 自身乃是 自我最直接 的活 动, 是进行其他一切活动 的前提条件 。费希特说 :“ 我是什 么 , 我 知道 , 因为我就是那样 ; 我之所 以直接 知道我是 那样 ,是 由于我根本存 在着 , 我之所 以是那样 , 是 因为我直接知道我是那样 。这里不需要 主体与客体 的联 系;我 固有 的本质就是这种联系 。我既是主体 ,又是 客体 ,而这种 主客同一性 ,这种知识 向 自身 的回归 ,就是我用 自我这个概念所 表示 的
摘 要 :费希特 曾以阐述康德的哲学而成名 , 后 来虽然背离了康德 的哲 学,但还是深 受 了康德的影 响。 因而 费希特也 想康德一样 ,主 张哲 学就应该是认识论 ,应该探讨知识的发生问题。他 立意要 弄清知识是 怎样发 生的,知识பைடு நூலகம்成 立需要 什 么样条件 ,知识 有哪些 因素 ,它 们之 间是怎 么关联的等等 问题 ,因此 ,费希 尔 把 自己的哲学成为 “ 知识 学” ,而他 的 “ 知识 学” 的则 以三条原理 为轴心 : 自 我 设定 自 我、
主义学院 )
费希特的 自我是没有停 留在 自我设定 自我这一点上 ,它是 不断发展 的、 前 进的 ,自我设 定非我 是本原行动 的第二步 ,也是 自 我概 念发展 的 需要 ,这一步突破了绝 对 自我 ,从 自身分 裂 出对立 面 ,作 为行动 的对 象 ,从 而出现了 自我设定非我 的活动 。 通过 自我设 定非我 ,使 自我在 自己规定 、 自己限制 中得 到丰富和发 展 ,这也体现了费希特的辩 证思想 。其实 自 我概念发展 到这里 ,也就 出 现了分化 。一个是本来 就有 的绝对 自 我 ,一个是后来 出现 可分割 的有 限 的 自我 ,为什么会出现可分 割的有 限 自 我 呢?在这里 ,要 说明~点 , 自 我设定的 自我和有限的 自我不是同一个 自我 ,前者是本 源 ,后者是派 生 物 ,非 我 只 与 有 限 的 自我 对 立 。 3、自我设定 自我与非我的统 一 自我设定 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是本原行 动的第 三步。如果说 自我设定 自我是正命题 ,自我设定非我是反命题 ,那么 ,自我设定 自我与 自我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