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北大留学生楼陪住
北大学生宿舍分布
概况:畅春园64楼建于2007年1月, 建筑面积4529平方米,房间使用面积15.39平米。该楼共 六层 。每 层设有两处卫生间、盥洗室和一处淋浴间,房间带有阳台 。 概况:畅春园65楼建于2007年1月, 建筑面积5307平方米,房间使用面积15.39平米。该楼共 六层 。每 层设有两处卫生间、盥洗室和一处淋浴间,房间带有阳台,一楼设有洗衣房。 概况:28楼始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5002平方米 ,房间使用面积13.20平米。该楼共四层,每层设有两处 公共卫生间和盥洗室。 概况:29楼始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887平方米 ,房间使用面积12.40平米。该楼共四层,每层设有一处 公共卫生间和盥洗室。 概况:30楼始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887平方米 ,房间使用面积12.40平米。该楼共四层,每层设有一处 公共卫生间和盥洗室。 概况:31楼始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5002平方米 ,房间使用面积13.20平米。该楼共四层,每层设有两处 公共卫生间和盥洗室。 概况:32楼始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3101平方米 ,房间使用面积14.70平米。该楼共四层,每层设有两处 公共卫生间和盥洗室;一层设有洗衣房一处。 概况:35楼始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3101.2平方米 ,房间使用面积14.70平米。该楼共四层,每层设有两 处卫生间和盥洗室。 概况:45楼始建于1985年8月, 建筑面积6285.00平方米,房间使用面积14.20平米。该楼分三个单元, 共六层 。一、二单元每层设有两处卫生间和盥洗室, 三单元每层设有一处卫生间和盥洗室,部 分房间 带有阳台 。 概况:46楼始建于1985年8月, 建筑面积6034.00平方米,房间使用面积14.20平米。该楼分三个单元, 共六层 。一、二单元每层设有两处卫生间和盥洗室, 三单元每层设有一处卫生间和盥洗室,部 分房间 带有阳台 。 概况:47楼始建于1985年8月, 建筑面积5450.00平方米,房间使用面积14.20平米。该楼分三个单元, 共六层 。一、二单元每层设有两处卫生间和盥洗室, 三单元每层设有一处卫生间和盥洗室,部分房间 带有阳台 。 概况:48楼始建于1985年8月, 建筑面积5450.00平方米,房间使用面积14.20平米。该楼分三个单元, 共六层 。一、二单元每层设有两处卫生间和盥洗室, 三单元每层设有一处卫生间和盥洗室,部分房间 带有阳台 。 无
高校居住建筑大型综合体—— 解读北京大学留学生公寓
生公寓)、7号综合楼。
建筑功能布局充分考虑留学生学习、生活的习惯与特点,在学生公共交通处布置餐饮服务, 商店及自习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景观优势,营造怡人的空间环境。
公寓户型设计充分考虑学生来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因此产生不同的组合形式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2号楼标准层主要户型为二室一厅,其中客厅共用,可为2人居住;3号楼标准层主要户型为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其中客厅共用,放大单元为三室一厅,可为3人居住;4号楼标准层主要户型为二室一厅,其中客厅共用,卧室有不同布置方式,可为2~4人居住。
各楼标准层均设有公共的自助式厨房、洗衣房及自习室,为留学生的生活与学分析图Technical Pilot习提供方便。
餐饮分三部分:在南北学生宿舍楼相接处布置学生食堂,在北侧东部布置快餐厅,在西北侧客房区底层布置特色餐厅及宴会厅,满足不同人员的使用要求。
康乐区布置于地下一层,酒店式公寓区、学生公寓区及公共服务区均可便利到达,结合康乐的不同项目特色,形成了独特情趣的地下康乐休闲街。
整体建筑各功能区一层、二层相连通独立管理,满足各功能的使用及管理要求。
从而使各功能区既有独立的服务功能,又可以到达公共区享受全面服务。
3 建筑空间形态特色公寓园区整体设计遵循依从自然,随境而生的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充分调动园区建筑的各功能区特性与特征。
在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利用简洁的形体语言塑造了一组形象生动、内容丰满的景观建筑,形成以北大制高点建筑太平洋大厦及北大乒乓球馆为视点,以北大未名湖畔博雅塔为对景,环抱园区古树,心系北大,充满诗情画意并极具生态理念的立体画卷。
建筑西区以12层高层建筑为主,环绕广场围合布局,兼置绿化、改善环境,使狭长的地段形成了内聚的院落格局。
建筑形体与空间形态与内部功能相吻合,随地形、地貌、地景相应错动,使各功能区相互对景,借景生园,将平面的使用功能从空间形态上立体化。
整个园区充分调动现有的自然景观及环境要素,形成由西向东渐渐升起的庭院景观。
留学生自述和黑人
留学生自述和黑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身为留学生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语言障碍、文化冲突、学业压力等问题时常困扰着我。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像个无根的浮萍,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迷失了方向。
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我有梦想,有目标,我要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黑人朋友。
和他们相处的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种族歧视和偏见对他们的影响。
在这个社会中,黑人往往被边缘化和歧视,他们面临着种种不公平和不公正。
这让我深感痛心和愤怒,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发声,为他们的权益而奋斗。
我和黑人朋友一起参加了许多活动,包括示威游行、义工活动等。
我们一起站在一起,为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而努力。
我深知我们的力量虽然微弱,但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种族现状,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和尊重。
第二篇示例:留学生自我陈述我选择留学的初衷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不同文化的探索。
在国外求学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通过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
在留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
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反而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努力学习的决心。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我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黑人自述在美国,黑人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和歧视。
由于肤色的不同,我们经常被歧视和排斥,甚至遭受暴力和不公正对待。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但我并没有放弃,我选择坚强面对这些挑战,努力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尽管在美国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依然热爱这个国家,我相信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逐渐融入了美国社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作为黑人,在美国的生活让我更加珍惜和关心自己的身份和文化。
酒店服务案例小故事范文(通用6篇)
酒店服务案例小故事范文(通用6篇)篇1酒店服务案例小故事一个傍晚,某五星级饭店的前台接待员小陈正在值班。
她看到一个外国青年背着一个很大的背包走进大堂,看了看四周,又看看自己很脏的旅游鞋,他停住了脚步。
犹豫了一会儿,他还是走到了总台:“请问,这儿有比较廉价的房间吗?”说完,还未等小陈回答,他又说到:“我想你们这边一定没有我要的那种房间了。
”听完该青年的话,小陈友好的对他说:“也许我们酒店没有您需要的房间,但是我们还又另外一家酒店。
”听到这里,青年充满了希望地问:“那么单人间住一晚要多少钱?”“大概200多元左右,您觉得怎么样?”青年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为难,说:“我是一个穷留学生,要住好几天,这个房价恐怕还是偏高,我看算了。
”说着就要往外面走去。
看着外面的天色已晚,客人又是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外国客人,要找一个廉价的住处,太不容易了。
小陈想了想,然后追了上去,“请等一等,我知道这附近小巷里有一家不错的青年旅馆,单人间的房价在60元左右,如果您愿意的话,我可以立即派一名行李员带您过去。
”青年同到这个消息,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啊,真是太好了,太感谢你了。
我以后一定给你个惊喜。
”小陈又说:“不必客气,能给您提供帮助我感到很荣幸,再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几周后的一天,饭店总台来了一老一少两个外宾。
正在值班的小陈惊奇的发现那个年轻的外宾正是那天的那个穷留学生,只是今天他一身整齐的西装,与那天的情况完全不同。
见到小陈,年轻的外宾说:“谢谢你,那天要不是你,我可能要流落街头可。
这是我父亲,他在中国有一家不错的药品分公司,不过我还是靠自己打工留学的。
正好,过几天我父亲的公司有一个为期三天的重要会议要召开。
我向他介绍了你们饭店,今天过来看看,同时要把公司的会议安排在这边。
我父亲说了如果这次的感觉好,以后有活动都可以放在这边。
”听到了年轻外宾的一番话,小陈连忙说:“谢谢你们如此的关照,同时我代表饭店感谢您的信任,我们一定会尽全力的做得让您满意的。
北大女博士亲述:我是如何在北京买房的
北大女博士亲述:我是如何在北京买房的十年前,高考后的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
每个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都有各种各样的美好愿景,我的也许稍有不同,因为我在来北京之前,就暗下决心: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下去,不再花家里的钱。
其实我家庭条件不差,我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可能只是渴望自由吧。
毕竟,经济独立才是自由的基础。
新生开学的第一周是各种新生讲座,我清楚地记得,开学第四天,我就请假去参加了一个兼职面试,面试岗位是促销员。
面试很顺利,之后的周末,我被分配到苏宁一个小家电柜台,主营电饭锅。
一天到晚9小时,跑上跑下,迎来送往,50元。
这次销售经历,给我带来了几百元的收入,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桶金。
也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
隔壁柜台招聘的礼仪小姐,比我高,比我瘦,比我白,比我美,她只需要挂个红绸带站在那里,一天150元。
整个苏宁做活动,请的一个女模特,比我更高,比我更瘦,比我更白,比我更美,她只需要穿着紧身超短裙出席1小时,收入500元。
但我不怕,我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一切。
后来,随着眼界的开阔,我已经不会再去找这种“体力劳动”。
而是转向更“白领”的工作:家教、文字工作等。
也拿上了“时薪”,虽然那时候家教一小时只有几十元,但我终于做到了自给自足。
算一下账吧!我大一报道时,带了高中因为我考上北大而奖励的1万元,加上爸妈给我存的每月50元教育储蓄取出来的2000元,总共一万二,交完学费、住宿、书费,所剩不多。
但我一个学期不仅没有找家里要钱,还在放假时花2000多给家里买了一部数码相机。
大概到了大三左右,我找到了更加合适的兼职:翻译。
感激自己的努力学习,英语水平还不错,逐渐就开始接翻译的活儿。
它的好处是不用东奔西跑,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做。
慢慢地,我仅靠翻译工作,每个月就可以有几千元的收入,虽然还在上学,却也赶上一般白领了。
不过,我虽然在挣钱上十分积极,但花钱上并不算节省,整体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不许围观外国人”
“不许围观外国人”作者:玛丽来源:《视野》2006年第14期我第一次踏上中国是1976年10月初,成了1949年红色中国成立后首位被允许进入中国留学的英国人。
我刚到北京正赶上粉碎“四人帮”,我们语言学院的留学生也被组织起来与百万北京市民一道,沿街游行至天安门去“举国欢庆揪出…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至今我仍认为那是我所见识过的世界上最隆重、壮观的游行场面,第一次也是生平惟一一次使用了长安街上帐篷围起来的、数十个下水道被掀开铁盖的临时厕所,与40多名妇女一起蹲在那里方便。
记得那时候我们的教室里并列悬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毛泽东主席和华国锋主席的画像。
还记得那时候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是“继续批邓”。
恰好有位新西兰来的同学,他报到时填的姓名是“Duncan邓肯”,学校干部眉头拧起个疙瘩:“邓肯,这名字可不行。
这不等于肯定邓小平吗?眼下全国都在深入揭批邓小平的右倾翻案风,你这名字太有政治问题了,得马上改。
我看就改成…邓布(不)肯‟或…邓南(难)肯‟吧。
”我在北京培训了半年汉语后就转入到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那时复旦的外国留学生只有近30人,来自“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朝鲜、越南,及中国称为第二世界的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国家,还有“非洲兄弟”,当然“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的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人,也是留学生中的一支主力军。
没有修正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苏联人、美国人,只有一个“唇齿相依”的日本人,也没有“水深火热”中的南韩人。
留学生宿舍楼里张贴的宣传画则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刚踏进留学生楼时,不明白为何楼外筑有一道墙与外面隔离起来,校留学生办公室负责人解释“是为了防止…坏分子‟对国际友人搞破坏”。
每一位外国留学生都被安排与两位中国同屋同住,中国陪住的任务之一,是记录外国人的“起居注”,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汇报给校保卫处。
阶级斗争的弦一刻也不能松懈。
后来我读到台湾翻译的美国人李敦白撰写的《我在毛泽东身边的一万个日子》(《The Man Who Stayed Behind》,其中毛泽东著名的一道咒语“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被译为“只要你能掌握住阶级斗争,它立刻就会产生效用”。
时评 北大教授侵害女大学生
重振良善之风,重塑道德教育
——就北大教授诱奸女大学生事件的感想
近日,北大一名毕业生向该学校纪检监察网实名举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诱骗女留学生王某,并多次发生性关系。
11月20日,北大表示已给予余万里开除党籍的处分。
11月22日晚,北京大学官方通告,给予余万里撤销教师职务、撤销教师资格处分。
昔日厦大教授诱奸女大学生,最近北大也被曝出相似事件,令人瞠目结舌,扼腕叹息,不禁发问,现在的大学怎么了?
怀想蔡元培先生曾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曾是多少学生的梦想,可未曾想,百年后的北大竟成了藏污纳垢之地,百年清誉毁于一旦。
我们需要不仅是学识渊博的教授,更是正直良善,为人师表的教授,而不是表里不一,内心龌龊,拉低社会道德底线的伪君子。
虽然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但越来越多的此类事件在不断警醒人们:重振社会良善之风刻不容缓。
反思此类事件,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程度令人咋舌。
就北大的此次事件来说,作为优秀的海外留学生、博士后,该学生本应该有更高的学识和判断能力,更懂得保护自己,而事实却是,面对恐吓与威胁,该学生不知所措,最后在微信圈求助,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反省,社会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完备了吗?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足够了吗?社会是一锅大杂烩,我们不能阻止不堪和邪恶的侵袭,但我们至少可以武装好自己,多一层盔甲,就多一层安全,少一份罪恶的发生。
教育的本质是德育,是树人,若是教育者本身逾越法律和道德界限,知法犯法,那谈何良善,谈何教育?正如北大的通告所言,我们也希望学校将立德树人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北京地下室生存记
两年前就来过一次北京,那时候就住过两个地方的地下室。
一个是清华校内宾馆的地下室,那种一晚两百多,当然不会体验出地下室的滋味,独立卫生间,暖气,空调,标准双人间配置;后来在北邮附近的一个地下室住了一晚,三十一晚的,公共厕所,公共澡房,手机没信号,没电视,啥都没有。
不过也就那一夜,而且是凌晨三点多起床去赶火车的,所以根本不知其滋味。
这次,奉公司安排,来京进修,而且时间稍长,两三个月,可以彻底体验北京生活了。
按实验室的朋友推荐,既然是奉公办事,那就住好一点,不用住这种一个月600的地下室。
那是他们不熟悉苏某人,虽然花的不是自己口袋的钱,但是我还是秉承一原则:能省则省,管他是谁付的钱。
所以国家不招我去当公务员实在可惜,不然就可以少一个公费出游的人渣了。
不过少见世面的母亲大人,一听我住一个月600的,说我怎么那么铺张浪费。
她根本不知北京两万块只能买一平米装个马桶而已,以为我还在佛山一千可以租他两层楼。
也许是北京地面土地贵吧,所以才都住地下;又或者是防空,当初地道战留下的,反正这一字之差,一平米就差好多了。
没办法,中国之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北漂人士众多,这也是应需求而生吧。
我住的地下室在中关村附近,地下有房80间,想想将多么壮阔啊。
不过房间实在很小,就5,6平左右,一床一桌就剩下门的活动半径了。
你说要是搁地上,这个少说还值个十万块啊,怎么就会租个一个月六百而已呢。
不过很不幸,我进来的时候,就剩最后一间,没得挑,而且还是别人刚刚退了房的,可见北漂人士之多。
地下室人员众多,什么鸟都有,有附近学生情侣,有北漂人士,有北京的底层劳动人士,再加上我这种出差的。
所以这种地方的卫生状况相对较差,不过还好管理人士比较负责,每天都扫地拖地。
这么庞大的地下机构,就共享着四个卫生间和两间冲凉房,也许对于北方人来说,冲凉房可能已经足够了。
但是卫生间是全地下室最恶心的地方,每天进去,总有一两间有残留物。
更悲哀的是,每间的垃圾框都是堆满女士用品,而且是带中国红的。
初中生北大红楼观后感
北大红楼之旅:历史的回音与时代的印记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有幸参观了著名的北大红楼。
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处重要的遗址,也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博物馆。
北大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占地面积达1万平方米。
这座建筑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民国七年(1918年)落成。
它以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呈现出一种工字形的格局。
楼体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东西面阔100米,主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翼楼南北各长34.34米,总面积10000平方米。
在这座楼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印记。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北大红楼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首先,这里的建筑风格充满了中西合璧的色彩。
尽管它采用了传统的红砖和红瓦,但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却充满了西方的元素。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北大红楼在现代建筑中仍能保持其古典的魅力。
其次,北大红楼的历史价值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座建筑曾是北京大学旧址,“五四”运动纪念地。
从这里,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得以发生和传承。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伟大的历史人物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思想。
他们在北大红楼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为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北大红楼内遗存的校长室、校长办公室、第二阅览室等各类场所,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气息。
置身于这些历史场景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伟大先驱们的呼唤和呐喊,感受到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在漫步于北大红楼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它的建筑之美,更感受到了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和时代意义。
这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也寄托了无数先驱者的梦想和希望。
在这里,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听到先驱者们的呼唤和回音。
北大红楼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也是一座时代的印记。
它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也激励我们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深感幸运能够有机会走进这座伟大的建筑,聆听历史的回音,感受时代的印记。
留学生与沈阳的故事
留学生与沈阳的故事《我与沈阳的奇妙缘分》作为一名留学生,我和沈阳这座城市有着一段特别的故事,回想起来真是有趣极了。
还记得初到沈阳的时候,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我和朋友决定出去逛逛,好好领略一下沈阳的风情。
我们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市场,那场景,真的让我这个“老外”大开眼界。
各种摊位琳琅满目,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看到有一个卖小吃的摊位,香气扑鼻,实在是诱人。
于是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跑过去,打算尝尝这人间美味。
我看着那五花八门的小吃,完全不知道该点什么,摊主大叔看我一脸迷茫的样子,特别热情地给我介绍。
最后我选了一份据说很有特色的烤冷面。
大叔熟练地操作起来,看着那面饼在铁板上翻滚,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等烤冷面做好拿到我手里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哎呀呀,那味道,酸甜可口,别提多好吃了,一下子就把我给征服了。
我一边吃着美味的烤冷面,一边继续在市场里溜达。
我看到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儿,都想买下来带回去作纪念。
不知不觉,我手里就拎了一大包东西。
就在我兴高采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迷路了!这可咋办呀,我和朋友走散了,周围的街道看起来都差不多。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开始四处乱走,越走越觉得不对劲。
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大妈。
我磕磕巴巴地用中文跟她说明情况,大妈哈哈笑了起来,说:“别着急,孩子,大妈带你去找。
”然后她就领着我,七拐八拐的,终于找到了我和朋友分开的地方。
我当时那个感激呀,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在沈阳的这段日子里,类似的有趣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我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
这里的人热情好客,这里的美食让我回味无穷,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魅力。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在沈阳的点点滴滴,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沈阳呀,你就是我留学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我会永远记得和你之间的故事。
法国留学同居生活的经历分享
很多留学生现在都选择同居生活,这里说的同居,是同性同居,就是男和男,女和女的组合。
这样可以排解一个人的孤单,也可以使彼此生活有照应。
最重要的是,这样又很省钱,两个人或者多个人一起共摊房租和一些杂费,这样,对于想要节省的留学生也是好事。
但是,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虽然同居能减少一些金钱,但是处在同一个生活空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总是存在的。
没有相互间的忍让、迁就,“和平共处”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以下几例便是笔者最近做的几次采访的真实记录。
小雨和小于本来互不相识,完全是因为找房子才成了朋友。
她俩年龄相近,名字相似,当她们在共同登记的房屋中介看到一套地理位置、居住条件和价格都不错的房子的时候,两个人立刻就决定“同居”了。
这样一来,分摊到她们每个人头上的房租每个月才200欧元出头,比一个人单独租房划算多了。
于是,和房东谈妥后,不到一个星期,她们就把各自的细软搬到了新家。
在最初同居的日子里,大家还算和睦。
可渐渐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她俩本来是分开做饭,各用各的“家伙”。
可小雨从来都只买小瓶装的油盐酱醋,每次自然用得很快,她却总在星期一好似不经意地对小于说,“坏了,周末忘记买调料了,借你的用用吧!”开始时小于没有在意,但当这种借调料以及其他借菜、借米的“偶然”变得越来越频繁时,她终于明白小雨的这种小算计了。
小于当然很不高兴:都知道国外物价高,从中国来的吃食更是贵上加贵。
这种三天两头的借法无异于花别人的钱吃饭嘛!而小雨这头呢,也憋着一肚子的火:上午课多的小于经常把闹钟上在7点正,而小雨的课大都集中在下午,她习惯于早上睡懒觉,小于的闹钟天天“叫早”让她很头疼。
她和对方说了两三次,得到的回答却是“早起早睡身体好”。
终于有一天,小雨受不了了,趁小于不在家,她一甩手把对方的闹钟扔到了窗户外头。
巧的是,回家取东西的小于在楼底下“目击”了全过程。
两人倒也干脆,从和房东解除合同到搬出住所,总共只用了3天。
因为没有提前和房东打招呼,两人各自多付了大半个月的房租,不过她们也顾不得了———尽快搬走要紧。
“北漂”的家园
“北漂”的家园作者:李瑞卿来源:《博览群书》2019年第10期我读书的时代是非常重视图书馆的,1995年我为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到北京图书馆寻访资料,在现在看来是个神圣的事情。
先到达北大南门附近租个名叫“海燕”的地下室旅馆,然后到未名湖“朝拜”一番,然后按照口耳相傳的秘笈在柿子林前边的小店里兑换几张北大饭票,在食堂冒充一下北大学生,于是便有了几分踏实之感,甚至怡然自得起来。
那种亲自体验北大饮食的荣耀感要持续很多天,有时恍惚间觉得自己一不小心已经融入首都的文化圈了,于是平添了几分文化的自信——这当然是某种幻象。
因为有了北大一站的歇脚,那么去北京图书馆查资料、看书似乎就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仪式了。
记得当时坐332路车到达北图时,是一种从一个圣殿踏入另一个圣殿的感觉,就好像从国子监踏入孔庙一般。
当然那个时候认为,凡是印刷在纸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人类文明的轨迹,都十分虔诚地对待,因而在北图翻阅“过刊”目录时,真是一丝不苟,孜孜以求,而将借阅条递给图馆员时,就好像拿着一把火,由此可见对于知识的崇拜与热情。
资料借出后就是抄写,将一些著名的论断滚烫地镌刻在笔记本上,待回到大连的学校后,一旦加上双引号那就成为典重的引文了,同伴们看到这些从北京转引来的文字能不肃然起敬吗?我说的不是笑话,而是实情。
北京大学在海淀区,就像磁铁一样。
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学子们以朝圣者的心态为北大所吸引,每天都在向北大涌来,多少想和北大沾染一点关系;哪怕是在食堂里混一顿饭,在校园里散散步,在书店里逗留一下也会觉得心灵受到了震撼与洗涤。
因而在北大的课堂上有许多外地来的旁听生,为知识而北漂,他们一直在做着80年代的梦。
混得不错的,居然在北大校园租到了床位,俨然成了北大人,夏天趿拉着拖鞋,散漫而优雅,冬天提暖壶,从热气腾腾的水房出来,活神仙一样气宇轩昂,羡煞人也;混得偃蹇局促的,那就只能在北大周边的棚屋里落脚,然后在成府路的万圣书园或叫雕刻时光的咖啡屋听诗人们的呓语来维持梦想了。
三个陪读妈妈的故事令人沉思
三个陪读妈妈的故事令人沉思作者:暂无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9年第1期秉持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执念,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中小学时期就送孩子出国读书,甚至还有一批孩子一出生就被带到了国外,成为土生土长的ABC。
留学低龄化,不仅带动了留学后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催生了另一个新型职业——海外陪读妈妈。
为了孩子,她们辞去国内的工作,移民至海外,全身心扑入相夫教子的事业中。
表面看起来,可以不为物质忧愁、安心主内的她们,实际上过得如何呢?凤凰卫视《生活在别处》揭露的3个真实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移民生活,不只是诗和远方。
陪读妈妈:当爸又当妈早上5:4 0起床,晚上2 2:2 0睡觉,每天除了照顾孩子,就是补习英语,再无其他的娱乐活动,这便是陪读妈妈Rita的日常。
Rita曾是国内一家大型通信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北京拥有体面高薪的工作。
只是无奈户口落在深圳,没法让孩子参加北京高考,这才狠下心移民到了美国加州。
和很多典型的陪读家庭一样:爸爸是空中飞人,留在国内继续自己的事业;妈妈则在海外独自带娃,又要当爹,又要当妈。
从2 0 0 6年移民至今,Rit a的丈夫飞来海外团聚的次数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在美国,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要Rita一人包办,由于语言不通,Rita说她“连病都不敢生”。
每天得照顾一小一大两个小孩的Rita,剪着方便打理的短发,穿着舒适宽松的帽衫,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
Rita的女儿今年上10年级、儿子上6年级,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参加各种培训班。
虽然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行之不易。
但即使再忙碌,Rita在接送孩子之余,也会抽出时间在车里自学英文。
来到美国之前,Rit a曾对美国教育存在误解,以为美国的孩子很轻松,但来了之后才发现,美国培训机构之多,丝毫不输于国内。
“不论在世界何处,咱中国的孩子还是得天天周旋在各类培训班之间。
”亚裔多的地方学风通常更好、更适合孩子求学,但相比而言,房价也会更贵。
北大红楼游玩日志
北大红楼游玩日志
2023年4月28日,我踏上了五四大街,前往了著名的北大红楼。
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曾经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也是北大历史的重要见证。
红楼外观朴素,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却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当我从正门走进去,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理想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一楼的书库和阅览室,陈设简单却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身影,他们在书架前翻阅着书籍,讨论着国家大事。
而二楼的教室和办公室,则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学术氛围和革命气息。
在红楼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在这里活跃的人们,他们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他们以笔为武器,唤醒了沉睡的民族,引领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精神。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也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与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了共鸣。
北大红楼已经开辟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免费向公民开放。
我认为,我们自己应当经常走进去看看,接受思想的熏陶灵魂的洗礼。
同时,我们也应当带孩子去看看,让他们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传承我们民族的伟大传统。
在红楼里,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痕迹,也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未来。
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也是一次深刻的思考。
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旅行,再次感受那历史的震撼和民族的精神。
北大红楼心得
北大红楼心得红楼是北大的最受欢迎的食堂之一,毫无疑问,我也是被它的美味所吸引,踏入这个富有历史底蕴的食堂。
这是一个让我感到温馨和愉悦的地方,不仅因为它的美食,更因为那些和我一样呆在这里的学子们,红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红楼的环境让我倍感舒适。
每一次踏进红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这里装饰简约而又别致。
顶部的玻璃天花板将阳光透射进来,室内的空气流通舒适。
整个大厅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座位区域,有专门的学习区、聊天休闲区和吃饭区。
无论是想安静地学习还是和朋友畅谈人生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地方。
此外,墙上还挂有各种有趣的画作,给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氛围。
其次,红楼的美食让我留连忘返。
红楼提供各种各样的菜品,从传统的中餐到西餐,从快餐到甜点,应有尽有。
一天三餐我都可以在这里解决,而且不用担心重复。
他们的菜品鲜美可口,不仅有经典的川菜和粤菜,还有北方菜和西餐等。
在这里,我能够品尝到来自不同地方的美食,这也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红楼的美食让我每次进食都是一次享受,也更加喜欢每天在红楼用餐的时光。
此外,红楼在服务方面也做得很好。
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热情友好,他们总是微笑着迎接顾客。
无论我们面临什么问题,他们总是耐心地回答并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他们也时刻保持着高效率,用最短的时间为我们提供服务。
他们在繁忙的时候也能保持平静,这种专业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被人尊重和关心的感觉,这也是红楼成为北大学子心目中最喜欢的食堂之一的原因之一。
最后,红楼还给我提供了许多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在我与同学们一起在这里度过的日子里,我们互相学习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故事,一起经历成功和挫折。
这些经历帮助我成长,也锻炼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在红楼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每一次的笑声和饭局都成为了我宝贵的回忆。
总结起来,北大红楼给了我很多美好的体验和回忆。
无论是环境、美食、服务还是与同学们的交流,红楼都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喜悦。
我的生死北大_名人故事
我的生死北大王力1从北大图书馆南门回本科生宿舍区,有一条穿越燕南园的近路。
上中学时我就知道,燕南园是北大著名学者居住的别墅区。
那时,我认定中文系是我的最佳选择,知道了燕南园60号别墅住的是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
王先生学越南语时,已经72岁,越南语成为他熟练掌握的第7种语言。
这让我无法不自惭形秽,我14岁开始学英语,却认为太晚了。
我知道王力先生,是因为他编著了4卷《古代汉语》。
我一直不知道王先生要花多少时间记忆,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写完这部巨著。
究竟有多少汉学家曾受益于它,谁也无法统计。
使我大吃一惊的是,这4卷书为王先生带来了惊人的版税收入。
刚入学的第10天,中文系指派高年级学生王川带我们拜谒王力先生,路过燕南园南边的工商银行,王川说,这银行的半数存款是王先生一个人的!进60号楼之前,王川叮嘱我们,见王先生时,“切忌手在脸上乱摸乱抠”。
这句嘱咐,让我觉得王先生十分神圣。
等到我作为高年级学生带新生拜谒前辈时,“不得乱摸乱抠”也成了一条铁打的戒律。
我痛恨一切把这句话当耳旁风的人。
我们隔着半个世纪的风雨,去参拜长者,除了毕恭毕敬之外,别无他选。
王先生家最让我垂涎三尺的,是客厅墙上挂着的梁启超写给先生的条幅。
另外还有一幅水墨画,是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画给先生的。
先生家到处都是书,包括厕所,因此60号别墅显得拥挤不堪。
后来我发现,因为书多而拥挤不堪,是所有学者家居的特点。
前不久受香港传讯电视之托,在朗润园采访87岁的季羡林先生,老人家的两套单元房,全部被书刊占据。
朱光潜我入学时,王力先生已超过80岁。
他既是老人,又是孩童。
王先生曾拉住我的手说:“听说你们班出了个陈建功……”大家窃笑。
陈建功是77级学生,当时已因《丹凤眼》和《飘逝的花头巾》蜚声文坛,而我们进校时已是1983年。
提起“文化大革命”,王先生十分委屈地说,当时的红卫兵还没有我们大,却伸手戏摸他的光头,先生从没受过此等委屈,认为这比让他死还要可怕。
由于身体原因,王先生已深居简出,但当年的中文系元旦联欢,先生还是被搀扶着出席了。
我在山大当学伴的自述
我在山大当学伴的自述
我曾经是山大高校的“学伴”,也叫做“同屋生”。
两年前,在通过简历投递和一轮面试后,我成为学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学生。
知道我即将搬出宿舍、和美国学生同住的消息之后,很多同学来问我如何通过面试的,他们有的人连简历关都没过。
我记得表格上需要写,是否介意同性恋,是否介意吸烟,是否介意晚睡,大部分被拒绝的同学诚实地填写了“介意”。
面试的时候我还被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浴室被头发堵了,美国室友又不爱清理怎么办?我回答“我最爱收拾头发了”,面试老师笑了,站起来跟我说:“回去等消息吧,有消息一定是好消息”。
那个项目只招收了五名同屋生,一名中国学生对应一名同性别的美国学生,很快,我成为了这五分之一。
我跟同学开玩笑:接下来四个月里,我不仅得陪老美吃喝玩乐,还得陪“睡”了。
其实我很开心。
当时是夏天,而我已经在美国学生公寓地下二层住了两个夏天:没有阳光、被褥永远潮湿、手机没有信号,每个月还要付2700 元的房租,而地下一层是4700 元。
学校一般的宿舍每年只要650 块,但我有段时间半个月都没有睡好觉,宿舍是8 人间,整个校区只有一个公共澡堂,晚上11 点就关闭,宿舍晚上的温度高达43 度,没有空调,我们只好把被子
搬到走廊上来,垃圾桶旁边是几层楼梯的叠加处,风大,每晚都要抢才能睡到。
对我而言,美国学生公寓简直是天堂——双人间、席梦思、电视、独立卫浴、阿姨每周打扫三次房间(包括换一次床上用品)、没有门禁、有空气净化器,关键是还免费!
当时我心里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搬楼上去了啊。
北大附住宿要求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住宿要求详述一、引言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大附中,是北京市重点中学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高级中学。
其学生宿舍管理严格而人性化,以确保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
以下将详细介绍北大附中的住宿要求。
二、申请条件1. 申请者必须为北大附中的在读生,并且持有有效的学籍证明。
2. 学生的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必须同意并签署住宿申请表。
3. 学生需要身体健康,没有严重的疾病或传染病。
三、住宿费用住宿费由学校统一收取,具体金额会根据房间类型和设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单人间的费用会高于双人间或多人间。
此外,还需要支付一些额外费用,如水电费、网络费等。
四、住宿规定1. 宿舍开放时间:宿舍一般在晚上10点关闭,早上6点开放。
在非开放时间,学生不得擅自出入宿舍。
2. 保持清洁: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持宿舍的清洁和整洁。
每天都要进行必要的卫生清扫,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大扫除。
3. 禁止吸烟和饮酒:宿舍内禁止吸烟和饮酒,违反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4. 尊重他人: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和隐私,不得干扰他人的学习和休息。
五、宿舍设施1. 卧室:每间卧室都配有床铺、书桌、衣柜等基本设施。
部分宿舍还配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
2. 公共区域:宿舍楼内设有公共浴室、洗衣房、自习室等设施,供学生使用。
3. 网络:宿舍区覆盖无线网络,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学习。
六、安全管理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宿舍楼内安装有监控摄像头,全天候监控宿舍的安全情况。
2. 每个宿舍楼都设有宿管员,负责管理宿舍的日常事务和处理突发事件。
3. 学校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七、结语总的来说,北大附中的住宿环境舒适,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作为学生,我们应遵守宿舍规定,维护宿舍秩序,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住宿环境。
我与北大勺园的情缘
我与勺园的今世情缘电脑部陈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海淀镇还是一片低矮破旧的平房,我婆婆家就住在被弯曲狭窄的街道包裹的街区—港沟胡同。
当时我和丈夫还在正白旗附近的部队服役,每次回婆家我们都要环绕北大走很长一段距离。
望着高墙碧瓦,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学术圣殿,心中的崇敬和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1993年我从部队转业时,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来到北大,也缘于当时的勺园老总与军人的特殊关系成就了我与勺园的今世情缘。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我到勺园已有十八年了,也即将与勺园一起迎来建园三十周年的庆典。
心中既充满了喜悦自豪,也无不感慨惆怅。
凝眸回望,细数流逝的光阴,那一串串定格在岁月深处或深或浅的脚印,依然清晰可见。
正如诗人普希金所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当我们遍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再回想起来,全都成了一份难得的馈赠。
一、初到勺园生命的历程就像写在水上的字,无论我们怎么用力,水是不能将它永恒留住的。
似水流年中我们最终握住的只是一把回忆和最初的一份感动而已。
九十年代初,勺园只相当于现在一部的规模。
负责宾客入住登记的是客房前台班,位于二号楼108室。
勺园唯一的一台电脑就放在前台,运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信息系统的测试、修改、运营和维护。
工作内容清晰而明确,也因单一重复而显得稀疏平常。
我初到勺园那年是勺园建园十二周年。
勺园工会组织员工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在二号楼餐厅大堂举办了一场晚会。
我也参加了演出,是一个多民族欢快的舞蹈。
我尝试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融入勺园这个集体,勺园也以她特有的方式接纳我欢迎我。
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初次与勺园各部门负责人及主管领导见面的情景。
大家非常热情欢迎我加入勺园,勉励、希望、鼓舞、鞭策,不胜酒力的我晕晕呼呼的,第一次感受到了勺园的“热情”。
我逐渐熟悉并爱上了勺园这个大家庭,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
94年也是我到勺园的第二年,参加了义务献血,希望能为勺园尽微薄之力。
二、与勺园共成长春的萌发,夏的繁荣,秋的收获,冬的深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经历的北大留学生楼陪住作者:夏晓虹来源:《同舟共进》2019年第03期【缘起】我是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春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第二年即被派去留学生楼陪住。
这个日期在我们班长岑献青的日记中有明确记录,即1979年3月6日:“部分同学被抽调到留学生楼陪住,其中有:郭小聪、高小刚、刘德联、刘志达、查建英、龚玉、吴北玲、王小平、张继凌、夏晓虹、杨柳、郭丽平、郝秀竹、沈楚瑾、宋红、江锡铨等。
”(《文学七七级纪事》,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其中男生5名,女生11名,这应该是我们班陪住人数最多时的名单。
而全班总共48人,也就是说,1/3的人去了留学生楼。
上述同学中,除了张继凌与江锡铨,都是北京同学。
而首选北京同学陪住,估计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北京同学说话语音应该更标准,但其实未必,北京话也是方言,并非普通话,所以,普通话说得好的外地同学也有可能增补进来;二是北京同学周末一般都要回家,这也可以给留学生同屋留下一点自己的空间。
当时北大的留学生集中住在学校南门附近的两座楼,女生在25楼,男生在26楼。
两楼中间的一处是开水房,留学生食堂位于26楼东北。
按照《北京大学纪事(一八九八—一九九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的记载,1978年9月,来自五大洲24个国家的71名留学生入学。
我陪住的两年半间,留学生人数应该没有大的变化,估计在400人左右。
若向前追溯,北大接受留学生始于1952年9月,由于那年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14名东欧学生最先确定转到北大。
不过,“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名称没用多久,当年10月,教育部即批复北大的呈文,因学生成分已有改变,准予定名为“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这个专修班的首位主任,是由时任北大教务长的周培源先生亲自兼任。
而第二年3月,学校教务处统计1952~1953学年第二学期学生的注册人数,外国留学生已达285人(参见夏红卫、孔寒冰《“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总序》,舒衡哲口述,贺桂梅、倪文婷访谈《回家的路我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纪事(一八九八—一九九七)》上册),可见增长之快。
而由于进入留学生楼陪住,有了个人相对独立的空间,我开始记日记。
至今保留下来1979年9月24日至1980年6月18日不足一年的记录,这也是我大学期间唯一写下的两本日记。
因为疏懒,虽然陪住未结束,我的日记仍无疾而终。
所以,具体何时离开留学生楼,搬回到我原先的女生宿舍,目前还无法确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在1981年夏季暑假来临前的7月。
也就是说,大学四年,有一大半的时间,我住在留学生楼里。
到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
陪住的第一个学期,我的同屋是英国留学生黎蔚如。
她是华裔,原籍广东,所以会说粤语。
她本来有一位76级的工农兵学员同屋,但因为要在暑假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黎蔚如希望换一位水平更高的中国同学帮助她,经过考试入学的77级同学自然最合适,我于是进入留学生楼。
黎蔚如在夏季回国后,我接着转为美国留学生范雅卿(英文名Anna Fan)的同屋。
安娜也是华裔,但和黎蔚如不同,他们家里不说汉语,因此,她的中文程度并不比其他留学生高明。
安娜本来只想留学一年,但后来延长了一年。
1981年夏从北大毕业后,她转到中国科学院教英语。
陪住制度应该是“文革”中已经开始,但具体年分还有待确定。
大多数留学生对陪住并不拒绝,甚至会认为可以有更多机会学习中文,并通过同屋了解中国。
当然,也有一些留学生没有同屋,他们或者是和家眷同住,或者身份已经是教师。
但实际上,管理留学生的“留办”(“留学生办公室”的简称)是希望所有留学生都有中国同屋的。
因为有一位美国学生曾拒绝陪住的安排,说她不习惯和别人同住,留办仍要求她写个情况说明。
虽然“陪住”这个词留办也在使用,但他们并不满意和认同。
记得一位老师表示过:“我们本来是主人,‘陪住’不是反客为主了吗?”不过,这也没办法,显然是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
反倒是留学生中通行的“同屋”,在欧美学生口中,更使用了带有昵称意味的“roomie”,让中国同学觉得很舒服。
【突发事件】陪住期间,留学生中发生过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件,值得一说。
1979年12月6日,发生了留学生声援柬埔寨难民的事件。
由于红色高棉1975年掌权后,失去民心,越南乘机侵入,数万难民涌入泰国,在边境一带集聚,境遇悲惨,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
中国的报纸也有相关报道。
因此,47个国家338名留学生签名的声明以大字报的形式贴到三角地布告栏,引来了大批人观看。
参与的留学生们对这次活动进行了认真的准备。
先经过三次讨论,拟定了四点要求,征集了2800多元捐款。
6号下午,他们又派出25人作为代表,兵分三路,把声明和捐款送到各相关国使馆和中国外交部等处。
由于安娜全程参与,我的日记对此事件也做了详细记述。
从组织讨论开始,留学生们的态度已表现出很大不同。
有的签名也捐钱,有的只签名不捐钱,有的二者都拒绝。
其中最热心的是欧美同学。
比如我的同屋安娜,她虽然说自己钱不够用,却还是捐了10美金。
最激烈的是高小刚的美国同屋李聪仁(斯科特·克莱门斯),“打定主意想去泰柬边境,做人道主义救援”,“行李都打好了”,是哈佛博士费能文和其他几个留学生整夜和他谈话,才把他按住(高小刚《陪住》,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
不过,美国同学中也有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者,如张继凌的同屋欧凯妮,据说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从来不看报。
她去参加过一次讨论,得出“这样的讨论不会有什么用”的结论,从此不再参与。
杨柳的同屋是意大利学生,也去开过一次会,回来说:美国人很奇怪,他们的国家打了别人的国家,他们又为这个国家出钱。
”她对此事也不热心,说:“可能美国人比较有钱吧,但是我没钱。
”日本学生我只记录了佐佐木蓉的说法,因为我觉得她的表述很有意思。
她說,没有看报,不知道柬埔寨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不能签名;不了解情况就给钱,是不负责任——这样说也很有道理吧。
去送捐款和声明的过程也很有趣。
安娜所在的那组六个人,先后去了美国、泰国和越南大使馆。
美国大使接见了其中三人。
到泰国使馆也很顺利,见到了一等秘书。
留学生代表提出,有些同学想去泰国帮助难民。
其时,我的同屋安娜也想过利用寒假到泰国做志愿者。
但一等秘书说:“如果你们是医生或护士,我们欢迎;如果不是,我们不希望你们去难民营。
”最难办的是越南使馆。
里面的人拒绝接受他们的声明,他们把声明扔进使馆,那人又马上扔出来,留学生们只好悻悻离去。
最后走到联合国救济开发署驻华代表处,把捐款交给了他们。
而在学校讨论时,曾有瑞士留学生提出,应当把钱交给设在瑞士的红十字会,但其他同学不同意。
到苏联使馆的交涉则是另一番情境。
不接受声明的大使馆人员,却问他们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
留学生们极力想把话题拉到难民问题,此人故意回避,转而大谈苏联如何好,鼓动留学生去苏联学习,說我国会提供很好的待遇。
留学生们很生气。
无论这个活动有无结果,我对这批热心的留学生都心存好感。
以前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其中称赞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本来以为这种精神只有极少数先进者才能具备。
但在我身边的留学生身上,我看到了“国际主义”已经成为基本的素质与情怀。
还有一件事也留下了印象。
一位日本同学没有请假,私自跑到山东某海滨城市旅游。
拍照时,镜头涉及军事禁区,被认为有搜集情报嫌疑,送回北京。
留办准备给予遣返回国的处分,后来大概查实乃无心犯过,得以继续学业,只是这位留学生最终还是提早退学回国了。
本来以为留学生楼门口有值班室,会很安全,但也发生过盗窃事件。
1980年4月23日下午,就在25楼205室的南斯拉夫同学下楼打开水的五六分钟内,一个窃贼窜入,偷走了她的手表、钱包和眼镜。
住在对门的张继凌,正好看到了这个女贼坦然坐在房间里的情形。
而此人在得手前,先已敲过几个房门,借口找人,寻找作案机会。
最终,窃贼还是被抓住了,原因就是她太贪心,一次成功,居然再来尝试。
这回又被张继凌撞见,自然不会让她再遁逃。
此事的后果,固然是大家从此提高警惕,随手锁门;但由于门房师傅当时在聊天,没有注意到女贼的出入,给了她可乘之机,于是,加强门卫检查也顺势而生。
【文化冲击】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人和外国人接触还是有禁忌的。
虽然对我们来说,和留学生交往已经成为生活常态,但所有进入25、26楼的人都要详细登记。
登记的后果有时会很麻烦。
刘德联就抱怨过:他的一位朋友曾很生气地告诉他,说“被领导找去谈话,问和北大的外国人有什么关系”。
吴北玲也曾备感忧虑地提到,北大有人去她的男朋友孙立哲的单位调查,弄得孙立哲都不敢到北大来了。
这都是因为二人在留学生楼陪住惹的祸。
而外国学生如果和中国学生来往多了,留办也会很紧张。
刘德联的芬兰同屋汉努参加了学校的自行车协会,常和中国学生一起活动。
留办也把刘德联叫去,问他的同屋常和什么人联系等等(刘德联《陪住二三事》,《文学七七级的北大岁月》)。
不过,让留办没有料到的是,本来希望隔绝的接触,反而因为陪住同学的入住而更深入。
出于学习英语的考虑,同屋是美国人为此提供了便利,陪住期间,我也看过一些英文小说,比如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简易读本,赛珍珠的《大地》等,印象最深也最喜欢的是奥威尔的《动物庄园》。
一边翻查字典,一边设想这些适用于动物的生动词语如何在中文里找到恰当的对译词,我当时的判断是不可能完美,因而很庆幸我读了原文。
在此之外,为了方便我的阅读,安娜也从美国使馆借来过很多中英对照的读物,她看英文部分,我看中文。
如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费滋杰罗的《大亨小传》,亨利·詹姆斯的《黛丝·密勒》等。
这些书基本都出自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现在大家已很清楚,该社为美国新闻处的文宣机构。
而凡是在中国教英语的美国人,都可以向大使馆申请得到其赠书。
安娜就因此收到过一大箱图书,包括马库斯·坎利夫的《美国的文学》上下册、康马杰编辑的《美国历史文献选萃》、《今日世界》杂志社编印的《美国大学介绍》,这几本书至今仍在我家的书架上。
在平日的接触中,留学生也经常会提出和我们惯常的思路不同的见解,让我茅塞顿开。
看过意大利留学生尼克莱达主演的电影《不是为了爱情》,我表示不喜欢那个“四·五”英雄,他没权力因为受难就要求补偿。
而美国留学生柯珮娜(她是安娜的好朋友)最不满意的是:“怎么可以由两个男人商量决定谁应该要她,而不问问那个女孩的意见!”她认为,应该是那个女孩爱谁,谁才可以得到她。
由此抉发出影片不自觉带有的男性中心意识。
不过,有些观念我还是无法接受。
比如安娜讲到她姐姐因为每周要坐飞机去上课,花销太大,向她借钱,还要付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