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原因另析

合集下载

明朝灭亡的内因分析

明朝灭亡的内因分析
持权力的平衡,反 而加 速 了明朝 的灭亡 。 关键词: 内阁; 内廷斗争 ;明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 最后 一个 由汉 民族建立 的王朝 , 对于推进 中国历史进程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明朝 的灭亡 原因,从古 至今,中外历史学家们从不 同的角度 展开了论述 。清朝学者张廷 玉修撰的 《 明史》中提出:“ 明之亡 ,实之亡 于万 历也。 ”《 清仁 宗实录》中进 一步指出:“ 明之亡 ,不亡于崇祯之 失德 ,而亡于 万历 之怠惰。 ”『 黄仁字在 《 万 历十 五年 》中将明帝国的灭亡原因 归结为万历皇帝的不作为、张居正被杀、明朝 闭关、道德的约束 等方面。高振华在 《 试论皇权和阁权的斗争》中提出 :“ 明朝 的 灭亡 是由于皇权和 阁权 的斗争加深 了矛盾 , 最终导致 明朝 灭亡 。 ” 但 这些原 因的背后很少 去关注和研 究内廷斗争是 怎样毁坏一个 国家 的根 基,对一个国家产 生多么严 重的影 响,本文通过一些史 料 的 佐证 探 讨 了 明朝 灭 亡 的原 因 , 以求 方 家 指 教 。 内廷 斗 争 的源 头 内廷斗争存在于整个封建王朝的发展过程, 历代王朝均采取措 施禁止臣下斗争。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后,深知党争的危害性,严禁 臣下结党营私。因此在 《 大 明律》中规定 了奸党罪 :“ 若在朝官员 交结朋党 ,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凡诸衙 门官 吏, 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 泄漏机密, 夤缘作弊者,皆斩 , 妻子流放三千里安置。 ”尽管采取 了极为严厉的措施 ,但是 明朝的 内廷斗争 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激烈, 究其根源与其设立的内阁制 度有莫大 的关系。 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 ( 1 3 8 0年) ,以 “ 图谋不轨” 罪名诛杀 了丞相胡惟庸 , 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 存在于 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皇权政 治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高 峰, 朱元璋 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明成祖正式设立 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辅助君主决策,但是内阁不得妨碍政务的执 行, 不得与六部及其他官员相互交接,但结果适得相反,随着 内阁 权力的扩大,为明后期错综复杂的内廷斗争埋下了隐患 。 二 、内廷斗争 的体现 1 . 京察之争 京察是 明朝政府为考核官吏政绩而设立 的一种考察制度 , 六 年考核一次 ,主持考察的是 吏部 尚书 、都察 院左都御史、吏科都 给事 中等人 。根据官员任职 期间的作 为,分别给予升降等奖惩 , 而凡在京察 中考核不合格被罢免官职 的将终生不再启用 , 因此各 派之 间借助利用京察打击政 敌, 安插 自己的势力 , 占据主动地位 , 导致朝廷上形成了多个 派,互相争斗 。 2 . 阉 党 之争 天 启 四年 ( 1 6 2 4 年 ) 四 月 , 阉党 集 团 与东 林 党 发 生 大规 模 冲突 ,给事中付槐 弹劾 并逮捕与 东林人士有密切联系的汪文言, 逼迫汪诬陷东林党人 ,汪不屈被冤杀狱 中。东林人士集体上书弹 劾 并要求处死魏忠贤 ,于是朝廷之 上爆发大规模 的党争 。崇祯 即 位后打击阉党集团,处死魏忠贤 ,严禁朝廷官员结党 营私,但 是 依然没有改变 臣下互相攻讦 的局面 ,结果使得局面越来越混乱。 三、内廷斗争对 明朝灭亡产生的影响 党争对 明朝产 生了极其恶劣 的影响, 它将朝廷 的注意力转移 到争权夺利、互相攻讦 ,对 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产 生了 重要 影响。 统治阶级 内部 矛盾加重 , 激化 了国内阶级和 民族矛盾 , 在国 内农 民起 义和后金入侵 的内忧外患中走 向衰亡 。 1 . 政 治方面产生 的影响 ( 1 )官 僚 统 治 腐 败 激烈的斗争使 国家 的监察体系、法律制度形 同虚设 , 考察 官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明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灭亡原因众多,其中财政危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明朝财政危机的原因主要有税收制度不合理、重农抑商政策、钱币流通不畅、战乱频繁等方面。

首先,明朝税收制度不合理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代实行的是一条鞭法,即依据土地面积和品质的优劣来征收税赋。

这种制度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公平,较好的土地要缴纳高额的税收,对农民的经济负担较重。

而商业和手工业却几乎没有纳税的义务,导致国家财政依赖农业,而农业又无法承担起国家财政的重担。

此外,明朝税收制度用人关系复杂,官员征税时常常加重负担,甚至出现腐败行为,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

其次,明朝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业经济长期低迷。

明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业经济持谨慎态度,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商业只是“徵财”的手段。

这导致了商业活动的限制和商人地位的低下,使得商业经济没有蓬勃发展,无法为国家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

而商业经济的低迷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使得国家财政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

此外,明朝钱币流通不畅也是一个重要的财政危机因素。

明代实行的是纯铜质的钱币,但由于大量盗铸、伪造等现象的存在,人民对明代钱币的信任度逐渐降低,使得钱币的流通受到极大的限制。

钱币流通不畅,导致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进一步造成了财政危机的发生。

最后,明朝时期战乱频繁也是导致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朝时期,国内外战争不断,不仅加大了国家的军事支出,还给农业、商业等经济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战争的频繁发生导致国家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国家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无法维持正常的财政秩序。

综上所述,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的形成与税收制度不合理、重农抑商政策、钱币流通不畅、战乱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加剧,最终导致了明朝财政的崩溃,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财政危机的教训是,一个国家的财政健康状况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和积极的经济政策,保障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趣谈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啥?是因为明朝政府的腐败?

历史趣谈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啥?是因为明朝政府的腐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啥?是因为明朝政府的腐
败?
导语:很多人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明朝政府的腐败,其实不然,他的灭亡另有原因。

其实这个标题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分析明朝
很多人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明朝政府的腐败,其实不然,他的灭亡另有原因。

其实这个标题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现在普遍的说法认为明朝是亡于政治上的腐败,实则不然,在小编看来真正的原因是农民造反,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农民吃不饱,自然就要造反了。

清军只是外因,根本原因还是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股农民军,他们都是陕北人,农民军的主要力量自然也就是陕北的饥民了。

那么陕北为何闹饥荒?一则陕北的土地贫瘠,二则明末人口逼近2亿,而粮食的增长空间耗尽,难以负荷,与此同时,西北(特别是陕北)的军人很多,是明军的兵库。

全世界的军人都是必须安抚的,就是现在的美国,招公务员也优先照顾退伍军人。

然而当时的西北明军活的实在是惨。

崇祯时,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给朝廷汇报西北军人惨状:“今逋(bū)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

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

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绔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实际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

难道说明朝官员没脑子,故意开罪军人?自然不是,农民起义之初,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的王朝衰落

明朝的王朝衰落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它的兴起和衰落都有其独特的原因。

明朝的王朝衰落不仅源于外来的侵略,还存在一系列内部原因,如政治腐败、内乱以及对外贸易的不平衡等。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明朝的王朝衰落。

第一部分:政治腐败明朝中晚期,政治腐败成为王朝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官员的贪污、受贿以及弊政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政府的行政能力受到了削弱。

朝廷对于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腐败现象泛滥。

而且由于明朝实行科举制度,士人为了能够进入官场,纷纷以金钱和权力交换,导致了官场上的腐败和贪污现象。

第二部分:内乱与统治危机明朝后期,内乱和统治危机也是王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外受困使得明朝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内乱时有发生。

明朝晚期,农民起义和灾荒频发,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其中最著名的农民起义是由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他们打败了明朝军队,最终攻入了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此外,明朝后期的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统治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处理国家事务。

第三部分:外族侵略与边疆失土明朝的王朝衰落还受到外族侵略和边疆失土的影响。

蒙古、日本和后来的满洲入侵都对明朝的国力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特别是满洲入侵后,明朝的统治基础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辽东、河南等地相继失去,明朝的疆土大幅缩小。

而明朝在对外贸易方面过于依赖东南沿海的海禁政策,导致了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国内金银资源大量外流,国家财政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结论明朝的王朝衰落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政治腐败、内乱与统治危机以及外族侵略与边疆失土是最主要的因素。

政治腐败导致了政府的行政能力下降,内乱加剧了社会动荡,外族侵略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国力。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明朝无法持续维持其政权,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尽管明朝在衰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它也有其辉煌的成就。

明朝在科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些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它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

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

明朝于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大明”为国号,共经历十七世,十六位皇帝。

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庞大王朝却怎么在1644年便轰然倒塌了呢?众所周知,明朝的灭亡是以1644年3月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大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为标志的,那么就是说导致明朝灭亡的首要因素便是军事上的失利了。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明朝的军事状况了,关于明朝的各种军事资料表现出:有明一代,是十分重视军事建设的。

这无论是从最早的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和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还是到明末崇祯时期组建关宁铁骑,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①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是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注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史料之中,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

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一百八十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两百万,正统以后保持在一百二十万的水平。

事实上明军不但人数众多,武器装备也是很先进的:②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每一营(五千人)其用霹雳炮三千六百杆,合用药九千斤,重八钱铅子九十万个;步枪、大连珠炮两百杆,合用药六百七十五斤;盏口将军一百六十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一千人为骑兵。

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明朝没有一个能运筹全局的帅才,导致明军作战时缺乏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做支撑。

当然我在这里说的没有并不是指真的没有,其实当时能担当此项大任的不但大有人在,而且还为数不少,例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等等,这些都是能运筹全局的人才,但由于明廷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不但不充分利用,反而对他们一个个的进行了“清洗”:熊廷弼因“经抚不和”而积有小败,结果被满门抄斩;袁崇焕因后金对明朝施反间计,不但被抄了家,其本人也被崇祯皇帝以“凌迟”这一极刑处死;孙承宗仅因为一场无关痛痒的小败,也是被皇帝罢斥了;洪承畴,松山之役败后,出于对明朝的失望投降满清;这些人虽有大才,确没有得到朝廷“真正”的重用。

明朝的历史危机

明朝的历史危机

明朝的历史危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衰不仅对中国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明朝的历史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其中一些危机对明朝造成了重大威胁,甚至成为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

一、内外交困明朝早期,虽然底蕴深厚,但仍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外部方面,明朝在建立初期频繁与外族作战,如与蒙古、倭寇等进行的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使得明朝边疆地区频繁动荡,严重威胁到了明朝的安全。

内部方面,明朝早期的政治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周边反抗势力的存在和一些地方势力的割据,使得明朝内部政治环境不稳定。

这些问题加剧了明朝早期的历史危机。

二、宦官专权明朝中期,宦官在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专权集团。

宦官把持朝政,对朝廷的掌控力越来越大。

宦官专权的问题不仅导致了明朝朝政的腐败和不稳定,还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这使得明朝的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宦官专权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三、财政困难明朝中后期,财政困难成为明朝的一个重要问题。

明朝初年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军费支出的剧增,还导致了国家资金和资源的严重匮乏。

与此同时,明朝的农业产出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收成不稳定,这导致了明朝的财政紧张。

明朝政府不得不频繁征收重税,剥夺农民大量财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不满情绪。

财政困难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四、少数民族叛乱明朝中后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也给明朝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明朝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相对较为苛刻,导致了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

其中最著名的叛乱就是准噶尔部的叛乱,他们对明朝的统治表示抗议,并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

这次叛乱给明朝带来了巨大损失,使得明朝的边疆地区局势更加恶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成为明朝历史中的一大危机。

五、东亚海上霸权的崩溃明朝中后期,由于一系列的原因,东亚海上霸权的崩溃加剧了明朝的历史危机。

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

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

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
明朝的灭亡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1.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朝灭
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场起义在17世纪中叶迅速扩大,
并最终攻占了明朝的首都北京。

农民起义的原因包括社会
不公、苛捐杂税、土地流失等问题,以及明朝的无能和腐
败。

农民起义的成功直接导致了明朝的崩溃和灭亡。

2.内外交困和战争:明朝晚期面临的内外交困和频繁的战争
也加速了其灭亡。

明朝在抵御外族侵略和维护国家边界方
面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例如被后金族的努尔哈赤
及其儿子皇太极的势力所侵占。

与此同时,明朝内部还发
生许多内乱和政治斗争。

3.财政危机和经济崩溃:明朝晚期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经
济崩溃。

频繁的战争、抵御外族的费用以及贪污和腐败导
致了明朝财政的破产和大规模的赤字。

财政困境进一步造
成了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4.统治不力和王朝衰落:明朝晚期的统治者对国家事务的疏
忽和无能也是灭亡的原因之一。

明朝晚期的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无法
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导致了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因素并非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的。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使得李自成的农民
起义得以成功并取代了明朝。

古代帝国的衰落中国的明朝灭亡

古代帝国的衰落中国的明朝灭亡

古代帝国的衰落中国的明朝灭亡古代帝国的衰落:中国的明朝灭亡古代帝国的兴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为一个存在超过2700年的文明古国,中国曾经出现过多个大一统帝国,并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然而,历史上的古代帝国往往都会经历衰落和灭亡的过程。

本文以中国的明朝灭亡为例,探讨古代帝国的衰落原因以及其中包含的启示。

一、政治腐败与内讧政治腐败和内部斗争是导致古代帝国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明朝时期,尽管开始时政权相对稳定,将国家带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内部开始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

皇权过于集中,导致贪污腐败现象泛滥,官员的腐败行为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民众利益,导致人民对政权的信任度下降。

同时,官员之间还存在着明争暗斗,内部权力斗争不断,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执行力和稳定性。

二、外部压力与战争削弱古代帝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来自外部的威胁和压力,这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中国面对着多方势力的威胁,特别是北方的蒙古、满洲以及西南的明教等势力的不断侵扰,使得明朝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和兵力来维持国家的边疆安全。

这些战争的连续爆发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和经济基础,导致国力衰退。

三、社会矛盾与民众不满古代帝国的衰落还与社会矛盾和民众的不满息息相关。

明朝时期,尽管在初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使得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和士人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地主阶级的压迫、赋税的加重以及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使得农民生活困苦,士人的社会地位下降。

这些社会矛盾的积累最终爆发成为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四、文化固守与缺乏开放古代帝国的衰落还与文化的固守和缺乏开放息息相关。

明朝时期,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封闭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和贸易。

虽然开始时可保护国内产业和文化的独立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愈发封闭的政策导致了技术的滞后和文化的僵化。

同时,对外开放的缺失也使得明朝在外部环境中无法适应和应对,从而失去了与外部世界接轨的机会。

1644年中国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1644年中国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1644年中国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1644年,中国明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近300年的统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那么,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贪污腐败贪污腐败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时期的官员们,很多都是权臣的亲信,他们享受着权力和财富,对百姓的生活毫不关心,这导致了贪污腐败的严重问题。

明朝晚期,官员之中有不少人利用职权大发横财。

比如,明神宗时期的“七十二家租界”,是指官员们私自划定税收范围,让民间及寺庙必须缴纳租税。

到了明崇祯年间,这种问题更加严重,贪污腐败使政权一个劲地增加赋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稳定。

二、内忧外患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忧外患。

明朝在内部存在着严重问题,而外患也不断肆虐。

在明朝时期,官僚制度的破败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权臣想尽办法干扰朝政,这使得政府的行政效率下降,政治动荡随之而来。

而在外部,有许多外族入侵,如蒙古、满洲、荷兰、日本,不断给明朝带来挑战。

特别是在辽东、河北、河南等重要地区,明朝最后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来自满洲族。

这些外族入侵使得明朝政权更加不稳定,内部也出现一些钻营权力、投降外族的行为,给灭亡埋下了不可逆转的伏笔。

三、农民暴动除了贪污腐败和内忧外患,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为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

比如,在明朝南北矛盾加剧的时期,一些地方的农民暴动如烽火燎原,这给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些农民暴动主要是由于农民在清明节时遭受税收和苛捐杂费的剥削,而又无力维持日常生活所形成的。

而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政府的无能使得农民生活越来越艰难,于是不少人便走上了反抗之路。

而后,农民暴动不仅波及到各个地区,甚至形成了“农民起义大合唱”。

总的来说,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政治机制的腐败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而内忧外患和农民起义等则对这个过程起了加速作用。

虽然明朝灭亡,但历史依旧在不断前行,我们希望在未来,中国能够始终走向强盛和繁荣。

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

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回顾漫漫的历史潮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

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被杀南明覆亡。

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朝结束。

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但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财政危机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鼠疫横行。

一、明朝时期的财政危机明朝严重的财政危机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明朝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来自干每年田赋税收,平均年收入约2700万两白银,与北宋相差其大,也远不及后来清政府财政收入。

明朝财政收入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

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和宫廷开支,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国家进行供给。

除此之外一些额外开支更是将收入消耗殆尽,由此便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财政危机。

这几乎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埋下的灭亡的先兆为了应付财政危机、减轻财政压力,明政府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希望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首先是减少官员俸禄,虽然减少官员俸禄在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却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风气,造成了更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其次,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利用大规模军事屯田,减轻国家对军队财政支出。

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减轻了财政负担,却使得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武备松、战斗力下降。

另外,明政府发行纸币,增加货币发行量,变相促货币贬值淡化财政危机。

但到了后来,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多次农民起义。

二、鼠疫横行1643年的北京城瘟疫实际上就是鼠疫,小小的老鼠间接导致了北京的沦陷与明朝的灭亡。

明朝灭亡原因另析

明朝灭亡原因另析

明朝灭亡原因另析关于明朝的灭亡,各种各样的分析探讨已经非常多了,我的画蛇添足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关于其灭亡原因总中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农民起义这些原因我就不再作过多的啰嗦,我只是补充我认为的两个方面。

一、严重的财政危机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导致国内农民起义无法控制;二、北方地主阶级与南方地主阶级矛盾,削弱了明朝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

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自始至终都非常贫困的一个朝代。

帝国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每年田赋税收。

帝国的田赋制度承袭唐朝杨炎所创立的“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粮”,平均每年的约有万石(一说万石)。

历史的最高峰时(永乐帝时期)的收入也不过只有,,石。

如果换算成银两,就是说明王朝平均每年的收入是万两白银,最高收入年也只有,,万量白银。

(按照年明朝制定的价格定位“每石税粮白银一两”)。

这不仅远不及后来清政府财政收入(早期万两左右,后期达到万两左右),就是相对于北宋也差距太大,北宋时期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可以达到钱“万缗到万缗”,宋朝的粮食与钱的兑换比例是“每缗铜钱与一石粮食相抵”。

帝国的财政收入非常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

帝国的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和宫廷开支。

据记载,在十六世纪早期帝国的文官系统中拥有官吏,多人,其中官员,人,吏,人;在年左右,帝国拥有世袭武官约,余人,(大量的“恩幸得官者”还没有被计算在内)这将近,万官吏每年消耗着国家大量的俸禄。

除了大量的官吏,帝国的宫廷中还有大量的宦官、宫女以及大批为皇家服务的技术杂役,因为帝国分为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所以宫廷体系也分为两套班底,又学者考证在明末时期宦官大约有,人左右,光禄寺的厨役街达到,人(年)。

此外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帝国进行供给。

这个庞大的食俸群体,每年消耗大量的国家收入,在帝国每年石的田赋收入中,这种俸禄和粮饷的支出达到石。

在经过第一轮的分配后,每年的田赋盈余还有万石左右。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那么你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明朝灭亡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明朝灭亡的原因1:一部分财富掌握在地方藩王的手里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分封成年的儿子们到各地为王。

这个政策在明朝初期的局面来说,确实有利于明朝的统治稳定。

但是在朱元璋驾崩以后,各地藩王开始蠢蠢欲动,最后朱棣搞出了靖难之役。

朱棣成为大明帝国第三任皇帝以后,他也担心各地的藩王们照样学样,再重复一下自己当年的历史。

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削夺了藩王们的军事指挥权和干预政治事务的能力,再次以后,明朝的藩王也仅仅相当于特大号的富家翁而已。

藩王们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什么建树,也就只能追求生活了。

再加上当时皇室家族的成员越来越庞大,藩王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后代们挣下一份家业。

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各地皇室成员越来越多,藩王强占地方土地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封在成都的蜀王,占据了都江堰附近有利于灌溉的所有土地。

封在开封的周王,甚至占据了开封地区一半以上的耕地。

封在洛阳的福王更是肆意妄为,整个洛阳就像他自己的一样。

他们只是全国大大小小王爷们的代表,各地的王府都是这个样子,几乎逼得人民没有活路。

除了耕地,这些藩王们还开办了各种商铺、商号进行商业往来,大量的财富进入了王府被他们挥霍,而中央财政得不到一分钱。

止痒的结果是地方藩王越来越富,北京的皇帝越来越穷。

明朝灭亡的原因2:朝中的勋贵也占据了大量的土地除了地方作威作福、敲诈民财的藩王们,中央的贵族们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朝中的勋贵,都是明朝初期有功之臣的后代,本来就有大量的赏赐。

但是谁又会嫌自己的钱多呢,这些勋贵控制的耕地占到了河北地区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万历皇帝的姑姑、燕国大长公主拥有2万多顷耕地,但是他还是向万历皇帝抱怨说“自己太穷,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另一位驸马许从成通过不断的讨要赏赐,共得到了1万多顷的耕地。

但是他还不知足,在张居正推行改革期间还在继续扩充耕地。

明朝灭亡存在的因素

明朝灭亡存在的因素

明朝灭亡存在的因素
明朝灭亡存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腐败:明朝后期,官僚阶层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官员贪污受贿、官员职位买卖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治理,不仅导致了官员的道德败坏,也使得明朝政权的威信日益丧失。

2. 社会矛盾: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生活贫困,税收繁重,赋税制度不合理,使得人民生活困苦,士人阶层反对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和民变频繁发生,社会秩序变得混乱不堪。

3. 经济衰退:明朝后期,由于国内外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银锭制度的普遍流通,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农民负担沉重。

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使得经济发展遭受限制,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4. 内忧外患:明朝后期,辽、蒙、日本等外族频繁侵扰边境,明军连战连败,大量失地,国家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与此同时,鞑靼、明郑海盗等内患也相继出现,使得明朝外患不断,无法彻底解决。

5. 社会变迁:明朝中后期,社会变迁加快,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受到挑战,新的思想和观念涌现,官员士绅阶层的固化、僵化,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积聚,
这一系列因素使得明朝政权渐渐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明朝灭亡主要是由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经济衰退、内忧外患和社会变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阐述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方面1.统治者能力的下降:随着明朝的发展,朝廷官僚越来越庞大,而明宣宗及之后的几位皇帝比较重视纵容奸臣,导致了政治腐败。

同时,明朝在十六世纪时期进入盛衰周期,皇帝们普遍缺乏明智的决策和领导才能,对于国家危机显得无计可施。

2. 内外交困:明朝中期以后,不断遭受外族侵略和内乱的威胁,这些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得国家面临严峻的安全形势。

3. 经济衰退:由于税收制度的落后和赋税过重,加上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明朝的经济逐渐衰退,财政困难日益加重。

二、经济方面1. 地方赋税过重:明朝的赋税制度相对较为落后,而且地方官员往往会向上申报,导致了赋税过重的问题,进一步压缩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 银本位制度的崩溃:明朝采用了银本位制度,但银价的大幅波动和通货膨胀的出现,引起了民间经济活动的混乱,也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急剧下降。

3. 对外贸易萎缩:明代虽然开放了海禁政策,但是对于外部市场的依赖度仍然非常高。

但是,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明朝的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对外贸易平衡失调加剧了明朝的经济困境。

三、社会方面1. 儒家思想的僵化:明朝采用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思想,但是在晚明时期,儒家思想的僵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它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开放,导致了文化的沉寂。

2. 社会阶层分化:明朝末期,由于赋税制度的落后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民间的反抗情绪不断升级,加大了国家的治理难度。

3. 军队制度问题:明朝的军队制度比较落后而且不健全。

部分将领们在兵力控制上偏向私财,造成了很多军事方面的问题。

四、外交方面1. 东北虎狼之役失败:明朝晚期,东北虎狼之役中明军战败,促使清军侵入中国,这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的启蒙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也增强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和威胁,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进程。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兴衰演变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明朝的初始建立、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军事发展和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朝的初始建立明朝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368年,由朱元璋在北方建立起来。

明朝在其初期的建立中,经历了数次战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于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确立了明朝的统治。

二、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王朝为特色,采取的是武装集团统治的方式。

朱元璋确定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并加强了封建贵族的控制力度。

明朝设立了六部和九卿,确立了明朝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经济状况明朝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为繁荣,尤其是明初的经济水平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高的水平。

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改革,增加了土地中农民的比重,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明朝还进行了对外贸易的扩展,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四、文化特点明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明朝的文人墨客独具特色,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明朝的绘画、书法、剧院、戏曲等艺术形式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五、军事发展明朝在军事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明朝通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朱棣在位期间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了多次征讨,成功稳定边疆,并确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稳定的北方边境。

六、衰落原因明朝在其后期逐渐走向衰落和瓦解,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治腐败、宦官干政、民变频繁、军队混乱、财政困难等。

特别是明朝后期的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的入侵也加速了明朝的衰落进程。

总之,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

试论明朝灭亡原因之财政危机分析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但也是最终灭亡的王朝之一。

明朝灭亡原因众多,其中之一便是财政危机。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解释明朝灭亡的财政危机。

首先,明朝财政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屡次的战争。

明朝时期,战争频繁,不仅需要大量的军费投入,还需要动员大量士兵进行作战。

这导致明朝不得不进行频繁的征税,以筹措战争所需的资金。

然而,军费开支过大,导致明朝财政紧张,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例如,明朝对抗倭寇入侵,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

此外,明朝还进行了多次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如对抗北方的鞑靼人和西方的蒙古人等。

这些战争不仅消耗了明朝的财政资源,还造成了国内的动荡,使得明朝政权更加不稳定。

其次,明朝的税收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也是导致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明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吏治赋税制度。

这个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财政的收入,但也存在许多弊端。

首先,此制度下重农轻商,商人和工匠类人士的负担较重,导致他们积极逃避赋税。

这使得明朝无法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加剧了财政危机。

其次,由于司法腐败和官员的贪污,造成了明朝税收的损失。

官员在收税的过程中往往会收取额外的财物,这使得实际征收到的税收远远不及应收的水平。

最后,明朝税收制度的稳定性差,经常出现改革和调整,使得农民和商人的负担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明朝财政的困境。

此外,明代的货币问题也是导致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

明代的货币流通非常混乱,通胀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明朝财政的困难。

由于明朝大规模的贸易和商业发展,铸币制度和流通方式失去了原有的控制,货币供给过多,价格膨胀严重。

这使得明朝在征税和收入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无法满足国家开支的需要。

同时,通胀还使得人们对货币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导致市场不稳定,商业活动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明朝的货币问题也加剧了财政危机的严重性。

最后,明朝的农业经济危机也是导致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

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

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值得我们进行教学反思。

以下是一份关于明朝灭亡的教学反思的详细描述:1.背景介绍:在明朝灭亡之前,明朝经历了大规模的建设和繁荣,但也面临了许多内外因素的挑战。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详细介绍明朝繁荣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对明朝的繁荣有所了解。

2. 内外因素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外部入侵、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经济动荡等。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详细介绍这些因素,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3. 外部入侵: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部入侵,特别是满洲人的崛起。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介绍满洲人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对抗外部入侵的失败。

4. 内部政治腐败: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也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

我们需要详细介绍内阁制度的崩溃、宦官的权力扩大、民族地方割据等内部政治腐败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到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5. 社会经济动荡:明朝灭亡时期,社会经济动荡加剧,人民生活困苦。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介绍税收重负、农民起义、饥荒等社会经济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统治能力。

6. 灭亡教训:明朝灭亡的教训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从明朝灭亡中汲取教训,警醒他们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入侵对国家的重要影响,以避免重蹈覆辙。

明朝的灭亡是一段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详细介绍灭亡的原因和背景,并帮助学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教学反思也应当强调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思考问题,并使他们能够将这些历史教训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1644年,明朝为什么灭亡

1644年,明朝为什么灭亡

1644年,明朝为什么灭亡公元1644年,闰年,甲申猴年。

这一年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也是明朝灭亡的最后一年。

当然,不可忽视的,这一年还是清世祖顺治元年,李自成大顺政权永昌元年,张献忠大西政权天命元年。

明清异代,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经典话题,不用说,这个话题是没有终极答案。

01 明亡vs清兴如果穿越回到这一年,你作为一个辽东人,你的主帅已经换过几波,有的死了,有点投降了,你的皇帝上吊了,你应该何去何从,是选择继续抗击满人做个英勇的失败者,还是选择南下避开战场了此一生,抑或被迫与诸多归顺满人一样以胜利者的姿态入关?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题,而这恰恰就是复杂历史的复杂处。

距离1644年,如今已经约380年。

在明亡300年时,在文坛领袖与时局变化引领下,曾经引发不少反思风波。

到今天,明史仍旧是一个热门行业,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兴趣盎然。

关于明朝的争论,各种意见仍然相持不下,争论激烈程度不亚于当年东林党与魏忠贤一党的辩论。

个人趣味而言,我之前一向不喜欢明史,明史明人并非没有亮点,但作为古代中国专制的顶点,其中又夹杂着各种利益年年混杂的党争,令人颇为不耐。

坦白说,近年来的这些争论,材料本身并不新,角度也没有超越原有史观,不少依旧是在走忠奸辩论的道德审判。

一如既往,历史对于国人的意义不仅是高悬的宗教式指引,而且也是当下垒块的情绪映射。

按照历史作家张明扬的说法,这些看似冰炭不容的争执隐藏着一个共同的历史观“明亡清兴,是明朝自身的问题,与后金(清朝)是否强大,八旗军是否善战,八旗军的火器革命是否成功,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否英明,满蒙辽联盟是否有效,似乎干系都不大。

”他认为,这种“明朝中心主义历史观”非常自大,因此他的新作《入关》以清兴为重点,展现了吴三桂等辽东人在历史转折路口的低回与抉择,短小精干的篇幅不能掩盖其角度立场的清新。

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辽人更多被简单看作带路党,而满人也在“三藩之乱”后乐见辽人功绩的湮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灭亡原因另析关于明朝的灭亡,各种各样的分析探讨已经非常多了,我的画蛇添足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关于其灭亡原因总中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农民起义这些原因我就不再作过多的啰嗦,我只是补充我认为的两个方面。

一、严重的财政危机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导致国内农民起义无法控制;二、北方地主阶级与南方地主阶级矛盾,削弱了明朝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

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自始至终都非常贫困的一个朝代。

帝国75%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每年田赋税收。

帝国的田赋制度承袭唐朝杨炎所创立的“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粮”,平均每年的约有2700万石(一说2950万石)。

历史的最高峰时1412(永乐帝时期)的收入也不过只有34,612,692石。

如果换算成银两,就是说明王朝平均每年的收入是2700万两白银,最高收入年也只有34,612,692万量白银。

(按照1447年明朝制定的价格定位“每石税粮白银一两”)。

这不仅远不及后来清政府财政收入(早期5000万两左右,后期达到8000万两左右),就是相对于北宋也差距太大,北宋时期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可以达到钱“12600万缗到15000万缗”,宋朝的粮食与钱的兑换比例是“每缗铜钱与一石粮食相抵”。

帝国的财政收入非常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

帝国的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和宫廷开支。

据记载,在十六世纪早期帝国的文官系统中拥有官吏70,000多人,其中官员20,400人,吏51,000人;在1520年左右,帝国拥有世袭武官约100,000余人,(大量的“恩幸得官者”还没有被计算在内)这将近200,000万官吏每年消耗着国家大量的俸禄。

除了大量的官吏,帝国的宫廷中还有大量的宦官、宫女以及大批为皇家服务的技术杂役,因为帝国分为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所以宫廷体系也分为两套班底,又学者考证在明末时期宦官大约有70,000人左右,光禄寺的厨役街达到7,884人(1487年)。

此外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帝国进行供给。

这个庞大的食俸群体,每年消耗大量的国家收入,在帝国每年2700石的田赋收入中,这种俸禄和粮饷的支出达到2300石。

在经过第一轮的分配后,每年的田赋盈余还有370万石左右。

但这仅仅是帝国的正常时期的支出和盈余,但是帝国每个朝代都有大规模的额外支出,比如永乐帝时期曾经先后五次北伐鞑靼和瓦剌,大规模的征讨安南的反叛,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额外的开支不仅消耗了田赋的最后一丝盈余,而且将其他25%左右收入(包括盐税、海外关税等)也消耗殆尽,并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财政危机。

这几乎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埋下的灭亡的先兆。

为了应对财政赤字,减轻财政压力,帝国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轻帝国的财政负担,希望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少官员俸禄,明朝官员的俸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一个正一品大员年禄米只有1,044石,而一个从九品官员的年禄米只有60石,而在两汉时期一个郡刺史(按明朝官员品节,应该是正四品)的你年俸禄就达到2000石。

结果,减少了官员的俸禄虽然在一方面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却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风气,造成了更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二,利用大规模军事屯田,减轻国家对军队财政支出。

明朝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并建立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1392年洪武时期就拥有了120万军队,登记在册的军户有170——200万户。

明帝国的军屯,为每一个士兵提供20亩田地,军户除了要出一人负担兵役,还需要自己承担30%的装备,而其他70%的装备也是邻近军户所负担。

帝国虽然利用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减轻了财政负担,却使得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武备松弛,战斗力下降。

三,采用“开中制”,减轻帝国对北部边防的补给负担。

明朝洪武时期,帝国为了防卫北方的后元(后分裂为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

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洪武帝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减轻了朝廷补给九边的负担,但是却损失了相当大份额的盐税。

山西人商人不仅获得了河东盐池的盐引,也迅速的垄断了两淮的盐引。

帝国虽然节约了每年九边的500万石的后勤供给,却也损失了大规模的盐税,在更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发行纸币(宝钞),增加货币发行量,变相促使货币贬值淡化财政危机。

帝国将纸币的面值分为一贯(1000文)、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和一百文六类。

并且在洪武时期规定了严格的兑换额度“钞一贯,准铜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黄金四两”。

但是,帝国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不得不滥发纸币。

在1385年帝国的各钞局就印发了2700万贯——3400万贯左右的新钞,当时的物价是2贯500文折米1石(明最初实行米银折换率是1石米折兑0.25两白银,在1447年才由政府重新定价。

此处采用1447年之前的兑换价格)。

可是到了1390年,印钞的数量就倒到了7500贯,增长了120.6%——177.8%。

而且滥发纸币并没有停止,在15世纪初每石米的价格就上涨到了30贯(钞)。

米价在短短的不到20年间上涨了12倍。

再滥发纸币的同时,帝国对同前的发行量也大规模增加。

最终导致了“钞不如钱,钱不如银”的尴尬境地。

帝国最初制定的胡货币体系被瓦解。

如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其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

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所以在帝国统治期间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有永乐时期的山东唐婉儿农民大起义、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响马大起义(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四川农民大起义,最终发展到帝国末期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这种希望通过增发纸币来缓解财政危机的措施,不但没有对财政有任何的缓解作用,发而增加了军事镇压农民起义的支出。

可谓“偷鸡不成,放折一把米”。

虽然,建国伊始帝国就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财政危机,帝国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未能行之有效的改善帝国的财政。

但是,由于帝国的科技、经济实力在15、16世纪依然居于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吸引着世界各国前来进行贸易。

帝国可以从中赚取大量的关税。

在两宋时期的司舶使得关税收入就达到200万缗(1159年),帝国虽然进行了海禁正常(保留部分贸易港口),无法达到如此高的关税收入,但是依然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因为在拉美国家占领大量殖民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君主,需要在东方采购大量的奢侈消费品。

由于东方实行“银本位”主义,而西方实行“金本位”主义。

所以,西班牙在拉美掠夺的大量白银全部流入了东方的中国。

帝国由于获得了这大笔的关税收入,勉强维持着财政的中常运转。

同样也保证了帝国的虽然历经多次反抗,依然可以保持原有的秩序。

不过大量的白银流入虽然稳定了帝国的财政,却也在另一方面增加了帝国的金融危机。

因为西班牙人不仅用白银来购买我们的奢侈消费品,同样也利用白银大量兑换帝国的黄金。

因为在欧洲当时的金银兑换比利时1:15,而在东方的中国却仅仅是1:10。

只是由于中国的“银本位”金融政策,在很到程度上规避了这种金融风险。

但却隐藏着严重的金融隐患。

到了16世纪后期,地中海地区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了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不再在东方购买奢侈消费品,并将大量的白银调回地中海地区来应对这种危机。

突然失去了大份额的外来收入,并在金银兑换中损失大量白银的明帝国失去了最后一块木板。

尤其是在万历26年(公元1597年)派遣大规模军队援助朝鲜抗击倭寇丰臣秀吉的入侵。

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几乎耗尽了帝国最后的国库,张居正十年改革的成就全部耗尽。

所以在后来与女真后金的战争中,仅仅可以在萨尔浒之战前保持一种战略进攻的势态,之后就只能在宁锦一线进行战略防御。

这种战略上的转变,不仅是军事上的。

更有深沉的经济原因。

这也跟加重的帝国的财政负担。

为了解决军费,帝国不断的增加新的税收,如“辽饷”和后来的“匪饷”。

结果又加重了社会矛盾,激发了季节矛盾。

经济危机导致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加重了阶级矛盾,促使了明帝国的灭亡。

但是,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来自安徽、江苏一代的农民起义者获得了统治权力,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

由于,地缘的关系和阶级出身的关系。

来自南方的政权的佃农和贫农不可避免的要对地主阶级进行大规模的打压。

在打压地主的同时,为了填充各地流亡的户口,政府又在山西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强制性的移民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槐树移民”,这种移民仅在洪武年间就进行了三次。

这种对北方的严厉政策,虽然迅速的恢复了帝国的经济生产,同时也埋下了一种对帝国朝廷的仇恨心理。

尤其是在帝国实行科八股举取士之后,大量的南方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官僚地主统治集团。

而大量的北方士大夫和地主由于经过金元两代的统治,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南方,更不要说恢复隋唐时期的辉煌。

所以在科举取士中,北方地主所获得权益大大低于南方地主。

在封建王朝时期,党同伐异,结交同乡同年成为官僚集团中维护权益的最有效保障方式。

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北方地主在这种党争中也无法获得有利地位。

经常成为党争失败的牺牲品。

而且帝国的皇帝又有太多的小农的狭隘,对于这些官员采取的手段十分苛刻。

比如,洪武年间的奏折中如果出现一个错字,就有可能被罢官夺职,更有甚者可能被在朝廷的廷杖的责罚中被当场杖死。

以山西为例,据统计在《明史》一书中有可以资格被编写列传的人数大概有139人,当时这139人仅有32人可以善始善终,其他的107人不是被流放就是被皇帝处死,无法得到善终。

正是在朝廷的党争中无法获得优势,反而经常成为皇帝杀戮的对象。

所以,北方的地主阶级对皇帝和帝国都非常仇恨。

在帝国强盛时期北方的地主隐忍不发。

一旦到了帝国危亡的时候北方地主的破坏性就开始显现。

在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激烈的抵抗,尤其是李自成顺利通过居庸关防线不仅迅速完成了对北京的包围和进攻。

更没有给宁锦防线的辽东精兵、长城九边的要塞精兵以及南方各镇的勤王军队一个集结和援助的时间。

试想,如果山西的地主和官吏利用山西的地形优势对李自成进行坚壁清野的防守,并在大同关、娘子关一线进行顽强的防守,那么李自成能否可以顺利到达北京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山西地主纵容了李自成对北京的进攻。

对李自成起义军处于阶级矛盾,北方地主仅仅只是纵容了李自成的进攻。

但面对清军的入关,整个北方地主阶级不仅纵容和不抵抗,更是公开的投降。

所以清军除了在入关前在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进行了一场大战之外,在整个北方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

据《洪业》的记载,清初投降的明朝官员中,90%以上是北方籍的官僚。

这些人不仅帮助清稳固了北方的统治,并组成军队跟随清军南下对南明小朝廷开始攻击。

可以这样说,没有北方地主的帮助,清军别说统一中国了,甚至在北方立足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