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对比秦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认识明朝内部腐败的严重后果,启示当今反腐工作之重要性。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通过对吴三桂主要事迹的学习,树立起爱国、爱民族的正确历史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统治;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2.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吴伟业《圆圆曲》的节选,请同学朗读。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解释:《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

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

这里的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他的人生情感经历,可以窥见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

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吴三桂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接下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认识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一)政治日益腐败【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总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知道明朝中后期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朝臣争权夺利,宦官专权。

【教师活动】讲述明武宗、明熹宗纵情享乐,不务朝政,将政事交给宦官处理,导致宦官权倾朝野。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学生活动】了解宦官专权。

(二)土地兼并严重【教师活动】讲解土地兼并与政治腐败之间的关系,知道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的严重,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危机。

【学生活动】理解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教师活动】出示有关土地兼并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材料。

【学生活动】了解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绝大多数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或变成官绅地主的佃仆,或被迫四处流亡。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17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③明朝灭亡的影响及启示
-重点知识点: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原因分析、启示
-关键词:清朝建立、社会阶层变动、思想启蒙、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重点句:明朝灭亡引发思想家对国家兴亡、社会改革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启蒙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
明朝的灭亡
一、背景
1.政治腐败
2.社会矛盾
3.外患
二、李自成农民起义
2.均田免赋、免差役。
3.政治影响、社会影响、思想影响。
二、简答题
1.明朝灭亡的原因:政治腐败导致国家机构失去民心,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消耗国家实力。
2.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过程:起兵反抗,提出口号,攻克多个城市,最终推翻明朝。对明朝的影响:加速明朝:加强政治清明,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改革创新。
2.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缺乏及时反馈,未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改进措施:
1.教学方法:增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评价: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针对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1.丰富多媒体资源:收集更多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更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历史理解:掌握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2.思维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认同: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4.价值观: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特色创新: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一)背景(原因)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远近就食。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

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陨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陨落》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陨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过程和原因。

2.明确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清易代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明朝灭亡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2.研究新课:通过组织学生听讲、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研究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3.拓展延伸:组织学生研究有关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逐步了解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原因有
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有了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推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
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会更好地讲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三单元内容。

该单元主题内容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

包含内容有:明朝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建筑与文学等。

本单元介绍了明朝前期的相关史实,内政外交都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随着明朝政治上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末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而本课就是关于明朝的终结,为清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明朝情况,对明朝建立,明朝统治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等都有了全面了解。

但是关于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学生很敢兴趣,并自己主动搜集和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下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很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讨论。

尤其七年级18班学生。

本课介绍明朝灭亡,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下让他们感兴趣活动和话题,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

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㈡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2.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证据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2.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3.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和明末农民起义的对比分析后,认识到统治者只有惜民、爱民、富民和安民才能使国家富强,长治久安。

二、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明亡—清兴这一线索,重新确定了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突破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图片收集,视频整理,逐步分析出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①李自成农民起义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突破方法:图像史料分析(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查找资料(自查、他查),归纳整理②清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突破方法:课下:学生课下查资料教师准备视频资源课中:学生之间讨论三、教学设计㈠导入教师:这是古代官员的上朝图,大家看这些官员上朝有什么特点?学生:站的整齐庄重严肃穿的衣服颜色不一样教师:在古代,官员上朝理事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丝毫不敢懈怠。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等奖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等奖

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等奖《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表现,如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等。

- 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理解农民起义对明朝灭亡的推动作用。

- 明确后金(清)的崛起及其对明朝边境的威胁,知道明朝在内外交困下走向灭亡的基本史实。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明朝灭亡的多种原因,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 以李自成起义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农民起义的一般规律,如起义的背景、组织形式、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决策等,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 利用地图、史料等资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时空观念,理解明朝、后金(清)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明朝灭亡的历史中,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对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 体会农民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感受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的反抗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 明朝灭亡的内外因素。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明朝灭亡的复杂原因,尤其是如何理解内忧(农民起义)和外患(后金威胁)相互作用的关系。

- 理解农民起义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式学习法。

四、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从教材编排来看,它是在讲述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后的一个总结性章节,展示了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完整历程。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明朝末年的政治黑暗,如皇帝不理朝政,宦官魏忠贤专权,他们结党营私、贪污腐败,严重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在经济方面,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苛捐杂税,导致民不聊生。

这是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和对减轻赋税的诉求,这一口号吸引了广大农民的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科技名著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明长城和北京城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小说和戏剧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戏剧:汤显祖《牡丹亭》“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师:首先大家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

(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生:自主学习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口号: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闯王李自成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清兵入关:满洲兴起:发展:明朝的灭亡表现:预习提纲:(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师:通过自主学习,大家对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表现: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如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7课,教材通过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两个部分,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设置了“思考点”和“历史资料”,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級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过程,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过程,明朝灭亡的原因。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资料:关于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历史资料。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出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李自成起义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然后呈现清军入关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让学生明白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资料,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及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全面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清朝的建立。

2.教学难点: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对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呈现明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以及清朝的建立等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话说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授、图表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2)通过案例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明朝皇帝朱厚照的性格和国家政治的失误;(3)通过视频资料、图片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的生平和死亡的原因;(4)通过小组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清朝建立的过程以及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5)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明朝的艺术、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2)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兴衰盛衰的变化和发展,树立珍惜和发扬优良传统的价值观;(3)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灭亡原因,朱厚照及其政治失误,崇祯及其死因,清朝建立的过程,清政府打击农民起义的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皇帝权力的局限性和清朝对农民起义打击的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5分钟)教师首先回顾在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铺垫,为今天的课程做好心理准备。

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简述预习感受。

2. 基础知识讲授(20分钟)通过讲解PPT,讲师详细讲解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明朝的一些成就。

教师详细讲解以下几个问题:(1)瓦解的军队和管理混乱的政府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嘉靖年间土地兼并和边塞叛乱的增多等因素,为明末灾害的频发埋下了魔难的种子。

(3)明朝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方面,有印刷术、海上远航、丝绸之路等方面的较为显著的成就。

(4)有关“万历”,“一条龙”, “戚家军”,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明朝的灭亡”。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
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经过。

本课对于学生学习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时
1课时
明朝的灭亡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动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重要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过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清 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政治:日益腐败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

课后补充
(学生提问)补充人物相关知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吴三桂、袁崇焕
丰富学生的知
识,增加学生
的学习兴趣第17课明朝的灭亡【作业与板书设计】
【1.作业设计】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A组(巩固学习)
二、材料题:B组(拓展学习)
【2.板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覆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覆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覆灭》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明朝的覆灭原因和过程;
- 掌握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内患和外患的影响;- 了解明朝的终结与清朝的建立。

教学重点:
- 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
- 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
- 明朝的内患和外患对其覆灭的影响。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参考书籍和笔记。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入明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明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10分钟)
- 讲解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官员贪污等社会问题的加剧;
-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后果。

分组讨论内患和外患的影响(15分钟)
- 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展示和讨论分组成果(10分钟)
-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 全班共同讨论并得出结论。

讲解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10分钟)
- 讲解明朝的覆灭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 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终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小结(5分钟)
- 概括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预内容。

课后作业:
- 完成课后题;
- 阅读有关明朝的书籍,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评价标准:
-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过程;- 学生能够分析内患和外患对明朝覆灭的影响;
- 学生能够陈述明朝的终结和清朝的建立。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展现了明朝灭亡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应具备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分析史料,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史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如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画卷,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讲解史料,阐述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归纳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对明朝有何影响?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外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明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如明朝的建立、繁荣等。

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事件。

2.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引用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从繁荣走向灭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外患等问题,呈现明朝灭亡的过程。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一些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如: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明朝后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教案说课稿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材内容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___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历史事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认识统治腐败、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明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最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总结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有哪些?1)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断。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混乱,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___起义推翻明朝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___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___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学习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直接原因: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2.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1644年,攻进北京城内,末帝崇祯自缢。

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明末农民战争图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达后当过兵。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

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

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北京。

起义军占领外城,崇祯出皇宫,登煤山(今景山),临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缢,并挥剑砍伤长女,杀死幼女。

在走投无路下,缢死煤山寿皇亭前的一棵槐树上。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给这棵古槐定为“罪槐”,并加上了一条铁锁链。

知识点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形。

万历以来。

明朝统治日益腐朽,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推翻。

李自成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建立政权,最终在明末残余势力和清军的共同镇压下失败。

满洲(辛亥革命后称满族)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展起来的,在明万历末年建立后金政权,形成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并进而取代明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在近40年的时间里,后金或清朝、明朝和农民起义军这三支势力,相互角逐,展开了频繁的斗争。

结果,满洲贵族取得胜利,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

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等,学生对于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已形成相对稳固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学习李自成起义有较大的帮助。

部分学生通过《明朝的那些事儿》等作品,对明朝中后期腐败的统治有所了解,教师可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推动师生与生生交流。

不利因素:明末清初这一段历史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学生可能无法科学认识李自成起义失败以及清军入关成为中原统治者的合理性。

为破解这一难点,教师需着力强调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土地兼并,这是导致明朝后期内忧外患局面的根本原因。

学生认真观察所示图片,并阅读《崇祯遗积极回答教师的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营造情景,使学生的状态迅速进入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层层深入。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形。

万历以来。

明朝统治日益腐朽,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推翻。

李自成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建立政权,最终在明末残余势力和清军的共同镇压下失败。

满洲(辛亥革命后称满族)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展起来的,在明万历末年建立后金政权,形成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并进而取代明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在近40年的时间里,后金或清朝、明朝和农民起义军这三支势力,相互角逐,展开了频繁的斗争。

结果,满洲贵族取得胜利,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

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等,学生对于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已形成相对稳固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学习李自成起义有较大的帮助。

部分学生通过《明朝的那些事儿》等作品,对明朝中后期腐败的统治有所了解,教师可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推动师生与生生交流。

不利因素:明末清初这一段历史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学生可能无法科学认识李自成起义失败以及清军入关成为中原统治者的合理性。

为破解这一难点,教师需着力强调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土地兼并,这是导致明朝后期内忧外患局面的根本原因。

学生认真观察所示图片,并阅读《崇祯遗
积极回答教师的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营造情景,使学生的状态迅速进入课堂。

检查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答案的情况。

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对于深入学习部分答题思路不明确或跑偏的小组,及时予以点拨;对于答题思路清晰且准确的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的答案,确认无异议后,讨论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

确定答题的方向和思路,二轮讨论过后,确定答题的要点,组
请每一组1-2名学生起立口述本小组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的答案,允许其他小组学生起立补充或修正,并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清晰地陈述要点。

每一组名学生起
立口述本小组深入学
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
合题的答案,他组发
言而本组有不同意见
时,积极起立补充或
修正。

通过口述、补充、修
正深入学习部分的材
料题或综合题,90%
的学生应能依据材
料,指出李自成起义
爆发和迅速发展的原
因;并依据所给选项,
归纳明朝灭亡的原
因。

归纳、汇总学生深入
内容,补充学生未展示
对教材内容进行线索式回顾,突出重难点知识的讲述,最后对本节课所讲内容做小全体学生认真听讲,
对基础感知和深入学
习部分的知识加深记
忆和理解,认识和学
习教师补充的知识,
最后将知识网络图记
录在教材上。

学生通过记录知识网
络图,应对明朝中后
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
荡、李自成起义、满
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形
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并能客观认识明代中
后期科技成就的特点
和局限性。

独立完成迁移应用部
分的单选题,教师评
讲之后,订正做错的
题目。



用;第
自成起义迅速发展原
因的掌握;第
1. “权阉肆,寇如林。

”《三字经》的这句话道出了明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导致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主要因素是()A. 制度不完善 B. 政治腐败 C. 经济萧条 D. 灾荒连年
2. “1640年以前,李自成起义军几起几落,多有挫折。

而在此以后的4年内,发展迅猛,势不可挡。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

”据所学知识判断,李自成起义军迅猛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B. 建立大顺政权,扩大了起义军的影响力
C. 吸纳了大量流离失所的灾民
D. 清军入关,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3. “经过三十多年的征讨,他以无畏的勇气和高超的谋略,统一了原本同族却又各自为政的女真各部落,如愿以偿地登上了部族的权力顶峰,成为俯视群雄的女真之王。

”文中的“他”又被称作“大清朝的奠基人”,他是()
A.完颜阿骨打
B.多尔衮
C. 努尔哈赤
D. 皇太极
4. 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最后做出的选择是()
A. 继续效忠明朝崇祯皇帝
B. 投降大顺王李自成
C. 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
D. 自立为王,建立新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