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韩信谋士-蒯彻

韩信谋士-蒯彻

韩信谋士-蒯彻公元前196年,韩信死,刘邦架起油锅要炸韩信的谋士蒯彻,两边的大臣都在围观,五花大绑的蒯彻被武士押上来,他看到众人都在用好奇目光盯着自己,心想即然韩信已经死了,自己也逃不了干系,就是死,也死一个痛快,他突然向油锅里冲去。

这一出呼预料的举动,使人不知所措,刘邦坐在龙椅上大为震惊,立刻大喊:抓住他,还没有公审呢?话音刚落,樊哙反应灵敏,冲过去一把抓住他往后拖。

今天大家看热闹的主角是蒯彻,他死掉,还看什么看,油炸蒯彻也得说个原因?不能无缘无故地炸死他,这个刑法够残酷的,死也让他死明白。

这件事还要从韩信临死前说起,韩信被萧何骗到京城,吕后下令处死,韩信不服气,我没有谋反,凭什么要杀我。

萧何对他说,到这里容不得你辩解。

韩信长长地叹到:悔不该不听蒯彻的话,他说,到了京城就没有你说话的权力,此一时彼一时,果不其所然,后悔呀!落到今天的下场。

韩信死后,萧何把这话传给刘邦,说韩信谋反是蒯彻挑拨的。

刘邦听候,把蒯彻抓来就是想问明白,蒯彻对韩信说了什么,为什么不让韩信进京,为什么要挑拨韩信谋反。

被樊哙拖到一边的蒯彻想死死不了,刘邦要开公审大会,刘邦看了看蒯彻问道:韩信有反意你知道吗?蒯彻说道:我不知道,我知道韩信死得冤枉,皇上得天下,文靠张良,武靠韩信,现在张良逃掉了,韩信斩了,真是情理难容。

刘邦说,朕得天下非韩信一人之力,是靠群臣辅佐的。

蒯彻哈哈大笑,他回答道:楚汉争锋,韩信投楚则楚胜,韩信投汉则汉胜,我劝告他等楚汉打得两败俱伤时,你趁机出兵可以灭掉双方,自己可以成为帝业,可是他不听我劝,非要帮助汉,使汉王夺得天下,而自己却冤枉之死。

刘邦问道:你今天要在大家面前说出韩信的死的确是冤枉。

我今天就放掉你,说不出原因就把你给炸了。

蒯彻说:韩信做错了十件事,导致他被冤枉。

一不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二不该击杀章邯,取关中之地,三不该涉西河,抓住魏王豹,四不该合渡井陉,杀陈余和赵王歇,五不该擒夏悦,斩张同,六不该袭破齐国历下军,击走田横,七不该夜堰淮河,斩周兰,龙且二将,八不该该下围项羽,九不该九里山设十面埋伏,十不该逼项羽乌江自刎。

蒯彻—搜狗百科

蒯彻—搜狗百科

蒯彻—搜狗百科 汉四年⼗⽉,也就是五年后,蒯通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也是韩信的帐下,当时韩信授命于刘邦引兵东,进攻齐国,还未渡平原就听到郦⾷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

韩信正要退兵,蒯通⿎动其偷袭齐国,说“将军受诏击齐,⽽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将军乎?何以得⽏⾏也!且郦⽣⼀⼠,伏轼掉三⼨之⾆,下齐七⼗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馀,为将数岁,反不如⼀竖儒之功乎?”韩信听其计,趁齐国不备,⼀举攻克齐国都城临淄。

这⾥是后世认为蒯通为韩信谋⼠的依据,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的是“范阳辩⼠蒯通说信⽈”,这⾥没有明确说明蒯通为韩信谋⼠,反⽽从这⾥看,蒯通仅仅是来说策的说客。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班固也认为“蒯通⼀说⽽丧三俊”。

蒯通之谋就有必要追究⼀番,蒯通究竟为何出此谋?此谋究竟对谁有利?这⾥可以有三种解释:⼀,蒯通为韩信以后⾃⽴⽽打定基础,临时⼩施⼿段辅助韩信成就⼤业,可以说深谋远虑。

⼆,惟恐天下不乱,借此来实现⾃⼰翻⼿为云,覆⼿为⾬的纵横家本⾊。

三,为其他⼈⽽谋,蒯通施展⼿段借此以乱齐汉联盟。

因为后来有蒯通说韩信⾃⽴,所以⼀般后⼈皆认为是第⼀种原因。

但是笔者却倾向第三种,史记有这么⼀端话:“通善齐⼈安期⽣,安期⽣尝⼲项⽻,项⽻不能⽤其筴。

已⽽项⽻欲封此两⼈,两⼈终不肯受,亡去。

”从这段可以推测蒯通曾经为项⽻客卿,联系到蒯通五年内毫⽆动静,很可能因为⽆明主辅助,⽽楚汉期间惟有项⽻刘邦双雄并⽴,余者皆不⾜论。

⽽刘邦项⽻都有⾼参辅助,蒯通投靠亦不能尽展所学,是亦未曾前去辅助。

但是在汉三年却有了转机,项⽻中陈平反间计⽽痛失⾼参范增,处于缺乏谋⼠辅助的尴尬境地。

⽽此时蒯通以及好友安期⽣趁此辅助项⽻施展抱负亦合情合理,项⽻欲封他们必然他们有⼀定功劳出过计策才可,这⾥笔者以为“乱齐”就是蒯通为项⽻⽽谋,项⽻因此⽽分封之。

但是前⼀种也有很⼤的可能,亦合情合理,或项⽻不能⽤其策,⽽转投韩信,试图辅助韩信三分天下⽽谋之。

一句话让刘邦打消烹杀蒯通的念头,蒯通到底说了啥

一句话让刘邦打消烹杀蒯通的念头,蒯通到底说了啥

一句话让刘邦打消烹杀蒯通的念头,蒯通到底说了啥本文导读:蒯通又叫蒯彻,范阳县人,曾担任过韩信的谋士。

那么,韩信临死时所说的“悔不用蒯通之言”到底是指什么呢?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兵平定了齐国,刘邦派张良前往齐国封韩信为齐王,以拉拢韩信;与此同时,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想要和他联合,平分天下。

当时的局势已经十分明显,韩信是一支对天下走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若与刘邦联合,则项羽灭亡;他若与项羽联合,则刘邦被淘汰;抑或韩信自立,天下则呈三足鼎立之势。

对此,蒯通心知肚明,于是便想劝韩信背叛刘邦。

他说:“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

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

”又说:“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

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虿之致蠚;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

此言贵能行之也。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

‘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无疑臣之计。

”但韩信顾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最终还是否决了蒯通的建议,与刘邦联手打败了项羽,又把刘邦推到了天下共主的位置上去,自己则去当了楚王。

而蒯通因游说韩信自立不成,自知无法立足,就假装癫狂去做了巫师。

总之,韩信临死前所谓的“悔不用蒯通之言”,指的就是后悔没有听取蒯通的建议,自立为王。

刘邦平定陈稀后归来,听说韩信已死,又是高兴又是怜悯,问吕雉道:“韩信临死前说了些什么?”吕雉于是把韩信临死前所说的话讲了一遍。

刘邦这才知道,蒯通竟然曾教唆韩信背叛自己,自然大怒,马上命人把蒯通召来,准备烹死他。

不料,蒯通仅仅对汉高祖刘邦说了一句话,便让刘邦打消了烹杀蒯通的念头。

那么,蒯通到底对刘邦说了什么?蒯通的原话是这样的:“狗各吠非其主。

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

第七十九节韩信的心很坚挺

第七十九节韩信的心很坚挺

第七十九节韩信的心很坚挺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

于是,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

”韩信问:“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失败在于决断。

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

”韩信说:“好,那就有劳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蒯通看了看韩信的随从,那意思就是现在人太多,不方便说。

韩信也明白蒯通的意思,便对左右的人说:“你们先都回屋休息会,我和蒯通先生聊会天。

还有,不要让别人来打扰。

”就这样,所有的侍者都下去了,而且门外的警卫也堵在门口,不许其他人去屋里打扰。

现在屋里只有韩信和蒯通两人了。

于是,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那是贵不可言啊!”韩信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是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聚起。

正当这时,天下人关心的只是灭亡秦朝罢了。

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野郊外,数不胜数。

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

然后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

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

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

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

以我估计,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

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

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能赢。

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

蒯通:秦末第一辩士,劝韩信谋反,靠诡辩免死,之后还福寿双全

蒯通:秦末第一辩士,劝韩信谋反,靠诡辩免死,之后还福寿双全

蒯通:秦末第一辩士,劝韩信谋反,靠诡辩免死,之后还福寿双全韩非子之《说难》有云: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什么意思?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故而好利者说之以名,好名者说之以利,基本上等于对牛弹琴,不但不能达到游说的目的,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

归根到底,这句话其实就是游说的精髓,虽然不过短短十几个字,然而其中的精义,数千年来,天下辨士如过江之鲫,深刻领会这十几个字的,恐怕就是凤毛麟角。

但很显然,蒯通就是这凤毛麟角当中的一位,他也因此成了秦末第一辩士,为什么这么说?一:一张嘴就拿下三十余城蒯通本名蒯彻,汉武帝时,为避刘彻的讳,史家将彻改为通,从此,蒯通之名就流传千古了。

那么,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蒯通是赵地范阳,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定兴县人,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派武信君武臣进攻赵地,武臣自白马津(河南滑县)渡过黄河北上,一路兵锋甚急,蒯通得到消息后,那颗年轻的心就躁动起来了,躁动起来怎么办?非常之世当立非常之功,又怎么能老死于户牖之间呢。

但这个功该怎么立?当时,范阳县令徐公,不是什么好鸟?范阳掌权十多年,对待老百姓特别严苛,老百姓都恨不得杀了他,原本还有秦朝管着,老百姓也不敢怎么胡乱折腾,可现而今,天下大乱,徐公就有点惴惴不安。

他不是笨蛋,知道秦朝长不了,长不了怎么办?殉难,当秦朝的忠臣?说实话,一来没那个力量,二来也没那个觉悟;既然不能殉难,那就向义军投降,然而,徐公知道,自己手头血债甚多,万一人家秋后算账呢。

就这么患得患失,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蒯通摸透了他的心思,于是立刻求见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虽然,贺公得通而生听说你就要死了,所以,我特来吊唁,尽管如此,但还是要恭喜你啊,因为我又给你带来生路。

见面毫不客气,出口就危言耸听,比如当年子贡见越王勾践,一句特来吊君,牢牢抓住了徐公的心思。

到了这个份儿上,徐公基本上就要跟着蒯通的思路走了,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了,跟辩士,特别是优秀的辩士打交道,就千万不能让他开口,一旦开口,事情就有点麻烦。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故事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故事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故事
【拼音】jī bù kě shī , shí bù zài lái
【成语故事】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而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认为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韩信没有采纳蒯通的意见。

【典故】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释义】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相近词】时不可失、时不我待
【示例】你们应该去,应该马上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杨宗镜《话剧演员的怀念》
【成语例句】
◎ 去干!这叫'机遇',就是您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 他对汪说:"孙哲生搞不下去了,行政院长非公莫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请当机立断。


◎ 3.谈话时机有大候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好谈话时机,把握准谈话火候,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大将军韩信及早背叛刘邦?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候,蒯通出场了。

他的出场不是为了解救齐国,而是加剧齐国的灭亡。

原本刘邦命令攻打的同时,还派遣使臣郦食其去劝降,本来已经成功了。

但是经过蒯通的满嘴说服之下,使韩信动了齐国的念头,为了增加自己的功劳。

就因为如此,加深了刘邦对他的猜忌。

第二次出场,就是改变韩信一生的事件了,甚至把韩信的一生成败连在一起。

齐国在韩信的攻打之下,没多久就收复了,韩信逼迫汉王封自己为齐王。

正在他兴奋的同时,蒯通在旁煽风点火。

我们也不能怪罪蒯通,他只不过是想要借韩信之手,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已,可谓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他劝韩信自立为王,跟项羽和刘邦三分天下,甚至日后称霸天下。

也许韩信已经听进去了,但他说:“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我怎么可以背叛他呢。

”韩信不忍心背板汉,但又觉得自己功劳甚高,于是谢蒯通之言。

之后,韩信被骗入未央宫,在死之前,曾悔恨,当初没有听信蒯通之言,觉得自己的死不是你们的错,而是老天在作怪。

蒯通的这两次出场,也许改变了韩信的一生,韩信本身的性格就是如此,要怪就怪他没有抓住机会,不然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早几百年出现了。

蒯通对韩信有什么计策蒯通作为一个谋士,他曾给自己的主子韩信出过很多计策,但是他最为出名的,那就是两个,第一是乱齐之策,第二是三分天下。

而韩信只采用了前面一个计策,另外一个他拒绝了,可以说就是因为韩信的拒绝,历史的天平秤就偏向于汉,足见三分天下这个计策的影响力很大,足以改变整个局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公元前203年的时候,韩信在攻破齐国之后,连续占领了72个城池,并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了当时“楚汉争霸”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对于韩信来说,这时候背叛,可以说是绝佳的机会,当时争斗中的双方都不敢得罪韩信。

那些谋士,就动了歪脑筋,就想鼓动韩信选择自己那方。

第一个去劝说的人是武涉,他想要叫韩信中立,让他互不相帮,但毕竟他是楚军的人,其说服力毕竟有限。

【汉朝历史】辩才无双的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

【汉朝历史】辩才无双的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

【汉朝历史】辩才无双的蒯通,曾劝韩信自立为王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蒯通这个人,在汉初历史中的地位真是有些奇怪。

说他重要吧,在《史记》中,丫连个列传的资格都没有混上,你说他不重要吧,好多人的列传里还都不得不提到他。

而且,描写他的篇幅还不短,远远超过一些列传传主的记述文字。

他的定性也很奇怪,在官方史料中好像不算是个忠义之士,虽然他或许还不是个“贰臣”。

正史中,他因为策反韩信被韩信临终前“检举”,遭刘邦擒获但又被赦免之后,他的事迹少有描述,但在野史中,他的形象很饱满,而且被塑造成大汉朝的忠义之士。

关于这个人,半虚半实的野史对他确实是挺感兴趣,比如,在京剧《淮河营》中讲道:他和李左车(另一个半红不紫的人)以及栾布(上了列传,但文字篇幅远小于前两个),共同奔赴淮南国进行策反工作,因为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欲篡刘家江山。

刘邦之子刘长,镇守淮南,甚为勇武。

刘长为赵妃所生,吕后为了争权害死赵妃。

二十年来,刘长一直认吕后为生母。

于是,汉室旧臣蒯通、栾布、李左车等前往淮河营,欲向刘长讲明往事,请其立即发兵除吕扶汉。

这个京剧,野史的成分较多,我想,以吕后的精明能干以及凶狠毒辣,有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公然跑去策动淮南王谋反。

况且,大汉的开国重臣那么多,即便萧何、留侯不在人世,周勃、陈平等人也是大汉朝的精华所在呀,他们都不敢动作,哪轮得到三位边缘人物(相对陈平等人而言)瞎操心呀。

这个京剧还大肆歪曲了史实,第一,吕后固然心狠手辣,但决没有害死过刘长的母亲赵妃。

赵妃是因为赵国国相贯高谋反,而受到牵连的,因为赵妃原是赵王张敖的妃子,高祖八年途经赵国时由张敖进献给刘邦的,结果贯高一抓,一个萝卜带出一大块泥巴,把无辜的赵妃也给逮了。

淮阴侯列传的主要故事情节

淮阴侯列传的主要故事情节

淮阴侯列传的主要故事情节淮阴侯列传早年的经历使韩信学到了不少东西。

他身材不高,比较瘦小,长着一副大众脸,眉毛和胡须很像女人,而且皮肤比较黑,别人见了就叫他“黑漂母”。

这种情况如果是在现在,无非会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他太聪明,帅得掉渣;要么是丑得独树一帜。

韩信最好的解释就是前者,但在那个时代,虽然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看重的往往是后者。

刘邦坐稳天下后,韩信凭借自己的赫赫战功当上了齐王。

韩信当上齐王后,想把整个山东地区统一,然后封为自己的封地。

这时候刘邦手下有一位叫蒯通的谋士,他献上一计,说:“以目下齐国的形势来看,韩信是不能当皇帝的,可让他当个诸侯王就行了。

”这本是一条毒计,没想到蒯通却成功地被吕后采用,并且顺利地说服了刘邦。

于是,在齐王韩信那里,一颗璀璨的将星冉冉升起。

韩信率领军队北伐燕赵,准备推翻刘邦,自立为王。

我们都知道,韩信是靠自己的真本事打下的江山,而那些反叛的人又怎么样呢?在未投降之前,陈豨、英布等人尚有一定的实力,还可以跟刘邦打上一仗。

投降之后,刘邦对他们不再防范,任由其为所欲为,于是便与匈奴人勾结起来,谋划叛乱。

谁知刘邦有一点心血来潮,想要亲自出征,于是,问张良和萧何,二人说:“北方可平”,可韩信却坚决反对,结果被杀。

韩信死后,人人都说韩信这是咎由自取,殊不知他也是命中注定。

说起“胯下之辱”,想必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吧!这本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因它而被后人歌颂千年。

如今,如果你去曲阜游玩,依然可以看到“胯下之辱”石碑,有些大学生也经常到这里来感受当年韩信的屈辱。

许多人不理解韩信为什么不杀了他?我认为,韩信想过了,就算杀了他,也没用,最终只会引起天下更大的反抗,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反而让自己背上了骂名。

而且,韩信当时并不缺钱,在他发达之后,他把他的部下都分封了,所以杀了韩信也是白杀,那不是等于把肉割下来喂狗吗?既然如此,倒不如留住性命,日后再找机会报仇。

被软禁三年之后,韩信已经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于是他向刘邦提出请求,希望回乡养老。

韩信回拒武涉游说宁死不叛汉王,蒯通求见韩信为其看相并与之深聊

韩信回拒武涉游说宁死不叛汉王,蒯通求见韩信为其看相并与之深聊

韩信回拒武涉游说宁死不叛汉王,蒯通求见韩信为其看相并与之深聊盱眙人武涉奉了项羽的密旨来到了齐国,他去拜见齐王韩信。

见面后武涉先是代表项羽祝贺韩信成为齐王,然后又说了许多溢美之辞。

见到项羽派人来祝贺自己成为齐王,韩信感到意外。

无论从哪方面说也轮不到他项羽来祝贺,毕竟现在汉楚还处在对抗阶段。

但是楚使既然来了,韩信仍然照常按礼节接待并让来使转达对项羽的感谢。

武涉看到韩信心情不错,就将话头转向。

他开始劝说道:长久以来,天下人饱受秦朝的暴政之苦。

人们实在无法忍受了,才相继起来反抗暴秦。

灭掉秦国后,项王在咸阳按照在亡秦战斗中的功劳裂土封王。

从此天下没有了战争,士兵也各归故里、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是汉王首先在汉中起兵东进,占领封国,抢占封地。

把三秦纳入自己手中,搞得天下人心惶惶。

所有这些举动,项王并没有对汉王有过多计较。

念其当年第一个进入咸阳的功劳,承认其在关中的既得利益。

但汉王并未就此罢休,又带兵东出函谷关。

占领韩魏诸国,继续东进攻楚。

汉王的企图很明显,他要把整个天下都攻占下来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汉王的贪婪太过分了,几乎达到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韩信静静地听武涉讲,没有插嘴。

话到这儿,他已经听出武涉此次使齐的意图了。

武涉正说在兴头上,看韩信听得挺认真心气更高了。

他又接着说:据我了解的情况看,汉王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他几次置于项王的掌握之中,但项王念及当年起事时的兄弟情义。

不忍心将汉王置于死地,让他得以活到今天。

可是汉王却不知恩图报,一旦脱身就翻脸不认人违背誓约,组织力量攻打项王。

由此可见,汉王完全是一个没有半点儿诚信可讲的人。

将军值得为这样的人卖命吗?将军投奔汉王后,得到他的重用为汉王统率汉军攻城略地。

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收复三秦。

攻陷魏、赵、燕和齐诸国。

但到头来,汉王绝不会放过将军必陷您于死地。

听到这儿,韩信有些听不下去了。

武涉的一番说辞危言耸听,让他觉得有损汉王的形象。

有离间他们君臣关系的嫌疑,韩信有些不耐烦地站了起来。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蒯通说韩信的内容介绍在韩国攻破齐国之后,想要养精蓄锐的时候,刘邦一直催促他出兵,但是韩信依旧驻扎齐国。

这时候,蒯通出面劝告,想要让他拥兵自立。

蒯通跟韩信说:“我听说只要是勇猛和谋略过人的臣子都会让君主感到威胁,而且只要是功劳高过君主的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赐。

如今你已经有了让汉王感到威胁的威信,这种功劳得不到赏赐,那么你想去投靠楚霸王?霸王这人不会信用;假如你还想回归汉王的话,汉王对你感到畏惧。

所以说,那么大的功劳,又有何安身之处。

”韩信听完之后,并没有做出决定,只是说:“先生你暂且回去,容我再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之后,蒯通看没有动静,就再次去劝说韩信,说道:“能够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才是成功的开始;能够有所谋划的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要果断的处理事务,行动缓慢就会影响到整个大业。

把心思都放在枝节上,就会把天下大事给遗漏掉;明知该怎么做,却不敢果敢行动,这往往就是做事失败的原因。

常言道:徘徊不定的狮子,还不如一只身怀剧毒的蝎子;停滞不前的千里马,还不如缓慢前进的老马。

这些话都表明做事情说做就得做,决不能犹豫,不能错失良机,毕竟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希望能够好好想想。

”虽然韩信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背叛汉王,毕竟是汉王一手提拔了自己,自己不能做出背信义的事情,因此韩信拒绝了他的劝告。

历史上的蒯通是废柴吗观看韩信,我们会发现他光辉笼罩,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却忽视他背后的谋士,其中就有蒯通这么一个人物。

蒯通本人其实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奈何他遇到了韩信,韩信本人的政治天赋并不高,由于韩信的优柔寡断,错失称王良机。

因此,很多人蒯通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废材”一个,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蒯通,真的是“废材”吗?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

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项羽和蒯通都劝韩信自立,韩信为何不听,真的是因为忠于刘邦么?韩信在刘邦那里发达后,正是项羽艰难困苦之时。

项羽为了战胜刘邦,派武涉游说韩信,希望韩信离开刘邦。

韩信对武涉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

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

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

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后来齐国人蒯通为了齐国利益,也来游说韩信,韩信也拒绝了。

由此,很多人根据这两件事情,以为韩信对刘邦是十分忠诚的,以为刘邦杀害这样一个对自己十分忠诚的将军凉了天下功臣的心。

山野老人以为,这两件事情不能说明韩信对刘邦的忠诚。

韩信这样做只不过是韩信明白自己无法战胜刘邦,不敢反叛刘邦。

韩信说这一番话,并不是韩信真实的想法,韩信只不过是在耍心机,以此迷惑刘邦,希望从刘邦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为什么这样说呢?山野老人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韩信深知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

韩信在京城的时候,刘邦闲来无事,找韩信聊天。

刘邦一时兴起,问韩信:“寡人能带多少兵?”韩信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军马!”刘邦又问:“那么,将军能带多少兵马呢?”韩信得意洋洋地说:“我韩信是越多越好!”刘邦讥笑说:“既然你是越多越好,怎么被我利用呢?”韩信脑子反应快,连忙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善于驾驭将领,这是我被陛下利用的缘故。

再者陛下受上天派遣,一般的人怎么能与陛下相比呢?”韩信这里尽管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是也有自知之明。

韩信知道,要是自己带兵与刘邦对阵,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

要是与刘邦在更大的领域里交手,自己不是刘邦的对手。

这就是韩信说的,刘邦善于指挥将军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

二,实践证明,韩信不敢反叛刘邦。

蒯通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

蒯通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

蒯通为何劝韩信自立为王谋士在古代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队伍,他往往在暗中观察,看看谁能主宰大局,然后伺机对这些人物施加影响。

靠着这些领袖级的人物,谋士往往也能呼风唤雨,甚至一跃成为帝王师。

不过成为帝王师的毕竟不是多数,比如张良、陈平、荀彧、刘伯温、诸葛亮之类,大部分往往如过眼云烟,在历史的长河中匆匆一闪,然后成为岁月的过客。

今天所说的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曾经劝说韩信自立为王,让他脱离刘邦的阵营。

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篮嗠,熛至风起。

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

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于京、索之闲,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

汉王将数十万之觽,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闲,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觽,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愿足下孰虑之。

意思是说:天下的英雄豪杰们,他们刚开始发动抗秦,只要有人自立为王,登高一呼,天下的有志之士,全都聚合到一处来了,多得像云兴雾涌,鳞次栉比;快得像火之乱飞,风之疾起;在那段时间里,大家所忧虑的,是如何消灭暴秦罢了!现在的情况,是楚王与汉王双方在争夺天下,使得天下那些无辜的老百姓,死伤遍野,父毙子亡,尸骨抛弃在荒野,不计其数。

“齐人蒯通,说韩信曰”原文及译文参考

“齐人蒯通,说韩信曰”原文及译文参考

“齐人蒯通,说韩信曰”原文及译文参考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齐人蒯通,说韩信曰”原文及译文参考,欢迎阅览。

①齐人蒯通,说韩信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②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侯也,计者事之机也,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不如驽马之安步;’此言贵能行之。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洋察之。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③汉十一年,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④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22、下列成语不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一项为:()(2分)A、漂母之恩B、胯下之辱C、破釜沉舟D、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3、从文本第①段中可看出,导致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是□□□□(2分)24、文本①——④段中划线句理解错的一项是(2分)A、“先生:你暂且休息去吧,我会想念你的。

蒯通劝韩信语

蒯通劝韩信语

蒯通劝韩信语蒯通劝韩信语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韩信曰:“善。

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闲。

”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①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篮嗠,熛至风起。

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

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

然兵困于京、索之闲,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

汉王将数十万之觽,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②败荥阳,伤成皋,③遂走宛、叶之闲,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觽,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④为百姓请命,⑤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愿足下孰虑之。

”注①集解张晏曰:“背畔则大贵。

”注②集解张晏曰:“折,耱败也。

北,奔北。

”注③集解张晏曰:“于成皋伤匤也。

”臣瓒曰:“谓军折伤。

”注④正义乡音向。

齐国在东,故曰西向也。

注⑤正义止楚汉之战斗,士卒不死亡,故云“请命”。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

肝胆相照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肝胆相照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肝胆相照的意思是用来比喻以真心相见。

那你们知道肝胆相照的典故是什么吗?西汉初年,有一个叫蒯通的人,他足智多谋,很善于分析形势,为人出谋划策。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楚汉相争之际,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处于相持阶段,一时之间难分胜负。

刘邦的部下中,韩信势力非常强大,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想说服韩信建立第三种势力,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

于是,他化装成看相的去见韩信,他对韩信说:“小人不才,对于占卜之事略知一二。

给人看相,我一看他的骨相,就知道他的贵贱;二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喜忧;三看他的性格是否果断,就知道他能否成就大业。

用这三方面来推断一个人的前途几乎可以说万无一失。

”韩信听了,说:“好啊!那你给我看看,怎么样?”蒯通说:“看您的面部,做官再高也不过封侯,而且很危险。

看您的背部,富贵自不用说。

”蒯通看韩信已经动了心,便接着说:“如今楚汉相争,百姓死伤无数。

两方相持不下,他们的胜败,便决定于您。

您帮助项羽,项羽就胜;您帮助刘邦,刘邦就胜。

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拿出自己的肝胆,为您出主意,只是怕您不肯采用。

我建议您,依靠自己的势力建立第三种力量,和他们三足鼎立。

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您必须当机立断,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您去帮助项羽,刘邦一定饶不了您;您去帮助刘邦,刘邦怕您夺他的天下,也很危险。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上天给你的福分你不要,反而要犯错误;机会到来你不动手,反而会有灾祸降临。

’请您认真地想想。

”蒯通已经将整个形势分析得很透彻了,但韩信认为刘邦对他很好,一方面不忍心背叛刘邦,另一方面也不相信刘邦会对他下毒手。

他最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

后来,他被刘邦猜疑,还被吕后杀死了。

肝胆:借指真心诚意。

比喻待人忠诚真挚,不耍心机,不玩权术。

宋朝大文豪范仲淹官居宰相,他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良相治理的是国家,良医治理的是身体,职业虽然不同,道理却是相通的。

就拿肝(经)和胆(经)来说吧。

大家都知道“肝胆相照”这一成语,比喻以真心相见。

捷足先登的典故

捷足先登的典故

捷足先登的典故
[典故]
蒯通是西汉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

他曾经劝韩信背叛刘邦,但韩信没有听从。

等到韩信被杀后,刘邦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怒,就派人将蒯通抓来审问。

刘邦问道:“蒯通,听人说你曾劝韩信谋反,是否有这回事?
蒯通面无惧色地说:“是的,确实有这样的事。

只可惜韩信太傻了,不听我的劝告,结果被杀了。

如果他现在还手握重兵,谁敢动他半根毫毛!”听完蒯通的话,刘邦更加气愤,就下令要将蒯通投入油锅活活炸死。

蒯通听到刘邦要将他下油锅,急忙大声喊道:“皇上!你不能这样对我!”刘邦愤怒地说:“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对你?”
蒯通说:“皇上!你听我慢慢说,等说完了再杀我也不迟。

秦朝快要灭亡时,就像是一只鹿在大地上奔跑。

天下各种政
治势力,都想抢先把它抓到手。

但是,到底谁能最先抓到呢?那就得看谁跑得最快。

谁的动作迅速,谁才能先抓到,也就是说捷足先登。

在群雄争先的形势下,我劝韩信去争夺政权有何不对?更何况,当时我是韩信手下的谋士,我理应全心全意地替他出主意。

再说,当时有意争夺政权的人很多很多,又不止皇上您一个人。

我劝他造反,也不只是造您一个人的反,您为何要将我下油锅呢?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刘邦听了蒯通的话,认为的确有道理,于是就下令放了他。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
脚步快捷者最先登上高峰。

比喻行动敏捷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

[例句]
刘翔在奧运会上捷足先登,率先到达终点,夺得一百一十米栏冠军。

韩信临死前,悔不听蒯通之言,那么他反刘邦究竟能否成功

韩信临死前,悔不听蒯通之言,那么他反刘邦究竟能否成功

韩信临死前,悔不听蒯通之言,那么他反刘邦究竟能否成功韩信是历史上的一代名将,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为刘邦开创的大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大汉的大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打下的。

但是韩信的功劳和才能给刘邦的震慑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刘邦先是用陈平的计策,搞了一次突然袭击,把韩信这只猛虎给关进了笼子里,贬为淮阴侯,幽禁于京都。

最后,刘邦出去平叛了,坐镇京城的吕雉,收到韩信欲造反的消息,瑟瑟发抖。

还是萧何把韩信骗到了宫里,被吕雉遮天盖地,叫人用竹签子给扎死了……可怜我们的韩信同志,纵横天下大半辈子,最后却死于妇人之手,实在是可悲可叹、不胜唏嘘!韩信的死在政治历史中,其实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毕竟你韩信对刘邦来说,其实就是一颗定时炸弹。

刘邦不把你拆了,估计也睡不安稳。

但其实韩信也死得不冤,因为韩信到最后确确实实是参与叛乱,他指使陈郗在外叛乱,自己在京都阴养死士,准备来个里应外合,只是他没来得及开展行动而已。

人们对于韩信的同情主要是因为他是被好友萧何骗进宫的,而且是被吕雉用非常手段整死的。

所以对于韩信,历史上有“生死两妇人、成败一萧何”的说法。

至于当年刘邦为了拉拢韩信,许诺韩信什么“五不杀”,这种类似的承诺大家听听就可以了,千万别太当真。

政治斗争中,领导即使承诺一百种情况不杀你都没用,因为想杀你的时候绝对会有第一百零一种办法在等着你。

韩信临死之前,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不甘、无奈、懊恼,大呼:“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此时的韩信其实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的嘴脸了,这种无力的呐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毕竟,你韩信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还是你自己的原因。

当然,韩信这个临终感慨也给我们历史爱好者引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那就是,如果韩信当初听从了蒯通的意见,在齐国自立了,那么他能成功吗?能三分天下吗?历史走向将何去何从?但是,这些终究是凭空臆测的讨论,只能做主观上推测,不能定客观上的结论。

蒯通之言为何言?蒯通这个人就不详细介绍了,他就是韩信身边的“张良”,可惜韩信不像刘邦一样对张良言听计从,对他提出的两个最重要的意见,韩信只听了一个,拒绝了另一个。

话说韩信:面相可封侯背相更大贵

话说韩信:面相可封侯背相更大贵

话说韩信:面相可封侯背相更大贵韩信为布衣其志与众异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淮阴(江苏淮安)人。

韩信生于贫困家庭,由于性格放荡不拘,青年时期的韩信被政府机构拒诸门外,加上无经营谋生之道,常常依靠他人糊口度日,当地许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寄食于漂母和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但韩信并非无能胆怯之辈,而是有远大志向的有为青年。

太史公司马迁说:“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淮阴人说韩信当平民百姓的时候,他的志向与众不同。

何以见得呢?有一件事为证,韩信的母亲死了,韩信穷得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但韩信并没有草草了事,而是找了一个又高又宽敞的地方埋葬母亲,那坟地四周之大足可以安顿千家万户。

司马迁亲自去韩母墓察看,发现果然如此。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赐千金给“所从食漂母”,“召辱己之少年为楚中尉,”他对众将说出了当年忍受胯下之辱的原因:“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韩信要建功立业,怎么会杀一个无名之辈而葬送自己的前程呢?行为知人萧何对汉高祖刘邦说:“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当初月夜追韩信,向汉高祖刘邦极力推荐韩信的是萧何,后来与吕后密谋杀韩信的也是萧何,所以后人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叹。

萧何曾两次向刘邦推荐韩信。

第一次是刘邦入蜀时,韩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还犯了法,他和另外13人都被判死刑。

行刑时,萧何是监斩官,前面13人都被斩杀,最后一个轮到韩信,韩信抬起头,看见萧何,他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萧何觉得此人非同一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悦之。

”于是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不知韩信有何特殊本领,只是任命他为掌管车粮的治粟都尉。

韩信不甘心当治粟都尉,又向萧何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在估计萧何已向刘邦反映情况但仍不受重视后,韩信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亲自去追,一连两天不见人,把刘邦气得大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

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

下面是分享的蒯通说韩信的故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蒯通说韩信的内容介绍在韩国攻破齐国之后,想要养精蓄锐的时候,刘邦一直催促他出兵,但是韩信依旧驻扎齐国。

这时候,蒯通出面劝告,想要让他拥兵自立。

蒯通跟韩信说:“我听说只要是勇猛和谋略过人的臣子都会让君主感到威胁,而且只要是功劳高过君主的也得不到应有的赏赐。

如今你已经有了让汉王感到威胁的威信,这种功劳得不到赏赐,那么你想去投靠楚霸王?霸王这人不会信用;假如你还想回归汉王的话,汉王对你感到畏惧。

所以说,那么大的功劳,又有何安身之处。

”韩信听完之后,并没有做出决定,只是说:“先生你暂且回去,容我再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之后,蒯通看没有动静,就再次去劝说韩信,说道:“能够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才是成功的开始;能够有所谋划的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得要果断的处理事务,行动缓慢就会影响到整个大业。

把心思都放在枝节上,就会把天下大事给遗漏掉;明知该怎么做,却不敢果敢行动,这往往就是做事失败的原因。

常言
道:徘徊不定的狮子,还不如一只身怀剧毒的蝎子;停滞不前的千里马,还不如缓慢前进的老马。

这些话都表明做事情说做就得做,决不能犹豫,不能错失良机,毕竟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希望能够好好想想。

”虽然韩信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背叛汉王,毕竟是汉王一手提拔了自己,自己不能做出背信义的事情,因此韩信拒绝了他的劝告。

历史上的蒯通是废柴吗观看韩信,我们会发现他光辉笼罩,吸引着别人的注意力,让人却忽视他背后的谋士,其中就有蒯通这么一个人物。

蒯通本人其实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奈何他遇到了韩信,韩信本人的政治天赋并不高,由于韩信的优柔寡断,错失称王良机。

因此,很多人蒯通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废材”一个,但是真正历史上的蒯通,真的是“废材”吗?
蒯通本来是赵国人,羡慕齐国多贤俊,并且有很多学术殿堂,就客居在齐国。

蒯通的第一次登场就很精彩,陈胜起义之后,连续攻打各国,将要攻伐赵国,而身为赵国子民的蒯通,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生灵涂炭,就说服了徐工投降,还去说服了武臣,由于他的奔波,既可以保全反对暴秦的力量,还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

单单凭借这个,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废材。

五年之后,他以谋士的身份到了韩信的帐下。

这时候韩信将要去攻打齐国,本来大军都已经准备攻打,不料,收到汉王的命令,说郦食其已经出使齐国,将其说服。

于是,大军准备回返,蒯通就出面,跟韩信说:“郦食其区区一个文臣,却能说服齐国,而大率领大军,
还怕攻打不下齐国?这功劳都被郦食其抢去。

”于是,韩信就听信了他的建议,就立马攻打齐国,本来在郦食其说服之后,齐国就削弱了防线,导致韩信的兵力一举攻破临淄。

之后,就有了韩信坐怀齐国,拥兵数十万。

足见,蒯通的能力之强,怎么可以说是废材呢?
虽然日后多次怂恿韩信失败,那只能说是韩信本身的问题,并不是蒯通能力不够。

蒯通之言的分析在楚汉争霸陷入对峙的时候,韩信就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双方势力都想要拉拢他。

但是在韩信自己这边,有一个名叫蒯通的人,他却怂恿韩信造反,让其自立为王,达到三分天下的局面。

蒯通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