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42张PPT)
耦犁→一牛挽犁 曲辕犁(特点)
第八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二、古代(gǔdài)手工业的发展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 织(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 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 ;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热点聚焦•学以致用
模块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热点问题
1.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战略定位 ,制定和出台(chū tái)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 举措。2011年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的热议“十二五” 民生发展关键词:强农惠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zhòngdà)文明成就 ,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农业和手工业存 在着密切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 本特点。
第二十页,共四十二页。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重要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 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nèiróng)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 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 场。
栏目 导引
模块一
考情播报
1.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过程,主要生产工具的变迁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jīběn)特点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租佃关系的产生,中国 古代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选择题[2012·南京]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012·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A.蓝田人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2012·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
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2012·烟台]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A. 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A.聚族而居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
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A.以种植水稻为主B.以种植玉米为主C.以种植小麦为主D.以种植棉花为主[2012·汕头]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图1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2012·浙江]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A.B.C.D.[2012·成都]图1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
图中方框空白处应为A.“半两”钱B.刀形币C.铲形币D.“五铢钱”[2012·滨州]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
结账时,这位咸阳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A B C D[2012·毕节]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2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优点(成本低);
缺点(技术落后,生产分散)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形态: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高水平;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
(2)时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 断扩大,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3)空间: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布局相应变化;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
手工业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
后,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优缺点?
优点(资金雄厚;管理严格;技艺高超);
缺点(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工匠不满)
家庭手工业的优缺点?
专题二第2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013-10-11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考点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冶金业 A、冶铜:
红铜时代:过渡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B、冶铁:
春秋:
南北朝: 汉代:(汉武帝盐铁官营)
南宋: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B.①③④ D.①②③
A.①②④ C.②③④
【解析】D棉布出现在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朝, 所以选D。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5.(2013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 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 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 前提条件是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题汇编02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012课标,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013课标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013课标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014课标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2014课标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015课标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015课标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松原市扶余县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40.(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第(1)问材料“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说明沿海利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说明远洋开拓出现;“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说明航海技术先进;魏晋僧人“附商舶”“求法”,宋元“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说明以民间交流为主;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说明缺乏海权意识。
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编制: 审核: 审批: 2012-3-121.(2011·福建卷)《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 .百姓皆重商轻农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 。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
本题所提供的信息在教材上基本没有叙述,但它所体现的思想在教材中却有反映,主要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在某一时期的变动。
这类试题材料在书外,考查的内容在书中,这是命题的方向。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在材料中准确提炼信息。
2. (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解析】C 。
材料情景题的解答重点在于仔细阅读材料,从中准确提炼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判断备选项。
材料中有“私贩”,排除A 。
中国一直以来是重农抑商,排除B 。
明政府并未废除“海禁”,排除D 。
【基础梳理】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1、主要的耕作方式⑴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即千耦其耘”。
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农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土地制度3、土地私有制 出现时期:春秋战国出现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表现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土地来源:战国时期,贵族将“公田”转化为私有,立军功者得到大量赏赐,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汉代至明清,通过买卖大搞兼并。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经济
明清:明朝后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 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统治、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使中 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统治者始终是采取“重 农抑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 中国社会的发展,农业始终是基础,始终要关注民生问题
历程 魏晋南北朝:开发江南地区 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 南宋: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商业
秦朝: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 汉朝:汉武帝收回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统一铸五 铢钱;张骞通西域开通了路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通 了海上丝绸之路 三国两晋南北朝:躲避战乱,迁往江南,促进了南方地区 的开发,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出 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宋朝: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 州、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手工业
制瓷业 唐朝: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北宋: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明朝:青花瓷
造船业 宋朝居当时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北 宋指南针制成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广泛应用; 明朝郑和下西洋,规模大、路程远
指南针等四大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出现对欧洲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1、指南针用于航海,传播到欧洲,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铸造业 青铜铸造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夏朝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 灿烂时期,西周种类更加丰富;东汉杜诗发明鼓风冶铁工 具水排。代表:司母戊鼎(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湖南宁乡出土)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史古代中国经济史是苏教版历史必修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
农田耕作和灌溉系统的逐渐发展,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人口得以增长。
同时,由于农耕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原始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变为农业城市化社会。
城市的出现带来了更多的分工和特殊化,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和交易各种物品,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古代中国一直是丝绸和茶叶的重要产地,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的商品流通到世界各地。
商业活动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商业中心成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与此同时,货币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贝壳、铜钱等货币形式的出现,便于交易和贸易的进行。
这一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变化。
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逐渐扩大,富人和贫穷人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加。
同时,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创新。
在农业方面,人们发明了许多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手工业方面,丝绸、瓷器和铁器等制造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代中国经济史中,还存在许多有关土地所有权、农民问题以及商业和贸易的条款和条件。
根据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的教学要求,我们需要详细列出这些合同元素,并使用适当的格式。
一个古代中国经济史合同的示例:合同编号: 001合同类型: 农民土地使用合同签订日期: 公元前200年签订地点: 陕西省双方当事人: 甲方 - 土地所有人乙方 - 农民合同条款:1. 甲方同意将位于陕西省的土地租赁给乙方,供其耕种。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一、手工业成就
纺织技术
原始社会时期,养蚕缫丝
丝 西周时期,丝织工艺发展 织 汉代,“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 业 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明清时期,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宋代开始植棉,南宋时期棉纺织业兴起
棉 元朝棉纺织技术革新,出现脚踏三锭车(元道婆)
纺 织
明清时期出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买不进松江
业 布,收不尽魏塘纱)
知识 重扩心展南移经的济多重重心影南响移
考点二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一、手工业成就
金属冶炼业
夏商周时期—青铜冶炼业(商周时期达到顶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冶铁技术 汉朝出现最早的用煤冶铁
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北宋时期用煤冶铁相当普遍 南宋时期出现焦炭冶铁
考点二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是促进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古代长期领先世 界的物质基础。 影响:自给自足的特点不利于(国内和国外)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 真正的商品化,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脆弱性的特点助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以农立国思想不利于民间资本转化为工商业资本,不利于生产规
影响
封建社会前期: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后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壮大,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考点四 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抑商“的落伍
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禁人民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要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根本原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反映社会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朝代 先秦时 期 秦汉 隋唐 宋元 表现 特征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 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私商成为社 从官府垄断到私人商业发展 会主体 “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有所发展,但总 体水平不高 商业发展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 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使用 纸币“交子”;草市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市坊界限打破,商业时间、空间不受限制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江南 出现大批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地域性的商 商业依然繁荣,出现新景象 人群体——“商帮”活跃,如徽商和晋商
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 ②局限性: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目录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
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统 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使明清时
1.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项目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目录
【深化点拨】
铁犁牛耕技术是中国古代基本的耕作方式,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可以调节
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 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目录
2.小农经济 (1)含义: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知识梳理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专业 的私营)手 工业 经营方式 政府经营 民间私人经 营;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 导地位,代表我国 古代手工业水平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 地位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 济生活中 属于新的生产关系 投入市场
军用品和官府贵 族生活用品
西:14.15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改 造封建社会的经济力量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 强的侵略下中断
原因
政治 环境
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
欧洲专制王权出现晚, 君主较为开明, 鼓励发展工商业
经济 环境
思想 文化 环境
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 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海禁” 黑奴贸易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 通
在市场流通
(私营)家 庭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 芽
农户的副业
雇佣劳动关 系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 售
经营方式
工厂制P43: 大企业时代 :
企业主既是资本工厂的所有者 又是工厂的经营管理者 高级专业人才管理, 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经营者革命P76: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
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②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政府集中发展重工业。 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原因: ①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发展乡镇企业 ②外:经济全球化
特点:
【深化拓展】【中外关联】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
项目 影响
中:16世纪(明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 使西欧社会迅速完成了社会转型。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宋朝时期
➢ 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
足”;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
农业
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
棉纺织工具;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
手工业
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广 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
④“开元盛世”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唐玄宗统治,年号“开元”: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 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点突破
①新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专题概览
考点2: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
①“文景之治”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西汉王朝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税负和徭役;
✓ 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家积 累了大量的钱粮。
➢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 价。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2013· 重庆文综· 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 “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 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4.(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25)汉唐制定土地 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1—4:BDCD
1.【解析】B 均田制是在北魏时确立的,唐朝时进一步实施。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 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 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5.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6. (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2题)宋人朱彧的《萍 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 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 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 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环节三:研析高考· 探究命题
2.(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 古代农业生产中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初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第一部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分别从耕作方式、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耕作方式古代中国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有旱作和水稻种植。
旱作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利用降雨和土壤中的水分进行种植。
水稻种植则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主要通过引水灌溉方式进行种植。
2. 农业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得以逐步发展。
在耕作方面,农民开始使用牛耕或马耕等动力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在种植方面,中国古代农民始终注重农作物的选择和培育,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并采用轮作、间作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
3. 农业制度古代中国的农业制度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主要由地主占有,农民以佃农的身份耕种土地,交纳一定的租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逐渐增强,出现了许多小农经济。
第三部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密切相关,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手工业发展的类型、技术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1. 发展类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业等。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也为城市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 技术进步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发明了丝织和棉纺技术,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陶瓷业方面,中国古代窑炉技术逐渐成熟,瓷器的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3. 组织形式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早期,手工业主要由家庭作坊或手工业者个体经营,后来逐渐形成了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手工业工场,提高了生产效率。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3讲:农耕时代的商业)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汴京的人口中,绝大部分都不从事物质生产, 但消费数量巨大,而且质量高。为了维持这种 消费,必须不断地从全国各地甚至于海外输入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消费品和奢侈品。在这种情 况下,就出现了汴京城内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市场交易特别繁盛的局面。
(3)商人:商人群体活跃;但商人地位低下;
(4)城市:市场形式多样;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5)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占据统治地位,商业受官府控制 色彩较浓; (7)格局: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6)外贸:对外贸易发达;朝贡贸易为主;发达走向衰落。
(8)地位: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从未占据主导地位。
2013-10-14限时作业(10min)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 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 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 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 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哪些?(8分)
探究:概括两则文献资料中有关汉代“市”的信息。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东汉东门市画像砖
长安市令 印
环节二:史论结合· 重点深化
探
材料一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二十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 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专题二第3讲 农耕时代的商业
2013-10-14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商朝。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组成,这三个部门
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
古代中国人口众多,大部分人都
从事农业生产。
他们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如稻米、小麦和谷子,以
及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
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民的食物
需求,还为经济的其他部门提供了原材料。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们运用手工
技艺,制作出各种物品,如陶器、丝织品、铁器等。
这些手工制品
在国内外流通,为经济带来了财富和发展。
商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逐渐兴起。
商人通过货物的买卖和运输,促进了地区之间、国内外的贸易活动。
随着交流和贸易的增加,商业活动在经济中的份额也逐渐增加。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调整。
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和管理机制。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增加税收收入,促进经济的繁荣。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支撑的。
在政府的支持下,经济蓬勃发展,为古代中国人民带来了繁荣和福祉。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矿冶业的发展:(1)夏商西周三代: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2)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那时的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为精致美观。
(3)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
(4)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
2.纺织业的发展(1)先秦:西周时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
春秋战国时,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如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
(2)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
(3)隋唐: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些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以丝麻织品著称的手工业城市很多,北方以定州、宋州、毫州为代表,南方以扬州、益州、宣州、越州最有名。
(4)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彩色印刷品;纺织业出现了地区性分工,如“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陶瓷业(1)先秦: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2)秦汉:陶塑精品遗存丰富,最突出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另外还有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秦汉大量的砖瓦、瓦当,也极具艺术价值。
(3)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经典回放1.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与国家政治、统治方针政策的关系,同时从经济发展中提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因素,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取向价值。
例1 (1999年高考第39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昊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记》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材料四——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讲解本题考查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体。
第(1)问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第(2)问要上升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这一点从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的增长,“实仰东南财赋”等方面作出判断。
第(3)问则从政治稳定、政府重视、劳动力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等方面概括。
参考答案 (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评析本题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强度较大,区分度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导致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材料处理能力差,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不够,文字表达能力也不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欠缺。
2.重视对中国古代重要朝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的考查,并以材料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方面,材料解析题命题比较多。
例2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
读下图回答:(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______市附近的___高原和_____山(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个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丝绸之路示意图(4)读下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
(5)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
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
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
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
讲解这是一道与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相关的典型文综题,题目前三问都是再认再观层次的试题。
第 (4)问要读图,从图中寻求答案。
第(5)问重点在“经济”和“政治”。
参考答案 (1)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喀什帕米尔喀喇昆仑(3)隋唐;佛教。
(4)从图示的资料可以看出,该地地处内陆,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旱,风沙埋没。
(5)①基础产业先行,有利于东西部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流;②推动沿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③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和平的周边环境。
评析层次性、综合性、深入性、全面性是高考命题高人一筹的方面。
通识的理念得到恰如其分的发挥:今后复习的思路即低起点巧深入。
3.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某一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考查方式在高考中早有体现,而且难度值可以调节,表现出高考命题的机动性。
例3 (1997年高考第4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结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接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讲解此题借一个普通的“重农抑商”政策加以发掘,考查了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新情境和新问题。
这是当今高考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的常用方法,对这样的题目的应对策略只有惟一的一条途径,那就是提高材料处理能力乃至整个学科能力。
题目出示的是清朝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分析农工商关系时,应结合材料,全面思考;“社会现象”从材料中提取。
参考答案 (1)重本抑末。
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晶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评析这道题是高考命题专家认为比较成功的命题。
试题考查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多项能力,效果好、区分度高,为近年来高考所出现的经典试题之一。
认真仔细揣摩这道题,从中体会和领略其命题方法和解题方法,对复习和解题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值得注意。
例4 (2000年高考上海卷第32题)宋金对峙时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南北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
请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
讲解这道题还是对宋金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试题考查的重点是“经济地位”和“情况”及“原因”。
经济地位这一明显阶段特征要精确概括,原因方面教材大多有叙述,归纳出来即可。
本题关键要得出“宋金对峙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参考答案宋金对峙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
(具体史实也可列举出来)评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的特征比较突出。
主要因为阶段特征不是显性的历史现象,而必须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概括,才能得出结论来。
4.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教材一般强调对经济现象的叙述,对经济现象的实质或本质的分析和说明不多,这些隐性知识便成为高考考查的选择切人点。
由此可见,高考命题选择的是师生不易察觉也不易模拟的内容。
例5 (1993年高考新科目组第48题)阅读下列材料: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识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
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
……(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
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回答:(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讲解这道题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劳资斗争。
认识到这一点,解题就步人正轨。
现象和实质可从上面分析中得出;歪曲史实则要从材料中提取出来。
参考答案 (1)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
(2)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
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
(3)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领导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
评析这道题在当年的高考中属难度较大的题目之一,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历史材料的概括能力不足,第 (1)问漏答的较多;第(2)问中,不能得出“劳资斗争”这一结论来;第(3)问也是漏答较多。
看来,加强考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是高考备考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点击热点1.经济史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的内容的考查一般每年都有大题,考查具有范围广、题型分配全面的特点。
文科综合能力题经济史的内容更是重中之重。
从考查来看,试题一般不绝对只考经济史,常常与政治、文化等内容联系起来,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表现为第3~8题(“西部人口、经济、环境”题)、第 37题(“中国水土流失面积”题)、第38题(“科技革命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题)、第40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题),这些试题以经济史内容考查为核心,涉及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从内容来看,考查的是知识各方面的综合体;从学科来看,纵横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体现了当今极其强烈的“通识教育”理念。
2.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等。
同时还重视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经济主张及其评价等等。
如:高考先后考查了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的内容,商鞅和晁错的重农主张,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和表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和影响,五代时期南唐烈祖的治国方针、政策、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北宋的榷场含义及其作用,元朝经济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明清时期的地丁银、闭关政策等。
综合题方面有2000年高考考查的唐初至清朝前期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原因,宋代中日贸易,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