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K12学习】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K12学习】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关于古代的通信方式,在前册教科书中已经涉及,本活动重点应放手让学生去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

【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1. 教材设计的调查活动只是一种指示,为了增强学生对电话事业发展的感知,教师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安排调查活动,例调查本地公用电话种类及数量、同学家庭电话种类及数量等等。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调查中看出变化,有所收获。

2. 通信所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设计并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情景表演、小小辩论会、法律讲座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活动案例】第一课时电话连着你我他活动目标1. 知道电话是一种现代的通信方式,体会电话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2. 使儿童了解电话的种类和现代通信工具的发展。

认识到电话给人类带来的方便,感受到发明创造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3. 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话的方法,认识到特殊电话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电话的资料,如电话的发展、种类等。

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1.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当无法面对面交流信息时,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信息,这就是咱们常说的通信。

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有哪些呢?2. 请学生交流常用的各种通信方式。

3. 教师引导:现代社会有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通信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的交往更频繁、更广泛,使生活变得更方便。

那你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通信方式是什么?4.请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电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普及了,可以说“电话连着你我他”。

活动二:电话的作用1.教师引导:你经常打电话吗?你平时怎样打电话?262. 请学生表演打电话。

3.教师引导:刚才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我们在打电话时应该注意什么?什么时候需要电话的帮忙呢4.全班讨论交流。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教学计划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

在本册教材《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与自然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 教学内容2.1 人与自然的关系2.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3 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3. 教学方法3.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3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2 讲解: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热爱大自然和珍惜自然资源。

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4.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第二章:家庭与社区1. 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区的关系,认识到家庭和社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1.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社区的品质。

2. 教学内容2.1 家庭和社区的关系2.2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2.3 热爱家庭,关心社区3. 教学方法3.1 故事讲述法:通过讲述家庭和社区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区的关系,认识到家庭和社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和社区的感悟。

3.3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家人和社区居民相处的场景。

4. 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4.2 讲解:讲解家庭和社区的关系,以及家庭和社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4.3 故事讲述:讲述家庭和社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家庭和社区的温暖。

4.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和社区的感悟。

4.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家人和社区居民相处的场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教学计划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DOC范文整理】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二课: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主题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知道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知道三次技术革命,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认识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科技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本主题活动由“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三次技术革命”和“科技的今天和明天”三部分内容组成。

难点是“科技的今天和明天”课前准备:师生课前利用各种手段共同搜集一些四大发明的图片、文字资料课时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谈话导入,分组研究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课前同学们都做了调查,通过调查你知道我国古代还有哪些伟大的发明吗?我们的先人真是了不起!下面咱们就详细地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吧!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研究,自由组合成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个小组,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研究情况,并对个人的研究进行综合,确定班内介绍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假如没有这些科技,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等。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好处。

2、请各小组推选两名代表上台介绍本组的研究结果。

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科技给我们带来了……。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师结合资料库中的内容讲讲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设想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该项发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教学计划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教材说明】本册教材包括个3单元、9个板块主题、19个活动主题,主要综合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点面结合、由近及远的编写原则,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三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体系结构及课时安排】【教材设计思路及特点】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

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

“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

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

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3.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教材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教学计划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社区1.1 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认识到社区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教学内容:引入社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包括社区的设施、人口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社区的不同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社区。

1.3 教学活动:观看社区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社区的环境和设施,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社区的看法和感受。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社区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为社区做出贡献。

第二章:我们国家的象征2.1 学习目标:了解国家的象征,包括国旗、国歌、国徽等,认识到国家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2.2 教学内容:介绍国家的象征,包括国旗、国歌、国徽的含义和由来。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国家象征的庄严和美丽。

2.3 教学活动:观看国家象征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含义和由来。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家象征的认识和感受,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国家象征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遵守交通规则3.1 学习目标: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交通规则,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3.2 教学内容:介绍交通规则的基本知识,包括行人、车辆的通行规则等。

通过案例、视频等方式展示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

3.3 教学活动:观看交通规则案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的基本知识。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遵守交通规则的场景,培养学生的交通意识。

第四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4.1 学习目标: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保护环境的责任。

4.2 教学内容:介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从自己做起,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4.3 教学活动:观看环境问题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制定个人保护环境的行动计划。

第五章:尊重他人,和谐相处5.1 学习目标:5.2 教学内容:介绍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包括尊重他人的权利、尊严等。

鲁人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全册教案

鲁人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全册教案

鲁人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全册教案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方便面的来历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组成
 主题一:粒粒皆辛苦
 主题二:走进食品加工厂
 主题三:珍惜劳动成果
 一、本单元设计思路及特点:
 1、注重内容选择的生活性
 2、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3、体现课程资源的综合性
 4、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具有开放性
 (一)注重内容选择的生活性。

 本单元题目为“方便面的来历”,意图是以“方便面”这一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食品作为活动的切入点,设计了“粒粒皆辛苦”“走进食品加工厂”“珍惜劳动成果”三个主题活动。

以方便面的由来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方便面的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等,来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懂得在方便面的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包装设计、商品流通等方面有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从而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由此扩展到认识身边的农业和工业。

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同时也……。

山东人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山东人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山东人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山东人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方便面的来历第一课时小麦的出处活动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农民,体验他们代价的艰辛劳动与智慧。

2.晓得粮食来之不易,爱护粮食。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资料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科学知识目标:介绍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晓得它们就是怎样种出的,介绍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通过出访身边的农民,介绍小麦的生长过程和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都专门从事哪些劳动,就是怎样劳动的。

活动过程活动一:背诵古诗,带出探究话题1.教师谈话::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在语文课上学过一首古诗《锄禾》吗?2.师生一起来背诵。

3.师:谁晓得这首诗的含义就是什么?4.学生民主自由讲话。

5.教师总结,引出探究话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民是怎样辛苦劳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麦是怎么来的,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板书课题:小麦的来历)。

活动二:栽种小麦不难1.老师引导:小麦是怎样种出来的呢?课前同学们采访了身边的农民,肯定收获很大。

把你们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吧!2.学生民主自由讲话,教师鼓励,使学生明晰小麦栽种必须经过精耕细作、收割、管理、斩获的过程。

在收割之前,农民还要稻种,这也就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3.教师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是怎样劳动的呢?谁能说给大家听?4.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讲诉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体验。

比如:施肥就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农民最常搞的工作。

在农田里给小麦施肥,走路非常艰困,深一脚浅一脚地停下,弄得浑身泥水,还要维护不好每一棵大麦苗。

特别就是入秋前的施肥,天气炎热,井水冰凉;在小麦发芽、开花、灌浆的时候,农民们顶着烈日,在半米的麦田间施肥,麦穗上的刺儿乌在脸上,非常疼。

可以使学生在教室里体验农民伸手给小麦施肥的情境,还可以非政府学生体验农民背著沈重的药水1桶给小麦喷药,或者体验播种小麦时在麦田里滚麦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全册教材分析【教材说明】本册教材包括个3单元、9个板块主题、19个活动主题,主要综合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内容,充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点面结合、由近及远的编写原则,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三方面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材料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体系结构及课时安排】【教材设计思路及特点】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

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

“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

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

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

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3.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教材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

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

教科书设计了许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感想、调查内容等写下来,这既体现了“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的设计理念,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下空间。

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中的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科书还注意本课程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性。

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

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

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

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与前后册教材的关系】本册教材是高年级的起始册,主要安排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我是中国人”和“走近世界”中的有关内容标准。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与前几册内容的区别,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学习内容,体现“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注意实地调查、思辩活动等适合高年级开展的活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的见解,喜欢质疑,教材就多采用一些说服力强的科学材料,避免说教式的教育。

材料的选择不仅仅限于我国,而是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这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中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1.我们应该如何备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研究教科书。

教科书中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怎样?我可以分为几个环节来教?每个环节可以设计哪些活动?每个活动如何组织?教材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学生们一定要知道这些知识吗?还有哪些内容是可以选择的?确定教学目标。

在研究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地具体地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必须的教具。

需要搜集哪些资料、图片?需要准备什么样的录像资料或录音?需要指导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实践活动?需要哪些统计数字?什么样的实物更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广博的知识。

这是对每一位教师最基础的要求。

用我们最常用的比喻是: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求更高一些。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原理等自己都不明白,如何让学生探究明白?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是什么?他们的经验与教科书的内容有什么差距?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来弥补?要不要对教材的内容有所补充?等等。

我们应该如何上课?上课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一点新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需要教的内容太多,我们选择留下什么舍弃什么?教材提供的内容如何利用好?活动之间如何过渡才符合学生的思维顺序?最根本的问题是教师把自己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还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

我的课堂教学有效吗?通过40分钟的学习,学生有哪些收获?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学生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这节课中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失败的地方?应该如何纠正?等等。

我们倡导教师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

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解读,不断获得新答案,产生新感觉,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

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第一单元方便面的来历本单元教材分析【单元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中了解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业生产的复杂性,体会劳动者劳动的坚辛。

2.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勤俭节约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观念。

4.增强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责任感。

能力目标1.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2.学习运用调查访问、参观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一定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目标1.知道农业是衣食之源,是各行各业的基础。

2.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及。

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4.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节约资源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主要内容】本单元共包括三个活动主题:“粒粒皆辛苦”、“走进食品加工厂”、“珍惜劳动成果”。

在“粒粒皆辛苦”这一学习主题中,设计了两个三级活动主题。

“小麦的来历”是以大家都熟悉的农作物——小麦为探究对象,引导学生在了解小麦生产的过程中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身边的农业”是引导学生透过生活中的食品了解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体会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劳动者的辛苦,感受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在“走进食品加工厂”这一学习主题中,包含了两个三级主题。

一为“参观食品加工厂”,二为“生活离不开工业”。

这两个活动主题是在认识农业,了解农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知识,知道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来之不易,经过了许多人的辛苦劳动。

体会工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材设计思路基本相同。

在“珍惜劳动成果”这一学习主题中,设计了“浪费现象调查”和“节约从我做起”两个三级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社会中的浪费现象,知道节约的重要性,树立节约意识,并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为节约资源而努力。

三个学习主题在内容的设置上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食品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受工农业生产者的辛苦,体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认识到厉行节约的重要性,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单元结构【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1.活动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教材以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食品“方便面”作为活动的切入点,以方便面的由来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了解方便面的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等活动中,来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懂得在方便面的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设计、商品流通等方面有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从而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教材由点到面,继而扩展到生活中的农业和工业。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同时也为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规律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式。

在组织教学时,我们也要遵从这一规律,选取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展开探究。

2.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实效。

设计教学活动要本着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原则,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访问、参观交流等探究活动。

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要确保课外实践活动的落实,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明确教材设计的意图,更要落实好教学目标。

要想一想,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活动会有怎样的收获?要关注学生内心的体验。

【教学注意事项】1.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注重活动的实效。

“体会工农业生产者的辛苦”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

“粒粒皆辛苦”主题中,我们要通过创者情境体验和社会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