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一)
西部大开发应走循环经济之路
西部大开发应与循环经济相结合摘要: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且已遭到严重破坏,尽管西部地区走循环经济之路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国内外的压力、西部地区的现实状况和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要求,使得西部大开发只有走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西部地区要注意做好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要做好法律制定工作,要建立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建立起西部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循环经济;环境;资源中图分类号:F127、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目前我国西部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负荷很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出现“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经济更落后”恶性循环。
西部地区多种类型的生态地理环境和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求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不仅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1、西部地区水资源已经开始恶化。
我国大部分河流起源于西部,长江、黄河、澜沧江、珠江等大江河的中、上游都处于西部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而大多数西部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并不丰富,其水资源环境十分脆弱。
近年来,由于植被没有受到必要保护,以及工业化中不注意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不注意污水的治理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江河污染、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等现象,已影响中、下游地区的水源供应,更造成沙漠化继续向东推移,沙尘暴发生率也增多。
2、西部地区资源已面临着枯竭。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目前已经探明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约一半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石油与天然气在内的许多矿种的主要蕴藏地都在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及原材料的基地。
近年来,由于西部地区其他产业的基础薄弱,再加上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对矿产资源大量进口,所以许多西部地区把出口矿产品作为扩大出口创汇及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再加上在过去开采中缺少管理和长远计划,造成一哄而起,滥采滥挖现象严重,不仅造成周围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且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破坏,使大多数矿产资源面临将在近期枯竭的局面。
西部大开发中的制度创新分析
已经进入 实质性操作阶段 , 西部经济开发进程 中的制度性障 碍也不断显化 , 约着西部经济跨 越式发展 步伐 , 面冷静 制 全 地分析西部地 区在西部 大开发 战略中面临 的若 干体制 性障 碍并审慎地探索 、 研究通过制度创新推进西部经济跨越式发 展的战略思路与基本途径 , 显得尤为重要 和紧迫 。
维普资讯
湖北社会科学 20 0 8年 第4期
西部大开发中的制度创新分析
赵 明学 ,邹 微
(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 4 2 ) 6 05
摘要- 中国西部 开发战 略 实施 以来取得 了 巨大的社会 经 济效 益 , 同时又 面 临着 国债投 资 淡 出, 但 东西部 差
以能源 、 材料和机械加 工为 主的重化工 工业体 系 , 奠定 原 并
展抓改革 的观念 。树 立新 的开放观 , 将相对封闭、 我循环 、 自
小富 即安 的观念转为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以开发促发展 、 以开发促改革 的观念 。 为此 , 在思想观念上要从初 级开放转 向高层 次大跨度 的 开放 , 克服 封闭意识 , 动开放 的内在活力 , 启 强化开放 的主体
一
、
西 部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制 度 性 障 碍
1 . 西部开发存在 的两大思想误 区。 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先
后进行 的两次西部 开发相 比 , 本次西部开发是在中国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中展 开的。但是 , 由于传统观念 和体制 的历史惯性 , 在实际开发 中一些地 区往往 自觉不 自 觉 地走到了传统开发模式 的老路上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是“ 自然资源丰富” 的幻觉带来 的对 自 然资源 的过度开采 ,
距继续扩大和地区竞争不断加剧 的新挑战。 为此, 应以制度创新推进西部开发的深入进行 : 即观念与制度环境
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制度问题研究
【 键 词 】 西部地 区; 向型; 关 外 制度障碍 【 中图分类号】 17 F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426 (o7 1—030 10— 782o )0 02 —2
一
部地 区的经 济结构 中所 占比例远 高于西部 。另外 , 在税 源划分
方 面也不尽合理 , 方政府也缺乏必要 的立法权 。 西部地 区 “ 二元 金融体 制 ” 使东 西部地 区 的资本
形 成能力存 在很大差距 。一是西部地 区的资金 大部分 依靠 国家 信贷, 而东部 地 区对其依 赖程 度较低 , 而使 西部地 区 的资 金 从 来 源具有单 一的特征 ; 二是在西 部地 区金融资 源的配置格局 上 国有金融机构仍 具有较强 的主导地位 ; 三是西 部地区 尚无较 大 的区域性 中心资 本市场 , 息 不对称 问题相 对突 出 , 信 直接融 资 渠道 不十分 畅通 。另外 , 国家部分 “ 刀切” 一 的金融政策对西部 地 区形 成 了实质 上的歧视 。首 先 , 全 国实行 统一 的法定存款 在 准备 金率 的情况 下 , 由于西部地 区的信用化水 平远 远低 于东部 地区, 再加上 西部地 区 向东 部地 区 的资 金 回流 , 这就使 得西部
、
财 政制 度 和税 收 制度 因素
地 区的货币乘数低 于东部 , 从而使西 部地 区实 际可用于支持经 但 由于采取 了渐进过渡 的办法 , 并未从根本 上解决地 区特别是 济发展 的资金远远 小于东部地 区 ; 次 , 般来讲 , 其 一 利率 的高低 东西部地 区之 间在 财政 制度上 的歧视 问题 , 导致西部地 区仍处 受 当地 资金运用所 能带来 的利 润率的影 响 ,边 际利润越 高 , 对 于制度上 的劣势 。 资金 的吸引力越 大。在我 国实行 利率管制执行统一利率 的条件 1 . 支付制 度不规 范。从 一般性 转移支付 制度 来看 , 转移 我 _ 由于东 西部利率 的差距 ,这就客 观上形成 了东部地区享受 卜, , 国的分税 制度改 革是 “ 存量不 动” 维持 原体制核 心不 变” 和“ 为 “ 优惠” 利率 的现状 , 西部资金进一步 向东 回流 。 使 基础 , 中央对地方 的返还 以 19 9 3年为基数 , 区别地承认各 地 无 三 、 府行 政 制度 因素分 析 政 区的既得利益 , 而对 地区间财力分 配不均 以及公 共服务水 平方 行政 制度 对西部 经济 发展 的不利 影响 主要 表现 在政 府行 面存 在的明显差距基本上未 能考虑 。从专项 转移支付 看 , 项 政过度 , 专 政府不是在弥补 市场 不足 , 而是 在消灭市场。其根本原 拨 款缺乏明确的 、 严格事 权依 据 , 有较大 的随意性 , 寻租” 具 “ 现 因在于 旧的计划经济体 制还没有彻 底消除 , 府 的行政 职能还 政 象严 重。 没有得 以根 本转变 , 政府还 未真正做到依法 行政 、 学行政 、 科 民 2由于 中央财 政从 分税制 中集 中的大部 分 收入仍 以税 收 主行政 , 多行政 制度 依然带 有计 划经济 体制 的痕迹 , . 许 这极 不 返 还的形 式 , 体制 变动 后净上 划 中央部 分返 还地 方 , 将 中央可 利于西部地区发展外 向性 经济 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其中 比较 支配的财力在 改革后 实际上并没有很 大的增长。 这样就使 中央 突出的制度 就是行政 审批 制度 , 政府行政部 门利用手 中掌握 的 在实行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时力不从 心 , 难以更好地 发挥转移支 土地 、 房地 产经营权 、 品进 出口权 、 物 配额批 准权 、 股票上市 权 付制度对缩小东西 差距 的作用 。 等无形资源在生 产要素配 置领域任 意进 行干预 , 造成 区内资源 我 国当前 的税制不符合 公平竞争 。 我国的现实是东西部地 配置 和运营 的低 效率 , 阻碍 了区外资本等生产要 素 的进入 。行 区财税状况 和经济 发展 水平存在严 重的反差 , 西部地 区承担着 政 审批 的大量 增加 是传统计 划经 济改 革后演 变 出来 的一种 特 与其经济能力完全 不对称 的纳税义务 , 西部地 区所 处 的税制 殊形 态 , 多地方 的职能 部 门甚 至形成 了管 理就是 审批 , 理 东 许 管 环境 不公 平 , 究其原 因有两点 , 一是政 府给予 东部 地 区更 多 的 就是 收费的思维定势 。西部地区利用行政审批制度 干预经济的 税收优 惠 ; 二是政府 给予外 资更多 的税收 优惠 , 由于外 资在东 现 象更 为严 重 , 府 部 门通过 行 政审 批制 度设 置 行业 市场 壁 政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困难及对策建议
1. 自然环境恶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缺乏水源、荒漠化严重、能源贫乏等,这种环境条件限制了环保工作的开展。
2. 城市化进程缓慢: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缓慢,这也制
约了环保工作的开展。
相对而言,城市化水平低,环保意识也比较薄弱。
3. 技术力量不足:西部地区的科研力量一般较弱,缺乏技术人才,环保技术下降,
同时,环保监管也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这使得环保灾害的发生无法即时得到制止。
4. 资金缺乏: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环保资金来源依靠于政府和企业。
政府拨款有限,企业不具有足够环保意识,导致资金缺乏,环保工作难以开展。
对策建议:
1. 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研力量,开发出适合西部地区的环保技术。
加强环境监管
技术,在发现环保违法行为时,能够及时得出结果并进行制止。
2. 强化资金保障:在西部地区,应该加强环保资金的注入。
政府投资应当成为环保
事业的主力军建设力量,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理念,依靠社会力量进
一步打造环保品牌,有效提高资金规模。
3. 建立多元化环保模式:要建立开创性的环保模式,把以群众为主的环保体制落实
到行动,体现环保工作的普及性,实现项目化的环保管理思路,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改
造现有旧厂及相应开发杯找关系,先后遗产,生态停车场等,有效提高环保的效益。
4. 培养环保人才:注重建立相应的环保人才培养机制,对环保领域的人才有所投资。
建立志愿者纠错队伍,优化环保工作,发挥社会学科人才对历史环境的影响,全面推进环
保工作。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障碍和制度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障碍和制度2015-04-09 徐宪平财经网(北京)“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就是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最核心的位置,他是基础,如此同时全面推进科技、制度、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同时,从四个方面推进该战略的实施。
”,4月8日,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徐宪平在北大光华MBA行业课程周开幕式上如是说。
对于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徐宪平从四个方面做出了阐释。
第一是宏观背景。
他指出,新一轮的全球科技革命在推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当今世界已进入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在以创新作为突破口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是大势所趋。
同时,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少,老龄化在加速,靠要素、投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驱动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第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挤进世界先进行列,如高铁、核电,某些领域由跟跑者,并行者向领跑者转变。
“但是我们在世界上创新型国家行业的排名中我们是靠后的,全球公认20个创新型国家没有我们。
”徐宪平指出,要实施该战略目前还面临6大问题:一是,要素驱动,路径依赖,我们习惯于经济增长,习惯于扩大投资规模,加大资源投入,依靠过度的消耗资源,依靠低性能,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来谋求发展。
二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节,与成果严重脱节。
三是,基础研究薄弱,现在跟踪研究多,原创成果少,所以缺乏持续积累。
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定位不清晰,该政府主导的没有做到位。
五是,创新者动力不足,现行的科技成果,权力分配机制没有体现创新者的价值和贡献,所以科研人员缺乏向市场,面向市场研发奖罚的动力。
六是,自主创新开放水平不高。
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自主创新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开放创新,开放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应有之意,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开放创新也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西部使命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西部使命一、西部地区的现状和问题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和问题。
自然条件差异:西部地区地势复杂,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
这些自然条件差异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限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去,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开发。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西部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部分优秀人才选择离开西部地区到东部或国外发展。
这使得西部地区在人才储备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口,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贫困问题突出:虽然近年来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困问题。
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教育医疗水平低等因素导致贫困人口难以脱贫致富。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以期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和低附加值产业,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欠发达。
虽然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
西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分析
西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分析内容摘要: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
但西部开发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支持,缺乏西部地区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动力。
本文通过分析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结合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构建西部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动力机制。
关键词:西部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动力机制内生增长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因素(一)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然条件的制约是西部大开发诸多困难中最具体、最实际、也是最难解决问题。
气候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势复杂、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问题导致生存环境差、交通不便、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障、投资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西部地区缺少投资吸引力,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先天性”自然环境的不足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硬伤”。
(二)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利、电网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
它的建设水平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内外市场沟通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加强,成为地区经济能否得到较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从交通看,西部地区偏僻、多山脉等地理特征使得交通十分不便,从客观上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给当地投资的改善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其他基础设施同样落后,通信、电网覆盖率较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水利设施缺乏。
这些因素直接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的经营成本,成为制约西部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瓶颈”。
(三)“软环境”的影响软环境是指由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及规则等形成的环境。
较好的软环境能使合作者产生可信、便捷、舒畅的感觉,从而产生认同感,愿意合作。
软环境较差,投资者缺乏心理安全感,很难建立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放宽了投资的政策,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也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
但是西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软环境差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规章制度不健全。
政策规章制度不健全使投资者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投资者缺乏心理安全感,很多投资者对西部的投资采取观望态度。
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及建议——以常熟为例
对 此 提 出 了一 些 解 决 的构 想 .
关键 词 :循环 经济 ; 障碍 ; 建议 中图分 类号 : 178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3 2 0 ( 0 9 0 - 13 0 17 — 6 X 2 0 )3 00 - 2
第2 5卷 第 3 期
2 0 年 3月 09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 ao hf g nvr t( a rl c n e dt n or lf in i s y N t a Si c io ) n C e U ei u e E i
V0.2 .3 1 5 No
一
种 以资源 的高效利用 和循环利 用为核心 , 减量 化 、 以“ 再
利用 、 资源化 ” 为原则 , 以低消耗 、 低排放 、 高效率为基 本特 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经济发展模式 , 是对 “ 大量生产 、 大量 消费 、 大量废弃” 的传统 发展模式 的根本变革. 发展循环经济是传统工 业化经济模式 向可持续 发展经 济模式 的一次 战略性转变 . 0 2 4年 9月 , 0 国家发改委在 全国 循环经济 工作 会议 上要求 ,要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 “ 十一 五” 规划的制定. 0 2 5年 , 0 我国 以政府文件的形式 出台 了《 国
Ma . 0 9 r2 0
发展循 环经济 的障碍 及建议
— —
以常熟为例
屈建 龙 ( 苏 电大 江摘源自常熟 学 院 ,江苏 常 熟
250 ) 150
要: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 导致 资源过度 消耗和环境污 染而提 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 实现形式 。 但是 由于受
我国西部地区实现经济体制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参政议政东西,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
即使是私有的钱,当它的数量增大以后,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
钱少了是自己的,钱多了,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不再完全是自己的了,而是社会的了。
不管占有者的主观愿望如何,他的钱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运行才能保值和增值。
不然的话,很快这些钱就不是他的了。
另一个线索则是政府的政策。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政府。
这是政府的性质。
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的行为。
既然我们国家的主体是劳动人民,那么作为代表全体人民的政府,不能不把全体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当然,它的政策要适应经济规律,要适应经济发展,同时又要考虑人民的利益。
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过分的差别和两级分化,又会损害人民的利益。
因此,政府必须把“共同富裕”的大旗高高举起,正确地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它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政策体系,例如在第一次分配中,优先考虑效率,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凡是能够鼓励和促进生产发展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都要执行。
在第二次分配当中,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税收等等,又要把公平放在第一位,避免两极分化的产生。
效率的考虑和公平的考虑,两者要有机衔接,还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的政府实际上非常重视政策对经济的反作用,在分配的问题上,尤其是如此。
近来一直把扶贫的任务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也是一个证明。
经济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推行,将会极大地改变人们之间的财产关系。
任何人在这种体制下,他所拥有的财产,再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财产了,而是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公有制财产、私有制财产、个人财产、企业财产,都会出现新的格局。
仅仅用现在人们说的“量”上的多与少的差别,可能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在未来世纪中,这种体制将会对人们的收入差距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社会的性质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还不是看得很清楚。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缺陷与机制创新探索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缺陷与机制创新探索“资源诅咒”是困扰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难题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必须冷静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自J然资源开发缺陷,结合其在全国的重大社会、政治、经济、生态功能定位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全局,从完善产权制度、合理构建产业结构,增强人力资本、注重可持续发展、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建立符合西部民族地区实际的创新型资源开发机制,进而培育和W强区域内生发展能力,彻底打破‘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西部民族地区产权制度创新型资源开发机制引言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 地带,有色金属矿、贵重、稀有金属等 矿产资源达数十种之多,民族自然风光 与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中藏药、生物医 药产量在全国产量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然而,丰富的资源并没有给西部民族地 区带来应有的富足,在开发初期采取以 单一采掘和原材料开发为主的资源导向 性战略,由此产生的产业单一、增长乏 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消极影响使 得西部民族地区内生增长能力基本丧 失,“资源沮咒”问题广泛存在。
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和绿色复苏的 背景下,迟福林将资源环境问题作为当 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关注的热点和焦 点。
他认为,现阶段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是以高物质资源消耗为主,这不仅 使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不断降低,也带 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①。
王春正认 为,西部地区必须实事求是地制定现实 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做大做强 有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 势。
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富集的矿产 资源,着重发展规模化资源型加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并利用区位优势把 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 来。
重视制度建设,注重经济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好西部民族地区的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划,合理构建西部 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秩序。
□西南财经大学赵洁/文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机制缺陷(i)产权制度与补偿机制缺失。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继续教育90分试题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继续教育90分试题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 C )A.双元回收系统模式B.⾏业协会推进模式C.双系统循环共⽣模式D.单系统循环共⽣模式2.下列主要反映某⼀地区冷暖⼲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B )A.天⽓B.⽓候C.⽓温D.⽔汽3.碳关税是⼀种特殊的关税政策,指对⾼能耗产品的(A )征收特别的⼆氧化碳排放关税。
A.进⼝B.出⼝C.进出⼝D.⽣产4.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风能发电在( A )途径上将完全可以与燃煤发电竞争。
A.商业B.⼯业C.农业D.环保事业5.中国在2009年12⽉7⽇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候变化⼤会上,做出了延缓⼆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产总值(GDP)⼆氧化碳排放⽐(A )年下降40%-45%的承诺。
A.2005B.2006C.2007D.20086.当全球⽓温⽐1750年⼯业⾰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温⾼出2摄⽒度的时候,将会引起(B )的灾难⼀触即发。
A.⼯业发展B.⽣态环境C.农业发展D.商业发展7.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 C )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A.绿⾊国民经济核算制度B.资源环境产权制度C.绿⾊政绩考核制度D.碳排放考核8.⾃然存在的主要温室⽓体包括( D)A.⼆氧化碳、臭氧B.⽔蒸⽓、⼆氧化碳C.氧化亚氮、甲烷D.⽔蒸⽓、⼆氧化碳、臭氧9.研究表明,⼈均碳排放与⼈均GDP之间存在近似( C )的曲线关系。
A.倒“V”形B.“V”形C.倒“U”形D.“U”形10.( B )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A.美国B.英国C.⽇本D.德国11.(D )推出了⼀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新政”,推动应对⽓候变化⾏动的政策。
A.⽼布什政府B.克林顿政府C.⼩布什政府D.奥巴马政府12.我国第⼀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 A )A.上海B.北京C.杭州D.成都13.低碳经济理念是在( B )的背景下产⽣的。
西部生态脆弱区发展循环经济及面临的问题研究
西部生态脆弱区发展循环经济及面临的问题研究内容提要:西部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发展阶段落后、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链和创造链短、融资渠道单一、技术落后、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西部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增强合作、促进跨越式发展;发展高新循环产业园,探寻“互联网+”发展模式;鼓励合作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培养、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壮大龙头企业、产业链和产业园,培养品牌优势;灵活运用各项融资方式,激发投资热情;制定地方政策,保障法律约束力。
文章以西部生态脆弱区为背景,探寻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对西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部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幅员辽阔,生态脆弱,主要体现在生态脆弱面积广和脆弱种类复杂。
西部是我国环境监管的盲区,也是生态脆弱的高发区,而且通常伴随着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面对日益增加的人口负担、资源约束以及环境压力,如何促进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能使经济生产方式由资源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生态破坏型向友好型转变。
如何在西部生态脆弱区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做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是西部生态脆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脆弱区是指地处两种或以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交界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具有对气候变化反映强烈、易受周围环境影响、边缘效应明显等特点。
西部地处我国内陆,地势复杂多变,是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后,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
转变西部生态脆弱区的发展模式,探寻经济、生态双赢的循环经济是西部发展的重点。
根据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西南生态脆弱区、西北生态脆弱区、青藏生态脆弱区。
西南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滇、川、渝、黔和桂,地貌以山地和石漠化为主。
西部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取向
, 工业 战 标设计而“ 很难失败”但 ” , 矩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间的综合 术创新工程 ”以及 “ 强国” 略的实 率缘于总体 目
以企业为 主体 , 政府 宏观 指导 , 社会 创新 活动并不优 秀。许 多企业 以为创 新 国力竞争 ,将集 中地体现在科 技的创新 施 , 上, 一些重大技术创新所 产生的产业辐 服务组织积 极参 与以及各方面协调 配合 就是投入 ,考核也是 以投入 占企业销 售
其一 西部企业增长 的内生性极 为浅 纷纷 制定应对策略 ,唯恐在激烈的市场 创 新采 用 项 目成 功率 作 为 关键 评 价 指 表 ,但加 重内生增长份 量又受阻于三 大
竞 争 中被淘 汰 。 加之 “ 教兴 国 ” “ 科 和 技 标 , 其研发成功率 总是很 高 , 实高成功 障碍 :即整体 经济技术基础 尚处于创新 其
实质性增长的基本途径 ,并且 逐步成为 体上最优化地进行技 术创 新规划 和科技 达 国家 和地 区 4 、O年代 的水平 ,技 术 05 企业 的 自觉行为 ,其动力 源 自经济全球 开发 。在技术创新过 程 中,缺乏超 前意 创新 内生增长的表 现为浅表 性。 化的影响和我 国对企业技术创新 的普 遍 识 , 新起点低调 , 认 为是先进 的东 创 自己 部。 还是欠发达的西部企业 。 无一例外地 技 术创新 的“ 平衡记 分卡 ” 企业 对技 术 。 兰、 西部工业深化 内生增长面临着 重视 。无论是发达 的东 部和较发达的中 西 , 实际 已早被淘汰 。 五是缺乏评估企 业 兰类 障碍
一Hale Waihona Puke 技术创新处 于低效 益状态 。即使在新产 尽管 西部 企业 内生增长特 质 日益增 强 ,
西部企业技术创新 存在 的问题 分析
关于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研究领域: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马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西部地区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根据西部实际,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分析并总结了现阶段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是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型。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模型实践模式【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脆弱的生态环境、欠完善的经济机制、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压力不断增大的人口增长、整体文化素质低的人口特征等复合、累积型因素正阻碍着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为基线,依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不断演化升级和信息高效利用的过程中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次利用。
同时,要注意协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构建区域、园区、企业、家庭各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循环体系,通过促进人类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使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
一 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探讨循环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目前,研究循环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现阶段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的:一是自然科学视角,二是社会科学视角。
应用文-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
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内容摘要】可持续是西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析了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并提出了解决制度障碍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西部\xa0循环经济\xa0\xa0制度\xa0\xa0\xa0创新\xa0\xa0\xa0\xa0一、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推进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
应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亦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所在。
西部开发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建设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过程,更是制度创新过程,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兼顾、法规建设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所沿用的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非但投入和产出效率不尽人意,而且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使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累积性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制度障碍的长期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因此要解决西部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必须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问题,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xa0\xa0\xa0\xa0二、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基础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调解人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而自发形成或人为设计的社会交往行为规则。
制度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人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形式。
西部投资法律制度之缺陷与完善略论
西部投资法律制度之缺陷与完善略论种明钊邓瑞平摘要: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资问题,国家投资不足、民间投资总量少且效益低是制约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西部投资法律制度由国家与西部各地有关西部国内投资的法律制度和外商投资的法律制度组成,它们均存在不利于西部发展的重要缺陷。
作者提出了完善西部国内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和国家公共投资三方面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措施。
投资问题是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没有国家财政投资和国内外民间投资,西部就没有发展的资金动力。
国家财政投资少或投资结构不合理,民间投资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利益激励机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则难以实现。
影响中央与地方财政投资和国内民间投资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是,是否有良好的投资政策与投资法律制度。
制定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特殊投资政策,建立和完善对民间投资者具有利益激励机制的、符合西部特色的投资法律制度,成为解决西部投资问题的首要措施。
本文仅对西部投资法律制度之缺陷及其克服略抒己见。
一、西部投资法律制度之缺陷西部投资法律制度由国家与西部各地有关西部国内投资的法律制度和外商投资的法律制度组成。
(一) 国家西部国内投资法律制度之缺陷国家关于西部国内投资的法律制度由有关西部投资的国内民间投资法律制度和国家公共投资法律制度构成。
在国内民间投资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全国统一适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公司法》、《私营企业条例》、《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企业法律法规和专门规范国内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的一系列法律规范。
近年来,为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西部民间投资的规范性文件。
此外,我国外贸、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也涉及到对西部民间投资的管理。
因而我国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规范在西部的国内投资主体及其投资活动的法律制度。
但在整体上我国西部国内民间投资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以下重要缺陷:1. 在国内民间投资者之间实行歧视待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一)【内容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西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析了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并提出了解决制度障碍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西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一、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应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亦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所在。
西部开发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建设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过程,更是制度创新过程,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兼顾、法规建设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所沿用的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非但投入和产出效率不尽人意,而且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使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累积性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制度障碍的长期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因此要解决西部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必须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问题,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基础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调解人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而自发形成或人为设计的社会交往行为规则。
制度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人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形式。
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制度的复杂系统,发展经济并不仅仅只需要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
因此必须将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模型中,才能有效地解释各种经济现象。
现在,人们研究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都必须分析与其相关的制度问题。
而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一个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发展问题,当然更不可能忽视对其进行制度层面地分析研究。
从根本上说,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
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旨在改变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而应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规范和引导经济运行的路径。
因此制度因素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主要发挥以下功能:第一,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追求,必然会形成一定利益集团,如果不对不同的利益关系加以合理协调和平衡,就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发展循环经济必然导致不同人群或团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变更,它要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其中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这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持。
制度能在一定范围内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平衡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把人们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控制在各方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追求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就势必导致负外部性行为的泛滥,不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们以往所熟悉和适应的经济行为模式,是在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制度下所形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有相当一部分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
要改变这些行为模式,使其适应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需要利用制度作为一种律令产生强制力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第三,制度对人们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
制度是一种持续性、规范化的激励机制。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制度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将外部利益内部化来实现的。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收益率较高的社会活动,但在目前的制度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个人收益率却不高。
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应该使循环经济中的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
建立起了这样的制度,人们就会自觉选择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行为。
三、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一)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西部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重要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从而难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保护环境。
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尽可能大的利益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单个利益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西部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和东部相比,国家对西部地区在基础制度供给、产权制度供给等多方面无论在广度、密度或深度上都明显不足。
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劣势、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投资软硬环境欠佳,通过自主需求创造供给的动力缺乏,再加上政府支持和政策供给上的不足,经济主体行为长期徘徊在国家严格划定的行为准则圈内。
使得要素配置效率低下,核心制度和外围配套制度相互脱节,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制度变迁不均衡制度供给不均衡会导致制度变迁不均衡,进而会对西部循环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一个经济体中不合理的制度变迁会弱化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
西部地区变革长期在国家自下而上的强制推行下进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制度变迁不属于内生的、由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无法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因而其变革具有更多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
西部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因此为了发展本地经济,政府、企业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解决政绩压力、经济增长、就业压力等,往往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环境问题被置于边缘地位,片面追求“集体”局部经济利益,很可能导致全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从而阻碍循环经济发展。
并且政府自身利益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并未成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因此西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市场经济特性并不明显。
(三)制度效率比较低微观经济主体的竞争力主要由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
西部尽管存在要素成本优势,但制度因素造成循环经济的交易成本过高,制度经济绩效比较低,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这主要源于不同制度演进格局所产生的制度本身。
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稀缺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
虽然西部正朝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迈进,但其演进的效率、速率以及配套的各种制度的建立、发展程度较东部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绩效上比较低。
(四)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弱化现有的资源环境制度主要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制度仍不健全,漏洞较多。
首先,环境保护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弱不够,管理关系不顺,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其次,政府依旧还存在着部门分割,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
分部门的多头管理不仅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制度间缺乏协调、配套和整合,而且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
再次,我国在法律中未能明确公民的环境权益,从而使得公民不能维护自身权益,导致政府在监督污染排放方面成本过大。
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纵容环境污染行为的负面作用。
(五)环境产权界定困难为了使外部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成本与利益内部化,十分有必要明确界定环境产权。
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点,不具有明确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如江河、大气等自然资源就十分难以界定产权。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关于环境产权的概念还未明确界定。
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另外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环境产权的主体应是国家,所以要研究环境产权如何进行转让和交易、如何才能对厂商产生刺激等难题;由于环境产权交易是以排污权的需求与环境产权和排污权的供给为特征的,还要研究如何分配排污权、如何评价排污权的使用、对富余排污权如何处理等难题。
(六)现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冲击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在西部更为明显。
在这种二元制结构体系下,形成了城乡两大相互独立而又悬殊巨大的经济板块。
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特有的城乡分割和城乡壁垒,给西部的循环经济制度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和严重障碍,对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造成多种危害。
由于西部城乡企业自成系统,乡镇工业布局分散,同时对乡镇工业缺乏科学规划,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不少污染的项目从城市扩散到了乡村,乡村成了污染工业的避难所。
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在经济结构、思想观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乡村中无法正常开展,这也成了建立循环经济制度不可回避而且难以逾越的障碍。
(七)非正式制度方面缺位严重。
非正式制度是人类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的总和。
非正式制度通过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软约束,激发人们的内心理念来实施一定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西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经济模式以及较低经济生活水平,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资源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正式制度实施的文化环境。
首先,西部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倾向:一是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把发展单纯看成是一个经济问题,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二是片面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资源、环境问题就可随经济的增长而自然解决。
其次,缺乏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往往把自然当作为生产所利用和支配的对象。
这种片面的自然观是与循环经济思想格格不入的。
自然界在人类无休止的的破坏下所呈现的报复性反应,已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自然观,开始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但是要让人们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长期以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伦理观大行其道,其局限性就在于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长远利益,和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