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研究论文
《2024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其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等优势,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概述循环经济,又称为循环型经济或生态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原则,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行动准则,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其核心在于将传统经济模式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动,以此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无法对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和监督。
二是缺乏关键技术支撑,一些关键的回收技术和再利用技术尚待突破。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四是公众参与度不高,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意识。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措施:(一)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建立全面、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估体系,包括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以此为依据对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
同时,通过定期发布评估报告,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意识。
(二)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突破回收技术和再利用技术的瓶颈。
同时,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政策工具,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活动。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四)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意识。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旨在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该模式基于“废物即资源”的理念,通过循环和重复利用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实施方案及其在中国的应用,旨在呼吁全社会重视并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指通过改变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构建循环闭环,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数量,并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1.资源循环利用:通过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方式,达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协同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采用信息共享、合作开发、共同管理等方式,实现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
3.减少浪费:通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降低对环境的负担,实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案1.生产过程类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有害物质排放,建设环保工厂。
2.产品设计类以产品设计为导向,通过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实现产品的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3.回收利用类设立回收体系,推广资源共享,建立废弃物再利用机制,达到减少废弃物数量、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四、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应用2009年,中国提出了“十二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加强循环经济立法,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多个领域在实施循环经济,如节能减排、绿色物流、农业循环经济等。
一方面,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如优惠政策、环境税收等,扶植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民间组织和企业方面也加大了循环经济的投入,通过合作、共享等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五、结论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将逐渐成为未来经济模式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加入到循环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研究论文
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研究论文近年来,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关键的一环是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促使循环经济得以稳步推进。
因此,本文将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消耗量也在日益增加。
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主要以“生产—消费—废弃”的方式进行,其中废弃物的处理则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
这种模式严重浪费了资源,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法》的规定,我国将循环经济定义为:“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措施,包括立法、政策、标准和监管等方面。
1.立法为了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2018年1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法》正式实施,并进一步完善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政策同时,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例如,国务院发文指出为了有效实施节能减排和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制定了环境税法和资源税法。
其中,环境税法的实施将有效激励企业更新技术、改进管理、降低排放,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同时为环境保护打下新的制度基础。
3.标准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我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循环经济标准,以规范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例如《循环经济应用标准》、《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利用标准》、《再生纤维原料化学分析方法》等等。
循环经济发展论文6篇
循环经济发展论文6篇第一篇: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河南省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2012年达到5638.6万吨。
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的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2012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667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54.83亿元。
依托优越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河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生加工基地,初步建成门类比价齐全的工业体系。
以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性工业为主的模式,、决定了较高的能源消费。
2012年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再创新高,达到23647万吨标煤。
同时河南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2012年河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13.74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到15250.4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27.59万吨。
河南省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是当前束缚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今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循环经济发展,全国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早已启动,河南省整体也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省份。
国家也将从多个方面对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有力支持。
所以,河南省应利用这次契机,将循环经济的观念渗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河南省产业结构总体上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和原材料工业展主导地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也即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的转变。
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
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它与知识经济共同组成了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它的产生被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循环经济的论文范文一:循环经济论文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然而我国目前相关立法却还存在诸多不足。
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分阶段、分层次地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并确立合理的基本法律制度。
关键词:循环经济;立法;法律体系;基本法律制度0前言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与由“资源——产品——废物”构成的传统线性经济不同,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抑制废物的产生并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从而通过物质的不断循环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的逐渐深入,发展循环经济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可喜的是,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由理念倡导向试验示范及至全面推进的重要转折时期。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法律规制、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而其中法律因其固有的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特点,又成为稳定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循环经济立法,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实有必要。
1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考察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明确政府、企业和公民的权利义务是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普遍做法,其中德国和日本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极具代表性。
发展循环经济论文2900字_发展循环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发展循环经济论文2900字_发展循环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发展循环经济论文2900字(一):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公众力量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全体公民积极参与。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更需要他们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与政府保持密切沟通。
【关键词】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关系密切。
资源的使用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同样关系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公众的参与力度和广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民主性,更好地解决和处理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政府关注的重要焦点近些年来,全球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迫切希望能再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也促使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不断升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量群众活动纷纷涌现。
民间环保群体活动纷纷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各种形式的环保社团和组织纷纷成立。
这些环保组织内的成员通过从自身小事做起,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并呼吁周边人自觉爱护周边环境。
例如,自然之友、绿色家园志愿者、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等环保组织和社会团体,为我国的环保宣传和环保教育工作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提升。
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听取、收集广大公民对环保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在各级人大、政协等会议上以文案的方式提出来,之后再由政府和环保部门进行处理和答复。
据统计,在每年的“两会”上,有关环保内容的提案在所有提案中占有相当比重,且所占比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政府关注的重要焦点。
环保宣传力度不断得到提升和改善。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 -[优秀范文5篇]》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当今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各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
什么是循环经济,怎样发展循环经济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努力探索的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环境友好型可持续的理想经济模式。
从我国面临的经济高速增长、环境状况严峻、资源相对缺乏的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过去的企业采用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生产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和谐。
而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循环经济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即循环经济观。
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它要求我们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就要改变观念,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
新的发展观要求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民主法制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研究论文7篇
循环经济研究论文7篇第一篇:循环经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现状(一)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在制度引导与工程示范中不断优化我国的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是以市场优化配置为基础,以政策引导为重点,以工程示范为抓手,依据不同循环经济主体,建立多种激励手段和约束举措并存的循环经济机制框架。
首先,我国出台多种经济引导政策,借助行政手段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政策主要体现在投资、财税金融、集约土地、节能环保、技术支撑、人才引进及社会宣传等方面。
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和国际合作,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建立统计评价体系。
发布多项循环经济相关国家标准,出台地方具体量化的循环经济指标。
2013年1月我国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同时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及相关配套单项法规,借助于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动环境治理。
通过专门立法或政府政令等多种政策形式强制推行或鼓励绿色政府采购,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
二是推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机制,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是否达标来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国有企业负责人。
三是通过财税手段引导绿色生产、低碳消费。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资源税改革试点,制定了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设备、绿色产品等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环保收费政策。
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1]推动和资助企业清洁生产、技改资金等向循环经济项目倾斜,通过税收减免和推动水电价等资源产品改革等方式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四是以不同主体差异化发展作为循环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前提,提高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准入,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在源头设计、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三废”循环利用等方面都出台相应的经济鼓励措施和制约机制,推动企业间、产业间能源资源梯级利用。
其次,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开展示范试点。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策倒逼下加紧循环经济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等。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共3篇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共3篇循环经济发展研究1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实现可持续性的新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也越发强烈。
如何推进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任务。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实现可持续性的重要路径。
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减少和回收废弃物、有效利用资源以及优化生产方式,使经济系统形成“闭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性经济不同,它从“回收处理”转向了“预防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与环境的问题。
制定合理的政策与管理措施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
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合作,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在政策层面,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政策环境的创新和完善。
在绿色金融方面,应加大金融资本向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融资体系。
在市场层面,应加强市场监管,推进绿色消费和循环产业发展,引导企业与消费者加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在企业层面,应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商业模式,优化生产过程,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大力推进“三废”治理,降低企业供应链的环境风险。
并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相应的循环经济体系,创新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进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社会层面,应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认知,引导公众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
同时,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公民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建立循环经济的组织网络,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建设。
总之,循环经济的推广与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路径。
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应该合作,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创新经济模式,探索新的产业发展道路,紧密结合国情特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及全球经济的新动能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
2024年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论文
2024年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论文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重要性1.1 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形态,它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从而达到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其核心在于通过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建立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系统。
1.2 循环经济的重要性随着全球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短缺压力,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应对全球资源环境挑战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2.1 法规制度的缺失与不足虽然我国在循环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法规制度缺失和不足的问题。
一些关键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循环经济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同时,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和监管机制也有待加强。
2.2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需要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来推动其发展。
通过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可以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规范市场行为,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同时,也有助于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路径与措施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包括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等。
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避免出现法规冲突和重复。
3.2 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除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外,还需要强化监管和执法力度。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监管机制,加强对循环经济活动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和处罚。
3.3 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况及应对策略论文
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况及应对策略论文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况及应对策略论文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严峻,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系民族未来,必须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绿色GDP 的浪潮席卷而来。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事实告诫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深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平稳发展。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1. 资源缺乏、人口众多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因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口又比较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即使我国资源不匮乏,但是我国有名列全世界第一的人口,平均来算,人均资源是少之甚少,甚至不如一些小国家的人均资源多。
现阶段看来,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我们摆脱资源有限,人口众多带来的困境。
2.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集经济、环保于一体,既可以高效利用并节约资源,也是不错的环境保护手段。
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森林缩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雾霾不断出现……而循环经济高效率、高利用的特点可以淡化资源短缺的困境,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功效。
3. 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以重复循环利用资源,从而保护环境的经济形式,可以有效节约资源。
循环经济发展起来,资源缺乏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很有必要的。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1.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一贯的发展战略早在1996 年我国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次年开始,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就越来越受重视。
同时,在各级规划安排计划中也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进去了,全国各地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并对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效的企业实行严厉的惩罚制度,甚至治理不善会被停业的政策。
有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开辟的有利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更加具有可行性。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公益性特点,是经济学上的正的外部性,也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政府干预以弥补市场失效。
采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循环经济。
只有这样,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为什么需要激励政策应当看到,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中试图实现减量和循环的多数环节,并不是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过程也存在着可以替代的生产过程。
现行市场条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性能上常常不占优势,而且价格上也不占优势,以致循环经济的发展很难自发进行。
从总体上看,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以及由于收费、税收减免或国家优惠政策等原因导致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成本障碍,使得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出来。
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因为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私人”使用与社会付出成本的不对称性,使得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
私人资本(包括所有非社会共有资本)总要在开采一次资源与利用再生资源之间进行成本比较,试图免费或低价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通过排放废弃物节约私人成本。
二是跨国公司基本垄断了国际上品位较高的矿产地,现有世界资源供应体系主要是满足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这就导致在国际分工中存在着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
由于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开发并利用了自然资源,本国资源大多已经被耗竭或开发成本增高,因而利用经济、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
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快速脱贫,在没有能力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廉价出卖原材料和能源积累资金;当发展中国家成为“后来者”需要利用外部资源时又常常受到排挤,并表现为价格歧视、没有定价权或话语权,明显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资金成本。
这种国际分工不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doc
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循环经济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
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第一篇:金融循环经济支持研究一、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尽管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但是截止到目前,尚未出现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大都是从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侧重于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等方面,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环境金融理论、赤道原则理论和绿色金融理论等。
(一)环境金融理论环境金融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源自于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针对环境产业融资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藤川信二(shinjifukukawa)(1992)指出,日本构建一系列税收激励和融资机制及法律法规,鼓励本国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循环经济的项目。
a.l.bovenberg(1997)分析了利用循环经济的环境税赋转移手段来加速经济发展的相关手段。
josesalazar(1998)认为环境金融就是作为环境产业和金融业的中间人,通过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化差异,来达到在实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种族多样性方面的金融创新作用。
ericcowan(1999)认为环境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环境金融,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发展环境经济所需的货币性资金。
l.reijinders(2000)提出了适合于稳态经济系统、稳定的生态资金链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系列策略。
sonialabatt和rodneyr.white(2002)提出环境金融的概念。
他们认为环境金融为了不断的提高环境质量,为了转移环境风险而设计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及其创新,其主要研究开发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以获得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资金的目的,并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1】矿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与基本特征“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过去那种高强度开采、高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被反省,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资源等都是有限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绿色消费,应该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美国、日本、欧洲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界大多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有2个:一是生态学,二是经济学。
“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既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涉及广泛的大文化现象,即广义的生态文化现象,既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经济模式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环式、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其结果是极大地破坏和浪费了自然资源,一方面导致资源快速消耗殆尽,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大量污染。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循环发展理论为基础,由传统的“开环式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反馈式、闭环式循环过程,是一种最大化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强调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互相和谐,在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研究循环经济论文循环经济论文
研究循环经济论文循环经济论文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第一篇:循环经济管理学研究一循环经济及其对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提出的要求(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生的过程当中实现经济的增长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必须要融合进自然界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的过程当中去。
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的规律,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
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不同于以往的能量和物质单向流动的路径的。
循环经济主要是由自然界当中的资源转化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将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物转化成下一个生产经营周期所需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料。
这便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过程。
(二)循环经济对我国管理学提出的新要求首先,循环经济要求我国的管理学界提供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具有帮助意义的理论工具。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单纯依赖要素的大量追加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
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并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要保证,而且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而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便对企业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需要现代管理学家将自然环境因素囊括到自身的研究对象当中去。
循环经济要实现物质资料的闭路循环,需要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换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技术环节和运营过程。
这要求现代管理理论突破以往以经济效益或人的行为为研究范畴的传统模式。
最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推广和普及速度应当有所差别,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现状所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研究论文循环经济是对应传统的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以“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了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按照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的观点,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通过向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制度对确立社会规范至关重要,被我国学者邹东涛称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
循环经济作为经济运行范式的一次革命,必然需要新的制度体系来引导和规范。
这种制度体系既包括正式的制度(硬制度),如正式的条例、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软制度),如行业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等。
日前,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指出:“在制度方面,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成为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可见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构建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个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它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到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
正式制度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特征和规模经济特征。
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制定合理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构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总体,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的全面、系统、完整的宏观核算,包括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果和总量、结构及内部相互关系的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经济规划和发展的指明灯,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把资源和环境成本纳入其中,导致出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非正比例增长的情况。
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40多倍;2005年,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甚至是印度的1.65倍;每单位GDP产生的氮氧化物是日本的27.7倍,德国的16.6倍,美国的6.1倍,印度的2.8倍。
每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日本的68.7倍,德国的26.4倍,美国的60倍。
可见我国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以及代际间的不公正为代价的,因而以此为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我们要构建绿色GDP,即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过度耗减成本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损失的代价后的余额。
在构建绿色GDP基础上把地方政府绩效、企业效益与新的国民经济考核结合起来,科学考核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者业绩,从而使经济增长步入良性轨道。
征收生态税或生态费限制消极环境行为。
因为环境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存在一个环境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问题。
很多污染企业为了谋取私利采用对环境不利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生产,结果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从而把私人成本社会化,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同时,很多消费者和居民的非理性消费破坏了公共环境,损害了他人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
这就需要政府遵循“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征收生态税。
从理论上讲,这种作法与庇古税或庇古费道理相同,即由政府向企业或消费者征收一定的税款(庇古税),从而将企业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这是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最多的一种经济手段。
我国也应该尽快出台生态税,利用税收制度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引导生产。
政府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如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以及对采取循环经济方式的企业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等。
例如,德国就对能减轻环境污染的环保设施给予贷款,这种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而偿还条件又优于市场条件,且借贷周期长,利率固定,头几年不需偿还,必要时还可以给予补助。
国外的这些措施可供借鉴。
具体到我国,目前应加快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车辆及发展节能建筑的财政补贴政策;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建立以生产者责任制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特定领域收费政策;启动循环经济技术研究财政资助政策;构建生态企业改造、升级、构建的贷款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是关于环境资源的使用权,拥有排污权就拥有了一定量的使用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的权利。
政府在一级市场上对排污权进行初次分配,企业之间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许可证交易。
其主要思想在于,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以许可证的形式将这种权利发放配置给不同的生产者,并规定这种权利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
政府可以选择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方式分配排污权,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决定选择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排污权交易作为重要的环境治理的经济政策之一,首先在美国国家环保局(EPA)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而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进行了这一制度的实践。
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制度由于具有强制约束力和较高的稳定性,因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保障。
政府要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系列政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环境保护。
据美国国家环保局统计,自美国1970年颁布《清洁空气法案》以来,到1990年为止,在法律控制下二氧化硫的排放削减量比假设的无控制状态下多出40%,对于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一氧化碳,两种情况下的排放量分别相差30%、45%与50%。
由此可见,法律规制的制约作用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订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保护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
然而,目前法律制度安排和制度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循环经济立法成为制度构架的当务之急。
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构建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管理、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消费、绿色采购法律法规,着手构建容器与包装、家用电器、建筑材料、食品等分类回收法规,健全废物回收制度。
法律法规的构建可以采用两种途径:第一是对现有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完善;第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新的循环经济法律。
目前,鉴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构建新的法律体系成为首要途径。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德国制定的《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循环经济与废物法案》等,日本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等及美国的《资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污染预防法》等,这些发达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污染预防型,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将清洁生产立法纳入污染预防的法律范畴,属于广义的环境法。
另一种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
如上面所提到的德国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日本的《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将整个经济活动纳入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属于广义的经济法。
目前,我们要源头和末端治理并进,制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在法律上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
实行重大项目的专家论证、顾问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鼓励地方政府成立循环经济发展顾问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顾问,帮助政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目前,深圳、日照和贵阳等地区已经建立了这一制度,并取得了成效。
同时,对于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关系到群众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的生产项目,要请专家进行科学严谨的可行性分析,并利用网络或座谈会的形式,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优化投资项目。
各级政府应成立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网站,积极介绍政府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让更多的企业和群众多层次、全方位了解各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措施和政策,以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华投资。
循环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的构建非正式制度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其安排是通过伦理道德的软约束,激发人们内心理念来实施一定的经济行为,从而达到一定的目标。
非正式制度可以分为三类:对正式制度的扩展、丰富和修改;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则;自我实施的行为标准。
作为正式制度的补充,非正式制度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观察:一个是以习俗、道德伦理为主体的社会精神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影响;另一个是以习惯、知识等形式累积下来的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制约。
非正式的制度主要通过政府推动的宣传教育来进行。
政府层面:目前,政府要加大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
具体而言,首先从教育工作抓起,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纳入各级学校教育,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其次,注意针对性,针对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场所采用恰如其分的宣传口号和资料,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再次,注重趣味性,使宣传寓教于乐,把循环经济理念与健康教育、生活常识教育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最后是注重持久性,宣传的载体形式多样,利用电视、网站、广告衫、日历卡、公交车甚至垃圾箱等,并结合发达国家经验,集中力量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
同时,政府作为国家的执行机构,在经济运行和政策实施方面起着表率作用,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首先应该在政府层面展开。
企业层面: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企业应该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当中,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发展循环经济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阶段任务目标的实现与企业战略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发展循环经济要与资源开发再利用结合起来;四是发展循环经济要与清洁生产的理念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