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学生心理研究个案

合集下载

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篇一」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一、基本情况:姓名:小S 性别:男年龄: 14 性格特征:为孤僻、沉默,对什么都缺乏兴趣,随意性很强。

二、主要问题1、学习成绩很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纯属应付。

学习表现得很盲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即使他知道答案)。

2、自身的生活也很没有规律,生活懒散,自己的物品总是随意摆放。

晚上就寝后,很难入睡(有时会到户外走动),起床却很早。

3、班级或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他从不主动参加,有时还有抵触、急躁的情绪。

4、没有朋友和要好的同学,通常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常常会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

5、经常会用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易走极端。

对有些问题会越想越严重,甚至深陷其中,具有较严重的偏执性。

6、喜欢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翻看别人的物品。

班级同学把他当小偷,总是躲的远远的,不愿和他交往。

三、背景资料1、家庭情况父母都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家庭收入不错。

读初中以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其溺爱有加。

初中以后,其父亲经常外出,难得回家,这种稳定的家庭成员关系被打破。

经常单独和母亲生活在一起,逐渐变得不愿和父亲交流。

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躲在某个角落看书或胡思乱想,上课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很快。

而他的几个哥哥、姐姐成绩一直都很好,他父母也经常以他们为例数落他,责怪他不争气,他慢慢变得话少了。

2、个人成长历程小S身体状况一般,小学时成绩中等,无明显心理障碍。

从中学开始,由于学习任务加重,他的学习开始成绩下滑,但这时尚能够坐在教室里听课,尽管注意力已不集中。

作业能按时完成,但质量很低。

小S平时极少和老师、同学交往。

当有同学惹他的时候,开始忍着,后来会想尽一切办法报复,把别人的好东西弄坏或偷偷的扔掉,和周围的人关系搞得很僵。

3、学校教育小S原校是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

不允许有学生影响学校教学的现象出现。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孤僻的小女孩》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孤僻的小女孩》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孤僻的小女孩》一、个案背景小明(化名)是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小女孩,今年5岁。

她的父母都是忙碌的白领,平时工作较忙,与孩子的交流时间较少。

小明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经常一个人在角落里玩耍,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互动。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她的表现也相对孤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也不太接受。

二、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方面: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的交流时间较少,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

这导致小明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2. 性格特点:小明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使得她在与人交往中显得有些拘谨和胆怯,不敢主动与他人互动。

3. 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于小明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她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然而,由于她的孤僻性格,她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关注,这使得她更加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交往。

三、干预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建议小明的父母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时,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2. 培养自信心:鼓励小明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游戏、表演等,让她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同时,老师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让她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

3. 提高沟通能力:通过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如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小明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她的沟通能力。

同时,老师要耐心引导小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让她逐渐敞开心扉,敢于与人交往。

4.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像小明这样的孤僻孩子,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要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四、预期效果通过以上干预措施的实施,预计小明的孤僻性格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她会逐渐敞开心扉,敢于与人交往。

帮助孩子走出孤僻——个案分析

帮助孩子走出孤僻——个案分析

昊昊在班里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孩子,入园后他总是不愿与老师交流,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拒绝参加一些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而且自尊心很强!他每次小便总是害羞不愿与老师讲。

我们对他采取了很多的办法,但是效果不是很大,他还是很孤僻。

由于家庭中过分地保护和幼儿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固执、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

教师是孩子的朋友、伙伴、指导者,也是孩子的心灵依靠,我们要给予他们安全感,同时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有着敏感的自尊心,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在维护孩子的自尊时,教师也要随机应变采取适当的教育,让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益智区的安全及伤害说明案例案例一:早饭后,选活动区时,乐乐和豆豆为争抢自己喜欢的活动,单手搬着椅子,跑着到桌子旁,结果两个人撞在了一起。

案例二:因为每种玩具数量有限,王志睿和郭智博之间出现了争抢玩具现象。

案例三:为快速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刘彦博不小心把头磕到了柜子案例四:周奕衡把玩具掉在了桌子下面,在捡玩具时,不小心头磕到了桌子腿上。

案例五:刘彦博小朋友喜欢咬玩具,有时还会把较小的玩具放进嘴里。

分析与措施分析1.班里的幼儿都喜欢去益智区玩,因为那里有他们喜爱的玩具,还可以跟好伙伴一起游戏。

但是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缺乏,他们自主游戏的能力不强,玩的时候容易自顾自地玩,缺乏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2.益智区里,幼儿的座位之间距离太近,材料的数量投放也不足以满足每名幼儿的需要措施1.调整活动区布局,检查材料的安全性、适宜性,便于幼儿安全操作2.加强教师的指导,教师要保证能观察到活动区的每一名幼儿,观察幼儿是否喜欢、有没有兴趣一直探索下去,观察他们都在怎样玩,然后适时地进行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3.活动前,教师要讲好规则,并随时观察4.对玩具材料定期检查、消毒二、益智区的伤害说明伤害预见1.插片玩具较小,幼儿易放入口中。

性格孤僻内向个案研究

性格孤僻内向个案研究

性格孤僻内向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刘心洁,女孩,五岁。

在与家长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刘心洁的妈妈就特别交待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爱动,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希望老师多费心开导,作为老师,对家长这样的要求很是理解,因此决定全面观察和了解这个孩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这孩子确实“与众不同”,爷爷送她来幼儿园时,从来没见她高兴过,上课了,她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自顾自的卷着衣角玩,也不说一句话。

课堂上从不发言。

玩具放到她的面前她才玩,别人抢她也不反对,一点表情也没有。

室外游戏活动时,刘心洁静雯站在一个地方就不动了,对于滑梯、蹦蹦床等大型玩具也不感兴趣。

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她玩,老师鼓励孩子们和她玩,不一会儿孩子们就会弃她而去,因为她根本就不和人家玩,看着孩子孤零零的站在那里,我很心疼,开始寻找导致孩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矫正方法与措施:1.改变家长的教养观念。

我们向家长介绍科学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

不定时的给家长提供育儿的相关信息。

2.鼓励家长给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3.多抽出时间教孩子接触社会,如参加野餐、游玩等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流。

4.爷爷看管的时间里,要给孩子创造与生人交往的机会,逐步培养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方法。

5.坚持送孩子去幼儿园,让他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并享受到和同伴在一起的乐趣。

6.平时要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

使孩子的性格开朗起来。

7.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毛病。

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社会交往。

外出时锻炼孩子主动跟熟人问好,逐渐地熟悉周围环境。

8.家长好好引导,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鼓励孩子在动手动脑中增长知识、经验,提高各种能力。

心理辅导案例:让她从孤僻中走出来

心理辅导案例:让她从孤僻中走出来

心理辅导案例:让她从孤僻中走出来一、基本情况张莹,女,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四年级上学期从庆阳老家转入我们班里,平时一个人独来独往,很少与班里的同学说话,下课也不出去玩,除了上厕所就在座位上呆着。

上课不举手,不发言,说话声音小,成绩不好。

开始,我以为是新到一个学校,环境不熟悉才这样,几个星期过期了,还是这样,直到一个学期结束情况也没多大改变。

二、原因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观察、谈话,发现这孩子之所以表现为这样孤僻、胆怯,主要原因有两个:1.缺乏亲情教育这个孩子四年级之前,是在老家学习度过的,父母都到这儿来打工,平时由爷爷奶奶带着,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后来,弟弟上学后,父母便带着弟弟一起去了城里,只把她留给了爷爷奶奶。

后来,全省实行“教育一费制”后,她也被父母带到了城里。

结果,回到了父母身边,她却和父母合不来。

和其他同龄儿童相比,她从小便远离父母,与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使她形成了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情绪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家长有重男轻女的想法虽然现在回到了父母身边,但她却感觉还不如以前“幸福”,以前在乡下,和爷爷和奶奶习惯了,有感情了。

一到城里,发现父母时时处处护着弟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父母都会责骂她,觉得父母不爱她,只爱弟弟。

经过和家长谈话发现,他们确实有意无意间,觉得她是大的,又是女孩子,所以护着弟弟多一些,有时弟弟做错了,也不问青红皂白便批评甚至责打姐姐,这让本来就不适应的她觉得父母更加不喜欢她,于是在学校里更加孤僻、胆怯、忧郁,不与人交往。

三、辅导措施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

了解了她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辅导,加强了对她的心理监护,使她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她,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多次谈话,给她排除心中的困惑。

帮助孩子走出孤僻——托班个案分析

帮助孩子走出孤僻——托班个案分析

帮助孩子走出孤僻——托班个案分析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五岁的男孩,刚刚进入托班。

在家庭环境中,他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因此,小明从小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由于父母的忙碌,小明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较弱。

2. 个性特点:小明天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使得他在托班中很难融入集体。

3. 托班教育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刚进入托班的小明来说,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让他感到不适应,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孤僻性格。

二、干预措施1.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小明的父母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孤僻性格的问题,并请家长在家中多陪伴孩子,增加与孩子的互动。

2. 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从而逐渐打开心扉。

3. 个别关注与引导:教师要关注小明的表现,及时发现他的优点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同时,教师要引导小明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要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小明参与其中,通过活动增进他与其他孩子的感情,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5. 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孤僻性格,教师可以请教心理专家,为小明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建立自信,克服孤僻心理。

三、效果评估1. 观察小明在班级中的表现,看他是否能够逐渐融入集体,与其他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2.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的表现是否有所改善。

3. 对小明进行心理测试,评估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有所好转。

通过以上干预措施的实施,相信小明的孤僻性格会逐渐得到改善,他能够在托班中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其他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心理辅导个案——————性格孤僻、厌学的小女孩

心理辅导个案——————性格孤僻、厌学的小女孩

心理辅导个案——————性格孤僻、厌学的小女孩第一篇:心理辅导个案——————性格孤僻、厌学的小女孩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性格孤僻、厌学的小女孩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塑造具备良好的心理特质的健全人格。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当今多元性社会文化会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乃至抵制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

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案例分析:(一)学生基本情况吴秋华,女,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

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

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

父母是小商贩,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平时住在奶奶那里。

奶奶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奶奶说上去根本不听。

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二)原因分析她的心理问题是从家庭成员对她的过分满足、迁就和教育误导开始的。

爷爷、奶奶的话对她影响很大:反正学不到什么,不去就不去吧。

父母由于忙于生意,对她不闻不问,所以她经常找借口这疼,那伤,奶奶就让她不上学,任由她在家不到学校。

造成她和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不合群,一到学校就感到孤独,害怕,产生害怕学习的焦虑性格。

中小学心理咨询个案辅导记录孤独压抑

中小学心理咨询个案辅导记录孤独压抑

中小学心理咨询个案辅导记录孤独压抑灵台三中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案例介绍(孤独压抑)柏某,女,初一学生。

性格上,胆小、自卑。

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

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提问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尤其是作文,十次有八次都不会交。

父母工作经常需要加班,早出晚归。

周末在家,则常会约上几个朋友打麻将,与她交流的时间很少。

她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会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同学看不起,甚至嘲笑。

案例分析通过几个月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

只要老师耐心地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促进她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辅导过程1、老师谈心,我选择了她看起来心情比较高兴的一天,把她请到办公室,请她面对面地坐下来,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让她对我产生信任感。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并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告诉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谈心后,我也随时对她进行关注。

上课时,选择一些她会解答的问题主动请她回答,只要答对就马上表扬她;她的作文有困难,我就单独辅导她,一有进步就夸赞她;平时一有机会就对她嘘寒问暖,百般关注。

2、家校合作,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周末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

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她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她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她实现这一目标。

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建议家长对她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她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

性格内向学生的个案分析

性格内向学生的个案分析

性格内向学生的个案分析一、个案背景源源是我班的一位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

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不回答,即使偶尔回答,声音也小得像蚊子声。

她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

对待学习总是敷衍了事,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二、个案分析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易走神,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又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日积月累,学习成绩也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挫折多了,失败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源源是一个父母工作忙,疏于管理,平时都是跟外婆在一起。

平时父母对她的学习不能进行指导,过重的压力在孩子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本身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加重。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

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自信的缺失对学生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为了去除源源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源源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源源同学的声音很好听,大声一点让我们听清楚,好吗?”渐渐的,源源肯和我接近了。

关于小学生性格孤僻的个案研究

关于小学生性格孤僻的个案研究
(三)、行为方面
室外游戏活动时,篮球放到她的面前她才玩,别人抢她也不反对,一点表情也没有。在一个地方就不动了,对于任何活动也不感兴趣。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玩,老师鼓励同学们和她玩,不一会儿同学们就会弃她而去,因为她根本就不和人家玩。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三、个案辅导策略
通过对田苗苗的分析,我想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个案基本情况
我班有一名学生叫田苗苗,她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父母亲经常为柴米油盐的问题争吵不休,她的家庭给了她一个不和谐的深刻印象。在她五岁那年,父母因各种原因离异,她从此跟爸爸生活。父母离异后,母亲还能隔三差五地来看她,问寒问暖。但后来,母亲嫁去她乡,有了自己的家庭,从此,母亲来看她的次数少了。不久,父亲也再婚了,婚后,继母生下一个弟弟。继母又对她漠不关心。父亲比较重男轻女,偏爱她的小弟弟,如果有什么事,总是拿她出气。这使她有处处不如人的想法。另外,田苗苗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邻居一件漂亮衣服,事发后,尽管她认识到错了,并把它还回去了。但还是受到邻居的谴责和继母的打骂。在此事件后,田苗苗的继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她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她,还在左邻右舍前令她难堪。于是,她就变得沉默寡言,终日抑郁不欢,疑心较重,缺乏爱心,很害怕回家。她还觉得在家里,父亲喜欢的只有弟弟,并不爱她,她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此外,同学们也时常拿这件事讽刺她,同伴们也嘲笑她,说她是个会做贼的坏女孩。这深深地影响了她正常的生活和心理,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可她内心还是有一道不可跨越的心理障碍。田苗苗常焦虑不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曾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
(二)、积极争取家校配合
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分析其性格特征,寻找突破口,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找该生父亲、继母谈心,让她们了解该生的表现及其女儿畸形性格形成的原因,使她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让她们平时多关心她,多给她点家庭温暖,让家长对她多施予爱心,从生活细节、学习方面入手,让她逐步感受到父母的浓浓暖意,体验到亲情的温暖。给家长提出了这样几条建议:要求父母每天有一方能在家中,并挤出一定时间亲近孩子,保证有跟孩子交谈;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学一起玩耍,节假日带孩子外出玩或到亲朋好友家串门,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家长经常与孩子玩亲子游戏,建立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与她亲生母亲联系上,让她亲生母亲每月写一封信或每周打一个电话给她,让她感觉到亲人就在她身边,并没有抛弃她,还在关心她的成长,让她享受到人间的亲情。

孤僻型学生的个案分析与防治

孤僻型学生的个案分析与防治

孤僻型学生的个案分析与防治九里一小王俐力一基本情况孩子的天性应该是活波可爱的,孤僻本不应属于他们。

但就有这样一些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总是独来独往,不关心周围的人或事,不参加群体活动,好像与世隔绝似的,在六年级二班就有这样一位性格孤僻的学生。

她叫陈晓玲成绩偏下水平的平凡学生,,在班级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类学生, 存在较为严重的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从来不主动和同学交往,下课时就坐在座位上看书,不做任何游戏、活动.有一次下课同桌互相背课文,她宁愿一个人背也不原意理同桌, 同桌实在忍无可忍,大喊了她一声,她这才抬起头来,以惊异而且反感的目光看了同桌一眼,然后又低头看起自己的书来。

从此,同桌再不找她背课文,其他同学也很少跟她交往,这让陈晓玲看起来更加孤独、自闭。

二原因探究(一)家庭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但是爷爷奶奶精力有限陈晓玲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有烦恼也没有父母在身边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于是什么都喜欢闷在心里,因为自己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为人冷漠的习惯,不关心同学不关心集体,时常抱着及时发表意见也没人听的心理,总是让自己游离于班级之外.家庭教育不科学,使得亲子关系紧张大部分家长都对家庭科学教育不甚了解,他们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所以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民主性。

比如陈晓玲的爸爸妈妈总是节衣缩食把好的都给她只从物质上去满足,而不去关注孩子真正想要哦什么,结果孩子不领情,家长也找不到原因,不知道该怎么办(二)环境和教育方面原因陈晓玲在班级中的成绩不是很好而且性格内向没什么特长在学校老师一般关注的是那些成绩特别优秀或者特别调皮的学生,长期在家中和学校很少听得到赞扬的声音,即时有了进步也得不到肯定不如保持现状.于是在同伴交往中陈晓玲往往表现出自卑,甚至低人一等.还要装做什么都不在乎.同时在六二班这个集体有个特点就是有许多不管是成绩还是表现都特别优秀的女同学,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孩子俞加否定自己,越来越孤僻.(三)自身交往技巧的缺乏不管在学校还是家中家长和老师都首先关心的是成绩分数,对孩子人际交往上指导得比较少,总觉得这些孩子长大了自己就会明白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那些都不用太在意了.其实孩子的社会属性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将伴随孩子今后的岁月,所以这时候如果忽略的话,孩子将很难站起来,继续活在自卑孤僻的深渊里.适时得交给孩子交往的简单方法原则技巧,为他们健康成长铺路.因为不管是谁都不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关爱他人,以及别人的关心帮助体验人生的美好.二防治的方式方法1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多关心孩子,在条件允许下最少能留一个人在家给予孩子不仅物质上海有精神上的关心,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家中的一员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体验家的快乐.由于家长外出工作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了就变得孤僻,也要让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圈圈走出来,让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走走亲戚串串门子增强其交往能力,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往老师应告诉孤僻学生的家长,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个性孤僻孩子的个案

个性孤僻孩子的个案

个性孤僻孩子的个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有攻击性行为或其他各种具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孩子。

这些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因此,我有选择地将“孩子在校与人共处”作为研究对象。

“学会共处”是一个人生活快乐、学业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班的李小宁同学却喜欢独处,不喜欢和别的同伴玩,自己做事情也不让人掺和,我觉得他缺少与人交往的精神。

一、个案描述:今天是最后一节课是科学课,教室里热闹非凡——孩子们正在进行实验活动李小宁双手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似乎都不存在……平时在校情况:李小宁瘦高个,戴一副眼镜,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

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他没有做是实验探究,他喜欢看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然后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在家情况:在家很少与人交流,总是以命令的口气对待家人和长辈。

喜欢破坏玩具二、个案分析:1、自身因素。

家里是个独子,天性内向的他不善与同伴交流,不愿与同龄人交往。

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也变得比较孤僻。

2、家庭因素。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没有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李小宁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

爷爷奶奶对他过度宠爱有加,在家里是他的“专职玩伴”,被他呼来呵去的。

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

3、班级环境因素。

这个长期处于孤独环境中的孩子,上学期因插班进来,不认识班上的同学,也不愿意主动和人讲话,与人交往。

陌生的周边环境,陌生的人际环境,使他更加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合群。

运用绘画解读幼儿孤僻心理的个案研究

运用绘画解读幼儿孤僻心理的个案研究

运用绘画解读幼儿孤僻心理的个案研究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甚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

本文就针对班中的孤僻孩子小尹展开跟踪研究,发现其孤僻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美术教学法的方式解读其孤僻心理行为,以培养她大胆、自信的良好品质。

1.她笑了在三个阶段中我们发现小尹从对外界环境的防御渐渐到接纳的过程,并且乐于分享自己的作品,在绘画过程中也能保持积极地情绪状态,但是偶尔也会摆弄放在旁边的水彩笔,单从作品的对比来看,随着色彩的不断丰富以及线条的流畅,说明了小尹内心力量的增强。

2.她说了加登纳说:“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的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

他把作品的角色、作品的接受者作为在心理上具有亲和性的主体。

”而绘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的语言交往产生影响。

通过绘画的引导,小尹从不愿意说话到愿意说,同时在同伴合作中发展了她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3.她敢了感性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原动力,然而只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大的空间。

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尹接受外界事物,鼓励其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进而达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目的。

同时对其进行多鼓励和多表扬,增强她的自信心,这样就增加她继续学习的兴趣。

4.她乐了绘画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

绘画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绘画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爱好。

而绘画作品中的线,有着丰富的情感语言,不但有流畅飘逸,也有顿挫、方圆、曲直、粗犷等特征。

图一《明亮的眼睛》中稍显凌乱的线条表现了小尹缺乏安全感、胆小而自我压抑,再到图六《我的朋友》绘画作品表现出来的线条稍显粗犷,反映了小尹渐渐开朗的性格。

孩子的画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是表面,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

本文之所以选择个案研究,正是基于像小尹这样特殊的少数群体。

学生孤僻案例1

学生孤僻案例1

班主任工作学生案例分析一、案例概述。

班里一名父母离异的女同学,从小一直跟着母亲生活,生活很贫困。

特殊的成长环境加之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致使她性格很怪癖,不善于交际,同学关系不好,因小事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火。

有时甚至故意给班干部出难题,在不喜欢的课上恶作剧。

一次竟与班里一位女生因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二、案例分析。

该生性格孤僻,不善于交际,处理问题容易极端,针对性的我多次找她谈话,做思想工作,从小事着手关心她,用事实说明学会宽容的重要性,并对她体育训练积极,肯于吃苦,积极参加劳动等优点予以肯定。

有时候我故意“糊涂”地安排一些好事给她做,把一些管理班级的事情交给她,帮助她重树信心,给她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锻炼机会,引导她学会与人相处,鼓励她融入集体,并要求班干部不计前嫌主动帮助她、关心她、团结她,使她终于有了转变,树立了生活的信心,逐步融入了集体。

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心理阴影。

尤其是对个别学习成绩差、行为表现散漫的后进生,一怒之下甚至会例数学生的许多缺点,新帐旧帐一起算,将学生批个一无是处,心毁意冷。

其实班主任更应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

在处理班级事情时,面对后进生,应谨慎对待,不能简单粗野地呵斥和指责,也不能过早地“盖棺定论”,应以诚相见,循循善诱,和他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地去转变自己。

三、案例启示。

在班主任工作中,严字当头、爱字为首,批评时要积极肯定学生的优点;裁决时“糊涂”些,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孩子发生了错误,我们应该针对其特殊性,抓住机遇,耐心地面对,才能有效果。

使每个学生健康地成长。

电气控制技术应用系 XXX2013年 1月10日。

孤僻性格学生的心理分析及矫正教育[共五篇]

孤僻性格学生的心理分析及矫正教育[共五篇]

孤僻性格学生的心理分析及矫正教育[共五篇]第一篇:孤僻性格学生的心理分析及矫正教育孤僻性格学生的心理分析及矫正教育四川省雷波县民族中学谢华翠性格孤僻是心理产生偏差的一种表现。

孤僻性格的学生虽然人数不很多,但出现问题的比例相当大,这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不幸,也会给同学、老师和学校造成一些额外的负担。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在教育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多年来,对孤僻性格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的表现我分析如下:一.不爱与人交往,待人冷漠。

性格孤僻的学生往往不爱与人交往,不关心他人和班集体,自己的心事不愿跟任何人讲,在承受不起精神压力的折磨时,会做出过激行为,甚至走上绝路。

二.多疑,情绪波动大。

疑神、疑鬼,喜怒无常是孤僻性格学生的又一特点。

主要表现为不够活泼,性格封闭,总是从自己偏差的心理出发产生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怀疑,经受不起挫折和批评,经常莫名其妙地闹情绪。

三.自卑感强,自信心差。

自卑、不自信是孤僻性格学生的一个特点。

性格孤僻的学生一般业余爱好较少,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很难发现自己的能力,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可是强烈的自尊心又驱使他们不甘落后,但由于缺乏自信心,又最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当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之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比较困难,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改变的可能性。

学生还处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他们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孤僻性格学生的矫正教育我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一。

用心关爱,取得信任。

关爱能消除这些孤僻孩子心里上的抵御,信任是人与人之间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

作为教师,面对这些孩子首先要用真爱敲开他们紧闭的心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消除他对你的抵御和戒备,渐渐拉进相互之间的距离,取得进一步交流、沟通的机会。

然后走进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勇敢、大胆地倾诉,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孤独症)个人案例

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孤独症)个人案例

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孤独症)个人案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别是在学校中,有些孩子可能面临着与众不同的挑战,比如孤独症。

在二年级这个成长的关键阶段,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二年级学生的孤独症个人案例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个人案例描述小明今年上二年级,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与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在学校和家中,小明总是显得有些与世隔绝,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更加喜欢独自待在角落里。

他在课堂上也经常出现专注力不集中、对交流不太感兴趣的情况,老师和家长也觉得他有点与众不同。

三、孤独症的深度分析1. 什么是孤独症?孤独症,又称孤独性障碍,是一种由神经生理因素引起的一种发育障碍疾病。

孤独症患者通常表现出沟通障碍、言语障碍、社交障碍等症状,是一种以沟通和社交能力缺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 孤独症的症状及表现在学龄前儿童中,常见的孤独症症状包括社交交往异常、语言延迟、特别嗜好、行为刻板、感官问题等。

而在学龄儿童中,往往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不善于表达情感、难以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关系等。

3. 如何帮助孤独症学生对于孤独症学生,家长和老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包括提供支持、个性化教育、专业心理辅导等,帮助孩子克服交往和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学校生活。

四、回顾性总结通过对小明这个二年级学生的孤独症个人案例的深入探讨,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孤独症这一心理健康问题。

在学校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对于孤独症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更好的发展。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孤独症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在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帮助这些孩子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结语: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对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孤独症)个人案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中性格孤僻学生个案分析精编版

高中性格孤僻学生个案分析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高三(4)班性格孤僻学生个案分析班主任:李仕波一、学生基本情况:姓名:罗帅性别:男年龄:18岁民族:布依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兄弟父母工作:在家务农成绩:中下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

二、原因分析:家庭教育缺位。

其父亲忙于生计,务工挣钱养家,与家人聚少离多,缺少与孩子的沟通,无暇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养成教育,导致爱的缺失。

其母亲在家务农,又是少数民族,对孩子教育缺少方法,忙于家务和农活,无法顾及孩子的学习教育,缺乏沟通,只问成绩,盲目对比,让他心怀恐惧,和家人情感疏离,性格就逐渐变得内向孤僻。

个人狭隘的价值观。

其本人很有思想,但是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单凭兴趣学习,感兴趣的就用点心思,不感兴趣的就放弃。

不善与周围人沟通,认为沟通没有必要,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很自我,又脆弱。

思想上的误区:其家庭属贫困家庭,享受国家的精准扶贫,于是家里人就依赖扶贫经费过日子,缺少长远的生计发展打算。

学校发的扶贫补助金,掌握在家里人手里,没有真正用于孩子的学习生活。

他在学校没有生活费,也不问家里要,家里认为学校会有补助,也不给他打钱,导致他回家没有路费,生活费不足,只能问班主任借钱。

借钱又不还,一家人都认为这是贫困生该享有的待遇。

三、解决办法:1、多维度沟通:与其家人尽心耐心沟通,建议对孩子多一些关心和照顾,尽量给他多一些生活费,免得有自卑心理。

建议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打压和对比,对孩子一视同仁,不要有偏心对待。

2、单独交谈:找到学生单独沟通,打开心结,了解其内心想法,给出合理建议;考虑去不善表达,我建议他用书面形式和我交流,终于得以窥探他内心的孤僻原因。

3、对症下药:班干部带头关心,将他带入集体,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比如一起参加活动,一起探讨学习;建议科任老师多一点对他的关心;我尽量多一些和他父母的沟通和他本人的沟通,希望多方面合作,带他走出孤僻。

学生心理个案 丽泽 杨紫微

学生心理个案 丽泽 杨紫微

学生心理个案丽泽小学杨紫微一.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小莹(化名)性别:女年龄:7岁所在班级:一年级三班二.问题行为概述1.这是一个十分腼腆内向的女孩,有轻微的语言表达障碍。

2.上课易走神,动作迟缓,写作业拖拖拉拉,心不在焉。

三.个案分析个人因素:经与孩子母亲沟通得知,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被检查出自闭症倾向,不与任何人做任何交流,后经过治疗好转,能与人正常沟通。

但反应速度较一般孩子要慢一些。

人前不敢大声表达,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家庭因素:小莹父母在外工作很忙,尽管父母对孩子很上心,但没有时间与精力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身心方面的变化情况。

经常放学后交由托管班接送管理。

使得孩子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严重缺乏对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胆怯自卑心理严重。

学校因素:由于孩子自身的原因,在幼儿园以及托管班期间与其他相比有一些特殊。

由于老师的疏忽,忽略了对小莹的引导帮助。

导致其失落感越来越强烈。

四.辅导策略1.赏识教育,培养自信。

帮助孩子产生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其恢复自信心。

经过观察我发现小莹虽然写字速度很慢,但却规规矩矩,比较工整。

于是我在课堂上将其作业本投影到屏幕上进行表扬,奖励粘贴。

在培养其自信心的同时唤起其他同学对小莹的赏识关注。

一段时间后,她的写字兴趣得到极大提高,还不时上课举手回答问题。

2.家校联合,共育自信。

我请小莹父母通过微信视频每天坚持传送小莹在家里的读书视频。

一段时间以后,他的发音越来越流畅自然。

希望这样的赏识教育能为小莹打开一扇自信的窗口,让阳光照进心灵。

青少年孤独情绪个案分析

青少年孤独情绪个案分析

青少年孤独情绪个案分析第一篇:青少年孤独情绪个案分析青少年孤独情绪个案分析一、案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朋是一个很不爱说话、性格相当孤僻的孩子,在学校他很少和老师说话,同学们和他说话时,他也很少与人交谈,这对同学们和他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学校老师和她的家长进行了了解,原来小朋在家里也是如此:小朋的妈妈是养花专业户、平日里忙于整花、卖花,一天从早忙到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

小朋的爸爸又经常出差,在家团圆的日子都很少,所以小朋从小就很少和父母说话,也很少叫妈妈,从来没有带朋友或同学到家里玩过,到了现在也是一个人玩。

二、资料分析与收集(1)收集:1、通过案主自述: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包括生活环境,在家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可以得知有关案主和他人关系的大量情况;还可以了解案主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2、通过对案主家人及其周围有关人员(包括同学、朋友、老师及邻里)的访谈,了解案主的基本资料及日常行为,了解他人对案主的评价,也可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与案主相关的资料。

3、通过观察案主,了解其言谈举止、互动方式、感情表现等情况。

(2)分析:1、家庭环境因素由于其父母都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小朋的教育,也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使小朋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小朋感到孤独。

2、自我意识太强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

青少年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会将自己隐藏起来。

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愿告诉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

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3、自我评价不当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

小朋由于得不到家长的关爱等原因导致其自卑心理,不善于与人交往,缺少朋友,使得他产生孤独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儿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摘要: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心理忐忑不安。

本文从多方面角度分析,孤儿自卑心理的形成。

关键词:个案分析;孤儿;自卑心理
姓名:吴天华性别:男年龄;17
一.案例介绍
该生学习刻苦但成绩较差,左撇子,但字写得还不错;在老师面前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不喜欢开玩笑,常呆呆地坐着或站着,摆弄指甲;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瞥着看老师不吭声,脸蛋涨得绯红。

课间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老师叫他去和同学玩,他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在明天学校支教的两年时间里的观察,我发现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天华母亲于04年水灾去世,父亲于07年病故,目前家里还有伯父伯母、一个亲姐、一个亲妹,父母去世后他们兄妹三和伯父生活没有得到父母父母的关爱,而伯父不恰当的教育导致这个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怀疑他人,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再加上老师
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三.辅导策略
这两年来,虽然每星期只过去一次我除了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经常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开展一些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吴天华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他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

现在他不但喜欢与同学打球了,而且积极回答课上我提出的问题。

看到他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吴天华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卢某闲谈,让他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吴天华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吴天华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

渐渐的,吴天华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他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不像我们的老师?”“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

“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还经常和我们打球,我们学校的老师平时都不和我们打球!”这时我欣然地笑了。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写字比赛,作为胆小的吴天华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他的机会,我就发动他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

开始他不愿意,最后加老师的鼓励,他上了。

而且表现得还不错。

我在自己所任课上以他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

从此他变了好多。

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

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他进步了。

有一天他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

写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他激动地不住点头。

从此,他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 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他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他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吴天华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

为了调动他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他以正确的评价,把卢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集体表扬。

这样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4.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他帮助他,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

吴天华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打球。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

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

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卢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

因而,针对类似卢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