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摘要: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前期就曾被广泛地研究,起初大多数学者由于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悲观态度的影响而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则扭转了这一态势。
他积极探寻大众文化中的正面因素,为全面认识大众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大众通过大众文化施行着他们对于社会体制的反抗。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盛行于欧美,它的迅速发展蔓延之势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因其与精英文化相比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缺点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以精英主义的姿态批判大众文化,贬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并且悲观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产生的,大众在大众文化中丧失了主体性,成了没有辨别力和批判力的被动的盲群。
与法兰克福的理论家不同,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文化工业强加给大众的,而是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的交界面上生产出来的,并且大众在文化产品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性,只有那些被大众选中了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文本,进而创造出大众文化。
那么,菲斯克是怎样界定大众的呢?文化工业提供的怎样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本呢?大众对文化产品又是怎样辨识的呢?为何大众会心甘情愿地沉浸于大众文化之中呢?一、界定大众菲斯克认为大众是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和情境之中可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
也就是说,大众是主动的,可以从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这是由大众的实际利益驱动的。
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之形成是对宰制性力量反应的结果,它不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但宰制性的社会群体的成员也能参与大众文化,不过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从权利结构的上层抽身出来。
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与流行音乐
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与流行音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相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而言,是一种乐观的大众文化理论。
费斯克承认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是一种商品,并蕴涵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大众在消费大众文化时,是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
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即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音乐。
流行音乐捕捉了大众普遍的心理渴求和繁复生活中的生存焦虑,一旦人们需要什么内容风格的作品,流行音乐市场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品。
流行音乐是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是流行音乐存在的基础,商业化是流行音乐的必然走向。
流行音乐在其产品制作上市以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产品的是生产和运作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整套商业化运作机制,制作与传播手段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大众信息传播网络为媒介与商业性文化娱乐圈活动紧密相连,其中蕴涵着主流思想,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在流行音乐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大众发挥了其自觉的主动性。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工业促成的,而是由大众创造的。
大众不能直接生产和流通自己的文化,产品,但大众文化存在于大众在文化消费中意义的创造之中。
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通俗性,趣味性和时尚性,这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方面都有反映。
流行音乐的通俗化是指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是通俗的,娱乐性的,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它使艺术平民化,由此受到大众的欢迎,并使大众积极参与到流行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中去。
可以看出,由于流行音乐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的不断变化发展,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大众利用传媒提供的文本和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大众文化。
费斯克的视点聚焦在研究大众文化的受众和消费。
他认为承载大众文化的文本,其意义在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就脱离了文本制作者的控制,成为受众创造自己意义的文化资源。
拿网络流行歌曲来说,创作者要做的就是吧作品上传到网页上,等待“有缘人”欣赏并作出取舍,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个严进宽出的过程,每个作品都有自我展示的均等机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歌曲都可能进入受众的耳朵。
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理论概述
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理论概述摘要:《理解大众文化》是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的一部有关研究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著述。
在这篇文章中,菲斯克试图以传播学者和大众文化迷的两种身份,从英、美、澳后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大众文化。
不同于传统的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而是站在一种为大众辩护的角度,提出了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的创造力。
尽管中西学者对其理论褒贬不一,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其理论价值及其开创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大众一、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写作背景及理论渊源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的法兰克福学派,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在60年代末,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激烈批判逐渐被友好乐观的,打着平民主义旗号的伯明翰学派所扭转,伯明翰学派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批判的传统,但反对这一传统中浓厚的精英主义文化立场。
约翰·费斯克延续了伯明翰学派肯定大众文化的传统,结合自己对大众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吸取了几位欧洲思想家的理论影响,例如德赛图的日常生活的抵制理论、巴特的文本理论及符号学理论、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和布迪厄的审美趣味差异理论等,总之,约翰·菲斯克试图从大众文化的流行因素例如牛仔裤、购物商城、时装、化妆品、麦当娜现象等建立一种乐观的大众文化理论。
这一理论在其《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理解大众文化》文本分析1.大众与大众文化的界定菲斯克主张用the people,popular,the popular forces来界定大众、大众的、大众力量,而不是用the masses来称呼大众,用folk culture(民间文化)或者mass culture(群众文化)来称呼大众文化。
这种界定大众及大众文化的差异,已能表明出菲斯克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立场。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备受尊重的文化研究学者,他以对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分析而闻名。
通过他的独特视角,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和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约翰·菲斯克的视角下探讨大众文化,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由人群中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构成的,它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方式,更是社会共同认同和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不应该被轻视或忽视,它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形式,可以塑造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约翰·菲斯克的观点中,大众文化是一种受众广泛的文化形式,它通过大众媒体和传播渠道传达并塑造了观众的想法和价值观。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也可以通过它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大众文化中的流行元素、价值观和观念都是受时代和社会背景影响的,它们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大众文化视为“低俗”或“浮华”,而应该从中找到社会变迁的线索和趋势。
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并非停留在纯粹的社会现象和表面现象,而是深入解构其中的符号和象征。
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启示,通过它们可以理解社会的文化逻辑和人们的行为模式。
菲斯克呼吁人们要关注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从中找到对社会和人类的启示。
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大众文化,个体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可以从中获取到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
大众文化会塑造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大众文化,不仅要享受它带来的乐趣,更要分析和思考其中的含义和影响。
约翰·费斯克与理解大众文化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1939 —>作为当代英美学术界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因其" 文化消费主义〞的研究主X 而被西方学术界普遍称为西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他撰写了《理解大众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1989>、《读解大众文化》<Reading the Popular Cul-ture 1989>等8 部著作以与数百篇有关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和影视文化的研究论文,在欧美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倡导积极快乐和随意休闲的大众文化理论,推崇日常狂欢的大众消费精神,试图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做出一种超越.从理解大众文化剖析约翰费斯克探索 X 文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 ,[1]7 约翰费斯克〔JohnFiske,1939-〕是 20 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是任何研究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都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费斯克的主要著作有:《解读电视》〔ReadingTelevision,1978〕《传播研究引论》〔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Studies,1982〕、《电视文化》〔TelevisionCulture,1987〕、《理解大众文化》〔UnderstandingPopularCul-ture,1989〕等.其中, 《理解大众文化》是费斯克最具理论色采的一部著作,至今已经一版再版,成为了人们广为征引的关于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可以说, 《理解大众文化》是研究费斯克的文化理论的一种很好的途径.1"大众文化〞的意义转换众所周知,虽然瓦尔特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法兰克福学派总体上一直是以批评大众文化而著称.在著名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与霍克海姆把文化工业与资产阶级启蒙主义、物化以与商品拜物教联系起来,将大众文化批评为资本主义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总括说来,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评理论是这样的:第一,大众文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是一体化的、平面化的,没有美学价值;第二,大众在接受这些文化商品的时候彻底是被动的,没有任何能动性与创造性可言.因此,大众被看做是被动的客体,大众文化也只是一些具有单一化、复制化特征的文本,大众在这些没有价值的文本中浮浮沉沉,在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操作控制下,最终变成毫无个性、思想简单、集体类同的一份子.在大众文化的侵蚀下,大众的状况就变得如霍克海姆在《艺术与大众文化》中所忧虑的:"……家庭逐渐瓦解,个人生活转变成闲暇,闲暇转变成连最细微的细节也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成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所带来的快感.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消失.〞 [2]48受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评理论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普遍呈现出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种态度,大众文化也向来处于被批评被敌视被贬低的地位. 但随着大众消费社会在更大更广的 X 围的形成和迅速蔓延,当代意识形态也浮现了深刻的变化.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商品消费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大众文化以与日常生活开始成为大众形成自己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在这种新历史语境下,一些新的大众文化批评视野开始浮现.费斯克便是以一种平民化、乐观的新视野,超越了传统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态度,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大众文化批评观.不难发现,从霍克海默、阿多诺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关于大众文化工业的学说,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概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了转向.具体而言,费斯克摒弃了在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以前就向来沿用的"massculture〞的提法,而代之以"popularculture〞.这意味着费斯克的研究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按费斯克的说法,大众文化的主体是"大众〞〔thepeople〕,而不是群众〔themasses〕或者民众<folk>:群众是愚昧的群体的会萃,他们容易被体制奴役,而大众则是由形形色色的个人构成的,这些个人明白自己处于体制之中,但却能够对这一奴役进行抵制. 这就是说,大众不是受体制欺骗的"文化笨蛋〞 .文化工业所能做的一切,乃是为形形色色的" 大众的层理〞创造文本"库存〞或者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时,加以使用或者拒绝.就是说,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并非被动无助的,而是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性.他们并非不加判定地将文化产品全部接受下来.由此可见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在"大众文化〞概念上的分野.长期以来,法兰克福学派<以与受其影响的文化研究者>,向来把大众等同于工业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认为大众作为文化工业的屈从者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由文化工业灌输或者强加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种大众观把体现统治<宰制>集团意识形态的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或者把文化工业产品等同于大众文化,否定了大众在大众文化生产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与此相反,费斯克虽然并不否认大众的文化资源只能由文化工业提供,但他却认为,大众文化并非体现支配性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产品,而是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解读过程.而这个解读过程是具有创造力的,其创造力"与其说在于商品的生产,不如说在于对工业商品的生产性使用.〞 [3]34换言之,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即"利用他们的商品,达到我们的目的〞 ,是一种游击战术和" 有啥用啥〞 <或者权且利用>的艺术<theartofmaking-do>.[3]34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不是消费,不是由文化工业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而是由大众自下而上创造出来.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大众非但以一种积极的、为我所用的方式逃避和抵制着支配性意识形态的控制,创造自己的意义和快感,而且以其创造性和反抗性,不断侵蚀和瓦解着统治意识形态,并最终可能实现社会的政治进步.显然,这种大众文化观是从大众在微观政治层面使用文化商品的方式出发来探索大众的活力和创造力理论,这既是费斯克的文化理论,也是其《理解大众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承认宰制力量的存在,却更注重大众如何施展"游击战术〞 ,逃避、消解、冒犯、转化甚至反抗宰制力量,并认为大众在微观政治层面<日常生活之中>能够促成社会体制的循序渐进的进步,促进社会的最终变革.与一些学者居高临下的批评不同,费斯克站在了"大众文化〞一边,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再定义和辩解.在他看来,大众文化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或者至少不是那末简单与平面化.他无比乐观地强调了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正如麦奎尔〔D.McQuail〕所评价的那样: "在努力为大众文化辩护方面,约翰费斯克向来是最雄辩、最令人信服的人之一.〞 [4]1032 作为"生产者式文本〞的大众文本与其特性前文表明,费斯克比前人更加关注受众的主体地位,关注受众的实践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他以符号学解读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文本如何与人们发生互动并产生意义上面.在他看来,"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微妙的过程,就像两人对话一样,是一种商议、互动、交换的活动.〞 [3]57 在这一对话过程中,主动权倾向于读者一方,而不是读者向文本屈服.同时,受众具有一种"游牧式的主体性〞 <nomadicsubjectivities>.显然,费斯克的传播研究延伸了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思路,他实现了"从媒体对受众做了什么〞到"受众对媒体做了什么〞的转变,从而创造了一种从大众解读文本的方式来研究大众文化的全新视角.简言之,大众文化就是文本,就是大众可以创造性地利用的文本.在《理解大众文化》里,费斯克不但提出了大众文本的概念,而且分析了"读者式文本〞 ,"作者式文本〞与"生产者式文本〞的联系与区别."读者式文本〞吸引的是一个本质上消极的、接受式的、被规训了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倾向于将文本意义作为既成的意义来接受,它易于理解和流行,它是宰制性的.与之对应的是‘作者式文本’,凸显了文本本身的‘被建构性’,要求读者参预意义的建构.这种文本理解更难,更具先锋性,只对少数人有吸引力.费斯克借助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指出,大众文本应该是生产者式的文本,这种文本既有‘读者式文本’的易读性,又有‘作者式文本’的开放性.它具有"松散的, 自身无法控制的结局〞 ,其"内部存在的一些裂隙大到足以从中创造出新的文本.〞 [3]128 可以说,这里费氏所强调的文本的裂隙大致相当于接受美学所说的"空白〞、"召唤结构〞 .正是这些"裂隙〞 "空白〞的存在,才给大众进行意义生产提供了空间.作为"生产者式文本〞的大众文本是宰制与反宰制同在的.费斯克说: "一个文本要成为大众文化,它必须同时包含宰制的力量,以与反驳那些宰制性力量的机会.〞 [3]31 一方面, 文化工业产品渗透着支配者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人们却利用其创造自己的亚文化.大众通过在各种社会身份间的转换,将文化工业产品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具体语境相结合,从而逃避和抵制了意识形态的控制,找到他们自己的意义和快感.而大众文化也正是产生于这一过程. 费斯克用澳洲的原住民观看老西部片时的反应来说明,原住民惟独在乎想到自己受到白人宰制的前提下,才会在"当影片中的印第安人……狙杀白人男子,抓走白人女子之际……为之欢呼鼓劲.〞 [3]30 也就是说,意识到宰制的存在,才会在反抗这种宰制的过程中产生意义和快感.固然,支配者不会心甘愿意地容许反抗因素存在,他们总是试图对其进行扼杀、收编.但是, 费斯克运用符号学理论指出,符号具有多义性,意义是不可以控制的.体制提供的文化产品一旦进入大众的解读X 围,就成为种种符号,人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语境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产生多种意义.体制无法控制这一过程.将大众文本界定为"生产者式文本〞之后,费斯克进而讨论了大众文本的诸特性.在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文本的过度性、浅白性、矛盾性、贫困性以与互文性.首先,费斯克认为,大众文本的语言是冒犯性的、中伤的语言,是对语言常规的、正式的用法的误用,"是解读而非解码,是言语而非语言,是实践而非结构〞 ,[3]133 是特定语境的特殊使用.双关、浅白、俚语、陈词滥调、煽情、方言是它的常规用法.这种"误用〞 ,带来的是对文本的多重解读和多重体验,它是对正式语言的戏仿和嘲弄,带有不受规训、无视礼俗与冒犯的潜力.浅薄、煽情的大众语言夸大、反转了常识,讥笑了常规,逃脱了意识形态的侵袭,从而使传统的、主流的规X 自相矛盾.大众文本的语言绝非带有洗脑功能的霸权文字,而是对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规 X 的矛盾的暴露,它暴露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他性〞 ,而且使得彼此不得不进行妥协与变得目生."大众文本展现的是浅白的东西,内在的东西则留给‘生产式的读者’去填写自己的社会体验,从而建立文本与体验之间的关联.这种拒绝深度与差别的言语等于把生产这些深度与差别的任务交给了读者.〞 [3]148 大众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灵便使用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并从中发现自己的意义,原因即在他们能够在产品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间发现积极的联系<相关性>."如果一种文化资源不能提供与日常生活经验产生共鸣的相关点,那末就不能成为大众的〞 ,尽管文本的‘质量’很高.〞 [3]150大众是否喜欢一个文本不是看它的"质量〞 ,而是看它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否相关.这意味着"相关点〞的确立是语境决定的,所以它也必然是变化的和相对的.大众艺术总是被视作多元的、有条件的,它不是被根据普遍的观点加以观察.大众文本的过度是指符号的泛滥.泛滥的符号带来了语义的泛滥,使作品变得煽情、夸 X、鄙俗.在费斯克看来,大众文本的过度性是使"意义挣脱控制,挣脱意识形态规X 的控制或者特定文本的要求.〞 [3]140它通过展现特殊的不合规 X 的非常事例来突露其所违反的常规,并对其进行强烈的戏仿和讥笑.大众可以从中体味到对规 X 的反抗与超越,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文化意义.他举了一份大众刊物做例证, 其中所有的内容都是煽情的,违背常规的,但他认为这些事例能够使读者去置疑规 X 本身,发泄不满情绪.为了说明过度与浅白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反抗姿态,一种宣告独立的方式,并非被其毁誉者所斥责的煽情浅陋,费斯克又分析了大众文本的矛盾与复杂性.费斯克认为,大众对文本的解读也多种多样,总是相互矛盾,同时包含着直接的反抗者和被反抗的对象.从某方面来讲,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区分,部份是由于文化的教导和流通方式造成的,大众曾经拥有莎士比亚,学术的体制化使莎士比亚的研究逐渐成为高雅的艺术.费斯克又认为,大众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而不是由文本作者创造出来的,文本本身是浅白的,内在的未被言说,但生产文本意义的语境是社会的,而非仅限于文本本身;大众文本以粗浅的笔触、浮面的描述把自己向各种社会关系敞开,大众可以在其中填入自己的社会经验,写入自己的意义,建构出自己的文化.大众文本的贫困是指文本不完整,不充足,意义贫乏.费斯克认可了文本的贫困性,但他给文本寻觅到一项伟大的使命:意义和快感在社会中加以流通的中介.大众文本的意义更主要地产生于互文语境中.也就是说,文本不是单独地发生意义的,而总是在互文性的语境中生成意义,这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罗兰巴特也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巴特把具体文本放入文本的海洋之中,使个体文本的意义不断游移、转换、生成、增值,他在众多文本的互文语境中对个体文本进行建构与阐发.然而,费斯克的互文环境是指整个的日常生活,强调的是文本外的新的意义的产生,因此他说,"大众文本是行为人和资源,而不是对象.〞 [3]150 建构发生在文本之外日常生活的互文语境中,具体的文本是不自足的,是意义的煽动者,是反应堆;大众是催化剂,点燃有限的文本资源,生产出无限的文化意义.这样,费斯克就理直气壮地以互文语境中的潜在乎义抵消了文本本身意义的贫乏.3 乐观,还是盲目乐观?诚然,大众文化自身的积极价值是难以否认的.费氏对大众文本所做的分析,无疑具有其令人信服的地方.例如,我们承认,反抗文化霸权是正确的,特殊是大众文化要为自己曾经的低微文化地位进行战斗,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拒绝理性和深度,使文本的能指和所指都自甘沉溺于平面与简单之中,这却是一种自暴自弃的文化素质.杰姆逊曾经对平面化、无深度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做过深刻的分析,指出其抛弃思想,抛弃理性所导致的文化失重的困境.费斯克在这里只是少了一份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多了一种乐观主义的盲目自信与满足.他以避免文化霸权为由,赞同大众文本不做任何深层的价值判断,使其浅白、平面的特点合理化.文字平面上的堆积无法涵养丰富的艺术接受心理,无法参预大众日常生活的美学建构,这是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大众文化的一个缺陷.此外,大众真可以用社会语境的复杂性来弥补文本的过度与浅白吗?这对许多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也是很费力的事情.假如真有一部份大众读者可以达到这一境界,他们是幸运的, 但恐怕大部份读者都要停留在过度与浅白之处了.正如国内有学者指出,费斯克又一次把大众化的读者变成为了专门的大众文化研究者,并用所谓的裂隙与空间掩盖了文本的浅白与粗陋.[5]33 必须先有了蕴含着丰富内容的反应堆,才干见出催化剂的奇妙,如果文本不充足, 意义贫乏,就不会成为生发意义的肥沃土壤.虽然大众不需要文化霸权,但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精细,大众已失去了文化原创力.费斯克也承认,大众自己不会生产文本,他们只能改编和利用文化工业的产品.读者是由作品来培养的,虽然读者可以对作品加以改编利用,但读者的改编利用本领是在长期的文化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读者可以反叛利用具体的文本,可读者的文化底蕴与习惯,又是在具体文本经验的积累修正中形成的.如果其互文语境中充斥着大量的贫困文本,则贫困的文本只能造就贫乏的读者.大众置身于浅陋的大众文化互文语境中, 难免会变得浅薄空虚,这自然会影响其文化生产能力的形成.国外学者也广泛对费斯克的文化理论提出了批评.例如,戴维莫利〔DavidMorley〕认为,费斯克将重点放在阐释的多样性上, 而以牺牲发现行为的规律性和模式为代价.[6]287他不允许费斯克将重点放在受众快感之上,因为对受众快乐涵蓄的推崇极易导致文化相对主义.这种文化相对主义会轻松地融入民粹主义的新自由主义言辞中,使人们抛弃所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失去判断力,无法认清那些鼓吹政府应对媒体经营"解控〞的人.约翰斯道雷<JohnStorey>认为: "费斯克这种新修正主义是文化研究发展的最新阶段:其主题是快乐、授权、反抗和大众鉴别,他代表着一种‘从更具批评力的立场的退却’的阶段.用政治术语来说而且说得好听一点,它是‘消费者权威’的自由主义观点的一种不加批评的回音;说得苛刻一点,它与占优势的‘自由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一唱一和.〞 [7]298尼克史蒂文森〔NickStevenson〕在《认识媒介文化》第二章《受众研究中的各种批评视点》中,虽然对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优点予以了承认,比如费斯克强调受众在进行各种商议性和对抗性的解读过程中所从事的创造性工作,强调大众文化不是关于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或者公共领域的宏观性问题,而是关于弱者的规避性战术,这些观点对那些始终忽视受众参预符号造反的人,提供了一剂重要的矫正药.但同时,尼克史蒂文森也注意到,费斯克的著述带有无可弥补的缺陷:例如,费斯克的各种论点始终排斥意识形态理论的可能性,对公共领域的离散的政治重要性缺乏批评性概念,总以自己对通俗样式的解读来取代受众的解释, 等等.[8]52总而言之,费斯克以拒绝话语霸权为由,强调文本的生产性,由此为大众文本的浅白、过度与贫乏做合理化辩护,这也许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但从某方面来讲,这也许只是一种愚民政策而已,并不利于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提高.事实上,拒绝理性霸权不等于拒绝理性本身,若因此仅向大众提供平面的浅陋文本,难道不是另一种封锁式的文化霸权吗?其次,费斯克似乎高估了大众的生产自主性和生产能力.文本潜在的生产性不能保证大众一定能用其来进行生产活动,生产出大众文化来.想固然地让大众成为高明的理想读者,假想出一种与现实阅读状况脱节的大众解读来,这是否是一种盲目的乐观?因此,费斯克对大众文化乐观的首肯虽然是鼓励人心的,但对大众的文化生产力过高的标举,却总让人感到一些疑虑.因此,其理论之优劣,尚待进一步的探讨.。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快感文化工业论文摘要: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凸显大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抵抗性而著称,强调大众从文化消费中获得的“快感、意义”,并挖掘和研究了大众文化的权力运作机制与文化抵杭过程。
但这类文化研究在刻意强调平民的文化抵抗的积极意义时,忽视了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依然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上极端不平等的事实。
一、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直接利用了两种当代思想文化资源。
其一是法国文化理论家德塞都的学说。
德塞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中强调,被支配的社会集团可以通过采用某些策略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体系中夺取某些局部的利益。
他指出,尽管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不能控制它的生产,但却能控制它的消费。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商品不仅是消费者接受的对象,也是接受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材料。
接受者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颠倒其使用价值和功能,使之部分符合自身的利益。
任何大众文化形式在它企图施加控制的同时,都会导致颠覆或抵抗。
费斯克利用的又一思想资源是八十年代出现的“快感”理论,它直接受惠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这种快感理论把快感看作是一种对等级秩序和权威控制进行抵抗的重要资源。
但对费斯克快感理论更重要的支持则于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对身体快感的论述。
巴特认为,身体是脱离意识形态的,因为它是自然而非文化的产物,这样它就成了抵抗文化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身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抵御意识形态的有限的空间,属于身体的快感也就成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具有了积极意义。
二、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费斯克正是在吸收了德塞都、巴赫金和巴特等人的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与法兰克福学派针锋相对的大众文化理论。
在此之前,关于大众文化最集中、同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
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对大众文化采取了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大众文化的这种商品化、标准化、单面性、操纵性和控制性,压抑了人的主体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助长了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在西方业已式微的“个体意识”和批判精神。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
i epu rmoerao a l,o jciea d c n rt a ay i o o ua utr. shlfl r e sn be be t n o cee n lss fp p lrc l e o f v u
Ke r s J h ik ;p p l rc l 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 a t fma i g d ;r lv n e ic i n t n y wo d :o n F s e o u a ut e h r o k n o ee a c ;d s rmia i u o
可以这 么说 , 对于 大众文 化 的定义 是任何 大众 文化
研 究者理论分析 的第一起 点 , 其作 用恰 如理论 地 图的方 向标 , 引领着 每一 位研究 人士 各具 特色 的理论 旅程 。因 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给出的大众文 化定义 的色 调也就标 示着其总体 立场 、 观认 识、 宏 价值 归属 的色彩 。所 以, 事
i e n o ua e c n e t e h s e h l s o n cin b t e n c l r n i tl n t s e o i v ,a t e a d r b l d a a d p p lc o c p , mp a i st ec o e c n e t ew e u t ea d l e s ea d s e s sp st e c i n e e‘ z o u f y r i v l u a a i t fte p p lc .T i d fnt n i o r a e e t o x a a ig t e f n t n n o i o f o u a ut r n i s c p bl y o o u a e h s e i o s f e t n f re c v t h u c i sa d p st n o p lrc l e a d o i h i i g b i f n o i p u
试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护处于中心的符号和社会权力。
文化研究一直以来都离不开
大众文化是由大众自主进行 精英主义,有学者认为费斯克所
创造的,它不会因各种外力而妥 提出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对以往大
协,这体现出大众的创造力和能 众文化研究中精英主义的超越,
动性。虽然大众无法决定大众文 是一种文化研究的进步。但是,
化的生产,但可以决定大众文化 费斯克不加批判的立场、凸显大
的消费。在进行大众文化的消费 众的主动性和抵抗性,倡导大众
时,大众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表 化的文化研究,忽略了精英化的
面看上去受集团利益的支配,但 现实,甚至摒弃了任何形式的精
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同 英主义,让不少学者提出了反对
时,费斯克认为大众具有一种“游 的声音,质疑费斯克对大众文化
牧式的主体性”。在当代社会, 的不加批判会导致文化研究朝着
化理论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大众 一是认为资本主义文化产业仅仅
身上,尝试发现大众身上的积极 生产表面看起来不同的产品,不
影响作用。此外,他在《大众经济》 同最终只是幻觉,因为他们都宣
中从大众的角度对经济形态进行 传着同一种资本主义形态。文化
了解读,揭示了“金融经济”和“文 工业在制造糖衣炮弹,水平高超,
词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概念。费斯 起了不少学者的质疑与批判。有
克把这种对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学者认为费斯克忽略了消费时代
第一种是符号权力,即建构意义、 资本对大众的影响,过分关注大
快感和社会自我的权力;第二种 众的主体地位,认为大众具有全
是社会权力,即建构社会经济体 盘的否定性,夸大了大众的能动
系的权力。两者虽具有相对独立 性;费斯克强调“抵抗”而忽视
文从三个方面对约翰·费斯克的大 众文化不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 的过程,就像两个人对话一样,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其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
的理论价值。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大众文化如何被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人们是如何
理解、交互和使用其产品的。
菲斯克,提出了"文化消费者"这一重要概念,即大众文化的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文
化产业生产的产品,而是主动地将自身的意愿、理解和信仰带入产品中,最终塑造出自己
独特的文化习惯和态度。
他认为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大众消费者的需求是相互影响的,
而大众文化的成功取决于生产方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并非单一、恶性的设计,而是美国社会多元性的反映。
他认
为大众文化中的多种文化产品包括影视、音乐、游戏等,都是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和不
同地域中形成的,并且这些文化产品在包容与适应的前提下,逐渐融入到了美国社会的主
流文化中。
因此,大众文化在推动多元文化共存和文化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菲斯克也指出了大众文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和问题。
他认为由于媒体的商业
化和娱乐化导致大众文化越来越贫乏和低俗化,社会中的道德和价值观也在受到冲击。
此外,大众文化也存在着对少数群体的歧视和边缘化,这对于社会的整体和谐与平衡也是一
种威胁。
综上所述,约翰.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大众文化产生的背景、特征、影响和挑战。
在当前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大众文化的价
值与意义,并且要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积极地影响和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是美国传媒学著名学者,他在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当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聚焦于大众传媒对于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对于大众文化中的想象力与权力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媒体呈现给观众的,而这些呈现往往是由权力所控制的。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中的想象力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媒体通过精心构造的形象和故事来操纵人们的想象力,并将权力的意志传达给观众。
电影和电视剧中频繁出现的英雄主义形象、美国梦理念等都是通过媒体的演绎塑造出来的。
约翰·菲斯克在大众文化中强调了观众的积极参与。
他认为观众并不完全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达的信息,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体进行解读和再创造。
菲斯克提出了“反抗性阅读”的概念,指的是观众对于媒体所传递的意义进行挑战和重新解释的过程。
观众根据自身的背景、经验和价值观对媒体进行再理解,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意义和理解。
这种反抗性阅读使得观众在大众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约翰·菲斯克对于消费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以商品形式呈现给观众的,观众通过购买商品来参与到大众文化中。
这种消费行为不仅是经济交换的一种形式,更是社会交往和身份认同的表现。
观众通过选择哪些商品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
菲斯克强调了大众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密切关系,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约翰·菲斯克对于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方式,通过渗透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来维持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秩序。
媒体通过宣传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影响观众的思想和行为。
菲斯克认为人们应该对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保持警觉,并通过批判性思考和反抗性阅读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他以其对大众文化的理论和观点而闻名。
在菲斯克的观点中,大众文化被视为是一种由普通人创造和参与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菲斯克的理论提供了对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菲斯克将大众文化视为一种由群众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形式。
他认为,大众文化不仅是由精英或文化专家所创造和传播的文化产品,更是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创造和消费的文化所创造的。
菲斯克的观点中,大众文化被看作是一种个人和社会实践。
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大众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兴趣和身份认同,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满足和娱乐。
社会群体可以通过分享共同的大众文化符号和经验来建立联系和共同体感。
菲斯克还提出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大众文化中,消费者不仅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还可以主动地参与创造和改变这些产品。
他认为,消费者在选择和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和创造力。
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解读”的概念。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的意义是由观众来解读和理解的,而不是由创作者或制作人来决定。
观众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解读文化产品,并给予其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菲斯克的观点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多义性,并强调了观众的参与和创造力。
他的观点还挑战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对大众文化的负面评价,将其视为低俗和低质的文化形式。
约翰·菲斯克的视角下,大众文化被看作是由人们创造和参与的文化实践,具有多样性和多义性。
观众在解读和消费大众文化产品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主导权。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大众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参与和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了广泛的文化产品和表现形式,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节目、广告、时尚、明星文化等。
这些文化产品和形式在当代社会中无处不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文化产品和形式,人们展现出了自己的审美观、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从而构建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并享受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风貌。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当代社会中力量强大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他指出,大众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文化的影响和塑造。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使得它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菲斯克还指出,大众文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他看来,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和商业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流行也经常受到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导致一些文化产品和形式充斥着低俗、庸俗和暴力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风气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菲斯克呼吁人们应该对大众文化保持警惕,不盲目接受和随波逐流,应该理性对待大众文化,从中挖掘和发掘其中的优秀作品和精神内涵,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在菲斯克看来,要改变大众文化的现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该加强对大众文化产业的管理和监管,规范文化产品的内容和质量,加强对不良文化产品的管理和打击。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和监督大众文化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优化,促进文化产品和形式的创新和提升。
人们也应该自觉抵制低俗和暴力的文化产品,选择高质量、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使大众文化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有益力量。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学者之一,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探讨其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批判性、多元性和互动性为特点,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多元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非单一同质的,而是由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构成的。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语言、符号、价值观等,它们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2. 受众的主动性:菲斯克强调受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
他认为,受众并非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地解读、理解和再创造文化产品。
3. 文化的互动性:菲斯克认为,文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这种互动不仅发生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也发生在受众的消费和再创造过程中。
三、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约翰·菲斯克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性、实证性和批判性等特点。
他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多元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四、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包括媒体文化、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等。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受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最后,它有助于我们探索文化的互动性,促进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简述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电视经济理论
简述约翰·费斯克的两种电视经济理论(1)三种大众文化定义:①第一种虽然满口赞扬大众文化却没有将之放在权力模式中进行考察,并从这些差异中产生出最终的和谐,这是精英式人文主义的民主观。
②第二种将大众文化严格放置在权力模式之中,但过于强调主宰的力量,以至于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化无从谈起。
这一文化模式直接对立于大众自身的利益。
③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为斗争的场所,但在承认主导和主宰力量的同时,更注重大众的抵御和不合作战术,从中探究大众的活力与创造力,正是这活力与创造力使主导阶层始终感觉到存在收编大众的压力,因此大众文化就是瞄准霸权,旨在颠覆既定的政治和文化秩序。
(2)两种电视经济:①金融经济:金融经济在以下两个子系统中使财富流动起来。
一是生产阶段:制片商生产出电视节目卖给电视台是简单的直线式的。
二是流通阶段:电视台将电视观众作为商品卖给广告商,电视台的产品是广告的播放时间,消费者是广告商,观看广告的观众越多,价码就越高。
因此在金融经济阶段,电视乃至文化工业最重要的产品是被卖给广告商的商品化了的受众。
②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中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而不是货币,观众从商品的角色转变为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电视节目从商品转变为文本,成为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最终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③理论创新点:一是强调了文化工业的资源特点。
费斯克认为在工业化社会中,大众文化资源也是一种工业资源,这些资源既是物质资源也是符号的文化资源,是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共同产品,这就决定了包括电视在内的文化工业的研究必须超越金融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经济的视野。
二是费斯克的理论意味着大众文化是大众所创造的而不是单纯与权力合谋的文化工业的产物。
作为文化资源的大众文化还在规避和抵制文化商品的自我规训,分裂文化商品的同质性,最终在社会经验、个性、社会秩序等多种层面上展开权力结构的策略抗争。
(3)费斯克的理论使得消费者的力量被突显出来。
同一节目有不同的解读,而决定不同解读的是不同的文化代码和文化能力,因此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重新认识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系统分析菲斯克的理论观点,并通过具体实例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解读,以实现对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
二、约翰·菲斯克理论概述约翰·菲斯克的理论主要关注大众文化现象,他强调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由社会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菲斯克的理论关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征: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社会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具有多元、多样和互动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形式,还包括新兴的媒介文化等。
2. 媒体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菲斯克强调媒体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媒体为大众提供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平台。
3. 符号学与解码理论:菲斯克运用符号学和解码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关注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解读与反应。
三、理论的具体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菲斯克的理论进行具体分析:1. 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如提供娱乐、传递价值观、反映社会问题等。
以电视剧为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电视剧为观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了社会价值观和反映了社会问题。
2. 媒体与文化传播:菲斯克强调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为大众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 符号学与解码:菲斯克运用符号学和解码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
在广告中,广告商通过运用各种符号和隐喻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时也会进行解码和解读。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菲斯克的理论,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文化研究者和学者,在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著作《大众文化的理论与方法》、《电视文化》等对大众文化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和审视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约翰·菲斯克的视角下,大众文化不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被动化和主动性互动的文化形态,通过对大众文化的观察和分析,菲斯克揭示了其中一些规律和特点。
约翰·菲斯克强调了大众文化的被动化和主动性互动。
在他看来,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是受控于权力和资本的,但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接受的同时进行着再造和再生产。
他关注了受众的解码过程,认为受众通过对大众文化进行解码和再编码,赋予了文化产品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参与到了文化的生产中。
他使用了“语义效果”这一概念来说明受众对文化产品进行理解和解码的过程,认为受众并非被动接受文化产品的意义,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解读,赋予了文化产品新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和分析大众文化时,不能忽视受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约翰·菲斯克对大众文化中的“文化消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中,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大众对文化的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他强调了文化消费的身份认同和符号意义,认为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身份认同和获取符号意义的一种方式。
他提出了“择偶和择友”的观点,认为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往往会选择和他们自身身份认同相近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他们对身份和符号的需求。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消费和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提醒我们在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时,需要考虑受众的身份认同和符号需求。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著名的文化研究者,他在大众文化领域的贡献备受推崇。
他的视角下,大众文化并非是粗俗低劣的东西,而是被广泛接受和共享的文化表达形式。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大众文化的独特见解,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约翰·菲斯克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由普通人创造并享有的文化,它不受限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文化精英。
在他看来,大众文化能够反映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他们提供表达自我的平台。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是多样化和开放的,可以被广大的群体所接受和参与,从而具有了强烈的民主性。
约翰·菲斯克关注了大众文化的受众反应。
他指出,大众文化并非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存在着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中,受众不仅是 passively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 actively参与重新解读和再创造文化产品。
他认为,受众的参与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文化产品能够不断地被更新和再生,产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
约翰·菲斯克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流动性和跨文化性。
他认为,大众文化不受限于特定的地域和民族,而是具有广泛的流动性和跨文化的特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产品和符号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之间流动和传播,产生新的文化融合和创新。
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和群体的桥梁。
约翰·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指出,商业在影响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受其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商业化带来了文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同时也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商业化也可能导致文化产品的 homogenization和 commodification,削弱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他在其著作《文化社会学》中谈到了大众文化的重要性。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反映社会、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是塑造我们社会认知和文化态度的基础。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可以被视为社会的“反射池”或“投影仪”。
它反映了社会的所有结构和力量,反映了人们的情感、价值、信念和态度。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会的软硬件,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基本价值观念。
菲斯克主张,大众文化需要被看作是一种源泉,一种文化素材,一个社会的“集体想象”,这些元素可以被动员,组合,变形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文化需求。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历史上有很多突破和创新,这些都与大众文化的弹性和变化有关。
另一方面,菲斯克也意识到了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消费主义、社会标准化、歧视和排斥等等。
他指出,大众文化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是由于大众文化与用于生产和出售商品的“文化工业”相结合而加剧了。
总之,约翰·菲斯克的视角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强调大众文化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语言,以加强社会整合和集体认同。
这个语言可以被共享、体验、发现和批评,可以被不同的人群和组织理解和解释。
因此,大众文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推动社会变革和增进人类福祉的工具。
约翰菲斯克
约翰菲斯克费斯克的能动型大众文化理论突出地强调了大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了大众的文化辨识力、生产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尤其是肯定了其在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以往的文化精英主义者那里,大众常常被视为一群原子化的、同质化的、没有定型的、无法区隔的乌合之众,是一个没有辨识力的浓密的集合体,他们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都处于文化产业巨头的控制之下,处于被动无助的、被灌输和被麻醉的境地。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费斯克充分地肯定了大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他看来,大众的自主性、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来自于他们被边缘化和被压迫的从属地位,“弱势者通过利用那剥夺了他们权力的体制所提供的资源,并拒绝最终屈从于那一权力而展现出创造力。
”【37】他认为大众并不是一个单质的整体,而是包含了各种由于利益关系、政治立场和社会联系所形成的群体,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组合。
尽管大众依然很容易被权力中心所影响带有易变性,但是它不再是单一的角色,而是动态的、主动的而不仅仅只是屈从。
费斯克认为对于“大众”这个群体的研究,必须是在多元的角度和基础之上,这个群体的内部充满了各种对立的力量,尽管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同化着这个群体,但是他们依然带有着各种个样的社会身份,而这样多重的身份就要求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必须和这些角色和身份相匹配和适应。
费斯克坚决反对这样的观点:“资本主义都是在多元化的外表下生产意识形态”;“人民是一群傻瓜…”等。
他认为如果大众是复杂和多元的,大众文化要在广大的人群中流行,就必须适应复杂和多元的需要,因此它自身也就必须是复杂和多元的。
由此大众文化正是由大众创造的,而不是由文化工业从外部施加的。
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与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它产生于内部或底层,而不是来自上方。
大众文化不是消费,而是文化——是在社会体制内部,创造并流通意义、快感的积极过程。
文化工业所能做的,乃是为大众制造出文本材料或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时有所选择,这样的选择可以是接受或者是拒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作者:赵静
来源:《商情》2019年第43期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约翰.费斯克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影响力,以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为支撑,分析大众文化产生的过程,及大众文化产生的驱动力
【关键词】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躲避与生产
一、约翰.费斯克与大众文化的解读
约翰.费斯克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影响力来自于他对文化消费环节的重视,他指出消费过程才是大众文化的产生环节,大众文化并非外界加注到大众身上的,而是大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它“不存在于稳定的、自足的文本里面”,而“只存在于其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和“日常生活的实践中”。
與把大众看作是被动接收者的悲观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不同,费斯克强调大众在消费文化产品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他说:日常生活乃由大众文化实践组成,其特征是,弱势者通过利用那剥夺了他们权力的体制所提供的资源,并拒绝最终屈从于那一权力,从而展现出创造力。
费斯克指出了大众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的方式,大众用一种“盗猎”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的精英文化进行“权且利用”。
费斯克还指出了大众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大众文化中所产生的“快感”、“狂喜”。
这种快感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产生大众文化的驱动力。
“在文化经济中,流通过程并非货币的周转,而是意义和快感的传播。
于是此处的观众,乃从一种商品转变成现在的生产者,即意义和快感的生产者。
在这种文化经济中,原来的商品(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牛仔裤)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
天涯娱乐的权威性除了它规模巨大的人气带来的渠道丰富的消息来源外,更重要的是这一版块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八卦生产机制与浓厚的八卦精神。
在这里,娱乐的核心并不仅仅是闲言碎语和流言蜚语,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生产快感与欢乐的过程,是对娱乐的一种参与、分享以及全民同欢,是全体网民的自我狂欢、自娱自乐,它践行的就是费斯克所言的大众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
二、大众文化的产生
大众不仅消费文本、利用文本,而且还会把这些已存的文本进行拼装,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一种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
天涯娱乐中非常有名的“教派文化”就是一个例子,它是指网友自发地成立很多教派,对娱乐人物进行各种讽刺、挖苦或者善意的调侃。
比如红雷教,就是因为广大网友觉得新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雷得众生癫倒”,于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立红雷教,并把叶锦添跟李少红奉为教主。
约翰.费斯克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指出:大众生产力是以一种“拼装”(bricolage)的方式,将资本主义的文化产物进行再组合与再使用的过程。
……按照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拼装”是部落中人的日常实践,他们创造性地组合手边现有的材料与资源,制造出一些可以满足当下需要的物件、符号或仪式。
这是一种非科学的工程,是一种最典型的“权且利用”(making do)的作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拼装”是被统治者从“他者”的资源中创造出自己的文化的一种手段。
三、大众文化产生的驱动力
关于大众文化产生的驱动力,约翰.费斯克认为是“快感”,他指出:
对日常生活的文化所进行的最好描述,是有关斗争或反抗的比喻:战略受到战术的对抗,资产阶级受到无产阶级的抵制,霸权遇到抵抗行为,意识形态遭受反对或逃避;自上而下的权力受到由下而上的力量的抗争,社会的规训面临无序状态。
这些反抗,这些社会利益的冲撞……,都主要由快感所驱动:即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社会体验的意义所带来的快感,以及逃避权力集团的社会规训所带来的快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的快感以两种主要方式运作:躲避与生产。
以天涯娱乐版的《八卦来了》为例,《八卦来了》是一份由网友自编自发的网络杂志,旨在对每周的主要娱乐八卦做总结,主编李铃铛在创刊号里对其的介绍为“专八八卦,每周末发,包含一周的热帖、有意思的贴、娱乐星闻、友好板块互动等等”。
从传统意义上讲这并不能算是一本杂志,甚至网络杂志都算不上,它只是以发帖的形式对过往新闻资讯的总结汇整,但是它确实非常有意思,往往帖子一发,下面就挤满了来抢座位的网友,场面甚是火爆。
网友的快感可以用躲避与生产来解释。
首先,网友希望在烦闷的现实生活之余获得一丝喘息,因此广大网友是为娱乐而来,在这里,没有假惺惺没有一本正经,什么好玩说什么、什么雷人说什么、什么让你发笑说什么,不管外表还是实质杂志都已不再是市面上出售的杂志,任何无厘头恶搞的东西都会在这里出现,比如在2010年首期的《八卦来了》中,开篇作者先道歉“由于上周集体偷懒休息,导致停刊一周。
这里我们全体编辑表示歉意!!!!”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杂志的亲民性、恶搞性,敢问哪个杂志会因为偷懒休息停刊一周?并且,杂志每期都有自己的主题、一系列的编辑人员、自作的视频、自制的封面,煞有介事俨然一份正式的杂志,阅读帖子的网友们很容易就沉浸其中,在笑声中获得全身心的放松与愉悦,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这种短暂的迷失,就是一种“躲避的快感”。
其次,这份杂志是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它紧紧地抓住了大众的笑点,恶搞、颠覆是他常有主题,比如《披出人间真发型,纪念披头一周年——<八卦来了>披头号》、《红毯雷依旧,八卦永流传——八卦来了红地毯号》,那些平时在荧屏上总是以鲜活靓丽的形象出现的明星大腕们,在这里成了大家挖苦、取笑、恶搞的对象,费斯克引鉴巴特的理论提出“狂喜”的概念,认为这是“身体的快感,发生在“文化”崩溃成“自然状态”的时刻。
它是自我的丧失,……自我的丧失即是对意识形态的躲避。
”普通的大众总是有对高高在上的精英、权势人物进行颠覆的心理意念,因而看到那些平时或高贵或美丽或一本正经的人在这里像被剥去外衣一样变得赤身裸体,仿佛一个经常犯错、狼狈不堪的普通小民,大家总是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与愉悦,陷入一种“狂喜”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对正统意识形态的“躲避”。
气上涌噎死对方不偿命的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