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第一节(一)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3

第九章中国古代⽂学 这⼀章对学中⽂以及⼀般考⽣都⽐较熟悉,当然⼀些理性的分析和概括还是要注意牢记的。

第⼀节中国古代⽂学在中国⽂化中的地位 1 、中国古代⽂学是中国传⽂化中最重要、活⼒的⼀个部分深刻⽽且⽣动地体现着中国⽂化的基本精神。

2 、中国⽂学在⽂字诞⽣之前就已经产⽣了。

3 、公元前6 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

其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诗。

公元前4 世纪,出现了另⼀类诗歌,即楚辞,属于杂⾔体,其句末多以‘兮“结尾。

4 、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标。

5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的形成。

散⽂的三⼤功能是叙事、论说和抒情。

其中抒情功能是在秦汉以后增加的。

6 、中国真正的叙事⽂学始于魏晋⼩说,分为志怪⼩说和软事⼩说两⼤类。

7 、中国古代⽂学的现代意义:是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是传统⽂化中最容易为现代⼈理解、接受的⼀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与传统⽂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它⽂化背景中的⼈民了解中国⽂化的窗⼝。

第⼆节中国古代⽂学的辉煌成就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迟在孔⼦出⽣前就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诗歌305篇,分国风、⼤雅和⼩雅、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2 、《诗经》描绘了五个⽅⾯的内容:⼀是周部落的历史;⼆是古代⽥猎、畜牧和农业⽣产的情景;三是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四是控诉统治者对⼈民的残酷剥削;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

在整体上表现了“饥者歌其⾷,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预⼈⽣,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

3 、诗经的艺术⼿法分为“赋、⽐、兴”三类。

4 、《楚辞》是中国古代另⼀部诗歌总集,是汉代刘向、王逸等收集整理⽽编成的。

其主要作者是屈原。

5 、《离骚》长达2400多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其发愤以抒情的⼀⾸政治抒情诗。

诗中⼤量运⽤美⼈芳草的⽐兴⼿法对后代诗歌产⽣了深远的影响。

宋⽟、贾谊等都继承了他的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第9-12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第9-12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第九章中IS古代文学・为什么说屮国占代乂学楚q咽传统攵化的讹乏组戒部分?iM•中田古代文孑以&功而只徐的方成体现r«PM文化的神和中华民庶的文化心理特征・Zdi H也广泛.淖刻堆反映香传统文化的辰他部分的内容.所以他的币关功能及认溟功能历久弥新•足中也传统文化的W嬰爼成部分,:中IN占代文学的KifiM(¥W儿个方血衣现的锻为灾出?哪歧作家和作晶处具代灰性?1<谒经〉fo lltUfi2先4$iftif0汉呎——代浚:人血明、C论讪孔子;<AHtt>脈衛3常诗宋诃——代茨:08进祈》李白:苏轼4元册临和明消小说一代盹记》I实市:凹大名軒三中国占代文学点鳴些方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堪本俯神?1.关注现实的理性时2.■文以義道■的教化传纨3•写息『•汰佃中和之矣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讲1章中国占代艺术为什么说“PPJ粧动■何以作为中国艺术時神的?1气就足宇山的根本.乂兄宇审的运动.胡是丫宙运动的苛奏・足宇帘土现分门别类啲乂有条不豪的巒体給构.及具TT次吓地购我分迪、周滥运行的聲伍IV荻・WiSWJi艺术作M 9宇宙牛气相一致的缶甫浪态.2气足无瞬的•勺它在你d卜忙n现显;IWJ・就从无利仔.化女为这无.成.气是眾根△的.囚此小国艺术的址人将点就是对世无的f. W・3 文化%hrh宙./能深剜的理解何以y韵工动是中⑴艺术的根彳;蒂神. 戊丈相4甩中国艺术的蚤$准則.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第十一車中国占代里供•如口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砂国传统文化叩的地位1中国古代史字定中国占代文化的巫耍组成黑分.在护录文化成!K中・四邹分T?・史学位丛第二位.2久的彷史和灿V的占代文化住很人冷反I•.是通过听代史学束记录和保W下來的,历史着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衣现形态.具有记录・嫁合人类文化创垃,枳戟W发展的叙能。

3占代也学受依家经学的老响•而史学的求《;・经惟的传统也彰响若的富理学・•为什么说中阿占代史7是•座瑰丽的宝库?中阳占代衲I些蓍名的史赛和史学名警?1 +?3的防史内容和乡样的表述形式・制皮的完备,史家的杰岀•理论的晁裨.金壯界”j史上楚仅见的-2冇田迪占今的编年史.列期相吸的紀传史・典住刖发的记录・紀M本人5史评咅乳的史求打名若:司马迁的《史记7 刘知儿的《史砂WWiA的《文史通义*娇同的《汉书》中国占代史学协U昨优创妙叙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緘仔何借鉴电:义?1学啓天人.会妙山今•用徂界一切的气無和擾模.的述历宜的发賊过用.2以古沁经世致用・注霓丈学研究的古为今用.3求尖白"•实录历史•求实的WH*.4注业业务和思ft!修养・丈京修弄’恍鉴:注朮史学研尤的現尖总义.经M致用,魁仔求实ft;神.不畏強权•魁注盘自片的思也打如识作并。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9-12)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诗经》与《楚辞》《诗经》与《楚辞》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历来被诗人尊为诗歌典范。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中国文化概论 第九章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 击和消解。
上海文艺界首先发出了“人文精神失落”的 呼唤。在《文汇报》1993年3月召开的一个座谈会 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讨 论,尽情发泄知识分子在商业大潮与大众文化冲 击下的困惑与伤感。
北京的著名文学家王蒙却连续发表《躲避崇 高》、《人文精神问题偶感》等文,一面极力为 大众文化进行辩护,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对人文精 神的质疑。
洋务运动实质上是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 而进行的一场发展近代工业的社会改革。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在保留中国文化之 本(即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 技工艺、器用文物。以中国固有的文物制度及意 识形态为本,以西方的坚船利炮为末。
“中体西用”论作为一代进步社会思潮,既反 映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又反映了当 时国人普遍具有的民族本位意识。对于促进中国 文化的近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解体
一、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就在于虽然推翻了传 统的政治制度,但在经济基础方面、精神文化思 想方面,它还没有真正动摇传统的社会文化思想。 新文化运动正是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发生 的一场变革,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扫除旧的残余。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这次运动的兴起。新文 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大旗帜,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从意识 形态领域入手,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
第九章 中国文化在近代的 变革与现代的论争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现代, 中国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从实质 上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解和新文化的重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

中国文化概论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  ppt课件
中唐:从安史之乱到唐宪宗 去世的70、80年。
ppt课件
16
盛唐诗歌
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 山水田园诗派
以高适、岑参为首的 边塞诗派
ppt课件
17
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李白与杜甫, 在艺术风格上,李白诗飘逸奔放,杜甫诗 沉郁顿挫。
ppt课件
18
中唐诗歌
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以白 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等为羽翼,主要 继承了杜甫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 强化了诗歌的讽谏美刺功能。另一个以 韩愈为首,孟郊、贾岛、李贺等为羽翼, 主要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 于创造的精神,特别致力于在杜诗中稍 露端倪、尚未开拓的艺术境界。
ppt课件
36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知识抒 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 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也正是抒 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 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ppt课件
37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生动的 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 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 理的最好窗口。
Hale Waihona Puke ppt课件25元杂剧的主要体裁
爱情剧:《西厢记》《墙头马上》 公案剧:《窦娥冤》 水浒剧:《李逵负荆》 世情剧:《救风尘》 历史剧:《赵氏孤儿》
ppt课件
26
明清小说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 说、唐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 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臻于极 盛,涌现出了《三国演义》《水 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著 名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 “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 长篇小说的的双壁。
ppt课件
8
《楚辞》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其作品有《离骚》《九歌》 《九章》《天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九章
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缘关系 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 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
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 缘关系 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的态度和方法
非宗教性
儒家人文精神的决定
重人事,轻鬼神;近人事,远鬼神 周初人文精神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化与中国早期宗教的脱离 春秋时期,周代的 “人德”观念进一步得到发展,对神提出怀疑
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
排除了中国早期宗教所崇拜的神鬼天帝的权威,把哲学本体 “道”,提升到 “象帝之先”的位置
“吾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 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 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 能入于不死不生。”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 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缘的意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兼容并包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这不但指诸子百家在争 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也指汉民族文化 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指对外来 文化也能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地吸收、 整合
兼容并包性的具体体现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 处理思想文化方面
至为彼此利益引起怨怼与械斗。 (三)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
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 (四)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小圈子,甚至形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故,春秋时由孔子编订的《礼记·乐记》云: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第一节(一)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第一节(一)
点,在诗歌的题材、感情表现和语言形式等各方面 进行新的尝试,从而打开了宋诗的道
得到矫正,缺少社会内容的流弊逐渐被人们所摒 弃,宋诗的基调已见端倪。欧阳修作诗注重气骨, 长于思理,诗歌题材广泛,这对于拓宽宋诗的内容 影响深远,自此宋诗进入成就丰硕的繁荣期。
能”式巨人,他受到士林和民间永久崇敬的原因,应归
结到他既现实又超拔的文化人格定位,及以毕生之力
完善自己“审美人生”的理想追求。
苏轼回翰林院图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黄庭坚墨迹
黄庭坚倡言“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极为注重诗
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他作诗宗尚杜甫,生新瘦硬,标新立异,出奇制胜,
题材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格 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王维《山居》诗意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杜甫草堂(右下)
诗坛巨擘李白、杜甫横空出世,占尽天下春色。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以自 己天马行空、遗世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感情炽烈、豪气干 云的创作热情,写下了大量清新、飘逸、豪迈、高华的 杰作,诚可谓“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 为后世追摹难及的典范。“诗圣”杜甫承接和光大传统 的现实主义精神,结合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体验,以沉 郁顿挫的独特诗风,唱出了离乱时代的深沉悲歌。他的 诗歌在艺术上集前代之大成,又开启了后世无数法门。 杜诗乃公认的一代“诗史”,古今绝唱。杜甫其人也无愧 为诗歌史上的万世楷 模,千载诗宗。李杜 两位伟大诗人,作为 盛唐转折时代的歌手、 辉映河山的“双子星座”,无可争议地赢得了 世界性美誉。
和范成大,他们都吸取了“江西诗派”营养而自 成一家。陆游全方位继承前人的艺术经验,诗 作热情似火、气势如虹,唱出了民族灾难深重 时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他是高产诗人,存诗约 万首,除沉郁悲壮的爱国诗外,还有意趣横生 的多种佳作,诗歌语言简洁平易、圆转流畅, 命意清新刻露、托兴深微,其整体诗风才气豪 健、议论风发,既华藻又雅洁,既奔放又严 谨,成为诗歌的一代之宗。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节

马兴波
mercybow@
地理环境与开放和封闭
•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 绝对的开放和封闭。 • 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 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其关 键在于接受者的态度。 •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内,内陆城市长安 和洛阳反而比大多数沿海地区更加开放。
马兴波 mercybow@
马兴波
mercybow@
• 中国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根本原因不是 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的过 于优越。在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中国的确 是打压乃至全世界最强大和最富庶的国家, 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 • 尽管当时中国人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也是 一种保守的表现,但与近代中国已经处在 落后地位时的夜郎自大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 两分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 三层次说:物质、制度和风俗习惯 • 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 与价值 • 六大子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 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马兴波
mercybow@
四层次说
•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这种 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 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 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 衣食住行 酒文化 茶文化 旅游文化 服饰文化
马兴波 mercybow@
马兴波
mercybow@
马兴波
mercybow@
马兴波
mercybow@
分裂势力
马兴波
mercybow@
民族
• 在历史上除了月氏族完全离开中国,在公元前2世 纪迁到中亚外,其它各族几乎都没有完全离开过 中国。 • 现今的56个民族中,除朝鲜、俄罗斯、塔塔尔族 是在前1-2个世纪中迁入的,余下绝大多数都是在 中国形成的。 • 汉、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 古、满族都曾在中原地区建立过政权,蒙古和满 族还曾建立过统治全国的政权。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1403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学时54学分 3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2006年11月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着重介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创造出的灿烂的文化成就,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几个方面。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中国文化的基本的理论观点、历史传承及各类文化的内涵、行为和思想模式,进而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增强热爱并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并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传统文化根基。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文化素养,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性质、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对本课程的不同要求而制定的。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设置主要面向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师范专业),属专业选修课,于第七学期开设,每周3课时,开设18周,共54课时,占3学分。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一是系统性的原则:本大纲内容涉及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并由纵横两个方面阐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分类,因而,各章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系,体现出了较强的系统性。

二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本大纲着重讲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生发展原因、内在精神和发展趋向等内容涉及较少,更有助于学生学习。

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本大纲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尤其在具备了文化基础知识以后,提升内在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时数分配表(五)考核方法与要求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不少于两次),占总成绩的10%。

2.期中考试或期中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中国文化概论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

宋词
真正成为一代文学 之圣,并在古代诗 歌史上堪与唐诗交 相辉映的是宋词。
北宋的词坛几乎是婉 约词的一统天下。
晏殊、欧阳修的词反映 了士大夫的精致生活; 柳永词则以青楼歌姬为 描写对象; 晏几道、秦观的词以清 丽的白描语气见长; 周邦彦的词典雅凝重; 李清照的词清新
豪放词兴起要晚。北 宋中叶苏轼首先革新 词风。南宋辛弃疾为 首的词人实现了与婉 约词的分道扬镳,形 成了豪放词派。
三、唐诗宋词
唐诗
唐诗篇什繁富,名家 辈出,流传至今的作 品有55000多首。
唐诗发展过程分初唐、盛唐、中唐、晚 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的诗坛最为光 辉夺目
盛唐:唐玄宗开元、天宝时 期50年 中唐:从安史之乱到唐宪宗 去世的70、80年。
盛唐诗歌
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 山水田园诗派 以高适、岑参为首的 边塞诗派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 魏晋时代,文学已经觉醒被视 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典论· 论文》)。以后, 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了。魏晋以后的士大夫 几乎无人不写文学作品。
二、漫长的发展历程 诗歌
先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唐代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知识抒 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 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也正是抒 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 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生动的 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 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 理的最好窗口。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是 空灵和神似,是那种变化莫测、知其妙 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界。
明清小说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续)1.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巨作,也是古代文学的光辉总结。

作者是曹雪芹。

以贾府这个累世公侯的封建官僚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为主干,深刻的解释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堪称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对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家庭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以及衣服于这些制度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评判,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一对封建官僚家庭的叛逆者的形象。

一方面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发扬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并以审美观点使家庭日常生活升华进入诗的意境;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

宝黛以死相争的正是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2.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①即使在中国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女娲,后羿,大禹)②古代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

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

神话任务主要不是人类的异己力量的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事迹都是人类早期生产的活动的艺术夸张。

可见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③在整个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

FOR:宗教观念淡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的时候,也只是对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并没有对文学主题偏离现世造成影响。

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的热情去拥抱人生,岑参、高适边塞。

白居易、元稹民间疾苦。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九章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九章中国建筑文化
唐代首都长安城市营建规划周密,棋盘形 封闭式的里坊制度,给人以理性、严谨和秩序 感;宫殿大明宫群殿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布 局协调。唐代佛教建筑数量多,分布广。城市 园林面积不大,重在近观静赏,基本奠定了后 世士人园林的发展方向。
唐 代 长 安 里 坊 平 面 图
5. 宋 代
两宋宫殿建筑以精致复杂、细腻柔和为特色, 布局精巧而富于变化。 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 建筑学专著。
3. 庙坛建筑
北京太庙
4.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方特色
二、 中国建筑的人文意蕴
中国建筑的三大特点:
1.群体的和谐性 2.组合的内向性
3.阴阳的融合性
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北京故宫
巴 黎 圣 母 院 科 隆 大 教 堂
北 京 故 宫
厢 房
正 房
内 院
中 堂
厢 房
西

外 客 堂
外 院
雕 花 门
大 门
匾额:悬在门楣上的题字牌 楹联: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 石刻:山石上的题诗刻字 作用:陶冶情操,抒发胸臆;点景作用,增添诗意, 拓宽意境。
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宋代):未入园林先成景,复廊 狮子林(元朝):假山 拙政园(明朝):水池面积较大,水廊 留园(清代):曲廊、冠云峰

宋代城市布局变封闭的里坊制为开放的的街巷制。 园林建造蔚成风气,尤以城市园林更为盛行;公 共自然景区最著名的当推杭州西湖十景。
北 宋 汴 京 平 面 示 意 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汴京 ( 部分)
(三)明清: 壮丽与精致的古典顶峰
两朝帝都——北京

北京城市布局严谨周密、宫殿建筑壮丽 伟巨,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杰出成就。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 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注释] 资料注释]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三张”指张华、张载、张协,“二陆”指陆机、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三张” 指张华、张载、张协,“二陆” 陆云兄弟,“两潘”是潘岳、潘尼,“一左”便是左思。 陆云兄弟,“ 两潘”是潘岳、潘尼,“一左”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晋宋之际的 陶渊明 ,使诗坛骤添异 彩。他向往静谧安宁、真诚无欺的古朴社 会,追求淡泊高远、身无外求的人生,不肯 浮沉应世 , 选择了辞官归隐、躬耕自励之 路。他体味恬静乡村生活的深沉意趣,真 正 感 悟大 自 然的真 谛,其 诗具 有旷浩 悠 远、自然醇美、平淡而有思致的风貌,即 古人盛赞 的“静穆”的美学境界。陶渊明在 人格上,成为历代士大夫无比仰慕的“隐逸 高士”的楷模;在诗歌成就上,达到了“质 而实绮,癯而实腴”的佳境。他毫不着力地 把五言抒情诗推到了充分个性化的成熟境 界,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一诗歌体式。因此 朱自清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 远的三大诗人之一。
〖《诗经 ·国风 ·魏风 ·葛屦》画意〗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战国时期,南方楚地产生 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诗歌 特点是:句式参差,句尾多用 “兮”字,以六、七言句为主。楚 辞的主要作者屈原写下了一系 列不朽诗作,成为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 伟大诗人。 一篇《离 骚》是我 国两千年来最为宏伟瑰丽、感人肺腑的长篇抒情诗。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文化的两枝奇葩,也是后世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中国诗歌以“风骚”二字标榜于 世,说明诗经、楚辞的现实精神和浪漫传统,如日月 高悬,光耀千秋,垂范后世。
当代画家郭慕熙作品:陶渊明来自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性诗人有鲍照、谢灵 运、谢眺等。鲍照用俊逸之 笔,抒慷慨之志,写下了大量 奇瑰遒丽的“古乐府”诗。这在 诗歌体制日渐卑弱的南朝,尤 可贵。在诗歌句式体制上,鲍 照既创制了七言歌行,又广开 边塞诗歌内容。由南入北的诗 人庚信,在稍嫌荒寂的北国文 鲍 照 像 苑中独标清新,在艺术形式上 可称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他调动独特的人生体验,运用南朝诗歌技法描绘北国 的阔大背景,进而开创了绮艳、清新、老成的诗风 。 那一时期的民歌,南朝清丽婉转,北朝粗犷刚健,各 呈风貌。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竹林七贤(上) 当代画家施大畏作品:左思造像 (下)
咏怀诗,是第一部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个人抒情
五言组诗;嵇康则继承《诗经》四言的传统,开拓了 四言诗的新境界。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太康诗人在艺术上追求辞藻的华美,开了中国诗
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骨力苍劲,张协词采华净, 与流风时尚大不相同。
苏 轼 像
和黄庭坚。苏轼诗形式多样,众体兼长,感情真切动 人,写来挥洒自如,特别富于个性,其早期诗的特征 以超迈豪横、清雄旷放为主,后期诗则追求淡雅高 远、冲淡平和之境。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身后被推崇 为“诗神”与“坡仙”。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十项全 能”式巨人,他受到士林和民间永久崇敬的原因,应归 结到他既现实又超拔的文化人格定位,及以毕生之力 完善自己“审美人生”的理想追求。 苏轼回翰林院图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陆游《示儿》诗意(上)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陆游《 示儿》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李清照诗意图(左)
宋诗虽略逊于唐诗,但宋词却不让盛唐。
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慷慨激昂、豪放雄 壮,具有阳刚之气;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词缠绵委婉,含蓄动人,蕴含阴柔之美。宋代 诗词争奇斗艳、繁花芬芳,共同构筑了中国诗 歌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在宋金对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混乱年 代,金代出了杰出的诗 人元好问。 “国家不幸 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 工”,后人对其“丧乱诗” 颇有好评。元明清的诗坛,虽有大量作品和流派出 现,成就远不能望诗骚和唐宋诗的项背。然清代中 后叶的诗人龚自珍,开近代文学风气之先,他既 是封建时代诗坛的最后一颗明星,又是近代诗歌史 的第一位大诗人。
屈原九歌画意(上)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魏晋时代,诗坛有“慷慨以任气”、 “志深 魏晋时代,诗坛有“ 慷慨以任气” 而笔长”的 “建安风骨”。 而笔长” 建安风骨”
汉末魏晋之世,进入了“诗的自觉”的时代。所谓自觉,即诗人认识到诗 歌具有自身之价值 ,不必依附政治与伦理的说教,这是对儒家正统“诗言志” 论的突破。出现于东汉末年的 “古诗十九首” ,是文人抒情短诗成熟的 标志,风格委婉含蓄、质朴精练、长于抒情,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当时,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 三曹
滕王阁
参、王昌龄所代表的边塞诗派, 题材多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格 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王维《山居》诗意 王维《 山居》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杜甫草堂(右下)
诗坛巨擘李白、杜甫横空出世,占尽天下春色。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以自 己天马行空、遗世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感情炽烈 、豪气干 云的创作热情,写下了大量清新、飘逸、豪迈、高华的 杰作,诚可谓“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 为后世追摹难及的典范。“诗圣”杜甫承接和光大传统 的现实主义精神,结合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体验,以沉 郁顿挫的独特诗风,唱出了离乱时代的深沉悲歌。他的 诗歌在艺术上集前代之大成,又开启了后世无数法门 。 杜诗乃公认的一代“诗史”,古今绝唱。杜甫其人也无愧 为诗歌史上的万世楷 模,千载诗宗。李杜 两位伟大诗人,作为 盛唐转折时代的歌手、 辉映河山的“双子星座”,无可争议地赢得了 世界性美誉。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和 建安七子 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作
出了大批“骨气奇高,词采 华茂”的五、七言诗歌。如 果说中国有诗自《诗经》 始,有诗人自屈原始,那 么,有众多诗人形成诗 坛、流派和争相创作的传 统,则始于东汉末年的建 安时期。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松下论道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正始时期,文风重新振 作,最有代表性的诗人群体 是竹林七贤,他们任情放 达、发言玄远、藐视礼法、一 腔孤愤,常用曲折方式表达 对现实的不满。其中,阮籍、 嵇康最为著名。阮籍的五言
当代画家吴湖帆作品:谢眺青山李白楼 (右)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诗体争奇斗艳,流派异彩纷 呈,名家灿若星斗,成就前无古人。 唐初,号称 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其诗承“汉魏风骨”,力扫“宫体”颓靡诗风,以 健康的歌唱,成为盛唐诗歌先声。 开元、天宝史称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一是 王维、孟浩然所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其诗摹山 范水,描写闲适、虚静的隐居生 活,风格清新自然,二是高适、岑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陆游、杨万里 和范成大,他们都吸取了“江西诗派”营养而自 成一家。陆游全方位继承前人的艺术经验,诗 作热情似火、气势如虹,唱出了民族灾难深重 时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他是高产诗人,存诗约 万首,除沉郁悲壮的爱国诗外 ,还有意趣横生 的多种佳作,诗歌语言简洁平易、圆转流畅, 命意清新刻露、托兴深微,其整体诗风才气豪 健、议论风发,既华藻又雅洁,既奔放又严 谨,成为诗歌的一代之宗。 南宋后期,诗坛的“永嘉四灵”、“江湖 诗派”,诗格比较浮弱。至宋末随着抗元的 战鼓,诗歌创作犹自振奋,文天祥、汪 元量等长歌当哭,浩气长存,为宋代诗坛 留下最后一抹光彩 。
元稹、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创作“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收到“救济人病、裨补时 阙”、“惟歌生民病”的社会效果。白居易长诗以脱俗的抒情格调发展了古代叙 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诸篇优美和谐、动人心弦,至今传诵。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晚唐之世,诗歌气格趋于羸落,衰败色彩变浓, 唯杜牧与李商隐成就最高 ,世有“小李杜”之誉。他们 的诗歌哀怨深沉,与盛唐自然的、脱口而出的诗风明 显不同,也与中唐诗奇崛的、说理的况味迥然有别。 李商隐作为唐代诗坛的殿军,作诗善熔百家、自成一 体,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婉曲缱绻,词旨隐约而意象丰 美,尤其是表达爱情体验和喟 叹社会政治人生的“无题”诗, 更是意蕴隽永、寄慨遥深、沉 博绝丽、独擅胜场。 杜牧作诗,题材广阔,议 论纵横,笔力拗峭劲健,形式 驾驭自如,达到了俊爽清丽、 风姿绝代的化境。
当代画家张大千作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北宋初始的诗坛,人们着意仿效唐诗的“白居易 体”、“西昆体”和“晚唐体”。到人称“梅苏”的梅尧
臣、苏舜钦出现,开始迈向健康。梅诗风格闲淡、
用思深远,苏诗笔力豪俊、超迈横绝。梅尧臣率先自 树一帜,而苏舜钦与之呼应,他们在吸取唐诗尤其是白 居易、韩愈诗歌某些因素的 同时,又顺应着时代文化的特 点,在诗歌的题材、感情表现和语言形式等各方面 进行新的尝试,从而打开了宋诗的道路。宋诗走到
第九章 流丽万有 东方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孔 子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 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当代画家华三川作品:杜牧《山行》诗意
当代画家戴敦邦作品 李商隐《登乐游原》诗意 李商隐《 登乐游原》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山居赏梅悟春图
唐诗的总体成就大于宋诗,但宋诗绕开唐诗 的套路另辟蹊径,独开天地,故不说二者旗鼓相 当,至少各有招数。相较而言,唐诗主情,开朗 俊健,以境胜;宋诗主理,深幽曲折,以意胜。 唐诗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美在气骨,故瘦 劲;读唐诗如食荔枝,一时酣畅,口角生香;读 宋诗如食橄榄,仔细品味,韵致无穷;唐诗如二 八少女,情窦初开,人见人爱; 宋诗如嫠妇,饱经沧桑,要 欣赏除非知音。因此,有识 者多主张唐宋互补,清人提 出“宋骨唐面”的境界,追求 “宋意唐格”,是颇有见地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
黄庭坚墨迹
黄庭坚倡言“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极为注重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