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绪论
其次:
了解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我们的学识。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六千年前的文 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三、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根本原因:
社会风气败坏,唯利是图,对国家缺乏责任,道德
②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 境内由华夏族(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
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
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③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基 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一、“文化”界说
1.“文”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申义:文字、文章、典章制度、思想内容、修养品行。 象形文字:
《礼记·杂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文化”界说
2.“化”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变化、生成。 甲骨文: 《庄子· 逍遥游》:“北海有鱼,其名为鲲,化而 为鸟,其名曰鹏。” 《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引申义:教行迁善。如:潜移默化。
中国文化概论
马丽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mll-ls@
第一讲 绪论
★ 什么叫文化? ★ 什么叫中国文化? ★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 ★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一、“文化”界说
1.“文”的本义和引申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周代经济
• 周代初期实行土地分封制。土地占有者主要是奴 隶主贵族或封建领主,社会经济单位仍为奴隶主 贵族庄园或封建领主庄园。与商代不同的是,周 代的农奴已有了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用 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庄园主耕种土地。农奴与贵族 庄园主或封建领主之间保持着人身隶属关系。
周文王造像
周武王造像
周代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 等原因,公田即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大量开 垦,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逐 步为私人所占有,土地买卖出现,封建领 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农奴转化为佃农,并 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随着这种“转化” ,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农业和小 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 展。
• 这说明人类逐渐结束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时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物质的生产 和再生产活动”。从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 父系氏族时期到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 的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夏代经济
•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在夏代种植业已处 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适合农业 生产的农历即“夏小正”。从母系氏族 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父系氏族时期到 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的 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董仲舒
魏晋隋唐时期
• 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除皇位仍为嫡长子继承 外,在民间,宗法意识、宗族生活已渗透进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此时期 宗法观念、宗族势力昌盛的原因如下:一是连年战乱,弱肉强食,人们 需要聚族而居;二是人们南北迁徙,因语言上、风俗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及政治上的原因,也必须同族而居;三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强了血 缘宗法关系,血缘宗法关系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使人们 易于结成以血缘、地缘联合的比较稳定的宗族群体;四是此时重门第之 风盛行,由此形成了若干有名的大姓家族和许多无名的小家族。有名的 如东吴时的吴姓大族,东晋时的乔姓大族,唐代的李姓大族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强调两个问题(了解、深化)
• 第一,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
古代的“中国”一词,最初并不具有统一的 国家实体的含义,而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 “中国”含义的变迁 •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中 国文化”这个概念,因为在古代的中国,所有朝 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
• 什么时候开始称“中国”:
第一讲
“文化”界说 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溯源
•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文” 和“化” 的复合。 • “文” • 最早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 人。后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文物典 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 “化”: • 本义为改易、生成、变幻。
• 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引申为道德伦
3、“文化”与“文明”
• A、文化:人类创造(物质、精神)成果
总和。文明:文化的高级阶段,玛雅文明、 文明古国。
• B、文化:偏精神层面(内) 。文明:
偏重物化形态(外)
• C、文化可以产生出文明,但文明不一定
产生出文化。
文化的层次(广义) • 文化体系(四层说) • 物态文化:服饰文化、建筑 文化等。 • 制度文化:家族制度、官吏 制度等。 • 行为文化:礼仪、民俗等 。 • 心态文化:书籍、书法等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不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中 层
政治、法律、教育、
风俗礼仪、家族制度、生活
深 层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 思想 思维方式 价值趋向 学术思想、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学概论》讲义第一课绪论文化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一、中国古代关于“文化”的说法在汉民族语言中,“文化”是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如《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各种含义:一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论语·子罕》载孔子被匡人所困后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二是与质朴、野蛮相对,指彩画装饰、人为修养等。
《论语·雍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本指宗庙掌礼仪的官,这里指虚浮。
)“化”有改易、生成、化育之义。
如《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指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并由此引申为对伦理道德、社会文明的化成与塑造过程的表达,所以“化”又有教化、迁善之义。
总之,“文化”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基本意义是指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德”与“武力”对举。
类似的例子还有,西晋诗人束晳《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朝诗人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可见,“文化”乃是以文德教化之意。
反映了中国文化尚文抑武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自尊自信的体现。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相关背景知识
相关背景知识
赑屃(bi xi):赑屃又名驮龙、龟 龙。它形似龟,实是龙。民间有龙生九子的 传说,赑屃是九子中的老大,其形有整只如 龟的,也有龙头龟身的。它为大能负重,所 以常以它来驮载石碑之类的重物。
赑屃既是龙子又属老大,它长盛不衰精力 充沛,人们当然喜欢,乐于供奉了。
相关背景知识(唐代皇室茶具)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也无需浓荫的柏树;
Plant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 淋着雨,也沾着露珠;
“My eyes saw not the man of old; And now their age away has rolled; I weep---to think 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When I am dead,my dearest,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
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 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
又称“三才碗”,盖为天、 托为地、碗为人。
传统文化,新兴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 本土文化,外来文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酒文化,竹文化 汽车文化,青铜器文化
到底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1“文化”寻根 ——文化一词的起源
龙应台在考察欧洲时发现: “离开机场,一路上看见田野依依,江山如 画。村落的红瓦白墙起落有致,衬着教堂尖 塔的沉静。斜阳钟声,鸡犬相闻,绵延数百 里,像中古世纪的图片。” 也深受感悟,认识到 “传统是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使你的脚 仍旧踩得到泥土。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 保护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越有信心。”
1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 在西方,“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 Cultura,这个词有耕种、居住、练习、注 意等多重意义。 • 后来,英文、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 都保留了拉丁文的某些含义,并在此基础 上有所发展,逐渐从耕种、培育庄稼引申 为对人的心灵、知识、性情、风尚的培育。 • 19世纪中叶,西方兴起人类学、社会学、 民族学等新学科, “文化”一词成为这些 学科的重要术语而被广泛应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界说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一、文化和文化结构 对文化的日常理解: 学文化、有文化、文化人 文化馆、文化宫、文化局、文化部 旅游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企业 文化、校园文化 殷商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 中国古代的“文化”两个字最早是分 开使用的。 •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 文。”《礼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 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 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后引 申为文物典籍、文章文采、人为修养、 美、善、德行等等。 •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 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 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 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 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 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 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 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 筒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 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有着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从时 间轴向看,中国文化应当包括古代文化和现 代文化。 • 传统文化一般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 国的古代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指封 建社会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答案第一讲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填空题1.各色交错的纹理;改易、生成、造化;人化或人类化.2.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与其结果.3.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4.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5.民族性、国度性.6.中华民族.7.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道理伦理.8.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9.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二、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即人文教化之意,以"文"教化天下.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与其成果都属于文化.因此,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其中包括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都可以称为文化,即广义文化;只包括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与其成果,属于狭义文化.2. 物态文化: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既"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3.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4.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演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文化的理解.答:〔1〕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的意思,文化有以文教化的含义.〔2〕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者"人类化",是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3〕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是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2.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6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今留存者仍是浩瀚如烟海.经过考古工作者,文物工作者以与旅游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国文化的精粹已吸引了数不胜数的世界人民,被称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的河姆渡遗址.殷墟三千年前的妇好墓、陕西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湖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向全世界证实了中国古代文化曾经达到的高度,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我们的沉重包袱,如宗族观念既维护了家庭的稳定,又使得各家族间的矛盾冲冲,有些得势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且缺乏竟争和冒险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发生发展的文化,中华民族生活的东亚大陆,远离其它文明中心,周边又多有难于逾越的地理屏障,因而很少可能与其他文化相接触或获得有关的文化信息.中国文化的发生期大体上是在与其他文化区少有联系的情况下度过的.中国文化在未受到或很少受到其它文化影响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文化发生与创建的过程,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的基本风格和定势,在此以后才渐次与其他文化相接触,交汇和碰撞.虽然这种接触和交流对双方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系统和态势已经确立了.其次,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延续最长的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由于中国文化发生和发展的独立性,使其具有无以伦比的延续力,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其他原生型文化,如埃与文化,美洲的玛雅文化,早已后继无人,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经过多次异族入侵,深深迭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唯有中国文化没有出现这样的中绝现象,经历数千年而持续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历史上,一部"二十四史"将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以与各代历史人物的事迹,连续不断地记载下来,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三,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文明中心的作用.从文化初期时期,中国文化就在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级.在近代以前,在世界史的中世纪时代,中国文化不仅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而上高于其他文化圈,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居于领先水平.特别在唐代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居于中心地位.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唐朝是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重心所在.直到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才显得落后了,由以前的主要是西方向东方学习,变为主要是东方向西方学习.第四,中国是第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大国,中国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第二讲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2.月氏族.3.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4.分封制;郡县制.5.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6.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7.黄河中下游一带.8.蒙古、满族.9.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二、名词解释1.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与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三、简答题1.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答: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2.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哪些?答: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与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4. 简要分析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答: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四、论述题:1.联系万里长城的修筑历史,说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答: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与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2.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的理解.答: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性."联系中国实际,谈谈你的理解.认真理解马克思这段话对于认识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适合于农业生产,因此,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就是农业文化.〔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使中国文化带有明显的多样性.〔3〕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第三讲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填空题:1.农耕自然经济.2.长江中下游; "东南财赋";"西北甲兵".3.农耕与游牧.4.内向型文化;内敛型经济.5.循环往复,长期延续;多元成份结构;既早熟又不成熟.6.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7.延续力;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8.守旧性.9.兼收并蓄.10.早熟性和凝重性格.二、名词解释1.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与各类##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高级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与语言,戏剧,民歌,风俗与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2.货币地租:货币地租师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封建土地所有者凭借所有权强迫租地农民交纳的,以货币形态体现的农民剩劳动.3.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指各民族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经济,文化以与生活的相互交融,师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民族.迁移杂居互相通婚,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4.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简单讲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三、简答题: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答: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一是循环往复,长期延续;二是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三是既早熟又不成熟.2.宋明以来,为何我国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答:政治上,自宋明以来,政治上逐渐高度集权,内部缺乏活力,内部腐败.自然科学方面,这时的自然科学真处于一个总结归纳的时期,没有太大的新的理论成就.对外政策,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有先前的开放政策逐步的走向闭关锁国.3.为什么中国的资本主义难以产生?答: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牵制和制约.4.简述中国海洋贸易出现内敛性的原因.答:第一.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2分〕第二.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使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陶醉于万物皆备的理念中,在他们看来,中国与海外的经济交往,应当建立在"宾服贡献"的基础上;〔2分〕第三.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主要目的一是夸示海外,二是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对于海外珍宝的需求,其政治上的意义超过经济上的意义;〔2分〕第四.中国古代对于私人海商集团采取扼杀和严格控制的政策,限制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2分〕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与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答:〔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2〕农耕经济的多元成份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各种学说的兼容并蓄,不同区域文化的兼容并蓄,不同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对外域文化的兼容并蓄.〔3〕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进中国封建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2.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有:〔1〕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中国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从早熟的一面讲,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土地买卖出现在秦汉之际、农民较早地拥有了离开土地的自由等.从不成熟的一面讲,过于早熟的经济形态与时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否定作用被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与时化解或吸收.〔2〕中国农耕社会经历多次王朝的盛衰交替,经历了多次的稳定与战乱交替,周期性的破坏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3〕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尤为明显.〔4〕中国农耕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二是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三是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四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五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第四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填空题:1.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2.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3.周公.4.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5.家族制度的政治化.6.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7.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势力,专制时间漫长;经济基础稳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严密.8.原始##原始艺术.9.自然崇拜;生殖- 祖先崇拜;图腾崇拜.10.自然经济;重农抑商.二、名词解释:1.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国家结构打上了家庭结构的印记,其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皆严格遵从父家长制.2.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且规定继承秩序以与家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3.嫡长子继承制:周朝所创制的王位继承制度,按照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继承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是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4.礼乐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全部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西周时周公所确立,它是周朝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其目的是,确立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三、简答题: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答: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答: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四、论述题:1.论述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进入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宗法制度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影响?答:〔1〕就其正面影响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们炎黄子孙无论是何种信仰、来自何地何界别,但"反台独"、"反藏独"、"反疆独",维护统一的思想高度一致,也与这一制度的影响息息相关.〔2〕其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观念和##精神普遍缺乏..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第三,从文化角度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3〕上述影响之深远,因宗法家族社会存续时间之长久世所未有而难以估量,它已深深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要消除这些影响,唯一的方法是变革,全方位的变革.首先是经济上的变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彻底铲除聚族而居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这一宗法家族思想赖以生存的土壤.其次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代替礼教,建设法治社会.再次是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通过上述工作,将其影响限制到尽可能小的范围,逐渐并最终消除其负面影响.当然,我们需要耐心和时间.2. 论述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第五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填空:1.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 "元谋猿人";蒙古人种.2.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原始##;原始艺术;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4.华夏、东夷、苗蛮.5.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6. "贞人";神本文化.7.宗法制度; "制礼作乐".8.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9. "轴心时代".10."仁"; "礼"; "中庸"; "知、行、学、思".11.《道德经》;《庄子》.。
《中国文化概论》(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言一、文化与文明二、中国·华夏·中华三、中国文化生态四、中国文化特质五、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中国物质文化第一节生产与经济活动第二节衣食住行发展第三节科技文化成就第二章中国制度文化第一节政治制度第二节法律制度第三节军事制度第四节教育制度第五节礼制与称谓第三章中国精神文化第一节学术思想第二节文学艺术第三节宗教信仰第四节伦理道德第五节传统节日与民俗导言一文化与文明1、国外学者对文化的界定“文化”一词,是由拉丁语Cultura转变来的,在法语和英语中是Culture, 德语中是Kulture。
它原来的意义是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改良,后来此本意发生转移扩大,引申为几种意义:a、含有耕种的意义;b、含有居住的意义;c、含有练习的意义;d、含有留心或注意的意义;e、含有敬神的意义。
正是由于“文化”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多种多样,因此西方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
例如,文化学的奠基人、英国文化学者爱德华·泰勒,先后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a、“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
b、“文化,或文明,是指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促动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
《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德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指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
2、中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涵义,主要是指以文物典制,伦理道德和礼仪习俗来教化天下世人,使其自觉地按照统治阶级的规范要求来行动,即“以文教化”的意思。
中国文化概论(主讲人:杨胜兰)PPT资料33页
知识
人类在社会发展 过程中所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特指精神 财富,如文学艺 术、科学等。
• 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用的“文化”,并不是上面所说 的广义文化或狭义文化,而是与文化相关的概念,这 些概念分别与文化的两种定义相适应。为了使各种称 说比较规范,对有关的概念解释:
• 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 “某某人很有文化。”
• 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 价值追求。
• 其它还有“社区文化”、 “商业文化”、“校园文 化”、“寝室文化”、“厕 所文化”、“课桌文化”等 等。
•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代社会,没文化 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 文化氛围。
五品砗磲石
术、生产领域的行业禁 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
六品水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样式代表等级、文学上
七品素金
所说的建安风骨等都属 于文化事象。
八九品镂花金顶
清朝官员品级及顶戴区分
• 文化思潮:
•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 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 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 事象里所表现的的意识形态, 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 作文化观念。
•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
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
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
一品珊瑚
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 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二品起花珊瑚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 三品蓝宝石
理性概况的认识产物。
四品青金石
• 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 的基础单位。原始的巫
中国服饰文化
四大发明
四大名著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 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 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 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 着可贵的泥土。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 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 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 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 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行省制。
二、民族、人口 、语言
•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 化状况
• 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与观念。
(二) 人口的变迁
• 中国历史上就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人口数量一 直居世界前列。
• 特点是分布不均 衡,人口迁移频 繁。
•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 的变化。
•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 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 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 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 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 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 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 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 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
精采纷呈的文学艺术
“文化”与“文明”的异同
“文化” 从纵向看,文化发展一定程度,就出现了文明。 从外延看,文化包含了文明。 文明可比较,区分为先进或落后,文化则不能比较, 具有一定民族性和国度性,而无优劣之别。 世界八大文明: 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印度文明、伊 斯兰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非洲文明
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
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
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举例: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
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
轻松一刻,思考两个小问题:
你会对你的亲密爱人说 “我爱你”吗?
你会对你的父母说: “我爱你”吗?
“我爱你”:西方式的表达
If you really loves someone, just speak It out, speak it out loud, otherwise, the Moment will pass you by.
子〃田子方》)
本课程所称“中国文化”的“中国”地理上以新中国版 图为界。
51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 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意谓居四方 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 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 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王元亮《唐 律疏议释文》)
心态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 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内部构成:
社会心理(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
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
高层意识形态(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43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人 的 本 质
26
文化的结构
二层次说:物质文化(实体文化)、精神文化
(虚体文化) 三层次说: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 心理文化 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六大子系统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
语言符号、风俗习惯
27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 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 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 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广义文化(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 部内容,也称“大文化”。 《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给文化下的一般性定义 是: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给文化下的定义是: (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 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 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3
作揖的正确方法和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掌盖于右拳之上,如下图:
这是作揖的正确方法,在见面打招呼, 恭贺,拜师,以及一切对人表示尊重的 方式。通称作揖、恭揖和吉揖。 反之右手盖以左拳上称之为凶揖,与人 作凶揖表示挑战,不满或势不两立,许 多大牌明星和名人在做广告和恭贺新年 的时候作了凶揖,甚至上了杂志封面, 可见不学中国的传承文化惹来的笑话和 闲话会很多很多。凶揖只有在吊丧的时 候是一定要用的,如果你去吊丧的时候 用吉揖,等于是幸灾乐祸了。
9
新兴时尚
10
传统文化,新兴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 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酒文化,竹文化 汽车文化,青铜器文化
到底什么是文化?
授课大纲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结构
三、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13
文——化——文化——Cultura——自然的人化
_____my best friend’s wedding
“你这个冤家”:中国人的含蓄表 达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
(2)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 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门家对社会 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 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 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
一、“文化”界说
14
文化的汉语词源:文 文即纹 本 义 : 各 色 相 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易系辞.下》)
各式各样的文(纹)
16
“文”
语源学涵义(本义)
1、物相杂,故曰文。……观鸟兽之文……” (《易· 系辞下》)
“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 乐记》)
“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 “蝮蛇多文。”(王充《论衡· 言毒》)
49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地域范围:
中国文化:中国本土的文化存在形态 中华文化:中国本土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 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存在。我们主要谈中国本 土文化。 (二)历史形态: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考察对象,延伸至正 在形成 中的中国现代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形成 中的中 国现代文化
24
我国当代学者的经典性定义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 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 价值,经过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 ,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 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 冯天瑜 《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化基本特征: 1、文化反映着人类的本质,文化现象是人的类 本质活动的外化或对象化。 2、文化是人的历史的鲜活的“遗传”。 3、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结构
4、心态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 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还 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 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 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成都人VS上海人
2、“文化”=“culture”?
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9
2、制度文化层 (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 建立的各种社会规 范构成的。它包括 社会经济制度、婚 姻制度、家族制度 、政治法律制度, 家族、民族、国家 、经济、政治、宗 教社团、教育、科
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 组织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 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 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具体如古代 科举制度、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一夫多妻制, 以及当代中国《婚姻法》、《户籍改革规定》等。 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 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汉口学院本科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王 凡
汉口学院文学院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及其 教学
文化研究及其学科分类
人类学anthropology :研究人类的学科。 体质人类学:人体生理现象。 德.洪德(Magmus ikundit) 文化人类学 :民族文化现象 英.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mett) 学科诞生: 1839年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 成立,标志着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
形体的变化:
化身 化生 化险为夷
人心的变化:
教化 感化 有伤风化
“化”
语源学含义(本义):改易、生成、造化。主要指 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 系辞下》)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礼记· 中庸》)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庄子· 逍遥游》)
引申义:教行迁善,风俗、教化,伦理德行的化成
50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 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 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是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国”:中央之国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大雅〃生民之什》) “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庄
心理 潜意识
行为模式
审美情趣
符号
言语符号
非言语符号
文化结构层几点说明:
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这间不是隔绝, 泾渭分明的,而是交融一体的。 二、文化每个层面中所凝聚的文化因子的 密度是不同的,物态文化层最少,制度文 化层次之,精神文化层最大。 三、每个文化层变化的速度不一样,物态 文化层最快,制度较慢,精神文化层最慢 。
“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
训· 慕贤》)
20
“文化”
战国时期“文”、“化”并联使用,“以文教 化”、“文明教化”、“文治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 贲卦· 彖传》)
西汉以后,“文化”合成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