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传统经典(略举)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一)、天人合一之君权神授:“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天者,百神之君也。”“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 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 (二)、以阴阳五行构建宇宙人世之秩序:董仲舒认为:宇宙由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等“十端”构成。十 端通过五行“相生相克”,演变出和谐完整的宇宙——人事有序 同构。这就明确了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合一”论。如果说, 先秦孔孟儒学是以人情化的伦理亲情为其主要特色,那么,董仲 舒则是以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而且对于封建统治的更 迭用五行相生相克进行了合理解释。(五行:木、火、土、金、 水。顺位相生,隔位相克。)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若无这些版本,其他出版社也可参看


1、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 传》、《周礼》、《仪礼》、《礼记》、《论 语》、《孟子》、《孝经》、《尔雅》 2、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 《后汉书》(中国古代正史者二十五史,其他为:《晋书》、《宋
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魏书》、 《周书》、《北齐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 史》、《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 史》、《清史稿》)

简评:孔子的原始儒家是充满理性色彩,“子不语怪、力、乱、 神”者也;也主张人格平等和思想平等,所谓“道并行而不悖”。 但是董仲舒的新儒家学说之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充满神秘色彩, 也为君权独尊寻找到理论根据。故而董仲舒之后两汉经学成为谶 纬之学。(谶{chèn}纬 :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 迷信,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亦 称“谶语”,是预决吉凶的神学预言。纬,亦称“纬书”,与经 相对,是假托神意篡改儒家经典的著作。)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二:朱熹(公元1130—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江西)人,生于
福建。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他继承了 二程学说,明确地阐述了“理”与“气”的关系,指出“理”乃 万物之源,“气”乃万物构成之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 性的,“理”先于“气”,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 极”,太极即“天理”。他主张通过“格物”(追求事物之理)、 “致知”(获得知识),以天理为准则去认识客观事物,进一步阐 释“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理”和封建伦理关系进一步联 系起来。朱熹在北宋理学的基础上,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 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成为判断是非 正误的标准,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著作《四书 集注》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启蒙和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籍,具有与五 经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社会地位也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而步步 提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详细内容可以参阅张立文著 《朱熹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另:吕思勉《理学纲 要》上海书店影印 1988年。)
第二讲:孔子与传统中国经典



一: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1、中国第一个普及文化知识的教育家 2、中国第一个大力整理古文献的文献学家 3、中国第一个不遗余力宣扬人本主义的思想 家。思想核心是“仁”,仁之本源在“孝”, “仁孝”之外化形式乃“礼”。 4、中国唯一的两千多年被崇奉为正统思想的 政治家(其思想和行为虽多次被扭曲,但其依 然是儒学思想的“通天教主”。)
第六讲: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概说

前言:婚姻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婚
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也是任何社会伦理关系的载 体和基础。故古人云“婚礼者,礼之本也。”“男女有别,而后 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 政”。(《礼记》) 一、上古原始社会婚俗 A、血族婚:氏族内部排除父子辈之间而只允许同辈男女之间的通 婚。 B、亚血族婚(族外婚):本氏族内部同辈男女不再通婚,而各自 在通婚氏族的同辈男女中寻找配偶,父亲或者母亲成为集体父辈 或者母辈。 C、对偶婚: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对偶而居,便成 为对偶婚。其间,与姐姐配偶的男性有权把达到一定年龄的妹妹 娶为妻子,这叫“妻姊妹婚”。至今一些民族也有如此风俗。 D、一夫一妻个体婚:这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后的结果,是 为了实现财富和权力继承而产生的婚姻形式。
清初地方戏出现了四种声腔:弋阳、徽调、二簧、秦腔,它 们互相融合,最后弋阳腔兴盛起来,广为传播,入京后(徽班进 京)和当地语言结合,变成了新的声腔——京腔,以后京腔风行 全国,形成了京剧。


第四讲:中国戏曲概说及京剧概要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



A、抒情性。这与西方的戏剧和印度的梵剧区别很大。它们叙事 性很强。 B、写意性。舞台设计以及语言、动作都是虚拟化,以写意为主。 恰如中国书法和绘画一样,注重写意而非写实。 C、程式化。从唱、念、做、打的安排,到生、旦、净、末、丑 的人物年谱,都具有模式化,可以轻易辨清情感和人物身份,以 至忠奸善恶。这和中国文化的感性化特征有很大关联性。 中国戏曲的这些特征,最大优点就是:突破时空限制而更有效地 吸引观众进入戏曲情节来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从而共鸣效果极 佳。最大缺点是:代替观众思考过多,尤其是诗意化的大团圆结 局,缺乏对现实全面而深刻的真实揭示,容易使观众沉溺情感而 逃避现实。
二、中国古文化源头的多样性。
(一)、考古证明:无论旧石器文化还是新石器,中国东西南北都有古文化遗址出土。 (二)、传说证明:中国各民族祖先都创造了精彩的远古文化。譬如父系氏族后期,传说 中我国北方、东部和南部出现的三个大部落分别为黄族部落、夷族部落、炎族部落, 三个部落出现的著名历史传说人物分别有:黄族部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东夷部落——伏羲、女娲、燧人;炎族部落——共工、炎帝、蚩尤。 (三)、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形成风格不同而又相互交融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 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等。
附: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心学”集大成
者。其学说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与陆九渊并称“陆王心学”。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 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巨大的影响 ,代表著作《传习 录》。其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知行合一”。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 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 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 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B、“致良知”与“唯求其是”。“良知”在孟子语中指不经后天学习即有的天 生的是非判断力和道德意念。王守仁则将良知改造为万能的本体和本源,即 心应当所属之本性,所以他把“格物”之“格”释为“正也,(而朱熹释 “格”为“尽”。)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 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答顾东桥书》)因此他大 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 。 名言略举: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 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三)、明确提出“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 家独尊和君权至上理论体系。“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秩序的永恒道德规范。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他 主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汉书· 董仲舒传》),这就使得儒、 法思想相结合。他强调统治者必须阴阳相兼,德刑并用,认为天道有阴阳,人道也有 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 “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一方面它继承了先秦崇尚忠 孝仁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儒家学说与封建专制王权政治相结合。

三、京剧(讲座)
第五讲: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暨三星堆文化
一、中国文化是本土文化,而非外来文化。考古材料明证。我国古人类的
出现,考古界鉴定历史非常远古,如生活在山西省西南部芮城西北隅的中条 山阳坡的“西侯渡人”,距今有18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省北部元谋盆地东缘 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人”生活在距今80万年前;北京 周口店的“北京人”生活距今88万年至少69万年前。这些考古成就,证明了 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文明进化之早,是世界其他各地都无法比拟。中国文化 有超越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且一直发展至今。
第六讲: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概说

二、奴隶社会婚姻形式简谈 A、“蒸”、“报”婚: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谓
之“蒸”;兄、叔死后,弟弟或者侄子可以娶嫂子或者婶母,谓 之“报”。这种婚俗一直流传。
第四讲:中国戏曲概说及京剧概要

一、中国戏曲发展简况:
汉代称“百戏”,后最著名者谓“参军戏”,皆是铺陈故事 梗概以取乐而已,非正式戏曲。南宋之际,以南曲演唱而形成的 “南戏”可谓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戏曲形式;与此同时,北方开始 形成以“诸宫调”和“院本”为基础的北杂剧。元代杂剧达于顶 峰,涌现了如关汉卿、王实甫等著名戏曲家。明清杂剧衰落,而 以南戏为基础的传奇发展进入高峰,涌现了《牡丹亭》、《桃花 扇》、《长生殿》等名作,这些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的高峰。 明传奇有四大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后 来发展为各种地方戏。其中昆山腔到清代发展为昆曲,解放后则 称为昆剧——现在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加以保护。
三、以中原文化为正宗的原因:是因为后来正统思想作祟,尤其是汉族中心、
帝王中心、儒家文化中心、地域中心,这是长期争正统而教化的结果,而非历史事实 的表述。实际上,中国文化应该是多源的,表现形式也应当是多元的,。 元性和互相融合性。(讲座)
四、三星堆文化: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可以恰当地证明中国文化的多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