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一、数与代数(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的含义(这里的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与方程组(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初中第18章数学活动教案
初中第18章数学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了解数据的来源,掌握调查法、实验法等收集数据的方法。
2. 数据的整理:学会使用图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数据的处理:掌握数据的筛选、排序、求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处理方法。
4. 应用:能够运用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兴趣,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科目。
2. 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来源,讨论如何收集数据,例如使用调查问卷、实验观察等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可以使用调查问卷、实验观察等方式,注意记录数据的来源和收集方法。
4. 展示: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展示,可以使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形式,使数据一目了然。
5. 分析: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如筛选、排序、求和、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
6.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班级同学的数学成绩,提出改进建议。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3. 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资源:1. 调查问卷:用于学生收集数据。
2. 数据整理与展示图表:用于学生整理和展示数据。
3.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学生应用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章勾股定理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1.探究活动一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结论 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2.探究活动二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1)观察下面两幅图:(2)填表:A 的面积 (单位面积)B 的面积 (单位面积)C 的面积 (单位面积)左图 右图(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图1 图2 图3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如图1,将正方形C 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13132214=+⨯⨯⨯=C S .方法二:如图2,在正方形C 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方法三:如图3,正方形C 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结论 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 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 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 3.议一议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b ,c 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 ,b ,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222c b a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献中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意图:议一议意在让学生在结论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效果:1.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内容:例题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 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 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练习:1.基础巩固练习: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弦股勾225100x172.生活中的应用: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 in (74 cm )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 cm 长和46 cm 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意图:练习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效果:例题和练习第2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 教师提问: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1.知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 ,b ,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222c b a =+.2.方法:(1) 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2)“割、补、拼、接”法.3.思想:(1) 特殊—一般—特殊; (2) 数形结合思想.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效果: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内容:布置作业:1.教科书习题1.1.2.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意图:课后作业设计包括了三个层面:作业1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设计;作业2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作业3是为了拓广知识,进行课后探究而设计,通过此题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效果: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五、教学设计反思(一)设计理念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个过程中,本节课始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突破难点.(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首先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再通过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形入手,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第一章勾股定理1. 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上节课又已经通过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发现了勾股定理,但没有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验证.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以前数学学习中已经经历了很多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经验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生在七年级《七巧板》及《图案设计》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拼图活动经验.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八(上)勾股定理第1节第2课时,是在上节课已探索得到勾股定理之后的内容,具体学习任务: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并体会其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并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和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验证,并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上节课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3.在勾股定理的验证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并通过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三、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复习设疑,激趣引入;(二)小组活动,拼图验证;(三)延伸拓展,能力提升(四)例题讲解,初步应用;(五)追溯历史,激发情感;;(六)回顾反思,提炼升华;(七)布置作业,课堂延伸.第一环节:复习设疑,激趣引入内容:教师提出问题:(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请一名学生回答)(2)上节课我们仅仅是通过测量和数格子,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是否成立呢?这需要进一步验证,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呢?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几百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这节课我们也将去验证勾股定理.意图:(1)复习勾股定理内容;(2)回顾上节课探索过程,强调仍需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介绍世界上有数百种验证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效果: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明确了:仅仅探索得到勾股定理还不够,还需进行验证.当学生听到有数百种验证方法时,马上就有了去寻求属于自己的方法的渴望.第二环节:小组活动,拼图验证.内容: 活动1: 教师导入,小组拼图.教师:今天我们将研究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请你利用自己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请每位同学用2分钟时间独立拼图,然后再4人小组讨论.)活动2:层层设问,完成验证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到两个图形:图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1)如图1你能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能用两种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2)你能由此得到勾股定理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a+b)2=4×21ab+c 2.并得到)从而利用图1验证了勾股定理. 活动3 : 自主探究,完成验证二.教师小结: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联系整式运算的有关知识,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你还能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吗?(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最后请一个小组同学上台讲解验证方法二) 意图:设计活动1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构成,既为勾股定理的验证作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在活动2中,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下完成对勾股定理的验证,完成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设计活动3,让学生利用另一个拼图独立验证勾股定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体会成功的快乐.效果:学生通过先拼图从形上感知,再分析面积验证,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图1点内容之一,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第三环节延伸拓展,能力提升1.议一议:观察下图,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2+b2=c2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20cm ,且两直角边长度比为3:4,求两直角边的长。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8版)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8版)测试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D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B)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A、书面测验B、教师观察C、学具制作D、学生作业1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A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完整)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修订版)整理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一、数与代数(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20年度版~)检查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8版)测试题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B、用教材教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A、成绩B、目的C、过程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B、二C、三D、四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D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连续性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B)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B、科学性C、教育性D、合理性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018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北师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八年级是初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如果学生在八年级学习抓得比较紧,到九年级时相对就会变得轻松,反之,到了九年级后就会完全放弃,数学尤其如此。
事实上在七年级时,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厚,也会很努力,但如果效果不是很好时,相当部分学生就会放弃。
因此在制定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本期我带两个班数学。
整体上学生兴趣保持的还是比较好,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反复练习。
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成绩有较大的进步。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的自主性很弱,正在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本册是八年级上册,全书共分为七章。
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章《实数》,第三章《位置与坐标》,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第一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第二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
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
第四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主要讲述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平均数和能找出中位数及众数。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主要讲述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推理论证;探索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提倡证明的多样性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等。
本章的难点是:1、引导学生探索、猜测、证明,体会证明的必要性;2、在教学中渗透如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掌握勾股定理、平方根与立方根、实数、平面坐标系、一次函数、平行线性质、判定、数据的平均数、众数等知识并形成相应数学技能。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场景。
2. 掌握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3. 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实际应用场景的介绍和探索。
2.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
3. 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三、教学重点1. 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2. 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的统计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准备1. 18版数学教材第二章的教材和教具。
2. 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和材料。
3. 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工具和软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引入本章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图表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方法,以及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方法。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的整理和统计。
4.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章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加深理解和记忆。
5.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练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6.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研究进步和问题。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更复杂的数据集合的整理和统计。
3. 推荐相关的数学研究资源和软件,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应用数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考察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考察学生的数据集合整理和统计能力。
3. 考察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
3. 提出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的建议。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2018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术课程标准,将会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教育体系。
此次全面更新的新课程标准将重点放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在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健康及文化的生活习惯。
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使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和文化,增强其责任感和道德感,把中国传统美德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教育部还将提供一整套课程和教学材料,以尊重和推广中国传统价值和美德,以及把中国社会创新发展的传播和弘扬。
二、贯彻全面发展的理念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育部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语文、英语、思想品德与职业技能等能力。
根据新的标准,教学不再以传统的文科和理科学习为主,而是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步提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三、突出学生文化表达与沟通能力新课程标准还将重视学生的文化表达和沟通能力,并加强学生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不同文化领域的表达。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课程中开设的文化课程将集中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和时尚文化等,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外语能力。
四、关注学生自我管理和健康习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有所重视,要求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部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健康和文化的生活方式的推广和弘扬中受益。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国的教育体系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它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全面发展,强调学生文化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和健康习惯的养成。
改革后的课程标准将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对提高中国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018-2019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63名学生,其中男生39人,女生24人。
上期末数学考试的最高分为120分,最低分为15分,平均分为103分,110分以上的学生有30人。
总体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仅有93.5%的同学及格。
在数学知识方面,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以及基本的空间与图形知识都极其欠缺,数学思维混乱,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多数学生对数学兴趣低落,丧失信心,谈数学而色变。
二、教材分析:1、体系结构:1)数学内容的引入,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数学概念,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2)教材内容的呈现,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研究情况和机会,适当编排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材内容的编写,把握课程标准,同时又具有弹性,编入一些选学内容,以适应较高程度学生研究的需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4)教材内容的叙述,行文介绍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数学史料等,将背景材料与数学内容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5)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材中占有适当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自主探索,实践体验。
2、教材体例:1)教材的正文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如“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体验和感受,掌握必要的知识。
2)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故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
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8年版
..WORD完美格式 ..2017 版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的理念旧课标的理念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课程宗旨:高中数学课程以1.1.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内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2.2.容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数精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课程目标,注重选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过程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关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
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活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3.3.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4.导学生会学数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会用数学。
根据数学5.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的育人价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6.树立以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值,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7.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8.意识与教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9.学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四基”指基础知识、基基本活动经验。
“四本技能、基本思想、能”指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学习评价:评价的依据是相4.应学习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专业知识编辑整理....WORD完美格式 ..二、课程目标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旧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1.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提高“四能”(从数想、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对现实世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增强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决问题的能力)出判断力2.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 2. 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3.析),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5.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树立敢心,6.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应用价值和文化价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值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概念包含的内涉及的方面描述与层次划分容是具有数数数学抽象情境与问题情境包括: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学基本特学层次:简单、较为复杂、复杂征的、适核问题:指情境中的问题,应个人终心层次:熟悉的问题、关联的问题、综合的问题身发展和素逻辑推理社会发展养知识与技能主要指能够体现相应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需要的人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经历、体验、探索的关键能数学建模力与思维思维与表达直观想象品质这两者是学生在具有情境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养交流与反思数学运算成、表现出来的,是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感悟,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数据分析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018年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一、 数与代数(一) 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 的含义(这里的a 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初中数学新课标准2018
初中数学新课标准2018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2018年,新的数学课标标准出台,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本文将就初中数学新课标标准2018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首先,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
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教学要培
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点。
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课标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
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同时,新课标还对数学知识的层次和深度进行了重新规划,更加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再次,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注重学生
的学习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对于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新课标对数学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
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初中数学新课标标准2018的出台,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
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和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标,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同努力为提高我国数学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希望通过新课标的实施,能够培养更多对数学感兴趣、擅长数学、并且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
最新-2018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精品
(一) 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
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 1~3 年级)、第二学段 ( 4~6 年级)、第三学段( 7~9 年级)。
(二)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
4.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 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 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 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5.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 务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充分重视,统筹规划,全面做好动员、宣传和培训 工作,切实解决好师资、实验仪器设施设备配备等条件保障,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 准的全面落实。
课程标准( 2018 年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2001 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
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
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 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 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 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 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 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 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 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 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2018年,国家发布了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旨在推动国家教育全面发展、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升学的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职业能力。
2018新课程标准基于国家课程改革方案,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课程实施的通用性内容,以及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等。
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灵活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参与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升学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学校全面实施七大学科的新课程,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
在新课程中,每一门学科都增加了新的主题,并强调了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习惯养成、实践学习、课后指导和辅导。
在理论知识部分,既要重点讲解核心知识,又要把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对于技能训练,新课程标准主要强调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信息技能、分析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
习惯养成,新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实践学习,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大胆创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实践、调研活动、实验等学习活动,以拓宽视野、丰富经历,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潜能,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创新思维。
另外,课后指导和辅导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开展系统而有效的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有效性,以达到及时反馈、有效改进的效果。
通过2018新课程标准,鼓励学校改革、创新,把学生成长作为自己的核心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期达到学生学习更好、发展更快的目标。
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学数学教学指导文件。
其结构大致包含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和实施方法概要四项。
以1941年的标准为例,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算术、代数、实验几何和几何。
高中数学则包括三角、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代数和解析几何,后三项分甲、乙两组规定教材,甲组程度较深。
此外,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通常还会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则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知识体系进行安排,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模块。
学业质量则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评估标准,包括对知识技能、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在课程实施方面,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指导。
教学建议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评价建议包括考试和测验的设计、学生作业的评价等;教材编写建议包括教材内容的选取、呈现方式的设计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
用则强调了数学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包括教科书、教辅材料、数学软件、数字资源等。
如需更多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信息,可以查阅教育部门发布的文件,或咨询当地教育机构。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2018年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许多热议。
它旨在让学生更好地获得良好的教育,为新的学术领域准备好知识和技能,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
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长期投资也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以确保未来的世代受到更好的教育。
2018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遵循着“紧扣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原则。
它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深入的思考,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初中到高中,教材将深入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以更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些学科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
在实施新标准时,除了更新教材,还有一些更关键的改变需要实施。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其在课堂中的表现,推出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
除了传统教学模式,还将推出活动式教学模式,赋予学生更多体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分析、解决问题方面有更多的机会。
此外,新的教育评价也是改革的重要环节。
新的评价系统将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掌握将不再作为单一的绩效考核指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最后,新的标准也将推出一些科学、技术领域的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科技实践知识和技能,加深学生对此领域的理解,并锻炼学生在科技应用中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018年新课程标准旨在加强中国教育改革,更充分体现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助力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及应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将为中国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前景提供更多机会,从而为建设朝气蓬勃的美好社会提供重要的支持。
2018年新课程标准
2018年新课程标准2018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规定,即新课程标准,这一改革是为了积极应对国家教育发展形势变化,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促进人才培养,构建未来学习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强化学习质量和效果。
新课程标准由九个方面组成,分别是:一、核心素养,二、学习规律,三、教学改革,四、教育资源,五、考核体系,六、学生发展,七、课程评价,八、学习支持,九、学习自主管理。
首先,新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作为新的课程发展的核心支柱,将“关注学生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出发点,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态度,表达自我,具备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养等,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这一目标。
其次,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有效。
强调开放式学习,以组织活动、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活动和讨论等各种形式,创设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实践有效性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以适应学生多样性、提高学习效果为目标,实施以探究为主体、以深入精准为原则、以问答探讨为方式的多元化教学,以学习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以及以活动为主导的多学期课程。
此外,新的课程标准还注重考核体系的改革,通过课堂知识考核、作业考核、比赛考核、课外活动考核、实践学习考核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能力发展、社会实践和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旨在推动学生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成果。
最后,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学习支持、学习自主管理以及课程评价,以及教育资源等,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充分的课堂支持,提供有形、有效的课程评价,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建构和实施一个全面、多元、开放的新形势下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深层次发展,构建新的学习体系。
2018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局部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开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开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根底,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根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开展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根底课程,具有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开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根底。
二、课程根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历,处理好直接经历与间接经历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开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一、数与代数(一)数与式1、有理数(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1、方程与方程组(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函数1、函数(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一次函数(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3)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0≠+=k b kx y 探索并理解0>k 和0<k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4)理解正比例函数。
(5)体会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6)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表达式()0≠=k xk y 探索并理解0>k 和0<k 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3)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化为()k a y h x +=-2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说出图象的开口方向,画出图象的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5)能用二次函数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性质1、点、线、面、角(1)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
(2)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3)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之间线段最短。
(4)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
(5)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
(6)认识度,会计算角的和、差。
2、相交线与平行线(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3、三角形(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掌握它的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4)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证明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7)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
(8)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9)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0)探索并掌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
(11)了解三角形重心的概念。
4、四边形(1)了解多边形的定义,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对角、对角线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2)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判定定理。
(4)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5)探索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判定定理。
(6)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5、圆(1)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
(3)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及其推论。
(4)知道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5)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6)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
(7)会计算圆的弧长、扇形的面积。
(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并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定义、命题、定理(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概念。
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3)知道证明的意义和证明的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会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4)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5)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二)图形的变化1、图形的轴对称(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
(3)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2、图形的旋转(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3)探索线段、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圆的中心对称性质。
(4)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图形的平移(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并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2)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的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2)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
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3)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4)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证明。
(5)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6)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7)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9)能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能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图形与坐标1、坐标与图形位置(1)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画出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在实际问题中,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4)对给定的正方形,会选择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它的顶点坐标,体会可以用坐标刻画一个简单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