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州(大名)兴衰初探
河北大名古城简介和历史
河北大名古城简介和历史
大名古城,始建于战国时期,为战国赵国中都。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王刘邦封其弟刘交为魏王,定都邯郸。
汉文帝时,因其地在魏都之东,遂更名为大名县。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曹操以魏郡治所迁至邯郸城,改大名县为临漳县。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改名为临漳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为大名郡。
唐代时仍称大名府。
在中国古代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大名古城坐落在邯郸市大名县县城北部,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
古城现存南门、北门、东门三处城门楼,分别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古城堡遗址。
大名古城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之一。
中国最早的郡治就设在这里,被誉为“中华第一县”。
大名古城遗址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古代城堡遗址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古城有三座城门楼。
—— 1 —1 —。
魏县地名源说
县名魏县历史悠久,县名来历,考证如下。
据战国时期《祉铸古文》载:“”(wei),本古文魏字。
“广”字部首意为偏安,从“十”终归、满数意,从“吠”即吴说文大言意。
《史记魏世家》载:春秋时期,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晋大夫毕万封于魏,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盈数也,巍,大名也,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魏为吉祥之字,日后定将兴旺发达。
古“”字别作廆(wei)。
从鬼(wei)。
鬼者魂之终归地,同以十之义,通鬼通魏。
《晋书》载:“记人有慕容廆,又通嵬(wei)”。
山海经中有嵬山,嵬通魏诗,“陟彼崔嵬”。
楚辞冠切云之嵬。
魏又作,庄子然有余,益“”“廆”从广而孳作从山者,通取崇畜之义,至从嵬从鬼从委从,体孳变而义则相通,鬼、归、委(委者始从相属)兼得谐声。
《说文》载:魏,高也。
高者必大,故《论语》注曰巍巍,高大这称也。
《左传》卜偃曰:万盈数也,巍,大名也,雉门外阙,高巍巍然,谓之象巍。
按本无二字,后人省山作魏。
分别其义与音。
不古之甚,从嵬,委声。
许氏曰:“今人省山以为魏国之魏,依如斯言,岂古无魏字乎。
”“魏”字高意,故自周以来,数为国名。
战国时魏文侯沿其祖毕万封号建魏国,即取吉祥之意也。
《史记·本表》载:“秦始皇二十二年尽取其他,货之曰魏,既秦之东郡之魏县也。
”至战国时期,魏、赵、韩三家分晋,公元前439年,魏武侯为避强秦,将位于山西安邑的国都迁于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的天然屏障魏县古域,魏县遂为魏国次都。
在这块土地上,文侯、武侯礼贤下士,励精图治,使魏国日渐强盛,故《史记·魏世家》载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魏国在此地得誉于诸侯,成为战国强国之一。
后因黄河南移,天险不在,遂迁魏都于大梁,国势日衰。
为纪念魏国建都今魏域这段光辉的历史,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政权以魏域曾为魏国次都(一度成为魏国都城),历为三魏重镇,及其历史作用,取“魏”字命名魏县。
浅论唐末五代魏博镇的区位及其兴亡关系
势也不容小觑。首先它具有强大 的军事力量 。田承嗣任节度使 后, “ 举管 内户 口, 壮者皆为兵 , 惟老弱耕稼 , 数年间有众十万” , “ 又选其骁健者万人 自卫 , 谓之牙兵” 。 所谓 牙兵 , 乃是魏博镇最 精锐的部队 , “ 皆丰给厚赐 , 不胜骄宠 , 年代寝远 , 父子相袭 , 亲 党绞固。 其 凶戾者 , 强买豪夺 , 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 。 变易主帅 ,
此外 ,由黄河南部度河后共有三条通向东北边境 的道路 :
所变易 。即使到了唐末五代时期 , 牙兵也能 以其实力影响着朝 代 的更替 , 朱全忠的建国 , 就是因为尽 有魏博之军 的有利条件 , 正 如史 称 : “ 唐能破梁而得天下者 ,以先得魏 而尽有河北 之兵 也 。” 这就 明确证明了魏博军力的强大 , 谁 掌握 了这支军 队, 谁 就 能利用这支军 队作为夺取政权 的重要工具 。故综上所述 , 魏 博镇 的军事优势是其兴起的先决条件 。
的经济情况如何呢?魏博镇所 占六州之地是生产发达 、 财力雄
富 的地 方 。
首 先 ,六 州户 口在 唐朝 时是很 多 的 : “ 户 的数 目,魏州 1 5 1 0 0 0 余户, 博州 5 2 0 0 0余户 , 相州 1 0 1 0 0 0 余户, 贝州 1 0 0 0 0 0
通过谭其骧先生 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 可 以发现 , 魏博镇 的 南部屏障保护着它六州 的几乎所有南缘地带 , 即从 现在 的濮 阳 到现在的德州 , 对于魏博镇而言 , 应该说是十分安全 的。 由此 可 见, 黄河屏 障仅仅在魏博之手 。西部通过太行山“ 河朔三镇” 则 拥有“ 太行八陉” 并 三分其利 : ……魏博控制磁 、 相诸州 。 中央政
府希望 以魏 博 、 成德 两镇 为防线 , 向东遏 制淄青 、 平卢 , 并能一 定 程度上阻制东北两大方 向的威胁 ; 另一方面 , 河朔三镇 已经
河北历史文化古城(镇)⑥:人文荟萃鼎鼎“大名”
河北历史文化古城(镇)⑥:人文荟萃鼎鼎“大名”导语:斑驳的城墙铭刻着沧桑的印记,花木掩映中的古建筑承载着辉煌的过往……在河北,有很多城镇,它们伫立在时间的彼岸,用最冷静的目光看着世事变迁。
它们是见证者,也是诉说着。
今天我们走进大名,感受一下这个位于“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的大名古城的魅力吧!大名古城(图片来自络)大名县隶属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大名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益满中国古今大地。
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建制沿革篇【名之元城县】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
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
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
汉高祖十二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
又因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时以元城县名之。
西汉后期汉宣帝在位时,元城县委粟里少女王政君被选入后宫,许配给太子。
汉元帝初元元年,被封为汉元帝的皇后,称孝元皇后。
【建贵乡县】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元城县成为阳平郡的郡治所在。
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熙元年从元城县划出西部地方建贵乡县。
【改建魏州】隋开皇六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并从元城县分出一部分设马陵县,均属魏州。
唐武则天圣历二年分贵乡县复置元城县,贵乡、元城、魏县均属魏州。
唐乾元元年,复改为魏州。
【初为大名府】“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
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为“府”。
河北大名魏州中学简介
河北大名魏州中学简介
河北大名魏州中学是河北省大名县的一所中学,始建于1952年,初名
为“大名县初级中学”,后更名为“大名县第一中学”,是享誉河北
省的知名学府。
近年来,学校秉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复兴铺垫”的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一所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办学
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坚持严格管理,依法治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学校占地273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教工宿舍楼、学生餐厅等设施。
图书馆藏书20多万册,
同时实行了网络中心、监控系统、广播系统等现代化教育技术配置。
体育设施齐全,有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和多个篮球场、足球场。
在新的历史时期,魏州中学将以“明德至善,笃学成才”为校训,全
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有品位的名校。
邯郸四古都商业的兴衰及其对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启示(一)
邯郸四古都商业的兴衰及其对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的启示(一)摘要]今日邯郸市辖区内存在邯郸、邺城、大名和广府四座古都。
由这四座今日邯郸辖区内的古都的历史演变及其商业的兴衰,可以看出一座城镇的兴衰与其商业的高度依存关系。
商业活动是一个城镇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和出售产品的基本渠道,商业兴则兴,商业衰则衰。
邯郸已确立建设成为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乃至文化中心的宏伟目标,这就必须大力发展邯郸的商业,为商贸活动提供各种便利。
因商业活动的兴盛依赖于便利的交通、当地物产的丰富,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会使其更上一层楼,而好商善商文化的形成会使其具有长久的动力支持。
因此,邯郸推进商业的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使交通更加便利;二要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产业结构;三要练好内功,做好对外宣传,提高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四要搞好商业文化建设,培育好商善商文化。
关键词]邯郸;古都;区域经济中心一、今日邯郸市辖区内四座古都的历史演变今日邯郸市辖区内存在邯郸、邺城、大名和广府四座古都。
邯郸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
公元前386年(赵敬候元年),赵敬候平定公子朝叛乱后,因都城中牟在叛乱中损毁严重,且地近魏国,容易得到支持公子朝的魏国的侵犯,故迁都邯郸。
此后历经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缪王,直至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邯郸,赵国在邯郸共历8代国君,建都158年1]。
赵都邯郸在赵武灵王时期达到了其鼎盛时期。
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北略中山,骧至燕代,雄踞中原,使邯郸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秦汉时期,邯郸虽已不是国都,但也仍是全国名城。
秦统一中国后,为天下36郡之一邯郸郡的治所;西汉时期,是除都城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宛、成都并称的“五大都会”之一。
邺城为邯郸市辖区内建都时间最久的古都。
东汉末年,邺城为冀州刺史治所,先后为韩馥、袁绍所居,并得到进一步营建。
公元204年,曹操破袁尚,居邺城,领冀州牧,开始大规模营建改城。
战国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的兴衰史
战国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的兴衰史公元前403年,魏氏的宗主魏斯(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与另外2家的宗主韩虔(韩国开国之君韩景侯)、赵籍(赵国开国之君赵烈侯)对周天子威逼利诱,最终得以正式成为诸侯。
赵、魏、韩将偌大的晋国一分为三,赵国在北,韩国在东,魏国在西。
当时周边的诸侯国比如齐、楚、秦、鲁、越等国家都将赵魏韩三国称为三晋之国。
魏文侯魏斯建国以后,魏国的国力虽然在三晋中最为强大,但是魏国的地势深处于中原腹地,十分不利于发展。
因为魏的周边强邻环列,大国如齐、楚对魏虎视眈眈,小国如宋、中山、燕也在蠢蠢欲动,魏文侯对此深感忧虑。
因此,从魏国建立之时起,魏文侯就确立了“以战养战”的策略,也就是通过不间接的进攻消除敌对威胁。
但是魏文侯的霸业并不是建立在穷兵黩武上的,他施展霸业的基础是要紧密地联系赵、韩两国,另拿齐、楚、秦等大国开刀。
魏文侯时期,魏国还担任着三晋(赵魏韩)展开剩余91%的联盟领袖,三国的关系十分密切。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整顿魏国内政。
这是战国时期后来各国变法的模板,后来吴起、商鞅、申不害、邹忌等人的变法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
其变法的主要思想有:第一、以法治国,第二、劝课农桑,第三、建设军队,第四、加强经济。
魏文侯善于任用人才,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名将辈出,如吴起、乐羊、公叔痤等人。
因此,魏国在军事上接连击败强敌。
魏文侯在魏文侯一生中,魏人初步战胜了齐、楚、秦三个强敌,又灭亡了戎狄建立的中山国。
吴起率领魏军渡过黄河,在河西击破秦军四十万主力,夺取了河西,秦国元气大伤。
赵魏韩的联军击破强大的齐国,掠夺到东部地区,让齐人心惊胆战。
为了打击野心勃勃的楚国,魏文侯又痛击楚军,逼迫楚人南迁。
从此,齐人与楚人都惧怕魏军的兵锋。
魏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魏国的军力最为鼎盛时还要属魏武侯魏击执政时期。
这一时期,魏国继续贯彻着“以战养战”的策略。
得益于其父亲魏文侯留下的良好局面,自身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魏武侯将魏国的霸业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今揽胜-大名纵横网
-古今揽胜-大名纵横网滴溜酒为大名地方名酒之一,其酿造历史至少有一千三四百年。
提及滴溜酒,不得不提到大唐名相狄仁杰和狄仁杰祠堂。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二十二日,契丹孙万荣大举南下,河北震动,起用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治所在今大街村一带,唐后期改为大名府)刺史。
前任刺史独孤思庄畏惧契丹,尽驱百姓入城,修缮守备。
狄仁杰认为契丹大军距离魏州还远,即便是契丹军攻城,自有办法对付,不必劳烦百姓,将所有百姓遣返回乡。
孙万荣闻风退兵,魏州民心得安,避免了一场兵祸。
武周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离开魏州。
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在州不过一年而已,因其德政为魏州民众所感怀,神功二年(698年),魏州官吏、民众在城西南(今孔庄村西北)为狄仁杰立生祠,建庙廊,塑其像,永享魏州民众的供奉。
唐初,由于朝廷严格控制为地方官立碑建祠,故而生祠为数不多,且生祠的建立要经过严格的申报和审批手续,而非民间可以随意设立。
《唐六典》卷4明文规定:“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申省,省司勘覆定,奏闻,乃立焉。
”故而有唐一代“当日碑祠之难得”(顾炎武《日知录》卷23《生碑》)。
地方民众为离任官员建生祠、立德政碑最基本的条件是“德之至者有二,政之大者有三。
三政:一曰仁,为惠政。
二曰法,为善政。
三曰谦,为和政。
二德。
一曰忠,为令德。
二曰孝,为吉德。
”(《全唐文》卷651元稹《谢准朱书田宏正碑文状》)即“仁、法、谦、忠、孝”。
这之中,首要的一项是“仁”。
“胜残去杀,百姓称仁焉。
”(《全唐文》卷362《大唐睢阳李公德政碑》)在唐代的生祠中,狄仁杰魏州生祠最负盛名。
魏州百姓感激狄仁杰使魏州避免了一场兵祸而立生祠,是出于狄仁杰对魏州的“仁”,但是,狄仁杰祠堂却因其次子狄景晖不仁而被毁。
《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传载:“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
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册府元龟》卷940《总录部·不嗣》记载:狄仁杰祠堂因其子狄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所恶,由是遽毁其神像焉”。
魏的历史的研究报告作文
魏的历史的研究报告作文说起魏这个朝代,那可真是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故事和令人惊叹的变迁。
魏国,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它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长篇剧集。
魏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周室衰微,诸侯纷争,天下大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国应运而生。
起初,魏国只是众多诸侯国中的一个小角色,但它凭借着出色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就拿魏文侯来说吧,他可是魏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魏文侯这人呐,特别有眼光,善于用人。
他重用李悝、吴起等名臣武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李悝那可是个厉害的角色,他搞的那个变法,让魏国的农业生产大大提高。
以前种地没啥规矩,收成好不好全看老天爷的脸色。
李悝一来,规定了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割,还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分配任务,这下子,农民们心里有了底,干活也更有劲了。
粮食产量一上去,国家就富裕了,能养得起更多的军队,打仗也就更有底气了。
还有吴起,这家伙在军事上那是一把好手。
他训练出来的魏武卒,那可是当时让人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
据说这些士兵个个身强体壮,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吴起带着他们南征北战,为魏国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有一次,魏国和秦国打仗。
秦国那时候也是个厉害的角色,但碰上了吴起带领的魏武卒,也只能吃瘪。
战场上,魏武卒们排列整齐,步伐一致,喊杀声震天动地。
吴起站在高处,挥舞着令旗,指挥若定。
只见他一声令下,魏武卒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秦军。
秦军一开始还想抵抗,但很快就被魏武卒的气势所压倒,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这场仗打完,魏国的威名传遍了天下,其他诸侯国对魏国都敬畏三分。
魏国在魏惠王时期达到了鼎盛。
那时候的魏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可俗话说得好,盛极必衰。
魏惠王这人呐,有点自大,不太会用人。
他放走了商鞅、孙膑等大才,结果这些人到了别的国家,反过来对付魏国。
再加上魏国四处树敌,和齐国、秦国等大国连年征战,国力逐渐消耗。
特别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这两场战役对魏国来说简直是沉重的打击。
伶官传序杨琪
文言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名词活用(6)动词活用(3) 形容词活用(1)
2、古今异义【古今义都写】:人事、与其、 从事、至于
3、一词多义:其、乃、微、告、盛 4、特殊句式:判断(3)、状后(4)、被动
(2) 5、固定句式:所以
文言知识积累
•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灭燕)
• 923年(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亡梁)
•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
笑”
(身亡国灭)
得天下 ------ 15年----盛 失天下 ------ 3年----衰
为 什 么?
探讨: 具体分析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齐读,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疏通文意,理解思想内容
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 矣。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
古:这指政治上的得失;1、…的原因;2、用来…
今:事理人情等
的办法/是用来…的
古: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多么
或者 名作动,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
使…兴盛 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
使…灭亡 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分析赏读-第三段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 什么道理?
答;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 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败也由人。
状后,以组系燕父子 名作动,用匣子装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
关于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会计专业合作社实习报告内容与收获该关于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关于魏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魏国历史与现状研究。
大名历史文化简介
大名历史文化简介
大名,隶属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莘县,西接新乡市延津县、新乡市封丘县,南与邯郸市曲周县接壤,北依邢台市南和县、内黄县。
全市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人。
大名历史悠久。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建城立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中山国。
三国时归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管辖,隋朝时复为大名郡。
唐代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改名为大名府。
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称治,直至民国年间的“直隶省大名特别区”之名才固定下来。
大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境内文化遗存丰富。
殷商时期的王城遗址在大名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都遗址在大名县城西北12.5公里处;战国时的赵国都城邯郸(今磁县)位于大
名县城东北10公里处;有“信史”之称的夏朝都城——大邑商(今大名县故城)位于大名县城南3公里处;还有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工程——“云梯”遗址。
—— 1 —1 —。
魏州(大名)兴衰初探
魏州(大名)兴衰初探
赵九洲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7)003
【摘要】魏州(大名)的兴起有较大的偶然性,特殊的政治形势将其推上了历史前台.而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大运河的开通又为其迅速繁荣提供了保障.经过长期发展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变化,大名又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赵九洲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试论大名府的兴衰 [J], 孙尧奎
2.五代时期的魏州大名府浅析 [J], 李晓芳;李亚
3.魏博节度使何氏家族与大名府故城--大名府故城考略之三 [J], 李亚;王书俊
4.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水利水电分会召开成立大会——魏炳才当选会长,裴宏志、庄安尘、曹均尧、陈宗州当选副会长,魏庆军当选秘书长 [J],
5.魏之兴衰——读《史记·魏世家》札记 [J], 颜吉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冀南三个中心城市的兴衰
论冀南三个中心城市的兴衰赵九洲【摘要】邯郸、邺城与大名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依次充当了冀南地区乃至整个河北地区中心城市的角色.三者都曾凭借自身特有的地缘优势和特殊的时代机遇而走向历史的前台,又都不可避免地随着社会与生态的变化而走向没落.三者的先后强盛与彼此之间的竞争,是由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区域状况、文化异同、环境变迁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的地缘位置为三城相继兴起提供了舞台,中央政府的以城制城战略使得三城此兴彼衰,水运条件的变化也在三城兴衰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11页(P67-77)【关键词】冀南;中心城市;兴衰;政经格局;水运【作者】赵九洲【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7自先秦以迄宋辽,河北为全国最发达地区之一。
而冀南地区则尤为繁荣,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河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一直稳定在这里。
邯郸、邺城和大名依次扮演了该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三者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曾极度兴旺,在河北乃至全国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战国至西汉时期,邯郸是河北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东汉至魏晋北朝,邺城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都市而邯郸则急剧衰落。
到北朝后期,邺城被人为摧毁,而魏州迅速崛起。
到京汉铁路建成以后,古城邯郸重又成为地区之盟主。
这种同一区域内几个城市轮流坐庄且均能成为辽阔区域之中心的情形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本文拟对这三个城市独特兴衰现象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前人已经对邯郸、邺城与大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多对其中某一城市的个案研究。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较大区域并用较长时段的视角来对这三个城市的兴衰做一整体的把握,窥视政治决策、区域位置和交通变化对三个城市的影响,找出三者兴衰的内在动因。
这一研究对理清冀南地区千余年的发展脉络将不无裨益,对更加全面地认识今天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的行政区划问题也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专业文章专业美图,带你洞见古城大名府前世今生,美翻!够专业
专业文章专业美图,带你洞见古城大名府前世今生,美翻!够专业“大名府”为北宋陪都大名府的简称,现为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隶属邯郸市,面积1053平方公里,耕地122万亩,辖20个乡镇、651个行政村、94万人。
从历史上看,大名县有7000年文明史、3500多年建城史、160多年都城史、两作国都、七为陪都、素有“河朔重镇”“北门锁钥”之称,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所在地,史称“北京大名府”。
大名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
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
五代唐曰兴唐府,后晋曰广晋府,又为天雄军,后汉改为大名府,后周因之,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是宋朝的陪都,《水浒》里多次提到它,后来被淹没。
金朝时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
元曰大名路,明仍为大名府,清因之,属直隶省,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民国废,故治即今河北大名县。
解放后,曾建大名市,1966年周总理也曾亲自到这里视察,并提出了“大名府一定要翻身”的期望。
大名府境内有石刻博物馆、(馆内有国宝级文物何弘敬墓志铭及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等)万堤古墓群省级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
“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661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
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子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
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
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魏家族的发展历程
魏家族的发展历程魏家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古代,魏家族是当地一个庞大的富裕家族,以经商为主要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当时,魏家族的商业帝国覆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艺品制作和物流运输等。
在魏家族最辉煌的时期,他们的商业网络遍布整个国家。
他们与许多领主和皇室成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经常被邀请参与国家重要的经济决策。
这为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魏家族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的商业竞争对手的出现。
其他家族也开始崛起,与魏家族竞争资源和市场份额。
这给魏家族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得不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经商技巧和创新能力。
此外,政治动荡和战乱也给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地区经历了战争和土地破坏,这给魏家族的商业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魏家族的一些财产被摧毁,大量的商业机会也消失。
然而,魏家族也展示了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幸存能力。
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技术,积极恢复商业活动,并寻找新的商机。
他们开拓了一些新的市场,包括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与新的商业伙伴建立联系,以及积极参与国家重要的经济计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家族逐渐从面临挑战的状态中走出来,重塑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们在经商中展现出其深厚的经验和智慧,并建立了许多成功的企业。
魏家族逐渐实现了从传承到创新的转变,使其商业活动更加现代化和多样化。
目前,魏家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国企业集团。
他们在许多不同领域都有涉足,包括房地产、金融、制造业和科技领域等。
魏家族的企业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致力于社会责任,并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的来说,魏家族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适应,成功地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财富和智慧,使他们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魏家族的成功也成为了其他家族的榜样,激励着更多的人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成功。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
清代直隶最南端的府,府城为何反复重修,甚至为国都的城也要放弃河北省最南端的地级市是邯郸市,邯郸市最南端的县是大名县。
大名县自2009年开始就进行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城修复计划,旨在修复明、清时的大名府城城墙以及城内的部分设施。
到今天,大名府城墙已初步重修完毕,彰显明清时大名府城的雄姿。
其实,大名县这次重修的城墙并不是大名历史上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城池,与在它之前历史上的那座大名府雄城相比,这座城还差的太多太多。
一切还要从最初说起。
与大名县周边的馆陶、魏县、内黄这些在汉代就置县的相比,“大名”一名则要晚的多。
最早在今天的大名县位置上的县是元城县,是以魏公子元的食邑而得名,置县时在西汉。
在大名县出现之后,元城县又和大名县一起长期存在,在明、清时还与大名县同城附郭于大名府城,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被撤销并入大名县。
西汉时的元城县在大名县地域上所置的第二个县为贵乡县,是出现了新朝皇帝王莽的王氏家族因显赫一方,“家凡九侯五大司马,因以贵乡称之”,初置贵乡县是在公元360年的十六国前燕,析元城县的一部分而置。
后不久又经历废、重设,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又分馆陶县西部复设贵乡县,这次贵乡县经历了隋、唐两个统一朝代,到了五代十国的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三月改贵乡县为广晋县,从此贵乡县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前燕初设贵乡县,为贵乡郡的治所唐朝时,大名县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北周末年置魏州,元城县是魏州的治所,经历了隋朝改名为武阳郡后,唐初又改回了魏州,并且魏州成为了唐朝河北道的治所,是黄河以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朝后期的唐肃宗时,在魏州设立节度使,设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并称“河朔四镇”,魏博节度使为四镇之首。
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为“府”,这是大名府之名肇始。
唐开元时的魏州、贵乡、元城同城而治,大名仍未出现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时任魏博节度使的乐彦祯,将这座城扩大到城周80里,城分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大城、罗城和牙城。
七为陪都,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为何如今沦为一个普通县城?
七为陪都,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为何如今沦为一个普通县城?1993年7月,北京大名府遗址成为了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处文化遗址,坐落于邯郸市东南方80公里的大名县,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有36平方公里。
现如今,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已经沦为了一座县城,这里曾经是“和朔四镇”之一,从春秋时期至唐宋年间,大名府曾经七为陪都,更是黄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繁荣昌盛达千百年之久。
到底是何原因,让这座曾经的北方重镇,古城陪都沦落为了一个县城呢?大名府北宋年间的大名府,作为汴梁的陪都,走过了它最辉煌的70年岁月。
大明府之所以能够成为陪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首先就是大名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名府坐落在黄河北岸,这就让统治者可以南控中原,北望幽燕,东掌齐鲁。
再加上都城内又有河水穿流而过,这就为古城提供了便利的水利通道;河水灌溉土壤,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
整个大名府周围全是地市险要的沙丘、古道,成为了天然的兵家必争之地。
以上这些因素,也是历代统治者要在这里修建陪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连环画其次,政权的建立,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让大明府逐步走向繁荣。
早在十六国时期,随着陪都位置的确立,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到了隋朝,由于大运河的开通,直接让大名府成为了南北交通中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因为它就坐落在大运河永济渠的枢纽中心上。
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让它一跃成为了北方重镇之一。
唐朝时期,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大名府更是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分支中心所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成为了一个单独的、不依附于朝廷的都城。
优越的交通位置,分裂割据时代所形成的军事、经济优势,再加上数百年的陪都文化,都让大名府曾经繁荣不已。
大名府可是这些都只是过往,大明府作为中原地区曾经的军事重镇一度繁荣兴起,然而到了元明清之际,当它的这些优势不在,就注定了大名府的衰落。
它由盛转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第一点:自打元朝时期起,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V0 _ 7 No 3 l2 .
21 0 0年 O 9月
Ju a o Hee U iesy o E g er g ( oi Sine E io ) or l f n bi nvrt i f ni ei n n S c l c c dt n a e i
今河 北省 邯郸市 大名 县 , 隋唐 为魏 州 , 代宋 元 明 五 经过 这么一 番 整顿 , 隋文 帝认 为可 以消 除 隐患 了。 清为大名 府 , 历史 上 曾长 期 扮 演 河 北 地 区 中心 城 市 至 于 日后 魏州凭 借 得天独 厚 的地 域 优 势和 紧邻 运 河 的 在 的角色 , 在全 国政 治 经济 格 局 中也 占有 极 为 重 要 的作 便利 交通 条件 而 羽 翼 渐 丰 并 雄 居 河 北 , 全 取 相 州 之 完 用 。但历 来关 注 大 名 的人 却 并 不 是 特 别 多 , 文 拟 对 位而 代之 , 本 则是 他始 料之所 未及 的。 其 兴衰做 一初 步探讨 。 就整 个历史 时期 来 看 , 袤 的 河 北 地 区 必 然 会 形 广 成一 个政 治与 经 济 上 的 中心 , 冀 南 的三 角形 区 域 显 而 魏州兴 起 的历史 背景 然还 将在 较长 时间 内是领 跑 者 。但 沉 寂 已久 的邯 郸 暂 . 而本 来 如 日中天 的邺 城 又 被 强 行 拉 翻 开历史 地 图来 , 细观 察 的话 会 发现 魏 州 、 县 时还 无 回天之 力 , 仔 邺 抓 和邯 郸三 者恰 能 构 成 一 等 腰 三 角 形 , 是 一 个 在 历 史 下 马来 。初 生 的 魏 州 焕 发 出 了勃 勃 生 机 , 住 了 难得 这 的机会 , 稳坐 上 了头把交 椅 。 稳 上非 同反 响的 三角形 区域 , 自先秦 以迄 宋辽 , 地 区一 该
一
、
直是 整个 黄河 以北 地 区 的政 治 与 经 济 中心 所 在 , 一 也 二 、 州 的演变 及其通 向强盛之 路 魏 直对 河北 乃 至全 国有 重 大 之 影 响 。战 国至 两 汉 , 郸 邯 始终 是河 北 最重 要 之 都 会 。汉 末 至 魏 晋 南 北 朝 , 郸 邯 魏州 始建 于 北 周 大 象 二 年 ( 8 5 0年 ) 治 所 在 贵 乡 , 衰落 而邺 城 崛起 。到北 周 末 年 , 邺城 被 焚 毁 为 魏 州 的 县 ( 今河 北 大名东 北 ) 隋大业 初 改为 武 阳郡 , , 入唐 复 为 崛起 扫平 了道路 , 此后 独领 风骚 达六七 百年 之久 。 魏州 。史料 记载 : 从 现代 城市 地 理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 者 所 依 托 的经 三 贵 乡 , 魏 分馆 陶 西界 , 贵 乡县 于赵 城 。周 建德 后 置 济腹 地本就 是重 合 的 , 且属 于 同一 地 貌 单元 , 就 是 一 七年 , 本 自赵 城 东南移 三十 里 , 以孔 思集 寺 为县 廨 。 大 象 块完 整 的区域 , 而 在 如 此 狭 小 三 角 区域 里 显然 不 可 二年 , 故 于县 置魏 州 。武德 八 年 , 县 入 罗城 内。开 元 二 移 能 同时 出现 数个 大都市 。历 史 上 三者 也 确实 没有 同 时 十八年 , 史卢 晖移 于 罗城 西 百步 。 大历 四年 , 移 于 刺 又 雄居 河北 , 而是依 次坐庄 , 成 了历 史 上 独特 的 区域城 河 南岸置 … …元 城 , 县 , 古殷 城 。 贞观 十七 年 , 构 隋 治 并 市竞 争现象 。邯 郸 的没 落 使 得 邺 城 得 以崛 起 , 邺城 入贵 乡, 而 圣历二年 , 又分 贵 乡、 莘县 置 , 王莽 城 。开 元 治 的残 破又为 魏州 的崛起 开辟 了一 条通衢 大道 。 十三年 , 治 州郭 下。4 ’ 移 J ( 很 多城 市 的崛 起 具 有 极 大 的偶 然 性 , 魏 州 的兴 就 开元二 十一 年 , 天 下 为 十 五 道 , 道 置 采 访 使 , 分 每 起 来看 , 偶然 性 的色彩 也极 浓 重 。在邺 城 衰 落 之前 , 魏 检 察 非法 , 汉刺 史之 职 : 如 京畿 采 访 使 理 京 师 城 内、 都 州虽也 有较 长 的发展历 史 , 但若 无 特 殊 的机 遇 , 州 断 畿理 东都城 内、 内以京 官遥 领 、 南理 汴 州、 东理 魏 关 河 河 蒲 州、 北理魏 州… …[ (3 ) 河 P8 ] 15 难反超 邺城 而成 为河北 地 区的领 军城市 。 某 种程 度上 说 , 隋 文 帝 的猜 忌 心 理 使 得 魏 州 得 是 则 其治所 先 为 贵 乡 而 后 为 元 城 , 魏 州 同 时为 河 且 以长 足发展 。 隋文 帝 历 来 对 地 方 多 有 防 范 , 江东 王 气 北 道 的治所 。 之说 由来 已久 , 而灭 陈后 彻底 荡 平 了建 康 城 邑 , 故 犁地 关 于魏州 的 沿 革 分 见 于 正 史 的 地 理 志 中, 为 零 较 三尺 以镇王气 , 史称 “ 陈 , 并平 荡 耕 垦 , 于石 头城 散 , 平 诏 更 此处 不一 一 列 举 , 人 顾 祖 禹 已有 有 详 细 考 证 , 清 摘 置蒋州 ” ¨ 观 览 天 下 州县 时 , 会 别 出心 裁 地 改 录如下 : 。儿 还 动 自己认 为不 合 理 的地 名 。 “ 八 年 , 帝 因览 奏 状 , 十 文 禹贡兖 州之 域 , 为观 扈 之 国, 夏 春秋 晋 地 , 国属 战 见 东燕 县名 , 日 : 今天 下一统 , 东燕 之 有 ? 遂 改为 魏 。秦 属 东郡 , 属 魏 郡 。三 国魏 分 置 阳 平 郡 , 因 因 ‘ 何 ’ 汉 晋 胙城 , 滑州 。 J 而 尉迟 迥起兵 时所 显示 出来 的邺 之 。前 燕分 置贵 乡郡 , 属 ” ( 寻省 。宋 文帝 置 阳平 郡 , 后魏 因 城及其 周边 区 域 在河 北 地 区 的 巨大 号 召 力 , 是 让 他 之 。后 周末 置魏 州 , 更 隋初 因之 , 大业初 改为 武 阳郡 。唐 担 心不 已 , 而 一 俟 战乱 平 息 , 即 着手 整 顿 , 是 彻 武德 四年复 为魏 州 , 朔初 改为 冀 州 , 亨 中复故 。天 故 立 先 龙 成 底 焚毁邺 城 , 南迁相 州 于安 阳 , 防河北 再 次 出现分 裂 宝初 曰魏 郡 , 元 初 复 曰魏 州。五 代 唐 同光 初 升 为 东 以 乾 割据势 力 。接 着 , 又 进 一 步 弱 化 相 州 , 置 毛 、 二 京兴唐 府 , 他 析 魏 三年 改 东京 日邺 都 。晋 日广晋 府 , 日大名 汉 州 。史 载 : 移 相 州 于 安 阳 , 邺 城 邑居 皆 毁 废 之 。分 府 。周 显德初 复罢 邺都 为 天雄 军 , “ 其 而府如 故 。 宋 因之 .
S p. 01 e 2 0
魏 州 ( 名 ) 衰 初 探 大 兴
赵 九 洲
( 开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 津 30 7 ) 南 天 00 1
[ 摘 要 ] 州 ( 魏 1 大名 ) 的兴起 有较 大 的偶然 性 , 殊 的政 治形势将 其推 上 了历 史前 台。 而特 特 殊 的地缘优 势和政 治经济格 局 以及 大运 河 的 开通 又 为其 迅 速繁 荣提 供 了保 障 。经 过 长期 发 展 之 后 , 着全 国政 治 、 随 经济和 军事 形 势的 变化 , 大名 又不 可避 免 地走 向没 落。 [ 关键词 ] 州 ; 魏 大名府 ; 衰 ; 治 经济格局 ; 兴 政 大运 河 [ 中图分 类号 ]K 0 [ 2 7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 编号 ] 6 3— 4 7 2 1 ) 3— 0 1— 4 17 9 7 ( 0 0 0 0 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