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高等教育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动力因素,因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是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只有协调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为了实现共同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融入到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树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

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引言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为适应此变化,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以较大幅度增长。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到底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得到各个地区的重视。

我国正处在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阶段,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全社会的共识,更是全面建设小康会的需要。

本文将分析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带动。

一、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1、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增加了社会知识存量。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占有和递增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人才的竞争和占有,也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国家、地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培育各种所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高等学校最为密集,人口综合素质最高的地区。

在这些省市,高等教育为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了技术支持,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更显示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

不难看出,高等教育发达,人口素质高是这些省市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答:形成于夏代。

历史性变化:(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礼乐射御书数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

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

“官学衰废”“私学兴起”。

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

中外教育史习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史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________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_________。

2、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__________》。

3、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______的形式。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6、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________ 、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____ 。

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________ 。

9、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________ 年。

10、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________ 题。

11、最早在德国出现的实科中学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________ 主义的倾向。

12、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最早公布的重要教育法令是________ 。

13、二十世纪初,俄国形成了以________ 性十分明显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14、裴斯塔洛齐是十九世纪初________ (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5、教育与社会,教育与___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二、选择题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2、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3、“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4、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A、杨贤江B、陶行知C、鲁迅D、蔡元培6、《论演说家的培养》是()的教育著作。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更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重点探讨教育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全球竞争力的影响。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一个国家能够培养出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促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生产力和创造力,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此外,教育对于降低贫困和不平等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公平的教育机会,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摆脱贫困。

教育的普及可以打破贫富差距,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教育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这将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

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和挑战。

三、教育与全球竞争力的关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也对一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一个国家能够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教育还能够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文明间的互学互鉴。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教育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还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因此,各国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各个学校333教育综合真题

各个学校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附属驱动力3、顺向迁移4、《理想国》5、三舍法6、终生教育二、简答题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2、普通教育学的任务分为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试说明理论建设的任务?即原则和要求三、论述题1、职业教育的三要旨及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2、要素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3、教学过程的特点及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四、案例分析题材料大意是一名研究生为了摆脱父母控制,去超市偷东西并留了地址,然后去警察局自首。

被罚款两千和拘留十五天,试用有关学生成长教育理论来进行分析一,名词解释1课程标准2循序渐进原则3生计教育4.实验教育学5.人格发展6..品德不良二,简答1.教学评价的种类2.学生学习的特点3结构主义教育观点4个人本位论观点三论述1.论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以及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2.德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进行道德活动的过程3.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启示4.论述心理健康以及培养方法2013年师大学教育综合一、名词解释。

1.德育(广义)2.教学3.学科中心课程论4.元认知5.学制6.多元智力理论二、简答题。

1.请说明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3.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4.试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三、论述题。

1.结合乌鸦喝水的例子(好像是这样子的)试列举4种以上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实施过程。

2.结合当前中国的教育现实,评析卢梭的自然教育观3.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简要评述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014年师大学333教育综合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附属驱动力3、顺向迁移4、《理想国》5、三舍法6、终生教育二、简答题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2、普通教育学的任务分为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试说明理论建设的任务?即原则和要求三、论述题1、职业教育的三要旨及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2、要素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3、教学过程的特点及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四、案例分析题材料大意是一名研究生为了摆脱父母控制,去超市偷东西并留了地址,然后去警察局自首。

学校教育方式经济

学校教育方式经济

学校教育方式经济在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学校教育方式也随着经济的变化而逐步转化。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注重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满足,但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生产力观念,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学校教育方式也应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地发展自身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以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首先,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学校教育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略了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的指导。

而在新的经济发展下,职业发展愈加复杂和快速,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也日益提高。

因此,学校应当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了解职业市场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从而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其次,学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工作模式和产业结构正在被改变。

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开拓视野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重视创新教学,鼓励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三,学校应当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与活动。

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比较单调。

但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和课程。

面对这个变化,学校应当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帮助学生自由发展,提高个性和多元化的能力。

通过多方面的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之,学校教育方式的转化必须与经济的实际相符合,注重实践、创新、多元化,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让教育真正的为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只有通过不断探寻、实践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才能与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答:(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修订,并再次公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原则与方针至此完备。

2.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注意教育问题,并能根据政治和经济需要来发展教育,其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的学校教育事业较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所发展。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以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

电大 一村一 《农村社会学》形成性册考核答案

电大 一村一  《农村社会学》形成性册考核答案

作业1题目:按照解题的思路去答题。

作业2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D4.B5.D6.A7.A8.A9.D 10.A2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BCDE3.ABCDE4.ABCD5.ABCDE三、名词解释:1.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5.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答题要点:(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

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

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

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牛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

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牛活的社区。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答题要点(课本25页):(1)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教师资格考试精选论述题

教师资格考试精选论述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精选论述题(一)教师资格证考试精选论述题(一)1.夸美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实行“泛智教育”。

这一思想为后世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趋于更加正规化。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文盲的运动。

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3.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经济学必背知识点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学】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利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教育投资】即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3.【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5.【经济】涉及到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6.【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7.【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8.【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9.【教育供给】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受教育者的机会。

10.【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1.【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2.【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13.【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

或“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影响组织、经济和文化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影响组织、经济和文化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影响组织、经济和文化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经济和产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领域中,社会学理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育、经济、文化和组织等方面都受到社会学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并强调如何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

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学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育模式、实施措施、教学方法等都受到社会学因素的影响。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所说,“教育是社会的某种特定形态,在如何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这个社会的价值与习俗最为直接地呈现出来”。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可以影响就业市场和经济增长。

传统上,教育只被认为是为个人提供技能和知识的手段,而事实上,教育还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就业市场和组织的发展。

其次,教育可以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变革。

教育可以传授社会共识和道德认知,如何思考公共利益、遵守法律、建立信任等等。

通过这个过程,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三是,教育可以影响公民权利与个人权利的发展。

通过接受教育,个人能够自主发展和获得权利,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如何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在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了解社会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

2、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选项,并通过更加社会化的学习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学习能力和意识。

3、建立社区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推进社区和学生之间更紧密的互动和发展。

4、在课程中引入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与社会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各种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

总结教育、文化和社会是三个密切关系的领域,一个领域的发展对于另一领域的影响尤为明显。

社会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以制定更合适的教育和社会政策。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很不错)

现代教育学试题库(很不错)

公共教育学试卷一一、单向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1.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教育的直接和首要目标是( A A A ))A.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 B. B. 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C. C. 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D. D. D. 促进人类和谐促进人类和谐促进人类和谐2. 2. 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D D D ))A. A. 《教育学》《教育学》《教育学》B. B. B. 《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C. C. C. 《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D. D. D.《大教学论》《大教学论》《大教学论》3.3.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的出发点是( D D D ))。

A. A. 社会社会社会 B. B. B. 学校学校学校 C. C. C. 家庭家庭家庭 D. D. D. 人人4.4.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对个体的发展中起着相对的主导作用的是( A A A ))。

A. A.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 B. B. B.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C. C. C.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社会影响 D. D. D. 自学自学自学5.5.“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A A ))。

A. A. 认识教育规律认识教育规律认识教育规律 B. B. B.认识客观事物认识客观事物认识客观事物 C. C. C.利用教育规律利用教育规律利用教育规律 D. D.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6.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 D )问题。

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简述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教育受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所制约,同时教育也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素的重要因素(4)教育可生产新科学知识2.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A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特定的背景;B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学

教育学

1.教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教育主张,历史地位(1)萌芽阶段:①《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②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

③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亦名《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育理论著作。

(2)形成阶段:①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第一次把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

②西方近代史上撰写第一部系统教育论著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大教育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因此是一部系统的教育论著。

③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成为科学的人,“科学教育之父。

”(3)成熟阶段:①我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是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

②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强调以现代科学知识更新过程。

④苏联赞科夫《教育与发展》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⑤德国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

2.关于教育起源的3种主张(代表人,观点)(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他们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世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缺陷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美国学者孟禄从心理学出发,批判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虽然较生物起源论有所进步,同样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3)生产劳动起源论十月革命后苏联教育家强调: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和人类起源同步产生和发展的,教育起源于人类劳动经验、劳动技能、技巧的传递。

我国教育界基本认同。

3.简述生产劳动起源论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其要点为:①人类在创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积累一定的经验。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一、填空题: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内容。

P29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解释教育现象,探究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柏拉图《理想国》。

4.教育学的独立阶段——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6.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P1787.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也叫产婆术。

8.“教学”二字最早出现于《尚书》。

9.赫尔巴特“三个中心”——教材、教师、课堂教学。

P17810.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P17811.“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

P18912.1963由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P19013.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既重视内容,又重视结构。

P19014.苏联的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5.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P2211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P244(列出三种)1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P264(列出三种)18.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授课。

19.教学活动的补充环节:课外活动。

20.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

P26821.教学评价的评价对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

P29022.教学评价的评价目的: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作出评价。

P29023.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高等教育学试题

高等教育学试题

2003年考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1.教师劳动特点的()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协作意识。

▪A 复杂性 B 简单性 C 群体性 D 创造性▪2.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A 沃尔什 B 斯特鲁米林 C 舒尔茨 D 丹尼森▪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A <15% B>15% C 15%-50% D >50%▪4.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观念自主开发的课程称为()。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活动课程 D 校本课程▪5.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A 中级人地 B 中级专门人才 C 高级人才 D 高级专门人才▪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A 1985年 B 1992年 C 1993年 D 1995年▪7.学分制是在选修课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

▪A 美国 B 日本 C 英国 D 中国▪8.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 北洋水师学堂 B 京师大学堂 C 三江师范学堂 D 京师同文馆▪9.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

▪A 层次结构 B 科类结构 C 形式结构 D 能级结构▪10.高等学校管理以()为特征。

▪A 教学管理 B 人力资源管理 C 学术管理 D 物理资源管理▪1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 循序渐进 B 教学相长 C 因材施教 D 防微杜渐▪12.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

▪A 文法医神 B 文理法农 C 法商工农 D 神哲理法▪13.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 B 政治 C 文化 D 法律▪14.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宝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

▪A 学衔 B 学位 C 学历 D 学识▪15.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

关于产教融合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关于产教融合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关于产教融合的内涵,2013 年《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 “产教融合”一词,强调“要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和培养 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秦斌将产教深度 融合的内涵概括为产教一体,校企互动。要实 现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 教学与生产、证书与职业资格、职业教育与终身 学习紧密结合[6]。曹丹认为不能将校企合作等 同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被动的,而产教融合 是主动的[7]。陈友年,等认为产学结合是职业教 育与产业之间的深层关系,也是职业学校与产 业之间提高培训质量的深层关系[8]。孔原指出 产教融合应该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进行有效融 合。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是政府指导市 场的有效手段,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和企业 沟通[9]。吴思,等提到生产和教育的融合是重新 建立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在学校、企业和政府 的参与下进行的高级培训。“教学”不仅与特定公 司的“产业”对接,而且还与整个行业的“产业”对 接;“融合”不仅是学校与公司之间的“合作”,而 且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10]。
产教融合的重要作用已被众人所熟知。产 业和教育的融合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 的支持。然而,中国产教融合的发展仍然面临许 多问题,如相关的制度法规还不健全、利益相关 主体参与度不够、产学结合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 在、产业教育一体化的实施受到阻碍、社会产业 框架尚未建立等。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产教融合 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关于产教融合模式的研究 产教融合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比较有代表 性的是产业集群模式。霍丽娟认为,建立多维协 同的行业——教育整合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知识 生产新模型的特征,着重于社区建设和未来的行 业——教育整合,并突出行业教育集成网络集群 的优势[11]。郑彬总结了广东五种产教融合模式, 即与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深圳模式、展示校 协合作的广州模式、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顺德 模式、强调将学校和社区联系起来的珠江三角洲 模式以及以产业园作为产教融合载体的园区模 式 ,依 托 集 群 产 业 基 础 ,推 动 产 学 合 作 创 新 发 展[12]。郑彬通过研究发现应鼓励院校与集群中 的先进企业、行业协会合作,激励集群企业参与 教学过程,从而能更好推动区域产教融合的开展 [13]。戴素江,等基于专业、网络、资源、服务、反馈 等五个方面,探索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集群之间 的开放式互动交流机制[14]。 (三)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产教融合困难重重,主要包括政府参

教育哲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教育哲学期末复习题答案

教育哲学期末复习题(一)第一章一、概念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科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基础学科,揭示教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提供教育价值和和规范原理的一门学科。

二、填空题1.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基本问题。

2.教育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3.现代教育哲学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派别。

4.教育哲学是哲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

5.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三、选择题1.教育哲学是哲学的C学科。

A.具体B.基础C.应用D.一般2.教育哲学是C结合的产物。

A.哲学和科学B.哲学和社会学C.哲学和教育学D.哲学和人类学3.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B的一门应用学科。

A.教育具体问题B.教育一般问题C.教育理论问题D.教育方法问题四、辨析题1.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具体问题的一门科学。

错。

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二)第二章一、概念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二、填空题1.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问题和教育与人的社会发展关系问题。

2. 教育的内部构成因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根据教育系统的存在空间划分,教育形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选择题1.教育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C”的问题而展开。

A.人的发展B.社会发展C.培养人D.教育实践(三)第三章一、填空题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4.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错误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5.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和知识社会教育。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接受过教育的人更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更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工作环境,从而更容易找到工作和提高收入。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教育还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

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传统经济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化等方向转型升级。

此外,教育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困。

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就业能力,从而减少收入差距和财富不平等现象。

同时,教育也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教育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 1。

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实践

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实践

市 场 论 坛MARKET FORUM文化教育2020年第9期(总第198期)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实践廖东声 徐茂康 戴远帆【摘 要】文章基于教育、创新理论和增长理论,在分析中国教育与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对近二十年来教育、创新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

研究结论显示教育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地区创新能力也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并且二者具有协同促进机制,能够增强彼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同时,该促进作用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

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文章建议从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建设、激励创新成果产出和增强创新转化能力入手,制定相关政策。

【关键词】教育 创新 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中图分类】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77(2020)09—0076—04【收稿日期】2020—08—10【作者简介】廖东声(1966年—),男,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中国— 东盟经贸合作、财务管理、农业与农村经济; 徐茂康(1998年—),男,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村经济; 戴远帆(1998年—),男,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语言经济。

一、教育与创新现状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综合国力。

1978年到2019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国内生产总值从3678亿元增长至99.08万亿元,增长近270倍。

然而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两个不可忽视的事实:一个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较低的资源利用率造成了大规模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带来的资源污染问题进一步威胁到了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生产总值以及人均收入水平保持着高速的增长速度且并未有停滞的趋势,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性差异也在不同地区呈现了出来,并且短期内还有可能会加大这种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 评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使科学知识再生产、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人们研究教育与经济之关系的兴趣日浓,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流派。

1. 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说中指出,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单纯从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的角度出发,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

舒尔茨认为,二战以来,一些战败国如西德、日本以及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瑞士、丹麦其经济都高速增长;而一些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却不尽人意。

其根本原因在于被人们乃至众多经济学家所忽视了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不同。

舒尔茨进而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质量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同时,人力的取得并非是免费的,它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

而且只有那些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另外,人力资本
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也能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

对此,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美国1929-1957年间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比例竞高达33%,这一数据足以证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看来,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一些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资本—收入比率为何随经济增长不断下降;国民收入的增长为何远大于投入的土地等,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

然而,人力资本理论的许多研究都夸大了人力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仅阐述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它在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中的地位,而经济发展又具有比经济增长更为丰富的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也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人力资本理论存在计算上的难点。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才能保证人力资源质量和经济增长的目标实现。

然而,人力资本投入的范围却十分广泛,其产出间接地由人力资本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果中体现出来。

因此,要评价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目标实现中的贡献率将力不从心。

其次,人力资本理论必然带有某种片面性。

因为单纯的人力资本投入不可能成为单独的生产能力,还必须同非人力资本结合起来,才能对生产活动产生影响。

因此,把人力资本同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这“集体产品”中分离出来,必将夸大或缩小一些因素的作用。

再次,人力资本存在着不稳定性。

人力资本的载体是社会中的个
人,其个人的思想、经历和感情都将极大地影响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

现代激励理论早已证明:人力资本的激励水平将极大地影响其存量价值的体现。

另外,社会制度、生存环境对人力资本价值体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2. 筛选理论
20世纪7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受到怀疑,筛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发起挑战,它认为,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只是一种间接关系,教育并不能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它只是表示个人能力的一种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以便把雇员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

当雇员开始工作后,其生产率才能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雇员与生产率之间是通过筛选这一过程发生关系的,具有信号作用。

该理论出现之后,较好地解释了70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文凭问题。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与人力资本理论相融合的趋势。

在我看来,当前舆论界关于毕业生薪酬期望过高,导致就业困难的问题产生诸多热议就与筛选理论有关。

依据筛选理论的假设,教育的信号机制在分割劳动力市场上往往比在均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有价值。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求职者可以自由地选择职业,作为理性人,每一个求职者都期望能获得工资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岗位, 但就业市场上的这种工作单位十分有限,必然不能使每个求职者都如愿以偿。

因此, 众多求职者之间必将为获得高工资的工作岗位展开激烈的竞争。

而对于求职者而言,在现实的就业筛选机制下,通过接受教育并获得学历证书
可能往往是其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无论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中还是在同一劳动力市场中,工作岗位往往都存在阶梯状的分布状态,每一项工作对于求职者的技能和生产率有着不同的要求,处在阶梯位置越靠前,其工资水平就越高。

因此,求职者的薪资水平往往也取决于其目标职位所处的位置,由其掌握特定工作技能所需的培训成本决定,培训成本越低者在求职者队伍中的相对位置越靠前。

在信息不充分的状况下,雇主往往会将教育水平作为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其培训成本高低的重要标志。

而依据以往的经验性积累,教育水平越高,求职者就越容易被判断为能力较强且未来培训成本较低的劳动者,因而会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并被置于靠前的工作岗位上并获得较高的工资回报。

依据这一观点可知,教育是雇佣方用于筛选求职者并决定其工作报酬的主要依据。

正是这一规则促使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教育以求获得可供发送的学历信号,以增加就业的砝码。

3.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主要由于人力资本无法很好的解释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贫穷依然持续;第二、教育与培训失效;第三、收入不平等依然持续;第四、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严重。

按照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观点,教育与个人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个人的生产力本身并不相关,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而此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由于他的诸如性别、年龄、种族以及教育程度有明显关系。

对于人力资本理论和
筛选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有显著的正相关的结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上述理论只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成立,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是不成立的。

某种程度上我是赞同这个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我国目前的电竞行业应该就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在这里才不会看你是否有什么学历,很多情况下能否拿到饭钱更多的是依靠运气,而且很多情况下要求非常苛刻,真正是老天爷赏饭吃。

与之对比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要考公务员,因为就业有保障,晋升有机会,管理有程序,属于主要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中,教育起到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筛选信号,由次要劳动力市场转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它认为,教育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是资本家的分割工具,教育平等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

这种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提醒人们注意各团体和各种阶层的利益,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历史和制度的分析。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除了将教育作为影响收入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之外,还将制度因素,雇主和雇员的工作态度因素等,作为内生变量。

可以说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4. 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一般来说,富有家庭的子女有较大的机会进入一流的学校,贫穷家庭
的子女则往往在条件差的学校受教育,养成守时、温顺等性格,学校教育对不同社会阶级学生的不平等待遇,反映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再生产了这种不平等的生产关系。

要促进和实现社会的平等,对现行的教育系统来说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靠社会经济生活的根本改变才能实现。

这种理论很具有批判性,也的确发人深省,有些人因此产生了教育无用论这种极端的思想,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教育的流通通道不够畅通所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高考改革的原因。

我认为教育无用论本身有些过于偏激了,一个人所学习的东西总是会在学识,谈吐,气质中展现出来,教育总是有用的。

综上所述,不同的人对于教育表现出来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两者之间的确存在正相关,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这种经济促进作用,还是取决于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对于国家来说,政策制定等其他因素一定要与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马永霞,高晓英.高校毕业生薪酬期望的理性分析——基于筛选理论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3,5:52-58.
[3]郭从斌,有关劳动力市场分隔理论研究的文献述评[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2(1):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