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精品教案 第_______周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4、 估计有多少块?
5、 数一数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区分克和千克的概念;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单位的转换;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标签纸、克和千克的示例物品(如一张纸、一本书、一袋米等);2. 学生准备:笔、纸。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教师将标签纸上写上“克”和“千克”两个字,并粘贴在黑板上;2.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示例物品,并询问学生这些物品的重量单位是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解释克是较小的重量单位,千克是较大的重量单位。

步骤二:概念讲解和巩固1. 教师使用黑板或白板,绘制一个简单的重量转换表格,表格中包括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2. 教师解释如何将克转换为千克,以及如何将千克转换为克;3. 教师通过示例物品的重量进行实际演示,引导学生理解转换的方法;4. 学生跟随教师完成几个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三:拓展应用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重量问题,如购物中的称重、运动员的体重等;2.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并将答案写在纸上;3. 学生将答案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比较,分享解题思路。

步骤四:小结和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克和千克的使用方法;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使用天平或称重器进行克和千克的测量和转换;2. 学生可以编写一份购物清单,记录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进行单位转换。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教师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问题的答案;3. 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了解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程度。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重量单位转换,如克和千克与吨的转换;2.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国家或地区使用的重量单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计量习惯。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下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度量单位,具备了一定的度量观念。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直观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颗苹果,提问:“这颗苹果重多少克?”让学生初步接触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同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如每组分发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互相提问,用所学质量单位进行回答。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的名称。

2.能够准确地进行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3.能够灵活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准确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灵活应用克和千克进行问题的解答。

四、教学准备1.板书:克和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公式。

2.教学素材:实物重物、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实际场景引入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讲解: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作:让学生参与练习,通过操作体会克和千克的实际应用。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克和千克进行更复杂的计算。

5.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总结克和千克的转换方法。

六、课堂练习1.将3000克转换为千克是多少?2.用千克表示25 000克。

3.如果一个西瓜有6000克,那么它的重量用千克表示是多少?七、课堂讨论1.讨论学生在家中和学校遇到的质量单位换算问题,让学生分享解决方法。

2.分组讨论如何用克和千克来完成真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如购物计算等。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你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需要用到克和千克的场景?记录下来。

九、教学反思1.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克和千克进行转换?2.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两个质量单位进行计算。

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执教:古定中心小学:陈冬梅整理:林俊梅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沙子、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2袋500克的碘盐、一袋标示1千克的面条、 1千克的水果、1千克的白糖、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装物品的篮子1个。

另外每人一份:二分的硬币、大约1克的物品、10克、50克的物品、100克的物品。

五、课前小调查:1、你在超市购物会看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2、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3、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4、你估计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矛盾:师:很高兴大家来到本课堂,大家都知道2008年在首都北京有一件什么重要的事?生:在首都北京召开奥运会。

师: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现在网上正在为2008北京奥运会征选球童,大家想参加吗?生:(欢呼雀跃)想!师:好的!那让我们来登记一下(电脑出示表格,登记学生的姓名、年龄、体重)生:我叫XX,7岁,体重60斤。

生:我叫XX,8岁半,体重65斤。

师:(出示课件)一位外国球队教练问:“What is this?”“斤?”生:(抢答)不懂是多少斤?生:不明白什么是斤?师:对了!看来我们得找一个让外国人看得懂的单位。

生:我们身边有很多特色小食品都远销国外,它们的重量单位外国人肯定看得懂!师:对啊!那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用什么做单位?(课件)生:(开始观察零食包装袋,并汇报)师:观察一下都用什么作单位?(板书克千克)师课件介绍:要表示一件物品有多重,我们中国人在平时生活中常用斤、两公斤做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2.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物品质量的计量,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

难点:理解克和千克的意义,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包糖果,提问:谁知道这包糖果有多重?(2)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克和千克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2.探索克和千克的概念(1)教师分发不同质量的物品,如1克、10克、100克、1千克的砝码,让学生感受不同质量的大小。

3.实践操作(1)教师分发不同质量的物品,如苹果、橘子、书本等,让学生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

(2)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记录所测物品的质量。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记录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计量。

4.拓展活动(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自行车、电脑、冰箱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质量,并用克和千克表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估计方法。

(3)教师公布物品的实际质量,让学生比较自己的估计与实际质量的差距。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如:如何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等。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物品,用克和千克进行计量,记录下来。

2.下一节课,我们将进行克和千克的知识竞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了1千克等于1000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对克和千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单位间的换算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对话来引导学生: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手里有这些砝码,你们能告诉我每个砝码是多少克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如果我把这些砝码加起来,会是多少千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加一加。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
2.能够进行克、千克的换算
3.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克、千克的概念进行计量
教学重点:
1.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
2.克、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克、千克之间的数值换算
2.生活中常见的克、千克应用情景的讲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入克、千克概念,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该概念,并征求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展示一些常见的计量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计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学习
1.告知学生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及其规律。

2.在黑板上展示相应的数值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数字之间的换算。

3. 合作
1.同桌合作:两个人一组,互相检验对克、千克换算规律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相互提问解决困惑。

2.实践操作:放映相关的克、千克应用情景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提出自己的计量方案并展示互相交流。

4. 总结
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和难点,询问学生对该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括本节课所学克、千克概念及其作用,谈谈日常生活中克、千克应用的情景。

教学评估:
1.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于概念理解的情况。

2.在实践环节中,评估学生对于克、千克的应用情景的理解,以及有无结合实际情景提出恰当的计量方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

2.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克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重点:1.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运用单位换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运用克和千克的单位换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教学法:强化学生自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教学效率。

2.经验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和事例,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引入先放置一支1千克的重量,再放上10罐牛奶,让学生想一想这些罐牛奶加起来是多少克。

2.讲解让学生了解1千克和1克的关系以智慧如人的数学之神成为问题的质疑者,请求学生回答如下的问题:你知道1克是多少吗?一张纸的重量在1克左右,但1千克有多长时间呢?简单地说,1千克相当于1千个克。

并请大家注意,1千克以下的质量一般用“克”计量,而1千克以上的质量则用“千克”计算。

3.操练先让学生归纳一下克和千克之间的转换规律,例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然后,通过简单的计算练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4.应用在教室分发几份食品袋,并让学生挑选其中的一种食品,根据包装上的重量以及价格,练习用克和千克计算出商品的总重量和总价格,由于时间有限,可以在教室外进行。

5.拓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针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进行更多练习和拓展。

例如,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商品购买,移动信息和科技设备等等。

六、作业和总结1.作业: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以下问题做出解决方案:如果你要从超市买牛奶,一瓶牛奶多重?你要购买10瓶牛奶并支付它的总成本,你会采取哪些技巧来计算并确认你的成本?2.总结:利用智慧如人的数学之神说服学生,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练习应用和拓展,为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提供更多的帮助。

七、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程度:课程结束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相关课程的评价。

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该教学过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 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2. 学会克和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成人和儿童常见物品的重量卡片3. 计量衡器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课题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一下物体的重量。

(如:儿童玩具、水果等)然后出示一张标着重量的卡片,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重量如何表达呢?Step 2: 引入克和千克概念教师用课件或黑板上的图片展示不同物品的克和千克数字,并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

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计量单位,千克是较大的质量单位,1千克等于1000克。

Step 3: 练习克和千克的换算教师将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上面的数字,然后将其换算成克或千克。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提示,如:“1千克等于多少克?”,“1000克等于多少千克?”等,引导学生进行换算。

Step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人和一个儿童常见物品,用计量衡器测量它们的重量,并记录在纸上。

然后让学生讨论和比较两个物品的重量,正确写出它们的重量数字,并写出相应的单位。

Step 5: 温故知新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让他们上黑板写出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来表示。

其他学生可以弥补或纠正错误的答案。

Step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并强调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

Step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并记录几个物体的重量,写在作业本上,并用克和千克进行表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测量,深入体验物体的重量,并进行比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第一章:认识重量单位1.1 引入重量概念:向学生介绍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程度,是一种基本物理量。

1.2 介绍克和千克:解释克是重量单位,等于物体质量的千分之一,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质量单位。

1.3 重量单位换算: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二章:称重工具的使用2.1 介绍天平:讲解天平的结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调节平衡、放置物品、读取重量。

2.2 练习使用天平:让学生亲自操作天平,称量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记录结果。

2.3 注意事项:强调在使用天平时要注意保持平衡、避免震动和干扰,确保称量准确。

第三章:常见物品的重量估计3.1 重量估计:让学生观察和触摸不同物品,如苹果、书籍、石头等,并尝试估计它们的重量。

3.2 称重验证:使用天平称量估计过的物品,比较实际重量和估计重量,分析误差原因。

3.3 增强估计能力:通过多次练习,提高学生对常见物品重量的估计能力,培养观察和推理能力。

第四章:重量计算与应用4.1 重量计算:讲解如何计算多个物品的总重量,例如两个苹果的重量加起来是多少。

4.2 实际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重量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买水果时计算总价,制作食物时按比例添加配料等。

4.3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重量计算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量计算的掌握。

第五章: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5.1 购物中的应用:向学生介绍在超市购物时如何查看商品的重量和价格,计算总价。

5.2 饮食中的应用:讲解如何在烹饪过程中按照食谱要求称量食材,保持营养均衡。

5.3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和举例说明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健身锻炼时监控体重变化等。

第六章:实践活动——制作重量标签6.1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会如何制作重量标签。

6.2 活动步骤:a.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物品,如书包、玩具等。

b. 使用天平称量选定物品的重量,记录在纸上。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并能准确读取数值。
-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比较物体质量大小、行质量换算等。
举例解释:
-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和1千克的质量差异,强调1千克是1000克的概念。
-演示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如如何放置物体、如何调整平衡等,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测量技能。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克和千克的认识》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量感和度量意识,培养精确测量和估量的技能。
3.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学会从测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合理判断。
-设计实际情景题,如比较两个水果的质量,计算一包糖果的总质量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的抽象概念,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与实际物体联系起来。
-在进行质量换算时,正确应用换算关系,避免混淆。
-在实际操作中,准确读取天平的测量结果,特别是小数点的使用。
举例解释: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让学生触摸、比较不同质量的物体,帮助他们形成对质量的具体感知。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使用天平测量物品质量时,有些同学对如何读取数值感到困惑,尤其是小数点的使用。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个别指导,并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天平的刻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些同学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置一些课堂展示和分享环节,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倾听和总结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教案标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

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重量单位换算,例如将克转换为千克或将千克转换为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教学PPT。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水杯、书包、苹果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单位是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平时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克”和“千克”的单位,并解释它们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步骤二:学习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换算练习,例如:500克等于多少千克?2千克等于多少克?3. 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你们能想到哪些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克来表示?哪些物品的重量可以用千克来表示?”4.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步骤三:巩固和拓展1. 学生进行课本上相关练习的完成。

2.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解答和指导。

3. 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找一些物品,估算它们的重量并用克或千克来表示。

步骤四:总结和评价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强调克和千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问题:“你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哪些提高?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测量和称重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

2.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更复杂的重量单位换算,例如:将克转换为毫克或将千克转换为吨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程度。

2. 教师检查学生在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换算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精选18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克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平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三、理解延伸课件出示: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学习理解和运用“克”和“千克”这两个重要的重量单位;2. 能够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进行重量单位换算。

教学材料:1. 图片或实物展示“克”和“千克”的用途和意义;2. 含有克和千克的实例问题。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讲解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的学习内容,即重量的概念和重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物品的重量,例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克?一本课本大约有多少千克?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克”和“千克”是用来表示不同重量大小的单位。

Step 2:引入“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告诉学生,“克”和“千克”之间有一个特殊的换算关系:1千克等于1000克,即1千克=1000克。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含有换算关系的图片或写在板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和理解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Step 3:解答问题和练习教师可以提问一些例子问题,以检测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运用换算关系整理思路并解答问题。

例如:一袋米重5千克,那么它有多少克?一个苹果重200克,那么它有多少千克?Step 4:拓展思维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克”和“千克”的基本使用方法,可以通过提问一些拓展思维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你在超市买了一袋重2千克的米,你觉得这袋米会比较重还是一只苹果重?请给出你的理由。

Step 5:小结和巩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克”和“千克”的应用和换算关系。

可以请学生自己总结这两个单位的定义和换算关系,并举一些例子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Step 6: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单位换算以及解答实际问题。

例如:把3000克的物品换算成千克是几千克?一辆自行车大约有多少千克?Step 7:课堂反馈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上节课的知识检测,例如:请你举一个生活中使用“克”和“千克”的例子。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评估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1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

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

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

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一枚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学生准备一枚2分硬币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教学过程⊙课前调查,了解信息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克、千克……)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掌握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知道质量单位的作用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质量单位的概念理解。

2.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1. 天平2. 不同质量的物体(如橡皮、铅笔、书本等)3. 电子秤教学过程:1. 导入a.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单位的概念。

b. 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让学生观察天平,了解天平的用途。

2. 新课a. 讲解质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作用和意义。

b.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克和千克的质量大小。

c. 讲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学会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3. 实践操作a. 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天平称量不同质量的物体。

b.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指针变化,理解质量与天平指针的关系。

4. 小结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单位的概念和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b. 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1. 质量单位的概念2. 克和千克的基本知识3. 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4. 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尝试使用天平称量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质量单位,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和总结,让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作业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与千克认识》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与千克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

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来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师: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称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讲解台秤的使用方法)
师: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识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千克=()克6000克=()
2、老师称得7个苹果重1千克,1个苹果重约()克。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条鲤鱼720()一袋面粉25()
一只鸡2()一只羊45()
一个梨20()一个小朋友()
3、P89T5
5、小冬来信啦
嗨,你们好:
我叫小冬,今年10岁,体重有45克。
我从不挑食。每天能喝200千克的牛奶一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尝试指导法
教具准备:物品袋(一粒扣子、四五粒黄豆、两个图钉),一台盘称。一枚2分的硬币。数学作业本、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全班学生完成
A、B层生完成
学会并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提升优生
教学反思:“克与千克”的教学与以往的长度单位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学得知识,而克与千克的内容则是依靠学生手的感受来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针对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感知。
指名答
齐说
读题
齐读
指名说
猜一猜
掂一掂
小组活动
举例
猜一猜
掂一掂
掂一掂
举例
指名答
举例交流
同桌交流
指名B层生答
齐读
掂量、比较、体会
指名答
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观察、倾听
举例
观察、倾听
小组活动
指名口答并说理
指名口答
(1)自由读信
(2)指名订正
小组讨论,指名全班交流
自由有序回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重质量的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和千克的认识》精品教案第_______周
第_____课时
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学情与教材解读:“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5)小学生用手掂一掂重1千克盐的重量。(亲身体会1千克物品的重量)
师:说一说生活中或自己身边重1千克的物品。
(二)、克和千克的关系
1、积极动脑脑,想一想。
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有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师:因为物品有轻有重,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1)“克”和“千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大家想一想,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2)师板书用“g”表示克,“kg”表示千克。你在哪儿见过这种符号?
(3)师出示1克、100克、1000克的大米袋,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加深对1克和1千克重量的理解。
4、分别在哪些地方见过上述各种称。
5、详细介绍盘称的使用方法。(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说明秤面上有什么?
(2)介绍秤面如何来划分大格和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
(3)识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习。
(4)小组学习使用桌子上的盘秤。
(5)小组比赛分别称出一本数学书的重量。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2千克=()克5000克=()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
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二、新课
(一)认识克和千克
1、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
2、亲身体验,掂一掂。
(1)“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那么“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师:一枚2分的硬币重量大约是1克。
1千克=1000克。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上限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限目标: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设计练习题时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易到难,同时大地尝试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层作业(活动)设计:
1、基础:课堂作业p37T1-3
2、提高:运西瓜。(课件演示动画)
一只小狗重35千克,一只小猫重4千克,3个西瓜各重3千克、2千克和1千克,一只大船载重38千克,一只小船载重8千克,它们怎样坐船云西瓜过河?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个体活动
教学意图
备注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买东西吗?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进超市买东西时都见到过什么?
2、引出课题:(大屏幕出现超市)
师:你注意到了吗?
方便面净重100克,盐净重1000克,苹果1千克,豆油5千克,饼干11克,大米25千克。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这些物品有轻有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品重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2分硬币,放在手指上掂一掂。
(2)以小组为单位到物品袋里找一找,看哪样物品重1克。(两个图钉,一粒扣子,四五粒黄豆)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4)100克大约有多重?
师:一本数学作业本大约重100克。
(5)师出示一袋重1千克的盐,两袋500克的砂糖并说明: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重1000克。1000克也可以说成1千克。
设计理念: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掂、比、称等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掂一掂、想一想,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
(三)、认识秤。
1、有些物品我们可以直接看包装袋上的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我们桌上放的数学书、文具盒等,要想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师:要想知到物品的准确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那些秤?
2、课件显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天平、电子秤、磅秤、盘称、台秤、弹簧秤)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和体验中才能获得更加准确的感受。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见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由此可见,体验与感知对新知的感受重要性。
板书设计:
克(g)
质量单位
千克(kg) 1千克=1000克
链接/辅助材料:
课本主题图
瓶,200千克的米饭3碗,50克的鸡蛋1~2
个,150千克的苹果1只,所以,我的身体很棒!祝你们的身体也很棒哦!
师:你有什么话要对小冬说吗?
6、动动脑
1千克铁和1000克棉花比,谁重呢?
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
2、师小结: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还解决了许多问题。今后我们还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目的
感受1克和1千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掂一掂不同重量的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印象深刻。
加深对1克和1千克之间的进率的理解
本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