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示性言语行为
日常交际中人称指示语功能的语用分析
指示语就是在日常交流中所涉及的人和物的称呼。
本文尝试从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对日常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功能进行分析,论述了人物指称在动态使用中的功能,发现人称指示语除了指代交流中所涉及到的人这种无标记性用法之外,还有有标记性用法,因而也就具有诸如语用移情,语用离情的功能,通过探讨人称指示语的功能可以帮助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谈话的弦外之音,从而更好生成话语。
一﹑引言:人称指示语是指交谈双方在话语交流过程中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
它包含第一人称(交谈中用来指说话人自己)、第二人称(用来指听话者)和第三人称(指除说话者和听话者之外的人或物)。
第一和第二人称指示语通常只能是相应的人称代词,第三人称的指示语除人称代词外还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王钢,1987)。
列文森指出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指示语才明显的在语言结构上表现出来的。
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指示语而得以在语言结构上反映出来(何自然1988: 18)。
其使用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包含特定语境信息的提取,否则难以理解或选择其所指的信息。
因此指示语的研究已成为语用学的重要议题(Levinson1983;Yule 2000)。
二、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功能1967年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了日常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要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双方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其具体内容为:量的准则———所说的话正好满足所需要的信息,不能多于需要的信息;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必须真实,不能说缺乏证据的话;关联准则———所说的话必须与话题相关;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避免歧义。
(胡壮麟2002)为达到说话者所期待的某种目的说话者﹑听话者及所谈论的第三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指示语来代替。
同一人物使用不同的指示语在特定的语境之下,会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对谈话的目的会产生不同的功能,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下人称指示语所产生的功能,即人称指示语的标记性用法的移情与离情的功能。
浅谈指示语中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 (1)
(3)lixettse me。would you mind selling me a ticket to the
学上统称为“指示语”。 社交指示体现在谈话双方所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之中,意
在适应社交现场的不同需要,在话语中JI合当地表达各自的言语 行为。
研究社交指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是从语法的 角度来研究某些语法形式的社交指示功能。例如研究代词系统 或某种句型的言语行为功能及其在社交场合的运用规OlIJ;另一 种方式是从言语功能的角度来研究“劝告”、“召唤”、“感谢”、 “自我介绍”、“请求”等等行为应采取什么样的言语表现形式 以符合社交的需要;还有另一种方式是从社交语境的角度来研 究谈活双方的身份和背景,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言语表现形式和 表达什么样的言语行为才算得体、合适等。下面我们分别从上 述的不同角度谈谈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
(2)我对自己的译文常是感到不如意的,明眼的读者还 会发现我自己未曾察觉的错误、毛病。
有意思的是,(1)的“我”改用“我们”,成了作者的谦词,无 伤大雅;但f2)的“我”改为“我们”,语气就大相径庭了,原 来明白表示个人承担负责的恳挚之辞会因而一下子变成了暖 昧的谦词,其社交效果很不一样。
至于汉语中的“你” “您”和许多欧洲语言中类似“你” “您”的“T”“V”之分,取决于社交场合和说话人的不同感 情,故可体现出社交指示的功能。汉语中的“你”与“您”, 一般只认为“您”是“你”的敬称,但欧洲语言中的“r与 “v”的应用颇为复杂,随着时代的变化“T竹“V”的应用也 在不断变化。西方的社会语言学家对“T”“v”的应用作过大 量的调查研究,我们在这里只能十分简要地作些介绍,以帮助 读者粗略的了解“T”“v”代词的社交指示功能。
s第一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s第一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原创实用版】目录1.社交指示语的定义和作用2.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场景和特点3.第一人称指示语在社交中的重要性4.如何恰当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正文社交指示语是在人际交往中用来表示礼貌、尊重或指示对方进行某种行为的语言表达。
在社交场合中,恰当使用社交指示语有助于增进双方的友谊,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而在众多社交指示语中,第一人称指示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第一人称指示语,即以“我”为主语的指示语,如“我建议”、“我想请问”等。
它在日常交际中被广泛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第一人称指示语体现了说话者的礼貌和尊重。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建议时,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能够降低对对方的压迫感,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例如,在提出一个建议时,使用“我建议”而非“你应该”,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尊重和友好。
其次,第一人称指示语有助于保持对话的顺利进行。
在讨论问题时,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可以使话题更加聚焦,避免因为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引起对方的反感。
例如,在询问对方一个问题时,使用“我想请问”而非“你知道吗”,能够让对方更加愿意回答问题。
然而,在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过于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如果对话中过多地使用“我”,容易让对方产生反感,认为你过于自我中心。
2.在表达批评或反对意见时,尽量使用委婉的第一人称指示语。
例如,使用“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而非“你的方法不行”,能够减轻对对方的伤害。
3.注意语境和语气。
在不同的场合和对话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在社交场合中,恰当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有助于展现自己的礼貌和尊重,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浅析指示语在作品中的语用解读
浅析指示语在作品中的语用解读教科院小教文10班李小莲学号:201013404120摘要:指示语是用作指示的语言单位,在一定的语境中词句传达的言语行为的动态意义,即言语使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中词句的语用意义。
它的存在表明了语言用者、言语及语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作品中语境切换不断,倘若不能准确理解文本中的语境就不能品出文章真正的涵义,而语境中普遍存在的指示语运用,通过把握语境中指示语的运用含义便能更好地透过文本深入到作品本质。
本文主要通过人称指示、时间指示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借助指示信息理论解读作品。
关键词:指示语,人称指示,时间指示,指示信息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其指代性及跟语境结合的不同情况,指示语可分为:人称指示、社交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示、语篇指示。
在任何作品中这些指示语都是独立存在的并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在不同的语言言环境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语言体系。
指示语的指示信息来自语境,没有特定的语境,没有语境信息,话语的指示信息就无法明确,句子就无法得到正确的理解,更不用谈及文章的语义。
所以只有在作者所创设的许多语境中我们才能透过指示信息准确解读作品本身或延伸的真正含义。
1、人称指示人称指示语是指对编码和言语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
它与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等有密切关系,在指示语中的核心和主体。
语言中都存在三种人称构成的人称代词体系,英语中有第一人称代词I(we);第二人称代词you;第三人称代词he(she、it、they);汉语中相对应的第一人称指示代词“我(我们、咱、咱们、俺)”,第二人称“你(您、你们)”,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等。
人称指示语具有常规与非常规两种用法,其中非常规用法是指说话人或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语用目的,故意违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常规从而越过话语本身去表现其中的言外之意,此种使用通过存在于不同语言环境蕴含丰富的言语意义彰显作品的朦胧美和意境美。
言语行为理论
7.应酬,它是说话者仅对听话者表示礼貌或者善意的象 征性、仪式性的行事行为。例如:“你好!”、“久仰!”
8.感叹,是说话者流露感情的行事行为。比如:“啊, 多美!”
其实,分类远远可以不止这八种,如有下列分类: 命令、请求、询问、感叹、责备、劝说、威胁、 讽刺、抱怨、打赌、证实、允许、安慰、指责、 斥责、奉承、拒绝、承认、建议、批评、鼓励、 表扬、祝愿、感谢、任命、命名、判断、描写、 指认等。所以言语行为到底有多少类是这一理论 的一个薄弱之处,因为这种分类可以无限细化。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即将做出某一行动。 表示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承诺、拒绝、威胁、保证、发 誓等。 4、表达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 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某种心理状态,实施该行为的前提是 话语命题内容的真实性。表达这种行为的动词主要有道歉、 吹嘘、慰问、感谢、欢迎、祝贺、哀悼等。
第三者喂狗了。
言语行为理论公式: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通过说X和实行Y,我取得了Z。
(1)我明天会来。 (2)医生:你以后不能吸烟了。 (3)大家以后出校门时要带着学生证。 (4)要是再不听话就打屁股。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断言类或阐述类。这类以言行事行为表示说话人对某
丈夫:老婆,门铃响了,快去开门。 妻子:我没听见。 (可能1:断定——拒绝。可能2:断定。) 丈夫:真响了。 妻子:没看见我在做面膜吗? (询问——断定:我没空开门;指令:你去开
门。)
我不是好欺负的。 (断定——承诺:我一定会报复的。) 你真是一个好人。 (断定——感谢:太谢谢你了。) 我再也不要看到你了。(拉开房门)( 断定——表情,命令:你快走!) 你做了这样的事,我还会容忍你吗?(拉开房门) (询问——表情,命令:你快走!)
小议指示语
一
、
问题 的提 出
独 到 理 解 ,但 大 部 分 学 者 只 对 各 类 指 示 进 行 了 列 举 性 的说
指示 ( D e i x i S )这个 术语 源于希腊 语,意为 “ 指 明、
以指 示 的性 质 。 第三 , “ 指 示 功 能 ” 是 从 词 语 的 层 面 出发 , 把 某 些 词
2 0 0 3 :2 0 - 2 4 :冉永平 ,2 0 0 6 :2 0 :何 自然等,2 0 0 9 ;梁燕
华 ,2 0 1 3 :5 2)
语 作为语言 指示性质 的标记 ,将语 言中的指示 视为语言 中
纳 入 了指 示 体 系 , 但 在 各 类 指 示 的 具 体 层 次 关 系 问 题 上 还 示 受 话 人 结 合 具 体 语 境 理 解 话 语 的 准 确 意 义 。 指 示 具 体表 存 在 分 歧 :一 部 分 学 者 认 为 五 类 指 示 是 在 同 一 层 面 上 平 行 现 为 “ 人 称 代 词 、指 示 代 词 、指 示 副 词 等 的 一 种 指 称 的现 的分 类 ; 有 的 学 者 则 认 为 社 交 指 示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是 人 称 指 象 ” ( 姜望琪,2 0 0 3 :1 7 ),因而也可 以称为指示现象 。 示 的 一 部 分 ;有 的 学 者 则 恰 恰 相 反 ,认 为 社 交 指 示 包 括 人
小议 指 示语
。何 姗
摘 要 :指 示 系统 是 一 个 以说 话 人 为 视 角 、 以 动作 行 为 为 中心 的体 系 ,各 类 指 示可 以分 为 三 个 层 次 。其 中 ,人 称
浅析指示词语在教学言语中的语用功能-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指示词语在教学言语中的语用功能一、引言刘森林(2004)指出:“选择和利用适宜的指示词语是说话人间接达到交际目的的一种重要的语用策略”。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教学言语使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
本文试图分析教学言语中指示词语的语用功能,并进一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指示词语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
二、指示词语的相关理论指示(deixis )这一术语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某些语境构成要素对参与会话者所谈及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信息的指称、指引等。
指示词语就是能够实现这样的指示功能的词语的统称。
语言哲学家Bar-Hillel 在1954 年发表的Indexical Expressions (《指示词语》)一文中将指示词语解释为“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指示句”。
Fillmore (1971)将指示词语的用法分为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
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需借助一定的动作、手势才能理解,而象征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通过言语事件的语境就可以理解。
可见,指示词语对语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离开了特定的交际语境便无法确定其所指和意义。
根据Fillmore (1971)和Levinson (1983)的归纳,指示词语可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五类。
下文将从指示词语的这五个类别出发,分析其在教学言语中的运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三、指示词语在教学言语中的应用(一)人称指示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在普通话中,人称系统包括第一、二、三人称。
一般来讲,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指示词语“咱们”为包括式,“我们”多为排除式。
但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教师一人对学生多人的言语交际情境中,“我们”的含义和用法与“咱们”相同,多表现为包括式。
例如:(1)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
(2)咱们一起把这句话默写下来。
教师这两句话的本意是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和默写句子,但他并没有使用第二人称的指示词语“你们”,而是使用包括式的第一人称指示“我们”、“咱们”来表达第二人称的指示信息“你们”。
言语行为的名词解释
言语行为的名词解释言语行为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口头表达观点、意见、想法、感情和需求等,以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本文将尝试对言语行为进行深入的解释和探讨,以揭示其重要性和多样性。
一、言语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言语行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口头语言的使用、语音的产生和理解,以及言语交流的各种活动。
它不仅帮助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还有助于表达我们的个人观点和主张。
言语行为还涉及到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构建认同等重要方面。
言语行为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和理解的桥梁。
我们通过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并与他人建立共享的意义和经验。
其次,言语行为有助于人们建立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
通过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
最后,言语行为还是社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分享文化、传承智慧、共建社会价值观。
二、言语行为的分类和特点言语行为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在此,我们将其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以口头语言直接表达思想、意图或需求的言语行为。
它包括陈述、询问、命令、请求、承诺等基本形式。
直接言语行为通常明确、直接,能够快速传递信息和达到目的。
但它也可能带有直接性过强的问题,给接收者造成压力或疑惑。
间接言语行为则较为复杂,需要依赖上下文、语境和非言语的线索来理解其含义和意图。
例如,使用隐喻、暗示和讽刺等修辞手法,通过言外之意传递信息。
间接言语行为在社交互动中起到调节关系、化解冲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依赖于语境和非言语线索,可能存在理解错误的风险。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言语行为,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言语行为是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产物。
不同的文化和社交环境会对言语行为的使用方式和含义产生影响。
其次,言语行为是双向的。
在交流中,我们不仅要表达,还要倾听和解码他人的言语行为。
再次,言语行为是动态的。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学之指示语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学之指示语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基本上只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项目。
但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外国人在掌握以上汉语基本语言项目后仍然出现话语不当的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时,还要研究汉语的语用。
而语用学之指示语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语用学基本概念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中最年轻、发展最快的一门分支科学。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心理学。
它最早由Charles w.Morris在《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到。
著名语用学家、广州外语学院教授何自然先生的定义是:语用学是“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语境,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的学问。
语用学就是“研究指示语,即一些在语境中才能确定所指对象的词语和结构,而且对指示语和前指现象的解释需要了解说话人的信念或者他希望指称的内容”。
指示现象就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映。
2、语用学中的指示语何自然先生认为:“我们把表示语言指示信息的词语称为指示语,归入语用学的范畴,因为指示语是一些不能单用语义学的真假条件衡量的词语,它们的意义只有结合语境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释”。
指示语按其指代性质及与语境结合的不同情况,可划分为五大类型: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话语指示和社会指示。
3、外汉语教学中指示语的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而是在指示语上没有很好理解汉语的不同才导致出现语法正确但语用错误的现象。
这些指示语不同的使用就体现了在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
根据指示语的性质,指示语的使用有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先要确定以言语行为中的哪一要素为参照点,下面从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三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3.1 人称指示语差异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如在汉语中表示称呼的根据第一人称(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包括听话人)和第三人称(即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说话人)的书面形式分类就有“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指示语言的功能研究
语用学视角下汉语指示语言的功能研究汉语指示语言在语言交际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通过指示对象的特定信息,进一步强调和界定其存在、位置和关系等信息,从而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对汉语指示语言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一、概述指示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它通过强调和突出语境中特定的对象或事物,引起交际双方的注意,进而实现正确理解和有效沟通的目的。
汉语指示语言一般包括“这、那、这个、那个、那边、这边”等,它们的具体含义和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所差异。
二、2.1 表示主体的参照在语言交际中,指示语言可以明确表达主体的参照。
比如,当一位老师在教室里说:“这里没有离开的同学吧”,这里的“这里”即表示教室这个物理空间,又可以表达教师的参照,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理解老师说话的意思。
2.2 界定时间和空间指示语言可以帮助语言交际双方界定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进而达到更准确的交流。
比如,在一个餐馆里点餐时,服务员问:“要这个还是那个?” 这里的指示语言“这”和“那”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菜品,使得顾客能够清晰地理解服务员的意思,进而更准确地进行点餐。
2.3 突出重要性指示语言还可以通过强调和突出特定的对象或事物,进一步加强其重要性。
比如,当一位演讲者在讲述一个故事时,他可以用指示语言“那个”来突出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使得听众能够更加关注和理解其重要性。
2.4 确定关系指示语言可以帮助语言交际双方确定特定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信息。
比如,在描述一个具体场景时,一个人可以用指示语言“这个”来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再用“那个”来表示其他物体或者人物的位置,进而使得听者清晰地了解整个场景的布局和关系。
2.5 表示语气指示语言还可以通过语气来表达不同的含义和情感,从而进一步加强其交际效果。
比如,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解释一个问题时,他可以用指示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如“这就是你的问题所在”、“那你不是困难重重了吗?”等。
广告语篇中指示语的特点和功能论文
广告语篇中指示语的特点和功能论文指示语是一种常见的广告语篇中的句式,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和功能。
本文将重点讨论指示语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一:简洁明了指示语通常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只包含核心信息,用尽可能少的词汇和句子来传达广告的主题或目的。
它们通过简洁的表达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传递出有力的信息。
特点二:煽动情绪指示语往往具有煽动情绪的效果。
它们通过运用诸如正面情绪(如兴奋、喜悦)或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的词汇和语气,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绪激发有助于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使消费者采取进一步行动。
特点三:命令性语气指示语通常使用命令性的句子结构,通过直接而强烈的表达方式来鼓励消费者采取特定的行动。
这种命令性语气有助于提高广告的说服力,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和记住广告信息。
功能一:吸引注意力指示语的简洁明了性质有助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它们利用生动形象的词汇和引人注目的语句结构,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进一步关注广告内容。
功能二:传递核心信息指示语在短时间内传递出核心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了解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准确而有力地表述信息,并强调产品或服务的独特卖点,指示语能够帮助消费者形成对广告内容的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功能三:鼓励行动指示语的命令性语气可以促使消费者采取特定的行动,如购买产品、参加活动或访问网站。
通过使用诸如“立即购买”、“现在参加”等词汇和短语,指示语鼓励消费者立即行动,增加广告的转化率和效果。
综上所述,指示语在广告语篇中具有简洁明了、煽动情绪、命令性语气的特点,并通过吸引注意力、传递核心信息和鼓励行动的功能,提高广告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促使消费者采取相应的行动。
指示语作为广告语篇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具有简洁明了、煽动情绪和命令性语气等特点,同时也具备吸引注意力、传递核心信息和鼓励行动的功能。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讨论,以进一步探究指示语的特点和功能。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语言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研究的趋势,为语言学的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其核心理论,为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引言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peechact)。
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的使用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把语言当成了人类的行为方式,而且对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及相关语境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都考虑进去。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且该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则要归功于Austin的学生Searle的努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一)Austin对施为句(performative)和表述句(constative)的区分哲学家历来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statement)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而陈述之言所做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但Austin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
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表述句和施为句。
Austin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explicit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performatives)。
显性施为句为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隐性施为句就是不含施为动词的施为句,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交际语境。
但是后来Austin渐渐对这种分类产生了怀疑,于是放弃了原先对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
他开始重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二)言语行为的三分说根据Austin的新模式,我们说一句话时,其实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形为(ill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
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
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一、言语行为的定义及分类言语行为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使用语言,表达出某种意义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言语行为主要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种。
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用言语直接表达其意图的行为,如“我想喝水”、“我要去看电影”等。
间接言语行为是指说话人用言语暗示或者表达其意图,不直接表达其意图的行为。
如“你考试考得不错啊”可能是称赞,也可能是安慰,要根据具体情境而定。
二、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言语行为的语言逻辑分析主要涉及到言语行为的五个方面:言语表达的目的、言语表达的准确性、言语表达的责任、言语表达的基础、言语表达的意义。
1.言语表达的目的言语表达的目的是指说话人在说些什么,目的是什么。
要想正确分析言语表达的目的,需要考虑言语行为的语境和上下文。
比如,说话人说“你觉得这个电影怎么样?”目的是邀请对方进行评价。
而如果说话人说“这个电影怎么样?”目的可能是表达对电影的评价。
在分析言语表达的目的时,要充分考虑到语境和上下文,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2.言语表达的准确性言语表达的准确性指说话人使用语言时是否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一个清晰准确的言语行为应该能够让听者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但通常情况下,言语表达不可能完全准确,往往还需要借助上下文进行理解。
比如,“我很高兴”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表达了说话人的感受,但如果上下文是在说一些讽刺或者嘲笑的话时,可能是反话。
3.言语表达的责任言语表达的责任指说话人对自己的表达要负的责任。
言语行为中有些言语可能会伤害到他人,这需要说话人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负责任的把控。
比如,在对他人进行批评时,不应该使用攻击性语言或者带有歧视色彩的语言。
这样的言语行为不仅不符合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4.言语表达的基础言语表达的基础指言语行为的来源和基础。
言语行为的来源可能是个人经验、阅读、学习等,也可能是社会体验、文化习惯等。
语用学中的人称指示 2
浅析人称指示语的选择问题所谓人称指示,是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在语际交往中,人们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选择不同的人称指示语。
一般的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涉及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选择。
然而,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不会只有这么简单,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人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情感来进行人称指示语的选择。
1.一般性人称的选择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即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
它是以发话人作基准的,受话人理解话语是自然要对人称指示做相应的变换。
例如:A对B说:你今天有空吗?我想请你吃顿饭。
B回答A:我有空的,谢谢你的邀请!这时候,A口中的“你”即B口中的“我”,而A口中的“我”自然就是B 口中的“你”。
人称指示语可分三类:第一人称指示,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包括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因此,在言语活动中,它一般不是谈话的参加者,但是在特定场合会用来借指说话人或听话人。
例如:A:她当时真的对我说了“我爱你!”这里的“我”指的就是“她”,而非说话者。
2.角度的选择在言语交往中,尤其是会话、访谈等口语互动,不仅存在着语言形式及策略的多向选择问题,还必然涉及说话人的视角选择问题,即说话人站在什么角度说话。
比如说话人是直接异议还是采用比较缓和的语气;或在选择词语的时候,本应该使用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的场合却使用了“我们”等等。
视角体现了语言成分和语境之间的一种语用关系。
视角的选择涉及语境因素,尤其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某事或某物等所赋予的态度、情感和立场等。
也就是说视角可以体现说话人的情感倾向和认识倾向。
情感倾向包括感情、语气、态度等,认识倾向则指交际主体的信念和知识。
因此在交际中,说话人必然会把自己的视角在语言选择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比如词语的选择、句法的选择、语序的选择等。
浅谈交际中指示语的理解
浅谈交际中指示语的理解作者:王顼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3期王顼(西南大学文学院云南丽江674100)摘要:反映话语同语境特征之间关系的语言成分称为指示语,它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对人、事物、时间、或地点的一种指称。
对指示语的理解关系到交际双方能否进行有效地自我表达和相互沟通。
本文就从情感投射、语境、文化差异三个角度来理解交际中的指示语。
关键词:指示语;情感投射;语境;文化差异“指示语Deix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1)它是语言和语境关系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邢福义也指出:“指示语是反映语言同语境关系的语言成分”(。
指示语进入语言学界后,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甚至哲学家也开始关注它。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从各种角度对指示语进行分类,并做了不少研究。
综合对指示语的不同的划分法,我们认为:从话语交际的层面来看,指示语可以分为:人称指示语、对象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
在话语交际中,指示语是理解话语信息的基点。
一.从情感投射结构来理解指示语语言作为传递情感的载体,在忠实于概念意义的同时还折射出它的附加意义。
附加意义包括话语所传达的感情意义和含蓄意义等。
通常发话者可以通过指示语来传达言外情感,完成这一过程就要遵从“发话者—指示语—受话者”这一线性序列结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情感投射结构,即发话者根据交际目的通过指示语来实现情感意义的一种有意行为。
“在语用学上,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
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移情”。
莱昂斯把这些能起到移情作用的指示信息称为移情信息。
(2)。
在话语交际中,发话人总是利用“移情”这一方式来完成情感投射。
试比较:(1)小红,帮妈妈把衣服收回来。
(2)亲戚:我们的小明在哪里上学?(3)威尔逊:“我们国家的对外关系已经到了严重的关头,我们的责任是唯有极其坦诚地把它告诉给各位......。
指示性与话语性——话语指示的本质特征
指示性与话语性——话语指示的本质特征修辞学习2004年第6期(总126期)指示性与话语性一话语指示的本质特征唐善生提要话语提示是列文森提出的五种指示类型之一,话语指示的界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或大多数人承认的界定.文章分析了国内几位学者对话语指示的定义,发现这些定义没有对话语和指示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从而引起了对话语指示理解的混乱.文章认为指示性与话语性是判定话语指示的根本属性.关键词话语指示指示性话语性话语指示语一引言指示问题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话语指示(语篇)指示也是一种指示现象,但与人称指示,空间指示,时间指示相比,研究得并不充分.英国语言哲学家莱昂斯首次对指示作了迄今为止较有权威性的定义.他指出,指示是离开了特定的语境便无法确定的语言现象,典型的语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说话人给自己安排了一个ego(自我)的角色,叙述每一事物都以他自己视角为出发点,他处在语境坐标的零点位置.菲尔默对指示语也作了与莱昂斯相近似的定义,并对空间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交指示语和语篇内部指示语分别进行了考察.关于指示问题,列文森在《语用学》中是这样说的:语言结构本身反映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的就是指示现象.……从本质上讲,指示现象牵涉到如何用语言编码或语法手段表示出语境或言语行为的特征,因此它也涉及到如何依靠语境来分析和理解所说的话语,例如指示代词"这(this)"在不同的使用场合指不同的对象,它是一个变项,所指对象由语境(例如手势)确定.他认为,指示系统是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说,指示中心或指示中枢一般是:a.中枢人物是说话人;b.中枢时间是说话时间;c.中枢地点是说话人在说话时所处位置;d.话语中枢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e.社交中枢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和等级. 什么是话语指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这就影响到了对话语指示的语用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深人研究.比如话语指示的篇章连接功能,话语指示的篇章管界功能等.当代先锋小说家以元叙事的方式进行小说创作,要分析这样的小说结构,不依赖话语指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对话语指示到底指什么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就当前国内几本语用学教材和语言学专着对话语指示问题的界定作一简要的评析,试图揭示出话语指示的本质特征,给话语指示进行界定,从而加深对话语指示的理解与研究.二当前国内的界定及存在的问题自从菲尔墨,列文森提出话语指示这一语言现象以来,国内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专门的一20—研究.有关话语指示的内容只能在一些教材或专着上看到零星的举例式的解析.话语指示的界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或大多数人承认的界定,下面是话语指示的几个定义:定义1:话语指示,或语篇指示(textdeixis)是指在说话或行文过程中,选择恰当的词汇或语法手段来传达话语中某部分或某方面的指示信息.(何自然,1988)定义2:篇章指示指的是一句话中某些词语被用于指包含这句话在内的整个篇章的某一部分,或用来表明这句话和同一篇章中其他话语之间的关系.(何兆熊,2000)定义3:语篇指示就是用词语指语篇的某一部分,所用的词语就包含在这个语篇的话语中.(索振羽,2000)定义4:语篇指示的基本思想是所指不是人,事或物,也不是地点和时间,而是指向语篇中某一陈述,相当于夸克等人的句和小句指称.(胡壮瞵,1994)定义1在解释话语指示的时候用"指示"这个词语,这显然是不合适.因为"话语指示"这个概念中"指示"本身就是需要解释的一个概念.另外"指示信息"的概念太宽泛了.如果按这个定义理解,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都是话语指示,因为它们都用了某一词汇传达话语中的指示信息,甚至我们通常说的许多指称问题,如定指,不定指等都是话语指示,因为它们也都传达了指示信息.定义2中,"包含这句话在内的整个篇章的某一部分"是一个歧义短语.可以有两种切分:包含这句话在内的/整个篇章的某一部分包含这句话在内的整个篇章的/某一部分照上一种意思理解,话语指示语就很少,只有"本文,本段"等少数几个,照后一种理解,意思就跟定义3说的"话语指示就是用词语指语篇的某一部分,所用的词语就包含在这个语篇的话语中"一样,所不同的是定义2还强调了"表明这句话和同一篇章中其他话语之间的关系"的词语也是话语指示语.定义3没有提到这一点,但是在后面话语指示语的类型中又把这类词语,甚至是插入语等纳入到话语指示的范围.比如下面几例,划线部分是不是"话语",加点的部分是不是指示语?由于这两个定义都没有给话语和指示这两个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因而,下面的用法到底是不是话语指示就难以断定.(1)金发女郎排行第三位,这我倒是从来不知道的.(2)"我听说董延平好像对你有点意思.""是么?"石静笑着仰看我一眼,"回头我找他谈谈,看是不是真有这回事."(3)他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却颓废使不出劲来,好比杨花在春风里飘荡,而全身无力,终飞不远.他自觉这种惺松迷怠的心绪,完全像填词里所写幽闺伤春的情景.●●●●●●●●●(4)人说"知足者常乐",我确实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5)我希望他能垒丝型堕垫型堑生塑,可是他没有苛.可是,依照定义4就更不好判断了.(1)一(3)的划线部分从句型上看是个句子,从句类上看是陈述句,(4)是个小句,(5)是句子的一部分.但是从所指上看似乎它们又都是指一个事件的.不知道定义4到底是以形式为标准,还是所指(陈述)为标准,还是既以形式又以所指为标准?"陈述"是一个什么概念?陈述和话语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只要是与陈述"同指"的成分都是话语指示语?另外,胡的定义把所指限定在小句或句子,那么,指向整个篇章或篇章中的一部分就不是话语指示吗?从以上定义以及他们在论着中的举例看,这些定义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对话语进行界定,二是没有对指示进行界定,从而引起了理解上的混乱.列文森虽然强调话语的指示一21—性,但是他只是将说话人正说到的部分作为参照,这样就把其他的一些具有指示性的词语排斥在话语指示之外.同样,列文森也没有对话语进行过明确的界定.三话语指示的本质特征话语指示与一般的指示(人称指示,空间指示,地点指示)最大的不同在于:1,一般指示所指的是客观对象(我们这里的客观对象是狭义的),即语言之外的对象,话语指示所指的是语言对象,即语言自身.2,一般的指示有专用指示语,话语指示没有专用指示语.一般指示常常用到下列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你,我,你们,我们,他们,咱们等.时间指示语这时,那时,现在,刚才,不久,最近等.方所指示语这里,那里,上,下,以上,以下等.话语指示没有专用指示语的,话语指示语的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借用代词作话语指示语.这样的代词有"这,这些,那些,它,它们,此,是"等.二是借用方所指示语作话语指示语.主要有"这里,那里"等.三是用专有指示语修饰话语名词构成话语指示语.如:人称指示语+话语名词我的话,他的论文,对方的观点,你的批评①等.时问指示语+话语名词昨天的讨论,今天的话,最近的消息等.方所指示语+话语名词上文,下文,这里的句子,以上的论述等.我们把专门指称语言单位或言语单位(言语作品)的词语称作话语词语.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话语词语.如汉语的"词语,词,新词,短语,偏正短语,句子"等表示语言静态单位的词语,"话,评论,表达,段落,上文,小说,散文,消息"等都是表示动态言语单位的词语.表示言说或表达一类"的"字短语也属于话语词语,如"所说的(话)","他写的(文章)"等."意见,观点,想法"等通常必须依赖一个话语存在,因此也可以把这些词当作话语名词看待. 话语指示作为一种指示现象,指示性和话语性是话语指示的根本特征.1,指示性话语指示的指示性就是指充当话语指示语的部分的意义理解要以说话人为参照,并且话语的实际所指需要依赖它所指向对象来确定.比较:(6)他的话你都记住了吗?(7)张老师的话你都记住了吗?(6)中"他"与说话人相参照,"他的话"是话语指示语."他的话"到底是什么,需要在上下文或篇外寻找.(7)"张老师的话"是一个单纯的表示定指的话语指称.因为话语名词本身没有指示性,但是一旦它受一般指示语的修饰后,就使得整个话语名词短语具有了指示的性质.如:(8)本文是讨论话语指示的.(9)那篇文章的开头写得非常好.(10)我方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这里"本","那","我","对方"都是以说话人正说到的部分或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的指示成分."本文","那篇文章","对方观点"都指向另一话语成分,都是话语指示语.也就是说这些话语指示语的存在是以已经出现过的一个话语为参照的."我"虽然具有指示性,但是它并不指向一22—的不是话语,而是人称,是人称指示.掌握指示现象,关键问题在于确定哪些词语是指示语.只有以一个正在进行的言语行为的某要素为参照点才能拥有所指对象的词语才是指示语.比如"我"是指示语,"自己"就不是指示语.因为自己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人作为参照,而不要求一定要以此时此刻的说话人为参照.同样,"前天"是指示语而"前一天"就不是,"此刻"是,"即刻"就不是.②话语指示也是这样,要确定话语指示也得确定它的指示语.值得注意的时候,有些词语如"前面,后面,上面,下面,上,下"等方位名词,不能用于空间指示,但是可以用于话语指示.比较:(11)教学楼前面是一个大操场.(12)我们在文章前面论述了指示性,下面要论述话语性.(11)中"前面"也要求有参照性,但它不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的,因此"前面"在这里不是指示语.(12)中的"前面"和"后面"以(12)这句话为参照,因此都是话语指示语.到底有哪些词语能够充当指示语,不同类型的指示分别用什么样的词语充当指示语,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2,话语性话语性是指话语指示语的所指对象是"话语(语言)".到底什么是话语呢?一个语言单位(包括静态的单位"词,短语,句子"等和动态的单位"篇章,小说"等)进入到一个语篇中,它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进人到表达当中.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包括形式和意义(内容)两方面.但是当一个语言单位作为我们谈论的对象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可能是其中的某一方面.我们以一个小句为例加以说明:(13)中国语言学没有形成流派,这句话张教授讲过多次.——————————————————————————'........'.——————————————…●(14)我走进教室一看,黑板上写着这样一行字:中国语言学还没有形成流派.●●●●●??-...........'.'.-------------??-—-?—........---?-?---------—.-......一(15)有人评价说,中国语言学还没有形成流派,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16)我问他:"中国语言学还没有形成流派,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13)中划线部分既有形式又有意义,它是以整体的形式进入到表达当中的或者说化线的这个分句的形式和意义同时被作为我们谈论的对象的.(14)中划线部分是以"文字"即语言的书写符号的形式进入表达的.(15)关注的不是这一分句的形式,关注的是它的意义.因为"观点"是对这个分句的意义的概括.(16)中划线部分是以它的所指进入到话语表达中的,在这个表达中关注的不是它的形式也不是它的意义,而是它的所指即一个事件.(13)既关注形式又关注意义,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是狭义的话语指示或者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话语指示;(14),(15)分别关注这个分句的形式和意义,它们与这个句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的角度说,它们也是话语.因此(13)一(15)都是话语指示用法.但是(16)中划线部分是一所指客体的形式进入表述的,与句子本身并没有多大联系,这里的"这么回事"也表明它是一个事件,因此划线部分在这里没有不是以话语的形式进人表述的,因此这一句不是话语指示用法.不但句子是这样,词,短语等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可能以四种不同的形式进入表达:所指,意义,形式,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其中形式又包括文字形式和语音形式.只有一个语言单位的形式和意义整体进入表达或者单独以形式或意义进入表达的才是话语,而以语言单位的所指进入表达的就不是话语.再比较:(17)"Shutup!"Thisiswhathesaidtome.Thisiswhathedidtome.Herippedmyshirtandhitmeonthenose.(此两例引自何兆熊, 20001—23—上一句中,"this"是一个典型的指示词语,在这里很明显是一个话语指示语,因为它所指向的是一个使令性言语行为——Shutup!"shutup"形式和意义同时被关注,这是典型的话语指示用法;下一句中"this"指下文中所提到的"Hetippedmy8hinandhitmeOFttheFtose".也就是"他对我所干的事"这一事情.即这个句子的所指,因此这里的"this"不是话语指示语,自然也不是话语指示.何自然的《新编语用学概论》认为上一句是文内照应③,我们认为这样处理是不合理的.话语与陈述句容易混淆,一个陈述句不一定就会以"话语"的形式进人表达.比较: (18)"一万两银子一天我们也不卖,一个大子儿不花我们照样笑脸相迎.我们这是为人民服务."哎哟,跟真的似的."(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19)上面所引用阿尔斯顿的那段文字似乎意味着,到目前为止的语言学成果中有哲学意义的只鱼堡堕鲞查重.我认为是对现状的一个公正的评价.(18)中划线部分是以陈述句形式出现的一个事件,是这个句子的所指,也就是说划线部分虽然是一个句子,但是进入表述中,我们关注的是它的所指.(18)中划线部分也是一个陈述句,但是从后面的"评价"一词可以看出,它还是一个评价性的言语行为,它是以其意义进人话语表达的,所以我们认为它是"话语"."这"是话语指示语,而(19)中的"这"不是话语指示语,也就不是话语指示了.话语指示语的所指的话语可以在篇章内出现,形成篇内话语指示,如(17)中的上一句例,又如:(20)我不喜欢"前进",并非因为这个词具有政治色彩而在于它的方向性.(潘军《流动的沙丘》)(21)不知道谁从小飞蛾的娘家东主庄带来了一条消息,说小飞蛾在娘家有个相好的叫保安.这消息传到张家庄……(赵树理《登记》)(20)话语指示语"这个词"的所指"消息"在前一分句出现,是篇内话语指示;(20)"这消息"是话语指示语,它的所指就是篇内的划线部分;"一条消息"是话语指称,不是话语指示语,它没有指示性,后面的"这消息"与它形成回指(照应)关系.也可以在篇外,形成篇外话语指示,如(6),(8),(9),(10).话语指示语的所指可以是篇章,段落,章节,话语,也可以词,短语,句子,甚至剥离了语义内容的纯语言形式.如:(22)÷享讨论了话语指示的几个定义.(23)小林见她越说越多真生气了,忙说:"好,好,咱送,咱送,看这了能起什么作用?"话说到这里就算完了.(刘震云《一地鸡毛》)(22)指的篇章的一部分,(23)指的是这个句话的末尾.当一段话语中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话语名词性成分时,要注意弄清话语指示与照应(回指)的区别:(24)古希腊着名的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有一块石头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话,并把它作为哲学的使命.(引自《语文月刊》)这里"一句话"与"认识你自己"不是指示关系,因为"一句话"在这里不具有指示性质."这句话"是话语指示,所指的对象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属于篇内话语指示,同时"这句话"还与"一句话"形成回指(照应)关系."它"在这里又与"这句话"也形成照应(回指)关系. 如果这一句话改为:古希腊着名的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有一块石头刻着一句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爱引用这句话,并把它作为哲学的使命.24—这里的"一句话"是话语指称."这句话"是话语指示语,但是它的所指没有在篇章中出现,属于篇外指示.我们不能将"一句话"作为话语指示语"这句话"的所指,同时"这句话"与"一句话"形成照应(回指)关系,"它"又与"这句话"形成照应关系.至此,我们可以给话语指示下这样一个定义:话语指示就是指在语篇中用需要以说话人为参照才能确定意义的词或短语指向篇内或篇外另一个话语对象的语用现象.用来指示话语对象的词语就是话语指示语.何自然认为的下面几类都是话语指示,依据我们上面的定义,都不属于话语指示: (25)I'venevercookedarat,but,Paulhas,andittastedterrible. Themanwhogavehispaychecktohiswifewaswiserthanthemanwhogaveittohismistress. (26)Thatblouse,it'Ssimplystunning.Itsurprisesmethattheydon'twrite.(25)中it的理解确实需要通过交际语境才能判断它的所指,但是话语指示并不是说凡所指意义需要通过交际语境才能理解与确定的才是话语指示,何在这里混淆了语境与话语的概念.显然这里的it并不指向一个话语.其实这里的it是隐性回指用法.(26)中的it是句法上的一种用法,it所指的并不是一个"话语",因此不是话语指示.另外,上面提到的三本语用学着作都把表示分句和句群关系的词语"but(但是),therefore(因此),inconclusion(最后),onthecontrary(与此相反),still(仍然),however(然而),anyway(无论如何),beside(此外),allinall(总而言之",甚至把"actually(实际上),well(好吧),Uh"等成是话语指示语.我们认为有些关联词语如"因此","总之"可能与前面的"话语"有一定的指向性,与前面的话语相呼应,但不是典型的话语指示.Actually,Well,Uh等明显是话语标记性成分,或者说是与话语交际有关的语用现象.这些词语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也就是说它们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而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从而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性意义.在话语指示的判定中,一定要抓住指示性和话语性两个最根本的特点,我们不能把凡是在话语中具有指示话语某方面信息的现象都看成是话语指示.注释:①"批评"严格说来不是一个名词,但在这里有指称性,我们暂且把它"-3作名词看待.下面的"议论,评论"等也这样处理.②参看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五章第四节.③我们认为,只有名词性成分与前面出现过的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形成同指(CO—reference)关系才是回指.参考文献:【1]何自然,1987,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何兆熊等,2000,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教育出版社.【4】索振羽,2000,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5]刘大为,200l,自元语言分析,语文论从(7).【6]孙蕾,2002,西方指示语研究的现状和历史,四川大学第6期.【7]姜望琪,2003,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浙江师范大学教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一25—。
言语行为理论中若干术语的阐释
言语行为理论中若干术语的阐释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试图揭示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内在。
该理论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事性言语行为和取效性言语行为。
表述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说话表达某种观念、思想或情感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说“我喜欢吃巧克力”,他通过这个陈述表达了他对巧克力的喜爱之情。
这种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旨在描述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传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知识。
施事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说话来行使某种行为或施加某种影响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说“我承诺明天会完成这项任务”,他通过这个陈述表达了他将完成任务的决心和承诺。
这种言语行为强调的是说话者通过其话语所能带来的行为或影响,而不仅仅是言语本身的表述。
取效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说话来改变受话者的认知、情感或行为状态的行为。
例如,当老师告诉学生“地球是圆的”,学生听了之后会改变原有的认知,认为地球确实是圆的。
这种言语行为强调的是话语对受话者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改变他们的认知、情感或行为。
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这三种言语行为是相互、相互影响的。
表述性言语行为为施事性言语行为和取效性言语行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而施事性言语行为和取效性言语行为则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表述性言语行为的意义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拓展了我们对语言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方式。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和行为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探究人类在日常交际中的言語行為。
制度、治理和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术语。
本文将对这些概念术语进行阐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特点。
制度是指一系列规则、准则和程序,它们指导和约束着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
从认知角度看语言中的指示现象
从认知角度看语言中的指示现象摘要:本文从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的对比出发,研究指示语的认知机制,发现:相对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的天赋性、普遍性、自治性、模块性和形式性,指示语的使用更加论证认知语言学观点的体验性、特殊性、非自治性、整体性和非形式性。
关键词:指示代词;体验性;特殊性;非自治性;整体性;非形式性引言:指示语(deixis)的使用是一种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语际间来看,任何一门语言中都有特定的语言手段用来指示语境中的重要成分。
语内来看,语言哲学家Bar-Hillel(1954)指出,指示性是自然语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特性。
据估计,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的句子有90%实际上是含有具指示因素的索引。
由此,指示语对于人类交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Bar-Hillel文章的发表,指示语才成为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到了九十年代,以Levinson和Fillmore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对指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果,为指示语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往对指示语的研究多建立在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之上,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指示语体现了认知语言学观点中的体验性、特殊性、非自治性、整体性和非形式性。
认知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认知科学家们接受了大部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观和先验观,认为意义仅仅是符号间的抽象关系,或指符号与世界中事态之间的关系,理解与身体毫无关系。
到了70年代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家们认为认知科学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其研究成果表明:基于身体经验的理解对于意义、思维结构、思维内容等起着中心作用。
Lakoff教授一直强调,认知语言学是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方法主要是:寻找最具综合性的概括,进行最广范围的趋同证明,运用心智和大脑的经验性研究成果;其心理学基础是基于经验的心智主义,其神经学观点是连通论。
言语行为的概念
言在此
“闺意”就是闺房中的意趣、情趣; “张水部”,指诗人张籍,因为张籍时 任水部员外郎。诗以一位刚过门的新娘 子的口吻说道:昨天晚上入洞房时房里 放置着一对点燃的红蜡烛;今天早晨, 天一亮我就起床,准备到厅堂里去拜见 舅姑(即公公、婆婆)。我精心梳妆完毕, 怯生生地询问丈夫,自己的打扮是否合 乎流行式样?是否能使公婆满意?
•
朱元璋的故事2
• 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的说:“我主万 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 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 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 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 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却不小心 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 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 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 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 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 去斩了!”(《民间文学作品选》)
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
• 1目的性原则:人与人之间进行人际传播, 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目的,说话人通 过话语来传达自己的意图。传播意图的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归根结底,不 外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
•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 入时无? ”。
其中,语汇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 选择和组合是运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基本手段,也是言语行为的本质体现。
“行为”
• “行为”一词通常只是用来表示外在的 身体动作或活动。“言语行为”这个术 语的基本含义就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人们 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活动,它是一种 以交流信息为基本功能的传播行为。如 果说语言学主要是对语言符号系统及其 规律进行分析和描写,那么传播学则着 重考察人类是如何运用语言符号来交流 信息的,即着重研究言语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祈使 句的特 定话语 ( 言类英语 谚语 、疑 问句 、及 特定语 用环 境下 的话语 ) 诤 。非 祈
使 句的特 定话语要 置 于语 用环境 下加 以考 察 ,以确定 它们 的具体 言语行 为类 型。 关键词 :指 示性 言语行 为 定 义 表 现形 式
三、祈使旬及其变体 祈使句就是给听者希望、建议、要求、请求、
为: 听者 ( er ) H a r +受期待行为 (x e e c) e E pc d t, t A
警告、劝阻及命令等的句子。祈使句的主体结构 言语行为,表达 Gv e n . 帮我搭把手。 i m h d ( e aa )的
等五种类型,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是问接的祈使句,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在于表达受期
对指示性言语行为的正确理解能有效促进语用交际。 待行为 ( xet c Epc d t e A )的语词都是谓语结构,即 同时,以新的视角研究指示性言语行为,具有语用 v C m l et +( o p m n)结构。该结构包括实义谓语动词 e 交际和语用学研究的价值。 及其补语结构,如 Coeh or Su u ! T i l e o. htp / h k st d / n bf e o t ; e ryu c 等 还有系动词及表语结构,如 K e o a. ep
指示意义。此时,该话语不强调语义真值,即 “ 是
如 Tm c s t or o ,l eh do. o e 该主体结构为祈使句的最直 否重”的问题,而是关注该话语的目的。本文下面
接的表达方式。而根据语气 、语体等变化,该主 就类似的不强调语义真值而关注话语 目的的指示性
体结构可 以演化出句式灵活的祈使类的句子,如 言语行为做一些探讨,以改变对指示性言语行为的
文章编 号 :I N10 — 4 6 C 3 19 一 4 Y D 8 1 7Z 1 2 1 — 9 W0 4 S 0 9 6 2 / N1 — 2 8 G / F H1 — 1 / 2 — 0 0 0 一 1 1 S
一
、
引言
W h o ls h o r T m? e ’ coet ed o. y n tco et ed o, o /L tS ls h o r /
而又深刻的话语,给人们提出了为人处事的忠告。这 意图就可能发生变化,听者也应该做出不同的回应,
些谚语因为旨在提出忠告, 要求人们作出受期待的行 不一定只是 “ 那么简单。比如,领导对秘书说: 答” 动,所以也就属于指示性言语行为。诤言类英语谚 “ 小王, 给市政府的办学申请报告在哪里?”这句话, 语的形式分为祈使句类型如 “ a ea . 言行一 秘书就不能简单理解为问句,而直接做出 “ W lt l ”( kh tk 我不知 致)和非祈使句类型如 “ vrmntcut”( E e i e on . 分秒 道。 y u s ”这样的回答。其实,该问句作为一种间接指示 必争) 。对于祈使句类型的这些诤言类英语谚语,本 性言语行为,通常是要求小王把报告找出来交给领 文就不再赘述。而对于非祈使句类型的诤言类英语谚 导,而不是简单的回答知道还是不知道。得出这样 语,却有必要从语用学角度考察。这些净言类英语 的理解在于会话语境 : 秘书是应该主动为领导排忧 谚语的共同特征都在于话语形式为陈述性言语行为, 值而更在于传递指示性意义。
《 校园英语 》教研版 47
研究只局限于祈使句的现状。 1非祈使句的诤言类 ( d oi n . A m ni )英语谚语。 t o
一
大部分的疑问句都如上面例子, 他们的语境单
,
就是一 “ 问”一 “ 答”的情况,听者只要 “ 答”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诤言类英语谚语以简明 了就是对问题的回应。如果语境复杂,以上问句的
指示性言语行为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上加以定义在表现形式上包括祈使句及其变体非祈使句的特定话语诤言类英语谚语疑问句及特定语用环境下的话语非祈使句的特定话语要置于语用环境下加以考察以确定它们的具体言语行为类型
浅 谈 指 示 性 言 语 行 为
◆ 薛东权 ・四Jll 学院 重庆 南方翻 译学 院 I,  ̄语
1 n e f o ls h o r / ain t o r wo d ri u co eted o - Bep t twi y u y e h
美国语言学家约翰 ・ 塞尔 (on er )将表言 Jh al S e
外之意的言语行为 ( l ui a c)分为陈述性 h sad/ e o e/ e e o等。这些句子, Io tnr A t lc o y ubn .H ryua .H rw . e r e g 言语行为 ( s rvs、 A s t e)指示性言语行为 ( icvs ei Dr t e) 实际上是祈使句的间接表达方式。无论是直接的还 ei
q it | ain Ge lsr t S ue Bep t t{ t o e hU e c wi
二、指示性言语行为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指示性言语行为从狭义上指的是对听者给予指
示的话语,包括希望、建议、要求、请求、警告、 阻及命令等。从这个角度理解,指示性言语行为 的句子实际上是非谓语结构的短语加上句号、感叹 的表现形式就是传统的祈使句 ( pr i s I e t e)及其 号或者问号所组成的话语。这一类话语表现形式灵 m av
其变体,还包括非祈使句的特定话语 : 诤言类英语 从语义学角度是不够的, 往往要依赖语用环境。 比如,
谚语、疑问句、及特定语用环境下的话语。
T iihay表面上只是陈述句,为陈述性言语行 h ev. ss 为 ( s r e) A s t s,但是放在说话者吃力地提着东西, ei v 而听者可以帮忙的语用环境中考察,它就是指示性
变体 ( aato pr i s。 V rn fm e t e) i s I av
活、简洁,在口语中被英美人士广为使用,应该值
从广义上讲,凡是要求听者作出回应 ( 语言或 得英语学习者加以重视 。 者行动)的话语都可以称为指示性言语行为。从这 个角度理解,指示性言语行为就不仅包括祈使句及 四、非祈使旬的特定话语 在实际的人际沟通中,要领悟指示性意义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