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 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练习(教师版) Word版含答案
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练)1.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答案】A【解析】该演替为典型的次生演替,最先出现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然后才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般不会发生变化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B【解析】由群落演替的定义知A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错误。
依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知C正确。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B【解析】该岛屿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故最初发生在该岛屿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错误;初生演替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程,故D正确。
人为影响可使演替以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C正确。
4.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A项正确;森林恢复后,群落的结构变复杂,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提高,B项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自然恢复林相比,人工恢复林植物种类少,丰富度低,C项正确;题中两块林地的恢复方式都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3群落的演替
课时作业13群落的演替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解析: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是从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演替而成的,这一阶段湖底有机物的积聚,主要靠浮游有机体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矿质微粒,天长日久,湖底逐渐提高,湖底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属于初生演替。
B、C、D三项原有的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属次生演替。
2.环境条件变差时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C)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解析:群落演替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但是在环境条件变差时,如乱砍滥伐森林,则森林群落会演变成稀疏的植被,使群落的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化。
3.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的原因是(B)A.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B.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C.苔藓的生长比地衣快D.苔藓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解析: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植物与地衣相似,能够忍受极端干旱的环境,但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进而取代地衣。
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解析: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错误;甲地原来是森林,火灾后的森林还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甲地可重现森林,B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出现得比苔藓早,C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两地生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多,D正确。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概念有深入理解,能够区分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观察和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学生需整理《群落的演替》课程中的主要概念、理论、图表和实验步骤,形成课堂笔记。
2. 概念理解:学生需完成一份简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考察他们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以下案例,并写出分析报告:在一个特定区域,群落经历了怎样的演替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个案例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4. 实践作业:学生需在校园或附近的公园等地方选择一处自然环境,观察并记录该环境中群落的演替过程,拍照或录像作为证据,并制作一份观察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需学生独立完成后提交,家长和老师只提供指导,不代劳。
2. 按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不接受延期申请。
3. 真实有效:实践作业需真实有效,如有不实将视情况扣分。
4. 反思与总结:学生需在作业提交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提交的课堂笔记、概念理解题、分析报告和实践报告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作业水平。
教师主要对学生的课堂笔记、分析报告和实践报告进行评价;学生互评则主要针对概念理解题和选择题。
3. 评分与反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和反馈。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水平。
五、作业反馈1. 作业反馈的形式:作业反馈可以通过书面评语、电子邮件或在线平台等方式进行。
2. 反馈的内容:反馈应包括学生的优点、不足和建议,以及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
高中生物 4.4群落的演替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基础小练]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答案:B 解析: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着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次生演替的现象;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使群落中物种种类增加,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增强;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D 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3.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答案:C 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现象,B错;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C正确;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D错。
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答案:D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
4.4 群落的演替 课时作业 人教版必修3
1.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小灌木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解析:选C。
在森林被破坏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从小灌木到白桦林及针叶林,该现象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而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重要原因是()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解析:选D。
灌木在和草本植物竞争阳光的过程中更占优势。
3.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C.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解析:选A。
火山爆发后形成的新岛从未长过植被,所以长出很多植物是初生演替。
其他几项中的群落保留有原来的土壤、种子等条件,是次生演替。
4.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C.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D.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解析:选B。
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6个阶段。
其中地衣阶段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展到灌木阶段。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捕食关系能表现出生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D.初生演替中苔藓可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解析:选D。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4《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4章第4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B.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弃耕的农田只有气候、水分等适宜才能形成森林。
答案: A2.某山区发生山洪,洪水过后,在较短一段时间后,滑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出现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在滑坡处,新形成的群落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D.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解析:洪水过后一段时间,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生物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C错误;群落的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人类的活动,D错误。
答案: B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 C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A、B正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C错误;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II群落的演替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III 群落的演替作业[基础达标]1.(高考全国卷Ⅰ改编)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种间关系复杂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2.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解析:选D。
废弃池塘中发生次生演替。
池塘泥中有机物丰富,草本植物种子容易生根发芽,使池塘泥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几年后,一些小灌木便会长起来,形成灌木丛,再经过一段时间,乔木便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优势种,灌木逐渐减少,乔木逐渐成林。
3.右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解析:选B。
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所遭受的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初生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取决于气候条件。
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初生演替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D.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代替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解析:选A。
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解析:选A。
4-4群落的演替课下作业(人教版必修三)
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选择题1.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答案: D2.在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发展期到成熟期群落演替的趋势较为明显。
下列四项趋势中,正确的是()A.①②C.①③D.①②③解析:在初生演替的过程中,营养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动物类群丰富度由低到高,有机物总量由少到多。
答案: D3.下列关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解析:人类活动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答案: D4.右图为温带地区初生演替过程中代表两种数值变化的曲线,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是()A.Ⅰ=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Ⅱ=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Ⅰ=整个种群的生物量,Ⅱ=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C.Ⅰ=土壤腐殖质总量,Ⅱ=整个植被的物种多样性D.Ⅰ=肉食性动物的物种多样性,Ⅱ=肉食性动物的总生物量解析:初生演替过程中开始出现草本植物后,环境较为适宜,数量增长很快,但当出现灌木和乔木时,由于灌木和乔木的竞争力比草本植物强,草本植物逐渐被排挤,数量下降,但整个植被的生物量却一直呈增长趋势。
图中曲线Ⅰ先增加后减少,曲线Ⅱ一直呈增长趋势,只有A符合。
答案: A5.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D.最终发展为森林解析:群落演替过程是群落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都在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改变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有些物种可能灭绝,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种间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9:4.4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时间:30分钟)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解析]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的演替,A错误,C正确;演替早期,群落组成单一、结构简单,B错误;演替是群落朝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变化的过程,其结果一般是可预测的,D错误。
[答案] C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A.退耕还林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沙漠变绿洲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析]退耕还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漠变绿洲,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答案] D3.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解析]初生演替是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下开始的,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两者演替的类型、速度、时间不相同,主要区别就是两者起始条件不同。
[答案] B4.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一样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主要原因是其较为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C.演替过程中因为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为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是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气中处于优势地位[解析]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成为优势种,这是因为灌木可以获取更多的营养和光照等,B正确;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跟物种多样性没有太大的关系,跟食物、领地等资源与种群内个体数量有关,C错误;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B.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环境条件决定的D.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自然群落演替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人类因素使群落可能变得简单,如围湖造田等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内部变化决定的,A、B、C错误;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乔木适宜强光照,灌木、草本需要光照依次减弱,分层现象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D正确。
考点:群落结构和演替2.下列关于种群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比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历程短B.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降低C.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答案】D【解析】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前者经历的时间长,A错误;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B.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答案】B【解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上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③灌木逐渐成为优势种群,灌木与草本植物相比比较高大,在与草本植物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光照条件的影响,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植物①由于不能适应弱光环境逐渐消失,物种②较能耐受弱光条件而使种群密度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C正确;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即垂直结构,D正确。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3 练习: 第4章 第4节群落的演替含答案
第四章第4节一、选择题1.(2015·河南洛阳模拟)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 C[解析]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但是也能和自然演替的方向一致,如加快某群落向森林的演替,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分布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2.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将其排序( )①森林阶段②草本植物阶段③地衣阶段④灌木阶段⑤裸岩阶段⑥苔藓阶段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⑥①⑤C.⑤⑥③④②①D.⑤③⑥②④①[答案] D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答案] D4.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C.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答案] A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答案] C[解析] 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群落的演替》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2. 掌握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和主要类型;3. 培养观察和记录群落演替变化的能力;4. 形成探究自然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掌握:- 要求学生完成群落相关概念及演替过程的笔记整理,包括群落的定义、类型、演替的阶段等;- 自学并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原理,如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的影响等。
2. 观察与记录:- 在学校或家庭附近的绿地、公园或小树林中选择一个观察点,记录初始的群落组成;- 设计观察记录表,包括观察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群落组成(种类、数量)等;- 持续观察并记录该群落在一个月内的变化情况。
3. 探究活动:- 分组进行关于群落演替的课题讨论,每组探讨一个主题(如:自然演替与人为干扰的对比);-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实例,分析其驱动因素和过程;- 准备简短的报告,阐述本组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和发现。
三、作业要求1. 笔记整理要求清晰、条理,能够概括出群落演替的主要内容;2. 观察记录要真实、详细,每次观察后及时记录,并附上必要的插图或照片;3. 探究活动需小组内充分讨论,报告内容要包含组内成员的分工、所查资料的主要观点以及本组对群落演替的独到见解;4.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并按时参加课堂汇报与讨论。
四、作业评价1.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通过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2. 观察记录的连续性和详细程度将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3. 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和报告的质量将综合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4. 最终作业成绩将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综合确定。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2. 课堂汇报与讨论时,学生可就自己的观察和探究成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3.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形成对群落演替的深刻理解,并在日后生活中留意观察周围的群落变化。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概念有深入理解,能够区分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1. 基础概念理解: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群落演替概念的填空题和选择题,以检验他们对群落演替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例分析:学生需阅读关于群落演替的案例,并写出案例中群落演替的阶段和影响因素。
例如,草原到森林的演替,这个过程可能受到土壤肥力、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讨论题:学生需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提交一份小组报告。
报告中需要阐述人类活动如何改变群落演替的进程,以及这种改变可能带来的后果。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一周内。
2.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3. 学生对案例和讨论题应充分理解并深入分析,提交的报告应清晰、有条理。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将基于学生的回答和报告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理解程度、分析能力、讨论质量等。
2. 教师将根据评价标准给出分数,并指出学生在理解或分析上的不足,提供反馈和建议。
3. 对于在作业中表现出的问题,教师将在下次课中进行讲解,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将作业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教师将在课后将作业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在回答或分析上存在的问题。
2. 对于在讨论中表现积极、分析深入的小组,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3. 对于在作业中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教师将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份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有机会深入理解和分析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结合实际,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以下是对作业内容的详细描述:1. 基础概念理解: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填空题和选择题的试卷,以检验他们对群落演替基本概念的理解。
2016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答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目标导航 1.结合材料分析,描述群落的演替过程.2。
结合实际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一、演替的类型(阅读P78-80)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②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阅读P81)1.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均会使生物群落退化。
2.人类活动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人类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
3.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阅读P82)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以提高林草覆盖率。
判断正误:(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2)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3)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5)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人类活动不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1)×(2)×(3)√(4)√(5)×一、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类型类型初生演替(以“无”为基础的演替)次生演替(以“有"为基础的演替)起点“从头开始”:从来没有过群落的地方衍生出群落;“从头再来”:原有群落破坏殆尽,衍生新的群落发展性演替:在已有的较低级的群落基础上,发展成其他较高级的群落,直至顶级群落;恢复性演替:原有群落遭到一定破坏后的恢复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等上的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群落的演替有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课时同步练习:群落的演替有解析1.群落演替的普经进程是()A.裸地构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衍→环境变化→物种竞争→群落动摇战争衡B.环境变化→裸地构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衍→物种竞争→群落动摇战争衡C.裸地构成→生物侵入、定居及繁衍→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群落动摇战争衡D.环境变化→裸地构成→物种竞争→生物侵入、定居及繁衍→群落动摇战争衡2.以下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是()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3.以下有关群落演替进程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在群落演替进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作更替C.发作在裸岩上的演替进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反4.以下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沙丘、火山岩上停止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停止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构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构成的群落内竞争清楚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构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构成森林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逝,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掩盖,之后两地均发作了群落演替。
以下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甲地和乙地发作的演替类型相反B.假定没有外力搅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如今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伸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6.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这两种演替进程完全相反D.这两种演替进程不完全相反7.(2021·揭阳检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假设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构成森林B.演替进程中,因灌木较为矮小而取代草本植物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进程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8.以下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掩盖率在50%以上,如今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招致群落退步的结果B.人类可以依据外地的气候条件经过植树等手腕减速次生演替的步伐C.我国公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停止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动摇的群落9.以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进程中鱼的种数、鱼的集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进程属于次生演替进程B.珊瑚礁体积添加为鱼类生活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进程中鱼类丰厚度逐渐添加并趋向稳态D.演替进程中鱼的种数添加招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0.(2021·苏州高二检测)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进程中物种丰厚度的变化,以下表达不正确的()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停止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反D.假定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11.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维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停止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反,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演替(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5·武汉调研)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2015·衡水调研)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一样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其较为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C.物种多样性增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是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气中处于优势地位3.(2015·安庆质检)如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4.如图显示某一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850~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比1875年明显D.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2015·潍坊质检)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6.(2015·咸阳模拟)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7.(2015·南京模拟)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8.(2015·杭州联考)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9.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二、非选择题10.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表所示。
若按照0.25的种植比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 D.不能确定(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数量进行调查,他们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
捕获结果统计如表所示:。
②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________条。
(4)如果该兴趣小组在该区域内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应做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5·北京顺义模拟)某研究小组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海拔890~1 290 m范围内,按80 m间距划分6种梯度样带(分别以A、B、C、D、E、F表示),在每个样带内选3个样点,在每个样点按距地表深度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四层进行采样。
统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情况,结果如表所示。
(1)样点时应________选取。
(2)在雅玛里克山的东北坡,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原因之一是随着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________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________减少。
(3)土壤动物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答案1.解析:选B 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故B错。
2.解析:选B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因此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大,但竞争程度与多样性关系不大,主要与资源、空间等有关;由于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因此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3.解析:选B 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都在夜间活动,但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对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避免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捕食,C、D正确。
4.解析:选D 由图中数据可知,100年间种群类型数量不断减少,但是并不能得出所有的种群密度都降低,A错误;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B错误;1950年,由于群落结构比较简单,分层现象相对不明显,C错误;100年间,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5.解析:选D 根据图甲中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知,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竞争力相同)两种可能;图乙中生物个体数量出现两极分化,种间关系为竞争(竞争力差异较大,一种生物被淘汰);图丙中两种群落数量变化呈平行状态,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6.解析:选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的总量应不断增加,因此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顺序是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在此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A项错误;据表中“植被干物质的量”的变化可知,B项正确;四个群落都有垂直结构,且随群落演替垂直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C项错误;植被干物质的量主要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关,D项错误。
7.解析:选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从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由表中可看出,人类活动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
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
8.解析:选C 由于是采伐迹地的群落演替过程,土壤条件仍然保留,所以应为次生演替;若人为再次采伐群落由⑤→①,属于人为因素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群落内部生物之间以及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对群落的演替造成影响;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9.解析:选A 图a中3个物种所需资源状态重合部分较少,所以种间竞争较为缓和,而每种生物可用资源跨度较小,即可用资源较少,所以种内斗争较为激烈。
图b中3个物种所需资源状态重合部分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为激烈,而每种生物可用资源跨度较大,即可用资源较多,所以种内斗争较为缓和。
图a和图b中物种2的资源状态与其他物种重合较多,即竞争较为激烈,被排除的危险性最大。
10.解析:(1)在调查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生物分布有差异能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
水体中不同鱼类的食物分布是鱼类在水体中呈现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
(2)当种植比率为0.25时,收获种子的比率为0.37,大于0.25,说明甲、乙之间的竞争中占优势的是甲,这样连续种植10年,甲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导致乙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甲将乙排挤掉。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标记物应不易脱落,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同时标记物不应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活动等。
第一次捕获的青鱼为86条,而第二次捕获的青鱼为84条,带标记的只有4条,所以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86×84÷4=1 806(条)。
(4)要调查某区域内的物种丰富度,就应把所有调查到的物种全部计算在内,不能因为不认识而丢弃。
答案:(1)水平结构食物(或食物分布) (2)A (3)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应不易脱落,对青鱼的基本生理活动等不产生影响 1 806 (4)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11.解析:(1)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应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2)分析表格数据,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能力下降,导致作为土壤动物食物来源的有机物减少,土壤动物个体数逐渐减少。
(3)分析表格数据,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土壤动物类群数逐渐减少。
(4)土壤动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和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