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
负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负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日益复杂和变化,一些国家采取了负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负利率政策意味着存款利率低于零,这意味着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支付利息,而不是从存款人那里获得利息。
这项政策引发了普遍关注,因为它与传统的货币政策截然不同。
本文将探讨负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利弊。
首先,负利率政策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借贷,从而提高消费和投资水平,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
以企业为例,低利率使得借贷更具吸引力,企业可以通过借款来投资扩张或创新。
这将促进产能的增加,提高就业率,并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类似地,个人也可能借助负利率获得更容易的贷款条件,从而增加消费,拉动经济。
其次,负利率政策还可以促进货币流动性,使资金更容易进入实体经济。
当利率为负时,银行面临着更大的负担,鼓励他们将资金转移至实体经济。
这样可以帮助促进创新和投资,缓解经济不景气时的信贷紧缩现象。
此举可以使资金更有效地流向那些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并为他们提供发展所需的经济支持。
然而,负利率政策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
首先,它可能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
当银行被迫支付利率时,它们很难在借贷活动中赚取足够的利润,可能导致它们减少贷款额度或收紧信贷政策。
这可能会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能力造成负面影响,抑制经济增长。
其次,负利率政策可能引发通胀风险。
减少利率可能刺激消费和投资,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从而使通胀风险上升。
这种情况下,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人们在观望或储蓄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抑制消费和投资。
此外,负利率政策还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
负利率可能推动投资者寻求更高收益的资产,例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并产生泡沫的风险。
当这些泡沫破裂时,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负利率政策对经济增长有着潜在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通过刺激消费和投资,以及提高资金流动性,负利率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它也可能削弱银行盈利能力,引发通胀和金融不稳定的风险。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储蓄率已经开始下降。
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更加充足,储蓄的压力也逐渐减小。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个人投资理财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许多人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中。
随着个人投资渠道的增加,人们降低了对于储蓄的需求。
三、家庭结构变化在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中,独生子女政策的放开、年轻人独立生活等因素也使得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这样一来家庭开支的增加,部分家庭为了满足消费需要,不得不削减储蓄。
四、利率水平下降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率水平的下降。
不难发现,每个人储蓄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息收益,但是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不断下降,市场投资更加受到青睐。
在面对储蓄率下降的问题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引导公众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虽然国民储蓄率降低并不代表全民不重视储蓄,但是我们应该引导公众认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且支持特定群体的储蓄行为,例如加强对老年人、农民等人群的补贴。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对储蓄的意识,也能够对一些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二、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进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以避免一些金融领域不良现象的发生。
只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
三、利率政策的适当调整在利率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适当调整利率水平。
例如对于小微企业、农民等人群提供更优惠的存款利率、降低对某些金融工具的利用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公众储蓄的趋势。
四、推动消费升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消费升级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各国负利率政策盛行的启示
各国负利率政策盛行的启示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多个国家实行负利率政策的现象,这包括欧元区几乎所有
国家、日本、瑞典、瑞士等国。
这些国家在采取负利率政策之前,一些经济指标表现不佳,比如通货膨胀难以达到目标水平、债务水平偏高、产出增长疲软等。
而这些国家在采取负
利率政策后,一些经济指标表现出了积极的变化。
首先,采取负利率政策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因为传统上,银行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
来刺激经济,但在实施低于零的贷款利率时,它们不得不考虑投资需求和富余资本的集中
加重,而采取负利率政策就能实现这一目的。
当储蓄被贬值,资本就被鼓励投资,从而刺
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采取负利率政策可以加速债务偿还和提高经济信心。
企业或个人拥有未来收益
流的资产,一旦被负利率政策威胁到,他们就会更努力地把资产快速转化成资本,用于还
债并减少杠杆,这样有助于平衡宏观经济。
然而,负利率政策也有一些缺点需要考虑。
一是对银行的利润带来了挑战,并且可能
导致银行对风险规避更加谨慎,从而减慢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二是与利率相反,负收益的
影响可能对储蓄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曾经依靠储蓄进入这个市场的人因负收益而感到不满,他们就可能选择其他投资市场,这会降低市场流动性,并且带来更严重的经济后果。
因此,对于采取负利率政策的国家而言,需要平衡利率和宏观经济问题,从而在保持
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
这个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以在合理範围内实行负利率政策,从
而应对宏观经济问题。
我国负利率发展历程
我国负利率发展历程我国负利率发展历程起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这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其中包括货币政策。
负利率政策成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旨在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和避免通货膨胀。
在国内,由于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我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底,我国央行开始降息,并在随后几年内多次降低基准利率。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仍然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以及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面对的是通胀而非经济衰退的压力,负利率政策在那个时候还没有成为我国经济政策的主要选择。
然而,在2015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面临着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央行开始采取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包括降息和放宽信贷政策。
2015年11月,央行首次实施了逆回购操作利率为负值,开启了我国负利率政策的序幕。
此后,央行多次降低逆回购操作利率,甚至有个别银行的存款利率出现负值。
我国负利率政策的实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负利率政策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有助于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负利率政策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对金融机构的压力和不利影响、资产价格泡沫风险、金融稳定风险等。
因此,在负利率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我国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首先,央行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其严格应对负利率环境下的压力。
其次,央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融资渠道,减轻对银行体系的依赖。
同时,我国政府也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市场活力,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和金融市场发展能力。
总体来说,我国负利率发展历程相对较短。
在采取负利率政策的同时,监管层和政府也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引导。
负利率政策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在整体经济金融环境中谨慎使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风险,以确保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过度储蓄现状研究
中国过度储蓄现状研究摘要:日本在上世纪末出现了过度储蓄问题,过度储蓄在给日本经济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储蓄状况的研究,并结合日本当年的情况,分析总结了过度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各种影响,找到合理利用储蓄的方法。
关键词:过度储蓄经济影响外贸依存度一、我国的储蓄现状与日本相比我国过度储蓄状况更加明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居民的储蓄额一直在快速增长,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年均储蓄额增长达到5000亿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从70年代以来就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居民储蓄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左右。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加速,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使我国储蓄利率一直为负利率,但是我国居民储蓄的热情却一直没有下降。
我国在1978年时,居民储蓄额仅为200亿元,到了2003年仅25年的时间,储蓄额就从210亿增加到了10万亿,增长了500倍,在2004年底增长至12万亿。
很明显,我国居民的储蓄额与收入的增加息息相关,储蓄率最高时达到60%。
二、过度储蓄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影响1.过度储蓄加剧金融风险过度储蓄的直接影响就是金融资产的保值问题。
过度储蓄的国家必然出现国内消费不足的局面,使得国家经济严重依赖国外出口贸易。
我国与上世纪的日本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顺差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资产的保值问题。
由于国际贸易大多以美元结算为主,顺差带来大量的美元资产,使得我国金融安全与美元联系越来越紧密,受制于人。
2.过度储蓄加剧贸易摩擦在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国内储蓄的结果是国内消费不足,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越来越大。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缺少外汇储备,因此大力鼓励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对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补贴政策。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在经过本世纪初的强劲增长后已经达到60%。
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我国的高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摩擦不断。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分析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整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不再由政府制定或干预。
中国自2024年起,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开展了对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定价试点,并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化的进展。
下面将具体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利率市场化的利:1.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和效率,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
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可以更好地反映风险和供求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置,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益。
2.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以使利率反映市场对风险的预期,减少政府操纵利率的可能性,避免政府通过低利率来隐性地承担金融风险。
这样一来,金融机构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高贷款审查和风险防控水平,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提升金融机构竞争力: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推动金融。
利率市场化将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决定利率水平,金融机构需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效率,以赢得市场份额。
这样一来,金融机构会更加注重创新和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金融体系向高效率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弊:1.不稳定因素增加:利率市场化可能增加了市场波动性,使利率更加不稳定。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投机行为和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从而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出现危机时,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能会放大市场冲击,加剧金融风险。
2.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失衡。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能会导致一些高风险行业或区域的融资成本上升,而一些低风险行业或区域的融资成本下降,导致资源过度向低风险领域集中。
这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增加金融风险。
3.不适应国情的风险:中国经济的特点是存在着重要的重工业和实体经济部门,而利率市场化会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五个经济体的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
五个经济体的负利率政策实施效果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陈昆王子浩刘钰芯来源:《金融理论探索》2021年第02期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7月瑞典央行第一次实行负利率政策,随后丹麦央行、瑞士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相继开启了负利率时代,期望达到抵抗通货紧缩和稳定汇率的目的。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有超过16万亿美元的负收益率国债,尽管负利率离中国看起来有些遥远,但在世界上,负利率已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实施负利率政策的五大经济体的各项经济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分析发现,负利率政策对各经济体的影响不同,并不都有效。
目前,负利率政策并不适合中国,而应当采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协调配合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负利率;名义利率;通货紧缩;汇率;实施效果;传导机制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21)02-0041-10DOI:10.16620/ki.jrjy.2021.02.005一、引言本文所要探讨的负利率政策并非是国内常见的实际负利率,对于实际负利率我们并不陌生,无非是通货膨胀率超过了名义利率从而导致的负利率。
而对于长期生活在正利率环境下的我们,零利率甚至是名义负利率看起来似乎有些无法理解:为什么借钱给国家没有利息收入?为什么存钱在银行还要付钱?但是这些真真实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2019年8月19日,丹麦日德兰银行发放了世界上第一笔负利率贷款,贷款利率为-0.5%。
借1万块还9950块,这对于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44%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在世界各国中负利率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表示,负利率将来很可能会蔓延到美国。
那么负利率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国外实施的负利率政策对中国有何启示?从2009年7月,瑞典央行第一次实行负利率政策,到2016年1月日本下调边际超额准备金率至-0.1%,多国开启负利率时代。
负利率政策的全球实践
负利率政策的全球实践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负利率政策逐渐成为一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手段。
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将存款利率降至负值,即银行存款需要支付利息给央行。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刺激经济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风险。
本文将探讨负利率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情况,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日本的负利率政策日本是全球最早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国家之一。
自2016年起,日本央行开始将存款利率降至负值。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刺激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负利率政策并未如预期般产生明显效果。
日本经济增长乏力,通货膨胀率低迷,企业和个人对负利率政策的反应较为谨慎。
此外,负利率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压力,降低了银行的利润空间。
二、欧洲的负利率政策欧洲央行自2014年起实施负利率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和提振通胀。
瑞典、丹麦和瑞士等国家也相继采取了负利率政策。
负利率政策在欧洲的实施效果较为明显,经济增长率有所提升,通胀率也有所回升。
然而,负利率政策对银行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银行的利润受到压缩,信贷市场出现紧缩现象。
三、美国的负利率政策美国央行在金融危机后曾考虑实施负利率政策,但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美国央行认为,负利率政策可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此外,美国银行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与欧洲和日本有所不同,负利率政策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和不确定。
四、负利率政策的挑战和风险负利率政策的实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风险。
首先,负利率可能导致银行的利润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负利率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增加金融风险。
此外,负利率政策对养老金、保险等长期储蓄机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可能导致养老金缺口和保险费用上升。
最后,负利率政策可能引发国际竞争,导致货币贬值和资本流动。
综上所述,负利率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的实践,但其效果和影响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负利率
从经济学的概念来说,负利率指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 指数)。
1. 我国长期负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负利率的存在不是突然有之。
在一项经济学家针对25个新兴经济国家的跟踪调查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
国际上已经承认了 负利率的存在时通胀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一个必然现象。
在我国,亦可以从历史数据上洞悉负利率是否事实存在。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
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
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
有人形象地总结为 “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我国1980—2010年CPI指数及银行一年存款利率一览图-100102030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份百分比CPI指数(%)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2、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成因探讨负利率的成因首先要对负利率有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负利率?负利率实际上是在通胀经济模式下一个分配资源的方式,在通胀的博弈下出现经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都有损失的时候,把各方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欧洲、日本为什么会出现负利率,负利率政策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欧洲、⽇本为什么会出现负利率,负利率政策对普通⼈有什么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可能还很难理解,如果在银⾏存款,不但得不到储蓄利息,如果存款多,还要给银⾏⽀付费⽤。
但这在欧洲正在变成现实。
荷兰银⾏(ABN Amro)宣布从4⽉1⽇起,该银⾏账户中有250万欧元以上的客户必须开始⽀付0.5%的负利息。
这是实⾏零利率的荷兰第⼀家⼤型银⾏。
去年10⽉,荷兰银⾏已将利率降低⾄0.01%。
银⾏承诺不向10万欧元以下的存款客户收取负利息,这样可以保护⼤约95%的银⾏客户。
截⾄去年年末,该银⾏约有3000个个⼈客户和2200个商业客户存款超过250万欧元。
⼀、⽬前各国的利率⽔平⽬前发达国家的利率,美国是1.5%-1.75%,加拿⼤和新西兰是1.75%,韩国是1.25%,英国是0.75%,⽽欧元区德国、法国、西班⽛、荷兰、意⼤利等19个国家已经是零利率了。
瑞⼠、⽇本更是早已是负利率。
⾦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过去⼗年经济增速相对较⾼,利率较⾼,但去年以来利率下调⽐较明显。
现在俄罗斯和南⾮的利率是6.5%,印度是4.9%,巴西4.5%,⽽我国的1年期存款利率也已经降到1.5%。
⼆、为什么会出现零利率甚⾄负利率?零利率或者负利率的出现直接原因是世界经济增速的下降。
尤其是⽇本和欧洲国家经济增长已经陷⼊停滞。
要促进经济增长,除了降低利率已经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即使零利率与负利率会带来很多负⾯效果,也只能通过这样的⽅法去刺激经济增长。
毕竟,如果钱存在银⾏,不会有任何利息,甚⾄还要给银⾏付钱,拿去投资或者消费对存款者都更有价值。
零利率和负利率政策都是想倒逼资⾦流向实体经济,强制民众进⾏消费和投资,给经济更多活⼒。
如果⼀个社会,所有⼈都把钱存在银⾏,不去消费,也不去投资,经济⾃然就⽆法增长。
这也是欧洲和⽇本现在⾯临的问题。
三、负利率政策的影响1、负利率会挤压银⾏的贷款利润率。
零利率或负利率也引发了更复杂的问题:如何向客户收取贷款费⽤,才能有利可图?银⾏还必须考虑,如何向客户收取存款费⽤。
负利率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负利率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负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将官方利率降至负数或接近零的水平。
这种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通过鼓励银行增加贷款、促进消费和投资等方式,刺激经济活动。
然而,负利率政策实施的效果是一把双刃剑。
影响一:消费和投资负利率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巨大影响。
它能够降低银行的借款成本,因此银行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提供给消费者和企业。
这将促使消费和投资增加,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但反过来看,负利率政策也可能削弱储蓄投资。
由于储蓄将变得不划算,消费者或是企业将监守自盗,将资金集中在现金中或资产市场中。
这会导致储蓄投资下降,从长远来看增加了金融风险。
影响二:货币政策负利率政策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有影响。
这种政策可能会削弱央行对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控制。
由于银行借款成本降低,大量的资本可能会流向股市和商品市场,而非通过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
这会导致股市和商品价格飙升,进而产生泡沫化风险,央行会失去对市场的控制。
影响三:储蓄收益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负利率政策可能会削弱长期储蓄的收益。
由于银行只需支付较低的利率或不必支付利率,个人投资者难以获得与过去相当的回报率。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寻找风险更高的投资,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此外,退休金以及年金方面的金融问题也需要更多考虑。
影响四:汇率负利率政策的实施还可能导致货币贬值和汇率波动。
由于银行借款成本降低,采用负利率政策的国家货币较其他国家货币更便宜,从而削弱了该国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
这可能导致出口增加,但进口也会更昂贵,并可能导致贸易不平衡。
综上所述,负利率政策是一项复杂的政策。
它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也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扰乱货币政策等问题。
因此,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这种政策,但需仔细权衡两面意,慎重实行,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负利率政策的效果和局限
负利率政策的效果和局限
在当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负利率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
这种政策旨在通过降低借贷利率来促进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政策虽然立竿见影,却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和局限。
首先,负利率政策对银行业有重大的影响。
因为银行从贷款中获得的利润被降低,银行可能会裁员或缩减信贷,这可能导致对小企业和个人的贷款的减少。
此外,由于收益降低,银行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以平衡利润,这将迫使消费者支付更高的利息。
其次,负利率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刺激经济增长。
当物价下跌时,消费者和企业
往往会拖延消费和投资,因为他们希望在未来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或投资。
因此,由于负利率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水平降低,消费者和企业可能会减少购物和投资,而不是增加。
第三,负利率政策对退休人员和储蓄者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银行存款的收
益率下降,储蓄者可能会将储蓄资金转移到其他投资中,例如股票和债券。
但这意味着储蓄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为他们的资金可能会贬值或丢失。
由此可见,负利率政策虽然符合短期经济刺激的需要,但有很多潜在的局限。
在决定采取这种政策时,政策制定者必须权衡利弊,并确保政策的长期效果。
政策制定者可能还应考虑其他选择,例如减税或增加政府的支出,这些政策可能会促进消费和投资,而且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更广泛和长期的积极影响。
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储蓄率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相应地,人们的支出开始增加,而储蓄开始下降。
此外,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也是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年轻一代更注重享受生活,他们更愿意将钱花在享受生活的方面,如旅游、购物等等,而不是存钱。
最后,储蓄利率也是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由于一些金融机构降低储蓄利率,导致存款利息收益减少,储蓄意愿降低,从而导致储蓄率下降。
二、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储蓄率下降会导致企业资本成本上升。
由于银行的存款减少,企业的资金来源减少,企业的资本成本也随之上升。
这将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影响经济增长。
其次,储蓄率下降会导致金融市场过度繁荣。
由于存款减少,金融市场会出现过度繁荣的现象,这将导致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降低,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再次,储蓄率下降会导致国际收支压力增大。
由于储蓄减少,中国需要更多的外部资本输入来填补资金缺口,这将导致国际收支压力增大,可能会导致外汇危机。
最后,储蓄率下降还会导致社会风险的增加。
随着储蓄率的下降,收入分配不均、财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三、如何提高储蓄率为了缓解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储蓄率。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金融机构的储蓄利率。
通过提高储蓄利率,可以提高人们储蓄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储蓄率。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使储蓄。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人们未来的风险,促使人们更愿意储蓄。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来提高人们的储蓄意识,鼓励人们更加理智地管理自己的财务。
总之,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被忽视。
什么是负利率政策
什么是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与传统的正利率政策相反,即央行将利率设定为负数。
这意味着银行在存款准备金超过一定阈值时需要向央行支付利息,而不是从存款中获得利息。
负利率政策在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市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负利率政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争议,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负利率政策的定义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将基准利率设定为负数的货币政策措施。
传统上,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经济活动。
降低基准利率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鼓励借款和投资,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然而,在零利率附近或接近零的情况下,央行可能会考虑采取负利率政策以进一步刺激经济。
负利率政策的原因负利率政策的实施通常与以下几个原因相关:1. 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面临衰退或低增长时,央行可能会采取负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通过降低利率,央行鼓励银行放贷和企业投资,从而促进经济活动。
2. 应对通缩风险负利率政策也可以用来应对通缩风险。
当通胀率持续低于央行设定的目标水平时,央行可能会采取负利率政策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提高物价水平。
3. 货币政策工具的枯竭在零利率附近或接近零的情况下,央行可能认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失去了效果。
此时,采取负利率政策可以为央行提供更多的杠杆空间来刺激经济。
负利率政策的影响负利率政策对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银行业利润下降负利率政策使得银行在存款准备金超过一定阈值时需要向央行支付利息,这对银行的利润产生了负面影响。
银行可能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或收取其他费用来弥补利润损失,这可能会对借款人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2. 资产价格上涨负利率政策刺激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导致资产价格上涨。
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从存款转移到股票、债券等资产,以寻求更高的回报率。
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并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3. 汇率波动负利率政策可能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因为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国家寻求更高的回报率。
负利率是什么意思
负利率是什么意思【前言】关于负利率这个名词,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具体内容我们就不展开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负利率,也就是利率为负值。
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变相的零利率。
当央行为刺激经济而放水时,就会让借款者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牺牲银行自身收益。
央行通过放贷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等降低银行借款成本以刺激经济增长。
一、负利率是什么意思负利率又称负利率,是指在经济发展低迷时期,央行为了刺激经济而采取的宽松政策,这种宽松是一种变相的零利率。
比如在2008年美联储降息之后到现在为止,银行在美国的贷款利率都为负;而在中国情况就是负利率在2019年上半年中国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并不是只有在发达国家才会出现负利率这个情况,目前在全球已经形成了十几个国家都出现了负利率市场:欧洲央行将利率下调至-0.1%、日本央行降息至-0.1%、瑞士存款利率为-0.5%、瑞士联邦国家银行系统存款基准利率为-0.5%(为欧元国家推出)、韩国央行将基准利率降至-1%等负利率机制;在其他地区也会出现负的收益率(一般是-0.1%以上)以及负利率现象;另外一些就是货币基金合同或者存款证等存折业务等会收取一定数额的手续费。
目前在全球已有不少国家已经实施了负利率政策。
这些国家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因为美国有很多国家使用央行量化宽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出台负利率政策,这样经济就开始复苏起来了,那就是货币政策正常化之后,就会回归正常了!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呢?二、负利率的出现负利率是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经常出现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某种利率,而在这种情况下,存款人为了保证自身利益而将银行资产与利息完全分开而不受损失。
例如银行以正利率放贷给存款人,负利率将使存款人获得更多收益。
由于存在着一个零点位和两个点:当央行将零利率加至负利率时,那么,借钱越多的人不赚钱反而亏钱。
那么谁来赚这个钱呢?一般情况下是银行自己收益还给贷款人一点利息呢!”例如在负利率的“负收益”下,借款者愿意把钱放给银行为减少成本而愿意放贷给存款人;就这样,银行利息与贷款费用双双降低,借款者最终获得好处;而放贷给存款人的好处则是利息全部归投资者所有了。
什么是负利率政策
什么是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将基准利率设定为负值的一种货币政策。
在传统的货币政策中,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水平。
通常情况下,央行会将利率设定为正值,以鼓励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央行可能会采取负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和应对通缩风险。
负利率政策的实施方式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收取存款利率,即商业银行将存款存入央行时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
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鼓励商业银行将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中,促进信贷扩张和投资增长。
同时,负利率政策也会对储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银行可能会将负利率传导到储户身上,导致储户需要支付存款利息。
负利率政策的实施对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负利率政策可以刺激信贷扩张和投资增长。
由于商业银行需要支付存款利息,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以获取更高的回报。
这样一来,企业和个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负利率政策可以刺激通货膨胀。
当利率为负时,储户可能会选择将资金转移到其他投资渠道,如股市或房地产市场。
这样一来,资金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进而推动通货膨胀。
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应对通缩风险,通过刺激通货膨胀来提振经济。
然而,负利率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负利率可能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需要支付存款利息,银行的利润可能受到压缩,进而影响其经营状况。
其次,负利率政策可能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当利率为负时,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移到风险较高的资产,如股市或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这些市场的价格上涨,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此外,负利率政策也可能对储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银行将负利率传导到储户身上时,储户可能需要支付存款利息,这对于那些依赖储蓄收入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
此外,负利率政策也可能削弱人们对货币的信心,导致人们将资金转移到其他资产或其他货币。
总的来说,负利率政策是央行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什么是负利率政策
什么是负利率政策负利率政策是什么一、什么是负利率政策?所谓的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将名义利率降至0%以下,现有的负利率政策并非指普通民众与企业在民间银行的存款利率变为负数,而是指民间银行存入央行的准备金利率转为负数,民间银行将资金存入央行,反而需要向央行支付利息,央行期待借此促使资金转向民间企业融资和有价证券购买。
负利率政策意在将央行提供的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
央行向银行征费并不代表银行可以将全数的负利率转嫁到顾客身上,银行和顾客如何分担这笔费用,要看双方供求弹性(例如,银行转嫁成本的首要目标,是不容易调走现金的大客户)。
二、负利率政策效果如何?实行负利率有三个相关的原因:汇率太强、通胀太低,经济太弱。
决定经济行为的,不是央行可以间接影响的名义利率,而是实质利率。
名义利率大约等于实质利率加上通胀。
当通胀接近零甚至轻微通缩时,即便名义利率是零,实质利率仍可能是零或以上。
当通胀不变,要减低实质利率鼓励消费投资,就唯有将名义利率推向负数。
当利率下跌到0时,现金跟债权没有太大差别,市民只会持有现金,银行印多少纸币,市民就持有多少纸币,货币政策失去了功效,这也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从理论上讲,实施负利率,有助于突破货币政策的零利率下限约束,走出所谓“流动性陷阱”;有助于顺应潜在经济增长下降、自然利率下行的趋势,进一步实施经济刺激。
但也有人认为,负利率对经济的帮助并没有想象的大。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实施负利率的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明显改善。
结构性的问题要靠结构性的政策来解决,过度依靠货币刺激,反而可能削弱结构调整的动力,甚至进一步恶化结构性问题。
全球经济面对的是增长、通胀、利率皆低的“三低”现象。
负利率的直接目的,是迫使资本过剩的银行多多借钱出去,鼓励投资。
利率是贷款的价格;价格低,除了因为央行全力放水增加供应,也因为投资意欲低而缺乏需求。
经济增长低,不能只看需求,也要考虑生产力加幅缓慢的供应因素。
问题是,投资机会、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等,跟货币政策没有明显关系,不是放水(向市场挹注资本)就可以改善的问题,重要的反而是政府减少无谓监管、提高效率。
负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
负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负利率政策是指央行把存款利率降到负数,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借款来刺激经济,通俗来说,负利率政策就是银行存款不给付利息而是要支付利息,相当于借钱还钱的情形。
负利率政策被誉为是现代货币政策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金融领域对抗经济危机的最后手段。
在经济萎缩、通货紧缩时期,负利率是央行通常会采取的一种货币政策措施。
虽然负利率政策在金融领域备受争议,但是负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其有效性是值得探讨的。
一、负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央行实施负利率政策的时候,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放宽信贷条件等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推动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达到扩大经济活动、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具体来说,负利率政策传导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投资:负利率政策对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有助于企业增加投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2、促进消费:负利率政策通过降低人民的储蓄成本,鼓励消费者提高消费,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3、刺激汇率:负利率政策还可以引导资本流向它们觉得风险较小的地方,从而导致汇率上升,进而提升出口。
4、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负利率政策可以使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更为灵活,对重大金融事件的应对更为迅速,确保市场稳定。
二、负利率政策有效性实行负利率政策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但是负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也受到许多限制。
1、可能会导致储户预期改变:负利率政策实施,将直接影响银行储户。
向银行存钱不能获得利息,甚至是要付出一部分利息,这将导致人们改变储蓄模式,转而将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在资金流动性、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考虑也会引发市场波动。
2、对银行业运营形成挑战:如果利率过低,依靠存款获利的银行将面临业绩下滑风险,可能会削弱它们对借贷和融资活动的支持,这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运作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3、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负面影响:负利率政策可能会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而引发金融系统系统性不稳定风险,还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
我国负利率发展历程
我国负利率发展历程
在我国负利率发展的历程中,起初并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相关研究。
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央行开始采取
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随后,2014年,我
国央行首次降息至历史低位,并采取逆回购等措施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2015年,我国央行开始实施逆回购操作,这意味着市场资金
成本进一步下降。
此举旨在提振实体经济,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而随着市场利率不断下行,负利率概念开始在我国引起关注。
然而,我国央行一直对负利率保持审慎态度。
2016年,中国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实行负利率”,并强调负利率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和风险。
尽管如此,由于欧洲、日本等国家实行了负利率政策,对我国经济、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2019年,我国央行副行长
陈雨露表示,尽管当前我国经济状况较好,但在未来可能面临实施负利率的压力和挑战。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经济严重受损。
我国央行采取
了各种措施来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包括降息降准等措施。
虽然没有出现明确的负利率政策,但利率水平持续下行,有人担心我国可能在未来实行负利率政策。
总之,我国负利率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央行对此持谨慎态度,
还没有实施明确的政策。
然而,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进一步降低利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负利率】
负利率
1、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率,物价指数(CPI)快
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
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CPI指数)
目前,我国环球金汇的银行一年定期利率是3%,而通货膨胀率是3.3%,负利率也就是实际收益率,是-0.3%。
2、所谓的负利率是指的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存款利率(常指一
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小于同期CPI的上涨幅度。
这时居民
的银行存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逐渐降低,看起来就好像在“缩水”一样,故被形象的称为负利率。
在负利率的条件下,相对于储蓄,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
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
实际为负。
存银行的利率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就成了负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就是经常听到的CPI指数)。
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3、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学的概念来说,负利率指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
这意味着储户的未来实际购买力将受损。
一旦实际负利率持续的时间过长,其结果将造成消费和投资的严重错配。
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状况下,消费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购买一种质量和价格相对便宜的“替代品”,来对冲通胀带来的损失。
另一种选择则是继续储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购买当年的某个标的物。
居民储蓄所得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指数)。
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
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1、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成因探讨负利率的成因首先要对负利率有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负利率?负利率实际上是在通胀经济模式下一个分配资源的方式,在通胀的博弈下出现经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都有损失的时候,把各方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采取完全的正利率,结果就是这样的损失完全由实体经济承担,金融体系是不承担损失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成本高于通胀,而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备付现金要忍受通胀的盘剥,结果就是通胀下财富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体系,并且还有可能利用通胀下实体经济的现金流问题占有抵押财产进行渔利,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诱发金融领域的投机使得通胀更加强烈。
实际上,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采取低利率的政策来应对高通胀。
中国的经济尚没有强硬到足以把通胀模式下的风险全拦在自己身上,而去顾全广大储蓄者的利益。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健全。
并且就很大一部分老百姓而言,尽管储蓄利率为负,根深蒂固的储蓄观念和匮乏的投资保值渠道也使得他们面对严苛的通胀环境,也只能明知财富缩水还听之任之。
所以,我国长期的通胀局势以及政府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两个主要原因。
1.1我国通胀高居不下官方估计的2010年全年CPI涨幅略高于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而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通货膨胀恐怕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水平。
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从内因来说,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两年之内政府投资4万亿“保增长”、“保就业”。
同时,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各项贷款较2008年增长95.3%,而2010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6.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6.30万亿元,净投放现金3610亿元,同比多投放1041亿元。
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同比增长19%,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同比增长20.9%,流通中货币余额(M0)4.19万亿,同比增长13.8%。
从2010年全年的信贷指标与经济政策的宏观方向看,截止年底的M2余额不会低于71万亿。
全年货币供给总量同比增加超过17%,而GDP增长在10%左右。
因此,全社会必然会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从而推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就外因来说,海外大量的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近年来,涌入我国的热钱不断增加。
央行2010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创30个月来新高,环比增长79.27%。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而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更吸引热钱涌入中国,以至于央行行长公开提出要建一个“池子”来蓄纳庞大的外资。
专家透露到2010年年初时,流入内地的热钱很可能已远超过1万亿美元。
其中有60%到65%进入商品市场,30%左右流入股市。
凡是热钱能涉足的行业,产品都卷入了炒作的范围。
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巨量的流动性总要找到出处,而中国楼市无疑成为资金最为青睐的对象。
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催生了中国楼市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扩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年来房价的飞涨吸收了大部分过量的流动性,才使超额货币在楼市泡沫化的繁荣之中得以被分流,CPI标识的通货膨胀率才能够保持低位盘旋。
2010年4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了旨在遏止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使房价上涨的速度逐步回落,另一方面也使过剩的流动性从房市流到其他商品,尤其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领域。
除上述成因外,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也是CPI高涨的重要推手。
同时,全社会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促使各地政府较大幅度上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维持高位,以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指数不断下跌,加上巨量的国际游资炒作,导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
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国内企业的成本。
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只能通过三条途径化解:一是侵蚀企业利润;二是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显然,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的通胀是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输入型通涨综合作用的结果。
现在有些人总强调输入性通胀和热钱炒作是国内通胀的主要原因。
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美元贬值进而输出通胀的路径有三个,一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热钱流入经济高增长、高利率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三是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通过购买美元或本国资产而增发货币。
但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而中国物价上涨却是从去年就开始了。
导致中国物价出现全面上涨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求。
可以说,中国通胀主要是实际上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是进一步加重了通胀预期和热钱流入压力。
1.2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主要考虑因素低利率政策是诱发负利率的一个首要因素。
在通胀愈演愈烈的今天,银行仍稳如泰山地实行的低利率很显然无法尽追赶上日益飙升的CPI。
尽管如此,政府仍然维持低利率主要出于如下考虑因素。
1.政府担心应对通胀提高利率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外需下滑导致中国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政府投资来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而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资源、资本、政策的政体架构使得这一思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已达9成左右;随着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以及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持续施压,外需必然面临进一步的打击。
4万亿加上巨量信贷的投放,并没有使经济出现明显好转,为维持经济数字上的名义增长,反而要求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持续投入。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难以对货币政策收缩。
2.地方债的快速积累使政府加息投鼠忌器。
2008年以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大肆举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9年地方债高达7.6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2008年不足3万亿元的水平。
对地方GDP发展的追求和对地方政府举债的软约束效应,导致地方上各类融资平台基本上很少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率何融资风险。
如果此时加息,则地方债务成本增大,加上高利率对地方财政高度依赖的土地市场的挤压,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3.人民币汇率面临国际压力,导致政府在利率工具的使用上瞻前顾后。
此时提高人民币利率应对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内贬外升”的畸形货币格局会进一步扭曲。
另一方面,提高利率将对资产泡沫明显抑制,也会促使房地产等行业的内外投机资本加速外流,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
部分过度夸大低利率对经济正面影响的错误理念也左右着货币政策调整。
一是通过延长货币宽松周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理念。
低利率支撑下的宽松流动性通过推动通货膨胀,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是以牺牲居民储蓄的代价减少政府债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税收。
近期不断倡导的“收入倍增计划”,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居民名义收入的大幅提高逐步抹平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减弱通胀带来的冲击,从而减少政府刺穿泡沫带来的经济阵痛和金融风险。
但这种思路还停留在一厢情愿的阶段,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地位决定了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是通过保持低利率下经济的高增长对拉动就业的理念。
国内流行的一个教科书式的观点是:低利率下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选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为了经济增长牺牲通货膨胀也是值得的。
但有研究表明,反映经济增长失业率关系的奥肯定律(Okun’s law)在中国屡屡失效。
换句话说,经济的名义高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改善。
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能拉动就业增长约0.4个百分点,而到本世纪已下降到0.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在中国基本已经失灵。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以政府主导的国退民进不但没有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市场配置,反而由于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压,使得就业情况恶化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促进就业为名义的低利率政策是站不住脚的。
2、负利率下居民仍倾向于存款在负利率格局下,居民与其把钱存入银行,不如用作其他渠道的投资更能达到保值增值效果。
但投资理财是近几年才新兴的观念,而负利率却并不是突然有之。
可以说,中国的负利率现象之所以如此频繁的出现,而且一个周期的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这都与储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储蓄与负利率之间的关系。
一,负利率的储蓄分流效应。
储蓄存款是居民个人推迟当前消费形成的节余资金,是财富持有的一种形式。
从理论上讲,负利率会形成储蓄的分流现象,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负利率往往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形成,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忧虑情绪,促使提前动用储蓄;另一方面,出现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说明投资存款获得的收益还比不上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贬值程度,储蓄是亏损的,或者说财富缩水了。
为更好地实现财富增值,人们开始更愿意把财产投资到其他渠道,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或房产等。
这样,又会进一步导致储蓄存量的下降。
二,中国负利率下储蓄存款的实际变动。
从我国近几年储蓄实际数据来看,在负利率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然很高。
2004年6月至9月,存款实际利率分别为-3.4%、-3.7%、-3.7%和-3.6%,但同期储蓄存款环比增长率平均达到0.6%;2008年二、三月份,存款负利率的水平均超过-4%,但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高达5.5%与1.9%。
这说明,在我国负利率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并不显著。
应该看到,负利率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选择,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1、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