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地理考点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整合复习教案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教案:第十五章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doc
第30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考点考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与评价。
(重点)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重点)3.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
(难点)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农业持续发展措施等。
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形式呈现。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5年3考)1.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3)自然条件①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利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水热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弊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②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2.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①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
②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农业区分布主要农作物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甜菜B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C辽河平原水稻、冬小麦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1.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水稻生长期长;②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2.东北地区春季易出现涝灾的原因。
提示:①冬季积雪量大;②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大;③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1.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采用课堂讲解法,系统地传授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分析能力。
4.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民族认同。
2.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并掌握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并学会分析这些条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字数充足、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3 第三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第1讲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进展的方法与途径。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进展的方法和途径。
微专题一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条件分析1.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深度思考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影响气候的?答案对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的地理位置主要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较高,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较高纬度打算了该地区是气温较低;海陆位置上,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侧接近海洋,打算了该地区是季风气候,距离海洋远近,打算了该地区降水量多少。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2.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甜菜。
B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
C辽河平原——水稻、冬小麦、棉花、苹果。
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1.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供应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2.社会经济条件考向一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分析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1~2题。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精选学习文档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等值线的读图方法,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探究和合作讨论以及读图思考了解东北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气温、降水等值线分布图。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导入: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
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先看一段视频,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读图: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概况。
读课本60页第三段和图4.1,4.3,1.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2.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临海、邻国?3.找出东北地区的三列山脉,重要的河流,以及三大平原?4.东北地区是我国哪三大农业生产基地?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合作讨论:1.东北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板书: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平原广阔,地形平坦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发展商品经济2. 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有什么有利影响?①只能种植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②只能做到一年一熟;③作物易遭受低温冷害;案例分析:分析焉耆县葡萄基地发展的条件焉耆县七个星镇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位于北纬40-42°之间,处于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纬度”。
地理③必修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
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导语】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
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
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
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
无忧考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学习路上,无忧考网为你加油!【一】【课标要求】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
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地理③必修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精选文档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
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人教版必修3高中地理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二、本节教材教学思路分析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知识结构: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3、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强调东北地区的突出优势,黑土地及森林资源。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2.布置任务:每组选择一个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分析。
3.讨论与分享: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形成小组观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1.地图分析: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并分析其气候、土壤等影响因素。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背景,掌握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特点,了解农业发展中的限制因素和应对措施。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资料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和运用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帮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对本章节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图片:呈现东北地区的美丽风光、丰收景象以及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场景,让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直观的认识。
1.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设计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地理知识。
2.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教育文档资料“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内容,本教学设计为该节第一课时,对应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按照课标要求,教材首先分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基础、交通、技术、人口密度、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
在此基础上,说明东北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了解其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布局,最后描述在开发利用中主要由于人为原因,导致东北地区在黑土、林地和湿地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目前的治理措施。
本节课重点不仅要充分认识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个案例,学会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科学合理分析家乡农业发展的优劣势,从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农业,搞好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简析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读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不足,对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因此对具体区域的分析往往不透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交通图和数据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东北地区地形图,明确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并利用景观图片和文字分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表现和问题;能为家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课时安排共3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
三维目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2.松嫩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引入正题)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
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说明: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位置、范围2、地理条件分析(1)气候课件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学生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通过分析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市场
自 然 条 件
气候 气候 土壤 地形 农 业 区 位
生产技术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水源
社 会 经 济 条 件
利用、改造
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 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的基本特点。 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 的农业布局。 3、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4、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理解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6、掌握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
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相邻 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
二、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分析某个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一)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评价
(二)社会经济条件:从工业、交通、人口等方面分析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农业生产品种、耕 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地 理 条 件
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5、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二、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 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 主要分布地 区域 区
农业生 产区域
主要分布地 区
主要作物、树种、畜种等分布
畜牧业 区
西部高原、 松嫩平原西 部及部分林 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 三河地区 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
精品高中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2.商品率: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图4.9)。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图4.10)。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阅读: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1.概念地区专业化生产(又称分区专业化生产)是指在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2.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料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3.特点每个地区各自着重发展少数突出的部门或作物,并成为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占压倒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区,其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是商品性生产,并同其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31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之小船创作一、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地理背景(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①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②热量条件:夏季温暖,雨热同期;冬季寒冷,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③农作物品种:喜凉作物。
④农作物生长时间:4-10月。
(2)地形条件: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发展现状1.农业布局的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
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特产主要有人参、鹿茸、苹果梨、柞蚕茧、苹果等。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东北红牛。
2.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①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②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三、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的问题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系统退化。
2.农业发展遵循的原则(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的发展方向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微点1 东北地区热量条件的优劣(1)劣势:热量不足致使作物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防寒问题。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高二地理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温馨提示]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
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虽然东北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地区,但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耕作农业区:①分布: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
②地位: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2)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3)畜牧业区:①分布: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②地位:农牧和林牧结合条件良好,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出现问题(1)原因:人口激增以及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统考版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4讲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第34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核心素养定位1.综合思维:联系农业的区位因素,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从整体性的角度探究区域农业布局的条件2.人地协调观:通过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教材整体感知命题趋势分析1.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
2.考查方式,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呈现,综合题较多。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X围A________、B某某、C________三省和D某某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林业生产基地和________生产基地。
【疑难辨析1】东北地区就是指东北三省吗?3.自然条件(1)气候(2)地形: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________、________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疑难辨析2】东北平原的农业熟制都是一年一熟吗?4.社会、经济条件(1)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利于________型农业发展。
(3)开发晚,人口密度________。
(4)广阔的国内市场。
二、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________、地貌、________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1)大规模________生产。
(2)地区________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1.东北农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北大仓”,而现在“北大荒”不再开垦荒地,这是为什么?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高考真题【例1】[2016·全国卷Ⅱ,1~2]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届高考地理考点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整合复习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34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2.东北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如下表所示: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产品主要自然条件耕作农业区耕作业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热量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的需求;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林业和特产区林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白桦、人参、鹿茸、苹果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畜牧业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的温带草原区及部分林区草地马、牛、羊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拥有众多的优良牲畜品种4.问题、对策、发展方向问题对策发展方向①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②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③开垦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黑上层几于流失了①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
②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
③植树种草,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①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②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例1(XX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1)甲地属于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
乙地属于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
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平原。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单位:1000 年份稻谷小麦玉米合计XX686.953.82609.53350.2XX541.022.12627.23190.3XX600.11.42901.53513.0XX654.09.52775.23438.7(2)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________,XX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
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2 中国玉米产需表单位:10000年度产量年度总需求需求结构饲料消费食用消费工业加工其他XX 0600 1813 8380 771180482XX 1136 2410 8327 737380966XX 2130 3789 9020828 450 2500 XX 1400 3077 9156 792 540 589 XX 2160 3181 9360 820 730 271 XX 3000 3400 0000 ——600(3)根据表2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命题意图:试题以“玉米”这种粮食作物的传播过程、种植条件为背景,通过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确定气候类型,并根据气候特征描述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世界三大主粮在吉林省的4年内的种植面积,考查考生对比分析及简单的地理计算能力。
粮食安全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设计的意图还在于示意考生关注社会热点。
解析:⑴根据文字信息“苏联中亚某地(46°N,62°E),”和甲地的图中信息,确定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对种植玉米的不利影响:有降水量少;冬季气温低等。
根据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等,推测该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⑵根据文字信息“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和乙地的图中信息,确定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对玉米种植的有利影响是:夏季气温高,降水较丰富,雨热同期。
根据吉林省的位置,推测我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也可以从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角度来回答)。
⑶以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统计为素材,考查考生获取表中信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第一空直接分析稻谷面积的变化趋势即可:先降低后升高。
第二、三空为获取表中信息的计算题,计算时注意相关技巧即可。
答案:(1)①温带大陆性②降水少(干旱)③畜牧业④温带季风⑤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产⑥松嫩(2)⑦先隆后升⑧82.6% ⑨0.28%(3)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
从XX年至XX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
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
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例2(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下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XX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⑴-⑵题。
⑴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⑵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评价。
解析:⑴根据题干和图10中信息,可以推出该区域的25个方格中1979年和XX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每个方格中两个数字相同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变化,图中有11个“11",8个“31".4个"33"、1个“12",1个“22",可知该区域XX年比1979年湖泊面积大量减少转化成耕地,湿地面积较少,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又由于该区域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地次生盐债化加剧,空气湿度减少,干旱、洪涝频率可能增加。
⑵图示区域为辽宁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较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适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适宜分布在南方,该区域草地资源少,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⑴A⑵c【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此完成1~3题。
.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A.土地肥沃B.雨热同期c.人均耕地多D.可垦荒地多2.XX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两周的情况下,仍然收成不错。
小麦晚种的主要原因是A.年均温偏低B.春季气温偏低c.春季降水偏少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3.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全球变暖B.雨热同期c.市场需求D.交通改善图1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1,完成1-2题。
4.1650---1780年该区域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5.进入20世纪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读下图,完成7~8题。
6.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最大,潜力巨大的是A.玉米B.大豆c.水稻D.粮食7.上题正确答案的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读下图,回答14~15题。
8.图中N表示的是A.灌溉农业B.传统农业c.生态农业D.石油农业9.图中m表示A.光能B.化石能源c.一次能源D.新能源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回答8~11题。
0.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A.气温B.降水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A.农作物AB.农作物B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3.该地区可能是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属于不同的农业区B.⑥⑦⑧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c.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D.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5.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地土地荒漠化严重B.④地水土流失严重,⑤地土壤盐碱化严重c.⑥地水土流失严重,⑦地石漠化严重D.⑧地酸雨危害严重,⑨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二、综合题6.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图甲是1980年和XX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图乙是1980年和XX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