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
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2012)美术三年级上册
教案:前前后后课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创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或实物。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或实物都有‘前前后后’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3.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三、学生创作1. 教师发放绘画工具,学生根据“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
2. 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教师给予总结和鼓励。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前前后后”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和创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进行美术创作。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4课前前后后》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分析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以及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处理物体前后关系、空间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感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空间关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4.作品欣赏法:欣赏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绘画工具等。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前后关系。
3.准备一些优秀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制,体会透视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前前后后”的概念讲解。
2. 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技巧。
3.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难点:1. 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2. 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物体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画纸、画笔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讲解: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模型,分析并表现物体前后关系。
4. 创作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5.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内容:概念讲解、技巧分析、创作要求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2. 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并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前前后后”的概念理解是否到位?如何改进?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何提高?3.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前前后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等。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4《前前后后》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 “前前后后”的概念及运用- 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 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前前后后”的概念,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进行创作。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 学具:绘画纸、彩笔、蜡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前前后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前前后后”的概念。
2. 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前前后后”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分析:通过视频或图片,分析一些艺术作品中如何运用“前前后后”的概念。
4. 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的概念- 观察、分析、创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利用“前前后后”的概念进行绘画创作。
课后反思- 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以上就是对于《前前后后》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教案中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部分。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包含“前前后后”概念的图片,如排列成一列的玩偶、重叠的书籍或者是一系列的动作照片(如跳远的连续镜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前前后后”的视觉表现。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讲解“前后重叠”技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来理解“前后重叠”技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绘画用纸及颜料3.绘画用具:毛笔、水彩笔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传统中国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前后重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画技。
(2)教师出示ppt,讲解“前后重叠”概念和其应用。
2.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几幅具有“前后重叠”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绘画技巧,并展示这些技巧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应用。
(2)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选定一幅传统中国画,用笔勾勒出其中的“前后重叠”部分。
3. 实践操作(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画技和表现手法。
(2)教师让学生自行绘画,引导学生掌握“前后重叠”技巧。
(3)教师指导学生将“前后重叠”技巧应用到自己的绘画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4. 绘画作品展示(1)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2)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供指导和建议。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传统中国画中的“前后重叠”技巧,并通过实际绘画锻炼了自己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反思学生应当自己体验课堂,对本课的反思评价。
保证每个学生有发言机会,以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作业布置下次课堂前,每个学生完成一幅“前后重叠”风景画作品。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1课时:1课时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四、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小学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学具: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 》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家以不同形式和视角表达主题的方法。
2.理解不同颜色和形状所带来的情感和兴奋。
3.学习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如何运用绘画进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1.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1.如何对不同颜色和形状进行情感表达。
2.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达主题。
教学准备1.艺术书籍或艺术卡片。
2.彩色铅笔和绘画纸。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1.向学生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让学生猜测作品背后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讨论艺术家为何使用特定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主题。
提出问题1.什么颜色和形状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2.什么颜色和形状最适合表达你选择的主题?3.你如何使用这些颜色和形状来表达主题?阐释新知识1.向学生解释如何选择合适的颜色和形状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2.通过绘画技巧和颜色的混合,使学生能够掌握表达情感的技巧,并成功表达自己的主题。
巩固学习1.让学生在绘画纸上画出一个场景或主题,要求运用所学习的绘画技巧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同学猜测主题和表达方式。
结束上课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
2.鼓励学生在家里继续练习和探索艺术。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参与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教学思考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表达和思考。
2.如何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氛围。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展示,提高自己的美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前、后”等空间概念进行创作。
2. 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3. 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前、后”等空间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创作。
3. 示范:通过示范作品,展示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练习: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前前后后》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美术人教版12三年级上册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前前后后”这一空间概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空间构图技巧,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并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间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既有空间感又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教学课件、绘画工具(如画笔、颜料、画纸等)、示范作品等。
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课堂讲解和示范的素材,确保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
绘画工具要保证种类多样、品质良好,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绘画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挑选颜料和画笔时,还需考虑到颜色的饱满度和笔触的细腻度,这些都对学生的作品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画纸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吸水性、承印性以及尺寸大小等要素,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示范作品方面,教师应挑选出典型和优秀的作品,以此展示不同绘画技巧的运用和效果。
这些示范作品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总之,教师在准备这些教学工具和素材时,需细心且周到,确保每一项都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只有充分准备,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也更能保障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环节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会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会以“探索空间”为主题,讲述关于“前后”的日常生活实例,如排队、行走马路等,并让学生理解“前后”的基本概念。
随后,教师将展示一些有关“前后”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前后”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二)新课内容呈现在明确“前后”的概念之后,教师将详细介绍本节课的美术课程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近大远小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空间美的感受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创作一幅具有前后关系的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遮挡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层次,以及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中合理地安排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如排队的人群、街道上的车辆、森林中的树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提问学生:“在这些图片中,你是如何分辨出哪些物体在前,哪些物体在后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知识讲解(7 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遮挡关系的图片,向学生讲解遮挡法是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前面的物体挡住了后面的物体,后面的物体就会被部分遮挡。
(2)展示一些体现近大远小透视规律的图片,如道路、铁轨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在远处和近处的大小变化。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即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
3、教师示范(5 分钟)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先画出一个前面的物体,如一个较大的水果,然后再画出后面被遮挡的部分水果,强调遮挡部分的线条处理。
接着,教师再示范一幅体现近大远小规律的画面,如一排逐渐远去的房子,注意房子大小和间距的变化。
4、学生练习(15 分钟)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或近大远小法,创作一幅简单的有前后关系的画面。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第4课《前前后后》课程目标
1.了解“前后”概念;
2.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介绍“前后”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个词汇的定义;
2.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体会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3.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前后的概念;
4.分享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概念;
2.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前后;
3.通过让学生欣赏和分享作品,增加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1.黑板、彩色粉笔、橡皮擦、纸张;
2.多幅图片,展现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3.画笔、颜料盘、水杯、画纸。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新课
1.老师拿出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前后的差异;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让学生知道前后对构图的影响。
第二步:授课
1.讲解“前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2.通过黑板画图,向学生展示前后不同构图的变化。
第三步:实践绘画
1.让学生在画纸上画出前后不同的构图;
2.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画的作品,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3.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由创作。
第四步:展示作品
1.让学生欣赏对方画出前后的构图;
2.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加深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
在本堂课中,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中的绘画活动。
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前后”的概念。
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他们可以描述他们绘画中的想法,他们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4《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前前后后》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有基本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表现物体前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绘画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正确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示例,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绘画,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
2.画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教学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多个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位置、大小、遮挡等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具有前后关系的场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大家一起分析其前后关系的表现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绘画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难度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尝试绘画一个复杂的场景,并要求表现出丰富的前后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前后干系的观点,能够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表现前后干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空间方位与前后干系的干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空间感知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认识,提高观察、想象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前后干系的观点和表现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准确表现空间中的前后干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图片资料、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2. 学生准备:彩色笔、油画棒、剪刀、胶水等美术用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欣赏各式各样的镜子,通过镜子成像的原理吸引学生的兴趣。
2. 欣赏图片,感受镜子的不同美感。
3. 教师介绍镜子相关的知识,揭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讲授新课1. 教师出示两面镜子,请学生观察后会发现什么?通过镜子成像的原理引出透视的观点。
2. 透视的分类:单眼透视、双眼透视。
3. 介绍单眼透视、双眼透视的观点和特点。
4. 观察图片,了解单眼透视、双眼透视中物体与视线的距离对视觉的影响。
5. 示范镜框的制作方法(剪纸拼贴法)。
6.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7. 作品展示,学生评判、交流作品内容。
(三)拓展延伸1. 欣赏同砚的作品,感受不同的空间感。
2. 欣赏大师作品,如梵高的《星空》,通过画中的效果感受画面中的前前后后。
3. 学生动手创作一幅前前后后的画,表现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干系。
4.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评判。
(四)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安置课后制作镜框的作业,供学生在课后继续完善作品。
3. 提醒学生将教室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平时生活中,如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前前后后干系。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学生能够分辨出前后干系,并能够用绘画语言表达这一观点。
三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 -4《前前后后》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导学案 -4《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前后关系;2.学会简单的透视表现方法;3.学会使用线条表现前后远近距离感;4.学会使用简单色彩表现前后距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PPT幻灯片;2.毛笔、墨汁、颜料;3.素描纸、颜料纸、水彩纸;4.带尺或者直角板。
三、教学过程1.前置知识本节课所需要的前置知识内容包括明暗、线条、形体等基础概念,学生应该已经掌握这些知识。
2.学习主题本节课主题是学习作品《前前后后》中的前后关系表现。
3.课堂展示1.展示作品《前前后后》。
2.让学生就作品中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透视原理和使用线条表现远近距离感的技巧。
4.练习活动1.练习线条表现远近距离感的技巧。
以树为例,在纸上画出两颗树,其中一棵画得较小,然后学生需要通过线条的粗细、方向来表现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感。
2.练习使用简单色彩表现前后距离感。
以树为例,在纸上画出两颗树,其中一颗画得较暗,另一颗画得较浅,让学生通过色彩的深浅、对比表现两颗树之间的距离感。
5.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幅关于前后关系表现的画作,要求学生在作品中使用前后关系的表现方法,表达出作品中的主题。
四、教学重点1.了解艺术作品中的前后关系;2.学会简单的透视表现方法;3.学会使用线条表现前后远近距离感;4.学会使用简单色彩表现前后距离感。
五、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运用透视原理和线条、色彩表现出前后关系的远近距离感。
六、教学后记本节课主题为作品《前前后后》中的前后关系表现,通过线条和色彩的技巧来表现远近距离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艺术作品中前后关系的表现原理,掌握了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空间深度的技巧。
课程设计切合实际、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可。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前前后后》人教新课标(2023秋)
2.教学难点
(1)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难以把握空间关系,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讲解,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空间概念。
举例:以教室内的景物为例,让学生观察讲台、课桌、窗户等物品的前后关系,并尝试用画笔表现出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前后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对于前后关系的理解有了明显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线条、形状、颜色等元素的运用。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创意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发挥个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最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非常重要。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条、形状、颜色的运用和空间感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前后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画面中如何表现近大远小的效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线条、形状、颜色等元素表现前后关系。
《前前后后》面试试讲教案—美术(三上)
《前前后后》面试试讲教案—美术(三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美版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
教材内容主要介绍绘画中前后的表现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基本的透视知识和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中的前后关系和透视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画纸、画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前后关系?他们是怎样表现出这种关系的?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绘画中的前后关系和透视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透视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剖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4. 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绘画中的前后关系、透视知识、物体空间关系的表现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绘制一幅具有空间关系的绘画作品。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透视知识,选择一个场景进行绘画,要求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空间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教材章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教材中的第68页,主要包括绘画中的前后关系、透视知识和物体空间关系的表现方法。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关于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要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过程:前期准备:1.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准备视频、图片、实物等多种教学材料。
2.教师在课堂前设置一些展示区域,展示相关的自然植物和实验器材。
前期导入:1.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植物生长环境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给学生放音乐,帮助他们放松,并展示一幅充满自然元素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主体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并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疑惑。
2.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和问题,并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学生展示与交流:教师设立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4.学生创新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关于植物生长环境的小实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和总结。
后期评价:1.学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和态度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自我评价: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资源和评价工具:1.教学资源:视频、图片、实物、实验器材等。
2.评价工具:观察记录表、学生自我评价表、小组合作评价表等。
四、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前前后后教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够全面掌握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要素,并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同时,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整理)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案
《前前后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前后关系。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给出的物体,绘画、拼贴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热爱生活,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否完全理解前前后后的关系。
难点: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各种具有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作品、绘画工具等。
学生准备:水彩笔、彩纸、剪刀、胶棒、素描纸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游戏——找自己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生回答。
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很多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发现好吗?2、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板书)二、讲授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德州禹城吗?老师就来自禹城,下面就让老师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欣赏一下禹城的美丽景色。
出示禹城的景物图片师: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师引导:前面的事物离我们近,后面的离我们远;前大后小,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让学生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前后关系。
生观察、发现,说出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样的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具有前前后后关系的事物,你能举例说明吗?(例:道路两旁的树、路灯、海面上的小船、道路上的车辆等)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指名回答。
3、游戏——排排坐教师出示教具,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按照人物的大小进行粘贴,看看同学们能否表现出人物的前后关系。
(渗透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过渡语:除了这种将物体逐渐缩小尺寸来表先前后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4、播放课件图片——热气球师:图片中有几个热气球?它们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遮挡,也能产生前后关系。
前前后后教案
前前后后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并复述“前前后后”这个成语的含义;2.学习并掌握成语“前前后后”在句子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成语“前前后后”的理解;2.成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1.观看一段视频,引出成语“前前后后”的主题;2.讲解成语的含义及在句子中的运用;3.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发生了很多转变和变化。
引出“前前后后”的主题。
2.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讲解“前前后后”这个成语的含义。
“前前后后”指的是事情经历了一番变化或者经历了很多步骤之后,才得到了目标的结果。
3.例句给学生呈现几个包含“前前后后”的例句,并解释每个例句中的成语的含义。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编写一个包含“前前后后”的小故事,并将故事进行表演或者演示给其他小组。
5.展示和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其编写的小故事,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改进意见或者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更多与“前前后后”相关的问题。
6.小结和巩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再次复述“前前后后”的含义,并进一步巩固成语的运用。
7.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在学习成语“前前后后”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资源1.视频资源:讲解成语“前前后后”相关的视频。
2.图片资源:展示成语的图片。
3.例句资源:提供包含“前前后后”的例句。
六、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评价他们对成语“前前后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作业的评价来收集学生的成果。
七、教学延伸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研究人员来进行讲座,深入探究成语的来源、演变和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合作探究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将成语“前前后后”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前后后》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年级:三年级
授课时间: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前前后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这两个学习领域。
该篇课文共有八幅插图,其中四幅是有明显透视关系的照片和历史名画。
另外四幅是学生表现前后关系的作品。
再有“知识窗”为学生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关系提出了两点建议。
该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来表现前后的关系。
实际上本篇课文是学生学习美术中的透视知识的窗口,通过本课的学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为今后学习透视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注重运用启发的方法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是8到9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对空间位置关系表象认知的第一个加速期。
该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面发展,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大脑的发育已能接受一定的智力训练。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近大远小”的现象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的关系(一是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二是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具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示范作品,彩色纸,胶。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彩色纸,胶。
五、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