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在大学生成才中的引领作用
学校 的培养 目标 一致[ 。由于社会 经历 和经 验 的 6 ]
学演讲 时 指出 :大学必 须 有一个 理念 , “ 这就 是 , 不 惜一 切代 价 、 条 件 追求 真 理 。 耶 鲁大 学 校 长强 无 ” 调 , 大学 的意义 及价值 在 于追求 真理 ”4。 “ [ ] 第三 , 以人 为本 的人 文精 神 。大学 教 育 的主
设 、 设 制度 、 型人 物 宣 传 等 途 径 , 分 发 挥 大 学 精 神 的 作 用 , 建 典 充 积极 引领 大 学 生 成 长 成 才 。 关 键 词 :大 学 精 神 ;成 才 ;引 领 作 用
中 图 分 类号 :G6 3 1 4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4 3 ( 0 0 0 — 0 9 —0 03 7021)3 05 4
第 二 , 索和 坚持 真 理 的科 学精 神 。科 学 精 探 神是 一种 理性 精 神 , “ 伪 存 真 、 粗取 精 ” 这 即 去 去 , 是一 种勇 于探 索未 知 、 于 突破陈 归 、 发现 和创 敢 在 造 新知 识方 面勇 于挑 战 的精神 r 。科 学精 神是 大 3 ] 学培养 人才 的直 接 要 求 , 是 培 养 大学 生 做 事 能 也 力 的基 础要 求 。勇 于探 索 人 类 的未 知 世 界 , 求 追 至真 、 至善 、 至美 , 只是 大学人 的神 圣职 责 , 是 不 更
就 不会 让地位 、 资 、 业 等现实 利益 扰乱 了我们 薪 就 价值 判 断 的原 则 , 不会 把 教 育 的“ 具 价 值 ” 就 工 当
成教 育 的“ 体价 值 ” 堕入 “ 业 化” 本 , 产 的泥 沼 中不
能 自拔 。
大 学精神 是 大 学人 在 一 定 的历史 条 件 下 , 为
大学更重要的使命是对学生精神气度的熏陶
龙源期刊网 大学更重要的使命是对学生精神气度的熏陶作者:伍叶琴来源:《中国德育》2015年第10期又是一年高考季。
每年这个时候,许多家长咨询我:您作为大学老师,能为我的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提供一点意见吗?我也常常这样反问:为什么你认为大学教师就能给你好建议呢?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你们才知道学什么专业才好就业呀!读什么样的大学或者专业才好就业?这表达了高考在即的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报考大学的疑问,更表达了他们对大学的期望:学得一技之长好就业。
这些期望我无可厚非,但他们不明白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大学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精神气度的熏陶,对人而言,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东西。
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我为国家未来一代的功利、为当下家长和孩子、为教育的功利期望而忧虑。
中国的大学在改革开放以后,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社会发展中去。
“知识改变命运”被平常百姓演绎为获得一个好职业的唯一通道,就业率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这种压力下,大学本身也开始与大学精神的原初渐行渐远。
但是,作为大学,还能够给予人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文情怀,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如果非要说人文具有什么功能的话,那么最根本的就是让人得到精神关怀。
文学向我们展示着一个虚幻现实中存在着的、直接与我们的心灵相观照更真实的世界,这更能使我们自己发现一个不在场的却更真实的自我;历史是一条长河,让我们发现现象与现象背后所割不断的、紧紧缠绕着的千丝万缕的来历,让我们有资格去评判我们所获得的知识的真真假假,做到鉴往知来;哲学,这种“爱智慧”的东西,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探索着走出迷途的北斗,指引我们望见人生的深处,走出迷失……然而,人文素养不是接受一堆的乱七八糟的人文知识。
知识可以形成素养,但绝对不等于素养。
知识仅仅是知道,而素养则是内化在人的骨子里,虽然看不见,却在人的行为中点点滴滴地被呈现着。
所以,读大学,就是广泛猎取文、史、哲并将把相关知识筛掉后所剩下的,能够形成人文情怀的东西。
新时期大学生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大学生精神培育一、新时期大学生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培育大学生精神,犹如培育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一样重要。
我们说,大学精神是超专业的,承载大学精神的不仅仅是大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有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风气和社会个人观念,还有大学社团活动、卓越教授的个人魅力、同学的聚会,乃至那古老的校园建筑与郁郁葱葱的古藤……可以说,大学文理工商诸专业相隔系统,之所以聚于一校而不旁落于外在空间,全都依赖于大学精神的维系。
大学精神主要关注的是人精神的发展,提供学术自由,对人类文化和精神发展怀有使命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就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而且是一个个性化的生命体。
如若将大学仅仅简化为知识的传授,那么,便抽去了大学活的灵魂,大学就不再称其大学了。
二、如何培养大学精神1、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以及用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
因此,大学在层次、类型、组织形式、结构、专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在这些变化的背后,肯定还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大学精神。
2、市场化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黄宗曦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然后设意始备”,这不仅指有形的规章、制度、礼仪为学校的原型。
我们说,市场化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具体讲:第一,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价格制约着市场的各个环节。
因此,市场手段介入大学后,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受到重视,多样化高等教育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和适应。
第二,由于效益观念的确立,更由于市场手段在管理和服务领域中的成效,市场介入大学后,大学的资源利用效益提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短缺的问题。
第三,由于竞争观念和高等教育市场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竞争机制逐渐形成。
这改变了以往精英教育阶段大学封闭在象牙塔内的状况,为新时期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钱理群:大学应该成为“精神圣地”
钱理群:大学应该成为“精神圣地”(本文为作者在贵州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共五部分)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办教育,就得有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是不能凭空产生的,需要吸取教育资源,我要说的就是到哪里去寻找教育资源的问题。
通常的思路是到国外去寻找,例如五十年代学苏联,现在则是以美国教育为学、追的目标。
地方上的学校就眼睛盯着全国的名校,北大、清华传统这些年是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
这样的到异域与外地去寻找资源的努力,是必要的,对于相对闭塞的贵州尤其重要。
当然,其中也有许多问题,例如将某一国(当年的苏联,今日的美国)的经验绝对化,就会产生很大问题,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我想说的是另一方面的教育资源,被严重忽视了的教育资源,这就是我们本地自身的教育资源。
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对过贵州的“落后”缺乏一个辩证的认识,把它绝对化了,好像我们已经穷得响叮当,一无所有,除了到处讨饭吃就别无出路了。
其实“落后”与“先进”都不是绝对对立的,总体上的落后,并不等于就没有先进的资源。
贵州是穷,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金娃娃”,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闹“抱着金娃娃讨饭吃”的笑话。
我们贵州教育历史上就有两个“金娃娃”,而且都很大,全国、全世界都很重视,就是我们自己视而不见。
一个是王阳明在修文办的书院,一个是抗战时期内迁到梅潭的浙江大学,这两次办学,都形成了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里面有很多宝贝,就看我们识不识宝,肯不肯下功夫挖掘。
其实,就是贵州大学自身,它也是在抗战时期兴办的,与浙江大学这样的内迁学校一起,在贵州现代教育史上创造了非常辉煌的一页。
建国以后的教育,尽管有许多失误,但也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六十年代我在安顺卫校、师范教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贵州的中等专业学校是办得不错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贵州的卫生、教育事业起了很大作用,但不知为什么这些年中专都不办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发掘本地的教育资源不仅是扩大资源范围,或许有更大的意义。
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
在班级中,学生们除了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支持。
因此,班级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为学生提供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首先,班级应该是一个相互尊重、互相支持的社区。
学生们应该明白,班级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相互尊重、协作、关心和支持的社区。
在这样的社区中,学生们能够发现并尊重彼此的差异,同时也能够彼此鼓励和帮助。
在这样的社区中,学生们可以放下心中的恐惧和忧虑,畅所欲言,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班级应该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健康的环境。
学生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健康与维护对于学生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班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尊重、信任、友爱、欣赏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是适合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的,可以让学生们感到身心舒畅和欢乐,从而将这样的正能量带到学习和生活中。
第三,班级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鼓励与激励的环境。
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这时候班级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会鼓励学生们坚持下去,在他们疲惫和不安的时候,班级就是一个后盾。
班级的老师和学生们可以相互激励、鼓励,共同战胜挑战,达成目标。
最后,班级应该是一个热爱生命、关注社会的环境。
班级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从而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更加关注社会,从而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公民。
因此,班级的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环境,开展一些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生动与复杂,以此启示学生增进人生的价值观。
总之,一个好的班级是有着良好文化氛围的,每个人都愿意尊重、欣赏和关爱别人,同时也渴望被别人尊重、欣赏和关爱。
班级抹平了不同学生的差异,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天赋和潜能,而不会因自己的背景和素质而受到限制。
如果我们让班级成为一个优美的“精神家园”,我们相信班级中每个人都将在自身的职业和人生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影响[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柱,是推动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动力。
大学精神的凝聚功能、文化引领和传承功能、净化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大学的决策文化、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和观念文化中充分体现出来,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科学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应在各领域和全过程大力弘扬大学精神,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人才提供坚实保证。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生精神成长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化塑造人、培养人,教会学生在社会较高层面上做人和做事。
大学教育实力的显现,不但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科研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于大学教育软实力的大学文化通过其核心——大学精神,对受教育的大学生精神成长全方位、全过程地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传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彰显大学办学的先进理念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模式、道德人格和心理健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学精神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健康人格是一个多维度历史性概念,受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但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应当是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格。
首先,具有自身内部的统谐性与完整性,即人格诸要素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同步协调发展,道德水准、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力等方面的品质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一致,心理系统诸要素之间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品质协调。
其次,具有自身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在主动适应社会健康需求中和谐,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主动体现个人能力存在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和谐,在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关系上和谐。
大学精神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主题——大学精神。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精神的家园。
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塑造品格,培养精神。
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它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今天,我将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1. 自由精神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是探索未知的世界。
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它要求我们不受束缚,勇于质疑,敢于创新。
在大学,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2. 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大学精神强调创新,鼓励我们在学术、科技、艺术等领域勇于突破,不断追求卓越。
创新精神要求我们敢于冒险,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宽容精神大学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是不同观点碰撞的舞台。
宽容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石。
它要求我们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善于沟通,共同进步。
在大学,我们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观点,共同营造和谐、包容的校园氛围。
4. 责任精神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地方。
责任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它要求我们对自己的学业、对社会、对国家负责。
在大学,我们要学会自律,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学精神的意义1. 塑造健全人格大学精神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塑造品格。
通过自由、创新、宽容、责任等精神品质的熏陶,我们能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
2. 促进个人成长大学精神是推动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
在这里,我们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沟通、敢于担当。
这些品质将伴随我们一生,使我们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3. 传承文化大学精神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这里,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优秀文化,学会欣赏、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 服务社会大学精神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石。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精神的熔炉。
在中国古代,大学乃是倡导儒家思想、弘扬礼仪文化的圣地,寄托着国家、民族的文化精髓。
如今,在当代社会中,大学文化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一个凝聚校园精神、熏染学生个性的重要舞台。
在大学里,不同的学校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往往源自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园精神的培育。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是每所大学都必须重视和努力做好的事情。
一、培育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大学精神,就是要弘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鼓励校园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而这种精神,应该是积淀着学校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能够激励学生、教师积极向上的向着目标前进。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和教师们都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硬实力的培养。
而培育大学精神,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弘扬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
大学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培养爱国之心,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弘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在学术、科技、文化等领域有所突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要弘扬助人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不仅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更要有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二、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大学文化是大学的个性,是学校的精神象征。
每所大学都应该有着明显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和教师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感受到学校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就是要打造学校独特的办学氛围,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要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
陈平原: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
陈平原: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文/陈平原(知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1931 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其《就职演说》中有一段话,近年常被引用:“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楼与大师,代表着办学的两大支柱:金钱与学问。
这两者都很重要,只不过世人偏重看得见的大楼,梅贻琦这才有必要强调大师的重要性。
某大学校长为了表示自己看问题更全面,提出:我们既需要大师,也需要大楼。
这是废话,梅贻琦主持清华时,也没说过不盖大楼。
这个话题,我想略微拓展。
当我们谈论“大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时,主要关注的是学问。
可大学除了博大精深的“学问”,还需要某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没能体现在考核表上的“精神”,更能决定一所大学的品格与命运。
在《大学排名、大学精神与大学故事》(《教育学报》2005 年1 期)一文中,我提到自己不喜欢“北大精神”、“中大精神”这样的提法,理由是:不相信有凝定不变的大学精神。
如果说真有“北大精神”、“中大精神”的话,那也是经由一代代师生的努力,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只要大学存在,她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未完成时——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添砖加瓦;而后人的努力,必定对原有的方向有所修正。
所以,我更愿意说大学传统,她比大学精神更实在些,也更好把握。
而且,一说传统,大家都明白,那是在培育过程中的,是没有定型的,还在不断发展。
这么说,并非认定大学可以没“精神”。
相反,我特别看重一所大学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一代代人的努力凝聚而成的某种特殊品格。
我只是反对将这种“精神”凝固,或者落实为校训,或者演变成为口号。
北大人喜欢引用鲁迅的话:“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这么引,其实有问题;此话还有前言后语,不该被省略。
1925 年12 月,北大学生请鲁迅为校庆二十七周年写文章,鲁迅于是写了这则《我观北大》,其中有这么一段:既然是二十七周年,则本校的萌芽,自然是发于前清的,但我并民国初年的情形也不知道。
大学精神的价值分析
大学精神的价值分析娄婧艺术系“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传递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
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传递和保留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
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用于今天。
由于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作为传统的教育的传递者——家庭,已经削弱。
因此,比起以前,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大学教育通过确立教育内容,对人类文化进行选择;对人类文化进行整理。
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更新人们的价值取向,改变思维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生。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而创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质。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大学文化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经过训练而谨慎的思考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
爱因斯坦更直接地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通过人们的实践,使理想变成现实的文化实体。
社会理想是社会需要的具体反映,这种需要是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并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
由于在文化积累方面的特殊优势,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弘扬大学生精神演讲稿
弘扬大学生精神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关于弘扬大学生精神的演讲。
大学生精神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自强不息、担当社会责任、助人为乐等。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质,是我们在求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展现的品质。
首先,大学生精神的核心是自强不息。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不断学习、成长和进步的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例如,我身边有一位同学,他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一系列的学术奖项。
这些荣誉不仅彰显了他的才能,也激励了其他同学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
通过他的努力,我们看到了自强不息的力量。
其次,大学生精神还包括担当社会责任。
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当积极投身社会,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力量。
无论是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还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我们都应当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大学期间一直关注环保问题。
然后,他组织了一支志愿者团队,定期清理河流和城市垃圾,以确保环境的美好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担当精神不仅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意识,也塑造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形象。
最后,大学生精神还包括助人为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例如,我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他摔倒在地,无法站起来。
当时,大家都匆匆走过,只有一个大学生停下来,给予了他帮助。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但它展现了大学生精神中的助人为乐的品质。
这种善举不仅传递了爱心,也激励了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人。
总结起来,弘扬大学生精神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责任。
自强不息、担当社会责任、助人为乐,这些品质将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充满活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大学生,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大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大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大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它是一个学习知识,提升自我文化,修养,技能的地方,大学是个育人之所。
相对于高中,大学学习环境相对较自由,学习方式也变化较大,所以高三式的高强度学习模式已不再适合即将步入大学的我们,所以要摸索出一套新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不过分紧张的学习,也不一味的放松,要做到劳逸结合。
同时既对专业知识认真学习,又还要在自身能力上不断提升。
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中可以把自己以前高中成功的学习方法和自己的习惯在进入大学后进行一次再塑,建立起新的学习规律和习惯。
此外我们还应有合理的的时间安排,在学习之余对自身能力提升不妨去参加学校社团活动,锻炼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没事泡一泡图书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然体育锻炼也不能少,强健的体魄不仅使人看上去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更是幸福生活,好好学习的有力保障。
要培养自己终身喜欢的一两个体育运动。
大学也会接触更多的人,这就要像孔子说的那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他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短处,不断提升自己,比自己优秀的人有很多,我们要正视这种差距,不盲目和他人比较,只和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努力更好,那就是进步,就跟长跑一样,如果你想追上前面的人,势必会乱了自己的呼吸,到最后便是越离越远。
大学也应该有自己的规划,计划,上至四年的总体规划如考研,考级等,下至每个月,每周,每日的计划,清晰的计划有助于我们明了自己要做什么,从而我们才不会一天迷迷茫茫,无所适从。
大学生是无世故,无功利的,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培养奋斗的精神;不仅要保持年轻人敢为天下先的个性,还要能脚踏实地的干。
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把握时代脉搏,争做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弄潮儿。
最后,大学四年是短暂的,我们终将会离开校园,愿大学这段美好的时光你我都能过得充实,饱满;愿我们以后回忆昔日大学感受的仍是那份青春与热血!。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学在培养学生、推动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追求与基本精神。
培育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大学文化个性的体现。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建立适应大学特点的价值观。
大学是学问的殿堂,是求知的圣地,是知识的集结点,因此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应以崇尚知识、尊重学问为基础。
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道德,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理性思维能力和学术独立性,让他们成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自主发展的人才。
大学还应该弘扬大学精神的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他们成为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才。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大学应该是思想碰撞的场所,是智慧交流的平台。
为此,大学需要打造一个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和教师广泛地交流思想,矢志于真理追求和学术探索。
大学还应该重视学术研究的导向引领,关注学术道德与纪律,保障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并且,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术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技能、丰富经验、增长才干。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弘扬大学文化个性。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需要通过特色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彰显。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竞赛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大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大学师生的共同努力。
大学教师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关键力量,他们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学术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学教师要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术造诣,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学生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目标,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大学是独立的、学术的和文化的机构,它不仅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还是一个弘扬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场所。
大学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大学使命的重要体现。
为了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每所大学都应该培育并弘扬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培育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实现自己使命和价值的必由之路。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文化,它是一种气质、一种信仰和一种价值观。
大学精神的培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所大学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发展历程,以及蕴含在自身文化传统中的思想精髓等因素,生成自己的大学精神,以此来引领大学的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的发展。
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大学对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理念和价值追求。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精神是“为着没有进展而大为反感(Mens et Manus)”,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工程和技术的应用;而牛津大学的大学精神则是“坚持真理,不懈追求(Dominus illuminatio mea)”,强调学术卓越和深入研究。
这些特有的大学精神,不仅成为了校园文化的象征,也引领了学校的方向和气质。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大学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优势,从中找寻到适合当前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隐藏价值。
例如,北大的大学精神是“爱国敬业、求是创新”,充分体现了北大一直以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提升人才素质的精神追求,并以“求是创新”为口号,积极推动学术和科技创新、深入探究和反思社会问题。
弘扬大学精神需要学校的全体师生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感悟,共同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全力推动大学文化的建设和特色形成。
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理念和行为方式。
在大学校园中,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凝聚了师生对于人生、对于学问、对于社会的认识和追求。
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精神是一座高耸于校园的精神灵魂之塔,它不仅指导着学校的各项工作,更是师生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大学精神则成为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标志和文化内涵。
大学:探索知识的殿堂,锻造未来的熔炉
大学:探索知识的殿堂,锻造未来的熔炉
大学,这座知识的殿堂,不仅是学生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圣地,更是他们锻造品格、塑造未来的熔炉。
在这里,学生们将经历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知识的殿堂,大学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技能。
通过参加课程学习、学术研究、实践活动等方式,学生们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同时,大学也是一个锻造未来的熔炉。
在这里,学生们将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
他们将在挑战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在机遇中把握自己的未来方向。
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等,学生们将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做好充分准备。
此外,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球视野。
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动态。
这些经历将有助于学生们拓宽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总之,大学是探索知识的殿堂,也是锻造未来的熔炉。
在这里,学生们将收获知识、锻炼能力、拓展视野,为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大学:青年人精神成长的故乡
六、哈佛学生是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5项能力
必须能够清晰而明白地写作 应该对认识和理解世界、社会和我们自身的方法具 有一种判断鉴别的能 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并在这 样的考虑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 了解并思考过道德和伦理问题,在做道德选择时具 有正确判断的能力; 在某些知识领域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逻辑思维:缺乏数学思维
马克思如是说
• 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充分应用数学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数学与思维
• 数学既是一种文化、是思想的体操,更是现代理性文化的核心
数学实力与国力
• 17-18世纪英国、法国,19世纪的德国及二战后的美国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逻辑思维:缺乏数学思维
数学与逻辑
• 一是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 二是应用的广泛性与描述的精确性。
四、中国大学批判:《师说》批判[2]
怎样解惑
• 孔子不过是一位学成者、“答疑解惑者”,而不是沟通者,启 迪者。而苏格拉底是启迪者。 • 苏格拉底名言:认识你自己,无知即罪恶,没经审视的生活是 不值得过的; •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孔子与苏格拉底
• 孔子是至圣先师 •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三、大学的本质:精神的象牙塔
7
如果说教育是生活的探险,研究是智力的探险,那么大学就是年青人 与年长者共同探险的故乡。
大学一直是引导人们面对他们时代的混乱的思想之家。
三、大学的本质:精神的象牙塔-西南联大
从长沙到昆明。行程3500华里,历时68天,徒步横跨湖 南、贵州,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
四、中国大学批判: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权力本位 • 权力本位导致大学独立性丧失,大学独立性丧失导致学 生独立人格的丧失。 应试教育 • 标准答案必然导致奴性教育。 当前状况 • 当前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依然是麻木、冷漠、自私、虚伪。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
培育大学精神彰显大学文化个性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大学共同的理想信念,更是塑造大学个性和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培育大学精神能够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变得独具一格。
本文将介绍大学精神的概念、培育大学精神的途径以及大学精神在形塑大学文化个性方面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
它包含着对教育和学术的热情和信仰,对知识、真理和创新的探索,强调学术自由、批判性思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它具有深刻的历史传承,也是大学独有的精神气质。
因此,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中最具个性的方面之一。
培育大学精神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大学应该提供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环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识探索者和创新者,而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者。
其次,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参与各种活动,如科技创新、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大学还应该注重学术自由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自由发表观点,开展学术研究并发表创新成果。
培育大学精神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更可以彰显大学文化的个性,赋予大学独特的文化气质。
大学精神是大学所特有的精神领域,表现出大学所特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在这个方面,不同大学的大学精神有着不同的个性色彩,不同大学的文化风貌也各具特点。
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的大学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调学生要勤奋努力,追求卓越,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其影响力不仅在于清华大学的学生成为国内外人才的代表,更在于清华大学虽然成长为一所顶级名校,但始终保持了一颗“豁达”的心态,不断开放、创新、交流。
这些都进一步彰显了清华大学独具的文化风格和价值观。
因此,培育大学精神对于塑造大学文化的个性非常重要。
大学应该从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积极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子。
同时,大学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使自己的大学精神成为独具一格的品牌,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应该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学校应该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科教兴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科技的生产力,是科技发展的“发动机”,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是提升国民经济、实现经济追赶的重要途径。
19世纪后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美国对英国、日本对美国和韩国对西欧的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事例,而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其重要原因。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的“永恒主题”便是让更多人接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
更高质量的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质量,既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人文精神,使之对历史与文化有感情、对传统与伦理有温情、对乡土与社区有热情,使之学会社会关怀。
这一切需要我们积极营造学校文化,用人类文明财富营造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学校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的方式。
这种价值观、态度和做事方式可以使一个学校保持相对长期的繁荣,也可以使一个优质学校停滞不前。
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哲学、学校价值观、学校道德、学校精神、学校标识、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校行为和学校形象九个方面,具有独特性、调节性、控制性及应变性等特征,它的形成对师生员工来说,将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的作用。
学校哲学是学校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学校全体教师员工所共有的对世界事物的最一般的看法,是学校用以指导教育、管理等活动的应用哲学。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哲学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其他内容,它的确立,成为学校全体教师员工为实现学校目标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并从这个基本信念中衍生出学校文化的其他内容。
学校价值观则是学校核心层及全体教师员工对学校教育活动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的看法,它主要指学校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学校价值观常常对学校的教育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学校精神的基本格调和整体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方向,同时还决定着学校道德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应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
2009-03-24 07:57:29 作者:李群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学毕业生踏入求职路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凸现出大学生的人格健全的重要性、情商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今天大学生的精神发育成熟吗?大学教育对他们的精神成长能起作用吗?大学教育究竟能带给他们什么?
动力缺失型学生值得关注
笔者从2003年来对本院每年入学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并结合其他大学对新生的调查,以及笔者对学生的作品分析和个别访谈,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是成长中的困惑和来到新环境中的暂时不适应,其中自卑、焦虑、强迫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不过,有一类大学生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有很多不良表现。
调查显示出,3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对人生观等问题没有认真思考过”;4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耐力”、“缺乏自信”、“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
总的来说,至少有30%左右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和乐趣。
大学生的动力缺失有以下几种表现:无所事事、沉迷网络游戏、整日昏睡、通过谈恋爱来解闷、不屑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任何活动、经常无故缺课、旷课、酗酒等,概括地说就是“三无”:未来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生活无乐趣。
消极、悲观、过于依赖,是目前大学生容易产生抑郁倾向的基本特点,其根本原因在于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没有生活的乐趣。
这类动力缺失型“三无”大学生是值得重视的大学生人群。
“三无”大学生的精神缺失,其重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人生目标的短浅和功利;二是大学教育的人文缺失,没能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精神支撑。
“精神成人”比专业技能更重要
我国有学者指出,一个年满18岁的大学生,从生物学和法学层面讲算是长大成人,但如果面对多元文化选择,到毕业时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抉择承担力,就不能算作精神成人。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首先表现在已具备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
有较好的诚信力,对人类有普遍的爱心、正直心,有良好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并已经内化为品格的文明的行为方式。
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其次表现在对自己和自己面临的外部世界有一个清醒、客观、全面的认识;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有自己独立的、稳定的、比较完善的价值判断
标准,不盲从,也不自我封闭,对自己负责,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的精神成人,还表现在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和内心矛盾,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有抗拒诱惑的能力,有不断进取的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学习能力。
总之,一个在精神上完全成熟的个体,应该是具备了人道主义精神、民主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的人,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所以说,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和促进这些20岁左右的青年在精神上成人。
人文教育促进精神成长
反观今天我国的很多高校,几乎成了学生就业前的岗前培训或考研辅导班。
如果说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考研和就业则是大学教育的指挥棒。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学=文凭=就业,学习被简化为文凭,学习的目标是找到工作而不是获得智慧。
由于现在的大学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各种学科很容易让人们专注于具体的细节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人生意义。
大学教育,比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并热爱真理和智慧。
大学的人文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脚下的路,还要让他们抬起头来,关注远方的天空,关注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
只有他们真正在精神上成人了,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也才能维护和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发展。
大学的人文教育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施,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通识类课程。
然而,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体系今天来看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也是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具体而言,这一核心课程改革有四大目标:培养全球性的公民;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
这四大目标,则以核心课程的方式显示出来。
所谓核心课程,是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的基础课,也就是通才教育的主干。
与现有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一新核心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而淡化在某一具体题目上的深度。
换句话说,就是求广不求深。
这里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大学要为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作实际的准备,而不仅仅是提供专业知识。
(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