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自己总结

合集下载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功效、用药规律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重要笔记总结。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失去疗效。

在配方中,应尽量选用兼顾主治和副
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上的作用。

功效可
以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等。

方剂的功效与其组成
药物的性能和配伍关系密切相关。

用药规律
在方剂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规律。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及掌握用药的时机和疗程等。

合理的用药规律能够提高方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药规律对于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方剂学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

具体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2.泻下剂
2.1寒下
11大承气汤
《伤寒论》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
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大黄生用、后下则泻下之力峻,久煎则泻下之力缓,“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12大黄牡丹汤
13大陷胸汤
2.2温下
14温脾汤
甘草助人参益气,又调和诸药
1.3扶正解表
8败毒散P
《小儿药证直诀》
“逆流挽舟”
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为君药
加生姜,薄荷少许,不分时服
9再造散
扶正而不留邪,发汗而不伤正
生姜需煨过,使其专事温脾,白芍用炒,使其凉血制燥而不碍汗
10加减葳蕤汤
薄荷为“温病宜汗解之要药”
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
4.2清营涼血
27清营汤
《温病条辨》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治宜咸寒清营解毒为主
水牛角镑片先煎
28犀角地黄汤
《备急千金要方》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2.3润下
15济川煎
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牛膝补益肝肾,壮腰膝,性善下行,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食前服
2.4逐水
16十枣汤
《伤寒论》
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方剂学的总结(还不错)

方剂学的总结(还不错)
桂枝汤,三勺。
桂枝汤,三芍。
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
太阳病误用温针
发汗过度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过多而发奔豚
桂枝15g、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加桂,(奔豚病退)。
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论»
太阳病误下腹痛
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者
桂枝、芍药18g、炙甘草、生姜、大枣
大黄丹皮桃仁川楝子甘草赤芍金银花蒲公英
大黄牡丹汤-冬芒+蒲金川草芍
阑尾清解汤
《急腹症手册》
急性阑尾炎热毒期
清热解毒,消肿通结。
发热恶寒或不恶寒,口干渴,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呕恶不能食,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或尿痛,舌红绛,苔黄腻或黄糙,脉洪大滑数或弦数。
大黄丹皮冬瓜仁蒲公英金银花川楝子木香甘草
《温病条辨》
暑温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暑温,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
莲翘
香薷散新加银翘,祛暑湿清热解表
5.小青龙汤★
《伤寒论》
外寒内饮证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
1.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伤寒论》
外感风寒表实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
麻黄杏甘桂。
麻黄心肝贵。
麻黄加术汤
《伤寒论》
风寒湿痹
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风寒湿脾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白术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①汗法:表证 ②吐法:涌吐③下法:有型实邪从下窍而出。

④和法: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两方面;消食和胃不属于和法,属于消法)⑤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⑥清法: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⑦消法:有形实邪缓消渐散。

⑧补法:补虚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必须有,不一定就一个君药,用量不一定最大)2.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制约君臣之毒③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一个方剂必须有君药,不一定就一个君药,用量不一定最大,可以没有臣、佐、使药。

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的增损:君药不变,加减方中药物(例:逍遥散+熟地→黑逍遥散)2.药量的加减: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改变方中药物的用量(例:四逆汤→重用附子与干姜→ 通脉四逆汤)3.剂型的变化: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例:理中丸→变汤剂→人参汤)四、剂型汤剂:吸收最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都比较方便散剂: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第二单元:解表剂 (表证、疾病初期)一、辛温解表1.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脉浮紧→❶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干妈贵姓) 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有麻黄就有平喘效果)2. 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有汗——脉浮缓❶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桂芍姜枣草)——桂:芍=1:1(桂枝芍药等量伍) ❷S+贻糖——小建中汤——桂:芍=1:2❸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芍=1:1 小建中汤:止痛——桂:芍=1:2❹调和营卫(独一无二)3. 大青龙汤 ——外有风寒,里有郁热(烦热)❶麻黄汤(风寒)+石膏(郁热)+生姜、大枣(调和) ❷麻黄汤+石枣姜 4. 九味羌活汤:❶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❷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肢体酸痛、口微渴)❸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原则 5. 小青龙汤:❶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制剂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资料:1. 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组方原则包括药物的选择原则、药物配伍原则、药物用量原则、药物用法用量原则等。

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相应的药物;药物配伍原则是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药物的相似配伍、相反配伍、相宜配伍等;药物用量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药物的用量;药物用法用量原则是指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2. 方剂的制剂方法:方剂的制剂方法包括煎煮法、浸泡法、蒸馏法、提取法等。

煎煮法是指将药材加水煮沸,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然后去渣留汁;浸泡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水中浸泡,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蒸馏法是指利用蒸馏设备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蒸馏出来;提取法是指利用溶剂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3. 方剂的药物相互作用:方剂中的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增效作用、抑制作用、拮抗作用等。

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药效相互增强;抑制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的药效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拮抗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相互抵消或减弱对方的药效。

4. 方剂的应用范围:方剂主要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疾病领域。

方剂可以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5. 方剂的评价指标:方剂的评价指标包括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质量评价等。

药效评价是指方剂的治疗效果,包括疗效、病情改善程度等;安全性评价是指方剂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质量评价是指方剂的药材质量、制剂质量等。

以上是方剂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虚寒呕吐证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大建中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虚寒腹痛
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5.2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回阳救逆
少阴病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五味子、半夏、麝香、生姜
5.3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易黄汤
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湿热带下
炒山药炒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8.安神剂
8.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重心安神,清热养血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归
8.2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虚烦不眠证
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天王补心丹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生地、人参、丹参、元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至宝丹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痰热内闭心包证
生乌犀角、麝香、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龙脑、金箔、银箔、牛黄、安息香
9.2温开
苏合香丸
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寒闭证
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末(无灰酒熬膏)、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黎勒、檀香、沉香、丁香、荜茇、乳香
10.理气剂
10.1行气
越鞠丸
行气解郁
4.2清营涼血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的组方、配伍和应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中医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方剂的分类、方剂的方义学、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等各个角度对方剂学进行。

方剂的分类方剂是根据临床需求,根据证候特点、药物属性、方剂的应用方式等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起来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种类繁多,能够分为方剂、散剂、丸剂、煎剂、炮制剂等几种类型。

其中,丸剂是将药粉用药材作为基材制成的药物,煎剂是在中药煎煮器中煮煎制成的药物。

炮制剂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另外,还有根据剂型、功效、用药方式等要素对方剂进行分分类。

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服方剂、外用方剂、注射剂等类型。

根据功效不同,方剂可分为解表汗剂、清热剂、补气益肺剂、化痰止咳剂、润肠通便剂、止血剂等多种类型。

根据使用药物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剂、复方药方剂等类型。

方剂的方义学方义学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方剂的适应证、治疗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

方剂的成方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组配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的成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证候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组配,达到治疗作用。

如解表剂用于感冒、风热、伤寒等表证,清热剂用于热毒、热病等证候。

根据药性配伍方剂应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等特性进行配伍,而不是随意组配。

如阴阳药物、寒热药物等不应随意搭配,需进行药物调和。

根据用药数量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用药量的调整。

根据用药时间配伍方剂的用药时间要根据证候的轻重、疾病进展情况等进行调整。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是指在组成方剂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达到方剂的有效组合。

方剂的配伍不仅是药物性质配伍,而且还涉及药物制法、用量、用法等。

方剂学的总结(还不错)详解

方剂学的总结(还不错)详解
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
陈梗芥前百菀(买)止嗽草。(百草苑陈桔芥前)
陈更借钱百万(买)止嗽草。
金沸草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风邪犯肺证
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麻黄桑白皮紫苏子杏仁赤茯苓陈皮炙甘草
夏旋甘麻药芥前。
夏旋干妈要借钱。
1.2辛凉解表
三拗杏姜甘黄。
山妞杏将干黄。
华盖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
肺感风寒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肺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呷有声,脉浮者
覆花麻黄前胡荆芥穗甘草半夏赤芍药生姜枣
陈桑苏杏,茯麻甘华盖散。
陈山苏醒,服麻甘华盖散。
2.桂枝汤★
《伤寒论》
外感风寒表虚证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加芍药,(腹满时痛消)。
3.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防芷芩芎草地苍,
细飲九味羌活汤。
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羌活胜湿汤
《此事难知
》张元素方
祛风胜湿止痛
祛风胜湿止痛
气虚外感证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人参
(败毒)前川羌荷壳,桔草独羌胡人茯
(摆渡)前川江河俏,结草独将胡人伏。
荆防败毒散
《摄生众妙方》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药剂学 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 概述
细目一 方剂与治法 要点一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 要点二 常用治法: 清·程钟龄 《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解表剂】 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 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 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 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一 方剂配伍的目的: 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如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等。 *要点二 方剂的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的涵义: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1. 引言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等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中药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学习方剂学的过程,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2.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容方剂学是指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用药规律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包括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经方学研究古代医籍中的方剂,处方学研究中医药临床处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和特点,药物学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3.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系统地学习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其次是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实验和临床实践,掌握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药物的配伍原则。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临床病例的分析,加深对方剂学理论的理解。

4. 方剂学的重要性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方剂是中药的核心形式,通过合理配伍和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也对方剂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5. 学习方剂学的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阅读方剂经书,理解方剂的命名规则和组成原则。

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方剂的制备和炮制,掌握了一些常用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使用方法。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对方剂进行临床应用,了解了方剂的临床效应和注意事项。

6.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挑战方剂学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方剂学需要与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高方剂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另外,方剂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临床病例支持,这也需要研究者的努力和合作。

7. 对方剂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方剂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

未来,方剂学将更加注重方剂的个体化,通过基因检测和个体差异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剂选择。

2024年方剂学学习体会(2篇)

2024年方剂学学习体会(2篇)

2024年方剂学学习体会2024年,我作为一名学习方剂学的学生,经历了许多宝贵的学习经验和体会。

方剂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和学习方剂,我深入了解了方剂的应用原理和临床疗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方剂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学习方剂学让我对中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逐渐了解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我学会了识别和辨别各种中药材,并了解了它们的药性与应用。

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中药知识,也为我将来临床实践中的方剂应用提供了基础。

其次,学习方剂学让我更加了解中医诊断治疗的方法。

方剂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学习方剂学就是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配伍合理的中药材,制成适应病情的方剂。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明白了在中医诊疗中,病因、病机、病变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重要性。

这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将来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

另外,学习方剂学也让我关注到了方剂的临床应用。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它以其丰富的经验和疗效取得了许多临床实践中的成功。

通过学习各种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临床应用经验,我能更好地理解其应用的原理和疗效。

例如,学习了《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我了解到不同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组合,这为我将来在临床中遇到各种疾病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同时,学习方剂学还加深了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独具特色。

通过学习方剂学,我了解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医学的其他学科和理论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完整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方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以及方剂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让我更加珍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为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动力。

最后,学习方剂学给我提供了机会和平台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方剂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探索的领域,每个方剂学者都有机会为中医药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

大学方剂学心得技巧大学方剂学是中医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药物配伍规律和应用技巧等。

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药材、方剂的知识,并且需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配伍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分享一些大学方剂学的心得和技巧。

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学方剂学是建立在中医药理论和中药学基础上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对中医药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要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常用中药药材的特点和配伍规律等。

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方剂学的知识。

2. 多读经典方剂书籍:中医药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方剂经验和知识。

我们要多读一些经典的方剂书籍,比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书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方剂经验和应用技巧,对我们学习方剂学非常有帮助。

通过阅读经典方剂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方剂的起源、应用经验和疗效等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学习方剂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多做实验和临床实践: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实验和临床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配伍能力和临床运用能力。

在大学期间,我们可以参加学校的实验课程和临床实习,亲自参与方剂的研制和应用,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方剂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研究一些方剂的临床应用,积累一些实践经验。

4. 熟悉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组方原则是方剂学的基础和核心,掌握好组方原则对我们合理配伍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的组方原则包括四气、五味、六药性、七情调理、八术方剂等。

我们要逐渐熟悉这些组方原则,并且学会灵活运用,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的方剂组方。

5. 并重理论与实践: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认识到理论只是指导,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的学习,了解方剂的各种原理和规律,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

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方剂的疗效和应用技巧。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第一节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第二节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发病急,传变快。

容易搏结气血、蕴而成毒)第三节扶正解表第二章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第二节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第三节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干燥,坚涩难出,身热口干,舌燥津少等。

第四节逐水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主要表现为胸水、腹水、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

第五节攻补兼施第三章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等。

第二节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第三节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呕吐下利等证。

第四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青蒿 黄芩 淡 竹茹 姜半夏 赤茯苓 生枳 壳 广陈皮 碧 玉散(滑石 甘 草 青黛) 槟榔 厚朴 草 果仁 知母 芍 药 黄芩 甘草
无枳 朴治“燥 实”
“增水行舟”之法
湿热郁 结之肠 痈初起
治则“六腑以通为用”
大陷胸汤《伤 寒论》
泻热逐 水破结
水热互 结之结 胸证
胸膈疼痛,或脘腹疼 痛,疼痛从心下至少 腹不可近,心中懊侬, 烦躁,短气,头汗出, 日晡发热,舌上燥而 渴,舌红苔黄腻,脉沉 紧 便秘,或久利赤白,腹 痛,手足不温,苔白, 脉沉弦 便秘腹痛,或胁下偏 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猝然心腹胀痛,痛如 锥刺,气急口噤,大便 不通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苔微黄,脉浮涩 大便艰难,以及年老 和产后血虚便秘,舌 燥少津,脉细涩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 沉涩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 痞硬,干呕短气,胸背 掣痛不得息;一身悉 肿,尤以身半以下甚 肿,腹胀喘满,二便不 利,苔滑,脉沉弦 下利清水,或大便秘 结,脘腹胀满,腹痛拒 按,身热口渴,神倦少 气,甚则循衣撮空,神 昏肢厥,舌苔焦黄或 焦黑燥裂,脉虚
温脾附子与干姜 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 温通寒积振脾阳
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大黄附子细辛汤 寒积腹痛便秘方 冷积内结成实证 功专温下妙非常
济川煎★《景 岳全书》 2.4 逐水 十枣汤★《伤 寒论》 2.4 攻补兼施 黄龙汤《伤寒 六书》 3.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伤寒论》
攻逐水 饮
桂枝 芍药 炙 甘草 生姜 大 枣 麻黄 桂枝 芍 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半夏 五味子 羌活 防风 苍 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 芩 甘草 紫苏叶 香附 陈皮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 仁 甘草 生石 膏 生姜 大枣 紫苑 百部 桔 梗 荆芥 白前 甘草 陈皮 金银花 连翘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 豉 牛蒡子 麻黄 石膏 杏 仁 甘草 桑叶 菊花 杏 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甘草 苇 根 柴胡 葛根 甘 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 梗 生姜 大枣 升麻 葛根 芍 药 甘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一、解表剂1、辛温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又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桂三芍)治风寒虚,芍药甘草姜枣同,发汗解肌调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桂姜麻黄芍药同。

-外寒内饮九味羌活(汤)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外感风寒湿兼有里热证香苏散用陈皮草,理气和中散风寒。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前胡甘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风邪犯肺证2、辛凉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辛凉透表又解毒。

-温病初起麻杏石甘(汤)清肺热,辛凉宣泄平咳喘。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疏风宣肺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风温初起柴葛解肌(汤)羌芷芍,膏芩桔草姜枣同,邪在二阳热势张,解肌清热双解方。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升麻葛根(汤)用芍草,解肌透疹效果好。

-麻疹初起3、扶正人参败毒(散)茯苓草,枳桔柴前独羌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气虚外感风寒湿,益气解表散风湿。

参苏饮中葛夏前,陈桔枳苓草木香,气虚外感内有痰,益气化痰兼理气。

加减葳蕤(汤)草白薇,豆豉桔枣葱薄荷,滋阴解表又发汗。

-阴虚外感风热证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治少阴。

二、泻下剂1、寒下大承气汤用大黄,芒硝枳实加厚朴,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治腑实。

去硝名曰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枳朴黄,轻下热结治腑实。

调胃承气(汤)硝黄草,缓下热结治燥实。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脓未成,泻热破瘀散结肿。

大陷胸汤治结胸,芒硝甘遂大黄供,心坚硬满便难通,泻热逐水为峻剂。

2、温下温脾(汤)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温补脾阳攻冷积,冷积久痢自尔康。

-寒积腹痛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里散寒泻积滞,功在温下妙非常。

-寒积腹痛3、润下麻子仁丸脾约方,枳朴杏仁芍大黄,润肠泻热又行气,津伤便秘服之易。

济川(煎)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少肠中燥,温肾益精便自通。

-肾虚便秘4、逐水十枣汤攻逐水饮,大戟甘遂与芫花,咳唾引痛心下痞,实水身肿效无差。

-悬饮、水肿5、攻补兼施黄龙汤用大承气,三桔人参与归齐,阳明腑实气血弱,补益气血兼清热。

三、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少阳方,黄芩半夏人参三。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大柴胡汤枣大黄,半夏枳芩白芍姜,往来寒热心下满,和解泄热表里方。

蒿芩清胆(汤)碧玉须,陈枳茯苓夏竹茹,少阳热重痰挟湿,清胆利湿痰自除。

(碧玉散:六一散+青黛)-少阳湿热证达原饮用槟草果,厚朴芍芩知母草,开达膜原辟秽浊,瘟疫疟疾服之安。

2、调和肝脾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透邪解郁理肝脾,专治阳郁成厥逆。

逍遥散用归芍柴,术苓甘草姜薄偕,疏肝健脾和营血,肝郁血虚脾弱良。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补脾泻肝治泄泻。

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芩连人参三。

(干姜)开结除痞又降逆,痞满吐利用此方。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水热互结痞证。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三两)加大炙甘草量(四两)-胃气亏虚痞证。

四、清热剂1、清气分热白虎(汤)膏知甘草粳,热盛伤津口大渴,清热生津有奇功。

-阳明气分热盛证竹叶石膏汤,参粳半叶麦草膏,清热生津又益气,暑热烦渴脉虚寻。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2、清营凉血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邪热传营阴血伤,清营透热养阴血。

犀角地黄(汤)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血丑斑。

解毒凉血又散瘀,热入营血服之安。

3、清热解毒凉膈(散)硝黄栀子翘,芩草竹叶薄荷饶,泻火通便清上下,胸膈热聚燥实消。

-上中二焦火热证普济消毒(饮)芩连鼠(牛蒡子),玄参甘桔蓝根侣,升柴马勃陈连翘,薄荷僵蚕大头瘟。

防风通圣(散)硝黄草,荆麻薄荷膏芩翘,术桔栀滑归芎芍,疏风泻热能通便。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仙方活命(饮)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皂刺酒煎佳。

-痈疡肿毒初起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泻火解毒治火毒。

-三焦火毒热盛证清瘟败毒(饮)犀角汤,白虎解毒去粳柏,再加玄桔翘竹叶,凉血泻火气血清。

4、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来,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挑。

(龙车通黄山,当地泻柴草)左金(丸)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清肝泻火又降逆。

清胃散用升麻连,生地归身牡丹全。

清胃凉血治牙痛,颊肿口臭与牙宣。

-胃火牙痛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

胃热阴虚玉女愁。

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

调和气血又解毒,湿热痢疾自尔康。

白头翁汤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与秦皮,清热解毒兼凉血,热毒陷血此方最。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解表清热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协热下利导赤(散)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心经火,清心养阴又通淋。

-心经火热证泻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泻肺清热止咳喘,肺虚伏火气喘急。

-肺热喘嗽证苇茎汤治肺痈方,桃仁瓜子苡仁襄,清肺逐瘀又排脓。

5、清虚热青蒿鳖甲(汤)地知丹,夜热早凉无汗者,养阴透热服之安。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清骨散主银柴胡,蒿秦知连鳖草骨,阴虚骨蒸劳热证,清虚热来退骨蒸。

-虚劳发热当归六黄(汤)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固表止汗又滋阴。

-阴虚火旺盗汗五、祛暑剂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暑伤气分轻清剂,祛暑清热预防先。

三物香薷(散)豆朴先,祛暑和中又化湿,阴暑外寒内湿治。

六一散中滑石草(6︰1),祛暑利湿基本方。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银翘豆朴)。

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透表。

桂苓甘露(散)滑石膏,泽术寒水二苓草,祛暑化气又利湿,发热烦渴吐利消。

清暑益气汤:西斛荷叶翠,麦黄(连)知粳草,养阴又生津。

-暑热气津两伤证六、温里剂1、温中祛寒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祛寒健脾兼补气。

-脾胃虚寒证小建中汤,桂枝汤倍芍加饴糖,温中缓急,虚劳里急能补虚。

-虚劳里急证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寒疝冲起有头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虚寒腹痛吴茱萸汤人参枣,更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温中补虚又止呕。

(吴姜大人)-虚寒呕吐2、回阳救逆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用此方。

-少阴病回阳救急(汤)桂麝香,四逆五味六君煎,三阴寒厥脉复生,益气生脉用此方。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细辛通草去生姜,血虚寒厥手足寒,养血温经又通脉。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生姜大枣同,益气和血又通痹,专治血痹肌肤麻。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温阳补血又通滞。

-阴疽七、补益剂1、补气四君子汤补中气,参苓术草健脾胃。

-脾胃气虚证六君子(汤)祛痰止呕,四君加陈皮半夏。

-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异功散行气和胃,四君子汤加陈皮。

-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参苓白术(散)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脾虚夹湿证补中益气(汤)芪术陈,升柴参草与归身,升阳举陷益中气。

玉屏风散表虚方,芪术防风防自汗,益气固表又止汗。

完带(汤)参山(打)柴草,陈芍芥前(买)二术。

化湿止带补脾气,脾虚带下自尔康。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生脉(散)麦味与人参,补气生津敛阴汗,少气汗多口干渴。

2、补血四物(汤)地芍与归芎,补血调血基本方。

-营血虚滞证当归补血(汤)又补气,黄芪当归五比一。

-血虚发热证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气血双补炙甘草汤桂姜参,麦冬生地大麻仁,阿胶大枣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阴阳气血并补八珍汤补益气血,四君四物加姜枣。

-气血两虚证4、补阴六味地黄(丸)益肝肾,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

-肾阴虚证大补阴丸知柏(熟地)黄,龟板脊髓蜜成方,滋阴降火治真水。

-阴虚火旺证左归(丸)地山山枸杞,菟丝鹿龟与牛膝。

-真阴不足证一贯煎:沙枸麦地当子得一贯。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5、补阳肾气丸主肾阳虚,六味地黄加附桂。

-肾阳不足证右归(丸)地山山枸杞,菟丝鹿归仲附桂。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6、阴阳双补地黄饮子山茱斛,苁蓉巴戟麦附桂,五味菖远苓薄荷,再加姜枣治喑痱。

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人参杞,滋阴补精又壮阳,治在阴阳精血少。

七宝美髯(丹)益肝肾,乌发壮骨精血虚。

八、固涩剂1、固表止汗牡蛎散中有黄芪,浮麦麻黄根最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敛汗有奇功。

2、敛肺止咳九仙散中乌梅参,贝母桑皮与桔梗,粟壳五味阿胶科,敛肺止咳又益气。

-久咳肺虚证3、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诃粟壳,肉蔻当归桂参芍,术木香甘为涩剂,久泻久痢(脾肾虚寒)早煎尝。

温补脾肾能涩肠。

四神(丸)骨脂与吴萸,肉蔻五味加姜枣,温补脾肾又止泻,五更泄泻最相宜。

4、涩精止遗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龟甲入,菖蒲远志当归合,补肾宁心健忘除。

-心肾两虚之尿频,遗尿,遗精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芡莲子须龙牡蛎,补肾涩精止滑遗。

-肾虚遗精5、固崩止带固冲汤中用术芪,萸芍海蛸茜草施,龙牡倍子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

益气健脾又固冲。

易黄(汤)白果与芡实,车前黄柏加山药,能消带下粘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九、安神剂1、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镇心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泻火滋阴可安神。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2、滋养安神酸枣仁汤失眠方,川芎知母茯苓甘,心悸盗汗肝血虚,除烦养血清虚热。

-虚烦不眠证(肝血不足,阴虚内热)天王补心(丹)柏枣仁,二冬生地与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甘麦大枣汤养心,妇人脏躁服之安。

十、开窍剂1、凉开安宫牛黄(丸)与麝香,角芩连栀郁冰片,朱珍雄黄蜜丸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安宫牛黄开窍方,清热豁痰又解毒。

-邪热内陷心包证紫雪(丹)治热陷痉厥,清热止痉又安神。

-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至宝丹治痰热闭,清热化浊又解毒。

-痰热内闭心包证2、温中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襄,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徨。

苏合香治寒闭,砂术犀九香冰茇诃。

十一、理气剂1、行气越鞠(丸)治六般郁,香附芎苍栀子曲,行气解郁痛闷平。

-郁证半夏厚朴(汤)茯姜苏,痰凝气滞梅核气,散结降逆又化痰。

-梅核气(痰气互结)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厚朴胸痹方,通阳散结又理气,胸痹气结心痛安。

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等分酒调服,疏肝泄热行气血。

-肝郁化火证厚朴温中(汤)用陈草,干姜草蔻苓木香。

寒湿腹胀痛莫当,温中行气兼燥湿。

-寒湿气滞证天台乌药(散)香楝槟,茴香巴豆良姜青,行气疏肝散寒痛,寒凝肝脉疝气停。

-小肠疝气暖肝煎中茴肉桂,乌药沉香苓枸归,下焦虚寒疝冷痛,温补肝肾又行气。

-肝肾虚寒证2、降气苏子降气(汤)半夏归,前朴肉桂姜草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祛痰止咳兼纳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