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理 化 学 课程教案 - 安庆师范学院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化学讲课教案

大学物理化学讲课教案

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常见物理化学实验技术。

教学难点:1. 物理化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内容:一、引言1. 物理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物理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1. 系统与外界、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2. 状态与状态变量、状态方程。

3.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4. 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

三、物理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 热力学方法: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应用。

2. 动力学方法: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3. 相态平衡方法:相平衡曲线的绘制与分析。

四、物理化学实验技术1. 热力学实验:热容、热导、热效应等实验。

2. 动力学实验:反应速率、反应机理等实验。

3. 相态平衡实验:相平衡曲线、溶解度等实验。

五、物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 能源转换与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能源转换与利用中的应用。

2. 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在材料制备、性能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3. 医药领域:药物释放、生物膜等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实际案例,引出物理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 强调物理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讲授1. 详细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系统、状态、状态变量等。

2. 介绍物理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等。

3. 讲解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如热力学实验、动力学实验等。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物理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分析案例中的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

四、实验演示1. 演示物理化学实验,如热力学实验、动力学实验等。

2. 分析实验数据,讲解实验结果。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教案:物理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2. 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 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巧;4. 物理化学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教学步骤:第一课:物理化学概述1. 引入物理化学的概念和意义;2. 介绍物理化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3. 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第二课:物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 介绍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器材;2. 讲解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3. 演示物理化学实验的常见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三课: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1. 介绍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方法;2. 讲解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3. 演示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第四课:物理化学实验设计与报告1.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设计;2. 指导学生撰写物理化学实验报告;3. 评价和讨论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报告。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演示:通过演示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

3. 实验设计与报告: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评价方法:1.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和技巧;2. 实验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3. 实验设计与报告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报告撰写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化学教材;2. 实验设备和器材:如量筒、天平、分析天平等;3. 实验化学品:如溶液、固体试剂等;4. 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演示。

教学辅助工具: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2. 实验操作视频:用于演示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用于演示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一、引言教案内容:1.1 物理化学的定义1.2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1.3 物理化学的应用领域1.4 教案目标与要求教案章节:二、基本概念教案内容:2.1 物质的量2.2 状态量与状态方程2.3 热力学第一定律2.4 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章节:三、化学平衡教案内容:3.1 平衡态的定义3.2 平衡常数3.3 化学反应速率3.4 化学平衡的计算与调控教案章节:四、化学动力学教案内容:4.1 反应速率定律4.2 反应机理与步骤4.3 活化能与活化理论4.4 化学动力学的应用教案章节:五、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内容:5.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5.2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5.3 晶体结构与性质5.4 教案目标与要求教案章节:六、相平衡教案内容:6.1 相与相律6.2 单相系统的相平衡6.3 多相系统的相平衡6.4 相平衡的应用与实例教案章节:七、电解质溶液教案内容:7.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7.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7.3 离子强度与离子积7.4 电解质溶液的相平衡与性质教案章节:八、胶体与界面化学教案内容:8.1 胶体的定义与性质8.2 胶体的稳定与聚沉8.3 界面活性剂与界面现象8.4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应用教案章节:九、化学热力学教案内容:9.1 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9.2 化学势与化学反应的方向性9.3 热力学与化学平衡的关系9.4 化学热力学的应用教案章节:十、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教案内容:10.1 核磁共振(NMR)10.2 质谱(MS)10.3 红外光谱(IR)与拉曼光谱10.4 X射线晶体学与电子显微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算是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解物质的量的本质、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对于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二、状态量与状态方程:状态方程是热力学的基础,理解并能运用状态方程描述系统的状态变化是学习热力学的重要环节。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基础,掌握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化学反应过程非常重要。

2024年度-物理化学全册电子教案

2024年度-物理化学全册电子教案

28
拓展延伸:前沿领域介绍及挑战性问题探讨
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探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制备 方法以及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 应用前景。
生物物理化学
介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以 及生物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如 蛋白质折叠、DNA复制等。
能源转化与存储
分析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的转化与存储技术,以及新型电 池、超级电容器等能源存储器件 的原理与应用。
分子晶体
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熔 点低、硬度小,具有各向异性 。
原子晶体
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 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导电性 差等特点。
金属晶体
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 ,具有导电、导热、延展性等
特性。
25
非晶体材料简介及发展趋势
非晶体材料概述
非晶体材料指内部结构无序的固 体材料,与晶体材料相比,缺乏 长程有序性。
原电池工作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包括负极氧化、正极还原、离子迁移和电 子传递等过程。
电解池工作原理
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电解质发生电解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包括阳极氧化、阴极还 原、离子迁移和电子传递等过程。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
原电池是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而电解池需要外加电压才能发生反应;两者都涉及电极反 应和离子迁移,但方向和驱动力不同。
1 2
热力学能
系统内能的变化量,与做功和热量传递有关。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ΔU = Q + W,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外界对 系统传递的热量与系统对外界做功之和。
3
热量与功
热量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温差而传递的能量, 功是系统与外界之间由于力作用而传递的能量。

大学课堂物理化学讲课教案

大学课堂物理化学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难点:1. 物理化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2. 复杂物理化学现象的解释和理论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物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1. 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能量守恒定律。

2.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ΔU = Q + W。

3. 分析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等压过程、等体积过程、等温过程等。

三、实验技能和方法1. 介绍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称量、量取、加热、冷却等。

2. 讲解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3. 介绍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平均值、标准偏差、相关系数等。

四、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典型的物理化学实验:等压过程实验。

2. 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六、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2. 强调物理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理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使学生掌握了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

在案例分析环节,通过具体实验的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课堂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 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1.2 课时安排:本章共5课时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1.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2.1 引言: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2 第一节基本概念:物质的量、状态、相等、平衡等概念的解释。

2.3 第二节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4 第三节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化学动力学等基本概念。

2.5 第四节溶液:溶液的性质、浓度、稀释、渗透压等概念。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3.3 互动教学法: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化学的重要性。

4.2 讲解基本概念:清晰地讲解本节课的重点概念。

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物理化学的应用价值。

4.4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5 总结本节课:回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5.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5.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6.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6.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7.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7.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7.3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八、拓展阅读8.1 推荐学生阅读与本章内容相关的物理化学教材、论文或科普文章。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教案:物理化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物理化学中的第一章节,主要内容有: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压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

4.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了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5.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压力的作用效果,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温度计、压力计、体积计、物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等。

2. 概念讲解:讲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压力计、体积计等教具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物质的质量、体积等信息,计算物质的量。

5. 定律讲解: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温度:定义、计量单位、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 压力:定义、计量单位、作用效果。

3. 体积:定义、计量单位。

4. 物质的量:定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5.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物质的量已知某种物质的质量为50克,密度为1.0克/立方厘米,求该物质的体积。

答案:该物质的体积为50立方厘米。

2. 题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为20克,物质量为30克,求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03 化学动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影响因素
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速率方程与速率常数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建立速率方程,求得速率 常数。
碰撞理论与活化能概念
碰撞理论
分子间发生有效碰撞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频率 与分子浓度、温度、活化能等因素有关。
《物理化学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热力学基础 • 化学动力学基础 • 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 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 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物理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物理化学定义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变化之间关系的科学,探讨物质的结构 、性质、能量转化以及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等问题。
表面现象与胶体
涉及表面张力、润湿现象、弯 曲液面的附加压力、胶体等内 容。
拓展延伸:前沿领域介绍
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探讨纳米尺度下物质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如量子尺寸效 应、表面效应等,以及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 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如何减少化学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发展绿色合成 方法和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吸附作用及其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01
吸附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吸附作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物理吸附是由分子间力
引起的,吸附热小且容易脱附;化学吸附则涉及电子转移或共有,吸附
热大且不易脱附。
02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及意义
吸附等温线描述了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随平衡压力变化的关系。常见

物理化学教案(下册).

物理化学教案(下册).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物理化学》精品课程系列资料《物理化学》教案院(系、部)化学与环境科学系教研室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教研室课程名称物理化学授课对象化学本科,××班授课时间~学年第学期授课地点主讲教师教师职称使用教材南大《物理化学》第五版(下)一、课程名称物理化学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说明《物理化学》课程是师范类学校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内容上分为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以及胶体与大分子溶液五大部分,按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极与极化、化学动力学基础、界面现象以及胶体分散系和大分子溶液的顺序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每章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例题和习题训练。

本教案仅作为物理化学理论课讲授和实习课的指导性参考资料。

本着培养合格药学生的目的,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

五、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必需认真地备课。

写出讲稿和教案。

熟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物理学和高等数学等课程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必需研究和学习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教学生如何学习,激发其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既注重教书,又注重育人。

六、选用教材(1)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五版(2)在以上教材基础上自制的电子教案七、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极与极化、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化学动力学基础(二)以及界面现象等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1.1 课程定位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程内容(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2)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3)电化学;(4)胶体与界面化学;(5)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2 教学安排每个教学内容安排2-4个学时,共计32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装置和仪器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占总评的40%。

4.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技能考核,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推荐使用《物理化学》(第五版),作者:王士录、李志贤。

5.2 实验设备热力学实验装置、电化学实验装置、胶体实验装置等。

5.3 辅助资料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程。

6.2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6.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4 实验操作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程。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一、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物质的量与质量2.1 物质的量定义、单位、计算方法,如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单位、摩尔质量等。

2.2 质量守恒定律原理、应用,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等。

三、温度与热量3.1 温度的概念与计量温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开尔文、摄氏度等)及转换关系。

3.2 热量与热传递热量的概念、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及热量计算方法。

四、压力与体积4.1 压力的概念与计量压力的定义、计量单位(帕斯卡、大气压等)及转换关系。

4.2 体积与容积体积的概念、容积的计量单位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如球体、立方体等。

五、气体定律5.1 波义耳-马略特定律定律的表述、应用及实验验证。

5.2 查理定律定律的表述、应用及实验验证。

5.3 盖-吕萨克定律定律的表述、应用及实验验证。

5.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应用及实验验证。

《物理化学教案》六、溶液的浓度与稀释6.1 溶液的定义与组成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6.2 浓度的表示方法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

6.3 溶液的稀释稀释定律、溶液稀释的计算方法。

七、化学平衡7.1 平衡态的定义平衡态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7.2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表达式及其计算方法。

7.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八、化学动力学8.1 反应速率的定义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8.2 反应速率定律反应速率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8.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九、电化学9.1 电化学基本概念电化学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

详细内容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作用原理。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装置、演示文稿、黑板。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思考。

2. 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讲解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影响因素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7. 知识拓展: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药、环保等。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速率2. 定义:化学反应速率 = 反应物浓度变化量 / 时间3.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等4.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2)分析题: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化学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例如,增加反应物浓度、提高温度、加入催化剂等,均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但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物理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物理化学的实际应用举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理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理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讲解物理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分析物理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气象、材料、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1.5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物理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物理化学应用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2.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使学生能够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采用例题解析法,分析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

2.4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通过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方法。

2.5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计算。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定义和表达式。

使学生能够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定义和表达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实际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定义和表达式。

采用例题解析法,分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实际应用。

3.4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讲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定义和表达式。

通过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方法。

3.5 作业与评估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计算。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程度。

大学物理化学讲课教案设计

大学物理化学讲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2)了解物理化学在化学、材料、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3)学会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3)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提高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3)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2. 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等分支学科;3. 物理化学在化学、材料、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2)阐述物理化学在化学、材料、生物、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2. 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1)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熵等;(2)动力学:反应速率、活化能、碰撞理论等;(3)电化学:电化学基本原理、电池、电解质等;(4)表面化学:表面张力、吸附、胶体等。

3. 案例分析(1)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和方法。

4. 实验教学(1)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讨论与总结(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2)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回答问题情况等;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总结等;3. 案例分析: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2. 课时安排:每章4课时,共20课时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 第一章:绪论物理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与任务2. 第二章:物质的量与状态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状态及其表示方法3. 第三章:温度与热量温度的概念与计量热量传递的规律4. 第四章:压力与体积压力的概念与计量体积与密度的关系5. 第五章:化学平衡平衡态与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与计算1. 难点一:物质的量的计算解决策略: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难点二:热量传递规律解决策略: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

3. 难点三:化学平衡计算解决策略: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平衡常数概念进行化学平衡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知识。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动画等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六、第六章:动力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反应速率方程与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与活化理论1. 难点一: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的确定解决策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让学生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 难点二:活化能与活化理论解决策略:利用图解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活化理论在化学反应动力学中的应用。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

物理化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化学》教材第四章“化学平衡”,具体内容为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相互关系,包括勒沙特列原理、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勒沙特列原理和平衡常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勒沙特列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平衡常数的计算。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相互关系,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演示用化学反应装置。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关系。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定义,引入勒沙特列原理和平衡常数,阐述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与操作(20分钟)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关系2. 勒沙特列原理3. 平衡常数4. 例题及解答5.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2)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分析实验现象。

2. 答案:(1)平衡常数 K = [C][D] / [A][B](2)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当温度、压力等条件改变时,系统会自动调整,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勒沙特列原理的理解与应用2. 平衡常数的计算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一、勒沙特列原理的理解与应用1. 解释勒沙特列原理的基本原理,即系统在受到外界条件影响时,会自动调整反应方向,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2024年物理化学教案

2024年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物理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与能量品质3.化学平衡:反应的方向与限度4.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与机理5.相平衡与相变:物质的聚集状态与转化6.电化学:电子转移与电能转化7.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界面现象与分散系统8.统计热力学: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4.讨论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5.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安排1.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2.热力学第二定律:2学时3.化学平衡:2学时4.化学动力学:2学时5.相平衡与相变:2学时6.电化学:2学时7.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2学时8.统计热力学:2学时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物理化学教材。

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3.实验室:配置完善的物理化学实验室,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4.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物理化学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大学物理化学教案word

大学物理化学教案word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物理化学在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物理化学在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物理化学在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化学在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和原理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3. 化学平衡:勒夏特列原理;4. 动力学:反应速率、活化能、反应机理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习题,教师巡视解答;2. 教师讲解习题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物理化学在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1. 化学反应动力学在化工领域的应用;2. 热力学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3. 物理化学在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介绍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催化剂的筛选、药物的设计等;2. 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3. 学生讨论案例,教师总结。

四、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习题,教师巡视解答;2. 教师讲解习题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物理化学的重要性;3.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2.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第一篇:物理化学课程教案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发展的动态,两种速率理论的具体的内容,基本思路及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上一章介绍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和等征,复杂反应的动力学规律,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链反应等,同时还介绍了反应机理的一般确定的方法,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各种反应的速率理论。

重点与难点: 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假定和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结论:阈能,势能面,反应坐标,能垒高度,以及阈能,能垒高度等与活化能的关系等。

§12.1 碰撞理论碰撞理论的基本假定碰撞理论认为:(1)发生反应的首要条件是碰撞,可以把这种碰撞看成是两个硬球的碰撞;(2)只有碰撞时相互作用能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发生反应,化学反应的速率就是有效碰撞的次数。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设:要发生碰撞的两个分子是球体,单位体积内A分子的数目为NA,B分子数为NB,分子的直径为dD和dB,则碰撞时两个分子可以接触的最小距离为dAB=(dA+dB)/2。

当A、B两个分子在空间以速度vA,vB运动时,为了研究两个分了的碰撞,通过坐标变换,可以把两个分子的各自的运动变换为两个分子重心的运动(质量为M=mA+mB)和质量为μ=(m1m2)/(m1+m2)的假想粒子以相对速度vr的相对运动。

此时两个分子的运动的能量可以表示为:11112222E=m1v1+m2v2=(m1+m2)vM+μvr2222式中vM为分子的质心的运动速度。

由于分子的质心的运动和分子碰撞无关,可以不予考虑。

而两个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度为vr=碰撞频率为8RTπμ由此可以得到A,B分子的,相同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为2ZAA=πdA2ZAB=πdAB8RTπμNANB8RTπμ22NA=2πdA A、B 两个分子相互碰撞过程的微观模型几个基本概念:碰撞参数:通过A,B两分子的质心,而与相对速率平行的两条直线的距离RT2NAπMAb称为碰撞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理解离子在外电场下的迁移情况,明确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迁移数、离子淌度与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等概念及其关系式,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的德拜—尤格尔互吸理论、翁萨格电导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公式推导,强电解质溶液的化学势的表示方法,了解离子活度、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离子在外电场下的迁移情况,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概念,迁移数、离子淌度与离子独立移动定律等概念及其关系式,强电解质溶液的德拜—尤格尔互吸理论、翁萨格电导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公式推导,强电解质溶液的化学势的表示方法,了解离子活度、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

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以及相关规律的科学。

电化学在各行业中的应用:1.电解金属、冶炼―电解铜以及其他金属,电镀。

电解法合成化学物质。

2.化学电源—化学电池。

3.金属的腐蚀机理研究及腐蚀的防护。

4.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电化学科学的内容:电解质溶液理论,可逆电化学过程,非平衡电化学过程。

§8.1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基本概念导体的分类:第一类导体(电子导电体),金属,石墨,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第二类导体(离子导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电化学装置: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电极的分类:正极和负极――以电势高低来划分。

阴极和阳极――以电极反应来划分。

电化学装置的结构和特点:电解池:(1)CuCl溶液的电解电极反应:阳极(氧化) ()()g Cl e aq Cl 221→+-阴极(还原)()s Cu e Cu 21212→++总反应:()()g Cl s Cu CuCl22212121+→离子的迁移方向:正离子向负极移动,负离子向正极移动(离子受电场力的作用)。

电池: 44CuSO ZnSO -电池电池反应:正极(阴极) ()()s Cu e aq Cu →++22负极(阳极) ()()aq Zne s Zn +→-22总反应 ()()()()s Cu aq Zn aq Cu s Zn +→+++22离子的迁移方向:正离子向正极移动,负离子向负极移动(离子受化学 力的作用)。

关于电极名称的规定:(1)按电势高低划分:电极电势高者的为正级,电极电势低者为负极。

(2)按电极反应的类型划分: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Faraday 电解定律Faraday 归纳了多次的实验结果,于1833年总结出了一条定律,称为Faraday 电解定律:(1)通电与电解质溶液,在电极上发生的反应的物质的量与通过的电量成正比;(2)若将几个电解池串联,通入一定的电量后,在各个电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的量都相等。

nQ ∝通电量与反应所涉及的电子的电量相同ZnF LZen Q ==1123199650010022.610602.1---⋅=⨯⨯⨯==molC molC Le F(本书采用相当于原电荷所荷电量的电解质作为基本单位, 如SOCuH 21,21,2++等。

电流效率:由于电极上常发生副反应或次级反应,所以要电解一定数量的物质所通过的电量要比理论计算所需要的电量多一些,两者之比为电流效率。

%100⨯=实际所需要的电荷量量定律计算所需要的电荷按电流效率Faraday或可表示为%100⨯=质量定律计算所得的产物的按电极上产物的实际质量电流效率Faraday例题§8.2 离子的电迁移率和迁移数离子的电迁移现象离子的电迁移现象: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移动,并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起电极附近溶液浓度改变的现象,称为离子的电迁移现象。

以惰性电极来说明离子的电迁移现象:1.正负离子的迁移速率相同()-+=v v ,电解池通过4F 的电量通电后,阴阳两极的溶液的浓度的改变量相同。

2.正离子的迁移速率是负离子的迁移速率的3倍()-+=v v 3,电解池通过4F 的电量-通电后,阳极部溶液浓度的改变量是阴极部溶液浓度的改变量的3倍。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归纳出两条规律:1.通过的电量=阴极或阳极发生的反应引起的电荷迁移=溶液内任一截面通过的正负离子所带的电量之和。

2.()()()()-+-+==r r Q Q 负正负正阴极阳极离子的迁移率和迁移数离子的迁移率:离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率除了与离子的本性(包括离子半径,离子水化程度,所带电荷等)有关外,还与电势梯度有关。

离子的迁移速率可以表示为:dt dEu r ++=dt dE u r --=式中-+u u ,分别为在单位电势梯度时离子的迁移率(或称离子淌度:在单位电势梯度时离子的移动速度):离子的迁移数:一种离子所传导的电量与总电量之比为该离子的迁移数(t )u r t ,,之间的关系设:有长为l ,截面积为A的电解质内有浓度为()3-⋅mmol c 的电离度为α电解质y x N M ,正负离子的移动速度为-+r r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为I由电离平衡()αααyc cx c yN xM N M z Z y x -+=-+1即溶液中正负离子的浓度为ααyc cx ,。

单位时间(秒)正离子传导的电量(流)()F cZ x Ar I Q ++++==α单位时间(秒)负离子传导的电量(流)()F cZy Ar I Q ----==α单位时间传道的总电量(流)()F yZr xZ r c A Q Q Q --++-++=+=α应用电中性条件)(-+=yZ xZ 离子的迁移速率与迁移率的关系-++-++++=+=u u u r r r t-+--+--+=+=u u u r r r t很显然1=+=+t t当正负离子不止一种时,有1=+=+∑∑t t离子迁移数的测定1.Hittorf 法 2.界面移动法§8.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物体的导电能力常用电阻(R )表示,而对于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则用电导(G )表示。

电导的单位:西门子(S ),或1-Ω(姆欧)。

用电导表示时,欧姆定律可以写成U I R G /1==-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截面积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A lR ρ= 上式中ρ为固体的电阻率,其含义中边长为1m 的固体所具有的电阻,单位为m ⋅Ω。

而溶液的电导率为电阻率的倒数,其含义为边长为1m 的固体所具有的电导ρκ1=其单位为1-⋅m S ,这样,一个溶液所具有的电导可以计算为lAG κ=摩尔电导率(Λm):为了评价各种离子的导电能力,引入摩尔电导律(Λm)的概念。

定义:在距离单位长度(1m)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放置含1mol 电解质的溶液,该溶液的电导称为这种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m.摩尔电导率与溶液的电导率可通过下式计算()cl cA G m κκΛ====)1()1(根据定义在上式中c 的单位:3-⋅m nol ,Λm的单位:12-⋅⋅mol m S .在由多价离子构成的电解质溶液中,摩尔电导的含义要特别指定,如对于4CuSO 溶液,()4CuSOm Λ与会⎪⎭⎫⎝⎛421CuSOm Λ的含义是不同的。

电导的测定: 1.电导池的结构2.韦斯顿电桥的结构及测定原理3.电导池常数。

由于电导池的l A 和不易测定,可将已知电导率的KCl 溶液注入电导池(其电导率已用其它准确的方法测定)中进行测定,求出⎪⎭⎫⎝⎛==⎪⎭⎫ ⎝⎛G K A l cell1κ后,再用测定的电导池常数测定未知溶液的电导率。

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解离度下降,离子运动速率降低,电导率也降低,如H 2SO 4和KOH 溶液;对于中性盐来说,由于受饱和溶解度的限制,浓度不能太高,如KCl ;弱电解质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不显著,因浓度增加使其电离度下降,粒子数目变化不大,如醋酸。

电导率与溶液浓度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由于溶液中导电物质的量已给定,都为1mol ,所以,当浓度降低时,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减弱,正、负离子迁移速率加快,溶液的摩尔电导率必定升高。

但不同的电解质,摩尔电导率随浓度降低而升高的程度也大不相同。

随着浓度下降,m Λ升高,通常当浓度降至3001.0-⋅dm mol 时,m Λ与 c 成直线关系,德国科学家Kohlrausch 总结的经验式为:Λm=Λm∞(1-c β)Λm∞为无限稀释的摩尔电导或极限摩尔电导,对强电解质可以用外推法求得,但对弱电解质不能用外推法求得。

离子的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律Kohlrausch 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发现了一个规律: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是独立的,不受其它共存离子的影响。

如333,,,,,LiNOLiCl KNO KCl HNO HCl 三对电解质的∞m Λ的差值相等。

由此,他认为通电于电解质溶液,电流分别是由正离子和负离子共同传导的。

离子的摩尔电导率可以由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及离子的迁移数来求。

即+∞-∞∞+=,,m m m λλΛ ∞-∞+∞+=m m m t t ΛΛΛ两式相比较,得∞++∞=mm t Λλ,∞--∞=mm t Λλ,由离子的独立运动定律,可以求得弱电解质的∞m Λ。

离子的摩尔电导率与离子的迁移率的关系由公式: ()F yZ r xZ r c A Q Q Q I --++-++=+==α其中dt dEu r ++=dt dE u r --=在电导池中,电位的下降是均匀的lE dldE =代入公式()FlE yZu xZu c A I --+++=α由-+=yZxZ()FlE u u c x Z A I -+++=α由+===xZc Al EI c A lG c m ')(')('κΛ(注:在这里,'c '是将各种电解制都换算成1价电解质后的浓度,如HSO 4的浓度是c,则'2c c =) 将I的表示式代入()F u u m -++=αΛ +当 c→0, α→1()F uum-∞+∞∞+=Λ和 +∞-∞∞+=,,m m m λλΛ相比较F um +∞∞+=,λ F um -∞∞-=,λ在浓度不太高时,也可近似有F u m ++=,λ F u m --=,λ这样,可由可测定的量计算不可以直接测定的量。

H +和OH -的极限摩尔电导大的原因: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1.检验水的纯度 普通蒸馏水的电导率为13101--⋅⨯m S , 二次蒸馏水的电导率可小于14101--⋅⨯m S2.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一个弱电解质的∞m Λ可以计算和查出,在一定的浓度下的弱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Λm可以测定,如果不计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弱电解质的浓度很小),则可认为弱电解质Λm和,∞m Λ的差别完全是由电解质的浓度不同造成的,则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