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外阴上皮内瘤变V I N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组外阴病变,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
年轻患者的VIN常自然消退,但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分为1级(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过度增生和异型细胞的改变,局限于上皮的下1/3。
2级(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层上述变化发生于上皮的下2/3。
3级(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上皮层的变化超过2/3。
原位癌的不典型增生累及整个上皮层,但未穿透基底膜。
病因1.与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在VIN浅层细胞,尤其在VIN1和VIN2中,常可见到由HPV感染所致的征象,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80%VIN与16型HPV有关。
2.与免疫缺陷有关罹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甾体激素和组织移植抑制剂)者VIN发生率明显增高。
3.与外阴营养不良有关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在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中较增生性营养不良更多见。
4.与性行为和烟草有关吸烟常常与VIN Ⅲ级的危险性增加有关,同样还发现性伴侣数量的增加与VIN Ⅲ级的发生有关。
HPV感染为性传播疾病,在年轻的VIN患者中常有HPV感染,并与性生活史(包括性伴侣数目,第1次性生活年龄)有关。
5.与宫颈病变关系由于有相同的危险因素,VIN与宫颈病变相联系,大约15%的VIN患者存在宫颈病变。
6.与外阴癌的关系外阴上皮内瘤变I级与外阴癌的关系尚未肯定。
但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高级别的VIN 和外阴癌的联系是存在的。
临床表现1.症状(1)最常见症状为外阴瘙痒不适和烧灼感。
以大小阴唇较常见,阴蒂次之,尿道口及其周围较少见。
(2)约17%的病人主诉发现外阴结节。
(3)20%~48%的患者无症状。
2.体征查体时可发现有90%的患者外阴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斑点,颜色可为灰色、红色、褐色、棕色或白色。
宫颈上皮内瘤变
概述
2014年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将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更改为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并将其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IL,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IL,HSIL)。 目前我科参考临床教学仍使用CIN这一术语。
病因
1.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n virus,HPV)感染 目前 已知HPV有120多个型别,30余种与生殖道感染有关,其中 10余种与CIN及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 2.性行为及分娩次数 多个性伴侣、初次性行为生活<16岁、 早年分娩、多产与子宫颈癌发生有关。青春期子宫颈发育 尚未成熟,对致癌物较敏感。分娩次数增多,子宫颈创伤 几率增加,患宫颈癌的危险也增加。 3.其他 吸烟可增加HPV效应,与CIN有一定关系。
护理措施
(5)盆腔感染:术后吸收热大约3天,很少超过38℃,当体温 >38℃,持续24小时以上,出现腹痛、腹胀、阴道流出脓性分 泌物等感染征兆,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盆腔血肿、脓肿引流 及抗生素应用。 (6)阴道残端出血:多发生在术后4d~13d,观察重点是阴道 出血的量、色,阴道出血量大于月经量并呈鲜红色,应立即 通知医生检查残端。术后严防早下床(术后12h内下床);早用 力排便(术后24h~48h);早性生活(术后3个月内)。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介绍疾病相关知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鼓励其配偶及家庭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通过日常活动和 交流减轻焦虑,调整心理状态,正确认识疾病,遵从医护 人员指导,积极配合治疗。 2.观察切口疼痛情况、镇痛泵工作情况,准确评分,遵医 嘱使用止痛药。 3.保持留置尿管通畅,观察尿色、量、性质,给予会阴护 理2次/日,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2000ml~2500ml。 4.床头有防坠床标识,使用床栏,予患者及4~48小时出现腹痛、腹胀、或 尿液性腹膜炎。严密观察尿色、尿量,保持尿管通畅,保 持尿>2000ml/24h,指导患者有尿意立即排出,不能憋尿, 予半卧位。 (4)尿路感染:术后出现尿频、尿痛、并有高热等症状者, 遵医嘱给予尿培养,关注拔除尿管后能否自解小便。
宫颈lsil和hsil的定义及分级标准
宫颈lsil和hsil的定义及分级标准宫颈上皮细胞病变(cervical epithelial cell abnormalities,CECA)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通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宫颈上皮细胞病变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重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以及宫颈癌等各种疾病。
1. LSIL的定义及分级标准轻度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宫颈上皮中存在轻度异形细胞现象的情况。
轻度异形细胞指细胞形态轻微异常,染色质轻度分散,细胞核轮廓清晰,但是核体积略有增大。
轻度上皮内瘤变通常是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相关的病变,但并不表明宫颈癌的存在。
LSIL的病理类型包括两种类型:(1) 平滑型LSIL:细胞形态正常,但其染色质细胞核有较低的浓度。
LSIL也可以被进一步分类为CIN1级别。
CIN是宫颈上皮细胞异常的缩写,CIN1为轻度上皮内瘤变病变的最低级别。
重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指宫颈上皮中存在重度异形细胞现象的情况。
重度异形细胞通常表现为核形态畸形,核浓度升高并有核叶形成等特征。
重度上皮内瘤变通常是滋生宫颈癌的病理学先兆。
(1) CIN2级别:宫颈上皮内的异常细胞达到中度程度,表现为异形细胞数量增多,核体积增大,核仁明显。
综上所述,LSIL是宫颈上皮中轻度的异常细胞现象,通常与HPV感染有关,不代表宫颈癌的存在。
而HSIL则是宫颈上皮细胞严重异形的情况,是患上宫颈癌的先兆。
通过对LSIL和HSIL的定义及分级标准的了解,可以帮助医生对宫颈上皮细胞病变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结直肠癌病理诊断规范
切缘距离。切缘阳性定义为肿瘤浸润最深处与切缘软组织距离<1mm。如果仅在淋巴
结内见到肿瘤细胞与切缘软组织间距离<1mm,需在病理报告中注明。
• 放射状切缘用于部
分被腹膜覆盖肠段 的切缘描述;环周 切缘用于完全无腹 膜覆盖肠段的切缘 描述。
• 2、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直肠癌标本,首先用墨汁标记直
肠系膜切缘,并评估系膜的完整性。应评估直肠系膜完整
;若病变不明显或新辅助治疗后根治标本,可疑区域(包
括瘢痕区或纤维化区)需全部取材,应附图显示并标记取
材组织块的位置。如见其他异常病灶(如息肉、憩室等)
,应取材。取材组织大小不大于2cmx1.5cmx0.3cm.
• 2、切缘:取远侧、近
侧手术切缘。推荐取放
射状/环周切缘,对于 可疑浆膜或放射状/环 周切缘阳性的病例,需 用不同颜料标记,分别 取材。
• 1、肿块:沿肠壁长轴、平行于肠壁切取肿瘤组织,视肿瘤 大小、浸润深度、不同质地、颜色等区域分别取材,肿瘤
浸润最深处至少取1块全层厚度肿瘤及肠壁组织,以判断肿
瘤浸润的最深层次,尤其需要注意浆膜受累情况。切取能
够显示肿瘤与邻近粘膜关系的组织。
• 取材应包括肿瘤浸润最深处、肿瘤与肿瘤周围交界处组织
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级,浸润深度,有无脉管和神经
侵犯,切缘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活检标本
• 描述及记录:描述组织的大 小(直径)及数目 • 取材:送检粘膜全部取材,
应将粘膜放置于纱布或透水
纸中包裹以免标本丢失,宜
滴加适量伊红染液标记标本
内镜下息肉切除标本
• 大体检查及记录:检查息肉的切缘,明确有无蒂部以及蒂部的直径,宜 用墨汁涂蒂切缘(有蒂)及烧灼切缘(无蒂),记录息肉大小、颜色、 外观(息肉样/绒毛状)、息肉基底(扁平/蒂)。 • 取材:1,带蒂息肉,根据息肉大小取材,需保证有基底部组织; 2,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摘要】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可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本文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约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在中国为14.6/10万,并且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1]。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宫颈上皮从非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的一连续过程,一般要10年左右时间,是宫颈癌的早期病变。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断为CIN的患者逐渐增多,并且患者的年龄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对宫颈癌早期病变及宫颈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保障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2]。
1 CIN概述CIN是宫颈鳞状细胞癌在浸润的前期出现的病变[3],CIN发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7倍,发展为原位癌是正常人的20倍[4]。
据报道,宫颈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为67%,宫颈早期癌为90%,而宫颈原位癌则几乎达100%。
因此,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1 CIN的危险因素:CIN的发生与过早性生活、吸烟密切相关,其他高风险因素有多个性伴侣、口服避孕药、性传播疾病和病毒感染。
与CIN相关的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与HPV感染关系尤为密切。
1.2 CIN与HPV感染:研究明,HPV 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
HPV依其致病性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肛门皮肤及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下段外生性疣类病变和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HPV除引起外生殖器疣外,尚可导致外生殖器癌,并与宫颈癌和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关系密切。
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标准
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标准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
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三个不同的分级,分别是CIN1、CIN2和CIN3。
这些分级是根据病变的程度和细胞异常程度来确定的。
CIN1是宫颈上皮内轻度瘤变,也称为轻度异型增生。
在这种情况下,宫颈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通常是良性的。
CIN1通常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定期随访,以确保病情不会进一步恶化。
CIN2是宫颈上皮内中度瘤变,也称为中度异型增生。
在这种情况下,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程度比CIN1更高。
CIN2需要治疗,通常采用手术切除或冷冻疗法。
治疗后,需要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病情不会复发。
CIN3是宫颈上皮内重度瘤变,也称为高度异型增生。
在这种情况下,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程度非常高,可能会发展成宫颈癌。
CIN3需要紧急治疗,通常采用手术切除、冷冻疗法或激光治疗。
治疗后,需要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病情不会复发。
总之,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标准是根据病变的程度和细胞异常程度来确定的。
CIN1是轻度瘤变,CIN2是中度瘤变,CIN3是重度瘤变。
对于不同的病变程度,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病情不会复发。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一、引言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新分类引入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2]。
这一分类明确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
其中,LGIN 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
LGIN属于癌前病变,具有癌变的潜能,在临床工作中,是密切随访还是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目前国内外均无相关共识意见。
为此,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组织国内30余位消化、内镜、病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最新进展及前期临床研究结果,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共识制定方法本共识意见的具体制定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
首先成立共识意见起草小组,通过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制定共识意见草案。
文献检索采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关键词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stomach、gastric、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ysplasia。
随后,共识意见草案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修改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表1)与证据等级(表2)。
三、定义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病理学诊断术语,是明确的肿瘤性病变、相当于胃黏膜的异型增生(dysplasia),即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典型性(atypia)。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4008・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4期CJGMCM December 2020. Vol 35. 24Response [ J ]. Cell Cycle ,2007 ,6 ( 8 ) :931 -942.[6 ] PALATTY P L, AZMIDAH A , RAO S , et al. Topical application of asandal wood oil and turmeric based cream prevents radiodermatitis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a pilot study [J]. Br J Radiol , 2014,87 (1038 ) : 20130490.[7 ]梁键,黄露•复方紫草地榆油外用防治放射性皮炎效果观察[J].内科,2014,9(3) :306-307.[8 ]王小璞,李学,王珍,等.溃疡油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38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23) :2030-2032.[9 ]康宁,宋凤丽,李京华,等.加味四妙勇安油治疗乳腺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2) :35-39.[10]徐彦,杨巍娜,赵世恩.三黄膏联合蜂蜜防治乳腺癌术后放射性 皮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2014,25(19) :1789-1791.[11] 彭瑞娟,李冬梅,黄石群,等•紫草液喷雾剂联合护理干预在降低ID 度及以上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 15) :3074-3075.[12] 吴博,鲍沈平,范成龙,等•复方芦荟凝胶对放射性皮炎大鼠模型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 (21 ):122-125.[13] 朱中成,魏志江,王明,等.自制中药油外涂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放射性皮炎42例[J].河南中医,2016,36 ( 8 ):1383-1385.(本文校对:孟旭芳 收稿日期:2020 -05 -08)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基金项目: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科研项目(No. JKC201958 );南京市谏水区研究课题(No. LW201903)作者单位: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210046)通讯方式:E-mail ;2905360242@ qq. com吉如意'陆敏2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胃镜及病理的重视及日渐深入了解,自癌前病变中独立出现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也逐步受到重视,而中医药对其防治有着独特优势。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名词解释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名词解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简
称CIN)是指发生在子宫颈上皮细胞内的一种非侵袭性的前癌病变。
这种病变涉及到子宫颈表面的鳞状细胞,这些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周期
性地更替和脱落,但在受到某些致病因素影响时,如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这些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增生,形成上皮内瘤变。
CIN根据其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通常分为三级:
1.CIN I(轻度上皮内瘤变):受累细胞占据子宫颈上皮厚度的下
1/3。
这一阶段的变化有可能自行逆转。
2.CIN II(中度上皮内瘤变):受累细胞扩展至子宫颈上皮厚度
的下2/3。
这一阶段的病变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3.CIN III(重度上皮内瘤变):受累细胞涉及到整个上皮厚度。
CIN III包括高度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是最接近侵袭性癌症的前癌状态,未经治疗可能发展为侵袭性子宫颈癌。
CIN的诊断主要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如巴氏涂片)和宫颈活组织检查(宫颈切片)来进行。
早期发现和治疗CIN是预防子宫颈癌发展的关键。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监测、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等,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术前活检和ESD术后病理对比及相关分析演示稿件
对于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 病例,临床医生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 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疑似上皮内瘤变 的病例,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 先选择ESD手术,以便更准确地评估 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期提高术前活检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可以开展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对不同部位的上皮内瘤变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 ,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随着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研究可以探索其在上皮内瘤变诊断和预 测中的价值,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级差异对比
分级标准
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分级标准是评估病变恶性程度的关键指标。通过对比术前活检与ESD术后病理的分级 差异,可以发现分级标准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完善分级标准提供依据。
分级差异分析
在食管、胃及结直肠上皮内瘤变中,由于病变的异质性和取材局限性,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的分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对分级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上皮内瘤变是指上皮组织的轻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未突破 基底膜向下浸润。
分类
根据异型增生的程度,上皮内瘤变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上皮内瘤变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但与慢性炎症、感染、遗传、 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术前活检病理分析
活检方法与取材
活检方法
包括内镜活检、穿刺活检等,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 的活检方法。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表层的鳞状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和变异。
这种病变通常是良性的,不会转变为恶性病变,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不适和并发症。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与多种因素相关。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吸烟,遗传因素和免疫系统的异常。
此外,女性更容易患上这种病变。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通常在头皮、脸部、颈部、胸部和背部等部位出现。
初期症状比较轻微,可能只表现为局部皮肤颜色的轻微改变和轻微瘙痒。
随着病变的进展,症状会加重,出现红斑、鳞状白色斑块、丘疹和结痂等不同表现。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头发减少、断裂和脱落等症状。
诊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其中,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通过皮肤活检,从病变部位取样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细胞异常的程度和类型。
对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和手术治疗。
外用药物主要包括局部药物和光疗,如外用激素类药物、水杨酸类药物和光动力疗法等。
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冷冻治疗和外科切除,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去除病变组织,但可能会留下瘢痕。
此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用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治疗。
例如,一些中药和中医疗法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和促进病变康复的作用。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和吸烟等有害因素。
总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变,尽管通常是良性的,但仍需要及时治疗。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和减少不适症状的发生。
因此,如果发现任何与上述症状相似的皮肤异常,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相关问题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它属于癌前病变,还不是人们所说的癌。
因为这种病变,大部分人可以逆转为正常,特别是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部分病人可以维持在原有的病变状态;一小部分人可进展为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临床经过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低度、中度及重度上皮内病变,特别是中度或高度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实际包含有极少的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的存在。
这是因为,所取得的组织是临床通过活检钳咬取的很小的组织。
它在某种个别情况下,还不能完全反映宫颈病变的全貌,这里有医生经验的差异等因素。
这是常规咬取活检所存在的问题。
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小组织多点活检。
另外对中、高度上皮内病变的患者进行宫颈锥切治疗。
这种治疗我们称之为诊断性治疗。
就是说在手术或高频电刀锥切治疗后,最终标本经病理检查仍诊断为中、高度上皮内病变,即该病人已经达到了预防宫颈癌发生的治疗目的。
当然,这部分病人还应定期随诊,特别是HPV感染者或锥切组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原位癌、早期浸润癌的患者,锥切处理原则上只达到了一个诊断的目的。
临床仍需要根据病理检查的最终结果及切缘情况,做严密随诊或进一步的扩大手术范围、采用其它手段的治疗。
宫颈细胞病理学技术进展简介细胞病理学也称细胞诊断学或临床细胞学,是以组织学为基础观察探讨和研究细胞团块,组织碎片和单个细胞结构、形态以及细胞彼此关系的一门科学。
应用细胞学检查方法对女性生殖道癌瘤的诊断不但非常有效,而且是现代医学癌瘤诊断中最简便、最易为患者接受、准确率很高的方法。
细胞诊断学发展到现今的水平实际上是从希腊医Papanicolaou GN (巴氏)开始的,巴氏通过对阴道细胞的长期观察,发现了源于子宫颈癌的细胞,1941年发表了应用阴道细胞涂片诊断宫颈癌的论文,1943年与Traut合着一书《以阴道涂片诊断宫颈癌瘤》,开创了现代细胞病理学的一个新时代,并使其迅速发展。
巴氏理论和技术对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诊断起了重要的作用,宫颈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50年间降低了70%。
病理诊断报告范文上的“上皮内瘤变是何意义
病理诊断报告范文上的“上皮内瘤变是何意义上皮内瘤变可以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ia)、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intraepithelialneoplaia)。
上皮内瘤变也就是过去常说的不典型增生,也被称为异型增生。
低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指的是结构和细胞学异常只存在于上皮的上半部分,其程度相当于轻度或者中度的异型增生。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是指结构和细胞学异常,扩散到上皮的上半部,甚至全层,其程度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涉及很多器官,比如:子宫内膜、宫颈、前列腺、肠胃、消化系统的食管等。
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有着和肿瘤细胞相似的特征,同时也会有向着肿瘤细胞发展的趋势,即使这样,他也属于良性病变,如果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就可以使得病变停止,甚至出现痊愈的情况。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存在形态学上进入黏膜下层的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比原位腺癌名称更为合适,而且由于上皮内瘤变比较广泛,因此黏膜内瘤变相比较粘膜内腺癌更为恰当。
目前对于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中,要避免出现过度治疗的情况,以免过度治疗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存质量。
1病理诊断报告上的“上皮内瘤变”意义上皮内瘤变的正确含义是强调癌前病变本质上是由于形成上皮内肿瘤引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neoplaia,IN)首次被名叫Richard的医学家提出,并用于子宫颈粘膜鳞状上皮的癌前变化。
该上皮内瘤变有两层意义。
第一,上皮内瘤变不是癌;第二,上皮内瘤变是肿瘤形成的一个过程,因此被称为“瘤变”(neoplaia),并不是人们常提及的肿瘤(neoplama)。
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提出“上皮内瘤变”概念,并以为其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得到医学界广泛应用,并逐渐替代以前不准确的名称: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等。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疗效评估
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症状 改善情况、内镜下变化、组织病 理学变化等方面,以判断病情是 否得到控制或缓解。
内镜下治疗与术后护理
内镜下治疗
对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下治 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高频 电灼、氩离子束凝固、激光照射等。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主要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 式的改变、定期随访等,以促进康复 和预防复发。
预后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
预后影响因素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预后受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 理类型等。
VS
预防措施
预防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关键是改善生 活方式,如戒烟、戒酒、饮食规律、避免 过度劳累等,同时加强健康体检和胃肠镜 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变。
02
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进而
形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降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
03 。
慢性胃炎病史
01
慢性胃炎病史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
02
慢性胃炎可能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炎症细胞浸
润和异常增生,进而形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样本量较小,且未对不 同性别、年龄、种族等亚组进
行分析。
需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 样本的研究,以更全面地揭 示LG-EN的内镜下特点及相
关因素。
未来研究可探讨LG-EN的分子 生物学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
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01
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诊治进展
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诊治进展宋娟1,陈华亮1,童启聆1,王洛伟2*(1. 海军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院,上海 200433;2.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上海 200433)关键词:食管癌;上皮内瘤;鳞状细胞癌;诊治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52(2021)06-0661-05doi:10.3969/j.issn.2095-8552.2021.06.010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184********);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4学科攀峰计划”(2019YXK006)*通信作者, E-mail: wangluoweimd@食管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恶性肿瘤的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
食管癌病理类型中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 )占90% [1],是食管癌高发区的主要病理类型。
食管癌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通常已进展至晚期,因此总体预后较差,我国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
早期无症状的食管癌患者通过内镜微创治疗可以实现治愈效果,因此对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鳞癌的一级预防与早期筛查、早诊早治尤为重要。
食管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 )属ESCC 癌前病变,但目前相关临床研究仍不充分,其诊治方法也存在一定分歧。
本综述在查阅近年相关领域前沿文献的基础上,从LGIN 的诊断、转归及治疗方面进行总结论述,希望为食管上皮内瘤变及ESCC 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思路。
1 定义癌前病变属组织病理学概念,是指比正常组织或其他病理状态更易发展为癌变的病理改变。
上皮(上接657页)VaD 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是这些效果并未带来日常生活能力的明显改善。
新版指南指出,胆碱酯酶抑制剂与NMDA 受体拮抗剂用于VCI 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评价,但对于VCI 合并AD 的混合性痴呆,胆碱酯酶抑制剂与美金刚也是治疗选项。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
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筛查的价值【关键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早癌内镜精查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因此此阶段的内镜检查对患者胃癌筛查与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普通内镜活检是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主要检查详实,其通过病例活检与图像显示能够对患者胃部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但受图像清晰度等因素的影响,普通内镜对胃早癌的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漏诊与误诊与几率。
内镜精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胃早癌的筛查过程中,对此文章就内镜精查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中的筛查价值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普通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56例进行内镜精查复诊,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进行筛查。
56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5±1.25)岁。
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检查仪器:在进行内镜精查的过程中选择普通白光内镜与电子胃镜、NBI放大内镜。
胃早癌诊断标准:早期胃癌症状较少,主要以胃部疼痛、胃部灼热、贫血等因素为主要诊断依据,同时诊断需要结合胃镜及活检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为主要依据。
八尾建史提出VS诊断依据,V以微血管结构为代表,根据放大胃镜观察到的血管形态、管径粗细、排列与分布情况将微血管机构分为规则、不规则与血管消失三个主要类型。
S以胃黏膜表面微结构为代表,根据胃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大小、排列与分布同样将其分为规则、不规则、消失三大主要类型。
同时以胃癌和周围黏膜间分界线为主要诊断类型。
内镜精查。
对经普通内镜确诊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内镜复查,采用普通内镜与内镜精查两种形式,对患者胃部白光内镜下的胃部微血管结构与胃黏膜表面微结构进行形态等胃早癌的诊断探查。
内镜精查根据VS诊断标准进行病灶性质的判断,其中阳性代表胃早癌、阴性为非癌性病变。
感染HPV的人那么多,宫颈癌为何偏偏砸中你
感染HPV的人那么多,宫颈癌为何偏偏砸中你?很多人都知道,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重要原因,也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通过HPV疫苗和宫颈癌筛查来预防宫颈癌。
HPV的感染人数远远高于宫颈癌患者,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发展成宫颈癌,绝大部分的人可以靠自身清除病毒。
那么,感染了HPV后,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清除,而有的就会持续感染,最终发展成宫颈癌呢?换言之,感染HPV的人那么多,为何宫颈癌偏偏砸中你?今天的这篇文献就来说一说,这看似“天意”的背后,也许是宫颈阴道中的菌落在捣鬼“2018 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表明,宫颈癌在全球女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四,在发展中国家女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二。
随着微生物组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宫颈阴道菌群的组成和改变与HPV的侵袭、持续感染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而是存在着多种菌群。
健康女性的菌种多样性相对较低,并且以一种或多种乳杆菌为优势菌。
一项研究将女性阴道菌落分为五组:CST Ⅰ-ⅤCST Ⅰ:以卷曲乳杆菌占优势CST Ⅱ:以加氏乳杆菌占优势CST Ⅲ:以惰性乳杆菌占优势(记住这个惰性乳杆菌,与卷曲、加氏、詹氏比它算是异类,下面多处会提到)CST Ⅳ:相对缺乏乳杆菌,以多种严格厌氧菌占优势CST Ⅴ:以詹氏乳杆菌占优势当然,宫颈阴道菌群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不断变化,不同CST之间会相互转化,其中以CST Ⅲ向CST Ⅳ的转变最常见。
多数研究表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宫颈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呈正相关,与乳杆菌数呈负相关。
也就是说,宫颈病变越严重,宫颈阴道中的菌落种类越多,乳杆菌的数量越少。
而且,宫颈病变越严重的患者中,CST Ⅳ所占比例越高。
但也有少数研究认为,宫颈阴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无关,而是与某些特定的菌种相关。
宫颈癌不同发展阶段宫颈阴道菌群的变化宫颈上皮内瘤变阶段|宫颈癌阶段1宫颈上皮内瘤变阶段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宫颈癌前期的重要阶段,分为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以下简称「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以下简称「高级别」),在此时期宫颈阴道菌群已发生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乳腺增生症。主要为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
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囊性变,其中伴有导管内乳 头状增生者较易发生癌变。
(4)结肠多发性息肉病。往往有家腺体可发生肠上
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编生辑版有ppt一定的关系。
6
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疗
非典型性增生的治疗取决于病变的程度。对于轻度病变, 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应定期进行随访。但是,对于中、 重度病变,由于很难通过自体清除,因此需要进行相应 的治疗。临床上治疗中、重度病变的方法一般分为两大 类:物理疗法和手术切除。
编辑版ppt
3
非典型增生
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 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镜下表现为增 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 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 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非典型增生如合并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
( HPV ),则癌变率更高(高危型 HPV
为 16 , 18 , 33 型) 编辑版ppt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编辑版ppt
1
CIN 的术语是上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被
广泛使用的病理诊断。然而近 20 年来大量
的研究揭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与 HPV 感染
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CIN 并非是程度
不同的连续的单一病变,而可以分为两类
临床病理过程有明显差异的病变:低度病
变和高度病变。 编辑版ppt
4
非典型性增生症状
(1)黏膜白斑病。常发生在口腔、食管、外阴 等处黏膜,病变肉眼观呈白色斑块,镜下见鳞 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病 变有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
(2)子宫颈糜烂。指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 被来自子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取代。在糜烂愈合 中,储备细胞增生并化生为鳞状上皮。由于慢 性 数炎演症变过为程宫可颈导鳞致 状不 细编完 胞辑版全 癌ppt鳞 。化和异型增生,少 5
1、物理治疗:包括乳腺红光检查治疗仪和冷冻治疗, 通过加热或冷冻破坏异常增生组织。
2、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将异常组织切除。切除的组织 也可以用于病理学进行组编辑织版诊ppt 断(因此也被称作是活 7 检)。
其它治疗方法
CIN生物靶向修复细胞疗法:通过生物技术靶向清除致 病病毒——HPV病毒,消除癌变的可能,同时修复病灶, 恢复宫颈口光滑状态,摆脱常规方式切除子宫可能,保 障女性生育权利。
2.宫颈良性肿瘤:宫颈黏膜下肌瘤、宫颈管肌瘤、
宫颈乳头瘤等;
编辑版ppt
9
预防做法
1.普及防癌知识,开展性卫生教育,提倡晚婚少 育。
2.重视高危因素及高危人群,有异常症状者及时 就医。
3.早期发现及诊治宫颈上皮内瘤变,阻断宫颈浸 润癌发生。
编辑版ppt
10
谢谢观看
编辑版ppt
11
2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即为CIN1级的表现, 也就是低度宫颈癌前病变,并不等于宫颈 癌。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至宫颈癌需要经 过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 的过程,大概需要10 年左右的时间,在此 期间如果能够用纳可佳提高宫颈局部的免 疫力,就能避免宫颈癌的发生。治疗宫颈 癌前病变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放射治疗:年老体弱及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手术者, 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术者,可放射治疗,包括腔内及体 外照射。
编辑版ppt
8
鉴别诊断
确诊主要依据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应注意与
有类似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各种宫颈病变鉴别。 包括:
1.宫颈良性病变: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息肉、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宫颈结核性溃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