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之“微”文化与传统学术文化之建设

合集下载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微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流行文化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在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影响,产生全新的方式方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多管齐下,在把握微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紧抓机遇搭建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使微文化成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为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微时代”已悄然而至,作为“微时代”核心文化的“微文化”也对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肩负着培养代表先进思想文化的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今社会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创新地和重要的传承地[1]。

因此,探讨“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微文化”所谓“微文化”,它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间却改变了人民的生活[2]。

微文化的出现是从微博客的兴起开始的,并以微公益、微情绪、微表情等内容的加盟而发展壮大。

微文化包括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文字、语言、行为,既有对热点事件三言两语的微评论,也有积少成多、奉献爱心的微公益;还有时长不到五分之一秒,却传达出丰富信息的微表情;更有时长不过十几分钟,点击量却高达几百万的微视频、微电影。

互联网时代所特有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而通过网络聚集的数量惊人的微力量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人们通过这些方式明确地或含蓄地表露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宣泄情绪、传播信息、参与舆情,逐渐影响着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二、“微文化”的特点对“微文化”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姓“微”并不意味着渺小,微不足道,相反要见微知著,体会它丰富的内涵。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微文化”特点之一微民。

微文化的主要驱动者是当今社会的平民百姓,所以微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微民。

2016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微时代的“微”文化

2016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微时代的“微”文化

2016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微时代的“微”文化网络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似乎也在无声中演化成了无微信不可的微时代,至于微时代所传递的微文化你是否察觉到了。

2016年广东公务员考试报名即将开始,相信你一定也正在为笔试而忙碌地备考。

掌握了方法便能够又好又快地解答问题喔,下面是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的“2016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微时代”的“微”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背景链接】正如《微时代》那首歌中所唱:“你有事可以微博里私信给我,你有事可以微信里留言给我。

你没事看看微电影和微小说,你没事可以听听微音乐和陪陪我……”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来,从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微信到微云、微评……,“微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社会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旧格局。

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生产、传播与接受的“微”已然成为我们时代的主体文化样态之一。

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日新月异已将我们置身于一个更新媒体的“微时代”。

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占比88.9%,较去年增长3.1个百分点;而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8.4%和42.5%,较去年分别降了2.4和0.7个百分点;同时,全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手机端微博客用户数为1.62亿,占总体的79.4%。

“微文化”凭借其即时便捷性、通俗性、动态化和个性化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深度解析】[微文化的特性]“微时代”的微文化的特征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个性,自由,草根,青春。

“微”文化是一种张扬个性的文化,DIY文化,微文化的口号是:Do It Yourself!“微”文化是一种崇尚自由的文化,它更多游戏精神而较少实用功利,微时代的选择权更加多样,更加自主;“微”文化是一种草根参与的文化,一种祛魅的平民文化,一个去精英化时代的草根文化。

浅析“微时代”对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浅析“微时代”对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浅析“微时代”对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作者:刘颂新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5年第22期刘颂新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逐步形成,为“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

90 后的学生是微时代的主要支持群体,在信息传播和发布中受到的影响最多,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营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本文将从“微时代”的基本概念、“微时代”的主要特点,以及“微时代”对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366-02一、前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和沉淀下来的精华部分,需要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去传承和发扬。

21 世纪的中国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将传统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人们以更习惯的方式去传承和接受中华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光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最鲜活的力量,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同时他们也是最具时代特征的,尤其是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对于“微时代”有着极高的参与率,每个人都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使得“微时代”的信息传递速度和传递范围不断扩大,所以研究“微时代”对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更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时代”的基本概念“微时代”是指以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信等为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和娱乐商务时代。

这类信息传播和娱乐的方式主要以智能手机为载体,操作简易,信息内容简短精炼、互动程度较高,相对于报纸、周刊等媒介形式,传播速度更快。

由于人人都能参与的特征,使得新闻信息尤其是对明星等公众人物的负面新闻来说,更具冲击力和杀伤力。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 年6 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75 亿。

微信的开发和出现更是成为“微时代”的代表和电子革命的领军软件,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 年3 月底,微信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49 亿,覆盖了全球200 多个国家以及20 多种语言,而86.2% 的用户在18 周岁到36 周岁之间,年轻用户十分活跃,覆盖了我国将近90% 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基于“微时代”开放教育校园微文化的构建

基于“微时代”开放教育校园微文化的构建

网络的兴起,微信等媒体的使用,逐步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微文化”,它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结合习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这对于开放教育学生来说是机遇亦是挑战。

良好的校园微文化环境能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媒体素质,引领校园思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校园微文化的形成1.微文化的兴起。

开放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但狭义的“开放教育校园”可以理解为与开放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远程网络校园”(包括网络空间、移动学习校园)和“实体校园”(学习中心校园及实践基地)的空间总和。

狭义的“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就是指以开放教育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网络空间、移动学习校园和学习中心及实践基地实体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相关网络环境文化和实体校园及实践基地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课程文化”在内的一种“网络学习文化”。

加强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远程开放教育文化育人氛围,是开放教育内抓质量、外树品牌的内在要求,是开放教育系统综合实力、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短短数年时间,微信、微公益、微小说等带“微”字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遍地而起。

它兼备互联网的迅速、便捷、灵活特点的基础上,内容更为简洁、快餐;交互性更强、更独立,吸引了包括开放教育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体,逐渐形成了“微文化”这个特殊的网络文化。

目前,对于“微文化”的定义各家不尽相同。

于安龙认为它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短时、小容量、小渠道中传播的注重个体观念模式与行为方式的精神现象;唐爱民用非正式、不占主流地位、影响范围相对狭窄、结构简单来形容;2.微文化的特点。

内容小而不微。

微文化中的语言短小精悍、简洁明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

微博只有140字,微电影只有几分钟,微公益往往记录的是一些身边的小事,这些微小的事物却有着不小的效果和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我国的大学校园也在积极响应,将其作为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得以全面推进,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的引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主、团结、奋斗和科学发展为核心内容,它所提倡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友爱互助、诚实守信等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生态度,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倡公平正义,鼓励学生对不公平现象发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培养公民意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够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民主和谐的社会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敬、互信,这与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是一致的。

大学校园是学生求学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只有校园内部相互关系和谐稳定,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大学校园能够形成和谐稳定的学术环境,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

作为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要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够增强国家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理论依据和价值基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传播的普及,微信、微博、QQ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

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是重塑青年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微”文化建设依托于新型媒体,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形塑意识形态,更加贴近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通过引导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其次,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手段。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繁荣发展学校文化的必要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大学生充分发扬个性与实践能力,培养“双创”精神的重要道路。

在新型媒体的支持下,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可以快速打造高校“网络品牌”,激励学生全面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不断拓展青年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

最后,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是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公民道德建设是国家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而社会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往往与心理健康有关。

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大学校园“微”文化中,可以在情感层面引导学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一定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以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总之,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青年学生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底色和价值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理念。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微”文化,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当前大学校园“微”文化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剖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以期在大学校园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当前大学校园“微”文化的实际情况1.文化浸染不足目前大学校园中存在一些浸染不足的现象,许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缺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践行。

2.校园“微”文化薄弱虽然大学校园的“宏”文化较为丰富,包括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但是在“微”文化方面则存在较大的不足。

学生活动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存在大量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消极消费的现象,以及缺乏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和活动等问题。

3.价值观念多元化由于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校园中的学生价值观念也变得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碎片化倾向,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和认识,甚至对其概念不清晰,这对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建设方案1. 加强教育引导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教育引导。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系列展览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2. 丰富文化产品学校应加大对于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文化产品的投入力度,如文艺作品、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等。

通过积极引导,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与理解。

3. 培育正能量平台建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平台,打造校园文化的核心载体,例如校园文化节、主题活动周、志愿服务等。

通过这些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让其在实践中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广,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也成为了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以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念。

在大学校园中,如何引领和建设这种“微”文化,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要注重价值观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通过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心。

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关爱社会的思想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座谈、研讨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要借助校园文化阵地,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要通过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组织,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文化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得到深入贯彻和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文化周、文化节,通过展览、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

要注重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示范者,应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教学、科研和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

2023年五中“微文化”建设方案

2023年五中“微文化”建设方案

2023年五中“微文化”建设方案____年五中“微文化”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文化传播已经从传统的线下传播转向线上传播,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这种背景下,五中迫切需要加强“微文化”建设,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总体目标____年底前,五中构建起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主的“微文化”传播平台,取得一定影响力,在社交媒体上能够有效传播学校的优秀文化成果,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三、策略与措施1. 丰富文化内容(1)推动校内文化创作,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组织举办文学、艺术、音乐等活动,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内容。

(2)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比赛,取得好成绩的作品将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发布宣传。

(3)与校友进行合作,邀请知名校友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学习体会。

(4)与社会文化机构合作,引进优秀的文化演出、展览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2. 建设“微文化”传播平台(1)在微博、微信、抖音等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学校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学校的文化成果、校园活动等信息。

(2)加强社会媒体运营,提高传播效果,吸引更多关注学校的人群。

(3)开展线上互动活动,例如线上投票、话题讨论等,增加用户参与度。

(4)利用社交媒体的分享功能,鼓励师生将学校的文化成果传播给更多人,扩大影响力。

3. 提升品牌形象(1)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学校的品牌宣传片、形象广告等,增强学校的形象标识和认知度。

(2)加强师生自身形象塑造,鼓励师生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优秀品质和学校荣誉。

(3)积极回应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和评论,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实施方案1. 建设“微文化”工作组成立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微文化”工作组,负责具体执行“微文化”建设方案,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2. 提升师生文化素养组织相关培训,提升师生的社交媒体运营能力和文化创作能力,增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

浅析微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析微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析微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微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等分析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来为新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标签:微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微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一)微文化的内涵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是人们长期创造实践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积淀物。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

微文化从狭义上讲,是“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鮮明特征的信息文化”。

(二)微文化的特征微文化更加注重“便捷”的价值。

人们在购物时的微支付减少了排队等候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以发朋友圈、动态、微博等形式来记录生活,这些形式甚至提供语音输入来识别文字,提供形声一体的生动合成方式,几乎代替了传统的用笔来写日记的传统方式。

“微文化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的人们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

”为文化发展了每个人的可能性,可以使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得以可能,好的微博可以瞬间转发,微视频使每个人都有了当导演的机会,微商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板,微公益也使更多人加入了公益事业。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不论贫穷富有,社会阶层的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浏览新闻并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微文化提供了一个大众参与的平台。

微文化借助微博、微信、QQ等平台使信息传播的更为快速和便捷。

朋友之间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工作的喜怒哀乐,亲人之间可以了解各自的生活,同事之间的工作交流变得快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和情况,也可在任何地点分享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和大事件。

二、微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微文化的积极作用1.微文化促进了先进文化传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互联网为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媒体,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为先进文化提供思想保证。

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

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

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和赛博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了我们的时代。

可以说,“微”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

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相标榜的。

在以福特主义为纲领的现代化大工业时期,“大”成为备受推崇的发展方式、文化诉求和美学理念。

在现代性的旗帜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大”字。

在唯“大”是求的发展模式下,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托拉斯、大广场、大楼、大马路……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大强度甚至大混乱,以至于“大”成为典型的“现代文明病”。

就此而言,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思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大”曾经、正在并将继续让我们感到紧张、压抑、沉闷甚至恐怖,“大”开始走向蠢笨、无个性和千篇一律。

我们逐渐开始厌倦“大”,因为“大”已经越来越远离人本身。

在新世纪,“大”已经不再是无争议的一个褒义词。

与此同时,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微”可以让我们放松,“微”可以让我们从容,“微”可以让我们回归我们自身,“微”时代的来临带给我们会心的微笑,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应该说,“微”不仅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形态的转型。

在政治层面上,“微时代”的政治不再是宏观政治的一统天下,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的微观政治正在改写我们的政治话语,重新设置我们的政治议程,丰富着我们的政治参与方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进步的方向,也是我
们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微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内形成的一种细小、细腻、微妙的、个性化的文化现象。

它是
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围,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为特征的文
化现象。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
范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校园文化。

我们要通过校园“微”文化建设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

大学生是社会
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具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影响力。

在校园“微”文化建设中,我
们要引导大学生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和
创新精神。

要通过社团组织和课程设置等方式,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校园文化
氛围,让大学生们在学习、交流、生活等方面都能够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进,以其为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是指以微观的方式,通过各种细微的行为和活动,来塑造整体校园文化氛围,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以身边的小事小情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其中就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言谈、待人接物、环境卫生等方面。

大学生应该注重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纪律,树立起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和道德观。

大学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内涵。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正思维、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体现这些品质。

在处理问题时,学生应该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公正的眼光看待事情;学生还应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站在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科学发展,鼓励创新。

大学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平台等方式,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质。

大学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做到守法、守纪律,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它不仅是一种育人理念,也是一种时代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弘扬,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也愈发受到重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对于塑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风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重要作用。

一、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对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应当在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要讲道德、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这对大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应当加强道德教育,通过举办道德讲座、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参与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志愿者服务、参与公益活动等,让大学生学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弘扬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应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推崇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要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校园“微”文化建设应当加强科普宣传,通过举办科学知识讲座、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科学思维。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考卷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考卷

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考卷一、积累与运用(36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

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秩序井然(zhì)深邃(suì) 撺掇(duō) 羁绊(jī)B。

肆无忌惮(dàn)哽咽(yè)狭隘(ài) 炽热(zhì)C。

叱咤风云(zhà)脑髓(suǐ) 秕谷(bǐ)讪笑(shàn)D。

当之无愧(kuì)嫉妒(jí)澎湃(pài) 哺育(bǔ)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 锋芒毕露妇孺皆知马革裹尸义奋填膺尽态极妍B. 慷慨淋漓一拍即合戛然而止浑身解数力挽狂澜C. 鞠躬尽瘁挺而走险锲而不舍炯然不同聊以自慰D. 毛骨悚然怏怏不乐罄竹难书精疲力竭珊珊来迟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父亲一口气把三百来斤重的青石板背回家,铺在台阶上后感到如释重负....。

B。

在大庭广众....用脏话骂人,是一种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C.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D。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拾荒老娘”于化玲, 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

B.温家宝总理出席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提议建立中日韩核电安全交流与合作机制。

C.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D.交警大队在校门口安装了红绿灯,大家进出校门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 5。

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作. B。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C. 《伟大的悲剧》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5人,在从南极点返回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化 、 人性化 ; “ 微 时代 ” 人们表 达 的思 想“ 去 中心化 、 动
语和参与方式 ; 经济上 , 更加个 性化 。产 品个 性化 品质
化, 服务个性 化 ; 文化上 , 张扬个性 的文化 。崇 尚 自由的 文化 , 平等对话 的文 化 , 青春 活泼 的文化 ; 生活 上 , 理想
2 0 1 5年 8月
O U R N A L OF S o C I A I . S C I E N C E O F J I A b I U S I l I Ⅵ强S n' Y
Au g.,2 01 5 V 0 l 1 . 3 3 N 0 . 4

“ 微 时代” 之“ 微” 文化
( -) “ 微时代 ” 之特征 以“ 大” 为特征 、 为追求 目标 的工业社会 在很大 程度
上已经让我们 感到 紧张 、 压 抑、 沉 闷甚至 恐怖 。它 给我
们带来了迷思。如今 , 后工业 、 后现代社会 的来 临, 互联 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 我们进入 了“ 微 时代” 一微博 、 微信、 微贷 、 微 电影 、 微小说 、 微媒体 、 微 广告 、 微管 理 、 微投资 、 微支付 、 微信用 、 微生活 ……我们惊奇 的发现 , 在 以互联
第3 3 卷第 4 期
“ 微 时代 " 之“ 微" 文化 与传统学术文化之建设
吴 明 刚
( 四川民族学院 汉语盲文学 系. 四川 康定 6 2 6 0 0 1 )
[ 摘 要] 以移动 互联 网为核心和基础的现代传播技术 引起 了社会的 巨大变化 , 社会进 入 了一 个名符其 实的“ 微 时代 ” 。“ 微 文化” 作 为“ 微 时代” 的核心文化 , 它以 关心 个体 , 关注个性发展 为重要特征 。 它创造 一种积极健 康 的文
与物质并存 , 人们的生活方式 、 交往方式 、 生产和传播方 式发生 了巨大变化。网络 信息使人们 可以进行情感 、 心 灵、 趣 味、 审美 、 爱好等方 面 的沟通 与交流 ; 建 构起 全新
态化 、 碎片化 、 零散化 、 即时化和赛博化” ; “ 微 时代 ” 信息 被放大 , 由于“ 微 力量 ” 的介 入 , 它渗 透到社会 诸 多的领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9 8 8 2 ( 2 o 1 5 ) 0 4 — 0 1 4 9 —0 3 ( -) 微 时代 的“ 微” 文化 时代不同 , 其环境就不 同; 背景不 同 , 其 时代主题就 不同, 人们的思想也不 同。梁启 超称之为 “ 时代 思潮” 。
网为代表 的新 技术 的“ 微 时代” 社会 有两 大变化 : 其一, 生产方式 趋 微 。机 器微 型 、 作坊 小 型、 产 品功 能 细微 。 其二 , 生 活方式趋微 。在“ 微时代” , 人们进入 了微交 际、 微传播 和信息微循环 的时代 , 人们 的交往 和生活方式趋
微。
化的同时, 也创造 了一种平庸、 消极、 颓废的有害文化, “ 微 时代” 给我们带来了隐忧。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 经济、 文化全面建设 的时期 , 它需要有一个基础 , 我们应 当从传 统文化 ( 主要是儒 家文化) 那里广泛地吸收 营养 , 重建
传统 学术与文化 。
[ 关键词 ] “ 微 时代” ; “ 微” 文化 ; 传统 学术 ; 文化 建设 [ 中图分类号 ] G 1 2 2
式。 [ 1 】
[ 收稿 日 期] 2 0 1 5 — 0 5 — 2 2
容” ——一句话 、 一个 表情符 号 、 一 张图 片等 等 ; 传播 体 验是“ 微动作 ”——通过 简单 的按键 操作 、 鼠标 点击 就
这些 变化让 我们更 深刻地 体会 到“ 微 时代 ” 所 具 有
的许 多表 征。可 以说 , “ 微时代 ” 人人 都是 自媒 体 , 每个 人都可能成为信 息 的提供 者 和舆 论 的传 播 者 。它是 一 个个体狂欢的时代 , 个体情感 释放 的时代—— 我们 自身 从容 、 放松 、 微笑 、 回归 自身 ; 人与 人之 间亲 切、 随和 、 个
社 区的时尚、 礼仪 、 道德 、 情操 等文化规范 。
二、 “ 微 时代” 之隐忧
域, 事件经无数次 的转发和跟帖 , 信息迅速传 播 , 其 网络 舆论就转化为现 实 中的大众舆 论 , 产 生社会 共 鸣, 最终
产生社 会行 动 , 对 社 会 产 生 巨 大 的压 力 , 引起 社 会 关
‘ 有 思潮之时代, 必文 化 昂进 之 时代 ” 。现 在 是 “ 微 时 代” , 也就产生 了“ 微” 的思想与文化 。 文化 ( e u l t t t r e ) , 从根本 上说 , 是一种 社会 历史 现象 , 它是人们 长期创造形成 的社会历史 的积淀物 , 是人类创 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 , 包括意识形态部
以移动互联 网为核心和基础的现代 传播技术 的“ 微 时代 ” ,传 播 的 核 心 特 征 “ 微” :传 播 的 内 容 “ 微 内
注 ……这些表征使我们感到 : “ 微时代” 给我们 一种新 的 生活样 态和 文化 风格 。“ 微” 给我 们无 微 不 至 的关怀 , “ 微” 影响 我们的生 活 , “ 微” 改变我 们 的思维状 态 , 改 变 我 们 的生 活方 式 , 改 变 我 们 对 事 物 认 知 和 理 解 的 方
分的世界观、 人生观 、 价值 观等 , 又包括 非意识形态部分 的 自然科学和技术 、 语言和文字 等。文 化 内容有 四种形
式: 物质文化 、 行为文化 、 制度 文化、 精神文化 。 “ 微 时代 ” 的核心是 “ 微文 化” 。“ 微” 是一 种时代 文 化和时代审美 的理想 。“ 微 文化 ” 主要 表现 在 : 政 治上 , 更加世俗化、 平 民化和 生活化 , 人们正在 丰 富着政 治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