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下中农协会资料
江苏省贫农下中农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变迁
组织 面 临种种 问题 直至 自动 消解 。
作 的一个助手部 门,实际上是 以贫农下 中农为对象
的农 村 政治工 作机 构 。
而在建立专 、 县和面上公社贫协筹备组织 时, 江 苏省委要求专 区贫协组织不进行选举 ,工作委员会
开省贫农下中农代表会议 的通知 ,成立了省贫农 下 中农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并开始办公 。16 年 2 95 月 2 2日至 3 6日召开江苏省贫农下中农第一届代表 月 会议 , 成立了江苏省贫农下 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 , 主 席为陈光 , 副主席 为迟明堂 、 杨易林 、 刘定汉和钱 岗,
任期和 日常工作都有明确 的规定 : 第一 , 公社各级贫 下中农协会 , 由各级代表大会或会员大会各选主席一 人 、副 主席一 到两 人 和委员若 干人组 成 贫协 委员 会 ,
负 责 日常工作 。 第二 , 公社 各级 贫协 委员 会 的人数 , 公 社一级 l 5到 3 0人 , 生产 大 队一 级 9到 1 , 产 队 5人 生
务 , 在 党委 的 统一 领导 下 , 导本 地 区内 的贫 农 下 是 指
央的要求下 ,江苏省开始筹备和建立贫农下 中农协 会( 称“ 简 贫协 ” , 兴废 存 亡一 般经 历 了 i个 阶段 : )其
一
是从 16 94年 1 月建 立 江 苏省 贫农 下 中农 代 表会 1
中农协会工作 ,具体指导和帮助农村人民公社各级 贫农 下 中农组 织 , 使这个 组织 成 为党 的有 力 助手 。因
此 ,县 以上贫 协 领 导机 构 既是 贫农 下 中农 的代 言 机 关 ,又是 党委 对 农村 贫 下 中农 阶级 队伍 开展 政 治 工
回顾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一段往事
回顾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一段往事肖文奎时光如流匆匆而过,转眼间岁月之舟把我也载到了夕阳余晖之中,然而,记忆却时常在脑海中闪现,使人心绪难以平静和忘却。
下文是,笔者亲闻、亲见的37年前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那段非常岁月的一些往事,使年轻人记住,要尊重文化,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师长。
1976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社论,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工人宣传队要在学校中长期留下去,参加学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务,并且永远领导学校。
在农村,则应由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从此,全国农村各地的学校,出现了对教育工作不熟悉,本身就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没有文化的人员全权管理学校的现象。
这些人不仅领导不了学校,反而给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给教师队伍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也耽误了年轻一代。
啼笑皆非管理老师一天,我去一个村的小学校看我的一个教师朋友,这位老师在这个学校任教六年多了,在聊天中他给我讲这样一个笑话:自从贫下中农代表进学校管理以来,便有很大变化,学生星期天休息,老师不回家在学校学习或参加村里生产队劳动,回家的时间只能在晚上七点钟以后,路途稍远一点的根本就不能回家,只能等到寒暑假才能回家,大部分老师便以学校为家了。
由于老师离家十几里或几十里路,再加上交通不方便,如同相隔万里,长期不能回家,夫妻之间只能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老师们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家里有点事只能打电话或写信相互告知,为这事老师们相当苦恼。
有一次老师实在是按捺不住了,全校所有老师集体向贫下中农代表提出了要求:星期六晚上准许老师回家,星期一早上返校。
理由:一是家里有些事情需要处理一下,二是夫妻之间总是要过一过生活。
这位贫下中农代表在会上很郑重地说:“家里有点事相互之间写封信商量一下就可以了,至于夫妻之间的生活吗!以后我们每星期天吃一顿包饺子。
改善一下生活不是很好吗?这样的生活再好不过了。
”由于这位贫下中农代表一直是单身汉,过着单人生活,因此会有这样的答复。
湖北的大寨创始人--周启本
湖北的大寨创始人--周启本2010-11-01 10:32:14周启本,全国劳动模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打宕改土治水闻名全国。
周启本原名黄运本,1913年4月18日出生于湖北长阳黄土岗(现大堰乡清水堰村)。
他4岁丧父,被周家收养,改名周启本。
年青时以当长工、打短工为主,后来靠种田为生。
1949年11月,周启本的家乡赵家堰解放。
1950年,周启本参加了减租减息运动。
1951年7月,赵家堰作为全县17个土改重点乡之一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十月下了一场大雨,山洪暴发,冲毁了许多农田。
周启本对付永茂等农户说:‚我过去打过宕,付永茂,你请几个,我们帮你打,那是千百年的好事。
‛这样,付永茂请了他的几个兄弟、老表,连周启本共6人,他们自制炸药,开山炸石,干了起来,干了40多天,砌成了一条高1丈、长22丈的石坎,一片岩坡地变成了2亩6分平田。
1952年1月日,周启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了党,周启本更积极了,根据组织安排,周启本在四区赵家堰组织了长阳最早的互助组——周启本改田互助组。
由于周启本会打宕,又热心帮人,十多天时间就达到了11个户,各户都获得了大丰收,同年11月,周启本被评为县特等劳动模范。
许多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周启本互助组。
长阳县根据中央指示,正在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便把周启本互助组转社作为全县四个试点之一开展。
1953年4月6日,长阳第一个最大的初级社‚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社长周启本,共18户,101人,劳动力44人,耕地面积159亩。
年底,成立了‚山峰农业生产合作社党支部‛,周启本任支部书记。
1954年,周启本被选为赵家堰乡副乡长,又被选为长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6月28日,周启本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委员,并被选为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县5名)。
1955年5月29日,中共长阳县委将赵家堰乡改坡田为梯田的情况向中共宜昌市委、湖北省委呈报了专题报告。
《报告》中说:赵家堰乡自1951年起至今年4月,利用冬闲时间投入人工55776个,牛工285个,砌成均高4市尺的田坎2301丈,改坡田为梯田270.5市亩,扩大耕地32.2市亩,挖排水沟46条,疏通天坑28个,新改梯田比坡田增产1-2成。
农村信用社发展简介
合作金融概述本讲分为五个部分:一、性质和任务二、地位和作用三、体制的沿革四、组织体系五、业务范围概述合作金融:是指按照国际通行的合作原则,以股金为资本、以入股者为服务对象、以基本金融业务为经营内容而形成的金融活动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金融合作组织。
其在组织和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原则:自愿参加原则、门户开放原则、集股纳费原则、照章开业原则、民主管理原则、自我服务原则、自我约束原则、盈利分配的原则、自负盈亏的原则等。
1995年国际合作联盟对合作制确定了7条原则:自愿开放的原则;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的原则;社员入股,按交易量分配的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我原则;教育、培训的原则;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关心社区发展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信用社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50年代初期,农村全面实行“三大”合作,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相继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供销合作社合农村信用合作社。
我省于1951年11月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长安县稻地江村信用社。
1952年咸阳市在泾阳县桥底镇北赵村和秦都区(原咸阳市)钓台镇东张村试点,成立了两家信用合作社,到年底全市已成立了31家农村信用合作社。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2009年底,全市农村信用社机构总数发展到 328个,其中:省联社办事处1个,县市区信用联社14个,联社营业部14个,信用社 208 个,信用分社 84个,储蓄所 7个。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地位: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主力军,也是目前主要的合作金融组织形式。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讲性质和任务一、性质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信用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
1954年†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草案)‡指出:‚信用社是劳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根据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原则组织起来的资金互助组织,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
万荣光华秦村村史秦村村史是秦村人民留住乡景、不忘乡音的记忆载体,是在外游子寻找乡愁、共叙乡情的精神寄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部村史留存着乡韵乡愁,亦可铭刻历史,传承文明,憧憬未来。
前言秦村,地处万荣县西南隅,是光华乡所辖的一个纯农业村。
西距黄河3公里,村西有深沟,黄河滩涂。
东可眺望孤峰山,峨嵋岭。
村东地势平坦。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1.8℃,平均降雨量530毫米,海拔约370米左右。
植被有蒿草、酸枣、芦苇等。
野生动物有野鸡、野兔、老鹰等。
是万荣县精神文明村、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秦村有记载的历史600余年,但早在战国及汉代时秦村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生活过。
在有历史记载的600余年里,秦村人民经历了旧社会贫穷苦难和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洗礼,又经历了翻身解放的喜悦、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也经历了“文革”和“大锅饭”体制的折腾,可谓有忧有喜、有苦有甜,历史记忆犹新,精神财富厚重。
秦村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始终坚持和发扬“和为贵”的民族优良传统。
为弘扬秦村人民勤劳勇敢、为人诚信、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传承历史责任,激发创造热情,特开办秦村村史馆,抚慰既往,团结一心、开创未来。
(附秦村地形图)村史沿革村名起源秦村,原名二里曾村,其缘由不可考证。
据《樊家家谱》记载,樊姓祖籍陕西韩城县芝川口人,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迁居该村,樊姓人气旺盛,子孙繁衍,不久就成为该村大户。
为了不忘祖先,根据陕西简称“秦”的缘由,把村名改为秦村。
基本村情秦村有老村和新村两处,老村居于新村2公里的坡下,与村东平地落差20余米。
其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遥遥相望,其余三面有杨家沟、北座沟、曹家沟等九条沟环绕,形似孤岛。
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
改革开放后,家家不愁吃穿,但由于老村偏僻,交通不便,常是上坡下滩,不仅为村民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直接影响了村内经济发展。
于是,村支委率领村民,建学校,建民居,架线路,修舞台,安水管,建广场和各种文化、卫生、体育设施,至2005年建成一座巷道宽敞、房舍排列整齐和设施齐全的新农村。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是如何运作的?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是如何运作的?我的老家是五十年代末成立人民公社的,一直到八十年代初人民公社才退出历史舞台。
人民公社的存续期大致应该在二十五年左右。
人民公社的建制是: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辖生产队,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最基层单位。
1962年以后,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所谓“三级所有”是指农村生产资料分别属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谓“队为基础”就是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进行核算,即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对农业生产收益进行分配。
如果说人们要问人民公社是怎样组织生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某个生产队是如何组织生产的。
当时的一个生产队大概有二十多户到数十户不等,若干农户居住在一块,或者彼此居住比较靠近,自然就确定为一个生产队。
那么生产队是如何运作的呢?一、干部是如何产生的?生产队设队长一人,副队长两人到三人;副队长中有一人为财经队长,主管生产队的财务,是除队长以外的主要负责人。
还设贫协组长一人,妇女队长一人,民兵队长一人,记工员兼会计一人,民兵政治辅导员一人。
对于“贫协”这个词,年轻人不甚清楚,现在流行的电脑打字软件中也没有这个词条,在这里必须仔细介绍一番。
当时农村中的所有家庭在土改的时候都划分了成分,具体的成分是:地主、富农和上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
其中地主和富农是阶级敌人,是属于革命对象,上中农是革命团结的对象,雇农、贫农和下中农才是革命真正依靠的对象。
所以,为了所谓革命,在农村,人民公社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设贫协主席一职(当然也设有副主席等职位了),大队设贫协主任一职,生产队就设贫协组长一职。
上级有一部门,下级乃至最基层也设一人主管其事,这就是所谓与上级对口的原则。
生产队的干部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时候都是上级任命的,任命权在大队党支部,驻队的县委工作队有建议权。
有时候也经过所谓民主程序选举生产队长。
凡属选举,首先要确定候选人,有权确定候选人的是上级组织,他们的推荐很重要。
贫协会
贫协会作者:高涛来源:《档案天地》2011年第09期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会),是由农村整风整社运动中出现的贫下中农组织发展而来,是共和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农民群众组织,也是20世纪中国农会发展史的最后一个阶段。
贫协会从60年代初逐步在全国各个省市区成立,到80年代初逐步撤销,经历了共和国历史上变革最为激烈的二十年,本文仅简述这一组织由出现到撤销的历史脉络。
1、贫下中农组织的出现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先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目的是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统一思想,纠正“左倾”错误。
但是由于会议后期发动了对彭德怀等人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使得以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再度泛滥,并在全国农村兴起了大办公共食堂的浪潮,要求用更大的干劲,实现新的更大的“跃进”,一些平均主义、大办各种社有经济的做法再度盛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
在沉痛教训面前,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向各级党组织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这标志着中央系统地提出了整风整社任务。
在这一时期,河南信阳地区出现了由贫农、下中农组成的社员代表会。
代表会规定“代表的基本条件是:贫农、下中农,历史清楚,劳动积极和坏人没有联系,群众拥护”。
“大队暂时成立社员代表会,小队暂时成立代表小组,一切权力归代表会,废除过去的一切反动政策和规定”。
信阳地委在给河南省委并报中央、中南局的报告中认为,这样的一种代表会制度,在整风整社运动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认为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发展人民公社,搞好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和监督干部,树立民主作风,认为“可以把代表会作为一种长期的制度坚持下去”。
1961年1月1日,《中共中央对信阳地委关于整风整社运动和生产救灾工作的报告的指示》中写道:全国三类社队的整风整社运动都要学习河南信阳地区的经验。
贫下中农最简单解释
贫下中农最简单解释
嘿,咱来说说啥是贫下中农哈。
你就想啊,以前在农村,有那么一家人。
这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地也不多,家里没啥值钱的东西。
这就是贫下中农的一种典型代表。
贫下中农呢,就是那些比较贫困的农民,他们没啥雄厚的家底,每天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种地,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让一家人能吃饱穿暖。
他们没有那些大地主大财主的阔气,也没有城里有钱人的奢华生活。
就是老老实实种地,靠自己的双手努力生活。
咱再看看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但咱也不能忘了曾经的贫下中农们付出的努力。
他们可是为了咱们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呢。
所以说啊,贫下中农就是那些曾经贫困但勤劳朴实的农民们,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书写了一段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史。
贫农、雇农、中农、富农的区别
贫农、雇农、中农、富农的区别图•⽂ | 问⾬果雇农:没有⼟地,只能靠出卖劳动⼒⽣活。
贫农:没有⼟地,靠租种地主的⼟地为⽣。
下中农:有⼀点⼟地,靠种地为⽣,也为别⼈抗短⼯。
中农:有⾃⼰的⼟地,可以满⾜⾃⼰的⽣活。
上中农:⽣活⽐较富⾜,但没有雇⼯。
富农:有⾃⼰的⼟地,但⽣活⽐较富⾜,有雇长、短⼯的现象。
地主:有⽐较多的⼟地,靠出租⼟地,收租为活,也雇有长⼯。
恶霸地主:有很多的⼟地,出租地,放⾼利贷,雇有⼤量的长⼯,包括家庭佣⼈,欺压百姓。
⼀、拥有的⼟地量不同1、贫农:是那些只有较少⼟地(约为中农⼟地的⼀半或⼀半不到)、部分或⼤部分租⽤其他⼟地所有者的⼟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2、雇农:旧社会农村中的长⼯、⽉⼯、零⼯等。
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地和⽣产⼯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
3、中农: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
农村的⼩资产阶级。
家庭拥有⼟地,但基本是⾃给,不收取地租。
4、富农:是相对较⼩的⼟地所有者,各地标准也不⼀样(资料显⽰,江西省⼟改时富农标准⼀般是拥有12亩左右的农⽥,⼈均约3亩不到)。
⼆、是否剥削他⼈1、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地(约为中农⼟地的⼀半或⼀半不到)、部分或⼤部分租⽤其他⼟地所有者的⼟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般不剥削他⼈。
2、雇农:农村中的⽆产阶级。
⼀般全⽆⼟地和⽣产⼯具,出卖劳动⼒为⽣。
是农村中最穷最受压迫剥削的阶层。
3、中农:⼀般不剥削他⼈,也不出卖劳动⼒受⼈剥削。
4、富农⼀般⽽⾔,其拥有的⼟地数量,除了⾃⼰耕种以外,还⼤约富余三分之⼀的⼟地因⾃⼰忙不过来⽽雇⼯耕作者就被划为富农,不受剥削,但有的富农会剥削他⼈。
一头老黄牛的尊严
《一头老黄牛的尊严》原文老黄牛死了。
这头老黄牛叫“号里娃”。
生产队里的每头牛都有名字,诸如:扁担犄角、牛司令、白眼圈,等等。
号里娃最有力气,最乖觉,能在牛群中领头的一头牛,所以,我们都把它叫号里娃。
它的使役最多,犁地的时候,社员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抢着牵号里娃,它对生产队的贡献最大。
有一天,它走起来突然前腿有点跛,一跛一跛的,似乎怕踩了空。
生产队里的饲养员请来公社兽医站的兽医看了看,打了一针,灌了一服中药。
兽医说是号里娃的腿可能受了伤,歇两天就好了。
可是,两天后,号里娃却死了。
1979年,我担任了村里的兽医。
经过去兽医站学习和给牛羊治病的经验,我判断,当年给号里娃治病的兽医是庸医。
号里娃很可能是吃下去麦草中混杂的短铁丝,铁丝穿过胃直刺心包而致死的。
号里娃死了,按照惯例,剥了牛皮,将牛肉煮熟了,按人头分给每家每户。
而牛皮就会被请来的皮匠在涝池(池塘)里泡软,再割成条子,合成牛皮绳子,分配给社员使用。
在那时候,我们这些小年轻都盼望生产队死牛,死了牛,可以吃牛肉。
我们一年里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一点点猪肉。
生产队终于死了一头牛,我们暗自高兴有牛肉吃。
生产队长已经派了两个社员去剥牛皮,把煮牛肉的人也派好了。
可是,就在这时候,我们吃牛肉的涎水还没有流出来就被一个人堵回去了。
这个人是生产队里的老贫协(贫下中农协会)主席、我的三叔赵有富。
三叔义正言辞地给生产队长说:号里娃不能剥皮吃肉,埋了它。
生产队长一听,眼睛瞪大了:为啥不能吃?三叔只有一句话:不为啥,埋了它。
生产队里的人知道,这头号里娃是三叔当生产队长的时候从集市上买回来的。
有一年夏天,三叔套上犁吆着号里娃去坡地里犁麦茬地,在沟边回犁的时候,三叔一脚踩在了刚下过雨的沟边,掉下去了,可是,三叔死抓着犁把不放,他叫了一声号里娃。
号里娃和套在犁上的另一头牛猛地向前一拉,三叔被拉上来了。
不然,三叔掉进深沟里,恐怕都过了两个三周年了。
村里人都知道三叔对号里娃有感情,但村里人觉得,自从有了生产队,凡是死了的牛,都是剥了皮吃,牛的命运就是这样的:使役,老死或病死,剥皮吃。
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
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导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农村基本阶级成分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农村改革的进程中,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一、贫下中农成分的界定与历史演变1.1 贫下中农成分的定义我们需要明确贫下中农成分的具体定义。
贫下中农是指在农村社会中,处于贫困国下半数以上的农民集体的中农阶层。
他们既不属于地主富农,也不属于农民工人,而是在农村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2 历史演变随着中国农村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贫下中农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
在农村土地改革时期,贫下中农成为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对象,他们在农村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改善。
随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贫下中农逐渐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之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贫下中农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二、贫下中农成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1 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贫下中农的参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知识水平,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持。
2.2 农业生产的提高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对农业生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贫下中农能够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帮助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农业设施改善等方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3 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
贫下中农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相对稳定,他们能够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们能够传承乡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
三、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现实挑战与前景展望3.1 现实挑战尽管贫下中农成分的作业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
贫下中农是农村批林批孔的先锋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历史系工农兵学员赴上堡大队小分队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11页
主题词: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批孔;农村;革命路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巩固和发展;
毛主席
摘要: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高度赞扬:“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这个贫农大群众”是“革命先锋”。
毛主席这一英明论断,在这次刚刚兴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再一次得到证实。
最近,我们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来到本溪县小市公社上堡大队和贫下中农一道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亲眼看到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以最大的革命义愤、最猛烈的火力、最彻底的革命精神,向林彪、孔老二发起了新的进攻,冲刷旧社会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肃清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流毒,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你知道贫下中农的来历吗?
你知道“贫下中农”的来历吗?
“贫下中农”这一词语,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来历,它的诞生日期以及它在农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得很清楚的人,为数就较少了。
“贫下中农”是贫农与下中农的合称。
为了弄清“贫下中农”一词最早出现的准确时间,只有从中央文件和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
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年7月31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谈一个社会成分问题。
我以为在目前一两年内,在一切合作社还在开始推广或者推广不久的地区,即目前的大多数地区,应当是:(1)贫农;(2)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3)老中农中间的下中农——这几部分人中间的积极分子,让他们首先组织起来。
”这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下中农”这个词。
1955年9月7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的标题就是“农业合作化必须依靠党团员和贫农下中农”。
此后,“贫下中农”这个词在报章杂志和各种场合中频繁出现。
“贫下中农”是广大农村中的骨干力量,是农民群众中的先进旗帜,是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
在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以及党在农村开展的各项政治运动中。
“贫下中农”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农村的阶级成份发生了变革。
原来的成份,不论地主、富农、富裕中农、贫下中农,全
部改为农民成份,所以“贫下中农”的称呼没有了。
“贫下中农”一词成为历史。
王茂昌2012.11。
湖南省贫下中农协会述评
湖南省贫下中农协会述评
周湜;刘圣陶
【期刊名称】《党史博采(理论版)》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 1964年6月,中共中央以中发[64]393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条例(草案)>规定:"贫下中农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贫农、下中农自愿组成的,革命的群众性的阶级组织."中共中央在<条例(草案)>中指示到:县和公社的党委,大队和生产队的党组织,都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贫农、下中农组织把<条例(草案)>中的规定切实地贯彻执行,使它们能在生产建设、巩固集体经济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作中,充分地发挥作用.在党中央的要求下,全国各地贫下中农组织迅速蓬勃发展起来了.
【总页数】2页(P49,120)
【作者】周湜;刘圣陶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湘潭大学中共党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贫下中农协会”组织的来龙去脉
2.湖南省城市建设行业协会城市照明分会湖南省电力行业协会城市照明供用电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三次理事会在长沙召开
3.湖南省城市照明行业协会2012年度工作会议暨湖南省城市建设行业协会城市照明分会
湖南省电力行业协会城市照明供用电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胜利召开4.2012湖南省陶艺家协会暨湖南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年会在醴陵举行5.贫下中农协会述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每日笔记(1月16日)贫协主席是做什么的?
每日笔记(1月16日)贫协主席是做什么的?1龙山故事和一帮龙山人聊天,老中青都有,张天子李霸王地聊着各自知道的龙山故事。
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年代大队的贫协主席樊茂生的故事。
关于樊茂生的故事小时候也听大人们讲过,但长相之类的已没有点滴印象,一些故事也忘记了。
今天再一次被大家提起,觉得应该是村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刘老师讲了几个与其有关的故事。
比如:樊茂生打人——刚一哈。
打倒还会站起来。
他较真、认死理、正直,比如给人记工分,多少就多少,不能多也不能少。
是一个真正的贫下中农的代表和替贫下中农说话的人。
村上(过去叫大队)哪年成立的“贫下中农协会”,我们一起聊天的都已记不得了,对于龙山大队的“贫协主席”樊茂生故事则很多,我们几个知道的也只是个大概和传说,还请知道的龙山人留言或者私信补充。
2贫协主席查阅资料,贫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农村、甚至整个社会舞台的“贫下中农协会”的简称。
“贫下中农协会”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背景下成立。
1963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决定》要求,各地“在阶级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有领导、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建立”贫下中农组织。
9月,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
在这个文件里,中央要求各地继续进行试验,并责成中央主管农村工作的部门根据各地的经验,务必在1964年上半年,草拟出一个贫下中农组织章程。
在试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最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同年6月印发全国实行。
这个条例将贫下中农组织的名称作了最后的确定,叫“贫下中农协会”。
《条例(草案)》就这个组织的性质作了规定:“贫农下中农协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贫农、下中农自愿组成的、革命的群众性的阶级组织。
”《条例(草案)》还对该组织的任务、会员、组织机构、领导成员,以及它同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系,同社队组织的关系和经常工作等同样作了具体规定。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意思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意思贫下中农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生活水平较为贫困。
在现代化进程中,他们往往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帮助贫下中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教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一、再教育的意义贫下中农的文化程度较低,往往缺乏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
这使得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接受再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
二、再教育的方式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贫下中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包括:1. 课堂教育。
通过开设各种课程,如文化课、职业技能课等,帮助贫下中农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2. 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活动,如农业技术培训、创业实践等,帮助贫下中农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
3. 网络教育。
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贫下中农提供在线学习和培训服务,帮助他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再教育的实施再教育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投入资金等方式,为贫下中农提供更好的再教育服务。
社会组织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和捐赠等方式,为贫下中农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四、再教育的效果再教育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贫下中农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上,还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社会效益。
首先,再教育可以帮助贫下中农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再教育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再教育可以提高贫下中农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有助于提高贫下中农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
中国农会的兴起与消失
中国农会的兴起与消失-—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感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面有一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收录在毛选第一卷里面最早的一篇调查报告,整个调查报告都是围绕着湖南的农民运动,其中最多最关键的就是农民协会的活动情况。
在读这篇文章中就让我产生了有一个问题:农民协会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又看不到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弄清楚了一点来龙去脉。
清末开通智识、改良种植、联合社会的农会史学家已经证明,农会是与近代社会自治思潮联系在一起的,在清末“新政”改革期间就产生了。
早在1890年,孙中山即倡议"仿泰西兴农之会" 。
1895年康有为等在"公车上书"中,也建议效法外国,"宜命使者译其农书,遍于城镇设立农会,督以农官" 。
以创办实业而闻名的张謇在1896年和1897年分别提出了《农会议》和《请兴农会奏》,对农会的创办方法、经费来源、组织程序、职能功能以及作用等提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思路。
在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的大力倡导和影响下,1898年清光绪帝发布上谕,正式命"各省府州县设立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田,由绅商之有田业者试办,以为之率" 。
1907年清朝的农工商部为制定和颁布《农会简明章程》奏折曰:"农会之设,实为整理农业之枢纽。
综厥要义,约有三端:曰开通智识、曰改良种植、曰联合社会" 。
其利也有三,一为“劝导演说,聪明以瀹,于振兴实业之中,启教育普及之渐”,二为“博稽新法,日事改良,究草人士化之精微,课计然金穰之实效”;三为“团结一气,共图公益,有所兴作,合群力群策,以谋无尔界此疆之别” 。
该章程规定各省于省垣所在地设立农务总会,府厅州县酌设分会,其余乡镇、村落、市集等处,次第酌设分所。
“凡一切蚕桑、纺织、森林、畜牧、水产、渔业各项事宜,农会均酌量地方情形,次第兴办。
”到1911年为止,全国已成立农务总会及农桑总会19处,分会276处。
被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
被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社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的集体,其中有一面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鲜红旗帜——河北省遵化县西铺村的“穷棒子”社。
它以勤俭创业的非凡业绩,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表彰,被赞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
那是1952年初的时候,遵化县西铺村村民通过和邻近的比较,发现办合作社的地方收成明显要好于自己,都纷纷要求办社。
当地党委很快批准了西铺村办社的要求,并提出了稳步前进的方针,针对西铺社情复杂的情况,党委特别指示办社一定要注意坚决依靠雇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很快地,支部成员按照上级指示,分头深入下去做群众工作。
对那些暂时还不愿入社的农户,采取说服教育和耐心等待的态度,决不强拉硬拽;而把贫下中农当作主要动员对象,凡是真心愿意入社的才吸收进来。
经过几天的串联发动,报名入社的共有23户,绝大多数都是在旧社会扛活、讨饭、当劳工的贫苦农民。
1952年10月26日,西铺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全社230亩土地,凑起来只有三条驴腿的牲畜股,没有农具,也没有车辆。
西铺村里的一些富裕户讥笑新生的初级农业生产后合作社为“穷棒子社”,说什么“这群吃救济粮、领寒衣的骨干,凑在一块儿,早晚得穷得散架!”“浑水的泥鳅成不了龙”!面对这些冷嘲热讽,社主任王国藩在社员会上勉励大家:“有人讥笑我们是‘穷棒子’,我们就是‘穷棒子’,咱人穷志不穷,难不倒,穷不散!……咱只要发挥集体力量,把社办好,就自然听不到这种怪话了。
”有了雄心壮志,就有了迎战因难的勇气和办法。
“穷棒子社”的社员打破了传统的旧习惯,变冬闲为冬忙,他们兵分两路:少部分壮劳力带领妇女老少做好春耕准备,三条驴腿不够用,就肩负不离担,手不离锹,送粪、搂石、整地。
以其余的壮劳力为主,组成一个19人的队伍,不顾天寒地冻,顶风冒雪,在隆冬季节远出30里外的王寺峪山上打柴,解决生产资料缺乏问题。
他们在“没牛没马,从山上拉;没衣没米,从山上取”口号鼓舞下,吃的是稀粥白薯,穿的是开花棉衣,住的是透天草棚,十几个人合扯四条小被;有的人磨破了鞋,有的人扯破了衣,有的人碰伤了手脸,有的人甚至从坡上摔下来,但他们毫不畏缩,坚持苦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下中农协会资料
第三节贫下中农协会
组织
1964年春,按照中央决定,渭南地区在城乡分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广大农村全面贯彻依靠贫农、下中农的阶级路线,开始组建公社、大队贫下中农协会(下称“贫协”)。
这年冬至次年元月,澄城、白水、华阴、渭南、富平、潼关等县选举产生县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大荔、蒲城、韩城、合阳等县选举产生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
至1966年上半年,全区县级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全部建立。
组建各级贫协组织的宗旨,是适应农村阶级斗争的需要,树立贫下中农优势,对各级政权实行民主监督。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贫协机关随之瘫痪。
1973年上半年,各县普遍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恢复贫协组织。
7月25日至30日,地区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地区贫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49人,常务委员11人,主任杨存富。
此后,贫协会员迅速发展,截止1977年末,全区会员人数达930665人,占应入会人数的70%。
1981年6月9日,陕西省贫协发出通知,指出“我国农村的阶级斗争状况发生根本变化,阶级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全党工作着重点已转向四化建设,贫下中农协会继续存在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椐此,地、
县、乡、村各级贫协统一撤销。
主要活动
在“文化大革命”中,基层贫协组织虽形成自流状态,但仍有活动。
1968年8月,毛泽东主席发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指示,在社、队革命委员会领导下,各地均向学校派进贫下中农宣传队,成立以贫下中农宣传队为主,有教师代表参加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或“小组”),决定学校一切重大事宜。
此后,贫下中农宣传队也进驻农村商业、供销、医疗等单位,领导这些单位进行“斗批改”。
这年末,毛泽东主席号召城镇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各地贫协普遍担当起管理、教育知识青年的责任。
1973年后,主要组织贫农、下中农参加农村的“斗批改”,结合“批林批孔”,持续进行批判农村出现的自由种植、贪污盗窃、副业单干、扩大自留地、分光吃净等资本主义倾向(有些项目并非资本主义行为),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1974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商业、合作医疗,教育知识青年,监督社、队财务和干部作风被视为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进一步得到加强。
全区中小学均实行贫管,农村商业、合作医疗贫管率分别达到90%和70%。
1975年初开始,地区贫协全面推广渭南县布王大队建立“两帐一馆”(贫下中农在旧中国的受苦帐,新中国的幸福帐,阶级教育馆)的经验,对农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和基本路线教育。
截止1978年底,全
区贫下中农建立两帐的有297470户,占贫下中农总户数的67%;建馆的大队1592个,占大队总数的51%;乡(镇)建馆36个,占乡(镇)总数的15%。
地区贫协两次召开工作会议,按照普及大寨县的六条标准要求,在全区农村树立贫下中农优势,发挥贫下中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主力军作用。
此后,在大队、生产队领导班子中,贫下中农成份的干部占三分之二以上;社、队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事先要通过多种方式征求贫下中农意见;开门整风时,请贫下中农代表参加。
1979年起,各级贫协配合民政部门开展扶持农村贫困户的工作,特别是对边远山区的贫困户,通过劳动照顾,扶持搞好家庭副业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