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2.理解二氧化碳的危害性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1.二氧化碳的危害性与应对方法;2.二氧化碳制备的实验操作;3.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与产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或展示二氧化碳的形态和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5分钟)2.1 用途和产生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产生方式,如吸烟、火灾、人体呼吸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方式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2.2 物理性质介绍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气味,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其凝固点和沸点。
2.3 化学反应介绍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气泡发生和pH值的变化,理解其化学实质。
3. 探究二氧化碳的危害性(20分钟)3.1 环境污染介绍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和其对环境的损害。
让学生思考应对环境问题的实际方法和手段。
3.2 人类健康介绍二氧化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如室内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为环保出一份力。
4. 探究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25分钟)4.1 食品产业介绍二氧化碳在食品加工、保鲜等领域的应用,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优点和局限性。
4.2 化工产业介绍二氧化碳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如绿色化学、烟囱气体净化等,让学生思考其对环境和人类的益处。
5. 实验操作演示(30分钟)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包括物质的准备、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过程的操作细节。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在实践中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危害性和应用领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详细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2.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3.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备方法和操作过程。
初中化学评课稿
初中化学评课稿初中化学评课稿篇一:化学评课稿《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评课稿浏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评课稿浏览》评课稿陈湘玲本节课是潘燕老师在初三(6) 班上的初中化学第六章课题二的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用途和一氧化碳》。
潘燕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
潘艳老师的本节课在前14分钟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二氧化碳的用途和一氧化碳》。
潘燕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
潘艳老师的本节课在前14分钟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评课稿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主要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
因此造成难点。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等。
所以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二氧化碳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和观察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评课记录 化学 二氧化碳
议
或改进措施
这节课实验较多,教师是否可以在实验的取舍上再细致的推敲。如果能够大胆的选舍,而不样样俱到,教学效果应该更好。在学习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上还不够到位,总感觉他们的思维、行动
上要比其他人慢,是否能多点时间放手让这部分学生去探究。
注意安全教育。
附:听课人员名单
2011-2012学年度
“落实常规教学活动”评课表
执教者
时间
11月9日
课题
大自然中的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氧化碳
班级
九.一
地点
化学实验室
评课人
说课简要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循环以及造成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支取和验证
教
学
中
的
亮点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规律。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评课记录 化学 二氧化碳
议
或 改 进 措 施
这节课实验较多,教师是否可以在实验的取舍上再细致的推敲。如果能够大胆的选舍,而不样样俱到,教学效果应该更好。在学习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上还不够到位,总感觉他们的思维、行动
上要比其他人慢,是否能多点时间放手让这部分学生去探究。
注意安全教育。
附: 听课 人员 名单
2011-2012学年度
“落实常规教学活动”评课表
执教者
时间
11月9日
课题
大自然中的的二氧化碳
班级
九.一
地点
化学实验室
评课人
说 课 简 要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循环以及造成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支取和验证
教
学பைடு நூலகம்
中
的
亮点
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规律。采用探索实验法,不但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研究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教学反思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一等奖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
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调动思维。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评课稿
初中化学评课稿本节课的主题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XXX老师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来引入新课。
在前14分钟的导入中,XXX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研究,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研究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XXX老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研究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XXX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导入环节,XXX老师通过让学生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来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研究效果。
总之,X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和探究精神。
今天听了XXX的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我认为她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肯定。
XXX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定律。
她还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操作,深入体验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XXX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
最后,XXX还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研究内容。
总之,XXX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研究了重要的化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研究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研究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研究的全过程。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5篇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5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5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1本课尝试将自学教材、小组合作实验以及展示(共计8组器材,每个人主持完成其中一个活动)、学案练习检测、师生讨论、多媒体辅助等环节有机的紧凑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有效率的自主的学习。
但这节课的准备工作是比较繁琐的,特别是许多实验要搬到教室里来,还要临时分组移动桌子。
由于实验中学生要自己摸索的做,同组的`兵教兵,难免就在操作上出现了一些错误,但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的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并归纳结论。
整个过程体验深刻,兴趣激发。
教材、课件、师生实验和解释,使得学生的课堂注意点和知识收集点比以前多了,这样就不必整齐划一的进行流程,照顾了大部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
四十分钟时间有点紧了,可以考虑将二氧化碳的制取内容移到下一节课,专讲它的性质和用途,这样练习检测就比较从容了。
不过事后抽查学案卷子,准确率还挺高的,有收获啊。
建议板书要充实,罗列个123点会好一些。
希望以后要多上这种课,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争取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成绩。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2我非常有幸聆听了范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感慨讲课的精彩一节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
总体的特点有:1.新课导入新颖有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在二氧化碳性质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通过研究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像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
从上课教师的表演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多媒体使用的那种绝佳的效果。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为初中生,他们已经学过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技巧,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他们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相关实验可能存在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具体的性质和实验操作还需进一步掌握和巩固。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强调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难点:如何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药品:烧杯、试管、酸性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钙碳酸溶液等。
2. 多媒体课件:包括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二氧化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二氧化碳的探索欲望。
可以提问学生对于二氧化碳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
Step 2: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等。
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与氢氧化钠溶液和酸性碳酸钠溶液的反应,以及与酸性钙碳酸溶液的反应等。
Step 3: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观察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密度实验将一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倒置放入水中,观察瓶子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较大。
实验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产生碳酸钠的现象。
实验三:二氧化碳与酸性碳酸钠溶液的反应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有酸性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产生碳酸氢钠的现象。
Step 4: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操作过程。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_新闻报道_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有幸听了高老师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
通过听课知道高老师这一节课有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力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堂的亮点非常之多,其中个人认为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做到了面向全体,尽管是借班上课,课堂氛围调动地非常好,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实验活动,同时在讨论、回答、展示、归纳、反馈等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做到了全员参与。
对于老师来说,教会一个学生并不难,但要想在一节课教会全班学生那就是件几乎很难完成的事。
面对存在客观差异的学生,我们不要求每一个都掌握到相同的程度,但我们要力争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覆盖率。
为了实现面向全体,结合所听的这一节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大众。
教学的内容包括教学的进度、难度、习题的选择、问题的设置,都要以所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可接受水平位依据。
高老师这一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大港六中的孩子,程度相对较好,因此课堂模式选择为探究式课堂。
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例如“依据所学过的知识,你知道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设计有效的实验”都是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
2、做好分层教学。
在课堂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对每组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堂的指令非常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结合生活实际,例举二氧化碳的用途?——依据通途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反思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同时课堂练习的选择体现了层次性,由易到难。
通过不同的层次要求,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原有几次上有一定的收获,并且能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课堂展示的机会。
3、在面向全体的过程中关注个体。
我们教学的对象和目标是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要关注个体学生的课堂行为和思维表现。
高老师在课堂给了多次学生大胆猜想、质疑、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重视每位学生的发展”。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评课稿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是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节关于二氧化碳的学习内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学生将能够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次评课稿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这节课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对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和分子式;•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二氧化碳的概念和性质;•二氧化碳的制法:酸和碳酸盐的反应;•二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二氧化碳的特性和制法;•合作学习法:倡导学生间互动与合作,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分享;•实验教学法:结合实际实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图片、示意图等多媒体资料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教学优点a.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和实验,主动发现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这种探究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b.合作学习法促使学生间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知识分享,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氧化碳的性质 —— 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第二册教案_九年级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吉林省集安市第二中学张耀凤摘要:通过创设情境、分析讨论、推测结果、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二氧化碳、学习目标、实录正文:一、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将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二) 过程与方法:1、思考、交流、合作,训练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四、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兴趣,调动思维。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还设计了训练学生自主探究CO2性质的教学过程,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
二氧化碳性质评课
该老师的这一节课讲的是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上册中第六单元第三课题的第一部分,从知识角度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在课程标准中把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列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设计的顺序是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反应,最后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介绍了二氧化碳使澄清水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
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
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本节课单老师通过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体现了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
新课的导入是通过展示两瓶气体:空气和二氧化碳,让学生分辨,借此一方面突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某些方面,一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以疑问导入新课,就给学生一个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自然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课堂形成了一个心理上的探究氛围。
随后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刚才的观察,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于其密度的探究随之展开,从现在的教材课程设计来看,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构建认识,这已成为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对于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放手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然后选择优秀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氧化碳的性质》观评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观评课孙晓芳老师讲授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一堂很成功的化学课,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学生还不能系统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在自然界的循环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对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碳对于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效应、碳排放等环境问题中的焦点物质,由于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重要节点,因此合理使用二氧化碳,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生成和转化,是现在化学科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学生应该主动关注的问题。
孙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会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逐步形成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辩证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温室效应,增强环保意识,合理应用资源。
孙老师的本堂课,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的能力,甚至通过改进优化实验方案设计创新实验的能力。
孙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尊重、关爱学生,教学语言准确精练。
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设计、推理、应用、改进甚至创新的能力。
每次小组合作都是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后,再组织组内交流,利于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提问,学生能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表达后,孙老师及时、恰当的评价,更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观课后我的收获是,学生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逐步形成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孙老师帮助学生形成“先认识物质,再应用物质,最后改造或创造物质”的研究思路,这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值得借鉴。
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评课稿
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评课稿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第六章课题二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着重从学生熟习的平时事物着手来创建学习情形,教师踊跃指引学生去发现问题,充足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课思路,经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研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剖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踊跃主动地去研究、去学习,培育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实地体验到研究学习的乐趣,进而收到了优秀的教课成效。
教师联合科学展开的现实向学生说明跟着科学研究的不停深入,对物质的认识也会更为仔细,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神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可以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有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可以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一样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2、向一个采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参加必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乏味的纸花〕成功进行,采纳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显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这说了然教师的在授课以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乏味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现在黑板上,成效清醒,进而使教课抵达更好的成效。
亮点四:板书清楚,联合多媒体教课,与学生的互动许多,讲堂氛围比较开朗。
缺少之处: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楚、简短。
2、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乏味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简单产生误会。
3、本节课的要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对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当由实验得出结论。
因此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污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课活动对我的启迪:教师不论在讲堂仍是课后都要擅长思虑,理论与实践相联合,多点对自己的教课进行反省和总结,不停修正自己的教课方法,建立正确的教课观点,与时俱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评课稿班上的初中化学第六章课题二的第二课时《二氧化碳的用途和一氧化碳》。
潘燕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
潘艳老师的本节课在前14分钟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教学立足课本。
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潘燕老师采用了全班同学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知识点熟悉。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更清楚易懂。
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
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
亮点四:问题设计比较贴近课本,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
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体现“学以置用”的思想。
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5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
潘燕老师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
不足之处:1、教师讲解的太多,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并没有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方式。
师生互动性欠缺,教师急于把自己的答案交给学生。
2、教师在复习前一节课所花的时间过多,导致新课的时间不够,教师讲得很快。
知识点没有扩展开,学生难以跟上速度,也难以拓开知识面,对于课本以外的习题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3、由于初三(6)班多媒体坏了,所以本节课的实验只能由潘燕老师的口述来完成,没有很好依赖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所以没有情景创设引人入胜。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
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化学评课稿:《分子和原子》评课稿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
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
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
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
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
***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
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
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化学评课稿:铁的性质1评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
B.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1.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
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
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
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
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
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