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合集下载

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网络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的构建

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网络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的构建

通过 前期 的文献 和问卷分 析 ,在充分 考 虑教 育技术 专业研 究生 自身 特点和需 求 ,将 上述平 台功 能进
行 细化 ,笔者设 计 了如 图 1 示 的平 台功 能结构 。 所
教育 技 术 专业 研 究 生网 络学 习同 体技 撑 平 台
共 同 体 规 范
自 主

从共 同体 内甄选 出来 的 ,不 仅可 以给 成员 提供 示范 作用 ,也 能增 强 成员 在 共 同体 中的归 属 感和 荣誉 感 ;
毕 业论 文成 果用 于展示 毕业 生 的研 究 成果 。
3 学术 沙龙 )
结合 调查 结果 和学 者杨 福满 (0 5 在 《 2 0) 教育 技 术 专业 硕 士研 究 生培 养模 式 创新 初
究 生 的特 点和 需 求 分 析 为依 据 ,构 建 了教 育 技 术 专 业研 究 生 网络 学 习共 同体 支 撵 平 台 , 以实 现 本 专 业 研 究 生之 间 的 协作 、分 享和 交流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键 词 ]教 育 技 术 ; 网络 学 习; 共 同体 ;平 台 关
[ 中图分 类号]T 33 P 9
1 平 台 功能 设 计
平 台的总体 功能是 支持教 育技术 专业 研究生 网络学 习共 同体 的构 建 ,即为 以促 进专 业发展 为共 同学 习远景 的全体 教育技术 专业研 究生提 供一 个有共 同文化 氛 围、安全 、相互 交流 、共 同建 构个人 知识 和集
体 知识 的 网络辅 助学 习平 台。
第 5卷 第 4期 :理 工
徐 小 利 等 :教 育 技 术 专 业 研 究 生 网 络 学 习 共 同 体 支 撑 平 台 的 构 建

研究生教育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学习平台正在成为许多教育机构的首选,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

在线学习平台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便捷的学习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本文将讨论研究生教育的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并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

一、在线学习平台的意义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对于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解决研究生人数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设施,但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而在线学习平台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高水平的教师资源和研究设施充分利用起来,为更多的研究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在线学习平台能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研究生教育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较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每个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而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计划,让每位研究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在线学习平台能够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研究生期间,与同学和导师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相互启发、促进思考和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交流机会,而在线学习平台可以通过在线论坛、讨论板等功能,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不仅能够丰富研究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要素在建设研究生教育的在线学习平台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教学内容丰富多元:在线学习平台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教材、学术论文、实验数据等。

同时,还应开发和引入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如优秀的教师团队、精彩的线上课程等,以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

2. 学习支持与指导:在线学习平台应提供学习支持和指导,包括教学辅导、学术导师、学习指导等。

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尤其是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实践等难题,而学习支持和指导能够帮助研究生解决问题,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高层次的学术培养途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介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的必要性、设计原则以及可能的实施方法。

一、必要性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术发展。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因此,研究生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专业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2.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学术能力,研究生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以及与学科相关的人文素养和科学道德。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全面考虑这些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贯彻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二、设计原则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导向。

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根据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求,确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

同时,应该注重与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相关的课程设置,保证研究生培养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2.结构合理。

课程体系的结构应该合理、科学,考虑到学科的层次性和知识结构的逻辑性。

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关联和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强调核心能力培养。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如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灵活性与个性化。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灵活多样,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选修。

同时,应该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路径。

三、实施方法实施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和推行这种新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生通常在校内单一院系接受教育,缺乏跨学科、跨地域的交流与合作机会,而协同培养模式则通过跨校、跨学科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丰富的学术资源。

随着社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也逐渐备受关注。

通过与国内外优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进行合作,研究生能够接触到更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更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本研究拟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试图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对其研究背景、现状、影响因素、优势挑战以及提升质量对策的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这一培养模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增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内外不同的培养模式及其特点,探讨影响全日制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的各种因素,归纳出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协同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近 些 年 随着 研 究 生 教 育 教学 改革 加 快 ,招 生 规模 不
断扩 大 , 究 生教 育 管理 的信 息 量也 不 断 增 加, 研 因此 , 必须
提 高研 究 生 的教 育 管 理 水 平 和工 作 效 率 ,推 动 研 究 生工 作 的规 范 化 。 内一大 批 高 等 院校 为 了改 善 教学 、 研 和 国 科 管理 环 境 . 继 建立 了 自己 的校 园 网 和 高效 、 便 的 教务 相 方 管理 系 统 和教 学 支持 平 台 ,这 在 一 定程 度 上 提 高 了 学校 的 管理 效率 和教学 水 平 。
少, 同时相 关 系统 中的数 据 缺 乏 一定 的标 准 和 规 范 , 致 导
虽 然 以上 各 种 教 学 和 管 理 系 统 各有 优 势 和 特 点 , 但
是其 局 限性 也 比较 明显 。 它们 在 设 计之 初 都 只考 虑 了学 生在 校 学 习活 动 中涉 及 的一 个 或 者 几个 方 面 , 如 : 全 比 完
系统 之 间数 据 和信 息共 享 的 困难 ,难 以实 现 系 统 的升 级
和维 护 。
从 学 校 教学 行 政 管理 者 的需 求 出发 ,仅 设 计 教 务管 理 功 能 : 者 , 具 有 网络 教 学 支 持 功 能 , 于 和 学 生 学 习 活 或 仅 对
动密 切 相关 的教 务管 理 活动 的 支持 较 少 。 此外 , 目前 尚未 见到 对研 究 生 论 文研 究进 行 系统 支 撑 的平 台。

相 关研 究成 果 分 析
根据 国 内外 的研 究 文 献 . 目前 关 于 研 究 生一 体 化 学
习支持 系统 的研 究还 比较 少 .很 多 时 候研 究 和开 发 的 注 意 力 和 重 点 分 别 放 在 教 务 管 理 系统 和 教 学 支 持 平 台 上 面, 而较 少关 注 两者 之 间 的资 源 共 享 和功 能 整 合 , 面我 下

中国研究生管理系统现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研究生管理系统现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研究生管理系统现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提供读者一个全面的了解。

下面是关于中国研究生管理系统现状的概述部分的一个例子:引言中国研究生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

研究生管理系统作为支撑研究生管理运作的重要工具,对于高效地管理研究生学籍、课程安排以及科研项目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的研究生管理系统在满足复杂的管理需求和提高管理效率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旨在对中国研究生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探讨现有系统在功能和特点方面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进一步,本文将提出改进与发展的方向,为提升中国研究生管理系统的效能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本文将介绍研究生管理系统的定义与背景,探讨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详细讨论现有研究生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我们将对现有研究生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评价,并提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以增强系统的功能和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本文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研究生管理系统的现状,并为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希望引起各相关方的关注,促进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对中国研究生管理系统的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第一部分,引言,将对文章进行概述,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并简要介绍文章的结构。

第二部分,正文,将从研究生管理系统的定义与背景入手,阐述其在中国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探讨研究生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特点,包括系统能够提供的管理模块、用户角色和权限、系统功能的拓展与优化等方面。

随后,针对现有研究生管理系统的问题与挑战,包括数据安全性、用户体验、功能缺失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结论,将对现有研究生管理系统的评价进行总结,并提出面临的改进与发展方向。

同时,也会简要展望未来研究生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并对文章进行总结和概述。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Graduat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GMIS)是指为了实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各项任务而设计、建设和使用的一套系统。

其目的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确保研究生教育的公平公正。

该系统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课程管理、导师管理、学籍管理、科研管理等多个子系统,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学生信息管理子系统是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通过该子系统可以对研究生的个人信息进行准确记录和管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社会实践等。

同时,该子系统还可以提供各种查询和统计功能,方便教师和管理人员对研究生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

其次,课程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管理研究生的课程信息。

通过该子系统,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录入和修改研究生的选课信息、课程表等,并能够实时监控研究生的选课情况,以及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

导师管理子系统用于管理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通过该子系统,可以对导师和研究生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导师的科研成果、研究方向等。

同时,该子系统还可以提供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评价,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和指导。

学籍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管理研究生的入学和毕业等学籍信息。

通过该子系统,可以对研究生的入学材料、毕业论文、学位证书等进行管理和保存,保证研究生学籍的准确和安全。

科研管理子系统用于管理研究生的科研工作。

通过该子系统,可以对研究生的科研项目进行管理,包括项目的申请、执行、审批等。

同时,该子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控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和成果,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管理和支撑。

总之,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对研究生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的工具。

它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和错误,提供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支持,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保障。

用户为本的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台的设计

用户为本的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台的设计
研究方法专家模块主要实现交流和研究方法信 息发 布的功能:交流是对学生提 出的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遇 到的和研 究方法相关的困惑进行指导与帮助 ,处理学生 提出的问题 ( 当然,这些 问题是开放的,学生可 以看到 其他人提 出的问题及解答 );研究方法信息发布主要是 发布 、编辑 、删除研 究方法相关信 息,如各种调研方法 的特 点、研究方法的选择 、各种研 究方法 的实施步骤与 注 意事项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更有效地完成
养 学生在实践中解 决真实 问题的能力 ,现实实践的情感 体验 ,强调在实践中养成 良好的科 学素养与信息素养 。 因此 ,笔者创建的研 究性学习环境是一种虚实结合 的学 习环境 ,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 台对研究性学习活动 的
支持是一种半支持的状态 ,它将研 究性学习活动中那些
1 研究 性 学 习网络 支持 平 台 的界定
当今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 习方式 已经得到广泛 认可,它是指学生 以类似科学研 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 进行学习的一种 学习方式 …。它强调一种主动探 究和创 新实践的精神 。显然 ,作为一种学 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可 以渗透 到学生 的学科学习和 活动之 中。研究性学习方 式与某学科结合时 ,注重在学科 内容理解与掌握 的基础 上,通过研 究性学 习这种学习方式深化学科 内容 ,培养
4 1 )成 果之 一 。 85
作者:耿杏,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 孔惠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信息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导师、教育硕士导师,中 国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外语教学委员会江苏分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外语教育技术 。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与实践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与实践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与实践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改革需要致力于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协同培养,通过建立“学科—企业—导师—研究生”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为抓手,通过课程与实验体系和“双导师”制度建设,规范专业学位评价体系和标准,实行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和评选,建立服务平台等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全面落实确保产学研联合培养长期、稳定、高效发展。

标签:产学研;协同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两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面向特定专业、面向社会需求的;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则面向基础理论、面向科学研究。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比例也逐年提高,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区分度不高,没有专业学位的特色,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改革问题迫在眉睫。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发展现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两种类型,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每年招生的规模都在增加[1]。

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从2009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只招收了工程硕士类别的电子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两个领域173人,只占总招生名额的17.96%。

但随后每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都在增加,到了2014年达到602人,占总招生名额的49.67%,专业学位类别包含工程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会计硕士四个类别,其中工程硕士类别包含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10个领域。

与之相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却在逐年减少,所占比例也逐渐降低,从2009年的82.04%下降到2014年的50.33%。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一、培养模式的概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或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为主线,以社会实践为重点,通过学校和外界实践基地之间的协同合作,为研究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二、培养模式的目标及特点1. 目标: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融会贯通,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2. 特点: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在学校和外界实践基地之间进行多次实践锻炼,不仅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实践基地:学校需要与相关用人单位或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确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

2. 制定培养计划:学校和实践基地需要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安排和实践任务。

3. 实施实践环节: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到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或调研,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并提交实践报告或实践成果。

4. 教师指导和评估:学校的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和评估,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四、效果评价1. 学生能力提升:通过对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表现和学术成果的评估,可以了解学生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提升情况。

2. 用人单位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对培养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反馈和评价。

3. 学生满意度:学生对培养模式的满意度及实践体验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4. 培养效果跟踪:在学生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可以跟踪调查学生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情况,对培养模式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广。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传统的本科、硕士、博士三段式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能够更加系统、连续地学习和成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逐渐兴起,各高校纷纷探索实践。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课程内容不够连贯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进一步探讨和优化本硕博一体化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概念解析、国内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等方面入手,对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教育模式提供有益建议和借鉴。

1.2 本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进行研究生课程设置,为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水平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拓宽思路,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对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研,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探讨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关键问题,可以引发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讨论,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最终,提出优化本硕博一体化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建议,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最佳实践,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差异,结合课程设置现状调研和关键问题探讨,我们旨在发现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研培一体的流程和方法

研培一体的流程和方法

研培一体是指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

以下是研培一体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1. 课程设置:设计符合科学研究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研究课程。

理论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实践课程则通过实验、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研究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

2. 导师制度: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索。

导师可以是经验丰富的教授、研究员或者企业实践者,他们负责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等工作。

3. 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可以是学校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或者国家级科研项目,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

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
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5. 论文撰写: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论文撰写是研究培养一体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撰写论文系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6.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流程和方法,研培一体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科研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要求其具备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探索和完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现状,系统探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旨在为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相关研究现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这一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外在协同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较早,发展比较成熟。

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协同培养方案,如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项目导师制度等。

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目前国内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研究角度单一、样本容量较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

虽然关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本文旨在对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该模式的实践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本文旨在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特点和意义;将重点研究基于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的协同培养模式,分析其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评估;将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探讨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完善研究生教育配套支撑体系

完善研究生教育配套支撑体系

完善研究生教育配套支撑体系研究生教育配套支撑体系是指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学术、生活和职业发展支持的一系列机制和资源。

以下是完善研究生教育配套支撑体系的几个方面:1. 导师制度优化:建立健全导师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确保优质的导师资源和指导质量。

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科研指导、学术交流、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

2. 学科交叉与专业培养: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鼓励研究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提供多元化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平台。

同时,完善专业培养计划,确保研究生获得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

3. 学术培训与科研支持:加强研究生学术培训,提高研究方法、科研伦理等方面的素养。

提供科研项目申报、经费支持、实验设备共享等科研支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 生活保障与心理健康支持: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配套服务,包括住宿、餐饮、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5. 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支持:提供职业规划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研究生了解就业形势、拓宽就业渠道,并提供创业支持政策和资源。

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

6. 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扩大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机会。

提供留学交流奖学金、合作导师派遣等支持,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完善研究生教育配套支撑体系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提供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

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是近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通过整合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复合型人才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下,研究生课程设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学习和成长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角度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高校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1. 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团队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设置应当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突出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和创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整合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资源。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要求高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研究生培养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借鉴本科和硕士教育的优秀经验和课程资源,为研究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3. 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和实用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习质量和培养效果。

通过合理设置课程,能够为研究生提供系统完备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其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

1. 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交叉学科的课程或者组织跨学科的研究项目,让研究生在学术上更加全面和立体地成长。

2. 强化实践和创新环节。

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一些实验课程、科研训练或者创新创业项目,让研究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以致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引入国际化元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交流的加深,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已成为研究生必备的素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引入一些国际化的课程或者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让研究生接触国际前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提升其国际交流能力。

一体化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

一体化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

一体化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一体化系统是指将不同功能模块整合在一起,实现系统的集成化和优化。

在各个领域中,一体化系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就一体化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综述。

一体化系统的研究方向包括系统架构设计、优化算法、信息安全等。

首先,系统架构设计是一体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合理的架构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性能和可扩展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传感器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一体化系统的架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不同模块间实现高效的通信和协同工作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其次,优化算法是一体化系统研究的关键。

一体化系统通常存在多个目标函数,如性能、成本等,如何找到最优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因此,一体化系统研究中广泛使用各种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这些算法能够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寻找到全局和局部最优解,提高系统的性能。

此外,信息安全也是一体化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一体化系统通常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

为了保护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安全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数据加密、身份验证、访问控制等。

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一体化系统的信息安全和隐私。

在应用方面,一体化系统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一体化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整合在一起,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品质量。

其次,一体化系统在农业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通过将传感器、监控设备和农机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农作物的智能化种植和精准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这对于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体化系统还应用于交通运输、医疗健康、能源管理等领域。

通过整合不同的模块,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医疗设备和能源管理系统的集成,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降低能源消耗。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了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趋势。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即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的学位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和紧密衔接,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课程设置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研究。

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下,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需要,旨在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体来说,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前沿知识与研究方法:研究生课程应该涵盖当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他们追求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课程还应该包括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科交叉和综合: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学科交叉和综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研究生课程设置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的壁垒,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3.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研究生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研究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研究,还可以为社会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策略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调整和改进:1. 突出学术导向和科研能力培养。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该突出学术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帮助他们从学术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研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中,由两个或多个高等院校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生培养,并共享资源和教育条件的一种培养模式。

该模式通过跨校合作、资源共享、互补优势等方式,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

1. 跨校合作:不同高等院校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

这种合作可以是同等合作,也可以是一校为主导,另外一校为辅助。

通过跨校合作,可以使学生能够获得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

2. 资源共享:不同高等院校之间共享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实验设施、图书馆等。

这种资源共享可以解决某一高校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

3. 互补优势:不同高等院校之间存在专业优势和研究重点的差异。

通过协同培养模式,可以将学生送往具有相对优势的院校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4. 课程设置:协同培养的学生可以选择多个合作院校的课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要求。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选择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各高校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和平台。

这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制定相关的合作协议和管理办法。

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确保培养质量和水平。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将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跨校合作和资源共享,可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互补优势,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选择空间。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将为研究生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研究生教育技术教案: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资源的应用

研究生教育技术教案: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资源的应用

研究生教育技术教案: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资源的应用引言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教学工具和资源成为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资源的应用,帮助研究生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数字化教学工具的种类1.在线课堂平台:例如Zoom、Microsoft Teams等,可以支持远程在线授课和互动。

2.视频会议工具:例如Skype、Google Meet等,方便师生之间进行实时沟通和讨论。

3.交互式白板软件:例如Miro、Padlet等,帮助实现虚拟协作和思维导图制作。

4.学习管理系统(LMS):例如Moodle、Blackboard等,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材料、作业提交和成绩反馈功能。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1.开放式课程资源(OER):通过开放许可证发布的免费学习资料,如Coursera、edX等,促进资源共享和全球学习。

2.模拟实验平台:利用虚拟实验室或仿真软件,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践和探索,而无需实际设备。

3.多媒体教材:结合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4.在线自测和评估工具:通过在线测验和自动评估系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资源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1.提供灵活性和便利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习,无需受限于课堂时间和地点。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和资源来辅助教学。

2.促进互动与合作:•在线讨论和群组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与思考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虚拟投影或即时聊天功能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指导。

3.增强实践能力:•虚拟实验平台提供了不受时间和资源限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材深入了解真实案例和实际应用。

4.个性化学习支持:•在线测验和评估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学习管理系统可以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和成绩,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辅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作者:严一川韩锡斌何良春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年第05期摘要: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活动的主要流程,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Web的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讨论了系统的设计目标与原则、系统结构、功能特点和数据库设计。

系统主要由课程学习、论文研究和教务管理三部分组成。

系统对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提供全面支持,以提高研究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课程学习支持系统论文研究支持系统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9-0059-03近些年随着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必须提高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推动研究生工作的规范化。

国内一大批高等院校为了改善教学、科研和管理环境,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和高效、方便的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支持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水平。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国内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管理信息化中,对于构建支持学生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关注较少,同时相关系统中的数据缺乏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导致系统之间数据和信息共享的困难,难以实现系统的升级和维护。

基于此背景下,我们准备对如何构建研究生一体化的学习支持系统进行研究,一方面分析相关的教学支持平台和教务管理系统的共性和个性,另一方面重点探讨如何整合相关系统,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一、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目前关于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很多时候研究和开发的注意力和重点分别放在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支持平台上面,而较少关注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功能整合,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做出回顾和分析。

教务管理系统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有:(1)清华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1] 该系统是一个集Client/Server和Browser/Server技术于一体、涉及教务管理各环节、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主要特点是支持学分制、具有强大的权限管理功能、提供全面的安全策略和系统操作的友好性。

(2)北京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 系统按照管理部门划分为:招生管理、学籍管理、培养管理、学位管理,每个管理系统的客户端软件都不同,使各部门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模式,需要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软件。

(3)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究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该系统满足了研究生教务管理的相关流程和主要需求,已在国内多所院校得到实际应用。

教学支持系统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 Blackboard教学平台,[2] Web-CT和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等。

[3]虽然以上各种教学和管理系统各有优势和特点,但是其局限性也比较明显。

它们在设计之初都只考虑了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中涉及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比如:完全从学校教学行政管理者的需求出发,仅设计教务管理功能;或者,仅具有网络教学支持功能,对于和学生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教务管理活动的支持较少。

此外,目前尚未见到对研究生论文研究进行系统支撑的平台。

二、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以研究生的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我们会发现研究生从入学到最后毕业离校,经历了:注册、培养计划制定、选课、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等一系列流程。

而为了支持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教师需要提供诸如: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管理、教学交流、教学评价、教学跟踪统计、学生培养计划审核、论文选题指导、研究过程指导、论文答辩指导等支持。

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需要提供诸如:新生注册管理、学籍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论文答辩管理和学位管理等支持。

从上述流程分析可知,围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应该涵盖三个方面的功能:课程学习、论文研究和教务管理。

因此,我们在系统设计之初就需要从以上三方面入手,充分考虑不同的需求,系统的开发要充分依托现有的资源,实现相关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和资源共享。

系统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如下。

1.设计目标(1)支持研究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课程学习、论文研究和教务管理。

适应研究生以探究性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开展课程学习和相关课题研究。

(2)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研究工具,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对研究生的学习进展和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质量监控,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

(4)为教师提供简单、灵活和高效的教学和指导环境。

支持包括讲座、主题探究、文献资源管理与共享和在线答疑等相关功能。

(5)充分整合教务和教学相关资源,对于不同用户角色,提供统一入口。

2.设计原则(1)统筹规划,着眼全局,在前期规划阶段站在全局的角度,将各个分散的点、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看作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设计。

(2)保证一定的包容性和扩展性,使得系统易于扩充升级,既能满足当前业务的需求,又为今后的扩充留有空间。

(3)系统简洁,易使用、易维护,适用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

(4)制定安全高效的通信机制,具有身份认证和权限检查功能,以解决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问题,防止信息泄密和对保密信息的非法侵入。

同时考虑与整个校园网的安全机制相结合。

三、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基于角色权限设计,将用户分为4种角色:研究生、课程教师、指导教师和教务管理员。

不同用户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和功能。

(1)研究生端:具有课程学习、论文研究和教学事务三方面的功能,主要功能模块有: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试题库、课程成绩、课程论坛、教学邮箱、论文选题、研究计划、论文资源库、成果展示、论文答辩、注册、制定培养计划、网上选课、中期考核、学位申请、离校管理和系统信息等。

(2)课程教师端: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要功能模块有:选课学生管理、教学讲义、作业批改、在线测试、教学日志、成绩录入、教学邮箱和课程论坛等。

(3)指导教师端:指导学生的论文研究,主要功能模块有:审核培养计划、设置研究方向、指导论文开题、研究过程指导和论文查询。

(4)教务管理员端:管理教学相关事务,主要功能模块有:注册管理、学籍信息、教师信息、导师管理、培养计划、课程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论文开题、论文答辩、毕业管理、学位管理、公告管理、论坛管理和邮箱管理等。

系统通过底层的教学资源中心和共享数据库,达到对各功能模块的支持和数据共享。

四、系统主要流程分析和部分数据库设计1.研究生学习活动流程分析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在相关课程学习、课题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大致分为课程学习、相关文献调研、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实施和论文答辩6个主要环节。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本科生有所不同,除了依托课堂教学和课程学习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课题研究和论文实施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指导教师应该对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支持。

其具体业务活动图如图2所示。

2.部分数据库设计系统主要设计了以下几类数据表:公告信息表、院系表、学籍信息表、教师信息表、选课和成绩信息表、培养计划表、试题库、排课信息表、课程表、论文开题表、论文答辩表、指导教师小组表、研究方向表、共享资源数据表、研究过程表、学位信息表和论文库等。

鉴于文章篇幅有限,图3仅给出和研究生论文研究相关的数据表E-R图。

教师信息表和学生信息表主要记录了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其中,教师信息表还记录了教师所在的指导教师小组,学生信息表还记录了学生申请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表记录了由指导教师提交的研究方向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方向名称、提交教师、申请人数、公开状态、方向背景、主要设计任务、现实意义和其他说明。

在这里,研究方向和教师之间是多对一的关系,而研究方向和学生之间则是一对多的关系。

选课和成绩信息表主要记录了学生选择的课程和对应的课程成绩,主要包括了学生id、学年、学期、课程id、成绩类型、百分制成绩、成绩提交人、选课时间和选课标记等。

共享资源库表记录了共享资源的编号和其对应的研究方向,而共享资源栏目表则记录了具体的共享资源信息,该表从数据结构上看是一种树型结构,类似于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

从根目录开始,用户可以添加代表不同资源分类的文件夹,也可以在对应文件夹下添加新的分类文件夹或者具体的资源信息。

表中字段主要包括:资源号、栏目名称、栏目类别(表示该条记录是分类文件夹还是具体资源)、重要级别、资源网址、文件id和Fid(表示该栏目对应的上级栏目id)。

论文典型案例表记录了往届学生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该表和研究方向表之间是多对一的关系,表中字段主要包括:案例编号、研究方向、论文作者、论文题目、论文id和年级。

研究过程表记录了学生的整个研究过程,而研究过程案例库记录了往届学生的典型研究过程,可以作为当前学生的重要参考。

研究过程表和研究过程案例表是多对一的关系,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案例表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研究过程表主要包括:过程编号、学生学号、研究阶段、起始时间、终止时间、阶段任务描述、小组成员意见和指导教师意见。

五、结束语本文根据研究生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整合相关教学和管理资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研究生一体化学习支持系统,它能够辅助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对论文研究过程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及质量监控,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系统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1]宣华,王映雪,陈怀楚. 清华大学综合教务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2).[2]Blackboard(美国)教学平台介绍[DB/OL]. http:///cpfw/cpjz.html[3]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科研成果[DB/OL]. http://166.111.92.7/cn/info.jsp?columnID=15[4]曹奉平,韩锡斌,何良春. 基于Internet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与指导系统[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5]曲宏毅,韩锡斌,张明,武祥村.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5).[6]余胜泉, 何克抗. 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