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第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单元整合提升课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单元整合提升课课件新人教版
第十五单元
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单元整合提升课
一、古代中国的文学、书画、戏曲艺术成就所反映的时代 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整理编订《诗经》作为德行 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 势恢弘的时代。
不是 “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的社会文化” 形成的原因, 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体现了 “四民观念”,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这些社会文化导致现代科技 落后,故 D 项正确。
宋元时期影响文化发展变化的社会因素
因素 文化发展
突破。 5.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科教兴国”战略, 重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科技进入了由“跟踪模仿为 主”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发展阶段,在载人航天、计算 机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2.(2016· 湖北荆州高三毕业班质检)1964 年 10 月, 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 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 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C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中央集权的 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加强 政治 知识分子的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 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 的形成与繁荣
社会地位
因素
文化发展
国家的
政治 分裂和 统一 商品经 经济 作,影

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 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 中国近代化科技的发展。
• 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 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的发展。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 二、影响文化发展繁荣的因素 •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 2.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 3.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
质基础。 • 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是否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
•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 的知识移民政策。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解析:第(1)问“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根据“弃其所短,取之所 长”归纳为“扬长避短”;根据“有谠(正直)言直谏……当拭 目以师友待之”归纳为“虚怀纳谏”;根据“爱而知其恶,憎 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归纳为“知人善任”;根据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归纳为“任 人唯贤”。第(2)问“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的变化”,获取和 解读图表信息:先降后升,直至最高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变化的主要原因”,从选官制度曹魏九品中正制的盛行到唐 宋科举制的发展的角度作答。第(3)问“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 院系调整”抓住时间信息“1952年”“改革开放后”概括作答。 “目的”分别从经济建设需要和人文素养提高的角度作答。 “理念”概括图片文字信息即可。第(4)问“评析罗斯福政府的 知识移民政策”,从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实施、影响 的角度作答,并阐明对该政策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课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课件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1958年夏天,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 物化学研究所加速实现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研究所内部青年同 该项目,这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冒进”,“1965年最终合 的风气客观上助推了科技发展,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全 故B项排除;青年在科技研究中发挥作用,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主要是青年,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的科研投入,故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
1.两次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 后。
2.主要原因 (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 “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 大革命”后,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 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2)曲折的年代 ①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__文__化__大__革__命____”。 ②表现: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 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林彪、江青 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 来;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__反__思____文学”“ 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为提高国民素质,必须 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
【例题2】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C ) 统计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1年 199 高校数量 1 289所 434所 328所 2 17
A.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势与国防直接有关 B.1960~1971年高校数量减少的原因都是“文革”的破坏 C.1971~1997年高校数量增长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D.该表启示我们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解析 1960~1971年高校数量的变化与“左”倾错误有关, 造成的,排除B项。A、D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排除。国家对 反正,推进教育改革,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 1997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C项符合史实。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2)不利因素 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 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②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③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 知识的倾向。 ④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闭关自守,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 习。
文艺创作欣欣向 荣,学术讨论空前 热烈;进入21世 纪,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
的关系,要处 理好继承传统 与不断革新的 关系
4.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阶段
方针政策
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
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
新中国建 立初期
经验,借助苏联经验;② 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 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
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重点发展核技术?
提示: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 局势紧张。
(3)为了冲破美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考 纲 要 求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把握主线
本讲主要讲述了新中国 成立以来,科技、教育 与文学艺术的曲折发展 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 国家为发展科技、文化 事业提出了正确的指导 方针,制定了系统的发 展规划,各项事业蓬勃 发展。“文革”期间受 到很大的挫折。1978年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拨 乱反正,文化科教事业 又迎来发展的春天
4.“百家争鸣”并不是指什么思想都可以争鸣,什么言论都可以争 鸣。
“百家争鸣”指学术上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应该 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允许范围之内。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十五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33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课件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十五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33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课件

2.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 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
解析:1956 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其中前者针对文学艺术领域,后者针对学术领域,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二
解析: 依据“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健全国家 法制”“双百”方针等信息,得出这次会议为中共八大,召开是 在 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故 B 项正确;“三大改 造”启动在 1953 年,故 A 项错误;“八字方针”的实施在 1960 年,故 C 项错误;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是在 1992 年,故 D 项错成就 核心考点· 基础夯实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 员会等科研机构。 发展科技③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 的措施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④1956年国务院编制《十二年科技发 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 进军”的热潮。
3.实践中曾经偏离“双百”方针的历史教训 (1)科学、艺术工作与政治的关系应处理好。 (2)科学、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应高度重视。 (3)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应理顺。
【讲史料】 史料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 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推陈出新”。„„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 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共和国走过的路》 导读 “百花齐放”是对艺术而言, “百家争鸣”是对学术 而言。
2.(北京卷)1977 年 10 月 21 日,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 会于 1978 年 12 月召开,B、C、D 三项都是在这之后,即改革 开放以后的措施,均可排除。故应选 A 项。 答案:A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专题整合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专题整合

20世 纪80 年代 以前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时期
背景
侧重点
影响
(1)和平与发展 成为时代主题 20世纪 (2)国际经济领 80年代 域的竞争日趋 以后 激烈 (3)改革开放日 益深化
(1)科技为经济服 务,如注重核能 的和平利用,进 提高了综合国力, 入国际卫星发射 缩小了与世界发达 市场等 国家的差距 (2)提出“科教兴 国”战略,致力 于提高综合国力
印刷术
有利于文化传播和发展
指南针
有利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火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 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表现 主要表现 (1)新中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1949~ 深受苏联 (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 1956年 影响 整 (1)1964年先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发射 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 (2)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 1956~ 曲折中前 也有教训 1966年 进 (3)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 针 时间 阶段特点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教版 ·历史
时间
阶段特点
1966~ 1976年
遭受严 重挫折
主要表现 (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 研究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 (2)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 教授受到批斗 (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 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

[拓展应用]
史料 (2016·华南师大附中三模,节选)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 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 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 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 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 大学学报,2003 年
►史论形成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 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 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 针。 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 提出来的。
5.载人航天工程带动了航空航天相关行业的发展。 6.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信息产业和 信息化的发展。
要点二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史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 出新”。……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 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推断 1978 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 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依据:1978 年以前的评价:认为李鸿章没有顺应时代的 潮流,而是镇压农民起义、签订不平等条约出卖民族利益,是封建统 治的维护者; 1978 年以后的评价:认为李鸿章主持了洋务运动,创 办近代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是顺应历 史潮流的进步人物。
►史论形成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威胁和空间 技术垄断,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国际地 位,为中国外交打破僵局创造了条件。 3.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

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单元整合提升PPT教学课件

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单元整合提升PPT教学课件

试题分析
一、试题结构
1.小说出版时间:1719 年;世界近代早期(1500—1765 年)(时.空.观.念.)
2.小说故事梗概:折射出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 象,如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人文主义、宗
教改革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题目设问要求。 (1)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获.取.和.解.读.信.息.) (2)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现象(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 (3)对历史现象的概述(描.述.和.阐.释.事.物.) (4)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论.证.和.探.讨.问.题.)
2020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一轮复习 课件: 第十五 单元 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 单元整合提升(共33张PPT)
2020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一轮复习 课件: 第十五 单元 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 单元整合提升(共33张PPT)
2.论题。 提取一个小说情节——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 情节 (1)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 己的领地。(殖民扩张) (2)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殖民掠夺) (3)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三角贸易) (4)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富裕”。(人 文主义) (5)宗教信仰是重要力量,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 通。(宗教改革)
[考题例证] (2018·全国卷Ⅰ,42)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12 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出版于 1719 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 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2020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一轮复习 课件: 第十五 单元 中国古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 单元整合提升(共33张PPT)

202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第15专题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精品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202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第15专题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精品课件 人民版必修3 精品

复习策略
复习策略
1.对于古代科技部分应该重点关注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 发展的贡献;对于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应该注意: (1)认识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2)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 作用;(3)认识科技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应注意新课标的人文理念在此部分的渗透,如“创新 意识”“历史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在学习中国古代 文化时就应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 传统,避免虚骄自大的情绪、狭隘的民族主义。
考点考向
命题预测:考查形式上,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并重。考 查内容上重视:(1)将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明清科技与世界 近代科技发展进行比较分析;(2)结合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 成就、影响,认识当今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3)新中国所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以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并正确认识当今中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要点探究
正好赶上西方国家开始发生社会转型,商品经济的发展开 始撕裂原本就不稳定的欧洲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因素正在 不断萌生滋长。中国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这一 进程的演进,为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发挥了不可 替代的作用。从此,西方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在世 界上的地位则逐渐地衰落下去。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中国的古代艺术和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件:15.1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件:15.1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两弹 一星”
爆炸成功 (2)1970 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载人 航天
2003 年,“ 神舟 5 号”飞船载着 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
第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农业 科技 计算机 技术 生物 技术
1973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 交水稻——南优 2 号 1983 年,我国成功研制出“ 银河 —Ⅰ号”巨型计算机 (1)1965 年 ,中国首次人工合成 结晶牛胰岛素 (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1)文学:以荒诞派为代表 的现代主义文学兴起。 (2)音乐与美术:以猫王和 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主 义音乐与美术盛极一时。 (3)影视艺术:随着科技发 展,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 有声的发展历程;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电视艺术逐 渐普及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 教育和文艺受苏联影响 很大;“文化大革命”期 间,遭到严重破坏;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 开放促进了科技、教育 和文艺的发展,成果突 出,硕果累累
第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第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考向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考向层析
高考视角
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奠基 : ①确定方向 : a.标志: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b.内容 :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c.意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 国的人民教育。 ②制定方针 :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③建立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 ④意义: a.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整合 人民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整合 人民版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整合:专题十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与教育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二、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1.《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朝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

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大量关于农业生产的组织情况以及各种恋爱情歌等内容。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

《离骚》是其中的名篇。

(3)汉赋: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

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赋应运而生。

赋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2.唐诗(1)盛唐: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入诗歌,弹奏出开朗奔放、刚健清新的时代音调。

伟大诗人李白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

(2)中唐以后:战乱的平息并没有带来往昔的盛世华年。

白居易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3.宋词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抗金将领岳飞把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写入诗词,期望有朝一日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恢复中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

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第二十一单元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考目标导航】【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

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二)载人航天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三)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

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二.双百方针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制定方针政策:(1)建国初,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

(2)全面建设时期:①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动乱:(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2)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3)20世纪70年代初,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1.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3.80年代: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改革。

2018-2019高考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课件 第2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

2018-2019高考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课件 第22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

【个人自学】
2.“杂交水稻”: (文革时期) ①时间: 1973 年, 袁隆平 培育出南优二号,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 ②意义:不仅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解决了 。 也有助于解决 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 3.“载人航天”: (新时期) ①时间:2003 年,“神舟5号 ”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②意义: 杨利伟 成为中国第一位航天员; 中国成为 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的国家。
【个人自学】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 1.“两弹一星”:指 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1)“两弹”(全面建设时期和文革时期) ①时间: 1964 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发射成功。 1964 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意义:打破 美苏核垄断 , 加强 中国的国防能力 ,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 。 (2)“一星” (文革时期) ①时间: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升空。 ②意义:中国成为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 技教育与文化
第22讲
小高考要求: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
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 2、了解“双百”方针和贯彻该方针以后的优秀文艺作品 3、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4、了解“科教兴国”
【个人自学】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人民版83页) 1.“双百”方针 (1)背 景: 随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中国的建立 和 大规模经济建设 的逐步展开 。 (2)目 的: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 (3)提出者: 毛泽东 。 (4)含 义: 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 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 (5)地 位: 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 正确方针 和 根本保证 。 2.贯彻“双百”方针后的优秀作品 (1)老 舍的话 剧《 茶馆 》, (2)郭沫若的历史剧《 蔡文姬 》, (3)杨 沫的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 》等。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 第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资料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教文化 第1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件资料

4.戏曲艺术 (1)演变:原始社会——原始的歌舞;春秋战国——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元朝—— 元杂剧 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朝—— 昆曲 流传甚广。 (2)京剧:乾隆末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形成了“ 徽汉合流 ”的局面,京剧出现;同治、 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号称“ 同光十三绝 ”的著名艺人;民国以来——京剧逐步走向 世界。
2.(2016· 湖南张家界一模)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 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 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D 【解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贵族, 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促使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 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C项 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与题意不符,D 项错误,符合题意。
一、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1.四大发明
项目 造纸 术 印刷 术 火药 指南 针
成就 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毕升 发明胶泥活字印
对西方的影响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中国和欧洲文化的发展 推动了欧洲 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 骑士阶层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 地理大发现 日益衰落 文艺复兴 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   .doc

第31讲现代世界和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考点1| 现代科学革命和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对应学生用书第250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现代科学革命1.经典物理学的危机(1)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日臻完善,被人们看做绝对权威的理论。

(2)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一系列新的发现,经典物理学面临严峻挑战。

2.内容(1)爱因斯坦与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化了人类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2)量子理论中的微观世界: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随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玻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论。

量子理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

3.意义(1)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不仅对物理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1.电脑与网络(1)电脑①产生: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②发展:一个是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一个是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③应用:生产、办公等各个领域,走进家庭。

(2)网络①产生:在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上,网络技术诞生,并由此形成全球性信息网络。

②影响:打破了常规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具有开放性特点,资源共享。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①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②推动了“新经济”的诞生,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③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2.探索生命的奥秘(1)生物工程①形成:20世纪70年代,由于得到化学、计算机等领域技术进步的支持,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②应用:农业、医药等行业。

(2)遗传工程①地位: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②成就: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特征,处于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故A项错误;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处于“大跃进”时期,故B项正确;1983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故C项错误;1984年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故D项错误。

《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

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的排列重要。

”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中“1970年”“第五个空间大国”等信息可知,这指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故B项正确;2003年,中国才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由题干材料“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可知,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B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材料“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可知,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要靠尖端技术”可知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是( )①为适应探索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提出②在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③④B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艺双百方针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在艺术上允许各家各派竞相开放即百花齐放;在学术研究上应该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和主张即百家争鸣;②错误,故B项正确。

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这说明(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B.“不结盟”外交正在推行C.“文化大革命”理论未被否定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D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

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这是“双百”方针中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因“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当时还没有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项正确。

,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

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D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的时期,故D项正确。

年5月26日,中宣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B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文艺工作……也是不会繁荣的”与“学术就能迅速发展”可知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广大人民群众,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工农阶级,故D项错误。

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这集中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A.基础相当薄弱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政治导向D.发展急于求成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题干材料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教育经验的缺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师资、教材不足等问题,可见基础相当薄弱,故A 项正确。

: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稍微璀璨一些的一颗卫星。

这说明(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根据题干材料“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故B项正确。

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B.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C.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D.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教育立法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反映高等教育,还有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20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郭永怀大事年表1909年4月4日生于今山东荣成市。

1931—1933年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3—193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8—1939年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

1940—194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1—194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

1946—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历任副教授、教授。

1956年回到祖国,任刚刚成立几个月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主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1960年兼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1967年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

1968年12月5日逝世。

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

他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摘自360百科根据材料指出郭永怀的主要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0分) 贡献:推动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担负国防科学研究领导工作;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原因:学习成绩优异,知识渊博;强烈的报国心;国外求学的经历;国家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视。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12.(40分,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材料二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三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材料四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摘自《清华大学校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

(2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

(10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

(10分)(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