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弹性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弹性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弹性研究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问题等。

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大脑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自卫行为,通过各种方式来减轻压力、缓解不适情绪和保护自尊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 拒绝当大学生面对威胁自己自尊心或引起焦虑情绪的情境时,往往会选择拒绝接受现实。

他们可能通过回避或抵触来逃避困境,不愿面对现实,以减轻心理压力。

2. 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或问题归结于他人身上。

大学生常常倾向于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认为是他人的过错导致自己遭受困扰,从而降低自我承认问题的难度。

3. 否认否认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状况进行否定或忽视,不愿意面对现实,常表现出麻木、漠视或回避情绪。

大学生可能会选择否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问题自行解决或消失。

4. 妥协妥协是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做出一些妥协、调整或妥协,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大学生可能会放弃一些目标或追求,以减少心理负担,从而保持心理稳定。

二、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应对逆境、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或提升心理健康。

1. 积极应对积极应对是指在面对挫折或压力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调整目标或采取行动来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2. 接受现实接受现实是指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着手解决。

大学生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寻求帮助和支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3. 建立支持系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是大学生发展心理弹性的重要一环。

他们可以与家人、朋友、导师或心理咨询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分享自己的情感困扰和压力,获得支持和鼓励。

《浅谈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期末论文

《浅谈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期末论文

《浅谈心理防御机制》摘要心理防御机制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自我对本我的一种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心理防御机制,而且经常会在我们可能都还没意识到时开启,本文就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联系我们现实生活,来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字: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一、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它主要的就是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发部的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大概有十六种之多,基本上属于五大类,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否认、抵制、反向形成、升华、补偿、隔离、幽默以及合理化等。

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当自我察觉到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一定的方式体会到一定的焦虑,并一定会会用某些策略去阻止冲动的发生,从而达到满足本我的效果。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案例分析1.压制心理防御机制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网友说:“最近我的外婆去世了。

我是被外婆带大的,从小就和她很亲,但我回去参加她的葬礼的时候,发现我什么情绪都没有,我一点也不觉得悲伤,只是觉得外婆去世了,以后回家再也看不到她而已,我以为我会提别的悲痛,毕竟那是我的外婆啊,陪我长大的人,可是我什么感觉都没有,我感觉我怎么变得如此冷血,我这是怎么了?”当时我看到她的留言,我就想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实这位网友并不是冷血无情的,只是在面对外婆去世这种痛苦打击的时,她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她的潜意识就自动的开启了“情感隔离”的压制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让她能够慢慢地来接受这件事情。

我们任何人在碰到一些自我压力或者外界压力时,都会发出一种自然本能反应,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从而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

2.升华心理防御机制在我身边有一位这样的朋友,她长得不是很好看,有一点龅牙、有一点黝黑,记得当时我们班级里有些人总是会叫她龅牙妹、黄牙妹,她不会去理会这样的人,但是我知道她还是有一些生气。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05-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防御机制的跨文化研究0(04XM Z015)和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中等收入者社会态度及行为预测的实证研究0(054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运合(1973-),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杨伊生(1965-),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生。

2008年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 an .,2008第37卷 第1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7 No .1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刘运合,杨伊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以近年已有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起源、研究分类、测量工具和干预研究等,并对心理防御机制未来研究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综述[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2008)01-0088-05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 echan is m ),又译为/防卫机制0、/潜意识防御机制0、/防御机制0、/自我防御机制0,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1]12。

自从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如S .Freud的其他理论一样,由于难以进行实证研究,既受到广泛的推崇,也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批评,所以似乎一直没有登入心理学的大雅之堂。

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心理学各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探讨心理防御方式与防御,心理防御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特别是广大临床心理学家和健康心理学家的重视。

5-防御机制研究综述

5-防御机制研究综述

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彭慧玲李霞年文国香王磊赵霖烜摘要:现今,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和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从防御机制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入手,简要回顾了防御机制的分级和类型,主要特征,然后概述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并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想法。

关键词:防御机制概念类型特征研究现状一、关于防御机制概念的研究1.1防御机制的提出防御机制是由S.Freud提出来的,是他人格构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他早期的观点中,压抑和防御是同义词,在1894年以前就开始用防御这个术语来描述自我痛苦的观念情绪的对抗。

之后有段时间他搁置了关于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直到1926年,弗洛伊德又重新关注防御机制问题[1]。

在《自我和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和外界现实之间,本我和超我之间,会经常出现矛盾冲突。

这时人会感到焦虑,自我通过不断地协调、解决矛盾冲突降低焦虑,这中间应用的手法、技巧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通俗地说,即指个体处于挫折和冲突的紧张情境时,以某种心理方式或手段,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做出某些改变,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借以恢复情绪平静与稳定,而不至于引起心理上过度的紧张和痛苦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置换、合理化、反向形成、转化、退行等。

A.Freud在系统的基础上扩展了S.Freud关于防御机制的概念。

她认为防御机制是个体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内心的冲突和欲望,以调节内部与外界现实达到平衡的一种方式。

在S.Freud提出的几种防御方法的基础上,她增加了其他几种防御方法——投射、内射、逆转和升华等。

她还提出了一个防御机制的发展年表,其中有防御机制出现的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安娜·弗洛伊德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分。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心理防御机制doc12.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心理防御机制doc12.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河北大学教育硕士何新赏 [摘 要]心理防御机制(以下简称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其重要性已广为心理学家们所认可和接受。

关于防御机制,研究者们已进行了诸多探讨。

本文拟对防御机制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不同研究的争论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旨在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防御机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分类、作用、领域内的研究。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又译为“防卫机制”、“潜意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指个体应付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1]。

1894年,S.Freud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

1926年,弗洛伊德又重新关注防御机制问题[2]。

在《自我和本我》一文中,他提出了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元结构,把防御机制归属于自我,作为自我的一种功能。

根据他的观点,防御机制指的是“自我在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中所采用的全部策略”[3]。

这些机制通过篡改或曲解现实达到降低与排除焦虑、维护健康和自尊的目的。

1936年,S.Freud的女儿A.Freud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痛苦、维持内心平衡,同时又使外在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A.Freud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

A.Freud研究了防御的某些模式与不同形式的神经症之间的关系、防御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又添加另外的五种防御机制:禁欲作用、自我约束、对攻击者的认同、隔离作用、抵消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解析

心理防御机制解析

心理防御机制解析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或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防御策略。

这些机制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应对各种困难。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运作方式。

1. 投射机制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或情绪归咎于他人。

通过投射,个体可以将自己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问题转嫁给他人,从而减轻自己内心的负担。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归咎于同事的行为,而不是反思自己是否有什么问题。

2. 否认机制否认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对于现实或者自己的行为产生的不愉快感受进行否认或逃避。

通过否认,个体可以暂时避开不愉快的情绪或真相,并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否认自己的疾病状况,以避免面对真实的健康问题。

3. 反向机制反向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通过将自己的欲望或冲突转化为相反的反应来保护自己的内心。

通过反向,个体可以抑制或隐藏真实的欲望或冲突,以符合社会期望或个人意识的要求。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表现得冷漠或敌意,而实际上内心却对对方有着强烈的情感。

4. 合理化机制合理化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通过找到合理的解释或理由来减轻潜在的冲突或罪恶感。

通过合理化,个体可以使自己的行为或观念合乎逻辑,并减少自我责备的感觉。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合理化自己迟到的原因,认为是交通拥堵,而不是承认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足。

5. 逃避机制逃避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通过逃离现实或者寻找替代消遣方式来减轻压力或情绪不适。

通过逃避,个体可以暂时远离问题,并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过度工作或沉迷于娱乐活动来逃避个人或情感上的挑战。

6. 幽默机制幽默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通过使用幽默或笑话来缓解紧张的情绪或矛盾。

通过幽默,个体可以将问题看作是可笑的或荒谬的,从而减少自己的负面情绪。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11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11

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综述关键字: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情绪平衡矛盾冲突摘要: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除环境压力过大时个体认知结构混乱,和个体能力、主观努力不足以外,第三种原因是过度应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挫折,久而成习造成心疾。

本文论述了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十四种类型;指出它对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分析了由于采取非理智态度而从健康心理逐步发展到心理疾病的几个阶段;明确了保持心理健康的几项重要原则。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的功能。

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

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

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其实通俗的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的病人也不例外。

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状态的。

二)心理防御的机制的分类和类型2.1早期的S.Freud曾经提出,婴孩期的体验对防御机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口欲期的吐出是投射机制的雏形,内射起源于口欲期的吞咽动作"A.Freud认为随着个体的心理发展,其所采用的防御方式也会发展,因此可从不同发展阶段将防御机制分为最原始的防御和最成熟的防御le]"防御机制层级研究的权威GeorgeEvaillant(1971)在长期跟踪研究30名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后将防御分为四种连续的防御方式:自恋性防御!不成熟防御!神经症性防御和成熟防御[vl"(l)自恋性防御包括妄想性投射!精神病性否认及歪曲等三种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常见于1岁以前的儿童或成人的幻想中"对于当事人,这些机制似乎可以改变现实,而在他人眼里,当事人则显得疯狂"通过传统的解释性心理治疗往往不能使其改变,但是服用药物!脱离应激环境和人的逐渐成熟可使其暂时消失"(2)不成熟防御包括投射!被动攻击!分裂型想象!疑病!解离!付诸行动等六种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可见于3岁到15岁的健康人和性格类似于这个年龄的成人!情感性精神障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成人"对于当事人,这些机制可以改善因人际关系紧张和严重丧失所致的痛苦"在他人眼里,当事人是那种难以让人接受的人,或称为行为不良"虽然通过传统的心理治疗难以使其改变,但是在长期的心理治疗过程中,通过治疗师反复和带有强制性的解释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善可使其改变"随着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成熟,这些机制的应用会减少"(3)神经症性防御包括反作用形成!潜抑!转移及理性作用等四种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成人遇有急性应激时或具有神经质倾向的正常人"对于当事人,这些机制可以改变个体的各种情感和本能表现,但在他人眼里,当事人显得有些古怪!神经质,通过传统的解释性心理治疗,可以使之发生戏剧性的改变"(4)成熟防御包括假性利他!压抑!幽默!期望及升华等五种防御机制"这些机制常见于12岁到90岁的正常人,是青少年期成功认同的结果,同时也替代了理想化的心理"这也反映了皮亚杰关于青少年认知发育的观点,即青少年的精神整合能力逐渐复杂化,也可能是随着发育的成熟,成人的精神内在的危险逐渐减少的结果"有人把成熟机制归到升华一类;或看作适应的,或意识层面的应对机制"对于当事人,这些机制整合了良心!现实!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在他人眼里,应用者是行为适度的!彬彬有礼的人"在应激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可削弱成熟机制的应用2.2) 否认否认(英文术语Denial):指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

浅谈心理防御机制

浅谈心理防御机制

当一个人遭受挫折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或经历应激事件后会产生烦躁不安、焦虑和痛苦,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就会在心理上运用一些自我保护的方式,来减少焦虑和痛苦的程度,心理防御机制便是这些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种。

“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起内部心理活动具有自觉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应激状态。

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同时出现,相互作用使反应加重或减轻。

有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为良性心理防御机制,反之就是不良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大致可分四大类:(1)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否认、曲解和投射等。

(2)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倒退、幻想和内向投射机制等。

(3)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合理化、抵消、反向形成等机制。

(4)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

“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

人在其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永远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或多或少地总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和不安。

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现实的矛盾,设法求得解决;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所发生的问题,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而不致引起太大的痛苦和不安,以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和心情的安定。

而在这些解释和处理中有些是积极、合理和有效的,有些则是消极和无效的。

使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使人摆脱困境获得成长,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无异于饮鸩止渴,会导致恶性循环。

在当代社会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无数这样或那样的光环笼罩在他们的头顶。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日趋严重。

探索心理防御机制的心理学研究

探索心理防御机制的心理学研究

探索心理防御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在心理压力或心理危机面前,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而自动采取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方式。

这些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减轻焦虑、压力和痛苦,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心理学家们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探索其机制、特点以及应用。

一、认识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防御机制时,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例如,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了多种类型,如运作于无意识的压抑、回避现实的否认以及把冲动转移到他人身上的投射等。

另外,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也提出了人们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需求层次,从基本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分类和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和作用。

二、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同的人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会采取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 反射性抑制:通过自我约束和控制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以避免可能的后果。

2. 否认:拒绝或忽视不愉快的现实和事实,以保持自己的幸福感和心理平衡。

3. 投射:将个人的矛盾和不满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和焦虑。

4. 压抑:将不愉快的思想、记忆或情感从意识蔽离出来,避免带来痛苦感。

5. 合理化:为了自我安慰和解释,寻找合理的理由和解释来解释自身的行为和决策。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和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

然而,长期使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否认机制可能导致个体对现实的失去敏感性并产生逃避责任的倾向,而过度使用投射机制可能导致个体的人际关系破裂。

因此,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合理地应用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和特点,还为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方法。

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焦虑等心理不适应事件时,所采取的自动或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方式。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并减轻不适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心理防御机制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

一、压抑压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主动地将不愉快的冲突、压力等情绪或想法从意识层面排除出去,尽量不去思考或表达。

通过压抑,个体可以暂时减少不适感和焦虑,但并不能解决问题,可能会导致情绪积累和心理健康问题。

二、回避回避是指个体对于不愉快或冲突的情境或问题进行逃避、回避的行为。

个体可能会选择远离问题、转移注意力或通过其他方式避免直面困难。

回避可以暂时减少焦虑和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导致问题逐渐加重,无法有效解决困难。

三、否认否认是一种将现实情况或内心的不满、压力等削弱或抹消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倾向于无视或否认自己面临的困境,消除不适感。

然而,否认并不能改变现实,只会延缓问题的解决,甚至加重痛苦。

四、投射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冲突等转移到他人身上或外部环境上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可能会将自己不愿承认或不能接受的一些欲望、观念等,归咎于他人,从而减少自己的焦虑和内心冲突。

然而,投射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人际关系问题和自我成长的障碍。

五、退行退行是指个体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回归到更为幼稚或原始的心理状态。

这种机制常表现为行为上的怀孕行为、情感上的依赖和回忆,以及认知上的回避和拒绝成长。

退行可以暂时减轻压力,但它阻碍了个体正常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幻想幻想是一种通过想象、创造或虚构来满足内心需求、减轻压力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可能会刻意逃避现实,沉浸于自己构建的幻想世界中,以此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满足感。

然而,过度幻想可能导致个体与现实脱节,无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七、反抗反抗是指个体对外部压力、权威、规则等进行反抗或拒绝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2心理 防御机制 的分类
体在遗传的基础上, 经过与环境 的互动而逐渐养成对外界刺激
A . F r u e d在 1 9 3 6 年 出版 的《 自我与防御机制》 一书中, 把 和 内 心冲 动 处理 应 对 的方 式 。当这 种 应对 方 式 固定 下 来 后 , 一 散见于他父亲著作 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 1 O 种: 压抑 、 方面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也会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反应。 投射、 内 向投 射 、 反 向形 成 、 升华、 认 同、 合理化 、 解脱 、 固着 、 退 ( 2 ) 社 会状 况 因素 。 国外 研 究 认 为 , 在冷漠 、 受 惩 罚 以及 长
心理 防御机制 的研 究综述
刁鹏 飞
( 云 南师 范 大学教 育科 学与 管理 学院
摘 要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心理 防御机制 心理健 康
中图 分 类 号 : B 8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云 南 ・昆明 6 5 0 5 0 0 )
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 的概念界定 、 分类 、 功能、 影响 因素、 评定方法入 手, 对心理防御机制 的研究做 了说 明。
行。 期 地 慢性 刺 激 的环 境 中成 长起 来 的 儿 童 会过 度 动 用 破 坏 性 的 后人在F r u e d 父 女研 究 的 基 础上 , 对 心理 防 御 机制 作 了许 防御 机制 。 这 不 仅造 成 心 理 障碍 , 还 使不 良的 心 理 防御 机 制 固 多有价值的探索 , 并且取得了突破性 的进展特别是 V . a l l i a n t 的 定 下 来 , 形成 缺 陷 的 人格 , 产 生 偏 社 会甚 至 反 社 会倾 向 。至 于
维 持 内心平 衡 ,同时 又 使 外在 表现 符 合 外 界 现 实 的要 求 。 她 皮质发育的成熟 , 青少年的精神整合能力逐渐复杂化 , 表现为 把 心 理 防御 机 制 这 一 术 语 用 来 指代 不 同 的 防御 过 程 和 策 略 。 不成熟机制应用的逐渐减少而成熟机制 的应用逐渐增加。2 ) 中 间型 或 神 经症 性 防御 机 制 , 包括转移、 育水 平 等 各 方 面 的 差异 ; 我 国学 者 王 大 华 、 申继 亮 就 指 出 , 当 潜抑 、 隔离 、 反 向形 成 ( 3 ) 不成熟防御机制, 包 括 投射 、 分 裂 性 个 体 遇 到 冲 突 情景 时 , 美 国被 试 更 多 地采 取指 向他 人 和 投 射 , 幻想 、 被动 攻击 、 潜意显现、 疑病和分离。 而 这 两 种 心 理 防 御 机制 都具 有 指 向 自我 之 外 的 特 点 ;中 国被

心理防御机制的综述

心理防御机制的综述

心理防御机制的综述曲 芸(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摘 要:“心理防御机制”一词心理学的专业名词,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提出,他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简单来说是自己对潜意识里不可告人的欲望的压抑,即个体运用某种方式应付生活中的刺激所产生的焦虑,来缓解自己紧张或抑郁等情感。

心理防御机制在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建立起强大心理素质方面有极大的作用,所以能在生活中很好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推动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和适应社会。

关键字:心理学;心理防御机制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曲芸,山东中医药大学 。

1 心理防御机制的含义“心理防御机制”一词是心理学的专业名词,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提出,他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简单来说是自己对潜意识里不可告人的欲望的压抑,即个体运用某种方式应付生活中的刺激所产生的焦虑,来缓解自己紧张或抑郁等情感。

为了清楚、直观地了解这个机制,需要先明白弗洛伊德的两个理论[1-3]。

1.1 人格结构理论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早期把人格划分为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即“地形观”,后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称为“结构观”。

(1)地形观。

①潜意识:是人类自身察觉不到的,深埋于人类自身的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及冲动。

②意识:是人类的一种内心活动,但是能够被感知到它的存在,比如一些观念,意向或者情感。

③前意识:存在于人类我潜意识中,是其中可以被提取出来的存在,可以指人类以前的记忆、经验、感受。

(2)结构观。

①本我:是原始的自我,是人们存在于世上就具有的,同时它也构成人格,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本我的意识产物,它的两边分别是“本我”和“超我”,使它们和谐共处,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存在于自我里面,是人格中最符合人类社会规则的,要求用一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去满足自己,遵循“道德原则”。

1.2 焦虑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种:①现实焦虑:是人们的一种焦虑和情感反应,基于对真实的生活事件,与自我有关。

心理防御机制的探讨

心理防御机制的探讨

心理防御机制的探讨心理防御机制,这听起来像是个特别高深的心理学概念,其实呢,它就像我们内心的一套自我保护系统。

我今天就想跟大家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是个特别好面子的人。

有一次,他在公司的一个项目里犯了个不小的错误,被领导当众批评了。

他当时那个脸啊,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但是呢,他之后就到处跟人说:“哼,那领导根本就不懂这个项目,他就是看我不顺眼才挑我的刺儿。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叫“投射”。

他把自己的错误投射到领导身上,觉得不是自己不行,而是领导有问题。

就像一个考砸了的学生,不去想自己没好好学习,反而怪题目出得太偏一样。

这是不是很有趣又很常见呢?再说说我自己吧。

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特别困难的事情,感觉自己应付不来。

比如说我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特别长的论文。

这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拖延,一会儿刷刷手机,一会儿看看电视。

这其实也是一种防御机制,叫“退行”。

就好像我退回到了小时候,不想面对困难,想逃避责任。

这就像鸵鸟遇到危险时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这样危险就不存在了。

可实际上呢,问题还是在那儿等着我去解决。

我还认识一对夫妻,他们之间经常吵架。

每次吵完架,丈夫总是一声不吭,自己跑到书房里去看书。

他觉得这样就能避开争吵带来的不愉快。

这就是“隔离”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他把自己从那种糟糕的情绪氛围中隔离开来,不让自己受到更多的伤害。

可他这样做,妻子却觉得他在冷战,更加生气了。

这就像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中间却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

那心理防御机制到底是好是坏呢?这可不能一概而论。

有时候它能帮我们度过难关。

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小王,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经常被同学们嘲笑。

但是他就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幻想”的防御机制。

他总是想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开着豪车,住着大房子。

这个幻想让他有了努力的动力,最后他真的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你看,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当时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了他希望。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精神紧张,因此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

下面就为大家简述一下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移置、投射和反向作用。

移置就是我们将自己所无法接受的行为和态度归因于别人,也就是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转嫁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机制。

我们知道,从别人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是很重要的。

但如果经常把自己的失败或痛苦归咎于他人或外界,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即尽管意识到自己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也无法克服和改变它,同时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投射,是把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无端地推给客观环境或他人,也是一种不合理的防御机制。

比如说,你喜欢和开朗的朋友一起玩,却受到同伴冷落,结果你越来越孤僻,不与人交往;而你的同学却没什么心理压力,仍然有说有笑。

由于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客观条件,使自己与周围人格格不入,产生孤独感,其实,这种孤独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你的心理防御机制在作怪。

由于认为客观世界的存在阻碍了自己的目标,从而导致不愉快的体验,这样就越来越抑郁,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在孩子和青少年身上比较普遍。

反向作用,是指以拒斥或攻击他人的态度去取代应对自己的情绪体验。

它是防御机制中最危险的,属于病理性防御机制。

如,有人当面指责另一方的过错,严厉批评,过后又认为他不对,这样做只能使对方心情更差。

当我们发现某些行为和言语或是情绪上与我们的主观愿望相悖时,就采取这种方式,以平衡内心的冲突,因此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防御机制,我们不必刻意去压抑自己,可以适当表达我们的真实情感,但也不能太过任性。

不要用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有些人对压力过度反应,甚至焦虑不安、恐慌害怕,或者悲观绝望,这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人类的动机就像是树根,心理防御机制则是树干,动机是由心理防御机制所支配的。

大脑有许多功能,这些功能被分为思维、记忆、感觉、想象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工作。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面对威胁、焦虑、冲突等心理压力时,为了保护心理健康而自动形成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行为反应。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缓解负面情绪,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形成于儿童时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及其解释:1. 拒绝(Denial)拒绝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它可以帮助个体暂时逃避或否认不愉快的事实或真相。

当个体面临压力、威胁或不愿意承认某个现实时,拒绝会让他们对这些问题保持无知或漠视,以保护自己的心理平衡。

2. 投射(Projection)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感受、欲望或想法转移给他人,将这些内心的冲突归咎于他人身上。

通过投射,个体可以减轻内心的矛盾和焦虑,将责任推卸给外在的对象,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安全感。

3. 补偿(Compensation)补偿是指个体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或挫败感时,通过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或强调自己的优点来弥补心理上的不平衡。

个体借助补偿机制可以提升自尊,减轻挫败感,并保持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4.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反向是指个体为了掩盖内心的不满或冲突而表现出与真实感受相反的情感或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出于压抑自己内心的愤怒,而表现出极度友善和包容。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维持社会关系的和谐。

5. 割离(Displacement)割离是指个体将负面的情绪、欲望或冲动从原本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更安全或更容易应对的对象上。

个体通过割离,可以减少与原本的对象之间的冲突或敌对情绪,从而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6. 否认(Negation)否认是指个体通过否认自己的情感、欲望或冲动,试图从心理上远离不愉快的内心体验。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降低压力和焦虑,并维持自己的心理稳定。

探析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心

探析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心

探析心理防御机制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心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保护自己内心的重要策略。

在面对挫折、冲突和焦虑等不利因素时,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本文将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探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心。

一、概述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面对一些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自我认同以及情绪稳定,所采取的无意识心理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有效地减轻压力并应对挑战。

二、扼要回顾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1. 拒绝:通过拒绝接受与个体利益、信念或情感冲突的信息,从而保持自尊和稳定情绪。

2. 投射:将自己的冲突情感及内心体验归因于他人或外界环境,以减轻自身的心理负担。

3. 移情:将某种情感或欲望转移到其他对象上,转移后的情感可以更好地应对和控制。

4. 反应形成:通过表明相反的情感或行为,强化自身对抗或避免内心冲突的能力。

5. 否认:无视现实情况,否认自己内心的矛盾以及相关的痛苦感受。

6. 分裂:将矛盾的情绪和观点分割,分别运用于不同的对象或情景,以减轻冲突带来的困扰。

7. 转移:将内心焦虑转移到更安全或更容易处理的对象上,以减轻压力和保护自己。

8. 逃避:通过注意力扭曲或选择性遗忘的方式,逃避或减少与挫折相关的情绪冲突。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1. 缓解压力: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缓解来自日常生活及内心困扰的压力,保持情绪的稳定。

例如,当面对失败或失望时,人们可能会通过否认或逃避来减轻自身压力。

2. 维护自尊: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维护个体的自尊和自我认同。

通过拒绝和投射等机制,人们可以在不承认失败或责任的情况下,保持对自我的正面评价。

3. 减少冲突: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通过移情和反应形成等机制,人们可以将不适或困扰感转移至其他对象上,以避免直接面对内心冲突带来的痛苦。

4. 促进适应: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帮助人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研究

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研究

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研究中学生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的机制,具有一定的特点和方式。

了解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进行研究。

首先,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之一是否认。

当中学生面临一些困难、挫折或者痛苦的情绪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种否认的方式可以暂时抚慰内心的不安,但也增加了情绪的积累。

例如,当某个学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中学生可能会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小失利”或者“我下次会做得更好”,以此来否认自己的不满情绪。

其次,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之二是逃避。

中学生常常借助逃避的方式来抵御一些痛苦的情绪或者挑战。

他们可能会选择沉迷于游戏、电视剧等娱乐活动中,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忘记内心的不快。

此外,中学生还可能通过请假或者退缩来逃避面对一些困难的任务或者社交场合。

逃避是一种短暂缓解的方式,但长期却会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再次,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之三是投射。

在面对自己的不安和压力时,中学生常常将这些负面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他们会把自己的挫折和困扰归咎于其他人,从而减轻自己的责任感和内疚感。

例如,中学生可能会认为老师不公正评价自己的作业,或者认为同学之间的矛盾都是他人引起的。

这种投射的方式可以帮助中学生减轻内心的负担,但也可能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内在原因。

最后,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之四是回避。

当中学生面临一些情绪冲突或者困境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回避这些问题,不去面对或解决。

他们害怕面对不愉快的情绪,害怕面对自身的缺点和问题。

回避的方式可以一时缓解中学生的压力,但长期来看,回避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并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中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具有否认、逃避、投射和回避等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中学生需要逐渐发展健康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用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行为的内在原因,即借以调节自己的内部心理状态,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系列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从性质上看,有两种基本类型:防御性心理与反应性心理。

它们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前者指的是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外界事物,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动机、需要、情绪、态度等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或情绪活动,后者指的是个体因精神遭受挫折,由此产生了痛苦的情绪而采取一种防御性的措施来掩盖内心的真实感受。

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又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个体遇到挫折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来解决问题,而是采取一些歪曲现实的方式来应付挫折,从而减轻焦虑,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反应。

正常情况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也会产生某些挫折,这些挫折如果没有引起自我心理保护机制的过分紧张,对人是有益的。

当然,如果某种挫折过于强烈,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便会成为阻碍人们继续社会交往的障碍,甚至使人感到痛苦不堪。

自我心理保护机制所产生的歪曲反映客观现实的方式,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暂时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

但是,这种安全感和心理平衡却是以牺牲自尊为代价的。

自我心理保护机制的应用,是以降低人格独立性为代价的。

2、从类型上看:自我心理保护机制,从表面上看有积极的一面,如用转移法去克服痛苦、悲哀等,用升华法去压抑愤怒、仇恨等。

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自我心理保护机制不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而是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下无奈地采取一种无助的自我防卫行为。

比如,一个人由于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家庭破裂的阴影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他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害怕被人议论,于是开始出现过激言行,如赌气不上学,顶撞父母,骂脏话,说谎,结果被老师开除。

你的朋友告诉你:他爱上了一位女孩子,你劝他放弃,他却坚持要谈下去。

你建议他不要固执,他却认为你在小瞧他。

由于害怕失败而陷入无休止的烦恼中,这就是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在作怪。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面对威胁、恐惧或不舒服的情感时,所采取的一种心理应对方式。

这种应对方式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免受情绪上的伤害,并使自己能够继续正常地生活。

心理防御机制有许多种类型,其中包括抑制、隔离、否认、转移、投射、溢出、解除、卷曲、抽象化等。

抑制是指人们在意识到威胁或不舒服的情感时,将其抑制在意识深处,使之不能浮现在意识中。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隔离是指人们将不同的情感、思想或经历隔离开来,使之不会相互影响。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否认是指人们对某一事实或经历的不愿意承认,以此来逃避现实。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转移是指人们将原本应该面对的情感或问题转移到其他人或事上。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投射是指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想投射是指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解决自己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问题。

溢出是指人们在感受到压力或恐惧时,将其溢出到旁人身上,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避免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解除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摆脱不适的情绪或恐惧。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缓解压力或恐惧。

卷曲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或恐惧时,将其转化为自己能够承受的形式。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缓解压力或恐惧。

抽象化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或恐惧时,将其抽象化为更宽泛的概念或理论。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常常被人们用来缓解压力或恐惧。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恐惧。

然而,过度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也会导致人们逃避现实,阻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人们应该在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时要谨慎,避免过度使用。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自我意识、自我观察和自我调节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恐惧,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类常见的心理应对方式,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恐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作者:刁鹏飞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界定、分类、功能、影响因素、评定方法入手,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做了说明。

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健康
1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1894年,S.Freud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中第一次提出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指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以保护自己。

1936年,S.Freud的女儿A.Freud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痛苦、维持内心平衡,同时又使外在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要求。

她把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术语用来指代不同的防御过程和策略。

2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A.Frued在1936年出版的《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

后人在Frued父女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防御机制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V.alliant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V.alliant于1986年对随访40年的307名男性作资料分析,又提出了3级分法:(1)成熟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幽默、期望和利他(2)中间型或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包括转移、潜抑、隔离、反向形成(3)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分裂性幻想、被动攻击、潜意显现、疑病和分离。

3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与功能
从发展角度来看,心理防御的适应面在于它保护儿童免于遭受他们所不能处理的负性情感。

即使是在成年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自我使用的防御机制也有助于个体恢复正常功能。

(1)心理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

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心理防御机制是借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

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两种。

(3)心理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

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

(4)心理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

4 心理防御机制的干预研究
Beiser于1972年发现,在精神分裂症的康复过程中心理防御机制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

V.alliant和Bond等人认为,通过对神经症患者防御机制的了解,有助于了解患者症状的动力学特征,为心理治疗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而法国的纳什特认为,要了解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然后使他们处于长期的衰竭状态,最后破坏它们,并用新的心理防御机制取代它们,以达到动的、经济的、结构的变化,使整个人格重建。

5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因素
(1)成熟因素。

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是与大脑皮质的逐渐成熟相一致的。

国外研究认为,防御机制是在人的发展早期自我调节内部需要和外界限制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大脑皮质发育的成熟,青少年的精神整合能力逐渐复杂化,表现为不成熟机制应用的逐渐减少而成熟机制的应用逐渐增加。

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与环境的互动而逐渐养成对外界刺激和内心冲动处理应对的方式。

当这种应对方式固定下来后,一方面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一方面也会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反应。

(2)社会状况因素。

国外研究认为,在冷漠、受惩罚以及长期的慢性刺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会过度动用破坏性的防御机制。

这不仅造成心理障碍,还使不良的心理防御机制固定下来,形成缺陷的人格,产生偏社会甚至反社会倾向。

至于那些上大学前就住校参加集体生活,较早学会与人交往者,则具有较好的独立生活能力,进而促进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

(3)心理防御机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性别、文化、受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学者王大华、申继亮就指出,当个体遇到冲突情景时,美国被试更多地采取指向他人和投射,
而这两种心理防御机制都具有指向自我之外的特点;中国被试在遇到心理冲突时更多地指向自身,在性别上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内化的防御方式,男性更倾向于外化的防御方式。

(4)其他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个性特征、成败经验和文化差异等。

6心理防御机制的测量
Bond编制、路敦跃修订中文版Defense-Style-Questionnaire(DSQ)问卷。

该问卷已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大于0.7,内部一致性信度0.9。

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提取五个公共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为47.387%。

共测量24种心理防御机制。

各种防御方式均采用9级评分法,因子得分越靠近9,表示其运用该机制的程度越大,掩饰度越小。

共分四个因子: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成熟的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掩饰因子。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6.
[2] 李义安,王学臣.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 44 ):59-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