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2教案(系列四)

合集下载

必修三10《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三10《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过秦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教学手段:1.以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朗读录音,感受本文的文风2.辅以必要的幻灯片配合教学需要课时预计: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1.了解贾谊的悲剧人生2.认读课文,扫清障碍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文风4.学习课文第一、二段,把握秦国崛起的条件及逐步走向强盛的过程5.有关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的把握窥、席、包、囊、内、务、拱手、会、弱、爱、从、叩、逡巡、因外连衡而斗诸侯、追亡逐北、宰割天下、会盟而谋弱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课题:过秦论[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二〕:能力目标: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贾谊政治主X进步性和局限性,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教学难点]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那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背景〔1〕作者名片——贾谊,世称贾生、贾某某。

西汉著名的大儒,文学方面更是才华卓绝、独步千古。

受汉文帝器重,22岁时被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

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为某某王太傅。

政治上受挫的贾谊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7年,贾谊被重新召进皇宫。

文帝听完贾谊一番宏论后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不久,贾谊转任梁怀王太傅。

汉文帝11年,梁怀王入朝,不幸坠马而死。

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悲泣一年而死,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此前经历了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文景之治〞前期,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开始繁荣。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二、文体常识——“论〞“说〞“议〞。

论:着重在是非,结果往往是作出判断,不一定要有许多人,作名词时,“论〞是评论或议论。

说:一种文体。

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议:着重得失,结果往往是做出决议;往往是许多人一起交换意见。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王朝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 识辨读史秘籍: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 体悟古为今用: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整体感知作者和背景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诵读学习点拨: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过秦论》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过秦论》名师教案

《过秦论》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说理的脉络。

3.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4.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在诵读和讲析中领悟作者叙事手法和说理的妙处。

2.领会“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以史鉴今。

【教学难点】1.在诵读和讲析中领悟作者叙事手法和说理的妙处。

2.领会“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以史鉴今。

【课时安排】本课预计用四课时学习。

【德育渗透】形成以史为鉴的认知观。

第一课时(文学常识、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

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10卷58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代表赋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本课所选为上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2、时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 过秦论 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  过秦论  教案(第二课时)

3.10 过秦论(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检查讲评作业:(略)研习新课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

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一)运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本的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

(二)运用“文本间性”原理,以意逆志,体悟文章的“味外之致、韵外之旨”。

(三)赏析文章在“繁与简”、“大与小”方面的处理技巧,感受文章的“运斤之妙”。

二、教学方法听读——品读——析读三、教学步骤(一)介绍“因声求气”清人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评它为“雄骏宏肆”,近人吴闿生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

”归纳大多数评论者的意见,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如何才能更好地领略这篇“气盛”的文章,获得较大的审美享受呢?清人刘大櫆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这里说的就是文本鉴赏的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方法——“因声求气”。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者精神气质的外化。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精神内质。

(二)分析文本一、二两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该怎样读?回答这一问题前,先看看音节的特点,四字一顿,结构相同。

再看语意特征,同义叠写。

2.这一句如果要翻译,怎样表达?明确:有吞并天下之心。

教师:这里用的是“化简为繁”的写法。

3.第二段中有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吗?齐读文章,试着找出来。

(最突出的一个长句“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4.如果要用最减省的信息翻译这一句,可以怎样译?明确:六国的政治、外交、军事人才较多。

或六国人才济济。

教师:这里就读出了问题。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彬彬君子之风,纡徐优雅、中庸含蓄,表达讲究意内言外,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话到嘴边留半句。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课文《过秦论》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重点: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大意略)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10 过秦论 贾谊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10 过秦论 贾谊教案(2)
已经通“殁”死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割取肥沃
占领集会结盟使…..弱吝惜用来招致联合通“纵”互相帮助,成为一体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疲劳困乏与“率”同义,率领、指挥转过来兵器举起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背负通“影”,像影子一样…一并起义使…亡
译文: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王朝;砍削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浮云一样汇集合拢,像回声那样应和他,许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行动起来,使秦王朝迅速覆灭了。
第五自然段: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形作动,变小变弱像以前一样地位尊贵介词,比锄头棍子锋利
【译文】: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农具和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颈上系绳交给下级官吏连词,然后在北面使….退却使…..弯曲报仇
【译文】: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那和象郡;百越的首领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秦的下级官吏。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人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再到南边来放牧、六国的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雪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3:第10课 过秦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3:第10课 过秦论

过秦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重要实词、活用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以及一词多义;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师以最后一段为教学重点,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2.学生能借助课文注释,参考资料等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秦一统天下的壮观气势,探究其迅速灭亡的教训。

培养正确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和讲析中领悟作者叙事手法和说理的妙处。

【教学难点】领会“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以史鉴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央视春节期间播出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再次点燃了民众对于历史剧的观看热情,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秦国历史的关住。

其实荧幕上一直不乏讲述秦历史的作品。

秦国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吸引大家不断地讲述和传播它的历史呢?2.回顾秦国历史。

(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鼎足而立。

)(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天下大事分久必合。

)(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

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4)陈胜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为何在陈涉吴广起义后走向了衰亡?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过秦论》,看看西汉贾谊的看法和见解。

二、知人论世1.解文题。

“论”是一种文体,即论断事理,它包括论证,论史等。

那这位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来论断事理呢?“过秦”。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教学设计

一个“过”字探到底——《过秦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贾谊的《过秦论》以其磅礴的文章气势,精辟的历史论断,成为传统经典篇目,因而本教学设计全力从两个维度上进行拓展:一是让学生以文明史,从各个角度充分把握贾谊在文中提出的关于秦“仁义不施”而灭亡的经典论断;二是让学生借本文明写法,深入学习借鉴贾谊政论文章那种气势磅礴、以事明理、以赋说理等的特点和写法。

同时,紧密结合本文标题和结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文言文基础和赏读能力不强、兴趣不是很高、学习效率低的学情实际和特别期望语文课堂条理性、逻辑性强的接受特点,为了使学生易学、乐学、高效学,学到解读文章的方法,本设计从标题入手,采用层层剥笋法,紧扣课题,精心设计“六探”课堂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一个“过”字探到底,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

加之师生、生生多维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民主和谐积极热烈的良好课堂氛围,有益有效地体现了新课标“以生为本”的内核。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借鉴本文对比论证方法的精当运用②体会本文长于铺排、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特色③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筛选有效信息、关键信息的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本设计采用先师生美读,然后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中让学生再读再悟再提高,从感性到理性,由浅表入深层,逐步落实教学目标,最后拓展延伸的过程展开。

在此过程中,教师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维互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谈论交流法等,促使学生在诵读中学,在探讨中学,在相互交流评价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用意,理解秦之“过”及其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点解读秦之“过”及其借鉴意义,分析概括全文内容,把握写法特点。

五、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大篇幅叙史尤其是叙秦兴盛史与秦之“过”这个结论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学生在前一节疏通字词的基础上熟悉课文内容,教师准备好课文朗读多媒体辅助动画。

七、教学步骤(一)激情激思,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穿行在高耸云天的骊山古道中的时候,当你直面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军阵的时候,一段波澜壮阔的宏伟历史不禁使你我为之激动一叹!而当你又目睹阿房宫遗址那一抔黄土一仞断崖的时候,我们又不禁为之哀婉一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本来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大秦帝国,一朝之间,竟土崩瓦解,短命覆亡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贾谊的论断吧。

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10课 过秦论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过秦论【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知识】1.作者作品简介: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

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某某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某某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X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X写的。

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2.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第二课时教案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3.10过秦论第二课时教案新
⑵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提问:第1、2段是秦国的成长史,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秦国崛起的优势?
明确: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一、检查朗读情况。
背诵第1、2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
⊙学生反复朗读3、4、5段,尝试背诵。
提问: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年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
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
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 过秦论》2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  过秦论》2

《过秦论》教学设计韦林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

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2.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第三课时: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严密,文辞优美的特点,并进行拓展训练。

第三课时一、复习讨论课上交流本文写的最好的地方。

(只要学生表达流畅,有理有据,教师就要及时鼓励。

如课下准备不足,也可以课上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就文章的语言华美、结构精妙、思想进步等方面进行评价)明确:本文是史论,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一)叙事铺陈以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二)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比如第①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和君臣固守
政通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商鞅变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等的优
势。
首战告捷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三、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对外)
(2)动词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
教学设计
授间:2016 年 月 日 第 周 本学期总第 31
课题
《过秦论》
课标要求
掌握文言重点实虚词;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结构,研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
学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 学习课文,感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掌握段中重点字词句。
作业设计 作业要求 无才无以立足,不苦不能成才。
A 层: 1.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完成《新教材 新学案》69 题 B 层: 1.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完成《新教材 新学案》6、7 题
约从.离衡.( “纵”;“横” )
制其弊. ( “敝”:困乏、疲惫 )
3、按要求找出段中词性活用的词语 (1)名词作状语:南.取汉中 ,西.举……:向南 、向西…… (2)动词使动用法:流血漂.橹 :使……飘浮
约从离.衡:使……离散。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溃败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因利.乘便: 有利条件 (5)形容词作使动: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3)形容词作动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2、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第二自然段:
一、译文:见课件
二、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秦王朝势力的发展
地盘扩大南、西、东、北
人才云集 叩关攻秦
合纵之盟(约纵离横) 十倍之地
对比、反衬
百万之师 争割地而赂秦




开关延敌
无亡矢遗镞之费
秦 天下诸侯已困矣 对比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翻译并理解课文。 诵读教学法;点拨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第二自然段:
秦王朝势力的发展
地盘扩大南、西、东、北 课
人才云集 叩关攻秦 堂
合纵之盟(约纵离横) 十倍之地 小

与 对比、反衬

百万之师 争割地而赂秦




开关延敌 书
无亡矢遗镞之费 设
秦 天下诸侯已困矣 对比 计 Nhomakorabea请服、请朝
请服、请朝
三、重点文言知识
1、找出段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 来招纳 ) (2)不爱.珍器( 吝惜 ) (3)于.是.六国之士……( 在这时 ) (4)流血漂橹.( 盾牌 ) (5)秦人开.关.延敌( 打开关隘 ) (6)制其弊.( 困乏 )
2、找出段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 “ 殁”:死 )
检 教
查 研
评 组


应备: 节,实备 质量评价:
节,超备 节。 学 主
20 年 月 日 管
内容与过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20 年 月 日 反思 补充
第二
第一自然段:
一、译文:见课件
二、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秦王朝势力的崛起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政治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