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试卷]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髙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之《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霍邱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命题人:童涤非审题人:何长武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新生入学成绩监测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新生入学成绩监测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新生入学成绩监测试题不分版本2014级新生入学成绩监测语文试卷考前须知:1.你拿到的试卷总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局部。

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根底知识局部〔20分〕。

1.古诗文默写〔4分〕。

〔1〕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2〕曾子曰:“,任重而道远。

〞〔《论语》〕〔3〕闲来垂钓碧溪上,。

〔李白《行路难》〕〔4〕萧关逢候骑, 。

〔王维《使至塞上》〕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⑴~⑷题〔5分〕。

徜徉于桃花潭畔,A 、初夏的阳光已有了些许暖意。

尽管同属江南且毗邻而居,但我们踏上安徽土地,B 、青山绿水被午后的阳光镀上温暖的色彩。

那风那水那景色被徽墨的儒香、徽商的智慧、黄梅戏的清新和古典诗词的儒雅熏染过,C 、显得那样雅静qi ǎn 绻,悦目怡人。

D 、但凡烙着地域元素和色彩的人文、物事、景致,都会成为一座古城,一个古村落唯美的韵角,令人神往。

⑴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分〕毗.邻 qi ǎn 绻 ⑵“徜徉〞的意思是 。

〔1分〕⑶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⑷“总有一种新奇的感觉〞这个句子因排版遗漏,现需复原,应放在处。

〔1分〕① A ② B ③ C ④ D3.名著考查(2分)。

〔1〕绰号豹子头的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设计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在沧州火烧,后雪夜上梁山。

4.综合性学习活动〔9分〕。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宣传读书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2分〕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

(2)【调查读书现状】读书现状调查表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3分〕 (3)【探讨读书方法】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霍邱二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总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黄梅戏是从民间的采茶调开展成为如今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它的开展及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

②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起源于唐初。

清乾隆时期,湖北黄梅县一带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开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

但作为地方剧种,黄梅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念白及唱词,很多用的是地方语言,剧情反映的也是老百姓所熟悉的故事和人物。

黄梅戏中经常演出的大本戏,只限于男女情爱,伦理道德等,很少演出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及文学经典的剧目。

黄梅戏长期以来局限在安庆地区以及安徽其他地区范围内演出,这也局限了眼界和视角。

黄梅戏的传承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③首先,在形体语言上要处理好继承与开展的关系。

吴亚玲主演的《墙头马上》,就在形体语言上做了很大突破,这出戏把舞蹈和戏曲程式经过精心提炼,二者融成一体,戏中人物形象到达了现代古典艺术的审美高度。

《墙头马上》的成功,使我们相信:形体语言的拓展与解放是可行的,甚至是必须的。

当然,在借鉴的同时,也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剧种本身的特点,而应当处理好继承与开展的关系。

所以,黄梅戏在继承的同时,需要学习借鉴,与时俱进,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完善的艺术体系,从而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

④其次,要创新运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感观盛宴。

近些年来,大量的高科技声光电产品运用到舞台上来,这奠定了灯光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光把环境和人物照亮,更把人物立体化、背景生活化,为舞台美术增色添彩。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

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

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

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

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

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

”这可能是传说。

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

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

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

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万生女子……载弄之瓦”。

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地玩。

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

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

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

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

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

2024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霍邱县2023 -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温馨提示: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

在“试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 默写。

(1)青春逢盛世,逐梦正当时。

我们青少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的远大追求,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凡抱负,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燮《竹石》)的坚韧意志。

(2)古人游玩,多有记述。

欧阳修游醉翁亭,坦言“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表明自己游玩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庭院中月光如水,其中枝叶的影子如同水草横斜交错的景象。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破坏一个旧中国,又建设一个新中国……”江姐荡yàng的声音里透着的向往:“改变贫穷、落后的面mào,建设一个崭新、富强的国家,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人口众多,土地,强大的祖国,强大的党!我们的革命,对世界,对人类,将来应该做出更大的啊!”………牢门外掠过一个看守员的身影,轻轻的脚步声,引起了静卧着的孙明霞的注意,她一转身便向门边走去。

“江姐”!孙明霞轻快地跑了回来,惊喜地叫了声:“又有信来了。

”江姐低头亲了一下李青竹身边睡着的“监狱之花”,便迎着满脸含笑的孙明霞站了起来。

孙明霞精亮的眼波凝视着那张纸片。

许多战友早已翻身起来,挤到孙明霞身边。

还有几个人,已悄悄守住了牢门和窗口,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尽管她们知道今夜那值班看守员是自己人。

女室的人之所以知道他,是因为每一次那看守员都把信送到女室,而从未送到其他牢房去。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诗经》两首》练习含答案.docx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诗经》两首》练习含答案.docx

第二单元DIERDANYUAN4《诗经》两首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2 题。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 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 !1.导学号95114007 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一章的叙事手法颇似电影的蒙太奇,写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实。

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爱情,但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

C.在讨论婚事的过程中,男主人公表现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并主动约定了婚期。

D.在恋爱中 ,女主人公非常痴情 ,经常登上高处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而且很随便地应付婚事。

E.第三章写桑树枝繁叶茂,光彩鲜艳 ,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解析 D 项 ,“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理解错误 ,诗中也没有表现出“很随便地应付婚事”;E 项 ,“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理解错误 ,这是比兴手法 ,引出后文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思考,不是“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答案 DE2.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解析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发生了由“氓”“子”“尔”到“士”的变化 ,情感也经历了由陌生、熟悉、热恋到疏远的变化。

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参考答案女主人公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

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霍邱二中2015-2016学年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霍邱二中2015-2016学年度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局部。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时间是150分钟,总分值150分。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张岱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世界上伟大的独立兴旺的文化之一。

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各民族,发挥其伟大的创造能力,在东亚的大陆上,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自汉至明,少数民族的贵族常给中原的汉民族以创伤,但因其是低文化的,终为中原的汉民族的较先进的文化所同化。

现在,情况却大异往昔,中国遇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的侵略,而中国民族不但失其同化的力量,且有被同化的危险。

但是,国内有一些人却对此缺乏认识,竟提倡全盘欧化,显然,这种主张是有害的。

现在要仍照样保持中国的旧文化是不可能的,但西洋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到了将被否认的日子。

社会主义的世界性的文化必然要到来,中国必将产生新文化而成为那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局部。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种文化中必然含有相互对立的成分,即好的或较有积极意义的和坏的或具有消极意义的成分。

唯物辩证地对待文化,就应一方面否认后者,一方面肯定前者,并根据现实需要加以发挥、充实。

中国的旧文化,也包含两局部:一是良好的健康的局部,它是中国旧文化之中可以算得对人类社会有奉献的局部;一是不好的病态的局部,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不过,应该看到,后者是由前者的流弊所造成,而前者又为后者所拖累而未能得到充分圆满的开展。

中国人如果不能认识出自己旧文化中的不好的病态局部,或不能认识出自己旧文化中的良好的健康局部,那就会造成对待文化问题的盲目性。

中国人如果守旧不改,那么无异于等着消灭;如果妄自菲薄,那么难免有被外来侵略者征服的危险。

中国人必须不自馁,赶快振奋起来,乐观地参加全世界创造新文化的工作。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霍邱二中2014—2015学年高二年级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1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霍邱二中2015年春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即可。

第一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题3分〕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

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

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根底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根底。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方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区分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 时间:40 分钟分值:55 分) 一、基础稳固(20 分, 1~5 题每题 3 分 )1.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氓之蚩蚩(ch ī).乘彼垝垣 (hu án).载饥载渴 (z ài) .小人所腓 (f.éi)B.尔卜尔筮 (sh ì).靡有朝矣(zh āo).其水汤汤(t āng).C.匪我愆期(qi ān).渐车帷裳 (ch áng).四牡(mǔ) 业业.于嗟女兮 (jiē).不遑(hu áng) 启居.D.将子无怒 (jiāng) .犹可说也(yu è).体无咎言(jiù).四牡骙骙 (ku í)..分析:A 项,“垣”应读yuán;B 项,“汤”应读shāng;D 项,“将”应读qi āng,“说”应读 tu ō。

答案: C2.以下加点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载笑载言载:动词词头,无义.B.以我贿迁贿:财物.C.女也不爽.爽:爽直、痛快D.静言思之言:助词,无实义.分析: C 项,爽:过失。

答案: C3.以下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括通假字的一组是( )A.岁亦莫止 / 我戍不决B.忧心孔疚 / 我行不来C.匪来贸丝 / 于嗟鸠兮 D .象弭鱼服 / 小人所腓分析: A 项,莫—暮; C项,匪—非,于—吁; B 项、 D 项无通假字。

答案: C4.以下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①不遑启居,狁之故A. .B.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②彼路斯何?君子之车..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C. ..D.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分析: A 项,①介词,把,②目的连词,来;B 项,①②都是助词“的” ;C项,①动词,抵达,②副词,就;D项,①不定指代词,没有人,②同“暮”。

答案: B5.以下相关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

霍邱二中2014~201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张宏杰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

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

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

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

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

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

“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

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

”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

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

【精编】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doc

【精编】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doc

霍邱二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

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

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

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

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

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

”这可能是传说。

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

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

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

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万生女子……载弄之瓦”。

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地玩。

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

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

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

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

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

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段考试题

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段考试题

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段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中华礼乐的建构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到西周中叶,形成了覆盖政治、宗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礼乐文明.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产生儒家学说的母体。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

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根植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根深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之情.至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出礼乐是以人的真诚情感为基础的。

没有此种真情,礼乐就会走向形式主义.他同时又强调“克已复礼为仁”,以礼为仁的前提。

在孔子那里,仁与礼互为前提。

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从实践工夫而言,礼是仁的实践途径.这从逻辑学上看是悖论,但儒学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因此仁礼相互撮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的生机。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中华礼乐文明以天为最高神明,其他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均被整合到天命和天道信仰之下,这种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天命和天道,是任何文化与信仰都不能否定且必然包括的。

同时,儒家崇尚和而不同,反对单方面的强制,这打开了与各种外来文化沟通融合的大门。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被长期激进的反传统摧毁;另一方面,儒学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69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来看,当时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已形成,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建筑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是中国建筑一大特色,《诗经》中“如翚"“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不以单一的独立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从发掘的极为片段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情况看,雄伟壮观;从陶俑的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的坚实也无不显示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汉、唐、宋、明、清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建筑美学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祭拜神灵即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了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庙宇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本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与环境的和谐。

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占着明显的优势,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迷狂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

霍邱二中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

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

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原人制作的造型。

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

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

“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

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

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

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

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

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

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

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

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完成阅读诗歌的能力。

2、反复朗读,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品读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尽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王风·采葛》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大家看这些句子都是关于什么的呢?爱情。

对,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我们看《诗经》里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诗经》里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呢?请大家看课文《氓》。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2、思考:诗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 1-2:恋爱3-5:婚变 6:决绝(板书)
(三)合作探究
在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女主人公的情感是怎样的?
(分组合作,讨论学习)
1、学习“恋爱”部分
(1)品味的语言,概括情感。

[明确] 幸福
(2)读出感情。

2、学习“婚变”部分
(1) 品读想象开头两句有何含义和作用?
[明确]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年轻貌美,恋爱幸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婚后痛苦
(2)这种手法叫比兴。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3)品读女主人翁的情感
[明确] 沉痛
3、学习“决绝”部分
(1)注意感情基调:怨恨
(2)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坚强的性格特征。

4、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拓展提高
齐读课文,回答问题。

1、《氓》爱情悲剧谁承担主要责任?(用文中的话作为依据)
(学生结合文本思考,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上联: 女子专一不二
下联:男子朝三暮四
横批:痴情女子负心汉。

2、《氓》中的爱情悲剧对你有何启迪?
(学生结合文本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的女主人翁的婚姻悲剧有它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那个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幸福与否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悲剧也就不可避免。

所幸,我们生活在今天。

我想用舒婷的《致橡树》来作为我对当前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爱情,需要平等,也需要各自独立,更需要同甘共苦,共同呵护经营,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当初许下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

当然,爱情之路也会有许多坎坷,但无论哪一方对待爱情对待婚姻不负责任,都该受到谴责,若你不幸看错了人,那么你也要像我们文中的女主人翁一样,坚强起来,一个人也会很精彩!
(播放音乐《一个人的精彩》)
五、作业
以文中的人物为对象,写个随笔,题目是《我想对你说》。

六、板书

恋爱婚
变决绝
幸福沉痛坚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