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原则之反思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叶圣陶读书笔记《我怎样教语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一本经典教育著作,主要讲述了他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经验和见解。
这本书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以下是我阅读这本书后的读书笔记:一、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叶圣陶先生在书中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认为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他指出,语文学好了,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而有助于个人全面发展。
因此,他非常注重语文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重视其基础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核心内容。
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
因此,他提倡学生要广泛阅读,不仅要读课本,还要读课外书籍、优秀作文等。
同时,他还注重写作的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多写、多改、多评,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三、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非常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式教学。
他认为,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他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着差异。
因此,他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因材施教。
同时,他还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自我提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叶圣陶先生非常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和自我提升。
他认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同时,他还强调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之,《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凝聚了叶圣陶先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
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
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
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
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
”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
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
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
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
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
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
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
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
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
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
经过经常的练习,最终形成习惯。
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评析
充 和应 用 。 五、 阅读 教 学原 则
在具体 的语 文阅读教学 中 ,叶圣陶把教学划 分为三个 阶 段: 预 习一 讨 论 一 练 习 。 1 . 布置 学生预 习。叶圣 陶在布置预 习时 , 要求学生 先通读 文章 了解 大意 , 再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上的障碍 , 并通过粗 读 课文提出 自己的 自读心得和难点 、 疑点。这种预习的过程可开 发学生 的思维能力 , 锻炼其独立获得知识 、 解决 问题 、 发现真理 的能力 , 也促使 学生深入课文 内容 , 为下一 阶段的教学 打好基
是略读。 1 . 精读。叶圣 陶的精读方法是 , 先逐句读文章 , 摘抄 出不 了
解 的地方 , 然后用平时阅读 的经验试着对这些不 了解的地方进
行 自己的解答 , 解答后再看 注释和参 考书 , 看 看 自己答 的是否 正确 , 在把不 了解的地方都弄清楚后 , 就再读一遍文 章 , 边读边 体会 、 记忆 、 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 而强调反复
一
、
阅读 教 学 的本 质
.
阅读教学 的本 质是 作者 、作品和读者 之间的多项交 流过
程。 文字是一座桥梁 , 只有通过文字这 座桥 , 作者和读者才能会 面, 读 者才能 了解到作 者。所 以 , 作 品的意义并不是文 本 自生 的, 而是读者通过“ 桥梁” 与作者交流后产生的结果 。 二、 生 本 对 话 的 方 法 1 反 复研读。一篇好 的文章需 要多揣摩 , 读 一遍未必能理 解透彻 , 在 阅读 过 程 中 自 己提 出问 题 再 自己解 决 , 不 仅 要 读 懂 文章的表面含义 , 也要读出文本 的包蕴之 意、 弦外之音 , 达到对 文 本 的 透 彻思 考 、 领悟。 2 . 调动学生的心理 因素。作者与读者是平等 的 , 这就使 阅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我怎样教语文?第一次,我捧起叶圣陶先生的这本书,我不禁把书名读出声来,是啊,作为语文老师已经五年了,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语文究竟怎么教,怎么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怎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这些问题,我一直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翻开这本书,好像一些旧日萦绕在脑海里的思索开始慢慢地有了些答案。
在书的封底,有叶圣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我深表赞同,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的,诗意的学科,带领学生打开语文的大门,需要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语文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本身就要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心去对待生活,用温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书中一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我怎样教语文,关于阅读,关于写作,语言之艺术。
可见作者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有着自己清晰的理解,就是阅读和写作是语文之魂,试想,抓住阅读和写作,我们教学语文也就有了方向,至少不会出错,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语文学得好不好的关键。
试想一下,与语文相遇,与语文直接对话,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一、我的学生我的语文梦阅读这本书,我总会想到我这群带了五年的学生,五年来,从识字认字,写字朗读,再到现在高年级的深度阅读,一步一步,我们一直在共同学习,学生学习语文,我在学习教语文。
这个过程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我们迷茫过,也曾互相看不顺眼过,我们也无比珍惜,珍惜彼此剩余相处的时光,也许,这就是学生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吧,很多时候,我们会去责怪孩子,责怪孩子的慢,责怪孩子的分数,而忘了自己的课到底有没有吸引到孩子。
很唏嘘的是,每到一个阶段,总有个别孩子的掉队,在语文课上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愿做个看客。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阅读笔记和读后感教师是主导,是辅助。
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
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
语文教学,传授的是方法(也可以称其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培养的是能力,而这个能力和方法一定是学生不会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步是在肌肉、骨骼等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的。
这对于教学的启示就是要知道学情,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扶其肩还是携其腕的差别启示我们,教法也就是教师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
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
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学情,一讲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
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习内容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可惜很多老师为了导入而导入,或者笨拙地绕圈子,或者与学情不衔接……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
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
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
既提要求,又有检查督促,当然,学生学不会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
既管教又管学,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有情怀的教师。
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
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如此,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之外,应该培养怎样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想一想,答阅读题的能力是“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吗?如果不是,在教学中就不要在学生阅读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了。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略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的 日色 由于山林 幽 暗 ,似 乎 显得 阴冷 。 “ E l 色” 是 视 觉 意 象 ,诗人 却 用 触 觉 感 受 的 “ 冷 ” 来 形 容它 ,采 用通 感 的修 辞手 法使 视觉 向触觉转 移 。 “ 咽” “ 冷 ”两 字绘 声绘 色 、精练 传 神地显 示 出 山 中幽 静 孤 寂 的景 象 ( 意 境 ) ,也 映衬 出 了 作
柔 、缓 三者相 结合 ,朗读 才会 有 效果 。 “ 闪电 ”
的景 致 是 短 暂 的 ,读 时 却 不 能 急 ,再 往 下 读 到 “ 脉脉 ”的 “ 流水 ” ,感 情 渐渐趋 于 平 和 。 《 荷
不 必像 精读 指 导那 样纤 屑不 遗 、发 挥尽 净 ,只需 提 纲 挈领 ,期 其 自得 。此外 ,略读教 材往 往是 专
61
』 洼书 话 。 蠢
集名 著之 类 的整本 书 ,要学 生能 全部 掌握 ,并非
易事 ,如抓不 住要 点 ,平 均使 用力 量 ,收效 就不 大 。 因而叶圣 陶认 为 ,必须 指 导学 生运 用思 考与 判 断 ,认清 全 书的要 点 ,从 中吸 收知识 ,增 进 自
深入理 解选文 的内涵 ,认真 揣摩 选文 的写法 ,从 中
揣 摩法 作 为一种 精 读方 法 ,就是 要 潜心探 求 文字 里 蕴含 的深意 ,使 其符 合作 者 或文 章 的本意 。如 何 揣 摩 ? 主 要 靠 读 者 的推 敲 。 在 推 敲 字 词 的 时 候 ,揣 摩作 者 的用 意 、作 品 的内涵 。笔 者 以引导
映它 高 而美 的特 点 ,不要 把 感情 处 理得 太浓 ;读
“ 花 ” 时感情 色 彩开 始加 重 , “ 羞 涩 ”一词 应 极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王崧舟曾铿锵有力地说:“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无以为语文教师。
”的确,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因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一本重要书籍,仿佛是漫漫长夜里一盏明灯,使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我认清了方向,对我的专业成长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
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老先生通过这些言论,苦口婆心地告诉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
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叶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想,如果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创新思想,绝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39页)。
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是20世纪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教育理论家,他对语文教育的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语言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方法。
下面我们来浅谈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
他强调语言的社交功能,认为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他提倡学生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正确的交流方式,通过语言交流来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叶圣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他认为语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和感悟能力,才能真正地掌握语文知识。
他主张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感性的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他提出了“感悟、感受、感句、感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通过感受、理解和运用语言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主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他认为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获得真正的语文修养。
他提出了读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他主张学生要广泛阅读文学经典,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叶圣陶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他主张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美育教育。
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解读
北方地区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鱼类养殖在北方地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病害问题。
针对北方地区鱼类病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措施,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
要加强鱼类养殖水质的管理。
水质是鱼类生长和健康的基础,如果水质不好,就容易导致鱼类发生病害。
鱼类养殖场应定期检测水质,确保鱼池水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体的流动,避免死水区的产生,有利于减少水中有害物质积累。
要加强鱼类的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方式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鱼类的种类和大小,合理选择饲料,并控制好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质污染和消化道疾病。
还要注意定期清理饲养池,清除底泥和浮游生物,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要加强鱼类疫病的防控。
鱼类常见的疫病有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对于细菌性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药物防治,但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对于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只能通过加强免疫力来防控。
鱼类养殖户可以通过给鱼类添加免疫调理剂和疫苗来提高其免疫力。
对于寄生虫病,可以使用药物防治,但要注意控制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时间,避免对鱼体造成伤害。
第四,要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
养殖场应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疑似病害,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向当地的兽医部门进行报告。
要加强与各级兽医机构的合作,共同监测和防治鱼类疾病。
要加强鱼类疾病的预防工作。
预防是最有效的措施,可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鱼类相互传染;选择抗病力强的鱼种进行养殖等方式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北方地区鱼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需要从水质管理、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疫病监测和报告以及预防工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鱼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鱼类养殖的健康发展。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1《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文章。
属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年级片段训练选用的传统教材。
“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小学中年级过渡期读写训练的关键项目。
《爬山虎的脚》在教材中肩负着这一训练项目的首要任务。
教学中一定要凭借课文使学生明白,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很神奇这个意思是怎样选择材料、安排顺序,又是怎样把每一个材料写清楚写具体的。
才能使学生既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课文中有关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一段描写,我在教学中感觉到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甚至产生误解。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起初我在备课时也有些发蒙,仅仅看这些文字描述,实在想像不出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墙的,因为爬山虎毕竟不是动物,而从“……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感觉它就像动物一样迈着步子往上爬。
总觉不妥。
于是就仔细琢磨本段中的第二句:“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一“直”一“弯”一“拉”使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附在墙上做试验,这一试让我恍然顿悟,随着手指的变曲,胳膊便被自然带动向上升。
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
我连续作了几个“直──弯──拉”的动作,感觉这就是动物在爬墙。
于是,我的大脑中出现了电影里的慢镜头。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6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1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获益匪浅,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等。
下面就谈一谈我读完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面对学生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语文”,每当教学中遇到难题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我也会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为什么要教语文?叶圣陶先生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
叶老首先从“什么叫语文”入手,谈“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
工具不是目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叶老认为,学语文为的是为了使用,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是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叶老说,“教书教书,就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并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让自己的“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
从知道、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实践是必然的桥梁。
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叶老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
第 2 4卷 第 3期
Vo. No 1 24 3
丽 水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RNAL oF SHUITEACHERS COLLEGE LI
20 0 2年 6 月
J n 2 0 u 02
学 试 论 叶 圣 陶 的 阅 读 教 思 想
是 阅 读 , 一 项 是 写 作 。 要 从 国 文 科 得 到 阅 读 和 写 作 的 知 又 识 , 成 阅 读和写 作 的 习惯 : …… 每 一 个 学 习 国 文 的 人应 养 该 认 清 楚 : 到 阅 读 和 写 作 的 知 识 , 而 养 成 阅 读 和 写 作 的 得 从
习惯 , 是 学 习 国 文 的 目标 。 ( 一 就 ”
有 迹 象 可 寻 的 被 注 意 了 , 较 难 捉 摸 的 被 忽 视 了 , … 然 比 … 而 . 读 是 吸 收 , 作 是 倾 吐 , 吐 能 否 合 于 法 度 , 然 与 吸 阅 写 倾 显
收有密 切 的关 系 。单 说 写 作 程 度 如 何 如 何 是 没 有根 的 , 要 有 根 , 得 追 问 那 比 较 难 捉 摸 的 阅 读 程 度 。 … … 阅 读 程 度 就 提 高 了 , 作 程 度 没 有 不 提 高 的 。 [J 一5 写 ” ( 5) 就 阅 读 与 写 怍 二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而 言 , 读 是 学 习 写 作 阅 理 论 、 作 方法 和写 作 技巧 的重 要方 面 。我 国 古 代就 有 “ 写 能 读 干 赋 则 善 赋 ” “ 书 破 万 卷 , 笔 如 有 神 ” 说 , 象 地 道 .读 下 之 形 出 了古人 学 习写 作 的经 验 。韩 愈在 < 学 解 > 进 巾谈 到 自 己 的 读 书 时 说 “ 不 绝 吟 于 六 艺 之 文 , 不 停 披 于 百 家 之 编 ” 鲁 口 手 , 迅 先 生 也 说 过 : 文 章 应 该 怎 样 做 , 说 不 出 来 , 为 自 己 作 “ 我 因 的 文 章 是 由 于 多 看 和 练 习 ,此 外 并 无 心 得 和 方 法 的 。 I] 8 ) 些 论 述 都 说 明 丁 阅 读 对 于 写 作 是 何 等 的 重 ”4( 7 这 P3
新课程背景下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探讨内容导读: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仍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学习叶圣陶的阅读教学理论,创设民主开放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引导的自觉性,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尽量关注的。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本文的主要成果在于,通过对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分析研究,与新课程标准相互对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当代伟大的语文教育家。
在我国现当代语文教育史上,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领域的探索至今还无人能及。
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领域。
叶圣陶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对当今的阅读教学仍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学习叶圣陶的阅读教学理论,创设民主开放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增强教师引导的自觉性,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尽量关注的。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本文的主要成果在于,通过对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分析研究,与新课程标准相互对照,发现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
绪论部分概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第一章概述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精神的不谋而合。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阐述叶圣陶阅读教学之“对话”观、方法观、策略观及其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现实效用。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新课程标准当代意义与价值【论文提纲】:∙中文提要4-5∙Abstract5-8∙绪论8-14∙一、研究缘起8∙二、研究方法8-9∙三、文献综述9-14∙第一章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与新课改14-21∙第一节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实质14-16∙一、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14-15∙二、阅读是复杂的心理过程15-16∙第二节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精神的不谋而合16-20∙一、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要求16-17∙二、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与新课改精神的契合17-20∙本章小结20-21∙第二章叶圣陶阅读教学之“对话”观21-27∙第一节“对话”理论及实在质21-23∙第二节叶圣陶阅读教学的“对话”观23-26∙一、课前“预习”是顺利“对话”的条件|教育论文网|23-25∙二、“揣摩”文本是正确“对话”的保证25-26∙本章小结26-27∙第三章叶圣陶阅读教学之方法观27-32∙第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然发表的论著、论文46-47后记47-48上一页 1 2一节阅读教学方法的扼要分类27-30∙一、精读法27-29∙二、略读法29-30∙第二节阅读教学方法的理论要求30-31∙一、精读法的理论要求30-31∙二、略读法的理论要求31∙本章小结31-32∙第四章叶圣陶阅读教学之策略观32-43∙第一节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32-34∙一、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助产婆”32-33∙二、教师是勤于思考、善于组织的总导演33-34∙第二节夸大|教学论文网|学生的主体地位34-38∙一、学生主体观的理论要求34-35∙二、学生主体观的具体实施35-38∙第三节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38-42∙一、关注语文课外学习的延伸38-40∙二、以“读”为基础,练习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40-42∙本章小结42-43∙结语43-44∙参考文献44-46∙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然发表的论著、论文46-47∙后记47-48。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重庆复旦中学田小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便开始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和出版工作。
前后七十多年里,他写了大量论述语文教学的文章,特别是对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对其阅读教学思想作一简要说明。
一、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叶圣陶先生有句广为传诵的名言,那就是,“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简言之,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所谓“不教”就是指“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杂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从教师那里获得了必要的知识,并且具备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们已用不着教师教了。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不教”就是指学生已获得阅读的知识,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这一观点,叶老作过多次论述。
例如:“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略论学习国文》);“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略读指导举隅>前言》);“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们以为首先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书简》)。
虽然前两处说的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但是,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阅读教学的目的,即养成阅读的习惯显然应该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习惯是一种同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倾向。
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往往是在多次重复同一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阅读习惯也不例外。
也就是说,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必须多次重复“阅读”这一动作,这就是叶老所说的“反复的历练。
”反复历练,并不是指简单地机械重复,不是指不假思索地多读。
不假思索地多读,费时多而收效微,是不可取的。
为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要求,叶圣陶强调教师应启发诱导,引导学生自读自学,使学生自能读书,具有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摘要: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一、阅读教学须掌握整体性原则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到综合,习惯于一段一段地讲解。
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我以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也首先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
认识事物必须由整体到部分,由综合到分析,从根本上说,是由事物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这一事实决定的。
换言之,事物整体的功能不是它的各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
比如:一些词句、段落,无非是一些词句、段落而已,一旦组成文章,就可能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作品,其整体的价值,已经不是那些词句和段落孤立的价值之和。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能是: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当它们“进入”整体之后,由于处在同整体、同其他“部分”的有机联系之中,因而它们就较之处于孤立状态时增加了新的功能。
从整体到部分,从综合到分析,这只是事情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部分再到整体,由分析再到综合。
通过对部分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再进入对整体的综合,这是进一步的综合,高一级的综合,可以加深我们对整体的理解,弥补开头认识的不足,甚至纠正开头认识的偏颇。
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综合一分析一综合,这才是认识的全过程,也才是讲读教学的全过程。
人的认识,都需要经过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断提高,不断深化。
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活动,应当自觉遵循整体性原则,探索在这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整体性原则在讲读教学中的应用整体性原则在实践上是基于人的认识的全过程,在理论上则是源于系统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原理。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及启示
关 于对 语 文 本 质 属性 的界 定 ,历 来存 有 诸 多 争 议 。叶 圣陶 先生从其长 期的教 学实践 中归纳 出 ,语文 的 本质 属 性是 “现 代 中 国人 社 会 生活 实 践 必需 的工 具 ”。叶 圣陶提 出的语文 “工具 说 ”与国家对 语文 性质 的相 关规定 不谋 而合 。如 国家教 委 早在 1963年就 在 《全 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中指 出 ,“语文是学 好各 门只是和从 事各种 工作 的基 本工 具”。后续 的修 订《大纲》也持以 同样 的观点 ,直至 2001年 ,《全 曰制义 务教 育语 文课程标 准 (2OO1年版 )》仍 旧坚持 语文课 程 的 “工具性 ”,指 出“语 文是最 重要 的交际工具 ,是 人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 人文性 的统一 ,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
语文 “工 具说 ”以强 调语文 的实用性 为主 ,注 重通 过语文 学 习而达 到学 以致用 的 目的 ,同时 注重语 文素 养 的培 养 ,这主要 体现 于学 习和做 人方面 。语 文作为 达成 目的的一 种 重要 工具 ,自然科 学方 面 的天 文 、地 理 、生物 、数 、理 、化 ,社会科 学方面 的文 、史 、哲 、经 ,学 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
电脑和教室网络的交互作用 ,及时传输展示成果 ,让所有 师生及时参与评议 ,及时 反馈 信息。学生能在 “多维互 动”和“多向多次反馈”中获得威豪 ,并反思得失 。
总之 ,“交互 式教学 ”是 把人放在 “集体环境 ”中进 行 的 ,它使 学生 的知识 、经验 、阅历 、人格 、文化等 层面 的视界获得提高 ,获得对 生活的移 情与体验 ,提高了能 力 ,愉悦 了精神 ,是值得我们探索和 研究的。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语文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语文教学反思1等待,让探究更精彩──《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与评析湖北省潜江县范兴江汉油田周矶学校李萍[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1:细丝!生2:(大声地)圆片!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
(全班站起来一大片)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加重语气)这,指什么?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案例二]《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1:细丝!生2:(吵起来)圆片!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
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
(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
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
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
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
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
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
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第一课时一、板题导入(3分)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2)难写:簇等(3)易错:额、蜿蜒2.课件出示读记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突兀森郁变化多端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
(15分)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一、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使朗读的功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二、借助资料链接拓展知识,文本不是语文课堂教学唯一的阵地。
教师应常常把文本当成一扇“窗口”,扩宽文本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它,了解更多的知识,既加强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内涵。
比如,本节课链接了原传中的一段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妇不仅是一对亲密、默契的伴侣关系,更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理想而并肩作战的战友关系,这是一对彼此嵌入灵魂的伴侣。
但是,链接资料、知识教学的穿插,既要“得体”,又要“得法”。
三、钱钟书先生说过:“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同时又应“以大观小”,建立学生阅读中的整体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
本次教学也是紧贴着文字,采取咀嚼型品读,在朗读中分析,用分析促朗读,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的彼岸滑向理性的彼岸,养成细腻感受文本和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成功的教学,本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而我以为,本真、本色,就是好的语文课。
当我们用语文之心去思考语文的时候,语文才能真正进驻到我们的内心,化作“美丽的颜色”,与每一位语文人做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相逢与碰撞。
我们本身并不完美,也无须强求完美,但我们必须要知晓一个最普通的常识:行走,抵抗虚无!传记作品阅读是部编本教材八上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传记性作品,又能从传记作品中获得精神养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大部分传主的生活年代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很多学生对名人传记有相当的隔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是 中国近百年 现代语 文之 开 山者 ,也 是 现代语 文教 育历史 之 主笔者 ,其 阅读 教学原 则
导学 生从 字词 到文 章 主 旨、线索 、背景 、写 作技
巧 等方 面精心 研读 ;要 把文 章讲 透 ,就 疑难 或精 奥处 精 细剖析 ,以期学 生能举 一 反三 。精读 指导
( 一 )基本 原 则 :精 略读 相辅
主席 、评 判人 与订 正人 身 份 随机 指 导 , “ 有 错误
给予 纠 正 ,有 疏 漏 给 予 补 充 ,有 疑 难 给 予 阐
明” [ 2 ] 2 3 6 ,最 后 简要 小 结 。此 环 节 既 能 促使 学 生
自主学 习 、合 作探 究 ,又 能培 养 其 倾 听 、评 价 、 表 达等 多种 能 力 。练 习是 强 化 ,包含 指导 吟诵 、 参读 相 关文 章 、应 考 等项 。总之 ,三 环节 环环相 扣 ,都要切 实指 导 。要尽 量让 学生 自奋其 力 , 自 致 其 知 ,以培养 其 良好 的阅读 习惯 与能力 。 略读 指 导 要 “ 提 纲 挈 领 ,期 其 自得 ” 。 但
、
叶圣 陶语 文 阅 读 教 学 原 则 的 核 心
内容
顾 黄初说 : “ 教 学原 则 是 人们 根 据 对教 学 规 律 的 认 识 制 定 的 搞 好 教 学 必 须 遵 循 的基 本 要 求。 ” l 】 在 叶圣 陶看 来 ,有 效 实 施 语 文 阅读 教 学 要遵 循 以下三 个原则 :
助切 磋 精 神 ,可 让 其 分 组 研 究 ,并 随 时 记 录 心 得 ,写读 书报 告 。 阅读 后 ,教师 要组 织评 判学 生
上 ,精读课 占大部 分课 时 ,略读指 导每 周至 多两
小 时 。叶圣 陶 的精 、略 课 型 环 节 分 明 ,逐 层 深
入 ,内外 相辅 。精读 以课 内指 导 为 主 ,但 预 习 、
李耀 平
( 福建省 罗源第一 中学,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7 )
[ 摘
要 ]叶圣陶主张的阅读教 学基本 原则 为精 略读相 辅 ,延伸 原则 为课 内外 结合 ,最 高原则为重 于
知、力于行 。叶圣陶提 出的约博并举 、学生主体 、重 “ 知” 力 “ 行 ”等观念 ,对 3今语文 - " 阅读教 学仍 不乏 借鉴意义 ,但 随着时代 的进 步,其 “ 讲透… ‘ 多练” 思想 已不大适 宜。 [ 关键词 ]语文 ;阅读教 学;原 则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6 7 1— 3 2 2 2( 2 0 1 6 )0 4— 0 0 8 1— 0 7
了一个 相辅 相成 的教学 体 系。 精读指 导要 “ 纤 屑 不 遗 ,发挥 净 尽 ” 。要 指
课 堂 教学计 划 ;学生 仍要 如精读 般 仔细 咬嚼 ,毫
不苟 且 。 略读 指 导 大 致 分 三 阶段 。教 师 应 就 版
[ 收稿 日期 ]2 0 1 6— 0 9— 2 2 [ 作者简介 ]李耀平 ( 1 9 7 8一) ,女 ,湖北荆州人 ,教育硕士 ,罗源一 中语 文教师。 [ 基金项 目]福建省教育厅 基础 教育课题项 目 “ 重构诗意 ,基于形式 的语文教育研究 ” ( MJ Y K T 2 0 1 4— 41 0 ) 。
练 习环节 延伸 到课外 ;略读 以课外 自读 为 主 ,但 略读 指 导 、学 生报 告与讨 论 、成绩 考查 等项 在课 内完 成 。这样 ,内外交 汇 ,形成 目标 明确 又相 对 灵 活 、重点 突出且 动感 习得 的教学 体 系 。 其 三 ,实 施方 法 。活动设 计上 ,精 读课 要求 咬文嚼 字 ,认 真揣 摩选 文 内容与 写作技 巧 ,兼 容 通读 与参 读 、宣读 与 吟诵 、 自学 与讨论 、提 问与 考 问等 活动 。略读 课 以教师 导读发 端 ,以学 生 自
程 与教学 改革 有重 大现 实指导 意义 。
一
点 ,要 让学生 利用 工具 书扫 清字 词 障碍 ,初 步弄 懂文 意 ;结 合 预 习提 示 自行 翻 查 、分 析 、综 合 ,
并精 心 笔记 以备课 上讨 论 。讨论 是课 堂核 心 。学 生将 预 习成果 及 疑难带 入课 堂展 开讨论 ;教师 以
第 4期
2 0 1 6年 1 2月
厦 门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a me n Ra d i o& T e l e v i s i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No . 4 De e. 2 0 原 则 之 反 思
“ 略”非 “ 粗 略” ,更 非 “ 忽略 ” :同 样 要 纳 入
就阅读 教学 而 言 ,叶 圣 陶认 为 精 读 是 主 体 , 略读是 补充 ;就效 果而 言 ,精 读是 准备 ,略读 才 是 应用 。结 合前人 研究 ,他从 指 导原则 、指 导流 程 、训 练方 法等方 面对 二者进 行 系统 阐述 ,形成
流程 大致 分 预 习 、讨论 、练 习三 环节 。预 习是起
在促 成 阅读 教 学 突破 传 统 “ 授 受 ” 模 式 、从 知
识本 位 向能力 本位转 型 以及发 展学 生言语 能力 等
方 面功不 可没 ;但 随时代 发展 ,逐渐 暴露 出认 知
局 限 。辩 证重 读其 阅读教 学原 则 ,对 我 国 目前课
・
81 ・
厦 门广播 电视 大学学 报 本 、序 目、参 考 书 籍 、阅读 方 法 等 方 面 加 以指
2 0 1 6生
准备 ,略读课是 精读 课 的应用 与强 化 。就顺 序 而 言 ,一般 先 上 精 读 课 ,后 上 略 读 课 。 时 间 分 配
导 。阅读 前 可 以专 题 讲 座 形 式 ,或 说 明 阅读 目 的 ,或指 点 书籍 内容 、风 格 ,或提 出具 体 要 求 , 或提 示 读 书 笔 记 的 做 法 等 ,让 学 生 真 正 落 实 略 读 。阅读 过程 主要 安排 在课 外 ,让学 生按 以上指 导 ,应用 精读 所得 经验 自主 阅读 。为 培养 学生互